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基隆 的原始碼
←
基隆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基隆港]]== ==[[光華塔]]== ==中正公園== 中正公園是基隆市最著名的風景名勝,也是最大的休閒勝地。日據時稱為旭岡公園,原為日人石坡莊所開闢,當時並無特色。1950年,增闢為逶迤5公里的大公園,漫山青翠、花木扶疏,有亭台廟宇之勝。公園建在基隆市信二路,靠近東岸大沙灣背後海拔200多公尺的後山腹上,位處市區的中心點。園內樹林茂密,花草豐美,兼具古蹟砲台與人文之勝,同時又是中元節主普壇所在地,可以遠眺整個基隆市。公園佔地寬廣遼闊,幽谷峻嶺,丘陵起伏,有許多奇崖怪石,依山闢徑,有學校和寺廟等建築。遊客欲驅車前往,可自基隆省立醫院旁的山路上去,山上有停車場。也可搭206路中型公車前往。 公園共分三層:第一層是充滿綠意的公園,可由信二路正門石級上去,此處原係清朝巡撫劉銘傳當年禦法時所築的「枕山砲台」遺蹟,現在砲台和古砲都已遷往他處,原處改建為涼亭,附近有半月形的中正亭,還有溜冰場、網球場和溜滑梯等休閒娛樂設施。 第二層建有全省聞名的主普壇,這是新基隆八景之一。此壇打破以往廟宇四合院的建築布局,而以3塔相連,高約5層多,金碧輝煌,氣勢宏偉。內有民俗文物館及4層樓高的佛教圖書館。每年農曆7月15日中元節祭典,人潮洶湧,香客不絕。中元祭起源於拓墾時期,漳洲、泉州人因宗教、地籍、耕作等因素時有紛爭,終於引發一場無可避免的鬥毆,所造成的傷亡高達100多人,之後將屍體合葬於老大公廟,以悼念這場械鬥中犧牲的人士。清咸豐四年(1854年),漳、泉人士決定革除這種毆鬥的陋習,決議每年農曆7月15日由11位宗姓輪流舉辦普渡祭祀,以促進地方人士的團結、和諧,至今演變成15位主普輪流舉行,主辦這場熱鬧沸騰慶中元的活動。除主普壇外,還有一座巍峨壯觀的忠烈寺,古色古香,供祀有烈士靈骨。 第三層也就是公園的最高處,主要的景觀是一尊高達22.5公尺、寬6公尺、台座高7公尺,由鋼筋水泥塑成的白色觀音像,在陽光的照耀下,光芒四射,佛像前有一對漆金的戲球獅子。佛像內一共分為5層,有樓梯上下,遊客可以在佛像胸前的瞭望玻璃內,遠眺基隆港及遼闊的海洋,並成為海上航行的指標,是中正公園最具代表性的景觀。距離佛像南方約10分鐘步程處有座觀海亭,在此眺望基隆港,但見海天一色,尤其夕照時分,金光奪目,照耀大海,桅檣並立,非常壯觀。附近還有一座避雨寺,可以容納幾百名遊客觀賞雨中基隆港的奇景。在觀音像的右側,有大佛禪院,供遊客、信徒膜拜聚會。每當新年元旦,大佛禪院特別在入口處闢建的「長壽樓」懸掛一座銅鑄的鐘,重達6700多公斤,直徑2公尺多,高度3公尺多,是亞洲第二大鐘、台灣最大的銅鐘,全由善男信女大德發心捐獻製成。圍繞在觀音大士佛像四周的18羅漢像,是委由福建泉州石雕工廠恭塑,高2.2公尺,連基座3公尺多。另外,還有18羅漢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像及名山宮可供觀賞。 ==海門天險== 海門天險位於中正公園東北部,坐落在二沙灣和民族英雄墓附近,又名二沙灣砲台,位臨海口高處,藏於密林之間,地勢高聳,形勢險要,傳統中國式石砌城門依山而建,非常雄偉,門額上題刻有「海門天險」四個大字,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勢。