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以色列 的原始碼
←
以色列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原係埃及奴隸== 以色列(Israel)的歷史非常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的發源地。一般人所稱的「以色列」,其實就是猶太,特別是聖經中所記載的,幾乎也就是猶太人的歷史。 根據聖經「創世紀」的故事,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曾經住在一個叫做「伊甸」的樂園裡,由於受到蛇的誘惑,倆人違背上帝的意旨,偷吃了禁果,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在兩河流域,夏娃生下了蓋永和亞伯兩子,蓋永務農,亞伯牧羊。後來蓋永因上帝悅納亞伯所獻的祭禮,因妒而動肝火殺了亞伯致被放逐;夏娃另生了塞特,繁衍後代。 在塞特的後代中有一位名為諾亞的,是行為正直的義人,深獲上帝的歡心。當那個時代一般人的人心太壞,幾乎已到了罪大惡極的地步,上帝計劃以洪水滅世,乃吩咐諾亞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帶領凡是願意避難的人進入方舟。奈何只有諾亞一家8口人及一些動物和鳥類肯進入方舟。隨後果然大雨不停,洪水暴漲淹沒大地達150天之久。雨停後諾亞開了方舟的窗戶放出一隻烏鴉,以便了解是否可以找到陸地,不久烏鴉飛回來了,毫無陸地的聲息。他又放出一隻鴿子,也因找不到落腳休息的地方也飛回來了。再過7天,他又放出一隻鴿子,傍晚時分,這隻鴿子噙著一支橄欖枝回來,這意味著大地某個地方露出了旱地。再等了7天,諾亞再放一隻鴿子出去,這回卻不見回來,因為大地乾了,洪水也全退走,諾亞乃帶著家人及所有的動物走出方舟。這就是為什麼今天人們把叨著橄欖枝的鴿子當成平安、和平象徵的原因。不管是猶太人或阿拉伯人,其祖先據說都是諾亞第10代子孫的亞伯拉罕,其中的猶太人則是古老閃族支脈的希伯萊人,在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6000年,棲息在約旦河谷、地中海沿岸、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後因躲避自然災害,於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往迦南人(Can-aan)居住的巴勒斯坦。據說神曾對祂的子民說:要將「流著奶和蜜」的迦南地賜給猶太子孫,並保證從這些子孫中會出現一個王,這就是猶太人「選民思想」的由來。在公元前20世紀,以色列才正式載入歷史。 根據舊約的記載,在猶太人後代雅各晚年時代,巴勒斯坦遭遇到一場大饑荒,雅各一族由他的兒子約瑟率眾遷往埃及。過了幾百年後,以色列人口大增,但卻淪為埃及法老國王的奴隸,過著比一般奴隸還要低賤的生活,他們被鞭策建造神殿,被酷吏鞭打和折磨。公元前1280年,不堪埃及壓迫的以色列人,在他們領袖摩西的率領下,逃出埃及,打回巴勒斯坦去。但是這場戰爭進行得並不順利,經過了好幾十年後,才由摩西的繼承人約書亞(Joshua)完成使命,他領導以色列人打敗了許多國家,最後終於統一了巴勒斯坦。公元前12世紀,約書亞於迦南定居。 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內訌,分裂成兩個國家,北部稱以色列,南部叫猶太(Judah)。公元前1003年,以色列歷史上最重要的王、大衛所羅門王(David Slolom-on)統一了這兩個國家,建立獨立的希伯萊王國,將當時名為耶布斯(Yevus)的城改名為耶路撒冷,並立為首都和宗教中心,這時的以色列繁榮昌盛,進入黃金時期。公元前957年時,大衛之子所羅門在此建立第一座聖殿,他的帝國版圖從幼發拉底河延伸至埃及。大衛王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時代,是希伯萊王國最強盛的時期。公元前953年所羅門王死後,國家又告分裂。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在公元前722年,最先被敘利亞的亞述(Assyria)國王薩爾恭二世所征服,南部的猶太國作為亞述的附庸還延續了100多年,直至公元前625年;公元前587年猶太被巴比倫(Babylon)人摧毀,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攻下耶路撒冷,掠劫財寶,且摧毀聖殿,僅留下一面西牆,即後人熟知的「哭牆」,並且幾乎將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擄到巴比倫去作奴隸。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魯士(Cyrus)二世征服巴比倫,因猶太人協助有功,所以猶太人的領袖但伊理還在波斯帝國裡做了大官,被擄至巴比倫的4萬多名猶太奴隸也全部被特許釋放回去,重返故土,恢復家園,在耶路撒冷重建第二座聖殿,並在公元前516年完成,居魯士大帝還將由巴比倫劫去的聖殿器皿,全部退還聖殿。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Al-exander)大帝征服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次年又滅波斯,以色列被置於托勒密(Ptolemies)王朝管轄之下。從公元前301年開始,亞非兩洲間被積極地推行希臘化,只有猶太人不肯放棄自己的宗教。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分裂,統治巴勒斯坦的敘利亞希臘帝國塞琉息(Seleucid)王朝對猶太人大事屠殺。到了公元前175年,塞琉息王安條克四世(Antio-chus IV)不僅將耶路撒冷極度希臘化,且肆意褻瀆聖殿,壓抑猶太人的宗教習俗,耶路撒冷聖殿又被拆除。猶太人不屈不撓,在猶大馬加比(Maccabeus)的領導下,群起反抗希臘軍隊,並於公元前164年重新修建聖殿。戰爭延續到公元前142年才告結束,猶太人終於得到了獨立,並且建立猶太人的哈希曼王朝(Hasmonean Dynasty)達1個世紀之久。 公元前65年,羅馬大將龐培(Pompey)東征,滅塞琉息王朝,並且攻下耶路撒冷,征服巴勒斯坦。猶太人重視宗教,他們對羅馬人的苛捐雜稅和壓迫都可以容忍,唯獨無法忍受羅馬人褻瀆他們的神祇,於是開始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可是,當時羅馬國勢像旭日東升,銳不可當,猶太人的反抗就像以卵擊石,每每自討苦吃;結果或聖殿被掠,或被擄去大批人口賣作奴隸。公元前37年羅馬統治時期的猶太國王希律王(King Hevod the Idumen),史無前例地興建許多紀念性建築物,並將聖殿裝飾得更加莊嚴富麗。公元前8年,耶穌出生於伯利恆。公元31年,耶穌被處十字架刑,羅馬帝國對猶太人肆虐變本加厲。公元66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全面暴動,羅馬的敘利亞總督前往討伐,結果鎩羽而歸。後來羅馬帝國又興兵遣將,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大張撻伐,在這段時間中,由於羅馬王室發生內部帝王的爭奪,因此影響了對巴勒斯坦的用兵,戰爭一直延續到公元70年,才由皇子提多攻下了耶路撒冷,於是羅馬人又火焚聖殿,拆毀城垣,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殺害,還有大批人口被擄賣充奴隸。死海旁的馬薩達城最後被攻破,城內猶太人全體自殺拒辱。約在60年後,巴可巴(Barkochba)叛亂期間,猶太人曾獲短暫自治,直至羅馬人戰勝,改國號為巴勒斯坦,耶路撒冷被易名為依麗亞城(Aelia Capitolina),成為猶太人被禁足的異教徒城市。猶太民族從此顛沛流離遍及世界各地。 在公元131∼135年的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位期間,轄下的猶太人曾經起來作過最後的一次抵抗。這次戰爭非常慘烈,猶太人犧牲了50多萬,被毀的村鎮多達1000個以上,剩下來的巴勒斯坦猶太人,一律被送往奴隸市場出售,從此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絕跡,同時在歐、亞、非三洲各地,到處充斥著猶太奴隸和流動的猶太難民。 當羅馬帝國統治接近公元4世紀時正值拜占庭(Byzantine)時期,耶路撒冷又再度成為基督教中心,公元614年聖墓教堂興建完成。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卡烈夫•奧瑪(Caliph Omar)率伊斯蘭教軍隊進駐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城居民的絕大多數。公元638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於耶路撒冷清真寺升天,確立了耶路撒冷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之聖地地位。公元691∼703年間,奧瑪清真寺(Omar Mosque)和阿喀薩清真寺(El Aasa Mosque)相繼建造完成。之後約有數百年歷經大馬士革的伍麥葉王朝及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統治,耶路撒冷陷入前所未有的灰暗和衰落時期。 1099∼1187年,歐洲十字軍進入耶路撒冷重建為基督教城市。其後又陸續被庫德(Kurd)人薩拉丁(Saladin)和埃及馬木路克(Mamluks)統治過,耶路撒冷再度由基督教徒手中變成伊斯蘭教中心。1517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人進軍耶路撒冷,使其成為土耳其的一部分達400年之久。1799年,拿破崙企圖征服巴勒斯坦,結果失敗。1860年開始,陸續有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的故鄉,當時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曾經劃出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地區,作為猶太人的居留地。1881年,俄羅斯發起反猶太人活動,許多在俄國境內的猶太人為了免於遭受俄國人的迫害和屠殺,乃紛紛湧入巴勒斯坦。這些猶太「先驅」創建了特拉維夫城和首批奇布茲(Ki-bbutz)農業公社,最初他們只能購置巴勒斯坦一些貧瘠、濕軟的低地,但是堅定的毅力和勤奮不懈的工作,使得他們有了很好的成果。1896年,一位名叫赫塞爾(Herzl)的奧地利籍猶太作家,積極鼓吹重建猶太國,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從此興起。1897年赫塞爾積極倡導,在瑞士巴索召開首次猶太復國運動大會,成立世界猶太復國組織。 ==一直和阿拉伯人苦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兩國境內的猶太人,替協約國出了不少力,這些猶太人士要求英國政府在戰後准許他們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國家。1917年11月2日,當時的英國外相貝爾福(Balfour)曾發表宣言,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對於留居在巴勒斯坦上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在公民權和宗教上一律同等看待。同年12月9日,英國將領阿倫比(Allenby)自土耳其人手中取得耶路撒冷。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國際聯盟於1919年,將當時只有6萬多名猶太人的巴勒斯坦交給英國托管。後來各地的猶太人紛紛返回故鄉,進行復國。不久以後歐美發生經濟恐慌,接著又有納粹的排猶運動,從1929∼1937年間,每年都有好幾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逃回巴勒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地被希特勒下令殘殺的猶太人多達600萬。1939年,英國政府在國會通過後發表白皮書,決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包括阿拉伯和猶太兩個民族的獨立國家,結果當地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均不滿意。英國自此開始嚴格限制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猶太人就組織武裝團體,掩護秘密移民。到了1942年,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達50萬。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英、美兩國人士的支持,猶太人的復國運動更加成熟,英國就將巴勒斯坦問題交由聯合國解決。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議決通過巴勒斯坦分治,由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成立一個國家。但阿拉伯人拒不接受,英國政府協調失敗後,在1948年就終止對巴勒斯坦代管,並在同年5月15日,即希伯萊曆8月5日,將英軍撤出耶路撒冷,以色列立即宣告獨立,由大衛•本•古里昂(David Ben Gurion)出任總理。除了阿拉伯國家外,其他各國都先後予以承認;同時自巴勒斯坦被以色列趕出的阿拉伯難民不下70萬人。 由於阿拉伯鄰國堅決反對以色列建國,在以色列宣布建國後8小時就爆發了第一次的以阿大戰,以約旦為首的包括敘利亞、埃及、黎巴嫩和伊拉克等亞非兩洲的阿拉伯國家軍隊,進攻當時只有70萬人口的以色列,以色列在英國的暗中支援下,奮起抵抗3000多萬阿拉伯民族的圍攻,雙方相持兩年後,以色列獲勝,阿拉伯各國只好和以色列成立停戰協定。首次以阿戰爭結束後,以色列的版圖擴大了1/3,兼併了耶路撒冷西區,宣布定都耶路撒冷。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 1956年10月,埃及總統納瑟將蘇彝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兩國出兵埃及運河區,以色列也乘機進攻埃及的西奈半島,在100小時的戰爭中,擄穫埃及軍隊和無數的軍事裝備,這是第二次以阿戰爭。1963年,勞工黨艾思科接任以色列總理。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正式成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領土之爭白熱化。 1967年6月,埃及糾合敘利亞、約旦、伊拉克、葉門、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和阿爾及利亞等8個阿拉伯國家的好幾十萬名聯軍,並配備有第一流的軍事裝備,企圖對以色列發動一次總決戰,要一舉將以色列這個國家自中東的地圖上抹掉。阿拉伯聯軍不但陳兵以敘和以約邊境,並且更以重裝甲部隊開進以埃邊境的西奈半島上,再用砲兵封鎖阿卡貝(Aqaba)灣。結果以阿第三次大戰在同月5日爆發,以色列兵分4路,採閃電戰略又贏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以色列空軍在開戰後的3個小時內消滅了阿拉伯國家空軍主力,在80個小時內不但奪取了阿卡貝灣,佔領了耶路撒冷、西奈半島、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和約旦河西岸,並且以軍直迫蘇彝士運河,陳兵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城外,一舉殲滅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國軍隊主力,還擄獲埃及軍隊將領多人,以及無數的蘇製飛彈和坦克,結果又迫使阿拉伯國家認輸叫停,這次大戰就是舉世震驚的「中東六日戰爭」。 1969年,由勞工黨領袖梅爾(Golda Meir)夫人擔任以色列總理。1973年,由同黨的拉賓繼任總理。同年10月6日,以阿戰爭再度爆發。這次是由埃及和敘利亞主動,阿拉伯人趁以色列的「贖罪日」突然發動入侵,直逼耶路撒冷。 對於這次遭襲,以色列事先毫無防備,當時大多數軍人已經回家休假,很多人聚集在教堂裡禱拜,前線只有幾十輛坦克應戰,情勢非常危急。但以色列軍隊非常英勇且作戰靈活,在一個據點制止敵人推進後,立即用卡車載坦克到另一處戰場接戰,如此反復使用,使敵人誤認以軍還有許多坦克在前線戒備,因此不敢全面冒進,使以色列賺取了時間,不消幾個小時,完成全國總動員。在這次戰爭中,當時以色列突擊隊員巴拉克(後來在1999年出任內閣總理)喬裝女人,混入貝魯特展開突擊,槍殺了巴解組織的3名首腦,結果使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 阿拉伯各主要產油國為了抵制西方國家援助以色列,就發動石油禁運,引起了一場世界性的能源危機,使世界各石油消耗國發生經濟衰退的現象。美國在能源危機的壓力下,只好迫使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作有限度的讓步,以阿雙方在國際調停下,終於在1974年暫時停火。埃及在美國勸導下,單獨和以色列講和,雙方重建外交關係,以色列也將西奈半島交還給埃及,使以埃糾紛暫時緩和下來。 1977年,勞工黨的斐瑞斯出任以色列總理。1979年6月26日,以色列和埃及在美國的促使下於華盛頓簽訂和約,結束了雙方30年來的敵對狀態,埃及因而遭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認為和約的內容出賣了它們的利益,以及放棄了收復巴勒斯坦的原本目標,使阿拉伯各國與埃及呈現疏遠狀態。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並終止埃及的成員國資格。1980年1月,以埃正式建立邦交。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進軍黎巴嫩,陷入軍事泥淖,與埃及關係再度惡化,與歐洲國家也斷絕了邦交,導致國家內部的分裂。1983年赫佐格就任以色列總統,由聯合黨的夏米爾坦任總理。同年5月17日,以色列與黎巴嫩及美國代表簽訂黎巴嫩境內外國軍隊撤出的協定,後來由於敘利亞的反對,黎巴嫩被迫宣布廢止該協定。1984年,是夏米爾和斐瑞斯聯合政府的執政時期。1985年6月10日,以色列軍隊片面撤出黎巴嫩。1990年,夏米爾再度擔任以色列總理。1991年,以色列在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分別和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及巴解組織展開談判。1992年,勞工黨的拉賓出任以色列總理。 1993年總統赫佐格下野,他在位10年間,有數十個國家與以色列恢復或建立邦交,使以色列在國際上的地位突飛猛進,實在是功不可沒。他把有名無權的總統職務交給了戰鬥機飛行員出身的前國防部長魏茨曼(Eizer Weiz-man),由內唐亞胡(Benjamin Net-anyaho)擔任總理。 在過去的45年時間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總是不斷地隔著邊境地區互相交火,巴勒斯坦民兵不時以迫擊砲和火箭攻擊以色列的屯墾區,以軍則以軍機、大砲、坦克部隊的反擊回敬,雙方你來我往,不知犧牲了多少的生命財產,冤冤相報,無時無了。經過國際間的不斷斡旋,終於在同年雙方簽署了奧斯陸協議,規定以巴雙方在最終的地位談判中,必須解決耶路撒冷地位、以巴邊境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分配等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為解決以巴問題制定了基本的框架。經過半年的秘密磋商,以巴雙方終於在華府達成協議,以色列承諾巴勒斯坦5年自治。 1994年,以色列和約旦也簽署了和平條約。1995年,以色列又與敘利亞就安全安排達成原則性的諒解,使雙方可以自由商談和平協定中有關安全方面的事宜,但是若干敏感的問題仍然非常棘手;這項協議是以敘兩國談判以來雙方獲致的第一項協議。 同年以、巴雙方又在華盛頓簽署了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過渡自治協議。以色列釋放了1000多名巴勒斯坦囚犯,巴勒斯坦也實現了自治,但以色列軍隊仍然控制了大片土地。在同年11月4日,提倡以、阿和平共存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卻在特拉維夫遇刺身亡。大輩子帶領國人征戰沙場屢建奇功的以色列英雄拉賓,最後奪走他生命的竟然是自己的同胞,他的死,暴露出以色列內部和、戰兩派嫌隙日深的事實;由希蒙.斐瑞斯(Shimon Perez)接任他的總理職務。 1996年國內舉行大選,由強硬派的自由黨黨魁內唐亞胡擊敗斐瑞斯,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同年5月4日以巴在埃及塔巴展開和談,討論各種棘手問題。內唐亞胡上台一年,中東和平過程危機頻傳,內閣本身更為醜聞所苦。1997年1月以巴雙方達成希布倫問題協議,以色列將希布倫八成的土地交給巴勒斯坦接管,以色列在此統治了30年,這是最後一個交由巴人自治的約旦河西岸主要城市,但以軍仍留駐在以色列控制地區內,以保護以色列屯墾民和「長老之穴」。自此後以巴和談中止達一年多之久,後經各方的協調和努力,雙方於1998年10月在華盛頓簽署了懷伊協議,以色列同意分三個階段從約旦河西岸13.1%的土地上撤軍。但內唐亞胡政府在執行了第一階段撤軍後,便以巴方打擊恐怖活動不力為由而中止了協議的實施。 1999年7月巴拉克出而執政後,以巴雙方重新啟動和談,並於同年9月13日達成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時至今日,雙方在一些棘手問題上的分歧仍異常尖銳。其中聯合國大會1947年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但以方堅持該市為其不可分割的首都,其地位不容談判;巴方堅持認為300萬難民有權返回自己的家園,以方則仍堅持就地安置;以政府堅持未來以巴邊界不能回到1967年戰爭前的狀態,巴方則表示不收回地盤決不簽訂和約,並決心在1967年邊界內建立以聖城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2000年由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出任總統,阿里埃勒•夏隆(Ariel Sheron)出任總理。2001年以阿衝突再起,夏隆揮軍進攻迦薩,摧毀巴人自治政府總部,巴勒斯坦首腦阿拉法特被軟禁在雷馬拉總部。2003年5月26日,以色列接受中東和平路線圖,準備以「土地交換定居點」,與巴勒斯坦達成停火協議,以消除劍拔弩張的局面,乃同意巴勒斯坦人在2005年建國。2004年10月26日,以色列國會通過撤離屯墾區計劃;同年11月阿拉法特病逝於巴黎。2005年2月6日,夏隆與阿拉法特繼任者阿巴斯宣布雙方中止暴力行為。到了同年9月,以色列軍隊在原迦薩定居點的以軍總部舉行告別儀式,宣告以色列對迦薩長達38年的佔領就此結束。 2006年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繼續與以色列展開戰鬥,並於2007年逐走忠於「法塔」組織的武裝部隊。哈馬斯佔領迦薩走廊1年多以來,巴勒斯坦人頻頻以火箭和人肉炸彈等武器及恐怖活動攻擊以色列南部,以國則展開陸、空反擊,期間造成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2007年由希蒙•佩雷斯當選為第九任總統,埃胡德•巴拉克(Ehud Parak)出任總理。