檢視 哈馬丹 的原始碼
←
哈馬丹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哈馬丹(Hamadān)是伊朗中西部哈馬丹省的省會,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城市,是伊朗最古老城市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根據亞述的歷史記載,哈馬丹建城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公元前836年,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米底亞人進居這一地區,並將它定為首府。公元前626年,亞述帝國的亞述‧阿尼拔王在位時,曾佔據了這個城市,當時它名叫埃克巴塔那(Ecbatana),此名起源於古波斯語「哈馬格塔納」(Hamagtane),也就是「會合」的意思,當時是伊朗歷史上最古老且人口稠密的城市之一。 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被米底亞人所滅,從此這裡便成為米底亞人的首都,再加上這裡又是當時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間商隊必經之路,因而盛極一時。公元前550年,米底亞王國統治下的波斯人,在阿契美尼德家族的領導下,舉兵反抗,並征服了米底亞人,居魯士二世便在哈馬丹大興土木。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執政後,這裡便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夏宮的所在地。公元前330年,哈馬丹被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在其後的安息王朝和薩珊王朝時代,都以此地為京畿重地。 到了公元644年,阿拉伯人佔領了哈馬丹。12世紀後半葉,阿拉伯蘇丹在此建都達50年之久。1220年,成吉思汗鐵騎征服並摧毀了哈馬丹,許多市民慘遭殺戳。1386年,又遭突厥征服者帖木兒的搶劫,居民大部分被殘酷殺害,致使哈馬丹一蹶不振,直到17世紀時才得到部分恢復。 1731~1792年,哈馬丹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所佔據,後來在伊朗統治者和土耳其人之間多次易手。直到近代,哈馬丹才因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而再次得到恢復。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8度35分、北緯34度50分,位於扎洛羅斯山東北麓加雷河上游肥沃的谷地邊緣,海拔1877公尺。這裡氣候夏季溫和宜人,冬季寒冷,每年1月份氣溫約為-0.6℃,每年8月份氣溫約為24.2℃,冬末和初春是雨季,特別是春、秋兩季,是伊朗國內最舒服的地方之一,也是德黑蘭至巴格達公路幹線上重要的貿易中心,現在有180萬人口,居民中有很多人會說土耳其語,還有少部分亞美尼亞人和極少數的猶太人。當地工商業相當發達,尤其是水泥、皮革、紡織、麵粉、陶器、食品加工、酒精、火柴及銅器等工廠最多,郊區還盛產穀物和水果。 哈馬丹地區所生產和銷售的哈馬丹地毯(Hamadān Rug)享有盛名,其地位僅次於克爾曼。這種地毯又叫做摩蘇爾地毯,較為古老的產品多為棉底,緯線利用土耳其扣投梭,毯面多用本色駱駝毛,常在地毯兩端形成寬闊的子。但是有的地毯也常用羊毛染成駱駝毛的顏色來代替,圖案中的奎心之間多以奎柱相連,有的地毯則織有生產者傳統的家族圖案。哈馬丹地毯產量很大,產品以外銷為主,是當地主要經濟的收入來源。 現在的哈馬丹是由德國建築師卡爾‧弗列茨設計的,有6條筆直的大道從伊瑪目霍梅尼廣場向外輻射,構成了新市區,有不少新式的建築物,政府重要的辦公機構、銀行、清真寺、大飯店、專業餐廳、商店和學校等,多設在這裡。舊市區街道又小又狹,是傳統市集、小紀念品店、食雜店充斥的地方。 哈馬丹有座國內線機場,有班機飛往國內各主要城市,因此對外交通稱便。這裡也是地處要衝,往東北可通280公里外的德黑蘭;往東南可至阿拉克轉住伊斯法罕;往西可前往薩南達季、克爾曼沙阿後,進入鄰國伊拉克。 當地有一些古蹟景點值得遊 客前往參觀,其中的希瑞桑吉石獅(Lion of Shirsangi),原本是放在一個城門的入口處,哈馬丹市政當局為了美化市容,而於1949年改而安置在市區東南部石獅廣場的公園上,現在已成為哈馬丹的標誌。據傳牠是由亞歷山大的工匠們所製作,是為紀念馬其頓一位陣亡將領希夫亞斯堤翁(Hep-haestion)而建,它長2.5公尺,寬1.5公尺,高1.2公尺。 