它佔地1322平方公尺,防衛嚴密,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當時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姚瑩判斷基隆港口水深面闊,英國人必來窺伺,便在東岸二沙灣築砲墩16座,置各種大砲10門,是為二沙灣砲台初建的文獻記錄。完工後,每天由鄉勇和營兵輪流守衛。因其固若銅牆鐵壁,且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故被稱為「海門天險」。 1841年11月正當鴉片戰爭激戰時,清廷無法以全力兼顧台灣防務,英國認係天賜良機,便派遣「納爾布達」號艦駛進基隆港口,對砲台開火。守城總兵達洪阿率領官兵猛烈還擊,一時間砲火連天,砲聲隆隆。由於砲台相當隱秘,敵明我暗,加上清軍奮勇作戰,終於擊中英艦,英軍倉惶遁逃。同年9月和次年3月,英艦再度來犯,在守將邱鎮功指揮下,又被猛烈砲火擊退,艦上200多名印度兵也被俘上岸,從此英軍不敢再犯基隆,「海門天險」也因此聲威大振。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兩國因「安南事件」而爆發戰爭,台灣巡撫劉銘傳令所部加強海防以防法軍偷襲,果然在同年5月間,法艦「波爾達」號強行進入基隆港,要求補給煤炭,清吏為息事寧人而勉強答應,法艦才返航。同年7月,法艦「威拉爾」號由副水師李士卑斯指揮,先偵察基隆港情勢,準備配合法軍陸戰隊登陸。同年8月法軍開始進攻,要求割讓基隆港,遭到嚴詞拒絕。次日法軍先破壞海岸砲台,然後搶灘登陸,「海門天險」砲火又大發神威,猛烈反擊,雙方死傷慘重,砲台也有燬損,戰後劉銘傳重建西式砲台,即係今日所見的「海門天險」砲台。 進入「海門天險」城門後,視野豁然開朗,上面台地平坦,溝渠井然,溝旁兩排營房遺蹟中間碎石子台地,可能是以前砲台操練的場地。台地上面是一層層階梯,寬廣壯觀。歷經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及乙未年割台之役洗禮的「海門天險」,深具歷史價值,現存的部分建築,如兩門代表性的大砲和砲墩殘蹟、古城門、營舍、牆基、石砌的彈藥庫、以及一條清幽的砲台古道等,都各具特色,已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整個砲台與古城牆給人的感覺,酷似台南憶載金城;人們在砲座上俯瞰港口,就可以體會到「海門天險」的雄偉氣勢。「海門天險」一帶港區為東10號碼頭,是長榮海運租用的專用碼頭,每天都可以見到船隊在這裡裝卸貨櫃。 ==廟口夜市== 廟口夜市是台灣各夜市中歷史最悠久的、小吃攤位最多、且最出名的。早在日據時代,這裡只有6、7個攤位,經歷了漫長的60多年,這裡的小吃伴著幾代基隆人成長而深印在遊客的心中。它以古早味道的保存及新口味的加工一直傳承不斷,特有的人文景觀,使得攤攤都座無虛席,尤其是最受老食客喜愛的那幾家,如能找到位子坐下來,安穩地吃一碗,就會大為滿足,這就是廟口夜市的魅力。 