2008年6月,中東和平談判獲致具體進展,經由埃及成功的斡旋下,以色列已與控制巴勒斯坦人自治區迦薩走廊的巴人哈瑪斯組織達成停火協議。同年9月17日,新總理歐梅特因收受賄貪污案下台,由李夫尼(Tzipi Livni)女士出任總理。 2008年12月27日,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以火箭攻擊以色列,引起以色列的陸、空大反擊,使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死傷無數。但推進中東和平進程、早日實現永久性和平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然以巴歷史問題錯綜複雜,且雙方立場至今未變,最終地位談判仍將面臨曲折和艱難。 ==無成文憲法內閣制== 這個國家沒有正式的成文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政府法、國家土地法、國家經濟法、國防軍法、司法制度法、耶路撒冷法、國家審計長法、人的尊嚴與自由法,以及居住法等一些基本法。 根據這個國家的法律規定,以色列採用共和國體,三權分立,行責任內閣制,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屬於內閣,司法權則屬於各級法院所有。 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名義上的元首,其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對外代表國家,具超然立場,不介入國內的政治爭執,它的權限僅限於典禮及形式方面,無任何實權。主要職權為發布法規和命令,公布總理和國會選舉時間及召集國會開會,任命法官,對外交官有委任權,對國際條約有簽署權,並有授予榮典、宣戰、媾和、大赦和特赦的權力。總統由國會選出,任期5年,連選可以連任一次,國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 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立法權屬一院制國會克奈賽(Knesset),又叫做立法會議,共有議員120人,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議員年齡限制在21歲以上,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每4年改選一次,在第4年的猶太教曆8月第3個星期二舉行。議員候選人需以政黨為單位參加競選,個人或無黨無派不得參與。在全體議員中,阿拉伯人佔11席。政黨須贏得5.5萬票,即1.5%以上的選票,才能在國會中獲得一個席次,各黨按所得選票佔總有效票比例在國會中安排相應的議員席次。 除了立法權外,國會還負有選舉總統的責任,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監督政府施政,控制預算。國會設有正副議長各一人,由議員中互選產生。國會還由議員組成若干常設委員會和專門委員會,以利議會工作之進行。 國會不論有多少議員出席,都可以開會進行討論,且可作成決議。每年有定期會期兩次,凡經30名議員聯名請求或基於政府的請求,國會議長應召開國會的臨時會議。國會議員在國會會場內有言論免責權,但不可侮辱元首,或對他人作人身攻擊,他在國會中所發表的言論或所為的表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罪的現行犯,非經國會的同意,軍警機關及司法情治單位,均不得傳訊及拘禁國會議員。 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由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負責執行國家的決策,向國會負責。內閣總理為直接民選,候選人不一定是各大政黨的黨魁,只要贏得50%以上的有效選票就可當選。如果在第一輪投票中無人能贏取半數以上選票,則由得票最高的兩名候選人在第二輪投票中一決雌雄。總理當選人有45天的時間組織內閣及爭取國會同意新內閣名單。如果主要政黨均未獲得國會的多數席次,總理當選人依法必須在選後的45天內,透過與小政黨之間的接觸、妥協,推出擁有國會多數席次的聯合政府。如果組閣失敗,將於60天內再重新舉行總理選舉。如果總理當選人沒有把握爭取到多數票,也可以依法解散國會,但須在60天內再進行總理和新國會的選舉。如果原來當選人再度當選,卻仍無法讓國會同意內閣名單,就不得第三度競選總理。以色列的內閣總理是國內最有權力的人物,閣員全部由總理任命。 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全國分成中央區(拉姆拉)、北部區(拿撒勒)、南部區(貝爾謝巴)、海法區、耶路撒冷區和特拉維夫區等6個區,還有30個分區,31個市,115個地方委員會,49個地區委員會。每一個行政區對其區內的經濟計劃,擁有很大的自治權。除了在地方行政區設置議會外,各個城市也設有議會,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4年。 司法權屬各級法院,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法官由總統任命,法院分初級、地方及最高三種,另設有特種法院,如勞工、宗教和軍事法院等。宗教法院為調解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德魯士教派等各宗教之間的紛爭所設立的機構。自1954年起,除了納粹同黨或叛國者外,已廢除死刑。 國名:以色列(The State of Israel)。 國旗:是獨立時所制定的,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只有簡明大方的藍、白兩色,是猶太教徒祈禱時所使用披肩的顏色,藍色象徵巴勒斯坦天空,白色則代表純潔。整面國旗以白色為底,上下各有一條藍邊,在白色旗面的正中,有顆藍色的六角星,稱為「希伯萊之星」,是以色列開國君主大衛王所持盾牌上的徽,表示捍衛國土,象徵國家的權力,故係猶太人的傳統象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就曾用這個六角星作為識別猶太人的記號。 國徽:是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權燭台,據記載這個燭台是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希望之歌」。 國慶日:是希伯萊曆的8月5日。 國家獨立日:約公曆5月。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這個國家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曆,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曆,因此每年的獨立日都不固定,大約為5月14日。 大屠殺紀念日:根據猶太曆法確定的,如按照公曆則每年都不相同。 這是個多黨制的民主國家,國內政黨林立,最主要的政黨叫做勞工黨,也是經常執政的大黨,黨魁埃胡德•巴拉克為2007年的第九任總統,他以故總理拉賓的衣缽傳人自居,奉行解決以阿衝突的政策,主張以佔領地去交換以阿之間的和平,認為巴勒斯坦人應該擁有自決權。但維持在以色列管制下耶路撒冷統一首都的地位。以約旦河為東部治安界線,約旦河西側除以色列部隊外,不得駐軍。屯墾民大部分留在以色列管轄地區內,不再開闢新的屯墾區。這是以色列國內的主要左派政黨,擁有廣大的選民支持。 利庫德集團是以色列右派政黨,成立於1973年,原係鬆散的右派聯盟,組建之初旨在扳倒1948年以色列獨立後、一直主導政壇中間偏左的勞工黨,集團故主席夏隆在2001年2月的總理選舉中,擊敗勞工黨巴拉克,奪得以色列的執政權,並乘勝追擊,於2003年1月提前的16屆國會大選中成為第一大黨,由夏隆續任總理。這個集團奉行「以安全換和平」的政策,在以巴問題上立場強硬。但由於受到國內外的巨大壓力,故政策也在作適當的調整。在經濟方面,這個集團主張建立自由市場經濟,積極推動私有化經濟政策,以加速全民財富的增加。有黨員13萬人。 自由黨也是右派的政黨,黨魁為內唐亞胡。這個黨不主張以土地換取和平的政策,認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應徹底廢棄巴勒斯坦民族議會憲章內消滅以色列的條款,並停止進行或煽動恐怖活動。但承認勞工黨執政時期與阿拉伯人協議所造成之事實。統一不可分割的首都耶路撒冷,以約旦河為以色列與約旦接壤的永久東部國界,戈蘭高地主權永遠為以色列所有。 此外,國內比較重要的政黨還有2008年領導執政聯盟的前進黨、自由聯盟黨、祖國黨、國家宗教黨、左派聯盟、聯合阿拉伯民主黨、哈達希黨、活力黨、共產黨、民權運動黨、塔美黨、拉菲黨、第三道黨、我們的家園黨、馬瑞茲黨、蓋塞黨、革新黨、中間路線黨、佐美特黨、橋樑黨、神諭黨、猶太聖經黨等大大小小的32個政黨。在所有的政黨中,有3個是代表前蘇聯移民的政黨,一個是主張讓大麻合法化的政黨,另一個是提倡冥想的政黨,還有一個是由前選美皇后領導的政黨。 ==南北氣候不同== 以色列位於亞洲西部,坐落在阿拉伯半島西北端、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Palestine)地區,是亞、歐、非三大洲的結合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北部毗連黎巴嫩,中東部和巴勒斯坦犬牙相錯,東面以約旦河谷和約旦相連,南係阿卡貝灣,西南界埃及,西濱地中海,東北和敘利亞接壤。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的總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約合5753平方哩;南北長47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35公里;海岸線長198公里。為了與海爭地,以色列陸續在西部外海一公里處,興建了10座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人工島。 這個國家地勢很低,死海附近都是低於海平面的漥地。北部和東部有山地和高原,海拔1330公尺;高原的東南部和地中海濱有狹長的平原,土地肥沃。中部和南部是高地,海拔約300多公尺;西南部靠近西奈半島處是沙漠地帶。 一般說來,以色列南部地形比較寬闊,北部較窄,阿克里(A-cre)附近自成為一個小平原。從地理條件看,以色列全境自西向東可以分為四個地理區。其中的地中海沿岸平原區,是沿著西部陸界延伸,長185公里,最寬處只有16公里。 丘陵地區是從北部邊界,向南穿過約旦河西岸地區進入中部。大裂谷區是沿東部邊界,延伸到阿卡貝灣,屬陸地裂縫的一部分,包括死海在內。利蓋夫(Neg-ev)地區幾乎佔有以色列的南半部。境內最高的赫爾蒙雪山(Mt. He-rmon),海拔2224公尺。 以色列多陽光,每年1∼4月為雨季,4∼10月為夏天,11月至翌年3月是冬天。由於全國遍布各種地形,區域性的氣候狀況相當不同。海岸平原夏季溼熱,冬季略有乾冷,在山丘也可能偶爾出現小雪;但約旦河谷山區,夏季乾燥炎熱,南部區域則屬於半乾燥型氣候,白天暖熱,夜晚較為涼爽;沿海一帶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而漫長,氣溫高達32℃∼37℃,冬天較為溫暖多雨;加利利地方以及耶路撒冷的周圍,夏天頗為涼爽,氣溫在23℃左右,冬天約10℃上下,有時甚至會下雪。利蓋夫區南部的艾拉特,夏天氣溫通常可達34℃,冬天在17℃左右。在平均溫度方面,夏天白晝約在28℃∼36℃之間,夜晚則約25℃;冬天白晝在15℃∼23℃之間,夜晚則約10℃∼18℃。如在沙漠地區則日夜溫差相當大;死海因位於海平面之下,因此全年氣溫都相當高,而在夏季最高氣溫更是經常打破40℃。 在年雨量方面,北部高原和沿海地區均在400公釐以上,全國一半以上地區不到200公釐,最北部高原則超過1000公釐,利蓋夫不到100公釐,死海南部的阿拉伯乾河不到26公釐。一般說來,南部地區雨量稀少,如果沒有良好的灌溉設施,農地便無法耕種。旅行季節以每年的3∼5月及10∼11月為最佳,紅海和死海的周圍,冬天比夏天更適宜人們的旅行。 ==與天時地利人和奮戰== 2000多年來,猶太人到處流浪,四方為家,受盡了輕蔑和厭惡,飽嚐了辛酸苦楚,但是人們深信神的諾言,奮鬥求生,並且終於在經過了長期的考驗後,建立了以色列國家。不過他們的前途,也像基督的受難一樣,歷盡坎坷。今日的以色列,一直在沙漠中爭水、在沼澤上填土、在海邊上爭地,和大自然奮戰,並且一直處在和阿拉伯民族苦戰的情況中。 國內動植物種類繁多,反應出其地理位置所在和多元化的地形及氣候。全境約有380種鳥類棲息,另外約有150種哺乳類及爬蟲類動物。植物類別約有3000種,其中150種原產於以色列本土。全國大約有120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廣達1000平方公里以上。 這個國家耕地不足,經過多年的努力開闢後,現在才有40多萬匳的耕地,佔全國土地總面積20%以上。其中38萬匳耕地有水利灌溉。境內大部分地區都缺少水源,因此尋找和開發水源,是以色列人立國後的第一件大事,他們一直在為開墾和灌溉而努力。並且設有「達哈爾」等水源公會,以促進水利事業。聖經傳說中基督洗禮的「約旦河」,事實上只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小河,但卻是以色列境內唯一的一條河流,因此所有的河水都被導往巖石和沙漠地帶,充作灌溉用途。其中最龐大的「利蓋夫計劃」,就是從存貯約旦河水的凱麗亞湖,鋪設一條直徑2.5公尺半的大水管,縱貫南北,送往遠在250公里外有7401平方公里的利蓋夫沙漠,使它變成綠油油的田園。以色列克服水荒的另外一種方法,也是採用人工灌溉,並且在全國各地都設有網狀的地下水管。耶路撒冷地區的用水,全部是從沿海平原用水管輸送來的。 以色列也在進行海水變淡水的計劃,境內濱紅海的埃拉特港口,有實驗用製造淡水的裝置,每日可以生產10萬噸以上的淡水。以色列使用核子動力製造淡水已獲成功,海水淡化後供農業灌溉和飲用的理想已經實現。此外,水源開發還有人造雨和淤水循環再利用。 這個國家設有250個集體農場叫做奇布茲(Kibbutz),是以色列的社會模式,場內所有財產均屬公有,成員沒有薪酬,但可獲提供住屋、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社區設施及其他生活必需品。集體農場以務農為主,也有一些轉向工業生產及經營觀光酒店。 農業人口雖然只佔全國總人口5%弱,但不僅養活了全國人民,已可供應全國75%的糧食需求,還大量出口品質優異的水果、蔬菜、花卉及棉花等。農田佔國內土地總面積20%強,其中旱田約佔2/3。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玉米、豆類、棉花、甜菜、甘蔗、菸葉、蔬菜,以及橘、葡萄柚、椰子、草莓、橄欖、蘋果和鱷梨等水果。以色列以科學方法從事種植花卉,現在已可在歐洲市場上,與號稱花卉王國的荷蘭一爭長短 。 畜牧盛行,畜產有牛、馬、羊、騾和駱駝等,還養有很多雞鴨等家禽,牧場面積共有70萬匳。這裡也是世界最大火雞出產國之一。 漁業也很盛行,無論海水和淡水魚,都可以自足。沿海平原,有很多淡水魚池,養殖漁業相當發達。漁產來自加利利海、大西洋及魚塘。 以色列缺乏森林,森林面積僅佔國土的5.7%,現以北部地方為中心,是政府選定的造林區,主要林木是松樹和尤加利樹。此外,這裡從非洲輸入木材製造木板,是世界著名三夾板製造和輸出國之一。 這個國家缺乏天然資源,礦產很少,尤其缺乏鐵礦,但為世界最大鉀鹼生產國。其他礦產有溴鹽、燐酸鹽、鎂、天然氣、石油、石灰石、石英砂、石膏、鈾、銅、錳和硫磺等;其中鈾的蘊藏量約6萬噸,年產量約60噸。石油產量微不足道,還要依賴美國的供應,因為中東各伊斯蘭教產油國都不將石油直接賣給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已發明一種只用最少量鋼筋的建築用混凝土,是今日世界上混凝土重要輸出國之一。國內雖然沒有出產鑽石,但它卻是全世界最有名的鑽石琢磨地。 以色列是中東第一工業國,採民營與國營兼顧的混合工業制度。它所處的地理環境,大部分是科技落後地區,但在技術方面,這裡卻成為全世界工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還擁有高度核子能力,有兩座大型的鈾反應器及擁有生產核子武器的能力。在發展太陽能的研究工作中,它也是世界上最先進國家之一,早已對外銷售太陽能熱水器,並且正在發展太陽能的研究工作中,一座試驗工廠現在正利用太陽能作蒸氣發電。但以色列石油短缺,限制了它的農工業起飛。不過國內卻有一條42吋寬、257公里長的油管,自紅海的埃拉特通到地中海的阿布卡隆,阿拉伯國家每年有2200萬噸石油經由這條油管再轉運到歐洲去,使以色列可以坐收一筆可觀的油管使用費。 這個高度發展中的國家,有80%以上的日常消費品都是自製的,電唱機和電冰箱等可輸出,但羊毛和皮革等須從國外輸入。在科學方面,這裡有大量的工程師、科學家、醫師和技術專家,並且實施技術援外,還發射了一些探測太空的火箭,1988年曾自行發射第一枚地平線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太空。 以色列的工業致力於生產高附加價值,也就是主要以技術、研發為基礎的產品。重要工業有醫學電機設備、農產品加工、電子傳訊設備、電腦軟硬體、精密化學、紡織、電器、冶金、煙酒、皮革、鋼鐵、煤油、殺蟲劑、疫苗、耐火材料、建築、食品加工、成衣、金屬工業、雕琢鑽石、運輸工具和軍事裝備等。 在對外貿易方面,它與許多國家或地區都有貿易往來,但主要的貿易對象為美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英國、法國、瑞士、義大利、日本和中國等。和歐洲共同市場之間的貿易,佔以色列進口總額的50%,佔出口總額的30%。以色列與歐洲共同市場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和美國也訂有類似協定。與美國間的貿易佔以色列進口總額的17%,出口總額的30%。全年出口總額約300多億美元,主要出口品有加工鑽石製品、高級軍事裝備、銅、特殊水泥、紡織品、機械、化學製品、高度技術產品、溴、食品、三夾板、汽車零配件、肥料、電器、醫療設備、藥品、蔬菜和柑橘類水果等。全年進口總額也是300多億美元,主要輸入品為糧食、肉類、羊毛、皮革、精密軍事裝備、鑽石原料、化學品、機器、鋼鐵、飛機、船隻、車輛、石油、材料及原材料。在對外貿易方面,全年約有100億美元逆差。好在觀光業逐漸興旺,觀光外匯收入,可補外貿的逆差。 一般說來,以色列經濟比較發達,國內年生產總值約1500億美元,年生產總值增長率為5.6%,通貨膨脹率約5.4%,失業率約8%,國人每人每年平均所得約為2.2萬美元。 以色列的貨幣單位叫做新謝克爾(ILS),2008年10月每一美元約可兌換3.3333ILS。1新謝克爾等於100雅哥洛(Agorot)。紙幣單位有5、10、20、50、100新謝克爾等5種,硬幣單位有1和5新謝克爾,以及5、10和50雅哥洛等5種。 在交通方面,航空事業比較發達,國內共有6處民航機場,其中以兼營國內外航線、接近特拉維夫位於盧德的本古里昂國際機場(Ben-Gurion International Airport)為最大,共有近30家國際航空公司在此經營有定期班機,並可從香港、曼谷、北京和首爾等城市前往。此外、也有一些航班由歐洲飛往以色列南部的奧華達(Ovda)或埃拉特等國際機場。以色列航空公司是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負責國際線的營運,以本古里昂國際機場為機隊大本營,飛行網覆蓋了全球38個主要城市。年空運架次約2.8萬,客運量約873.5萬人次,貨運量約29.8萬噸。 國內空中交通方面,阿爾其亞航空公司經營有自耶路撒冷前往特拉維夫、海法、羅斯佩那及埃拉特;自特拉維夫前往耶路撒冷、羅斯佩那、埃拉特及馬薩達;自海法前往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及埃拉特;自埃拉特前往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及海法;自馬薩達前往特拉維夫等航線。桑勒特航空公司(Snunit Aviation)每天有三班19個座位的螺旋槳小客機來往於特拉維夫及馬哈那意機場(Mahanayim Airport)。 海路方面,有多條遠洋海上航線從世界各大港市前來以色列的海法、阿什杜德、埃拉特及特拉維夫等港口,其中以從歐洲各沿海城市到海法港的海上航線最為忙碌;許多地中海的遊輪,也將以色列納入旅程中。全國有遠洋輪船157艘,總噸位159.2萬噸,客運量約119萬人次,貨運量約4193萬噸。 在陸上交通方面,鐵路長約609公里,鐵路公司開辦有定期班車來往於特拉維夫、赫茨利亞、內坦亞、哈代拉、海法、阿卡和納哈里亞等城市。另外,每天有一班火車來往於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之間。年客運量878.6萬人次,貨運量9937萬噸。 公路全長約1.6萬公里,公路網遍布全國各地,多係高級路面,其中以特拉維夫、耶路撒冷至海法這條高級公路的交通最為繁忙、車輛最多,長途巴士班次密集。根據以色列的交通規則,人們在公路上一邊開車一邊打手機是違規的,要罰以很重的罰金。全國現在有各種機動車輛約157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共佔127.6萬輛,貨車28.3萬輛。 ==非常重視觀光業== 以色列由於軍費負擔沈重,必須依賴巨額的觀光外匯收入,用以改善國家的經濟情況;但是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所以對入境觀光客採用嚴密的安全檢查制度,使人覺得在以色列旅行,很有刺激感。現在每年約有280萬人次外國觀光客入境訪問,以美國人為最多,約有31萬人;來自亞洲的遊客約為22.8萬人,其中來自台灣的觀光客僅約3000人。如今每年入境外國觀光客約以16%的速率成長,年觀光收入逾36億美元。 在這個國家,外籍入境旅客依國籍分為四類,分別給以不同的簽證待遇。凡是來自奧地利、比利時、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墨西哥、巴拉圭、菲律賓和日本……等41個「極友好」國家的國民,無需簽證就能夠入境。來自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美國、南非、加拿大、義大利,以及1928年以後出生的德國人(此係起因於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納粹德軍屠殺的慘劇)等13個「友好」國家的國民,可以在以色列國際機場免費落地簽證。來自塞浦路斯和1928以前出生的德國人,得以在以色列的駐外使領館免費簽證。其他國家的人民如想前往以色列作觀光旅遊,就必須在以色列的駐外使館中付費簽證。 台灣遊客如要前往以色列觀光,可向以色列駐台北的「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辦理簽證手續。所需文件為效期半年以上有本人簽名的護照正本,2吋半身脫帽彩色近照一張,身分證影印本1張,個人基本資料1份,訂位記錄或往返機票影印本,需在出發前7天提出申請,領證所需工作天為5天,簽證費用單次為台幣1000元,接受簽證申請時間為週一至週四,地址為台北市基隆路一段333號2408室,電話(02) 2757-7222,傳真(02)2757-7197,E-mail:israelrk@ms47.hinet.net 每位前往以色列的遊客,必須持有有效的護照;無國籍人士必須持有有效的旅遊證件及由有關國家發出的回程簽證。遊客可於抵達之日起計算,在以色列逗留可多至3個月,逗留時間視簽證上的條款而定。如欲在以色列工作,必須向內政部(Ministry of Interior)申請特別簽證(B/I)。團體簽證由以色列外交部或外交使節團發出,團體人數不可少於10人及不可超過50人。延長居留簽證可到以色列的阿富拉、阿卡、海法、耶路撒冷、埃拉特、特拉維夫、內坦亞、阿什凱隆、哈代拉、霍隆、拿撒勒、佩塔提克瓦、拉馬特甘、拉姆拉、利荷伏特、薩法、太巴列和貝爾謝巴等城市的內政部辦事處辦理,只收取少量費用。 