哈格馬塔勒(Hegmatane)廢墟,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米底亞王國,歷代國王都在這裡定都,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這裡得到進一步發展,並且成為古波斯帝國的第一個首都。考古學家們已在這個地區發現不少器物,包括金銀書板等,這些都可證明阿契美尼德君王們的財庫曾設在哈格瑪塔勒。考古學家們在這裡還發現了哈夫特‧黑薩勒宮,以及歷史上古老城堡廢墟上一些零星的遺蹟,顯示了米底亞王國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這個地方壯麗的情景。至今,在當地莫薩拉小丘上所發現的一些雕像頭部,已經證明在這座小丘上曾出現過安息王朝的早期堡壘。根據多項考據顯示,哈格瑪塔勒也曾經是薩珊王朝時代一個重要的軍事中心。 阿布‧阿里‧西那(Abū Ali Sinā)陵園,是中世紀舉世聞名的 波斯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和 醫學家的墓園,他曾居住這裡多 年。這位天才出生於布哈拉(Bukh-ara)附近的阿夫哈納(Afshana),是當地稅務官之子,同時是個神童,10歲時就能背誦可蘭經全文和許多阿拉伯詩歌。在花剌子模和伊朗工作時,他曾非常努力閱讀伊斯蘭律法,再修醫學。因為他治好了薩曼王朝的努哈‧伊本‧曼蘇爾(Huh Ibn Mansur)親王的病,從而得以進入藏書豐富的皇家圖書館,這特別有助於他的智能和知識的充實。到了21歲時,他在各種正規學科方面都已有了相當的造詣,並且成為一位傑出的醫生而名聞遐邇。他的著作多達200多種,最著名的有「哲學、科學大全」,在當時是高水準的百科全書;另一部巨著「醫典」曾指導醫學界達數世紀之久,其中一些觀點至今仍有影響力。這位天才大師逝世於1703年,在哈馬丹的墓地於1952年重新改建,不但更大,而且還附設一個圖書館,有8000多冊藏書。 巴巴‧塔赫爾陵墓(Tomb of Baba Taher)也坐落在哈馬丹,他是一位苦行僧,同時是個神秘主義派詩人,生於11世紀,有趣的是他本人早期是個目不識丁的伐木工人,後來他的詩歌卻被譯成多國文字而傳為傳誦。他於1019年逝世,他的陵墓建於20世紀,酷似一座呈火箭型的紀念碑。 阿拉維恩陵墓(Tomb of Alav-ian)是哈馬丹最富價值的歷史遺蹟,位於阿拉維恩大道上伊瑪目薩德‧阿布杜拉廣場附近,是座12世紀塞爾柱王朝的墓園,後來由阿拉維恩家族接管,這個家族曾統治哈馬丹200多年之久,共有兩個地下室的墓葬,地下室主廳用灰泥裝飾,外牆飾有複雜的幾何圖案、各種變形細緻的花卉花紋,以及一些伊斯蘭的銘文。 以斯帖和模德傑伊的陵寢(Tomb of Esther and Mordechai),坐落在市中心區夏瑞阿堤街(Shar-iati Street)上,相傳以斯帖和模德傑伊就是安葬在這裡。以斯帖是蘇薩的猶太皇后和古波斯帝國國王薛西斯一世之妻,模德傑伊則是以斯帖的叔父。這個陵寢目前在伊朗被認係猶太人最重要朝覲的聖地,早期也是全世界猶太裔朝覲者常來朝拜之處,至今在圓頂的內側及牆上的灰泥工程還有些希伯萊文的銘文。 現在有些專家們卻認為,實際上以斯帖應該是葬在蘇薩,此墓埋葬的可能是另一位猶大裔皇后,很可能是薩珊王朝國王之妻蘇珊‧杜赫特(Shushandukht)的墓地。據專家們的瞭解,古時這裡應係猶太人在哈馬丹的聚居地,建築物外貌卻酷似伊斯蘭建築,是用石塊和磚砌成的。正對著這兩座墓有個小廳堂,是供禱拜者使用的,裡面貼有皮紙,上面也寫著希伯文的經文;有兩座紫檀木墓體被紅金色披蓋物覆蓋著。 「以斯帖記」記述著一位猶太女子以斯帖嫁入皇室成為后妃後,保護她的同胞故事。這座墓葬已有2500年以上歷史,它只是簡潔的磚土結構,藏在一個圓頂建築內,下面的墓地覆蓋著兩口棺木,分別葬著以斯帖及其叔父模德傑伊,穆斯林和基督徒都將它視為聖地而前來朝拜。此地仍有猶太人社區,雖然伊朗與以色列互視為寇讎,但伊朗卻罕見地將這裡列為國家文化遺產。並且在全世界的伊斯蘭國家中,伊朗是擁有最多猶太人口的國家,總共約有7萬名,除了允許繼續有宗教信仰外,在伊朗的猶太人還擁有與穆斯林同等的公民權,在伊朗的國會中,猶太人也按就宗教比例分得一個專屬席次。 阿里‧薩德岩洞(Ali Sadr Cave),位於哈馬丹西北方約100公里處的阿里‧薩德村內。大約在40多年前,當地一位牧羊人在無意中發現的,洞穴的寬度大約是1.5~60公尺之間。這個岩洞是伊朗人引以為傲的自然景觀之一,有些洞頂離洞內水面10~40公尺,上面有許多筍狀的鐘乳石倒掛下來,由洞底伸向洞頂的石筍則處處可見。洞穴裡的水道長達11~12公里,其中也有一些乾燥地帶露出水面,被稱為「島嶼」。一些考古學家在岩洞裡發現有1.2萬年前遠古人類生活的遺跡,遺留有一些碗、箭、土罐和石刻等,很多遊客都坐船入內參觀,真是別有洞天。
返回到
哈馬丹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