夜市中心的尊濟宮,又名「開漳聖王廟」,創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當年福建漳州先民來此開墾,為了景仰陳元光將軍的德威,決議建廟奉祀,現在已是138年古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尊濟宮遭飛機炸毀,光復後經風雨侵蝕,破損不堪。當時因廟宇無人看管,便陸續有人在廟前的空地上蓋起屋棚,搭起招牌,賣起小吃。後來建立的尊濟宮管理委員會雖曾多次提出抗議,仍無法改變當時的情況,久而久之,各種小吃攤販也就慕名而來,跟著在廟前街道上做起小本生意,形成現在的廟口攤販區。直到今天,尊濟宮仍屹立在基隆廟口攤販區上,香火鼎盛,同時為了服務當地居民,使得老年人能有一個聚會場所,特設老人會於廟口,平日供老人聯誼。廟宇是信眾祈神納福的地方,而以廟宇為中心,四周的腹地隨著時間推移也逐漸擴延,成為附近居民交換信息、交融感情,以及交易買賣的場所,其中又以「吃」的攤位最能聚集人潮。 夜市攤販主要集結在仁三路和愛四路的尊濟宮附近、交岔口成「L」型的夜市街,還包括愛一到愛四、仁三到仁四和忠三、孝三等6、7條街,距離雖然只有300公尺左右,卻聚集了幾百家攤位,提供各式各樣的傳統小吃以饗遊客,到基隆的人不到廟口小吃一番,還真「有虛此行」。現在廟口一帶街道已改為行人徒步區,兩旁小吃攤充斥,每家小吃攤位都經過統一規劃,皆有編號,井然有序。 這裡一般要到下午4時才熱市,但華燈初上後才是人氣最旺的時候。孝三路第一銀行對面弄口,有家賣豬內臟達30多年歷史的攤位,大蒸籠中有豬的肺、心、肝和豬肝渣,全是熱騰騰的,菜色誘人。豬肝渣是基隆人的叫法,台語通稱為「肝」,這種白切沾醬料、原汁原味的美食,是台式最傳統的小吃,只是基隆人利用蒸籠,作法有別於浸在湯汁裡。 清清如水的魷魚羹也會令人心滿意足,魷魚羹要吃起來純香有嚼勁,使用的魚漿就要絕對新鮮。「巷頭粿仔湯」是用純再來米製作的粿仔,湯清純,粿條精緻。中正公園外賣阿郎特有的花生皮也是一絕,一層層的花生皮好像豬肉乾,捲成長條形,內包香菜,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另一家是花生捲包冰淇淋,也吸引了不少愛吃零食的遊客。 廟口前的兩家鐤邊銼,佐料豐富,湯鮮美,與其福州祖先的作法有別,是用高級米漿在鐤的周邊烘烤出清膜,捲成小捲片,加上金針、蝦仁、魷魚絲和肉等配料煮湯而成,鮮美清脆而爽口,是跟隨祖先過台灣的福州風味小吃。 斜對面的排骨羹攤已開設近50年,依然獨領風騷。這裡的旗魚飯、鮮魚湯、海鮮粥、活鱒魚海產和蚵仔煎等海鮮小吃,也是遠近聞名。此外,咖喱飯也很道地,很多人專程來此買回去當晚餐。還有花生泡泡冰味香純,是全台灣最好的。 由仁三路和愛三路口的夜市起點步向廟口,路邊攤位一字排開,右邊有幾家香噴噴的魯肉飯和排骨湯攤位,每到用餐時間不但座無虛席,還有「第二軍」顧客在旁痴痴苦候。對面攤位的「天婦羅」其實就是油炸的「甜不辣」,但基隆的天婦羅在質料與調味方面有獨到之處,看起來小巧輕薄,吃起來饒富風味。 仁三路和愛四路的路口,則以毗鄰的春卷和三明治攤最受歡迎,料好價實。左轉進愛四路,右面主要以海鮮攤為主,中間一家紅燒鰻魚羹擁有許多遠道而來的忠實顧客;對面一攤八寶冬粉也留住了不少人的腳步。 