在以色列機場或陸上關卡入境,都實施兩程通關制度,旅客如果無物件需要報關,可經由綠色通道離開入境大廳;如攜帶有須呈報的物件,即使不必繳稅,也要使用紅色通道。在經由綠色通道時,遊客除了可以攜帶個人行李外,還可以攜帶1/4公升的酒精類香水;凡年滿17歲以上者,可攜帶1公升烈酒、2公升餐酒及250公克煙絲,或250支香煙;禮物不得包括酒精飲品、酒精類香水、煙草製品或電視機,價值要在125美元之內,價錢由海關人員根據貨物價值,加上運費、保險費及海港費用而定。即使由數人攜帶入境的禮物,有關貨物價值仍將獨立計算,超過上述價值的禮物須全面繳稅。任何食物總重量沒有超過3公斤的,也可能列入免呈報範圍;這項轄免適用於單獨旅遊、少數結伴旅遊及年齡17歲以上的家庭。此外,一些隨身攜帶的旅行必需品,如打字機、攝影機(電視攝錄機必須呈報)、個人電腦、錄音機、望遠鏡、個人珠寶首飾、音響、唱機、嬰兒車、露營或運動用具、單車及類似的旅行物品等,也可以免稅入境。 在使用紅色通道時,必須呈報的物品有電視錄影器材、船隻、旅行拖車、潛水用具及價值超過1650美元的可攜帶用具,並且須繳付課稅保證金,保證金將於遊客攜帶有關物件離境時發還。保證金可以用銀行支票或信用卡支付。如果事前未取得通行證,所有動物、植物、軍火、新鮮肉類及原料等均可能不獲進口。遊客可以進口一部汽車作為己用,或於以色列境內購買一部汽車而無須繳稅,汽車進口或購買後一年內離境,可以轉口往其他國家,如申請此項轄免稅,必須出示外國駕駛執照、保險單或在以色列境內有效的「綠卡」。 遊客在前往以色列旅遊前,對於以色列航空安全檢查制度之嚴格,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論是從曼谷或香港轉機前往,會經歷嚴格的15∼30分鐘Check in前的安全檢查,以防恐怖份子上機實施恐怖的破壞活動。所以前往以色列機場,都必須提前3個小時抵達辦理入關手續。每位欲搭乘以色列航空公司班機的旅客,還必須逐一個別經過以色列安檢人員以英語詢問事先影印好的有關安全問題與旅遊動機的十大問題。如果檢查人員覺得行李箱中的某種物品有可疑之處,還得再拿到特定的房間裡作進一步檢查,安全無虞後才予放行辦理登機手續。 在以色列入境後,遊客應繳驗護照和入境表,並讓檢查人員加蓋入境圖章,如果被蓋上以色列圖蓋後再到阿拉伯國家去,則會遭到被拒絕入境的命運。遊客如果不願護照被蓋上以色列的圖章,則應在繳驗護照時向關員提出請求,但是關員有權拒絕這種請求,因此,在中東旅行時,以色列的行程多被安排在最後一站。但是護照上若有入境阿拉伯國家的圖記,再入境以色列並不會受到限制。 旅客在離境前72小時應與航空公司辦事處確認機位,否則預留的機位可能會被取消。在確認機位時,如需要特別安排(例如飲食限制等),應向航空公司一併提出。乘客離境時最少要提前兩小時抵達本古里昂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所有離境乘客必須繳付機場稅(通常已計算在機票內)。以色列航空公司在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及埃拉特,均提供有優先乘機登記服務,讓乘客可於起機前一晚,登記行李及取得登機證(星期五、主要假期及假期前夕除外),行李隨即會直接送上飛機,乘客亦可於離境一小時前抵達機場。其他一些航空公司也有類似服務。 出境檢查非常嚴格,所有行李箱都要打開受檢,有時還得搜身。通關時沒有申報的貴重物品一經查出,均將處以高額罰金。 如果遊客從約旦經由陸路進入以色列,須經過距離耶路撒冷約40公里接近耶利哥(Jericho)的阿倫比橋(Allenby Bridge),橋頭就是邊境檢查站,遊客可以乘坐觀光巴士或計程車抵達橋頭,檢查護照後就可入境,私家車不准駛入。由埃及進入以色列共有兩條路:其中位於阿什凱隆西南方約50公里處的拉發(Rafiah),是主要的兩國交匯處,共有4家巴士公司設有定期班車營運,每天都有上百班長途巴士在開羅、特拉維夫、耶路撒冷和埃拉特之間為乘客服務。如果自己租車在以色列境內行駛,切記不可一邊開車一邊打手機電話,違者要被罰很重的罰金。 時差方面,以色列時間加5小時,就是台灣標準時間;夏天節約時間則減一小時。前往以色列旅遊,最好能加保意外險及生病險,在以色列非本國公民生病到醫院求診費用不菲,尤其是高齡遊客,一定要帶足自己的常用藥品。此外,防曬、防拉肚子、防蟲咬、防中暑和胃藥等也不可少。 在以色列境內旅行有充分的行動自由,但是對於軍事設施則應保持距離,尤忌對軍事機關單位拍照。此外,如車站、機場、橋樑、港口等都禁止拍照,否則會遭到暫時扣押照相機的命運,直到出境時才予發還。很多地方因為宗教因素,遊客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進入伊斯蘭教寺院應脫鞋,進入聖地最好穿長褲,忌穿無袖衣服、拖鞋、涼鞋、短裙或短褲,以免參觀時碰釘子。另外,很多聖地也不得拍照,部分宗教場合如「哭牆」在安息日當天禁止攝影。女性遊客最好不要一個人獨坐在中東傳統咖啡店內,不要抽煙。而看到帶有小帽的猶太小朋友,也不要撫摸小孩的頭,以免觸犯猶太人的禁忌。 這個國家的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三個宗教節日和安息日都不一樣。伊斯蘭教的休息日是週五;猶太教從週五傍晚到週六晚上為安息日,此時公家機關、公司行號、猶太人經營的餐館和商店一律休息,甚至連公共交通工具也都停駛;基督教則是星期日休息。 在這裡購物除了大百貨公司或精品店外都要殺價,甚至計程車都可殺價。此外還要當心扒手小偷,特別是公車、火車或人員進出複雜的地方,入夜後最好不要到燈光暗淡的巷子。在沙漠地區很容易中暑,一定要多喝水;多注意食物的清潔與衛生。逢人見面一句「撒冷(Shalom)」,配合愉悅的笑容,表示你好、和平、再見等意思。 這個國家極端的軍事化,以色列軍人向來是槍不離身的,縱使是休假外出,也是荷槍實彈,因此在街頭上到處都可以看到荷槍的軍人。每一名外出休假的軍人,在他離開營區前,也會領取一定數量的子彈,回營時再點清繳回。隨身攜槍外出的原因在於臨時發現恐怖活動,可以就近採取斷然行動,射殺暴亂份子。一般平民也可以申請自衛用槍枝,在佔領區內年滿16歲的猶太人,就能夠持有自動步槍。以色列政府膽敢將槍械大量擴散民間,主要是基於兩項自信:一是猶太民族內聚力和團結性堅強,不會自相殘殺。二是持槍者均經過調查測驗,都具有足夠的道德心和自制力,不會用槍械解決私仇。 以色列的酒店不論大小,經營都相當制度化,優異的服務精神尤足稱道。國內共有400間酒店,由設備簡單到豪華舒適的五星級酒店,式式具備,收費視其級數及季節而定,各酒店均以美元計算,其價目表並未包括15%的服務費。集體農場酒店主要坐落於中部及北部,一般為三星級及四星級,附近環境清幽。度假村提供極佳居住環境,村內設備齊全,可以從事游泳、滑水、潛水、揚帆、騎馬、網球等運動,還有遊覽節目及夜間娛樂,主要為年青人而設,多在夏季開放的。青年旅舍隸屬國際青年旅舍協會,全國建有30家,均提供住宅服務,大多數還供應膳食及自助廚房設備,並安排有豐富的個人遊覽節目。露營地分布全國,最適合作為各區遊覽的基地,設施齊全,所有營地均預留地方供紮營,及有小屋租賃,大部分還有旅行拖車或房子出租。休養勝地多集中於加利利海及死海,休養所設備先進,並擁有多種獨特的醫療因素可治不同的疾病,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來客。基督徒接待所價錢合理,各間教會都有,一般接待朝拜聖地的基督徒。此外,旅館內的飯店和餐廳都已附加15%的服務費,無須再付小費,但旅館內的行李員或打掃房間,慣例須給小費。這裡的旅館除了能夠保持清潔和肅靜外,大旅館中的早餐由於客人多,人手不足,一般都採用自助式,客人可以自由取食,既不必登記,也不用簽名,可見當地社會道德水準之高。 以色列的餐館依主人出生地不同而風味各異,不過以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經營的餐館居多。猶太餐館多半遵守「高斯(Kosher)」戒律。根據舊約聖經記載,豬肉、章魚、烏賊、蝦、螃蟹、貝類一律禁食,沒有嗉囊的鳥類和受精過的蛋都不能吃。火雞、水果和蔬菜可以食用,但牛、羊和雞等牲畜的屠殺,須按特定的方式進行。而肉類和奶製品不能同時進食,所有的肉類容器也要和牛乳的容器完全分開,在吃過肉類後,6小時之內不可以吃奶製品和牛乳。飯後不可吃冰淇淋,喝咖啡不能加牛奶。 觀光客在以色列大可放心,在大城市裡有許多其他餐館可供選擇,甚至還有漢堡和炸雞速食店,許多出色的餐廳、酒吧及快餐店提供的食物中,既有傳統的中東美食,又有著名的歐陸食品,包括世界流行的熱狗、漢堡包及薄餅。耶路撒冷還有一種仿羅馬式餐館,客人用餐時披掛著羅馬服飾、頭上戴著桂冠,但飲用的卻是印度式料理。特拉維夫是國際港口,各式餐館、各國口味都有,沿地中海濱的小餐館、類似海鮮啤酒屋比比皆是。酒店及餐廳均可為遊客作出特別的飲食烹調,例如少鹽、少脂肪食物、素食等。一般菜單是以希伯萊文及英文印製,法例規定,所有餐廳必須將價目表陳列於餐廳入口處的醒目地方。如果賬單沒有包括服務費,顧客應該多付10%的小費。 當地餐廳消費水準頗高,隨便吃上一餐,都要15美元左右,但是在以色列的街頭,仍可找到價廉物美有特色的食物,其中的匹塔(Pitta)原本是屬於中東食物,但以色列人將這些匹塔麵包配上沾抹皆宜的各式醬料、蔬菜,反而成為一種道地的以色列食物。此外,沙威瑪(Shwarma)與法拉非(Falafel)這兩種食物也是用烤的麵包皮,包裹著生菜沙拉,再塗上當地特製的調味醬,口味獨特,所不同的是沙威瑪還夾有山羊肉,每客只要5美元。在主要城市中都有健康食品店,許多食品在包裝上印有營養份量及資料。度量衡採用公制。 這裡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水果和蔬菜,還有不同的奶製品。當地釀製的餐酒及烈酒品質優良,酒味香醇,但酒類僅可在酒店和餐廳裡飲用,人們飲酒後不得在公共場所活動。在伊斯蘭教齋戒月時,遊客切不可在穆斯林區街上邊走邊吃食物,因為在齋戒月裡任何人都不得在公共場合進行飲食。 當地的魚類也和聖經沾上邊,不是叫做聖約翰魚,就是稱為聖彼得魚。米飯的材料是類似土耳其出產的長形米,湯類稍鹹一點,咖啡是阿拉伯式或飲後有厚殘渣的土耳其式。紅茶多半是加薄荷或香料的中東口味,來自耶律哥的水果很豐富,現榨的柳橙和葡萄柚原料是最佳的飲料。 境內各地的公用電話須使用名叫「阿西蒙」的專用硬幣,這種代幣可在郵局、小販及自動販賣機找換,有些公共電話則可使用磁性卡,這些磁性卡可在郵局購買。餐廳及商店內的電話通常可供公眾使用,不過會收取較代幣為高的價錢。長途及海外電話可在酒店、郵局或國際電話中心預訂。若想撥打對方付款的海外電話,可先撥144查詢那些國家闢有這項服務。由對方付款的海外電話,可於許多公共電話亭打出。以色列的電話國碼為972,特拉維夫區號為03,耶路撒冷為02,海法為04。主要緊急電話報警為100,急救為101,火警為102。台灣打電話至以色列為002+972+當地區號及電話號碼,自以色列打電話回台灣為00+886,加區號及電話號碼。 郵政的標幟為藍底,印有鹿的圖案。郵局在安息日及主要假期休息,所有中央郵局均提供普通收信服務,信件及包裹均可利用海外快速郵遞服務(EMS)送往大部分國家,並保證在72小時內收到。本票可以在每一間郵局內的郵政銀行兌換。 所有的旅客進入以色列,都無須注射預防針。在攜帶衣物方面,夏季時應攜帶輕便夏裝及一件厚外套,以應付山區上較涼的夜晚,太陽眼鏡和遮陽帽也是不可缺少的。冬季要帶禦寒衣物和雨具。如到埃拉特、死海區和紅海海岸,可預備較輕薄服裝和泳衣。以色列使用220伏特50周波單向交流電,大部分電源插座適用3頭式,也有一些地方用歐式兩個頭插座,一些小電器可能需加轉接器或變壓器,可以在以色列境內購到。境內自來水可以生飲。 根據以色列法律規定,凡是在公元1700年以前由人手工製造的東西,均被列為古物,沒有古物辦事處處長的書面許可,都不得攜帶出境,同時獲准出口的古物,須依據購買價徵收10%出口費。 任何人均可攜帶不限數額的金錢進入以色列,外幣可於任何銀行或大多數飯店裡兌換。無論購物或各類服務,都可用全球各主要外幣付賬,但並非所有地方都會接受外幣。在以色列購物要繳交18%銷售稅,但已包括在標價內,觀光客在大多數地方用外幣消費,可獲轄免銷售稅。在以色列旅遊部推薦的商店用外幣購物,凡超過50美元的,另可享有最少5%的折扣。 持有護照的觀光客購物時應索取發票或收據,註明所付銷售稅銀碼,這張發票和貨品應密封在透明塑膠袋內,在離境前不可打開,機場港口海關人員會檢查裡面貨品,並在發票上蓋章,扣除佣金後將銷售稅以美元為單位退回。 以色列大部分商店每天營業時間為星期日至星期四的上午9時至下午7時,有些商店會在中午1時至下午4時休息。至於星期五及主要猶太假期前夕,上午照常營業,下午會較早關門。穆斯林在星期五休息,基督徒店舖在星期天休息。大部分銀行的上班時間為星期日至星期四的上午8時30分至中午12時30分,另於星期日、星期二和星期四加下午4∼6時。星期五及主要猶太假期前夕,則為上午8時半至正午12時。設於各大飯店內的金融機構,為了方便觀光客,辦公時間會比較長。 ==行政中心特拉維夫== 特拉維夫-雅法(Tel Aviv-Yafo)是兩個城鎮合併後的名稱。其中的雅法希伯萊語寫為Yafo,英語則寫作Old Jaffa。它是一個在聖經中便已記載的古老港口,自古以來就非常繁榮,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8世紀。在公元前10世紀的大衛王時代,外地來的商品都是先運到這裡,再轉往耶路撒冷。到了所羅門時代,建造耶路撒冷聖殿所使用的黎巴嫩杉木,都是由雅法運去的。後來這個港市受到了阿拉伯人和歐洲十字軍的侵略,不斷上演著盛衰的交替。到了1802年,因希爾曼•穆罕默德城牆的修復,乃形成了現在的規模。19世紀末,這裡建立了教會和會堂,自世界各地回歸的猶太人開始到這裡定居。20世紀初,這裡成為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舞台。20世紀60年代後的雅法,在猶太移民建設中,成為特拉維夫的延續。 特拉維夫的前身,是早期猶太復國主義者於1909年在雅法城郊建立的猶太人居民點,它位於雅法以南約5公里處,原係沙丘地,是雅法郊外的果菜園區,因猶太人大批入住而得到迅速的發展。1920年脫離雅法單獨設鎮,猶太人更大量湧入;1936年成為巴勒斯坦地區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1948年這裡由以色列佔領,原來的阿拉伯居民幾乎全部遷出。特拉維夫的不斷擴展,最後合併了雅法,於1950年正式稱為特拉維夫-雅法市,成為全國的第一大城,以及行政、經濟和交通的中心。此外,「白色之城的特拉維夫」,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址。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6分、北緯32度4分,位於國土中西部的地中海濱,北界赫茨利亞、南與霍隆及巴特亞姆接壤,東距耶路撒冷62公里,都會區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當地氣候良好,空氣清新,經常陽光普照,一般白天氣溫約16℃∼22℃,晚上則降到10℃∼16℃間,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冬季和春季比較溫和,夏季略顯濕熱,1月份平均氣溫為13℃,8月份為26℃。平均年雨量約559公釐。溫暖的地中海型氣候和綿長的海岸沙灘是它的主要特色。它迎著地中海的鮮亮優雅,夾著中東濃郁的豪情,帶點以色列的質樸自在,使成為以色列境內的極佳旅遊勝地。 坐市總人口超過110萬,市區人口則為60多萬,大多數居民是猶太人,非猶太人只有一萬多名,以阿拉伯人居多。在猶太籍居民中,41%是當地出生的人,另外41%來自歐、美各地,還有13%來自亞洲,5%來自非洲。這裡的猶太人多身穿袍子,頭戴小而淺的圓帽,顯得溫文有禮。 在半個多世紀前,特拉維夫還只是個濱海的小漁村,現在卻是超高樓林立的世界著名大城市之一,市容和街道的設計,一半像華盛頓,一半像巴黎,絕大部分的政府機關都是在這裡辦公,許多外國駐以色列的使領館也集中在這裡。國內主要的企業、大學、傳播媒體、交響樂團和馬戲團,大都在這裡設有總部。國內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大本營,都設在特拉維夫,並擁有全國半數以上的工廠,主要行業有紡織、服飾、食品、香煙、機械、金屬加工、軍火、汽車及其零配件、鑽石加工、木器、家具、印刷、電子、電器和能源等,當地的職工總數佔有全國職工人數的25%,使得特拉維夫成為以色列經濟上的最大城市,絡繹不絕的外交人員及富商巨賈,使得這座瀕臨地中海的港都備受矚目。 當地的交通非常發達,在航空方面,郊區的本古里昂國際機場可以和國內外的重要城市通航,每年平均有5000多架次的國際航班在這裡起降。這個以色列的空中門戶,不但有第一流的航管服務設施,並且有非常嚴密的反劫機系統,因此成為世界上安全性極高的國際航空站之一。儘管安全性高,但是這裡的海關人員工作仍一絲不苟,均荷槍實彈,認真執行安全檢查任務,而且還迅速有禮,一般觀光客從下飛機時算起,不出30分鐘就能出關抵達旅館,因此給外國觀光客留下了極佳的印象。航站大廳裡有許多免稅商店,大多數出售土特產品和紀念品,還有香水、煙酒、收錄音機、照相機、錄影機和報刊讀物等供遊客選購。 來往機場的交通全靠公路,聯合旅遊公司設有222號穿梭巴士線往返於機場和市區間,車程設於雅羅梭隆(Arlozorov)街的以色列航空公司總部,及夏亞岡(H-ayarkon)街的皇宮酒店前,單向車程20分鐘,頭班車每天清晨4時開出,午夜12時收班,每隔1小時開出一班。111號穿梭巴士可於各大酒店登車開往機場,車程45分鐘。益達巴士公司設有3線巴士,每隔20分鐘由機場開出一班,前往市區的行車時間為上午5時至晚上10時,前往耶路撒冷為上午6時30分至晚上8時,前往海法為上午7時至晚上8時。納施計程車公司(Nesher Taxis)經營一條按人頭收費的特別路線往來機場和市區間,這種計程車可按客人的要求在市區任何地方接載客人和行李,當然要付額外費用。 在海運方面,這裡有許多遊艇、漁船和海軍艦艇出入。自從以色列現代化的阿什杜德港啟用後,特拉維夫-雅法港已於1965年停止商業用途。 對外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長途巴士可以和國內各地快速連絡。市內也有兩個小火車站,有各種列車對外營運。 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路線四通八達。從特拉維夫中央巴士站搭4號巴士可以到達卡梅爾市場和特拉維夫歷史博物館。搭10號巴士可以抵達賈法古堡,還有巴士9、18、28、70、90和101等號路線通往特拉維夫藝術館。 這裡的計程車非常清潔,費用也很公道,7公里的路程不到3美元,幾個人分擔下來,相當經濟。計程車多裝有無線電話,乘客可利用電話傳召或在街上攔車。計程車按錶計費,計程錶上有傳召收費、正常收費和車費再加上25%附加費等三種。附加費適用於晚上9時30分至凌晨5時30分、安息日及假期。來往市區計程車須根據政府規定收費,乘客可查核和索取收據。當地還有一種叫做雪爾特(Sherut)的7人座賓士出租轎車,由於是合乘的,因此費用較便宜;經常跑中、長途固定的路線,這種車可以預約,也可以在坐滿7人後就開車,司機也非常有禮貌,他們在領到執照前,必須在交通部的機構裡接受4個月的技術,安全和禮儀上的訓練。計程車司機還必須會說第二國語言,通常是英語。 特拉維夫-雅法由於是知名的國際大城市,所以也有許多旅館供觀光客選擇,這裡西式的旅館建築都設計得非常宏偉,服務設備也都是第一流的,高級觀光大飯店內部都有可說流利英語的導遊人員為觀光客服務。其中坐落在哈雅昆(Ha Yarkon)路145號的皇冠假日廣場(Holiday Inn Cro-wne Plaza),是市內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酒店,擁有數百間高級客房,附設有餐廳、夜總會、購物專櫃、游泳池和大停車場,每日房租298美元。喜來登(Sheraton)也是市內五星級的豪華大飯店,坐落在哈雅昆路115號,主樓高20層,也擁有400間客房,附設有游泳池、健身房。桑拿浴、洗衣房和商務中心等,房租280美元。丹(Dan)也是五星級大飯店,坐落在哈雅昆路98號,它的後面就是美麗的海灘,擁有200多間高雅的客房,日租金274美元,附設有室內外游泳池、桑拿浴和健身房等。 希爾頓(Hilton)是國際知名的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坐落在獨立廣場附近,樓高16層,擁有數百間典雅的客房,日租金275美元,附設有多間不同風味的精緻餐廳,其中以「燒烤屋」最為馳名,是品嚐日本高級料理的好地方。附設有水上潛艇俱樂部、溫水游泳池、兒童遊樂園和網球場等設施。大衛洲際(David Intercontinentel)五星級觀光大飯店位於特拉維夫南部海濱,地址為考夫曼路12號,除了有數百間氣派的客房外,還附設有健身中心、美容院、美女沙龍、商務中心和多間不同口味的餐廳,房租265美元。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特拉維夫四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坐落在哈雅昆路121號,擁有340間優雅客房,每日房租為175美元,來自各國旅行團的團體遊客多在此下榻,附設有體育俱樂部、溫水游泳池、土耳其浴、桑拿浴、指壓按摩等,並有西餐廳和自助餐廳供客選擇。丹全景(Dan Panorama)四星級觀光大飯店位於特拉維夫的查理克洛爾公園,從它的數百間客房窗戶中,全部都能看到海景,房租為184美元,附設有健身俱樂部、游泳池、商務中心、藝品店和多間餐廳,住客可以沿著草坪散步,可以一直走到海邊。阿斯特(Astor)三星級飯店位於哈雅昆路105號,共有504間高級客房,是特拉維夫朝海星級飯店中房價比較便宜的一家,每日租金只要90美元,附設有義大利餐廳和大自助餐廳,游泳池、購物店和一流的服務品質。 到特拉維夫觀光旅遊不愁訂不到宿處,除了從地中海濱賈法古堡高地到納米爾廣場(Namir Square)一帶集中了星級觀光大飯店外,在市內及郊區還有許多一般飯店、賓館、經濟型旅館、出租公寓、青年旅舍和招待所等為遊客服務。 這裡因係國際化的商業城市,所以各國風味餐廳林立,中國菜館相當普遍,日本料理也有幾家,但最多的還是猶太餐廳。猶太餐廳一般供應的早點包括有菜湯、荷葉蒸肉、燒焗鴨腿和生菜蕃茄沙拉等,另有菠菜和雪糕作甜點,然後還有咖啡和茶等。在正餐方面,有海鮮和各國名菜供應。以色列的海產多是魚類,其他如蝦子、螃蟹、烏賊類都很少,主要理由是正統猶太教徒除了魚外,是不吃其他海鮮的。猶太餐廳的菜式其實是典型的波蘭菜,總是把菜肉燒成糊狀,口味很重;猶太人也偏愛醃漬食品。當然,還有許多小餐廳,有價廉物美的食物讓人選擇。城內著名的底波拉餐館,專門供應傳統的猶太菜色。另一家麥提大餐廳也有正宗的猶太菜餚饗客。凱斯白餐廳以印度咖喱和海鮮出名,這裡的招牌菜是蝸牛,風味堪稱一絕。在碼頭餐廳(Port Area & seafood Restaurant)吃一頓豐富的晚餐,價位雖不便宜,卻可大快朵頤。特別是餐廳海鮮料理是一級棒,以色列有許多特別的魚種,例如聖彼得魚,滋味非常鮮美。另外,以色列的白葡萄酒很清甜。夜間,可到葉門猶太人聚居的地區用餐,若吃不慣正統的猶太餐,可試試改良式的餐點,侍者會先端上匹塔,這是一種中空的圓烙餅,搭配各種醬類食用,醬類是將豆磨碎後加果菜及調味品做成,味道一律是酸的,吃法是將烙餅開個口,然後依自己的口味加入適量的醬類即成,這僅是開味前餐,主餐是大串大串的烤肉,所以別貪嘴,後上的烤肉才是美食。 這裡有很多中國餐廳,其中較為出名的有中華李餐廳,位於哈雅昆路102號,客人用餐須預約,供應的菜餚無不美味可口。另有中華閣和海防中餐館等,都是正宗的中國口味。比較大眾化的日本料理有日本燒烤、蒲公英和京都等。中東口味的阿拉伯餐廳有阿卡普爾科和弗魯斯•阿斯利,韓國口味的有韓國餐廳,阿根廷口味的有埃爾高喬餐廳。此外,海門和福雷爾是兩家有名的魚餐廳。 以色列人常說:「到耶路撒冷去學習,到海法去工作,但是到特拉維夫是去享樂」,這句話一點也不錯,特拉維夫是以色列娛樂的天堂,夜總會、俱樂部、舞廳、劇場、PUB、電影院和遊樂園林立,遊客在這裡不愁沒有適合的地方消遣,就連深夜,總有數家PUB讓男男女女狂歡到天明。這個不夜城的幾條主要大道都遍布著購物中心、夜總會和劇院,能讓遊客留下一個充滿以色列情調的回憶。在熱鬧的狄津高夫(Di-Zen Goff)大道附近有劇場和博物館,形成當地文化活動中心。狄津高夫大道和羅斯奇爾德(Rothschild)大道交叉口,有以色列愛樂交響樂團本部的麥恩劇場,是愛好古典音樂者不可錯過之處。附近林立著購物中心、銀行、狄斯可舞廳和餐館。此外,市內還有美術館、圖書館、廣播電視台、公園、動物園、體育場和城外運動場等文化體育設施。國內大部分的報刊和80%的圖書,也是在這裡出版發行。當地的教育設施有中、小學,職業學校,師範學校,特拉維夫大學和巴爾依蘭大學等。 