此外,廟口小吃還有米粉炒、米粉湯、鯊魚麵、福州魚丸、海蟑螂、豆簽羹、蝦仁肉羹、大腸麵線羹、潤餅、四神湯、原汁豬腳、刈包、甜酒釀、魚頭、米苔目、奶油螃蟹、蚵仔煎、臭豆腐、鴨血湯、刈冰、豬肝香腸、肉羹、油粿、芋粿、旗魚羹、紅燒鰻、一口吃香腸、炭烤三明治和全家福元宵等,都相當叫座。 ==和平島海濱公園== 和平島海濱公園是基隆市郊旅遊景點,原名社寮,本係孤懸海外的一座孤島,後因修建和平橋而與市區相連,成為陸連島。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因嶙峋怪石,有如滿朝臣子拱衛皇帝之狀,故被稱為「皇帝殿」。 依市誌記載,明朝天啟年間 (約1626年),西班牙人自菲律賓入侵基隆,屯兵港口西南角的社寮,並在其上築寮集社,名為聖薩爾瓦多城,還設置砲台和教堂以防當時佔有台灣的荷蘭人的攻擊。明崇禎二年(1692年),西班牙人繼續入侵淡水,建紅毛城。13年後,西班牙人被荷蘭人驅逐,聖薩爾瓦多城被毀。1667年,荷蘭人遭鄭成功擊退,曾於社寮的岩石洞上刻有紀念文字,當時居民因此稱之為「藩字洞」。洞內岩壁所刻字跡,係記載年代及荷蘭守軍官兵的姓名,現已殘缺模糊。日本人攻台時,台灣人死守這個岩洞,有幾十人在洞內壯烈成仁。 和平島面積1.1平方公里,距市中心區約6公里,以一座70多公尺長的和平橋與市區相連。海拔70公尺,全島長約4公里,東望鼻頭角、西眺野柳岬、西北與基隆嶼遙遙相對,是較接近港口的3個小島之一。面積比桶盤嶼和另一小島約大8倍多,全島北高南低,向來以漁業聞名,島上有台灣造船公司設置的船塢。 和平島景觀得天獨厚,每年吸引無數遊客流連忘返,因此基隆市政府特別將它規劃為公園並委外經營。欣賞它的地形景觀,一方面可以從海崖上觀賞日落;另一方面能夠從不同的岩石結構及形狀窺探大自然的演變與發展。從各種節理在海蝕平台上所構成的幾何圖案中,可以欣賞大地線條之美;從一些較為堅硬、形狀不甚規則的石灰質結核或塊石,在差別侵蝕下形成各種奇形的岩石中,可以領略詭異的形態之美。由於此地屬沉降海岸,再加上氣候影響與海水侵蝕,這裡的岩石發育極富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景觀當屬千疊敷、豆腐岩、萬人堆、蕈狀石和蕃字洞等,可謂是海神與風神的雕塑巨作。 所謂千疊敷,就是島上的海蝕台地,這些砂岩在長期海潮浸蝕下,低潮時露出海面的面積達1萬平方公尺,高潮時大部分沉沒海中,形成如榻榻米般覆蓋在海岸邊。遠望像一片片梯田林立散布,蔚為奇觀。 豆腐岩則是海蝕台地中的砂岩,有時循方格節理,被海水浸蝕成方塊岩。 萬人堆在和平島北端,是海蝕平台上滿布的蕈狀岩群,這些位於海蝕平台上的岩石因岩質的堅硬程度不同,下方較軟的岩層遭風力、海水浸蝕消失後,上方較硬的岩層便形成如蘑菇狀的岩石露頭,一眼望去,有如在海蝕平台上排列著一顆顆人頭,萬人堆之名便由此而來。萬人堆東側部分是遊客常來的,岩石千奇百怪,包括石菇、蜂巢岩和乳石等,區域連綿廣闊;西側也是一大片連綿的奇岩怪石,但遊客較少駐足。經過幾萬年的風化及海蝕,形成許多稀奇古怪及造型獨特的「雕刻藝術品」,整個景觀富麗堂皇,令人讚嘆大自然造化之美。 蕈狀石又稱「蘑菇岩」,外形為一較細的石柱,上面撐托著一塊粗大的球狀岩石。 藩字洞位於千疊敷附近的山丘上,洞長20多公尺,前後皆有門,相傳洞裡有荷蘭人留下的字跡,故稱為「藩字洞」。 和平島沿岸怪石嶙峋,有大片的風窩石和蕈狀石。過去因軍方管制,原始景觀才能保留如初。此外,和平島海濱公園的入口處,可欣賞海上巨舶進出基隆港的情景,尤其是傍晚時分,從藩字洞附近山坡遠望大海,一片汪洋,狂瀾怒濤,奔騰澎湃,基隆八景中的「社寮銀瀾」就是指此地。另外,「社寮曉日」也是八景之一,曾有詩描繪晴天和平島日出的情景:「旭日東升彩鳳鳴,雲霧散漫曉風生,天開曙光曈曚映,水國清光入畫明。」 和平島公園內展出一尊古砲 ,是由基隆東南扶輪社捐贈的。頗具「戰爭與和平」的意義。砲身上刻有:「光緒二年奉獻鑄造,台協三營大砲重捌佰斤匠首林茂昇副匠首林國琉」等字。是1984年8月間,由華龍打撈公司挖泥船於澎湖馬公測天島海域浚港施工時挖出。它是光緒十年中法戰爭中,法軍發動攻勢襲擊基隆,在台灣巡撫劉銘傳領導下,久攻未見成效而轉攻澎湖,澎湖沿港砲台盡毀,此古砲因此沉沒在澎湖海域。 島上還留有幾口古井,也是明朝遺蹟,在四周環海的情況下,湧出的泉水竟是可口的淡水,甚至在乾旱季節,井水仍然源源不絕。 美麗的和平島四季都有獨特的景觀。春天裡,紫色小花開滿山坡,還有其他不知名的小白花和小黃花等點綴著。在低矮丘陵平地有麻雀、白頭翁、小彎嘴、綠繡眼等鳥類活躍其間,向陽的草坡上則有斑紋鷦鶯和灰頭鷦鶯,在芒草枝頭上高聲鳴唱。海蝕平台及淺水區為磯鷸、翻石鷸、黃石鷸等水鳥提供了覓食之地,海岸礁石提供岩鷺、白鷺、藍磯鶇棲息,海面上空在夏季有鳳頭燕鷗、白腹鰹鳥飛越而過。島上至少有35科94種鳥類,其中留鳥佔60%,候鳥佔40%,是賞鳥的好去處。島周圍魚產豐富,島上居民也以捕魚為生;盛產的石花菜,可以製成著名的石花凍。另一特產為頭髮菜,生長在公園內潮線帶岩石上,兩者都曾是當地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1989年開放海釣後,和平島也有少數漁民將漁船改裝,經營海釣業,集中於八尺門漁港,又是另一特色。 和平島海濱公園目前規劃有觀景亭、海水游泳池和停車場等設施。在公園入口處還有兩層樓高的遊客服務中心,設有更衣、沐浴室,給來海水浴場嬉水的遊客無限便利,另外還有販賣中心。在和平島的東北方,有個鹹水湖叫做「魚湖」,湖裡有各種顏色鮮豔的小魚,在假日裡,遊客常帶著小魚網到湖邊網魚為樂。在夏季,島上人工海水游泳池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戲水避暑。 選擇一個晴朗的日子到島上一遊,金色陽光灑滿海面,遠方的基隆嶼就像隻浮在海面上的小海龜,嶼上樹木清晰可辨。夕陽西下時,歸航的小漁船點綴在海面,海天一色,一葉扁舟,其中意境妙不可言。在雨濛濛的天氣裡,也可以享受海邊的另一種情趣,特別是在漲潮或強風來襲時,海浪敲擊著岩石,激起千層浪花,白色的海浪不斷灌入岩石間,令人百看不厭。秋天來臨時,釣客悠閒自在地享受海釣樂趣。冬天裡,雖然天氣寒冷,但和平島的景色依舊引人入勝。 從台北出發到和平島非常便利,搭乘往基隆的班車,5~10分鐘就有一班,經高速公路約40分鐘後可抵基隆車站。下車再轉搭公車1路或15路往和平島,再10幾分鐘在社寮里下車,往回走到和平橋,沿平一路走到底,轉左方的小路直行約300公尺有幾戶民宅,皇帝殿的題字就在騎樓下。也可搭乘5路望海巷線,在和平島站下車,平均每隔10分鐘一班。