特拉維夫-雅法也是很方便的購物地方,到處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和一般商店林立。在狄津高夫大道的中心點,有一處供人休息的基卡爾廣場,是以色列藝術家、政治家和作家群集之地,目前也是特拉維夫市民最常約會的場所。不遠處有一棟夏隆梅爾(Sharon Mayer Tower)大廈,是以色列國內最高的大樓,內有百貨公司和辦公室等,牆壁上的馬賽克描繪出長久以來都市改變的過程,屋頂上的瞭望台,可遠眺北方的卡梅爾(Carmel)山和遠處耶路撒冷。迪津高夫廣場最有名的就是「火水噴泉」(Five and Water Fountain),由以色列頂尖藝術家葉可夫亞更(Ya'acov Agam)設計,一天之中會定時地從廣場周圍噴出螺旋狀水柱,及直射天空的火花;除了視覺上的震撼外,同時還伴隨著很誇張的音響效果,讓人站在廣場內感受到天地崩動的氣派。 考察當地的傳統市場絕對是旅遊的一大樂趣,卡梅爾市場內最奇特的是各式醃漬的橄欖,口味酸甜鹹辣都有,是以色列人相當鍾愛的食物。另外,也可以看到各種風乾、醃漬的魚。在卡梅爾市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猶太人做生意的手段,一臉笑咪咪和氣生財的模樣,有時候還高歌一曲促銷自己的商品。還有充滿了中東色彩的跳蚤市場,如果旅客喜歡波斯地毯、舊牛仔褲、印度綿質罩衫、紗麗,應該會對這裡有興趣。運氣好一點,還可以找到英國托管時期,建國前期的旗幟、相機、郵票,還有摩洛哥風格的猶太教燭臺,可以瀏覽特拉維夫歷史流轉的遺跡。迪津高夫特拉維夫超大型的購物中心,光是一層層逛完,大概就要好幾個小時,這裡的歐洲品牌較其他城市便宜。 特拉維夫市中心購物商圈的規範,跟世界各大城市比較起來不算大,也沒有台灣、香港的熱鬧,感覺上生活步調很慢,百貨公司貨架上的展示品好像也跟不上流行,不過以色列的紡織品跟他的軍品工業一樣馳名世界。有些服飾設計也不差,還有有一些皮革製品手工式樣都不錯,當然,跟宗教有關的儀式手工藝品也相當精緻,而且極富創意,有各式各樣形狀的時鐘、容貌不同的陶製娃娃和扭曲的瓶瓶罐罐等。那哈拉賓雅明街(Nahalat Binya-min St.)是特拉維夫最精彩的手工藝品區。在週二下午及週五,會有許多藝人、舞蹈者聚集在此隨興表演。走到那哈拉賓雅明街一帶,會看到許多兜售民俗藝品、飾物的小攤子,頗能感受到幾分異國的情調。喜歡尋寶的遊客,不妨到週末跳蚤市場碰碰運氣,古董留聲機和唱片在這裡不會缺貨。想要點異國情調,可扛個古董水煙壺回去吞雲吐霧一番。在老城區的法蘭克密斯勒(Frank Meisler)藝廊,是相當富有特色的地方,這裡主要是陳列以色列知名雕塑家法蘭克密斯勒的作品,他的傑作討喜又有豐富的寓意,以色列政府送給各國元首和國賓的禮物,也多出自這個藝廊。舒克哈皮沙希姆市場(Shuk Hapishp-ishim)也是著名的跳蚤市場,從鐘塔廣場進入耶費特(Yefet)街後左轉便達,街道兩旁盡是皮製品、陶器和手飾等貨品,令人愛不忍釋手。 這裡市街繁榮,艾倫比(Alle-nby)街以流行商品店、二手書店和俗麗、便宜的脫衣秀聞名。班亞胡達(Ben-Yenhuda)街餐飲業旺盛,各國的餐飲都來此處報到,而且價位平實,迪津高夫街是當地最重要、最熱鬧的大街,擠滿了餐廳、酒吧、商店及觀光客,隨時都會跟別人摩肩接踵,有當地各色人種,還有倒背著槍的以色列男女士兵。店裡還有橄欖木雕刻的聖像。來這裡最大的消遣是「逛櫥窗」及「看閒人」。市區商店的營業時間是上午9時30分到中午12時30分,下午4時30分到晚上9時30分。這裡各種商店的櫥窗裝飾得各出奇招,有古色古香的、有現代的、也有代表以色列民族性的布置,出售的東西包括中國瓷器、泰國佛像、日本和服,以及古董、油畫和抽象畫等具有藝術風味的物品。 觀光客到特拉維夫不要忘記選購鑽石,因為這裡有許多鑽石加工廠,並有好幾十家珠寶店出售較其他地方更好更便宜的鑽石飾物。坐落在喧鬧的傑波林斯基大街上28層樓的鑽石交易中心(Diamond Exchange Center),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市場之一,中心裡設有一處鑽石貯藏中心,是戒備森嚴非請勿入的禁地。在第三層樓的鑽石拍賣場裡,有許多身材魁梧穿藍襯衫制服的安全警衛,為它提供日夜24小時的全天候保護。奧本海莫礦石博物館(Harry Oppenheimer Diamond Museum)位於鑽石大樓內,館方會為觀光客說明以色列鑽石工業的發展過程,並且播放短片介紹開採鑽石礦及研磨鑽石的細節。其實,以色列境內並沒有鑽石礦源,但卻以高超的切割及打磨技術,使以色列成為全球著名的鑽石貿易中心,世界三大鑽石切割城市之一,全世界有七成的花式切割鑽石是由以色列出口的;無獨有偶,掌握美國紐約鑽石業的也是猶太人,猶太人善於經商的手腕由此可見一斑。 現代與傳統兼容並蓄的特拉維夫,到處林立著新穎的建築。現代化的新市區建築與海岸大路平行的3條砂岩山丘脊上,主要街道沿丘陵間槽地自南向北延伸,並與自東向西穿過山脊隘口的短街連接,大都寬敞、乾淨和筆直,美中不足的是綠色的樹木少了一點。 沿海有狹長平坦的沙灘,內側是第一條山嶺的一系列峭壁。從市中心向東南是綿延不斷的建築區和郊區。 舊城中心商業區發展也很迅速,並向東及北擴展至住宅區,舊城的東南側是製造業區。工業大部分集中在東北向公路的兩側,政府機關集中在商業區東北的哈科亞區。 獨立廳(Independance Hall)位於艾倫七街的盡頭,這棟建築物原係特拉維夫建立者之一和特拉維夫首任市長梅爾•迪津高夫的故居,後來捐贈出來。1945年5月14日,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里昂就是在這裡宣讀了「獨立宣言」。一直到現在,這裡的會議室仍完整地保留著半世紀多前的舊模樣,桌子、椅子、麥克風等一如昔日,獨立大廳裡仍在播放「獨立宣言」的錄音,可見以色列人對它是何等的珍重保存。走出獨立廳,會看到飄揚在門前屋上的各國國旗,那是1948年聯合國大會上曾投票贊成以色列建國的國家。以色列供著這些國家的國旗,展現由衷的感激之意,也體現了猶太人愛恨分明的性格。位於西區的夏隆塔(Shalom Tower)是特拉維夫的地標,從塔的30樓展望台可以鳥瞰瀕臨地中海的美景。 當然,特拉維夫不盡然只是新興林立的現代化商場、建築。位於城西海邊的賈法古堡(Old Jaffa)區也是保存相當完善的古城區,區內的建築物歷史悠久,都經過細心的規畫與整體搭配,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漆成藍色,當地人相信可以藉此避邪驅魔,為家人帶來好運。而街道的名稱,也有一套相當特別的命名方式,完全是以西洋12星座作為街名。 賈法古堡最迷人的地方,是漫步在彎曲狹長的石板路。環繞在灰白石牆間,彷彿披著空白長袍的阿拉伯男子,隨時會在轉角處翩翩出現,有一種很浪漫的風情,特別是地中海這樣亮麗的午後陽光。海灘上許多人在做瑜珈,海水呈圓弧狀,為了服務海灘信徒,到處設有沖洗的蓮蓬頭。玩水後,不妨沖個涼,再慢慢地散步回家。 海灘是特拉維夫的活動重鎮,一到了下午,幾乎全市的人都忙不迭地脫了衣服湧向美麗的海灘。地中海沿岸海灘一向被媲美為以色列的柯巴卡巴那(Copacab-ana),巴西著名的海灘。男男女女穿著泳裝攤在沙灘上,或是一對對打起沙灘排球,在這裡觀夕照也是一絕。海灘的晚上很熱鬧,特別是在夏日,有時會有露天音樂會,運氣好的話,還會遇到施放海上煙火。 市內的雅法部分,是當地早在公元前2000年時建立的港口城市,因此是今日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仍保持著濃厚的阿拉伯風味,還保存有早期的碼頭和城廊。在所羅門時代,這裡是腓尼基人通商的中心點。根據聖經的記載,預言家約拿(Jonah)就是由此前往塔西亞。在舊市街的小山道上,有許多古蹟,並曾發掘出許多古代的遺蹟,其中和耶穌有關的有聖彼得教堂和鞣皮商西蒙之家。 雅法市區環境幽靜,充滿一片藝術氣氛,窄小的街道多由石塊砌成。這裡的特拉維夫美術館(Tel-Aviv Museum of Art)蒐藏了相當豐富的現代藝術及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如梵谷、畢加索、莫內、馬蒂斯等人的作品。除了繪畫作品外,還有雕塑、攝影和素描,其中最精彩的是裝飾空間藝術,而比較特別的是藝術館內展示以色列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比較一下戰爭與承平的氛圍下,所呈現對藝術不同的詮釋。這裡常會舉辦影片觀賞、音樂會、演講會,利用美術館的接駁巴士,會有專人講解特拉維夫的歷史及建築風格。 當地的特拉維夫-雅法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Tel Aviv-Yafo)的展品,敘述了從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特拉維夫和雅法的猶太人開始了他們的回歸運動,館內有許多攝影照片、模特兒及文獻資料,重現當年的開拓史。在這裡看到100多年前荒蕪的景致,就會瞭解猶太人如何胼手胝足地創造奇蹟。 埃列茲以色列博物館(Eretz Israel Museum)是以色列的重要古蹟之一,它坐落在拉馬特大道(Ramat Aviv)上。這是一座在公元前12世紀大衛王及所羅門王時代的遺址上所建的一座博物館,表面除了有8個展館外,還有天文館和露天劇場等。其中的玻璃館(Glass Pavilion)中收集一些稀有罕見的玻璃工藝品;卡德曼錢幣館(Kadman Numismatic Pavilion)追溯了以色列貨幣鑄造史;陶器館(Ceramic Pavilion)展示了迦薩和阿卡製造的陶器;內丘斯妲館(Nechustan Pavilion)中展示了在內蓋夫沙漠的提姆納乾谷中發掘出土以銅為首的大量文物;人類及其作品中心(Man and His Work C-entre)展出了針織品等傳統工藝;民族誌和民俗館(Ethnography and Folklore Pavilion)展示了猶太民族從古至今創作的藝術作品;加西萊山發掘館(Tell Qasile Excavatio-ns and Pavilion)是埃列茲以色列博物館遺蹟發掘的開端。旁邊就是加西萊山遺址,而且也可以看到古人的神殿遺蹟。 哈加納軍事博物館(Haganan Military Museum)坐落在洛索斯查爾德大道(Rothschild Blvd)。哈加納是在英國委任統治期間、組建的第一支以色列軍隊,是現在勇敢善戰的以色列國防軍的基礎。埃里亞夫•哥倫布於1920年受命組建這支部隊,在脫離英國獨立的運動中表現得非常活躍,博物館是他原來的住宅兼司令部,這裡有關於耶路撒冷被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及出埃及等的影片,接待員會一部接一部地播放給遊客參觀。 亞博廷斯基會館(Jabotinsky Institute)位於喬治街38號。澤耶夫•亞廷斯基(Ze'ev Jabotinsky)是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領袖,並係一位富有哲理的領導者,在政壇上一度非常活躍。這是為了紀念他而建的會館,收集許多他的作品,並且每隔數年舉辦一次展覽,尤其是關於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一些企劃大受好評,資料室雖小,但卻起很大的作用,平時免費開放。 魯賓博物館(Rubin Museum)坐落在比亞利克(Bialik)街14號,是為了紀念猶太名畫家魯文•魯賓(Reuven Rubin)而建。這位畫家1893年生於羅馬尼亞,1912年移居耶路撒冷,後來曾在巴黎、紐約住過一段時期,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普獲好評。1949∼1950年曾被以色列政府任命為駐羅馬尼亞大使,除了本職外,還活躍在各個領域。他的作品在最初幾十年裡都未曾回到過以色列,直至1993年由紐約近代美術館推薦後,才有機會在特拉維夫一舉成名,與公眾見面。 特拉維夫-雅法古蹟博物館(Museum of Antiquities of Tel Aviv-Yafo)位於綠樹環繞設有露天劇場的哈•皮斯卡公園(Hapisga Park)中,是由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代的官廳改建而成的。「雅法」這個名詞頻頻出現在「舊約全書」中,史書中記載有所羅門時代在耶路撒冷修建聖殿時所用的杉木,就是從黎巴嫩經雅法運來的。這個博物館展出了許多反映歷史的出土文物。照片和模型,連博物館外圍的石柱,也是公元前1世紀的古物。 海倫娜•魯賓斯坦當代美術館(Helena Rubinstein Pavilion of Contemporary Art)位於市中心區塔塞特(Tarsat)大道6號,它是特拉維夫美術館的分館,收集了很多數量20世紀以色列現代派藝術家的一些作品,每個月都會舉辦不同的展覽。這裡還收集了海倫娜•魯賓斯坦約兩萬件袖珍作品。在這裡的藝術圖書館(Art Libr-ary)裡,收集有豐富的與古今本國及外國與藝術相關的書籍,是畫迷之家。 伊拉納•高爾美術館(Ilana Goor Art)位於雅法城區,館裡陳列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尤其是以伊拉納•高爾的作品為重點,並且大膽地把生活用品和家具也加入作品群中的作法,讓人覺得饒有趣味。 本•古里昂故居(Ben-Gurion House)坐落在阿特里姆廣場上,由故居的生活家具擺設上,就可以看出這位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是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故居裡保留有前美國總統甘迺迪、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及前法國總統戴高樂的信件,由此可以看出他和這幾位世界級領袖平時的私交也非常密切。 比亞利克故居博物館(Beit Bialik Museum)位於比亞利克街22號,1873年出生的海伊姆•比亞利克(Khaim Bialik)是以色列偉大的文學家,希伯萊詩壇巨擘,他在以色列詩歌、兒童文學、翻譯和語言學等領域,起有先導作用。1924年在特拉維夫定居,並於1925年的斯科特日裡舉行了新家入住儀式。1937年逝世後,他的故居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展出了他的書房、帶暖爐的房間、旅行資料及地圖陶器等。 特拉維夫大學和猶太人流離博物館(Tel Aviv Uasrersicy and Museum of Diaspora),位於特拉維夫大學拉馬塔維夫(Ramat Aviv)校園裡,是一座收集大量猶太人流散在世界各地資料的博物館,尤其是匯集了各地區、各時代的猶太教學的精巧模型展區最為可愛,它提供了一項特別的服務,猶太人只要把自己的名字輸入,自動電子儀器就可以為你迅速地找出有關你家族的根源,因此是猶太訪客所喜愛。此外,這裡的音樂箱裡,可以為訪客演奏各地的猶太民族音樂,由於受到各地不同文化的影響,它的音樂也呈現多元化。 蘇珊•德拉勒中心(Suzanne Dellale Center)位於耶希埃利街(Yehieli St.)6號,這裡是特拉維夫最早開發的內韋策代克(Neve Tzedek)地區,此地建於20世紀初期的房屋仍保留著昔日的風貌,是個有情趣的復古地區,聚集著許多年輕的藝術家,開設有一些畫廊,形成一個年輕人的藝術中心。 和平大廈(Shalom Tower)是中東最高大樓之一,樓高140公尺,共有34層,在最高層上設有瞭望台,可以將海灘上林立的飯店群及雅法港,全收眼簾。一層西側入口處有著名的鑲嵌畫,是以色列著名藝術家大衛•沙里爾(David Sharir)於1995年所完成,內容是用馬賽克描述特拉維夫早期的開拓史。 國家公園和薩法里公園(Nat-ional Park & Safari Park)位於市區的南端,在國家公園裡有小艇等水上遊樂設施和自然博物館;在薩法里公園中有動物園,放養著老虎和熊等猛獸。 哈.亞爾孔公園(Ha Yarkon Park)位於亞爾孔河對岸,面積很大,林木濃蔭,有許多體育運動設施,並且全部免費,是特拉維夫市民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穆罕默德清真寺(Jami' Al-Mahumudiyyeh)坐落在雅法燈塔後面的丘陵上,是一座有極高尖塔的石製建築物,是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建於1812年,非穆斯林不得入內參觀,但可以進入塔中的餐廳用餐。 聖彼得教堂(St Peter Monas-tery)原來是天主教修會,現在是基督修道院,法國一代梟雄拿破崙曾經造訪此處。 鐘塔(Clock Tower)位於雅法區的中心點,是一座土黃色的三層樓塔形建築物;是1906年為了紀念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位30週年而建的城市標誌。鐘塔附近還保留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的官衙遺跡,值得參觀。 雅法城的鯨魚雕像非常可愛,它與聖經「約拿書」中的一則故事有關。傳說耶和華要約拿到尼尼微城,告訴居民祂熟知他們所犯下的一切惡行。約拿聽後卻逃避這項使命,趕到雅法搭船準備逃走。耶和華就在海上掀起狂風巨浪,嚇得水手們驚慌失措,最後水手們以抽籤的方式查出是約拿導致這次災難,便將約拿丟入海中,平息了風浪。約拿落海後,被耶和華所派的鯨魚吞入腹內,他在暗無天日的魚腹內待了3天2夜,最後耶和華聽了約拿懺悔的禱告,吩咐鯨魚將他吐到岸上。 ==耶路撒冷是三教聖地== 耶路撒冷(Jerusalem)照希伯萊文的解釋,「耶路」意為「根基」,「撒冷」意即「平安」,「耶路撒冷」便是「以平安為根基的城市」,也就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又由於它坐落在錫安山上,因此又被稱為「錫安城」。 在歷史學家的眼中,它是一座擁有3500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擁有無法估量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地理學家眼中,它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咽喉地帶,是連接三大洲的橋樑,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在宗教家眼中,它是一座聖城,是教徒們心馳神往的朝拜聖地,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教徒最渴慕和最崇敬的所在;在文學家眼中,它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並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各種教派的神奇傳說,能夠引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在旅行家眼中,它是一個不可錯失的旅遊勝地,可以觀賞到各種古蹟、各式建築、各樣服飾、各類風俗。 大約在公元前1400年,耶路撒冷是埃及法老王所統治的閃族人根據地。公元前1050年,大衛王(Kin-g David)領導以色列的12支派打敗了耶布兩支派,佔據了錫安城堡,就命名為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統轄下各部族的首都。公元前950年左右,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王(King Solomon)在摩拉雅山下建造了一座聖殿,作為以色列人民的宗教和民族中心,並將以色列做成的鍍金木櫃作為耶和華活在人世的象徵,從此這座城市就成為猶太教徒心目中的聖城。在所羅門王的領導下,以色列國王繁榮昌盛,版圖從幼發拉底河一直延伸到埃及。 公元前724年埃及人入侵,聖殿遭到破壞。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查德內扎佔領耶路撒冷,摧毀聖殿,放逐猶太市民。50年後,波斯王賽勒斯征服巴比倫,准許猶太人返回故土,並給予自治權。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洗劫耶路撒冷,他死後當地相繼落入埃及的托勒密人(Ptolemies)及敘利亞的塞流息人(Seleucid)之手,特別的是在塞流息王安條克四世(Antiochus IV)統治期間,城市的希臘化達到最高峰,並於公元前168年徹底摧毀聖殿,終於導致猶太人的反抗。公元前164年,在猶大•馬加比的帶領下擊敗了塞流息人,重新供奉聖殿和建造城牆,並在哈斯摩尼王朝(Hasmonean Dynasty)統治下榮獲獨立。 在猶太人獲得獨立的100多年後,耶路撒冷又於公元37年被羅馬帝國所佔領,由羅馬帝國委任為猶太統治者的希律王(King Herod)在耶路撒冷建立文化機構,興建大型公共建築物,並於公元前37年將聖殿重新修建成一座富麗堂皇的雄偉建築。 公元66年,因為羅馬帝國在希律王死後對耶路撒冷的統治日益暴虐,猶太人乃發起對羅馬帝國的反叛,有幾年時間,耶路撒冷脫離了外國侵略者的統治。公元70年,羅馬軍團再度佔領這座城市,羅馬皇帝提圖斯(Titus)再次摧毀聖殿。到了公元130年,當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在耶路撒冷廢墟上建立軍事據點埃利亞(Aelia)城時,猶太人已經開始出走,但是在流亡異鄉的幾個世紀裡,對聖城留戀之情和返回故鄉的希望,仍然留存在外流離的每個猶太人的心中。公元135年,在耶路撒冷猶太人再度起義被鎮壓後,羅馬人就將全城夷為平地,猶太人被屠殺的多達100萬人,倖存者也被擄回羅馬當奴隸,或被驅入鬥獸場死在虎口或獅口之中。此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猶太人則被永遠放逐,一直到200年後,流落各地的猶太人才被允許每年回耶路撒冷憑弔一次。 積極將耶路撒冷改造為基督教中心的,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的皇太后海倫娜(Helena),她派人在耶路撒冷的耶穌墓地上建造起聖墓教堂,使耶路撒冷成為一個基督教中心,無數宏偉的建築物紛紛建成,久而久之,基督徒就將耶路撒冷視為聖地。 根據可蘭經的記載:公元7世紀初,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神奇般地騎馬夜遊耶路撒冷,並在此升天。因此,穆斯林也將耶路撒冷奉為聖城。 公元634年,穆斯林軍隊入侵,於公元638年佔領耶路撒冷,趕走了羅馬人,確立了伊斯蘭教的統治,耶路撒冷又成為穆斯林的聖地。公元691年,阿布杜爾•馬利克建立了奧瑪清真寺,在他統治期間,耶路撒冷暫時成了一個伊斯蘭教國家的所在地,穆斯林們在莫勒亞山興建了聖岩金頂寺,基督教的聖墓大教堂則遭到破壞。後來,大馬士革(Da-mascus)的伍麥葉王朝(Umayyad Dynasty)和巴格達(Baghdad)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s Dynasty)相繼入主,在他們統治期間,耶路撒冷開始衰落。 從11世紀開始,許多前來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教徒,受到穆斯林的阻撓,因此歐洲軍隊又捲土重來,以法國貴族為主組成的十字軍騎士團,成功地奪回了耶路撒冷,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重建聖墓大教堂,並且興建許多新的教堂,藉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前來朝聖,間接促進了東西文化和商業的交流,但是十字軍騎士團對穆斯林和猶太教徒下手一點也不留情,有許多非基督徒被殺,包括金頂寺在內的清真寺也被改為基督教堂,十字軍的統治結束於1187年,耶路撒冷落入庫德(Kurd)人薩拉丁(Saladin)之手。 由1250年開始,這個城市曾被埃及的封建軍事貴族馬木路克(Mamluks)統治,在他執政時期,耶路撒冷興建了無數漂亮的伊斯蘭教建築物。不過,城市只被當作一個穆斯林中心,其他方面並沒有好好經營,並行疏忽職守,濫征苛捐雜稅,使得當地的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 1517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佔領耶路撒冷,統治長達400年之久,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重建城牆,修造蘇丹池,還在市內興建了許多公共噴泉。他死後,土耳其人對耶路撒冷不感興趣,使它在17∼18世紀時更覺蕭條。直到19世紀後葉,耶路撒冷才開始再度繁榮起來;返回故土的猶太人不斷增加,基督教的朝聖者也可以自由前往各個聖殿。由於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逐漸衰弱,以及歐洲人恢復對聖地的興趣,乃促使聖城重新發展起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隊在阿倫比(Allenby)將軍的率領下,於1917年佔領了耶路撒冷,趕走了土耳其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崩潰瓦解,「國際聯盟」將以色列及耶路撒冷委托英國管理,耶路撒冷得以急速發展,城區規模逐漸擴大,並向西擴展至今日「新城的」所在地。 托管期間,英國想讓巴勒斯坦地區(包括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所擁有的土地)實行自治,但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錫安主義者雙方的猛烈批評,阿拉伯人擔心喪失自己的土地,猶太人則希望儘快建立獨立的國家。1947年,聯合國決定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分別建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國家,並把耶路撒冷定為「國際城市」。但是,在英國軍隊於1948年5月14日因托管權結束而撤出此地後,以色列立即宣布獨立,以耶路撒冷為這個新興國家的首都。因為反對以色列國的建立,阿拉伯國家全力進攻這個新國家,導致1948∼1949年的獨立戰爭。戰爭結束後,停戰線將耶路撒冷一分為二:約旦佔有舊城及其北面和南面的地方,以色列則保有城市的西部和南部。 1967年6月5日,以阿又爆發戰爭,在一場約旦企圖奪取城市西部的戰爭後,阿拉伯人又吃了敗仗,以色列終於佔領了舊城,控制了整個耶路撒冷,以色列空降部隊首先到達哭牆,他們在那裡祈禱,喜極而泣,完全無視於阿拉伯敗軍的砲火。1980年7月23日,以色列國會正式通過決議,以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永恆而不可分割的首都」,並將國會和最高法院等行政中樞都集中在這裡辦公。 耶路撒冷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14分、北緯31度46分。大約處於以色列的中心位置,坐落在海拔860多公尺的錫安山和莫勒亞山上,西距特拉維夫•雅法約62公里,距離地中海只要一小時車程;北與阿里埃爾遙相呼應;東到約旦河與死海半小時車程可達,並與巴勒斯坦的伯利恆交界;南鄰巴勒斯坦的希布倫;它的位置剛好介在以色列和約旦中間。大都會區面積約為517平方公里,市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由於接近荒蕪的沙漠地帶,氣候雖然乾燥,但即使在夏天也只是在午後有幾個小時的悶熱時間,到了晚上便涼爽如秋了。一年之中除冬季4個月是雨季外,其餘8個月都是涼爽晴朗的季節,非常適合人們的居住。市區的四周環繞著深深的峽谷,城東的基德巒小溪流入死海,東北方有著名的莫勒亞山、橄欖山和史柯法山等。全市約有67萬人口,其中猶太人佔了49萬,穆斯林有16萬,基督徒大約有兩萬人。 這裡是先知、聖哲和學者們的集中地,也是宗教信仰的中心;同時又是千千萬萬教徒朝聖的地方。這個宗教聖地是歷史上的名城,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擁有如此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這裡的每一條街道、每一條小巷、每一座建築都彌漫著宗教的氣氛而散發出歷史和智慧的光芒。 引發世界上最多宗教紛爭的聖城耶路撒冷,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遺忘的重鎮。在新興文化和建築的襯托下,更讓這座城市足以代表生命的延伸與啟迪後代興衰的化身。它是被宗教和傳統、聖地及崇拜所、歷史和神學所薰陶,是一個受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所崇敬的城市,也是他們的精神重心及永恆的聖城。對於這些彼此不相容的人們而言,耶路撒冷是他們終其一生認定一定要前往朝拜的傳奇城市。以色列獨立宣言中承諾宗教自由及保護所有聖地;聖地由各自宗教團體管理,人們可以自由進出這個地方。 對於一般觀光客來說,拜訪耶路撒冷所產生的歷史、宗教、文化的衝擊具有無比的震撼力,對以色列人民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能力和努力,更深深地感到欽佩和激動。 耶路撒冷本意是「和平之城」,然而,這裡最缺乏的偏偏就是和平。衝突的關鍵還不在宗教信仰的歧異,而是這片土地的歷史歸屬問題:究竟是猶太人的以色列,還是穆斯林的巴勒斯坦擁有這裡的主權?雙方都認為這片土地是屬於自己的,有權統治這個地方。 三次中東戰爭以後,以色列擁有了整個耶路撒冷,並擴建四萬多幢的純猶太人住所,限制巴勒斯坦人只能在東耶路撒冷23%的地區建築房舍,其他地區不是供猶太人建設,就是規劃為綠化帶,不准巴勒斯坦人居住。猶太人社區的生活環境遠遠比巴勒斯坦社區好:猶太人社會整潔衛生,設施良好;巴勒斯坦社區基本生活條件較差,水電不全,街道髒、亂。巴勒斯坦民眾對以色列政府的偏心耿耿於懷,經常尋找機會進行破壞活動。 1997年3月,以政府準備徵收東耶路撒冷的一片地段用以建造新的猶太人定居點,引起了巴勒斯坦人的強烈反應和國際社會的勸阻;面對種種壓力,以色列政府不得不暫停徵收,謀求妥協。現在,以阿和平協議已經簽訂,和平之幕也逐漸拉開。1999年下半年開始,以色列政府執行「以土地換和平」的計劃,逐步退出巴勒斯坦佔領區。雖然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尚有難以排解的仇怨,但和平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和平是大多數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共同渴望,以及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心聲。 儘管纏鬥多年的民族仇恨再深,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心結再重,聖地耶路撒冷舊城區已分別由猶太教、基督教、亞美尼亞東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團體所管理。各宗教各自擁有流傳至今的傳統信仰禮儀,並且和平共存。這樣的尊重和包容,正是耶路撒冷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典範所在。 耶路撒冷的三大宗教聖區多半是相互交疊的。位於聖殿山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升天的地方,曾經是基督教先祖亞伯拉罕將其子獻祭給上帝之處,同時又是猶太聖殿舊址;猶太人的哭牆離此只有幾步的行程。錫安山上的大衛王墓則緊鄰耶穌的最後晚餐室;橄欖山上的遺蹟,對猶太人和基督教徒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不管是哭牆前祈禱的猶太人,或者清真寺內膜拜的穆斯林,還是教堂裡誦讀「聖經」的基督徒,他們在各自信仰中所表現出來的虔誠和崇敬,都是值得讓人感動和尊重的。 宗教問題雖然是耶路撒冷受人矚目的焦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宗教也是耶路撒冷不同種族和平共處的原因。儘管民族不同、信仰各異,在此地仍舊可以看到阿拉伯人自由地在猶太人社區裡工作謀生。耶路撒冷的計程車司機,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伊拉克人或伊朗人。他們對於聖城的認同是一致的。耶路撒冷的魅力,並非只有宗教信徒為之神魂顛倒,許許多多來自歐美、東亞各地區的旅行者也蜂擁而去,將聖城的感染力傳送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耶路撒冷的交通非常方便。本古里昂國家機場是中東地區最大的航空樞紐之一,一條條航線連接世界各地,世界上各大航空公司都在這裡設有辦事處。機場內服務設施非常齊全,免費咖啡、可樂、茶水任由旅客選用;商務中心、免稅商城提供周到的服務。國際機場的保安措施非常嚴格,每一位旅客都要接受全方位的安全檢查。由機場到市區約有45分鐘車程,有長途巴士和計程車相服務,班次相當頻繁;連接機場和市區的高速公路非常寬敞。市區巴士總站有兩處,分別位於新市街希爾頓飯店前,線路四通八達,可以滿足市民們行的需要;大馬士革門附近,則為長途巴士站,可以通達以色列的每個城市和各個風景名勝區。市區內還有許多計程車,車種大小不一,但車頂會用英文、希伯萊文或阿拉伯文等表示計程車的標誌。計程車按表收費,由於總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司機們只好按表加收百分之幾的車資以求渡過難關。由於計程車司機大多數是阿拉伯人,所以英語不管用。在耶路撒冷舊城區,古老的街道是由一塊塊的石板鋪成的,不能通行車輛,人們就用毛驢來代步;城區中騎毛驢,不能不說是別致的景觀。 耶路撒冷的觀光旅遊業非常發達,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和宗教人士從世界各地湧來參觀、朝拜;所以當地有許多豪華、舒適的大飯店為遊客提供周全的服務。除了高級的星級大飯店外,還有許多一般的飯店、賓館、旅館、經濟型旅舍和青年旅舍等供遊客選擇,一般宿處生意並不非常興旺,甚至提供有免費早、晚餐,早上8時30分就可以入住,因此到耶路撒冷旅遊,是不需要預訂房間的;當地重要節慶時除外。 當地最著名的大飯店,應首推大衛王(King David)五星級國際觀光豪華大飯店,屬於「丹」連鎖企業之一,位於新市區大衛王街25號,擁有270間精美的客房,附設有多家豪華餐廳,還有夜總會、免稅商店、運動中心、游泳池、網球場和網絡等齊全的設備,每天房租356美元起,世界上前來訪問的達官顯要多下榻於此。 希爾頓(Hilton)是西耶路撒冷最高級的豪華大飯店,坐落在大衛王街7號,也就是在新門和雅法門的附近,前門的羅馬風格水道橋令人印象深刻,擁有數百間精緻的客房,日租金250美元起,附設有花園、網球場、游泳池等服務設施。 凱悅(Hyatt Regancy)也是當地最高級大飯店之一,坐落在東耶路撒冷橄欖山麓的勒希(Lehi)街32號,擁有503間有新式服務設備的高級客房,每天房租為224美元。它是耶路撒冷規模最大的大飯店之一,除了附設有應有盡有的服務設備外,還可在客房的陽台上眺望市區的美景,並定期舉辦音樂會。 喜來登摩利亞廣場(Sheraton Moriah Plaza)是西耶路撒冷的高級大飯店之一,坐落在耶明莫謝高級住宅區附近,擁有292間寬敞的客房,當地石材興建的飯店外觀非常醒目,擁有屋頂游泳池,以及多項溫馨的服務設備,房租220美元。 丹•珍珠(Dan Pearl)也是當地的五星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坐落在市中心,沿著雅法街前行,距離新、舊城區都很近,地處非常便利的位置,是座位於交叉路口的流線型漂亮建築物,也是「丹」企業連鎖大飯店之一,共有110間雅致的客房,房租220美元,擁有室內游泳池、健身俱樂部、桑拿浴和藝品店。 青年旅館(YMCA)位於聖朱利安街,是一家西式風格的觀光大飯店,也是世界上最豪華的國際基督教青年會館,設計風格融合了現代裝飾美學、拜占庭及伊斯蘭建築特色,裡面有游泳池、健身房、網球場、音樂廳、餐廳、網吧和夜總會等,招待殷勤,服務熱誠,使旅客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在餐廳方面,這裡餐廳數量眾多,虔誠的猶太教徒多住在西耶路撒冷新城區,所以多為西餐廳和猶太餐館。清真餐館也不少,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巴勒斯坦居民區集中在舊城區和東耶路撒冷區,這裡和周圍的中東各國一樣,開設有許多簡陋的穆斯林平價餐廳。 一般說來,這裡有很多餐廳供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菜,以迎合來自各地遊客的不同口味。豪華的大餐廳大多附設在各家大型飯店中。菜譜林林總總,佳餚琳瑯滿目,有法式麵包,義大利通心粉、地中海燒烤;墨西哥沙拉、俄製香腸、印度香米、日本壽司、紐西蘭乳酪,以色列糕餅,甚至還有中國風味的名菜小吃。這裡有種熱烘烘的大餅用來沾一種叫DIP的醬,非常可口好吃;DIP醬是用花生、芝麻或咖喱混合著椰汁及胡椒製成,味道鮮美無比。這裡的魚和蝦等海鮮也非常好吃,但是只有外國觀光客欣賞,猶太人很少問津。有一種名叫聖彼得的魚扁扁厚厚的,約有10吋長,有很多肉,用煎焗的方法烹飪,非常鮮美、酥脆、可口。正餐還有甜點,用奶油、蛋和糖漿製成,也很好吃。一般餐廳還供應有葡萄柚、楊梅、橙和蘋果等水果。 耶路撒冷的吃在新、舊城有不同的品味。新城市政中心附近雅法街上的中心廣場,多的是地中海品味的燒烤,許多大飯店每週固定一天也有燒烤大餐。猶太人的地中海式燒烤受到傳統戒律的影響,花樣比較簡單,不外是小黃瓜絲加番茄丁、醬瓜、醬辣椒,主食有烤羊肉串、烤雞、特製臘腸、烤牛排,還有比較特殊的是烤內臟。 在希爾頓飯店對面有一家「東方美食」,賣的也是燒烤牛、羊肉和臘腸,味道相當鮮美。 遊客若由大馬士革門進入伊斯蘭區,有不少這類燒烤店,只是多了烤雞;在通風不是很好的店內,各種肉味油煙瀰漫,與巴勒斯坦人同室進食,也真是回味無窮。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人的甜點做得極為精緻可口,秀色可餐。中心廣場附近有一家猶太傳統速食店,烘餅剝開後,除了塞入碎羊肉外,也可以自行挑食幾樣生菜、醬瓜搭配;還可以選用捲餅,三種獨特沾醬隨意添加,人們站著也會吃得不亦樂乎。還可以去嘗試在街頭站著用麵包片夾著油炸丸子或烤羊肉串吃,也是非常有趣和新奇的。 耶路撒冷有的餐廳別出心裁,裝修和服務與相關的歷史、宗教相融合,吸引了許多遊客前去湊興。卡爾多(Cardo)拱形街道上有一家餐館,裡面的侍者都披上羅馬服裝、頭戴桂冠,有的還扮作羅馬武士;現場烘烤的薄餅也像當年那樣丟給客人接。前去捧場的客人也都入鄉隨俗地穿起古羅馬服飾,吃著仿製古代風味的菜餚,內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對現代和傳統的交融並存有了深刻的體會。 一般的大餐廳多附設在一些星級的觀光大飯店內,但是街上還有一些很不錯的專業餐廳。其中的邁克爾•安德魯(Michael Andrew)是一家必須預約的比利時名餐廳,它位於伊梅爾•波塔街12號,開設在大衛王飯店和耶明莫謝間公園裡的聯盟之屋中,廚師口味獨創,各種菜餚非常美味可口,魚湯最受歡迎,需另付12.5%服務費。 卡多庫利納里亞(Cardo Culi-naria)是中東風味的餐廳,客人來此進餐也要事先預約。這裡再現古羅馬時期的風采,在客人光臨時有樂隊奏樂迎賓。店內的侍者們也清一色古羅馬服裝,客人在享受佳餚時也可租用月桂樹冠、白色羅馬袍服或羅馬門人的鎧甲,在用餐過程中並有藝人圍著餐桌表演音樂。店內食物以雞肉為主,禁止吸煙,要另付12%服務費。 洛斯瑪麗(Rosemary)是一家需要預約的著名義大利餐廳,位於大衛王街28號,在綠色環繞的庭園中,在葡萄和橄欖樹樹蔭下的陽台上,邊賞景邊用牛排和義大利通心粉,是無比的享受。此外,櫻花(S-akura)日本料理,高麗之家(Korea House)韓國火鍋,布魯斯兄弟(Bl-ues Borthers)阿根廷牛排館和龍西特(Rungsit)泰國鐵板燒等特色餐廳,都能讓人口齒留香。 這裡的夜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的時候,一天的勞累宣告結束,自由輕鬆的氣氛彌漫在大街小巷中。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夜總會和俱樂部等統統開門納客,吸引著大批的休閒人士。電影院主要是播放美國好萊塢的精彩影片;劇院經常有高水準的芭蕾舞和歌劇表演,演奏的樂團也是世界第一流的;音樂廳也經常有歐美經典音樂節目演出。夜生活的主角永遠都是青年人,當然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班亞胡達街(Ben Yehuda St.)和所羅門街(Salo-mon St.)是夜生活的重心,到處都是新潮的娛樂場所。咖啡廳、爵士酒吧和迪斯可舞廳,擠滿了以色列青年和遊客。這裡的夜晚比白天更加美麗迷人,白天在聖蹟林立的舊城絕對是一付深沉肅穆的模樣,到了晚上就能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在流行音樂的伴奏下狂歌亂舞,恣意行樂。這就是聖城獨特的意趣,體現了歷史和現代的矛盾。在笙歌未散的時候,這裡除了休閒外,還是休閒。高談闊論也好,搖滾喧嘩也好,始終沒有人願意將氣氛帶入到敏感的時事上面。因為在這樣的夜晚,是沒有國界、沒有宗教的,洋溢著的只是賞心悅目、及時行樂的氣氛。在所羅門街的地下街左邊有一間酒吧名叫Q Bar,是同性戀成員歡聚的地方;右邊的酒吧名叫亞利桑那(Arizona),是個優雅安靜的好場所。 這裡的居民都恪遵安息日(shabbat)的傳統,在每星期五下午太陽下山到星期六晚上7、8時,都不得做任何工作;一般猶太人公司為了預留員工回家的交通時間,星期五都提早到下午2時之前便下班。在這段時間裡,猶太人什麼都不可以做,不可以開車、搭電梯、拍照,以色列籍的航空公司飛機也不得起降,更不得使用電器。因為不能有按電燈開關的動作,因此猶太人家庭或在安息日不用電爐、或在安息日之前便讓電燈一直開著。而飯店的電梯也有特別對策,在安息日之前將電梯調整為每一層樓都會停,以便讓客人不必去按每個樓層的電梯開關。街上公共汽車也不開,部分特殊道路也在安息日期間關閉,但是觀光客仍可遊樂享受。 耶路撒冷的購物環境非常優越。舊城裡有很多土特產商店,供應有古銅器、銀器、珠寶、陶器、東方古董、猶太教金銀飾物、以色列現代藝術品、橄欖樹的木工藝品、猶太教的燭台、各種紡織品、手織品、地毯、首飾、餐盤和皮件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肉店都異常清潔,有兔肉、羊肉、牛肉和雞鴨肉等出售,牛和羊都是對半割開掛著。這裡沒有花生、核桃之類的堅果食品出售,因為在猶太人的語言中,「堅果」的發音與「罪惡」相似,所以他們忌諱此類食品。在招徠生意的叫喊聲中,討價還價、你來我往,不少生意就在嘶喊聲中成交。 在新城,有許多現代化的大商廈和小巧的精品店,匯集了世界上最時尚的服裝、鞋帽、首飾、家電和玩具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鑽石交易中心(Diamo-nd Exchange Bldg)。以色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鑽石加工中心之一,在這裡購買鑽石最大的優點是比其他地區便宜,因為少了中間層層炒作及一成免稅額度的因素,所以價格至少比一般珠寶店要便宜三成以上。這裡的鑽石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經鑲嵌的原鑽,有各種形式、色澤、重量,依等級而有不同的價位。另一種是鑲嵌在戒指或項鍊上的鑽石,價位便宜許多。交易中心極為看重華人的消費能力,特別安排有中文解說員。 班亞胡達街上有一家名叫BELT-IN的皮帶店非常有名,是一家恪守傳統風格的專賣店,在這裡可以自由選擇皮帶的顏色、寬細及搭配的帶扣;特別是帶扣的品種繁多又精緻,或帥氣或秀雅,令人愛不釋手,流連忘返。另外,此地還有一種名叫「死海礦泥」的美容品頗為讓人心動。死海是經過千年沉澱的湖泊,海水和黑泥富含很高的天然礦物質,具有使肌膚放鬆、柔軟、光澤的神奇療效。傳說中古羅馬時期的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經常使用這種礦泥,讓自己始終保持明麗嬌豔的容顏,擁有傾國傾城的魅力;羅馬帝國的三位當權者為了她而不惜相互殘殺,最後落了個身敗名裂的結果。 這個城市有新、舊城之分,新城是土耳其人在1542年所建,周圍群山綠意盎然,是供市民休閒遊憩的大公園。現在的新城是個美麗的現代化市區,面積30平方公里,公共設施良好,街道寬闊,馬路兩旁遍植蔥綠的衫樹、橄欖樹、松樹和柏樹。城區非常整潔,街道上看不見一點垃圾,有很多設備新穎的公共廁所,聞不到一點臭味。大多數住宅周圍栽植各種花卉草木,居民們都過著健康美好的生活。 可能是受歐洲移民的影響,新城的風格有點像許多歐洲城鎮;特別是露天咖啡廳,一字排列在街道上,顯得情調悠閒。新城是個典型的新舊風情相適應的例子,有許多古建築保存得非常好,同歐洲古城一樣老得有味又不覺得破舊,內部公共設施完善,新的建築創意十足。特別是在月光皎潔的夜晚,就會發現這個城市有一股說不出的靜謐感覺。 市中心迪桑戈夫(Dizengoff)大道和羅斯奇爾德(Rothschild)大道的交叉口,有以色列愛樂團本部的麥恩劇場(Mann Auditorium),附近林立著購物中心、銀行、航空公司、迪斯可舞廳和餐廳。夏隆•梅爾大樓(Sharom Mayer Tower)是全國最高的百貨公司和辦公大樓。基卡爾(Kikar)廣場是以色列藝術家、政治家和作家薈萃之地,目前也是青年人們約會的場所。濱海的哈雅(Ha Yarkon)大道旁,則是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的集中地。 週五羊市(Sheep Market)位於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館正對面的鸛塔(Storks Tower)處,營業時間為每週五上午至下午2時。由於猶太教徒和穆斯林都不能吃豬肉,只能吃牛羊肉,而市場上賣的都是活羊,所以週五羊市賣的也是活羊,因此羊市是養羊者和羊肉店老板之間的交易場所。賣主一個勁地直誇自己的羊好,買主則拚命想殺價。 耶路撒冷可以說是今日世界上最充滿歷史迷情的城市,它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歷史的風霜,灑滿了歷史的塵埃。特別是在走一圈不過4公里的舊城,更是處處可見歷史的召喚。許許多多保留於幾個世紀前的建築,衣飾和行止風向,幾乎使人懷疑時間是否到此就凝固不動、突然停止了。 由城牆圍繞的舊城是耶路撒冷東區的中心,面積約只一平方公里,卻包括1000多條小街道,100多間店舖,還有3000多年的歷史;城牆高約10公尺,大部分建築於16世紀;有的石牆歷史更為悠久。整個舊城就由那種長得像凝固沙塊的石灰岩所組成;石塊顏色淡雅,紋理精英,在朝暉夕陽之際,橘黃柔和的陽光會讓這種特別的石塊散發出珍珠般的光澤,因此耶路撒冷又叫做「石頭城」。城內的街道大多狹窄,迂回曲折,起伏不平,不利汽車的通行,因此就以驢子和駱駝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城內的房屋都是兩層樓高的磚屋,還有猶太式、羅馬式、希臘式、拜占庭式等風格的建築物,參差不齊地混雜在一起。 舊城大致劃分為基督教區、猶太教區、伊斯蘭教區和亞美尼亞東正教區等四個部分。西北邊的基督教區主要是被聖法蘭西斯路所貫穿,再接上耶穌走過的受難之路,這個區的特色是有一大片的磚瓦屋頂,還有一字排開在石板路上的露天咖啡座,生活情調悠閒,跟街頭上荷槍實彈來回巡走的以色列士兵有點不搭調,東北邊的伊斯蘭教區屋頂多是圓形的,這裡有沿街叫賣的小販、老舊的市集店面、精緻的手工藝品店,以及色澤千變萬化的各種小吃零食攤販充斥;西南邊則是亞美尼亞教區,共佔舊城面積的1/6,有近2000名亞美尼亞居民,世居中亞的亞美尼亞人曾於13世紀攻佔耶路撒冷6週,奠下了在聖城的不凡影響力,但在後來曾受到土耳其人的迫害,約有一萬多人來此避難,因而形成亞美尼亞區。以一個如此狹小的地方,卻同時容納4個不同教派的種族聚居,真算得上是一個奇觀。難怪美國人馬克吐溫說「這大概是人類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地區」。 東南邊的猶太教區多新砌的石頭建築,但古街的商店會讓人徬徘置身時光隧道中,此處還可看到2000多年前希律王建造的3座城塔和古老的城牆,以及羅馬、拜占庭、十字軍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代的建築遺蹟。