另外,到基隆的和平島旅遊,如果是團體,別忘了到位於和平一路199號的基隆水產試驗所一遊,瞭解台灣水產業的現況,裡面設有台灣各種海水和淡水魚類的水族館,以及各種捕魚方式展示,是台灣漁業的櫥窗。 ==八斗子海濱公園== 八斗子是個天然漁港、基隆著名的漁村,也是基隆市郊區的一個衛星小鎮,原係海上孤島,日據時代為建發電廠,利用人工把八斗子和陸地相連,成為陸連島。據傳這裡原為平埔人居住之地,後有漢人遷入,才逐漸形成漁村。 關於八斗子名稱的由來,有漢人版和原住民版兩種說法:漢人版認為八斗子原是平埔凱達格蘭族的住地,清雍正年間,有杜姓兄弟5人向平埔族以八斗米糧購地墾拓,因稱八斗子。原住民版說八斗子原有平埔族民「女巫」(Patau)居住,故「八斗」是原住民語,意指「女巫居住的地方」。又有人認為,八斗當地又有七斗、九斗等地名,故係漢人取的名字;事實上七斗、九斗等地名,都是因位於八斗旁邊而得名。八斗子的地名也非常鄉土,如換番、長潭尾、草山、馬寮仔、牛稠嶺腳、大陳仔和林投溝等,以「換番」為例,這裡是當時漢人和原住民交換物資的地方,所以稱為「換番」,但由於這個老地名不太雅,所以現在新地名稱為「忘海巷」。 在這個傳統的漁村裡,可以品味到濃濃的漁村風味,聚落中仍保留許多古老的石厝,天氣好時到處可見漁民在路旁曬漁網或補漁網。最特別的是這裡還有傳統漁港的「魚寮」,就是簡易的加工工寮,漁船將捕回的魚貨送來加工。魚寮中的婦女在漫天的魚腥味中,反復地洗魚、煮魚、撿魚和分魚。在夏季暑氣逼人的季節中,魚寮就成了典型的悶燒鍋,大鼎滾著沸水,一批批魚貨被放入沸水中煮熟再進行加工。魚寮加工最能代表八斗子居民勤奮的本質,只有忍功十足加上能吃苦耐勞的人才能吃這行飯。現在冷凍技術進步,加工科技更日新月異,八斗子出現了許多大型的漁產加工廠,「魚寮」也就越來越顯得珍貴了。 八斗子漁港是每年中元節放水燈的地方,寬闊的港區常見忙碌的漁民駕駛載滿魚蝦的船隻進港。尤其是黃昏時分,漁火點點,在夕陽倒映的襯托下,彩霞滿天,景致旖旎,這也是基隆早期八景之一「八斗子夕照」的最佳寫照。每天傍晚沿岸作業漁船返航後,夜釣船隻開始做出航前準備,港區內的水面上不時可見魚在水面跳躍。港區內還有一大片石油公司的油庫區,屬管制區,一般人禁止進入。 八斗子海濱位於基隆市北方靠近東海一處突角上,距離基隆市東站約6公里,一面臨基隆山北麓,三面環海,海拔109公尺,其北半部因受強烈海蝕而全部消失,僅留下寬闊的海蝕台,即著名的長潭尾。這裡是基隆北部海邊旅遊的好去處,有山有水有綠草原。不論開車或騎機車,沿著基隆中正路,行經海洋大學,再順著海濱公路走,在北寧路左轉往濱海公園,有一條小小的綠蔭小徑,隨著緩坡漸升,整個漁港及村落歷歷在目。這裡幽靜清涼,有不少野生植物及蟲蝶,有很多人喜歡在此採集、攝影。 此地也是一條不錯的健行路線,走到最高點,出現一處白色木製的觀景平台,不遠處的基隆嶼就浮現在湛藍的海水中,遠望右方是三貂角、深澳及番仔澳漁港,以及九仙山城聚落;左方是和平島。這一帶海景優美,從濱海公園下到望幽谷,可以看到豆腐岬、海石崖及海蝕平台,千年海浪拍岸的奇觀,令人嘆為觀止。每當春秋季節來臨時,可在此觀賞候鳥遷徙的景象及彩羽,也常見老鷹盤旋上空,牠們在尋找魚類,為沉寂的港都帶來一點生氣。 八斗子漁港,停靠著數百艘漁船,主要是捕小卷、四破魚,岸邊一長排漁寮專門處理漁貨,因此,假日常有遊客直接到此地買魚,村落還有防風的巷道與老厝,很有漁港風情。 