從雅法門到錫安門之間的猶太區,充滿了現代建築和古蹟並存的現象。卡爾多拱形街道雖然保存有拜占庭時期的城市風格,現在卻是藝術品、裝飾品林立的購物區。附近的胡瓦猶大會堂(Hvrva Synago-gue)、威爾斯拱門(Wilson Arch)、希律王住所(Herodian Quarter)等,還有目前為古蹟博物館的「被焚燬房屋」(Burnt House)等,都是曾經被毀又修復的古代猶太耶路撒冷僅存的見證。寬牆(The Broad Wall)是座寬7公尺的石牆,雖然沒有哭牆那麼出名,但仍然值得欣賞,它是公元前701年由希西安國王(King Hezehian)所修建。一般說來,這是個比較富庶的區,是老一輩猶太人集居之地,尤其是在米亞•舒阿林小區一帶,住的是比較特別的猶太人,他們多身穿黑衣、黑褲及白襯衫,戴黑高帽,腮邊蓄著兩絡繞麻花鬈髮,他們不理會外面的世界,住宅多殘破,商店也不大開門,遇上糾紛,由自己的長老判決,不接受以色列法院審理。 耶路撒冷舊城還有許多聖跡。例如位於亞美尼亞教區的聖雅各伯堂,是為紀念聖雅各伯殉難而修建,聖堂中聖母祭台下面的金質圓盤,是當時行刑時人頭落地之處。還有藏有古版「聖經」多種的古圖書館。在聖殿山西北有總督彼拉多(Puate)的府邸,也是希修王修造的安多尼堡舊址;這裡有彼拉多審訊耶穌的受難室,門上刻有耶穌受難時所用的刑具。聖斯德望堂內有5世紀時的古老地板遺物及古井,國際聞名的「聖經」學院和「聖經」考古研究所就設在此。在聖城北部的山崗上還有一座聖地博物館,是歷史上十字軍騎士團進攻聖城時的營地,館內收藏有聖地出土的文物,並有許多研究「聖經」的資料。 耶穌誕生地本來是個馬糟,現在是一所華麗的教堂,聖堂內掛滿一盞盞油燈,顯得金碧輝煌,教堂內的一處地上嵌著一顆金星,據說就是耶穌出生的馬槽所在地。 耶路撒冷的聖地遺跡,對三種宗教都各具意義。走在舊城的任何角落,都有可能正踩在千年寶藏的遺址上,因此尋寶考古就成了以色列人的風尚。陸續出土的大衛城考古公園和俄斐勒考古公園,就是被考古發掘的。相對於考古方面的探究,以色列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帶動許多現代化、適應潮流的產物。如果在古老的遺跡旁出現時髦的露天咖啡館,人們自然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集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三教聖地於一身的耶路撒冷舊城,具有淒美莊嚴的姿態和遙遠神秘的色彩,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舊城有8座古色古香的城門,非常堅固,顯出一股雄壯的氣概。這8座城門第一座叫做新門(New Gate),建於1889年,是8座城門中最新和最高的一座門,是為連結城內的基督教堂和城外的聖母教堂而建。 從1948∼1967年,新門的外側曾被劃為與約旦之間的國界。 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是當地的第二座城門,也是耶路撒冷最美和最熱鬧的一座城門,因通往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而得名。又因為它通往撒馬利亞的希凱姆門,所以希伯萊語稱之為希凱姆門,阿拉伯語則稱之為「柱之門」(巴卜•阿牟德)。由這座門起直至聖殿的這一段路沿途,在12世紀以後一直居住著大量的穆斯林,因此這裡常有許多阿拉伯人聚集,女的多披著頭巾,男的多穿長袍,城門上方有聳起的堞垛,城門外擺有許多攤子,是阿拉伯人露天傳統市集,髒亂而嘈雜;附近還有著名的週五羊市。在附近被稱為羅馬廣場的地方,是公元2世紀時羅馬皇帝哈德良,為紀念佔領耶路撒冷而建,這個廣場用繪畫和攝影記錄了耶路撒冷的變遷。 希律門(Herod's Gate)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北側,因門上有花的浮雕,因此又叫做「花之門」。它距離人群熙熙攘攘的薩拉夫•阿丁街很近,也因為距離曾經和彼拉多一起愚弄過耶穌的希律家很近而得名。 金門(Golden Gate)位於聖城西側的城牆上,面向基德龍谷地。此城門始建於所羅門王時代,公元7世紀伍麥葉王朝時代改建成現在的拜佔庭式風格,富於個性的雙拱式城門結構非常雄偉,是目前8座城門中唯一仍被關閉的一座。據猶太教徒說,穆斯林們認為救世主在世界末日那天將從此門通過,降臨人間,所以他們就關閉了這座門。但是基督徒們卻傳頌說,耶穌受到群眾的歡迎,進入耶路撒冷城時就是通過這座城門的。 糞門(Dung Gate)名稱不雅,所以一般均按語音譯為敦門,位於聖城的東南方,距離哭牆最近。這座門獨特的名稱源於耶路撒冷舊城中的污物都是經由此門運到城外的。過去它是8座城門中最小的一座,只能通過步行者或挑伕,但是在約旦統治時期曾被拓寬,現在連巴士都可以出入,它內側的廣場,是舊城裡唯一的巴士站。 錫安門(Zion Gate)在聖城的南端,穿過此門便是城內的猶太居民區,可通往錫安山,故名。但阿拉伯人因為它靠近先知大衛之墓,所以就將它叫做大衛門。它是1541年由蘇萊曼大帝下令興建的;1948年獨立戰爭時,以色列軍隊為要救出被約旦軍隊圍困的猶太人,曾從此門進入。後由於戰事失利,以約之間的國境線便劃到了錫安門前,猶太人不得不從舊城撤出。1967年6月,猶太人在戰爭中重新奪回舊城,並再度移居這裡。現在城門上遺留的累累彈痕,正在向遊客述說了這段戰鬥的歷史。 雅法門(Jaffa Gate)位於舊城的西邊,是通往地中海城市的主要城門,過去從內陸向港口運送出口貨物,都要通過這座城門。1898年為了讓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牛馬能夠通過而擴建,並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土耳其人的英軍將領艾倫比由此凱旋入城而為世人所知。現在聖城的8座城門,以這座城門最為熱鬧。 獅門(Lion's Gate)又名聖•史蒂芬門(St. Stephen's Gate),根據「使徒行傳」第17章記載,聖史蒂芬就是在此門附近殉教的,因此得名。從這座門下去在基德龍谷地,是史蒂芬被石頭打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那裡興建有一座希臘正教的聖史蒂芬教堂。獅門另有一個典故:說是在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後,蘇萊曼大帝夢見一頭獅子對他說:「你老不在耶路撒冷周圍修築城牆保護你的臣民,我就吃掉你」,夢醒後就下令興築城牆及獅子門。這座城門位於聖城東邊,有兩名手提輕機槍的士兵把守著,但並不干擾遊客的出入,門內迎面有一條小路,就是大名鼎鼎的「苦路」。 舊城的聖殿山(Temple Mount)是聖地中的聖地,這裡到處都是三大宗教的史蹟蹤影,現在屬伊斯蘭教區,也是阿拉伯人比較集中的地方。山的入口處,就是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建築的奧瑪清真寺(Mosque of Omar),穆斯林則稱為岩石圓頂寺(Dome of the Rock),由哈里發阿卜杜拉•馬立克(Abdal Malik)於公元685∼705年所建,是在猶太教第二聖殿廢墟上建造的八邊形圓頂建築,高為56公尺,八邊形每邊長21公尺,圓頂用金箔貼成,頂上有新月形的伊斯蘭教標誌。每一面牆壁都是用大理石砌成,牆壁外面於1561年由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蘇萊曼(Suleiman)加貼馬賽克(Mosaic)彩色磁磚裝飾圖案及可蘭經文,非常醒目,使它成為耶路撒冷的地標之一,不論從那個角度遠眺此城,一眼就能看到它的閃爍光芒。 寺內圓頂壁柱都用馬賽克磁磚和彩色玻璃裝飾而成的,顯得非常富麗堂皇,優美迷人。圓頂下方玉欄內的那塊白色岩石的確不同凡響;據說是亞伯拉罕將其子獻祭給上帝以及穆罕默德升天之處。根據「聖經•舊約」記載:上帝為了試探猶太先祖亞伯拉罕的誠心,就命令他在這個地方殺掉自己的親生兒子以撒奉獻給上帝;亞伯拉罕是上帝的忠實信徒,他毫不猶豫地犧牲了自己的兒子,用誠心來感動上帝,請上帝賜福給所有的猶太人。所以,這個地方對猶太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點。不過,這個地方卻是現代猶太人的禁區:根據猶太法典,在救世主彌賽亞降臨之前,被古羅馬人摧毀的聖殿不能夠重建,猶太子民也不能踏上聖殿山聖殿遺址。為了順應觀光潮流,猶太籍的導遊不受這個限制。又根據可蘭經記載: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城傳教布道時,日子過得很艱難,因為當地的富人都反對他。有天夜裡,天使加百利(Gabriel)喚醒他。送給他一匹銀灰色的牝馬;奇怪的是,這匹馬有一個女人的頭。牠默馱著穆罕默德,不停地急馳如飛,連夜把他送到這裡。又踩在這塊大石上,奮力一縱,將穆罕默德送上天庭,接受了真主的訓示,然後又馬不停蹄地將他送回到麥加城。現在那塊白色岩石上還有一個小洞,就是那時留下來的足印。據說亞當就在這裡被神用泥土塑成人形。白色岩石下有一個叫比雷•阿爾瓦(Birel-Arwah)的洞穴,就是靈魂之井;伊斯蘭教的典籍中認為這就是世界的中心。雖然猶太教徒堅決認為那白色岩石是先祖亞伯拉罕的遺物,但絲毫不能動搖穆斯林對它的崇拜恭敬之情。奧瑪清真寺被視為繼麥加和麥地拉之後另一個偉大的伊斯蘭教聖地,寺內鋪滿華麗的地毯,天花板和壁柱同樣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使人置身其中,有一種恬靜祥和的感覺。用純金泊貼成的金頂永遠放射眩目的光彩,籠罩了整個聖殿山。這種雄偉壯麗的景觀,充分表明了穆斯林對真主的虔誠和敬仰。多年來,清真寺貼金的工程費用都是由約旦獨力承擔。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或許相互仇視,但約旦佔領此處時,仍允許猶太人進來默禱;而今以色列佔有此處時,也依舊允許阿拉伯人前往清真寺膜拜。由此可見,宗教力量的崇高巨大,使得人們即使處於戰爭的陰影下,仍然不忘追求和平的心願。 與奧瑪清真寺相望的阿克薩清真寺(El Aqsa Mosque),是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座聖寺。「阿克薩」在阿拉伯文中是「極遠」的意思,此名稱源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一次神奇的登霄夜遊七重天的傳說。清真寺始建於公元709年馬立克哈里發時代,公元780年毀於地震,後幾經翻修,現存的大部分建築,是11世紀扎希哈爾哈里發時代留下來的。其中西面的圓形拱頂,是被稱作「白色清真寺」的十字軍佔領時期的建築,1099年成為王宮,被人們稱為「所羅門的神殿」,清真寺的一部分被改為教堂,另有一部分當作十字軍騎士團的營房和軍械庫。1187年,薩拉丁從十字軍的佔領下收復耶路撒冷,下令修復清真寺,重建神龕,用彩石鑲嵌的圖案修飾圓頂,並在寺內安置了木製講台。寺裡還有一座長方形的歐默爾大禮拜寺(歐默爾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死後的第二任哈里發),內有大小廳堂各一間,大廳稱為阿齊茲廳;小廳非常豪華,內設有扎卡里亞壁龕。寺的北門有座高大的門廊,係阿尤布王朝蘇丹伊薩於1217年所建,由7個獨立的拱門組成,每座拱門又與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門遙遙相對。寺前的「卡斯」水池是人們做禮拜之前小淨之處,1969年8月清真寺部分建築又被火焚。 這座清真寺具有另外一種建築風格:樸素的羅馬式外觀和黑色圓頂拱門架構出沉靜肅穆的氣勢。雖然比不上奧瑪清真寺的炫麗,但卻另有一番天然的和諧,是紀念穆罕默德從麥加趕往升天之處稍作停留之地、而專門修建的一個伊斯蘭教的聖地。它的主體建築高88公尺,長70公尺,寬35公尺,寺內聳立有53根大理石圓柱和49根方柱。 在近代,阿克薩清真寺曾發生過兩次震撼人心的大事:一是在1951年10月,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在清真寺入口附近,被阿拉伯過激派分子刺殺身亡,同時國王孫子侯賽因也在附近被子彈擊中胸部,但僥倖撿回一命;二是在1969年,清真寺又被幾乎走極端的澳大利亞基督教徒縱火焚燒,致使不少各類歷史文物被燬。 哭牆(Wailing Wall)位於聖殿山旁,又稱為西牆,是猶太民族信仰的象徵,全世界猶太人的巡禮之地。它原名Occidental,意為「歐洲之牆」,因為在公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所以這段殘牆就成為歐亞的分界線。 它原屬於耶路撒冷古城西側城牆的一部分,公元前20年由哈洛大帝所興建,在公元70年遭到羅馬軍隊的摧毀,自此以後,西側城牆被猶太教徒視為聖地。當時的聖殿被毀和猶太人的被逐,記錄了猶太民族在歷史上最痛苦的一頁。在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就常聚集在西牆哭泣和禱告。其後千百萬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屢遭不同形式的「排猶」之苦,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慘遭納粹德國殺害的各地猶太人超過600萬,這些慘痛的歷史遭遇,深深地烙印在猶太人的心靈中,哭牆更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直到今日,哭牆腳下經常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猶太人,他們或圍著一張張方桌做宗教儀式,或坐在一條條長椅上念誦經文,或面牆肅立默默禱告,或長跪在地悲切啜泣。大多數猶太人在這裡祈禱時都手持經書朗讀,因為書上已編印了一年中每一天的禱告,某月某日唸那一段禱文,只要翻開書朗讀就行。也有很多人將寫好祈禱句的紙條塞入牆壁石縫中。由於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再加上朝聖者如泣如訴的觸摸,散發著歲月痕跡的殘牆也就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哭牆」了。因為來到哭牆前祈禱的信徒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塞在石縫裡的紙條也愈來愈多,聖地管理部門每隔兩年就得進行一次清理工作。猶太人傳說,只要把願望寫在紙上,塞入哭牆的隙縫中,夢想就會實現、對於那些無法親自到哭牆祈求的信徒,聖地的電信部門提供了一項特別服務:可以代替信徒們將傳真來的祈禱文字塞進哭牆的隙縫中。哭牆高約20公尺,長約50公尺,外觀顯得不屈不撓,很有氣勢,自地面起七層都由巨石壘成。一塊塊巨石方方正正,平均高1公尺,長1∼3公尺,堆砌得整整齊齊的。七層以上是後來在不同時期加築的;因時代的不同,每一層的外表也不同;有幾層石塊大些,有幾層小些,希律王時代加築的石塊還有石紋。這一層又一層的石塊,乎表示了哭牆的年輪。 1996年,哭牆下面突然發現了一個地底隧道,使它立即成為一個熱門的觀光賣點,展現了耶路撒冷的另外一個世界。從哭牆左側入口處進入隧道,可以看到神殿當年的恢宏氣勢,一塊巨石高有1公尺多,長近4公尺,層層疊疊,堆砌成一道密不透風的石壁,顯得非常沉穩,也無從知道當時是怎麼擺上去的。那時謠傳猶太人通過地下隧道進入了伊斯蘭教區的神殿區域,導致了巴勒斯坦人的示威抗議;由此可見這片地方的高度敏感和宗教力量的龐大。 哭牆還有男女之別,牆前面已闢為廣場,中間用屏風隔開,男士入右邊,女士進左邊。可以隨時隨地進入哭牆禱告,但有衣飾限制:女士需穿長褲或長裙;男士需頭戴一種叫做約莫克(Yar-muika)的紙製小圓帽。廣場邊有人免費提供小圓帽給遊客借用。大多數猶太人的約莫克是布質的,只有掌心大小;少數有錢的猶太人則戴皮製的。 這面哭牆是猶太民族的精神依靠,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每週一、四的清晨,哭牆廣場都會通過擴音器播放猶太經文;許多猶太男童遠從世界各地前來,接受歷史的洗禮。星期五早上,哭牆只供青春期的男子舉行成人禮。司禮的猶太教士打開「律法書」,讓男孩看著念;男孩的母親和其他婦女則站在婦女禱告區內,隨著圍牆觀看男性禱告區內進行的成年禮。教士有時會出其不意地蓋上書本,這時男孩必須接著下文繼續背誦。這是氣氛緊張而又正式的儀式。儀式結束時,母親們會高聲尖叫,呼喊並撒米祈福。 為了防阻意外的恐怖事件發生,在通往哭牆的道路上,有以色列軍隊的男女士兵檢查前往哭牆人手提皮包及手提行李的物品,以策安全。星期五日落時分到星期六日落時,以及節日期間禁止攝影。 苦路(Via Dolorosa)又叫做「悲痛之路」,是耶穌從接受審判、背負十字架遊街示眾,到被釘上十字架而死,以及後來復活升天所經歷的路途。它一共有14站,橫跨了舊城內的猶太區和伊斯蘭區,一直延伸到錫安門外的錫安山上。 第1站是耶穌受審處和被判死刑的亞美尼亞要塞,現在是一所奧瑪利雅(El Omarija)高中男校。這裡有座尖塔,週五方濟各教會遊行活動就是從這裡開始。 第2站是在高中男校不遠處的鞭打教堂,在這裡耶穌被背上了十字架,還被羅馬士兵戴上了荊棘冠冕,並遭到鞭打。現在教堂的彩繪玻璃上還繪描了當時的情景,祭壇的拱頂上也裝飾著荊冠。 第3站是他因體力不支,負擔不了沉重的十字架而首次跌倒的地方。波蘭天主教騎士團曾在此興建一座小教堂,現屬亞美尼亞天主教會管理,教堂外門上有耶穌跌倒的浮雕繪畫。 第4站是亞美尼亞人建立的苦惱的聖母瑪利亞教堂,據說當時瑪利亞在這裡見到了背著十字架的耶穌。現在這座教堂的門上還描繪了當時的情景,在教堂地下發現的拜占庭時代的馬賽克裡還發現了瑪利亞的鞋。 第5站是西蒙在這裡替耶穌背上十字架。據「馬可福音」記載,古利奈人西蒙在這裡替耶穌背上十字架。 第6站是現在的貝洛尼卡教堂。據說有一位名叫貝洛尼卡的女子,曾在這裡用一條絹質的手帕擦拭耶穌的臉,於是耶穌的面容便印在這條手帕上。現在這條手帕被不公開地珍存在義大利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裡。 第7站是位於城外與巴薩爾街交匯處,是基督教傳說中的審判門,耶穌被這裡的鋪路石子絆倒過兩次。據說這裡的門上還曾掛過耶穌的罪狀書。 第8站據「路加福音」的記載:在這裡耶穌曾對一位耶路撒冷悲慟的姑娘安慰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泣,要為妳自己和妳的兒女哭泣。現在這裡聖哈拉保斯希臘正教會修道院的牆壁上,還刻著一支紀念十字架。 第9站是耶穌第3次跌倒的地方,這是從Suq Khan Al-Zeit街小屋旁邊樓梯上去、沿路向右轉後再向左轉的聖墓教堂。教堂入口處羅馬時代的石製門柱旁,就是耶穌第3次倒下的地方。 第10站和後面的幾站都在現在的聖墓教堂範圍內,它坐落在一片山丘上,是當時羅馬行刑場。聖墓教堂內的右方,還有一些天主教的小教堂,耶穌就是在這裡被剝去了衣服。 第11站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小教堂的祭壇,耶穌就是在這裡被釘上十字架的。 第12站是耶穌死亡的地方,就在兩個祭壇之間。在與羅馬天主教小教堂相鄰的希臘正教會小教堂的祭壇上,有耶穌受難的畫像,祭壇下岩石上做了記號的地方,據說是被處刑的耶穌十字架放置的地方,耶穌就是在那裡斷了氣。 第13站是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拉下來的地方,目前這裡安置著瑪利亞的胸像。這是一座叫做斯塔巴特馬特爾的瑪利亞為耶穌之死抹膏油而哭泣的小祭壇,據說聖母瑪利亞從這裡收斂了耶穌的遺體。 第14站是苦路的終點,也是耶穌被收斂入墓的地方,現在已成為一座教堂。在天使禮拜堂的深處有個小房間,收藏有耶穌的墓碑。 為了讓基督徒充分領悟到耶穌基督代罪救世的精神,這裡的基督教神職人員都要在舊城舉行歷時兩小時的耶穌受難儀式,帶領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沿著「苦路」祈禱誦經,緬懷當年耶穌所承受的苦難。每一站的地點上都標示有雕刻及壁畫,讓信徒和遊客對歷史背景有更深刻的瞭解。第10∼14站的故事都發生在聖墓教堂內,表述了耶穌被脫掉衣袍、釘上十字架、死在十字架、遺體被搬下來,以及復活升天的故事。整個「苦路」歷時兩小時。經過的地段大多彎彎曲曲、又窄又暗,有時有半圓形拱門出現,有時有石級上下起落,處處象徵著耶穌當年所遭遇的屈辱和痛苦。 「苦路」事實上是一條寬不及兩公尺非常熱鬧的世俗之路,它高高低低,多係石階,兩旁密密麻麻地挨著小店和地攤,多數小店間屋檐相接不見天光,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展售著來自各地的旅遊紀念品。 聖墓教堂(Church of Holy Sepulchre)又稱復活教堂,是基督教的聖地,聳立在舊城的卡爾瓦里(Calvary)山。據說,耶穌在耶路撒冷傳教時遭到迫害,被猶太教當局拘送羅馬總督彼拉多處,經判決釘死在十字架上,3天後復活,40天後升天。公元326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母后海倫娜巡視耶路撒冷時,下令在耶穌受難、安葬和復活之地,建造了這座教堂,而於公元336年完成。人們認為海倫娜在發掘這個地方時,曾發現了基督的墓和十字架的碎片。這座教堂曾數度經歷戰火,尤其是公元614年波斯薩珊王朝及1009年埃及哈里發的攻擊,使教堂遭到了重大的破壞,但是後來都加以修復。1099年的十字軍時代,曾有過一次大改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聖墓教堂,就是以當時的建築為基礎在1808年大火後所重建的。 這是一座奇特的中世紀建築,耶穌的墳墓和墳墓的進口都在此教堂內。從外面看,是個門很矮、要低著頭才能進入的教堂,裡面卻分為3個教堂和幾個小禮拜堂。分別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正教、亞美尼亞東正教、科普特教派和敘利亞正教等5個宗教團體所共同管理。此外,衣索匹亞在頂層還有一間小教堂和一個小房間。 聖墓教堂帶有明顯的中世紀風格:嚴肅、樸實、單調,聖墓就在教堂中央的穴裡。釘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石頭,已被一個巨大的玻璃罩保護著。教堂內停放過耶穌遺體的盤石和一旁擺設著的燭台和神位,都是用珠寶鑲嵌而成。祭壇內盡是描繪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到升天復活的故事壁畫,讓人深感耶穌的偉大、忍辱負重和博愛仁慈。傳說:耶穌殉難時上天震怒,大地動搖,石頭上留下長長的裂縫。 聖墓花園(Garden Tomb)位於大馬士革門外,1882年被英國查理士•戈登將軍所發現的(他曾協助中國清朝政府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當他路過耶路撒冷時,發現一座山丘的外型很像聖經所描述的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地方。後來一群英國基督徒在此挖掘到希律王時期的「兩室古墳」、巨大的地下蓄水池,以及骷髏形的山丘,認為這些景物和聖經中所記載的耶穌被釘與被埋葬的地方非常吻合,因此相信這裡才真正是耶穌被釘、死亡、埋葬和復活的地方,乃闢為聖墓花園,並於1893年起,英國人設立了「聖墓花園協會」來加以管理。 這個聖墓花園像一般花園,其範圍在一座低岩石山丘前,由大馬士革門向北走便可抵達。墳墓由岩石所砌成的石門進入,引入到一間長方形的接待室(通常是換洗屍體的地方)內,右側是墓室,面對墓室左側是埋放屍體的地方。聖墓花園協會的所有人員都相信,這裡才是基督埋葬和復活的真正地方,因為在耶穌時代的城牆確實是現代聖墓花園的位置。 錫安山(Mt. Zion)是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地方,它坐落在耶路撒冷舊城外的西南角,許多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都認為這裡是非常神聖地方。在公元前7世紀第一聖殿末期此山第一次被建設,在第二聖殿時期被命名,但是現在的錫安山與古代的錫安山位置稍有不同,傳統上認為大衛王之墓就是在這座山丘上,但是聖經卻指出大衛王是葬在大衛城中,就是俄斐勒山。在拜占庭時期,錫安山教會是聖地早期教會之一,由君土坦丁立碑紀念「錫安之母」(Ourlady of Mount Zion);後來錫安山教會於公元614年被波斯人所毀。在十字軍時期,新教會是建立在拜占庭教會的遺址上,稱為聖母瑪利亞堂,而錫安山的公墓和教會,則建立在19世紀和20世紀。1964年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六世曾造訪錫安山,乃整理一條通往錫安山之路,並命名為「教宗之路」,屬今日冷橋路的一部分,是今日前往錫安山的最方便之路。 天主教徒相信,當地黑色屋頂的安眠堂是聖母瑪利亞安息之處,它的旁邊便是耶穌最後晚餐室,當時這裡是耶路撒冷南邊城牆裡的富裕住宅區。走出最後晚餐室,順旁邊的樓梯而下,就可到達大衛王墓。儘管它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大衛王墓,但是在約旦佔領耶路撒冷舊城期間,曾禁止猶太人到哭牆禱告,這裡便成為猶太教的聖地之一。 最後晚餐室在錫安山大衛王墓的上層。傳說耶穌受難前夕與門徒聚餐時,以餅和酒象徵自己的身體和血液,分發給眾門徒吃,以示愛心。此後,信徒們領食少量的餅和酒,以表紀念耶穌之意,成為宗教的一種儀式,基督教稱之為聖餐,天主教稱之為彌撒。令人難以致信的是:現在最後晚餐室裡面空空如也,既無餐桌,也沒有一張椅子。原來,此處最早被波斯人所毀,後經十字軍修復,但穆斯林又把它改為清真寺。以色列取得耶路撒冷的控制權後,這個教堂歸一個猶太牧師管理。因為猶太教的第一個王的大衛王陵墓就在最後晚餐室的下層,不能隨意驚動沉睡在地下已有3000多年的大衛王,所以最後晚餐室顯得非常簡陋。 大衛王墓(Tomb of King Dav-id)是繼哭牆之後最神聖的猶太聖所,猶太人和穆斯林都非常重視它。根據歷史的記載,希伯萊王國的前三位國王分別為掃羅王、大衛王及所羅門王,他們各自治理國家40年,都使國勢強盛,疆土遼闊。在掃羅王時代,大衛還是一個牧童,有一次到軍中探望三位與敵軍隔著以拉谷對壘的兄長,正值敵軍身高3公尺的巨人哥利亞出來罵戰,令以色列軍官兵望而心寒。大衛憤於哥利亞的猖狂無禮,乃請纓出戰,在以拉溪谷中挑選5個光滑的石子放在袋裡,手中拿著甩石的機弦出去迎戰。在交戰中,哥利亞被大衛石子擊中額頭倒地不起,大衛就用哥利亞的刀將巨人的頭割下,敵人見自己的巨人喪命,乃棄械逃跑,以色列軍大獲全勝,大衛乃被掃羅王封為大將。 據聖經故事記載,大衛王死後葬於大衛城,但大衛城可能有兩個地點,一個是伯利恆城,另一個是聖殿山南面的俄斐勒。但是自從西班牙土特拉的賓雅敏拉比於1173年到訪耶路撒冷後,便議定大衛王是葬在錫安山頭上。現在大衛王墓所在建有雄偉的建築物,其下層的小教堂已變成一間猶太會堂,堂內設有大衛王的衣冠冢,世稱大衛王墓。它後面壁龕的牆上有燒焦和裂縫的痕蹟,相信與公元614及965年的兩次大火災有關。1335年,聖方濟各會曾進行過修復。 大衛王墓在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中,曾經受到砲火的無情損毀,後來在進行修復工作時,曾被考古學家發現墓下有多層地板,分別屬於十字軍、拜占庭和羅馬時代,其中一個分析結果,更顯示這裡在羅馬時代已經是一間會堂教會。墓的入口門框上有個巨型木製的麥蘇薩(Mezuza),內有經文。現在的大衛王墓石棺被繡有大衛之星的天鵝絨蓋著,此外還有裝著22個聖書的經簡裝飾著,「22」代表了大衛的繼承者22人。每年的以色列國慶日,各猶太團體都會前來獻上各地猶太宗教器皿,如妥拉經卷、金燈台、光明節燈和冠冕等,以示尊敬。 大衛塔(David's Tower)事實上是一座巨大的古代城堡,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西面的雅法門內,這座城堡三面環谷,形勢險要,約在公元前2000年是耶布斯人的根據地,附近有個基訓泉水源,利用地下水道將泉水引入城內,供人民生活之需。大衛王也發現了這處水泉,乃秘密沿著基訓泉的取水口,攻下了易守難攻的耶路撒冷城,後在希伯倫被擁立為王,並且在耶路撒冷正式登基,立耶路撒冷為王都,所以後來這個城堡就被稱為大衛城,即大衛塔。而大衛塔這一名稱的由來,似乎是由拜占庭時代的誤讀所引起的,並傳說大衛王曾在這裡偷看他的忠臣烏利亞之妻芭提希巴洗澡。 事實上大衛塔和大衛王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它是公元前20年希律王為保衛耶路撒冷所建的要塞,要塞的3座尖塔分別以其妻茜利阿姆、其兄法薩埃魯和他的好友希皮科斯的名字加以命名的。公元70年時羅馬人佔領此城,尖塔倖被保存下來。到了11世紀十字軍時代,曾多次被重修成十字軍的總指揮部。後來蘇萊曼大帝把它作為要塞,加建了護城河、吊橋和馬木路克清真寺等;1655年尖塔被擴建,成為叫拜樓。這座塔一直都是代表耶路撒冷舊城的路標,由塔頂俯視,整個美麗的舊城盡收眼底。順著階梯可以登上環繞全城的城牆上。沿著城牆上的走道,可以環城一周;這條環城小道分為四段,每一段路線都呈現出舊城不同角度的面貌。 大衛塔城堡中設有耶路撒冷歷史博物館,主體大樓叫做菲莎爾大樓,館內的7個不同房間,展出了耶路撒冷由迦南時代、第一聖殿、第二聖殿、羅馬與拜占庭時代、伊斯蘭教與十字軍時代、馬木路克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代、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末期與英國托管時期的歷史圖片及模型等。 大衛城考古公園(The City of David Archeological Park)位於舊城東南面摩利亞山一條向下行的長長山脊上,山麓就是當時耶路撒冷城裡所有居民賴以為生的基訓泉(Gibon Spring),那裡有迦南及以色列城堡的遺蹟,還有公元前10世紀一座高16公尺可能是大衛王建造的建築物;以及公元前8和7世紀猶太人的住宅。 與基訓泉水源連接的還有兩條水道:一條稱為西洛亞姆水道(Siloam Channel),另一條叫做希澤凱阿隧道(Hezekiah's Tunnel)。西洛亞姆水道大概是指聖經提及的「西洛亞姆緩流的水」,因為它下行5公釐後再前行300公尺流入下池(舊池),又稱為「靠近王園的西洛亞姆池」。但是這條水道為明渠,易引起敵人的注意,大衛王後300年的耶路撒冷王希澤凱阿,為了保護居民在戰時的飲水供應,乃在岩石中開鑿了一條地下引水道,把城外基訓泉水引到城內的西洛亞姆水池裡,並把城外的泉水入口封閉。這種巧妙的工程甚至瞞過了城內居民,直到15世紀,居民還以為西洛亞姆池是個泉眼。 俄斐勒考古花園(Ophel Arch-eologcal Garden)位於聖殿山東南麓,這裡遺留著不同的統治者所建築的25層廢墟,它顯示了耶路撒冷2500年來的歷史。聖殿山南側的牆壁與俄斐勒丘陵相連,它是希律王時代與聖殿相通的古老階梯及胡爾達大門(Hulda Gate)的所在地,是崇拜者進入第二聖殿建築群必經之地,7世紀伊斯蘭教時代皇宮的遺址也在發掘出來的古物之列。此外,這裡還發現有公元前1000年開始的拜占庭時代、伍麥葉時代的馬賽克遺蹟,並發現與聖殿底下丘陵相通的隧道,以及沐浴用的水槽。 橄欖山(Mount of Olives)是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聖地之一,坐落在舊城東部石灰岩山脊海拔815公尺的丘陵上,整座山全長3.5公里,寬2公里,被分割成三個部分。南區是海拔805公尺的攻擊要塞,與外邦人祭壇相連,是所羅門王為外邦太太所建,頂端有座修道院,四處是杉林,一般所說橄欖山就是指此山。第二峰為升天峰,海拔734公尺,相傳耶穌死後40天復活,山頂設有耶穌升天教堂(Church of Assension),就是耶穌升天之處。教堂呈八角形,內有石柱用來支撐教堂的圓頂,頂上有個小孔,小孔直線下垂的地方有塊石頭,上面有兩個足印,相傳是耶穌升天時所留下來的足印。在教堂南面不遠處有天主經堂(Church of Deter Noster),相傳是耶穌教授門徒誦唸經文的地方,它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會院連成一體,會院周圍的走廊上,有包括中文在內的44種文字書寫的主禱文。此外,橄欖山上設有希伯萊大學的建築和哈達斯亞(Hadassah)醫院,還有俄國人教會的高塔和一家大飯店。因為山丘的斜坡上生長有許多橄欖樹,故命名為橄欖山。山下則有聖母升天堂,建於聖母的故墓上,是十字軍時代的建築物,現在由希臘正教所管理。 在新約中提到橄欖山的,多與耶穌有關。耶穌在被害前曾長期生活在這裡,傳經布道,教授門徒,每天都會往返經過橄欖山,也在此向門徒們預言耶城的毀滅和悲哀的命運,以及在客西馬尼園被捕等事件。 橄欖山的歷史與耶路撒冷的歷史息息相關,歷來要進攻耶路撒冷的軍隊,都先要在此安營紮寨。羅馬帝國將領提化斯(後來曾擔任羅馬皇帝)曾在這裡駐軍,穆斯林軍團在圍困耶路撒冷時也屯兵於此,埃及蘇丹薩拉丁也曾駐軍此地。 雖然橄欖山上遍布基督教的聖蹟,為基督教徒們所敬仰;但是猶太教徒們也將此山看作神聖之地。橄欖山有全世界最古老、規模最大的猶太墓區,從山腰延伸到山麓,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使人大有時光交替、千年沉浮的感覺。經常可以看見穿著猶太傳統服裝的猶太教徒,站在先祖的墓地前,點燃蠟燭,默誦經文,祈求禱告。他們的臉上散發出虔誠恭敬的光澤,足以讓人感慨萬千。 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位於橄欖山麓,是順著耶路撒冷東部伸展約1.5公里的花園,它與耶路撒冷隔著希倫澤相望。這個傳說中著名的名園,現在的外貌與古代沒有什麼二樣,它仍然保留著耶穌時代的一切,甚至很可能在耶穌時代的橄欖樹仍然存在。園內有8棵橄欖樹,樹齡已不可考,有些植物學家聲稱它們可能有3000年樹齡。但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曾記載,羅馬將軍提多於公元70年將耶路撒冷周圍所有樹木砍伐燒燬,如果這8棵大樹真的逃過這次劫難的話,它們應該已有3000多年歷史。如果不是當初的老樹,那也就是在耶穌傷痛地禱告那一夜發芽的橄欖樹苗,至今生生不息。 這個園子是耶穌經常前往進修及禱告的地方,據說他曾在這裡度過被釘十字架前的最後一個晚上,在這個園子裡經歷了他畢生最痛苦憂傷的時刻。但為了承擔全人類的罪惡,乃選擇在十字架上捨身。 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又叫做苦悶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是客西馬尼亞園裡的一座小禮拜堂,由16個國家捐資興建,義大利名建築師巴路茲(A. Barluzzi)所設計,建於1919∼1924年。正門上有聖母瑪利亞的彩繪壁畫,堂前3個門拱代表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三次禱告。4根柱子上各有一個手捧聖書的人,代表4位福音書作者: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山形牆上有幅非常動人的碎磚砌畫,顯示耶穌順服地把自己和世人的痛苦交在上帝的面前。教堂裡以雪花石作的窗戶僅透射少許紫光,故意營造一種黑暗感和祈禱的氣氛,使入內禱拜者感受到耶穌被捕那晚黑暗勢力的膨脹。堂前聖壇有塊方形聖石,圍以荊棘狀的合金裝飾,據說就是耶穌在上面懇切禱告的聖石。堂前由左至右有3幅巨型碎磚砌畫,畫意依次是「猶大賣主」、「憂傷禱告」和「耶穌被捕」。 雞鳴教堂(St. Peter in Gallica-ntu Church)又叫做聖彼得加利西亞教堂,是被錫安門的松林所圍繞的山上教堂,從這裡可以眺望到大衛城。耶穌被捕後就被關在這裡的地牢中度過了他的最後一晚,然後被帶到彼拉多總督那裡接受審判,彼拉多對陪審的人們說:「你們看這個人,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他雖然想放了耶穌,但是祭司不同意。耶穌雖有機會為自己辯解,但卻不願那麼做,逕自來到裁判席為自己背上十字架,兵丁則用荊棘編成的冠冕給他戴上,為他穿上紫袍,又挨近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萬歲!」,然後用手掌打他。 瑪利亞永眠教堂(Basilica of the Dormition Abbey)坐落在錫安門的南側,是耶路撒冷最大的教堂之一,始建於1910年,花費了10年時間才告完成,是為了紀念聖母瑪利亞而建。在這座高聳入雲的教堂裡,有一尊用櫻木和象牙製作成長眠不朽的聖母瑪利亞像。 大猶太教會堂(The Great Sy-nagogue)在喬治大街旁獨立花園的對面,是以色列最大的猶太教會堂,也是耶路撒冷猶太教會堂的總部。由於猶太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會堂內沒有什麼擺設和裝璜,只展示了17世紀在義大利帕多瓦發現的聖柩。 多米森教堂是一座擁有圓頂鐘塔、羅馬建築式樣的本篤會教堂,相傳這裡是聖母瑪利亞逝世的地方。教堂設在錫安山上,堂內的地下室,有尊聖母瑪利亞躺臥、進入永遠睡眠的雕像。 薩赫萊清真寺(Al Qubbat as Sakhrah)又稱為聖石拱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位於舊城東部伊斯蘭教聖地神殿山正中,又名石殿,「薩赫萊」就是阿拉伯文「石頭」的音譯。它始建於公元691年,是阿拉伯倭馬亞王朝一位哈里登所興建,結構嚴謹,造型優美,富麗堂皇,充分反映了阿拉伯建築藝術的特色。寺的主體為大圓頂,塗有厚厚的金箔,在陽光下閃耀奪目。金頂下有等邊八角形牆體,每面寬20.5公尺,高9.5公尺,全用石塊砌成。圓頂由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的16根大理石柱子支撐,每根的顏色、高度和厚度都不相同。圓頂外圍用花瓷磚貼面,上面橫寫著可蘭經文。寺內裝飾金碧輝煌,圓頂下方供奉著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聖石,呈不規則形狀,南北長約17.7公尺,東西寬約13.5公尺,岩石上有許多鎬鑿的痕跡,據說是十字軍東侵時所留。聖石下有個洞穴,據說過去是聖人亞伯拉罕、大衛王、所羅門王和穆罕默德等人祈禱的地方,穆斯林稱之為「靈魂之窗」,傳說當世界末日審判來臨時,所有的靈魂都將集中在這裡。石殿附近有用巨石壘成的高大院牆,長47.5公尺,高19.9公尺,叫做飛馬牆,相傳穆罕默德夜行時曾把飛馬停靠於此。 相傳公元621年7月的一天夜晚,穆罕默德在沉睡中被天使賈卜里勒喚醒,和天使共同乘坐一匹臉如女子、身展兩翼、尾如孔雀的飛馬,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踏著一塊岩石,登霄遨遊七重天,見到了「先知」、「天堂」和「火獄」,並聆聽真主的啟示,黎明重返麥加。這次神奇的「夜行和登霄」,記載在「可蘭經•夜行篇」中。此後穆斯林將耶路撒冷視為聖地,並以伊斯蘭曆太陰年7月17日定為「登霄節」,穆罕默德所踏的岩石也成了聖石,它與沙烏地阿拉伯麥加的「克爾白」(天房)的玄石,具有同等的神聖地位。 伊斯蘭博物館(The Islamic Museum)位於聖殿山西側,其主要特色是收集了許多可蘭經珍品,館內最值得參觀的也就是這些珍貴的可蘭經收藏品。這些珍本的可蘭經年代久遠,最早寫於馬木路克王朝時代,部頭大,種類多,這些經典作品色彩之豐富,藝術價值之高,令人不禁驚嘆。此外,這裡還有陶器、貨幣和彩色玻璃器皿的展出,也非常引人注目。還有那些在戰爭中使用過的刀劍,也向觀眾講述了耶路撒冷戰鬥的歷史。另外,館內有一口大鍋,過去是用來為窮人煮飯的。 亞米尼亞博物館(Amenian Museum)於1968年在亞米尼亞正教會的支持下開館,又叫做愛德華和海倫.馬爾迪格安博物館。由於是建在亞米尼亞神職人員宿舍的遺址上,是一座帶有水井的美麗的庭院,同時也是人們小憩的理想地方。在這座博物館內的展示品中,有系統地記載了從公元46年的基督化運動、到20世紀初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末期發生的所謂150萬亞米尼亞人大屠殺事件,一直到猶太人再到耶路撒冷定居,這段漫長時期內的大量寫實。 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館(The Rockfeller Archaelogical Museum)開館於1938年,由英國約翰•D•洛克菲勒所資助。這座八面體形象的博物館佔地廣闊,館內陳列了在海法附近卡爾邁勒山上所發現的鐵器時代和銅器時代的遺物,其中甚至有9萬多年前的古器。此外,館內還有希夏姆宮的美麗雕刻和裝飾品等。 聖經世界博物館(Bible Lands Museum)位於新城區格洛街25號(25 Granot St.),館內展示了加拿大美術收藏家博羅夫斯基(Eilic Borouski)博士的個人收藏品,以 「眼看聖經世界」為主題,展示了來自古代以色列、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的珍貴聖經收藏品,讓讀者沿著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600年的時代軌跡,去欣賞獨特的收藏品世界。這裡還有非常珍稀的公元前800年亞述帝國時代半獅半鷲怪獸的象牙像。此外,第3畫廊內有方便的計算機檢索系統。 以色列博物館(The Israel Mu-seum),就是國家博物館,是綜合學習以色列歷史的最佳地方,也是以色列文化財產的寶庫,1965年以國家博物館的身分對外開放,由多個展示館、雕刻庭園和兒童遊戲場等構成,並且主要館藏都在地下。 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館是以色列博物館的主要展廳,呈洋蔥狀,以死海古卷發現當時、古卷所在的壺蓋形為基礎。死海古卷就是舊約,而舊約對一般人來說只是個故事,但對基督徒來說卻是聖經,對猶太人來說則是他們的族譜和根。這個死海古卷是目前所發現的公元前3∼2世紀手寫的聖典中,最古老的希伯萊文聖典。1947年獨立戰爭之前,在死海西北方的古姆蘭地方,有幾個阿拉伯貝杜茵牧童在尋找迷途羔羊時往一個洞穴內扔石頭,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陶罐,內裝有用希伯萊文書寫的舊約聖經羊皮卷軸。經過考證,這件珍貴的手抄本是公元前一世紀左右隱居在此地的猶太人所遺留下來的,是目前人類所發現年代最久遠聖經抄本的死海古卷,因而引起了世界聖書學術界的轟動,被譽係20世紀的大發現。 民族美術館(Ethnology Pav-ilion)主要任務是收集與以色列民族學相關的資料,以及全世界猶太人藝術家的美術作品。除了展示有夏加爾、梵谷和畢卡索等名家的作品外,還以模型追溯猶太人由中世紀到今日生活的一角,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廚房文化的演進,由用灶火炒菜的時代,進步到今日擁有微波爐和洗碗機的現代化時代。 猶太和考古館(Judaica & Arc-haeological Pavilion)聚集了史前至阿拉伯時代為數龐大的出土品,其中以以色列考古學會的收集品為主,有大約20萬年前的象牙、希伯萊語碑、迦南人的土器、武器及銅石器時代的骨灰堂等珍貴存品。 魏斯布羅德館(Weisbrod Pav-ilion)是個以現代藝術為中心的美術館,展示有印象派及後期印象派的作品,並陳列有猶太人富豪思柴爾德捐贈的私人收藏品;館內還展出羅丹的雕塑。 國家博物館為了儘量延長展覽品的壽命,不但有現代化嚴密的保安措施,最好的空調設備,展品分期輪流展出,並且所有的燈光都經過特別設計,每個展示櫃的閱讀燈光,都會在一定的時間內自動熄滅。此外,館內除了收藏各種聖經版本外,還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傳統的文物、藝術品和當地的歷代古物。 國家紀念館又叫做太屠殺博物館,或大浩劫紀念館(Yad Vash-em),是耶路撒冷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整座建築物是簡單的一字形排開,並且深入地下。館外有兩幅巨大的浮雕,刻畫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為生存而戰、而成仁的悲壯。 在這兩幅浮雕中,有一幅是描述華沙猶太區的猶太反抗軍,他們率領群眾義勇出兵,對抗納粹德軍,顯得英氣風發;另一幅則描繪東歐猶太人被德軍押往集中營前的最後旅程,猶太人無奈地低頭前行,一名猶太小孩期盼後有援軍相助,不時回頭往後看,將當時猶太人死前求生的慾念展現得淋漓盡致,令人為之斷腸。押送他們的納粹德軍士兵,在浮雕裡全部沒有臉孔,是用一塊黃石代替。館內忠實地顯示自1940年起猶太人遭受屠殺的悲慘歷史,館方通過以各種圖片、文獻、史料與實物的展示,訴說納粹德軍如何有預謀、有計劃地對600萬猶太人展開慘無人道的血腥屠殺。 館內陳列出放大的黑白照片,都是一張張歷史檔案發出的痛心控訴。這裡還蒐集了全世界最多和最完整的猶太人受難者的名錄和資料,估計在多達600萬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的猶太人中,這家博物館便收集到300多萬猶太人受難者的姓名、個人小傳和照片,彌足珍貴。 在國家紀念館外,還有一座兒童亡靈紀念館。一排排長方形水泥柱矗立在藍天下,上端仍有外露的鋼筋,象徵著未完成的使命。往下走緩步進入兒童亡靈紀念館,館內利用玻璃、鏡子反射的原理,將6根蠟燭的光芒反射在偌大的紀念館內,映照著懸掛在牆壁上及曲折長廊上的一楨楨兒童照片,那些都是在納粹德軍殘殺下的早夭生命,錄音一聲聲覆誦著他們的名字,令人不由地格外傷感。 國會大廈坐落在新市區,係於1966年由特拉維夫遷來此地。這是一座佔地雖廣,但型式卻不宏偉的建築物,由約瑟卡拉文和多卡岷兩位建築師所共同設計完成,用耶路撒冷出產的石灰石建成。國會建築內存放有不少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包括3幅馬可夏迦的巨幅掛毯,懸掛在接待大廳上;地板圖案和牆上的馬賽克圖案也是由他設計的。國會一週開會3次,都對外開放。大廈內主要的建築是:可以容納120位國會議員的會議廳、一個猶太會堂,還有閱讀室、記者室、圖書館和餐廳等。 在20世紀初葉,英國托管巴勒斯坦地區30年,始終未能解決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矛盾。英國於1948年5月撤離巴勒斯坦地區之際,留給以色列人極其負面的印象。因此在以色列復國8年之後,英國在慶祝以色列獨立時,特在以色列國會大廈外建贈一座以色列國徽雕塑,並在大廈前建立一座巨型的「七燈台紀念碑」,作為送給以色列國會的禮物。 這座金燈台是由英國猶太裔名雕塑家艾班勞所創作,為青銅鑄造,它高5公尺,闊4公尺,仿自第二聖殿內的七燈台。在2000多年前,第二聖殿被毀,由羅馬提多將軍將金燈台擄到歐洲去。1956年再由英國送返以色列,藉以修好兩國的關係。金燈台上有29個出自猶太歷史人物的浮雕,並描繪著自古至今的猶太歷史情節。 希伯萊大學是聞名於世的高等學府,也是以色列培養高級政治人物的搖籃,有數以千計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在這裡研究學問。校園每天開放供遊客參觀,學生會堂和附近的國家圖書館都是新型設計的大廈,與周圍古老建築物相映成趣。大學附近有大片樹林和教堂;相傳是耶穌到過的地方。城內著名的高等學府還有比薩列藝術學校和魯賓音樂學院等。 市區內還有一座哈達桑(Had-assan)醫院,是猶太會堂所建築,裝飾有12面彩色玻璃窗格,代表居住在以色列的猶太教12支派,每一窗格的繪畫都由3種顏色調和而成。 在以色列農業部的大庭院裡,有2000多年來的農作物和農具展出,供人參觀。在莫希里佛的天然歷史博物院裡,展出許多活動模型。在聖約研究院裡展出許多古物,包括埃及的木乃伊。在聖經動物園裡,舊約所載的動物和鳥類生活,都會在此重現;每一個動物籠裡都掛著寫上經文的說明標本。 耶路撒冷以北約旦山西部斜坡上,有一個蘇拉格闊窟(Soreg Cave),本來是屬阿夏隆保留區內的一個採石場,1968年5月間某一天採石場爆炸時,這座深藏在地下多少個億萬年、神奇又玄妙的地下世界才被發現。據說大約在十幾億萬年前的新生紀年代,這裡本為海水所覆蓋,海底下積存著由海中各種生物骸骨所碳化了的沉澱物,以每1000年10公分厚的速度積存下來,硬化成為由石灰石和雲母石構成的岩石,日久後由於受到地殼越來越厚的重壓,便會有移位和出現裂縫的現象,水也浸入了裂縫。再由於水在泥土中吸收了由腐敗樹葉所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因而產生了酸性,而將岩石溶解腐蝕。這種過程雖然很慢;但是經過多少億萬年之後,岩石的裂縫越來越大,洞窟便慢慢逐漸形成。 隨著時光的流轉和地殼的變遷,這塊本來是海底的地方變成了陸地,地下水的水位也開始下降,此時岩石停止溶解,當飽含著石灰石溶液的水滴出現在洞窟的頂上時,二氧化碳消失,殘餘的石灰石便開始結晶,石灰石則以環狀的形狀凝固,這樣一個環一個環的連結起來,便成了中空的通心粉條狀的鐘乳石,它的成長率是每年0.2公釐,有的鐘乳石可長達100公分,要長5000年才能形成現在的樣子。