到八斗子海濱的遊客,最喜歡的地方應是「望幽谷」,又稱「忘憂谷」,是整個海濱風景區的精華部分。在山頂上眺望太平洋,令人心曠神怡,拋卻人間許多煩惱事,這就是「忘憂谷」名稱的由來。自高處俯瞰山崖壁下,碧海白浪拍岸,是詩人尋思探幽的好地方,乃稱為「望幽」。此谷地形呈「V」字形,位於八斗子和長潭里之間,是座靠海的小山谷,內有廣大的天然草地,略呈起伏,可徜徉休息,也是理想的露營地。谷中有多條石塊步道作放射狀鋪設,可通達谷地周邊各處。四周海灘寬約20公尺,適合拾貝、抓蝦、捉蟹、烤肉、游泳、戲潮,形成觀察海洋生物的天然教室。這裡景色綺麗、優美,綠草如茵,蝶飛鳥舞;為了方便遊客賞景、看海,管理部門開闢海濱公園步道,沿著海濱高地設置的階梯步道,有欄杆扶手,使遊客走起來更方便、安全。 八斗子與新北市接壤,是基隆的水頭區,因送水的主要管道延長到基隆後,每天從貢寮打來的8萬噸水都是先經過八斗子,再進入基隆。因此,即使在基隆缺水的季節,也不會殃及八斗子,就算貢寮每天只提供兩萬噸水,八斗子也不會缺水。 ==碧沙觀光漁港== 碧沙觀光漁港位於中正區北寧路過海洋大學約400公尺距離處,是著名的觀光魚市、老饕吃海鮮必到的地方。這裡的濱海公路旁,矗立著曾從南極運南極蝦回來名噪一時的「海功號」龐大船身。是它的活招牌。這個人氣最旺的觀光魚市,每到假日都要動員龐大警力維持交通,疏解進出的車流和人潮,尖峰時段停車位經常一位難求。魚市的室內面積不算大,只有900坪左右,分熟食及生猛海鮮兩區。 生猛海鮮區有40多個攤位,且各有特色,許多魚貨都是活蹦亂跳,價格較一般市場便宜很多,烏魚、黑毛、赤筆、石斑、飛魚、長尾烏、紅飛刀、紅目鰱、花枝、小卷、四破魚、蝦、蟹和貝類等貨源供應不斷。熟食區規劃整齊,有40多家獨立店面的海鮮餐廳代客烹調,每道菜餚收代工及佐料費120元。此外,碧砂漁港碼頭風光明媚,是娛樂船的大本營,許多業者在此經營觀光遊艇載客暢遊近岸海域的航程。 ==情人湖== 情人湖原名「五義埤」,是基隆西北方大武崙山頂稜脊處的一個凹地,隱藏在基隆和野柳之間珊瑚般分岔的山域裡,由6條斷頭小溪匯集而成的山頂湖泊,是個山光水色嫵媚迷人的天然湖。湖上游的分水嶺是緊逼著海岸的海崖,崖下就是澳底漁港。湖岸線像珊瑚般呈不規則形狀,湖面也因受到上游支流的影響,遠看呈「Y」字形,非常曲折,形成幾個獨立的天地,彼此相連而不能直接相見,無形中增加了情趣,也增添了觀賞湖景的角度。彎彎曲曲的湖面,點綴在一片蒼翠中,充滿了柔情的幽靜美。 湖的一邊蓋有涼亭和一些遊憩設施,並有一座稱為情人橋的小吊橋橫跨湖面,景致更美,適合野餐、釣魚和露營,但情人橋因年代久遠,安全堪虞,已暫時關閉。湖上有野性十足的竹筏,最受喜歡刺激的青年喜愛。環湖的坡地上,設有3座觀景台,供遊客從不同的角度賞景。湖域周圍覆蓋著濃密的林木,清靜幽雅,有未經人工污染的森林中優美的情人步道,最適合情侶的散步。在情人湖的北面,有步道可登臨面海的山嶺,從稜線上觀海,可遠眺基隆嶼和野柳海岬。 坐落在外木山海濱的情人湖濱海大道,是基隆最長的天然海岸,從外木山漁港延伸至澳底漁村,全長有5公里多。為了發展觀光,基隆市政府在情人湖濱海大道闢建可供行人、自行車漫遊的紅磚步道,以方便遊客。
返回到
基隆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