如果水滴出現時受到任何的阻力,則其他形狀的鐘乳石就會出現。又如果水滴的流動不勻稱時,也就會凝成布簾狀的鐘乳石。至於洞內石筍的形成是由於水滴的落速太快,以致於二氧化碳沒有在空中及時擴散就落到地上,石灰石在地上晶化就慢慢形成石筍;它的形狀是隨水滴的落速和濺出去的地形而異,有些會形成像海中的珊瑚枝,又有的會形成一串串紐扣的形狀,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洞窟中的岩石最少有8億萬年的壽命,洞窟的形成約在1.8億年前開始,至於鐘乳石約在500萬年前開始形成,洞頂最高處為12公尺,洞內溫度約為23℃。參觀這個洞窟的遊客很多,大家都耐心排隊,每次只讓一組12人進去,大約20分鐘後再讓另一組人進入。進去參觀的人必須遵守許多規定,如不可離開走道隨意走動,禁止吸煙,保持肅靜,以及不准觸摸鐘乳石和石筍等。洞窟內有特殊的燈光機動照明,使人能夠看到冰肌玉骨的景象,洞頂上吊著一支支晶瑩剔透的鐘乳石,地面上則是一根根白晰晶盈的石筍,高高低低;形形色色;美不勝收,有時密集的鐘乳石和石筍會構成了各種奇觀。 ==不再陷落的馬薩達== 馬薩達(Masada)是以色列東南部有名的古堡,它比耶路撒冷的哭牆更令以色列人熱血賁張。這個可歌可泣的古堡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根據文獻的記載,在公元前40年的時候,希律王為了躲避瑪他提亞,由耶路撒冷逃到馬薩達,在山上安置好家人之後,殺出重圍,前往羅馬搬取救兵,3年後率領兩團羅馬兵回到以色列,鎮壓了反抗他的勢力。他吸取前往羅馬期間,留守在馬薩達家人及800名守軍差點因缺水渴死的教訓,乃大肆營造馬薩達,建造宮室,還開鑿了十多個巨型儲水池,使山上長年有水供應。並由於希律王生性多疑,所居之處往往隱密而安全,所以馬薩達有三層防禦堡砦,既隱匿安全,又可監視山下的動靜;因此成為後來猶太狂熱清教徒抵禦羅馬人奴役的最佳據點。 公元66年,猶太人反抗羅馬的革命爆發。公元70年,當羅馬人摧毀了耶路撒冷聖殿後,這裡成為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最後的一處抵抗據點,也成為猶太狂熱分子的避難所。這個易守難攻的古堡,被稱為奮銳黨(Zealots)的猶太愛國者及婦孺969人,竟堅守城池達3年之久,使羅馬人難越雷池一步,並讓圍攻的羅馬第十弗雷騰西斯軍團付出了1.5萬人死亡的慘重代價,在切斷馬薩達的水源後,才使堅持3年的要塞被攻破。 時當公元73年,羅馬人一邊破壞馬薩達水源,一邊修築一條登山長堤,最後在發動圍城總攻擊時,長堤頂端所發射的火箭,終於燒燬了馬薩達的宮室。當晚,山上守城將軍發表了一篇動人的講話,訓諭守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推出10名勇士作為自殺的執行者,所有的人自願接受親密戰友的一劍刺喉,留下一名勇士殺死其他殺手,然後自盡而亡。翌晨,羅馬軍隊所得到的只是一個962名慷慨就義屍體的空城,以及5個婦人和2個小孩的倖存者、自地洞中走出來哭訴前一天晚上的慘烈故事。 馬薩達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31分、北緯31度19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死海西南岸的沙漠地帶、屹立在坡度陡峭呈船形山海拔434公尺的山巔上,北距恩蓋迪20公里,西北離耶路撒冷約70公里,它居高臨下,俯視著寂靜一方的死海,以及荒涼而壯闊的沙漠和曠野景色,是以色列境內有名的旅遊勝地,也是以色列第29個國家公園。 這個坐落在死海之濱絕壁上的古堡,地勢十分險要,山路坎坷,除了有空中纜車通達外,還有兩條山路可達;西邊蜿蜒的山路坡度較緩,是古代帝王上下馬薩達古堡的途徑;中間筆直的急坡,是古代戰況緊急時,信差和探子走的捷徑,走來迅速而辛苦。由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教授伊果亞丁(Yigal Yadin)所帶領的國際性考古隊,於1963∼1965年所作大規模發掘的證據顯示,當時的工藝已經相當進步,無論是極盡豪奢的城堡和宮殿,以及浴池、蒸氣室、儲藏室、碉堡、水庫、深井、墓碑、劇場和拜占庭時代基督教堂等,都曾經過細密的設計,由羅馬引進的馬賽克磁磚技術,圖案色彩仍然相當奪目。對於民生供需考量也非常周全,光是儲藏的美酒和食物,就可供一兩千人吃上兩年沒有問題。此外,還挖掘出一些殘缺經卷,這些經卷正是後來以馬薩達為據點的猶太狂熱教徒祈禱時所用的經典。考古隊同時也在碎石瓦礫中重現了拜占庭教徒在此修道祈禱的教堂,也因而發現了地中海西亞沿岸一帶、最早的鑲嵌裝飾技術,所以馬薩達一地極富建築、宗教和藝術的多重考古意義。 在考古發現中,最令人驚歎的,還是水源的收集和運用。當地是沙漠高溫氣候,雨量少得可憐,加上地勢的陡峭,供水系統就成為當時希律王建造城堡的最大難題,他利用了山下西邊的乾河谷興建成幾乎有8層樓高的水庫,在極短暫的雨季來臨時把雨水導入,並疏導每年兩三次的洪水泛濫,再將水導引至12個鑿刻在峭壁上的洞穴裡,利用吊桶和牲畜將水運至山頂上的大貯水庫內,工程的雄偉和艱難的確令人嘆為觀止。從保存完整的游泳浴池、溫泉浴室和羅馬式的蒸氣室裡,可以想像到當時的用水是如何的奢侈和源源不絕。 馬薩達的英烈事蹟,經由考古學家的證實確有其事,因此使馬薩達已成為以色列英勇的象徵。現在每年以色列教育當局,都會安排15∼17歲的學生,到馬薩達來進行3∼5天的健行、露營訓練,進行體訓及愛國教育。每年猶太青年也選擇在這裡舉行成年典禮,以學習馬薩達先人的愛國精神。每年以色列軍隊的士兵都會輪流到這裡來進行演習,並在此宣誓說「馬薩達永不再陷落!」(Masada shall not fall again!)。 ==塞多姆與死海== 塞多姆(Sedom)是以色列東部的工業基地,為1961年以色列國會特許的國營死海工廠的所在地,據傳聖經中所記載的索多瑪和俄摩拉兩城就在附近。1937年,在死海北端卡利亞的巴勒斯坦鉀鹼公司在此設分廠時,創建了這個基地,當時連公路都沒有,僅靠死海上的小船充作交通工具。1952年這裡和貝爾謝巴市之間建成了全天候公路,才使這個鄰近死海南邊的城市逐漸繁榮了起來。從這個城市裡,可以眺望到環境死海的群山,景象奇特。它的郊區還有許多古羅馬的遺蹟和古堡。 位於以色列和約旦兩國之間的死海(Dead Sea),不管風景或人文,都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地方。據說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最後就是消失在對岸約旦死海的山丘上。事實上,死海之名在公元前300多年的舊約聖經上便有記載:上帝造了人後,人們逐漸為惡,尤其是其中的索當(Sodom)等兩座城市,因此上帝想毀滅這兩座城市。但是天使懇求上帝不要毀了這兩座城市,以免好人也一起遭殃,上帝便要天使在這兩座城市中去找善良的人,並答應說只要能找到10個好人,就保留這兩座罪惡之城。天使找了老半天,只找到一個叫做洛德(Lot)的好人,因此上帝還是執意要毀滅這兩座城市,在毀滅之前上帝派天使通知洛德逃命,洛德便帶了妻子和女兒們離開死海,但天使曾警告洛德,離去時不論發生什麼事,或聽到什麼聲音,千萬不可回頭。結果洛德妻子在逃離之時,終忍不住回頭去看,霎時整個人就變成了鹽柱,而索當等兩個罪惡之城,也隨之下沉,乃形成今日的死海。 死海是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海,也可以說它是地球上的一個裂痕,並且是約旦緩谷中最深的龜裂處。大約在500萬年前一次非常大的地震,造成地殼一條大裂縫,由土耳其經過加利利海、約旦河、死海,並延伸到埃及去,使得有一段地底下的岩鹽礦突然裂了開來,乃造成了現在的死海。 其實死海本來就不是一個「海」,它僅是個經過千年沉澱,距離地中海90公里處的一個內陸湖,由約旦河自北注入,但是沒有出口,因此逐漸成為大湖、內海。它位於沙漠中央,西岸為猶地亞山地,東岸是外約旦高原,低於海平面417公尺,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5∼16公里,面積約576平方公里,水深約300公尺,現在每年水位都會下降約半公尺,環繞在四周的是奇特的月光山脈,在地質上是屬於廣大斷層的一部分,岸邊寸草不生,只有砂石,附近有許多驢子背著水袋,搬運食水,供應遊客使用。 死海時常會發生大風浪,海水中含鹽量每公升高達300多公克,因此海水平時平靜無波,浮力很大,人墜海中不會溺死,海域鳥類、魚類,甚至連嗜鹽類生物都無法生存。由於無論在海面上及地上都不與其他水面相通,因此形成了約旦河及其支流的終點,所以氣候特殊,終年高溫無雨,有時氣溫會高達48℃,形成避寒的好所在。海水中還含有多種含量豐富的礦物質,如鹽、鎂、鈣、氯化鉀和溴等,構成以色列的重要寶藏。 這裡的海水用機器抽到曬鹽地,經過日曬後,使海水蒸發成一種不純潔的光鹵石,然後從中提取純度高達97%的氯化鉀。進一步處理光鹵石後,還可以生產溴和溴化乙稀。現在這裡鉀的年產量約有100萬噸,它不僅是農業的重要肥料,而且在製造肥皂、玻璃、藥、紙張和纖維等工業中,也是必須的物質。溴是一種重要的副產品,用途很廣,比如在石油、照相、製藥、土壤消毒和食品防腐等工業中,均有用處。現在死海的溴年產量高達7萬噸。 死海海水的浮力,比正常海水浮力大數倍,連不會游泳的人也可以在此浮游海面,但是如不小心將海水濺入眼內或口中,會產生令人難以忍受的不適感,所以想體驗死海強大浮力的人不可太大意,最好是緩步走入海中,再慢慢地翻轉身體躺平,才能輕鬆地躺在海上享受浮在海面的樂趣;同時在海中活動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多了會使身體不適。身上有傷口的人更不宜下海,因為傷口一沾上這裡的海水,就會痛不欲生。這裡海水含鹽分之高,使草木及動物根本無法在海中生存,海水的重量也根本激不起一絲波濤。 死海的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有些是從極深的地底下冒出的泉水所帶來的。這些泉水湧到地表時還帶著原有的熱度,並大多夾帶著富含礦物質的泥土流入死海,因此這裡海水中所提煉出來的黑泥,具有使肌膚放鬆、柔軟;光澤的神奇療效,人們塗抹過後能散發出迷人的光彩,一向是仕女名媛的最愛。傳聞歷史上最早懂得利用「死海」,以海水和泥漿保養、美容肌膚的名女人,就是為爭奪死海磺泥而不惜發動戰爭的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這裡用海水提煉的黑泥,是製造高級化妝保養品的原料,當地以色列知名的艾赫瓦(Ahava)化妝品公司,提供的產品可以滿足女士們愛美的心理。 沿著死海邊開設有許多休閒飯店和專門治療慢性疾病的休養中心,單是死海尼華蘇哈(Nefa Zohar)溫泉區就蓋有3間診療所,專門醫治肌肉和關節炎、外傷、風濕、牛皮癬、呼吸過敏和皮膚病等症狀。有很多觀光客不遠數千里來此享受臉部及全身泥敷;會為全身肌膚留下無比光滑柔軟的效果。 全年有330個晴朗日子的死海地區,已成為相當有活力的觀光勝地。除了有美容護肌及慢性疾病療養的醫療服務設施外,這個全世界最低的地方,相對的紫外線強度也低,對於喜好用日光浴來保養皮膚的歐美人士來說,自然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難怪北歐、德國等大堆皮膚病患者,每年都像候鳥般定時前來報到,享受死海陽光的魅力。此外,這一帶陽光燦爛的沙漠環境,可使大地上的水份迅速蒸發,也使人們所呼吸的空氣中,富含氧及溴的成分,這對人們來說,具有神經放鬆的效果。而不帶任何花粉的環境,也對有花粉過敏症的人有益。 死海不但對人們的健康和美容上有莫大的助益,且在經濟上也有很大的商機。現在死海水位日益降低,主要原因是近年流入死海的水量大幅減少,如不加以拯救,極可能會導致不久的將來,死海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作為死海水源的北部約旦河,大量的水已被上游的敘利亞、以色列和約旦等國所攔截取用,每年流入死海的水量已從20世紀60年代的17億立方公尺,減到目前的不足3億立方公尺。此外,以色列和約旦大量提煉死海礦物資,也是造成死海水位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為了拯救死海,現在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已決定興建一條距離地表170公尺的高架運河,將阿卡貝灣紅海的海水向北引到180公里遠的死海,其中2/3的引水管設在約旦境內,其餘的1/3在以色列境內。整建運河目的有三:一是引紅海的海水入死海,以提升死海的水位;二是利用阿卡貝灣與死海之間400多公尺的水差,在海水引流過程中進行海水淡化處理,估計可以增加8.5億立方公尺飲水與灌溉用水;三是將死海變成一個巨大的日光發電湖,能產生1500億瓩的電力,且用死海的水去冷卻沙漠中的核能發電廠。 ==享樂之城埃拉特== 埃拉特(Elat)在公元7世紀時,是猶太人逃避穆斯林征服者的避難所。1116年被十字軍攻取,1167年為薩拉丁(Saladin)所佔領。1948年5月15日,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結束時,這個城市的舊址只剩下一個被遺棄的邊境哨所。1949年3月10日由以色列軍隊進駐,並興建城市。1959年設市,成為以色列往返紅海、印度洋和遠東的唯一口岸。港口在1967∼1975年蘇彝士運河關閉時擴建。 這個港都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57分、北緯29度33分,西北距離特拉維夫346公里,距北方的耶路撒冷309公里,坐落在貝爾謝巴南方約241公里處,西距埃及邊境9公里,東與約旦相距僅3公里,位於紅海濱阿卡貝灣西岸利蓋夫地區的南端,12號及90號公路幹線的終點處。它扼著阿卡貝灣的咽喉,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以色列最南部的一個邊區重鎮,也是這個國家紅海的出海口。有航班及公路通往北部的以色列其他城市,自特拉維夫乘班機前來,航程只要半個小時,巴士則要5個小時。 埃拉特濱臨亞、非兩洲交界處的紅海,坐落在蔚藍的紅海和伊登群巒(Edom Mountains)的奇妙景致中。它位於阿卡貝灣的北端,長僅11公里狹窄低平的海岸上,市區向北沿著阿拉伯谷地伸展,顯得小巧玲瓏,三面都是灰黃色的沙漠,氣候非常炎熱,當地什麼東西都不能生產,連飲用水及蔬果都要從外地輸入。經濟主要依靠旅遊業;其次是自這個海港輸入原油,再以油管引到地中海的港口,然後出口到歐洲去。此外,在全市3萬多居民中,有部分是在附近的提姆納銅礦就業。 當地長年陽光普照,氣候溫和,就是在冬天氣溫也會保持在20℃以上。市區交通非常方便,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巴士和計程車為主。中央巴士站位於哈提馬利姆(Ha Temarim)街,從這條街南下可往海濱,並可途經賴赫泰爾(Rekhter)、紅峽谷(Red Canyon)和沙洛姆(Shalom)等3個購物中心。這個城市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挨著紅海的地區,才有人煙聚集,主要的鬧區大致上可以區分為高級飯店集中的北部海灘(North Beach)、多樣海上運動的南部海灘(South Beach)及擁有自然生態的珊瑚海灘(Coral Beach)等3個地方。 由於埃拉特是以色列主要的度假勝地,因此擁有許多星級大飯店。其中的泰式蘭花療養所(The Orchid Thai-Style Resort Hotel Elat)是五星級的觀光休閒度假大飯店,位於珊瑚海灘水下瞭望台的對面,充滿東方情調高地板式的竹屋和木屋,沿著山的斜坡而建,有泰式按摩和泰國餐廳服務。 埃拉特公主(Elat Princess Ho-tel)也是珊瑚海灘的五星級大飯店,距離市區較遠,距離以埃兩國間的塔巴邊境檢查站很近,環境祥和安靜,服務設施優異,海景山景俱佳。 丹埃拉特(Dan Elat)是埃拉特最招搖的五星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也是以色列大型的高級連鎖大飯店之一,位於北海灘環礁湖附近,巍峨的大廈面對紅海海灘,所有設計精緻的客房也都面對大海,景致非常誘人。豪華的游泳池隱藏在棕櫚樹影間,夜間庭院牆角樹下點起照明燈時,尤其幽雅迷人。所有的服務質和量都是第一流的,非住客的閒雜之人不得進入,保安工作做得完美無缺,客房日租金224∼582美元起。 霍華德•約翰遜海王星廣場(Neptune Plaza of Howard Johnson)也是埃拉特最高級的五星大飯店之一,擁有數百間高雅的客房,舉凡游泳池、咖啡屋、各式餐廳和免稅店等服務設施應有盡有,飯店坐落在北海灘的中心位置,標準房日租金329美元,豪華套房則由757美元起。 喜來登莫利亞(Sheraton Mori-ah Hotel Elat)是位於海王星廣場飯店旁的大型豪華飯店,面臨紅海,數百間漂亮客房日租金270美元起,附設有游泳池、購物街、多間餐廳、夜總會、舞廳和賭場等。 皇冠假日飯店(Holiday Inn Crown)位於北海灘礁湖的北岸,也是一家大型的五星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它的庭院直接作為大游泳池,顯得更加氣派,其他服務設備也應有盡有,並有賓至如歸的服務品質,房租200美元起。 卡林賓館(Korinne Hostel)是當地一般性旅館的代表,位於勒塔姆路127號,它僅是個住宿處,木造的建築像是海濱浴場簡易小木屋的風格,也有統鋪的集體宿舍,配有公共衛生間、淋浴室,也有兒童房間,房租或床位都非常便宜。 諾費什村(Kfar Nofesh Aimo-gim)位於珊瑚海灘和珊瑚保護區巴士車站之間,是以色列標準的青年旅舍設施,其宿處有點像帳篷,有團體客人入住時,才有自助式早、晚餐供應,住宿費用非常便宜,適於年青講究廉價的自助旅行者入住。 當地有名的大餐廳多附設在各大觀光飯店內,市區各式餐廳多不勝計,中國、日本、義大利、阿拉伯到東南亞菜應有盡有。在塔馬利姆路一帶、約塔穆路周邊及環礁湖附近,以及行人專用道等地,開設有許多平價餐廳,生意興隆。代表性的有漁民之家(Fisheman's House)平民式的魚餐廳,位於珊瑚海灘,以各種魚類為主菜,其招牌菜為經濟午餐,每客約6美元,11歲以下兒童半價,帶自助餐性質,有6種沙拉、6種魚、貝克多土豆、紅毛絲和塔黑納烤雞肉等,客人可以吃到飽。 最後倖存者(The Last Refuge)海鮮餐廳位於珊瑚海岸碼頭旁,如果沒有事先預約,不可能找得到座位。它是用木頭、漁網裝飾的低矮平房,外表看起來像一般船塢,裡面燈火昏黃,所有擺設都是木製的,還擺滿了古老三桅帆船的模型及生銹的鐵錨;櫃檯上錯落地掛著各式魚齒。這裡的海鮮料理遠近馳名,號稱是「全埃拉特最棒的魚餐廳」。不過,與其說是高明的料理方式,不如說忠實保留最新鮮的魚才能呈現的甜味。這樣的魚搭配一瓶以色列格蘭高地所生產的白葡萄酒,絕對風味卓絕。 白鯨是丹埃拉特大飯店裡附設的豪華大餐廳,內部裝璜極為輝煌氣派,以深紅和金銀色為主色調,所有的器皿都擦得金光閃閃,餐廳四周懸掛深紅色垂地簾幕,還將各種顏色鮮麗的香料排列出來,增添幾分伊斯蘭宮廷的靡麗氣息。餐廳供應的食物以土耳其料理為主,首先,會端上各種橄欖油烹煮的小菜,有醃製的鯖魚、茄子、扁豆;主菜方面,以燒烤的羊、牛肉串最佳。土耳其料理最大的特色是香料的使用,這種略帶辛辣的香料是口感的新嚐試。 遊客在這裡飽啖海鮮後,不妨到港口看漁舟歸帆,欣賞紅海落日。當華燈閃爍,夜色四合時,到夜總會去熱鬧一番,載歌載舞,毫無拘束,洋溢著熱情和親切的氣氛,令人難以忘懷。 用玻璃帷幕裝飾的大型購物中心,透著鮮黃燈光的精巧專賣店,一家挨一家地排列在埃拉特的北部海灘上;碼頭邊販賣手工藝品的年輕男女,每每把手提收音機放得震天價響,一邊打情罵俏,一邊兜售生意。不過,除了增添埃拉特紙醉金迷的魅力外,貨品都很尋常。在這裡有一種埃拉特之石,藍綠色的,只產於附近的提姆納河谷國家公園,在經過加工、磨光和打亮後,會呈現濃綠的色澤,隱隱中透著螢光藍的條紋,這是埃拉特最著名的特產。埃拉特之石被廣泛地鑲嵌在戒指、胸針、領帶夾、項鍊或手鐲上,其顏色之豔不下於土耳其玉或祖母綠,但價錢上則要便宜許多。 埃拉特是全世界賞鳥最佳的地點之一,因為不管是南飛或北返的候鳥,都需要在此歇歇腿。每年9∼11月,避寒的候鳥南飛至非洲,3∼5月則回到歐洲,在這兩段「鳥季」裡,都可以欣賞到各種珍奇的野鳥。據統計,每年春天的候鳥多不勝數,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已被國際列為瀕絕鳥類的鵜鶘。除了這些候鳥外,還有不少珍禽異獸,如全世界僅存的11隻禿鷹,彎曲犄角的旋角羚(Addax)等。 這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潛力的年輕城市,市區建設在不斷地更新發展,「無煙囪工業」是當地最有潛力的行業,加上又被劃入免稅的自由貿易區,使當地的經濟錦上添花,欣欣向榮。現在這裡外國觀光客充斥,他們不是穿著性感的泳裝,坐在遮陽傘下擦防曬油,就是在海濱餐廳品啜醇美的葡萄酒,一片歌舞昇平景色。很多遊客浮沉在碧海中,沐浴在陽光下,絕對逸樂的氣氛,讓時時刻刻備戰的以色列人,也完全放鬆了下來。 被譽為百分之百度假休閒城市(Everyday is Sunny Day)的埃拉特,有許多景點令人流連忘返。其中的海洋生態公園(The Under-water Observatory Marine Park),就是離市中心區7公里處南部海灘的海底水族館,是埃拉特最吸引人的地方,經過許多專家多年生物科學的研究、計劃、建設,才能達到今天令人嘆為觀止的規模。在這裡遊客可以不沾濕衣服在有空調設備的玻璃屋內,深入海底觀察美麗的紅海海洋世界的各種各樣生物,如流線型雄偉的鯊魚、滿是鬍鬚的獅頭魚、張開兩個大翅膀的魟魚、各種各式色彩繽紛的熱帶魚、在水裡緩慢移動的大海龜,以及五顏六色的活珊瑚礁和貝殼等。這個公園除了有許多活的海底生物讓人滿足好奇心外,還配合許多資料,使遊客在參觀時不只會賞心悅目,而且能學習到很多科學知識。人們參觀海洋生態公園,必須沿著台階走下6公尺深的海底;若順著台階登上24公尺的塔頂,就可以看到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和埃及的邊界。 在海洋生態公園旁的棧橋旁還停泊著一艘黃色的潛水艇,可潛入水下60公尺深處,使遊客在潛水艇透明的玻璃窗中,仔細地參觀實際的海底美麗世界;船艙的屏幕上放映著自己所乘坐的潛水艇的樣子,使人們感覺到身臨其景。 海豚沙洲(Dolphin Reef)是海洋生態公園前的私人海灘,它在埃拉特的沙灘中格外受人們歡迎。因為這裡一直在撫養著許多小海豚,然後再將牠們送回大海,一天訓練小海豚4次,並加以餵食,遊客可以前往參觀,還可以與受過訓練的小海豚一起游泳,一頭頭漂亮的小海豚就在你的周圍來回穿梭,一隻隻靈活可愛的水中動物擦身而過,還可以用手輕輕地去撫摸牠的長嘴巴、圓圓的頭、滑滑的身子。如果泳技許可,也可以踢著蛙鞋,膩著小海豚,在海裡上下浮沉。此外,還可以讓水中照相機拍下你與小海豚共游的情景,因此到了埃拉特不到海豚沙洲與小海豚共舞,簡直是暴殄天物。在夏季的晚上,海豚沙洲也是理想的露天音樂會場所。 空中體育(Aerodium)是埃拉特海灘上一項令人非常刺激的運動,遊客在教練的指導下,穿上用降落傘材質做成的彩色氣球裝裡,飄浮在空中,任身體在風中飄游擺動,在空中飄行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 瑪勒基特(Malkit)是一間像埃拉特一樣美麗的寶石博物館,埃拉特寶石是一種像藍色綠松石一樣的寶石,它最初的加工場就是設在這裡的瑪勒基特。現在這裡成為收集各種各樣寶石的博物館,供人參觀和選購,因此它實際上也就是一處專賣各種寶石的市場。 海巴爾自然保護區(Hai-Bar Nature Reserve)是個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之目的,是要在此重新繁殖聖經裡所記載的所有動物。這個自然保護區位於埃拉特以北35公里處,是個龐大的動物王國,園內動物以長腳、姿態優美的瞪羚為首,還有很多駝鳥、驢、豹、狼和鬣狗等動物悠閒地棲息在這個動物樂園中。全園面積8平方公里,遊客須搭乘有頂篷車入園參觀。 提姆納河谷國家公園(Timna Valley National Park)在埃拉特北方約30公里處,公園坐落在廣闊的沙漠地帶上,是以色列非常重要的寶藏,也是聖經所說摩西出埃及之後流浪達14年之久的曠野,離以色列和約旦邊境不遠處。在公園中徒步旅行需要4天,開車繞行一圈也要兩個多鐘頭。這裡本來是中東非常重要的銅礦產地,但在20世紀70年代,這裡銅礦因在價格的競爭中失敗,才關閉了銅的精煉廠,採銅礦的工作也停頓了下來,露天開採的銅礦山洞穴,也引水灌入成為提姆納人工湖。 這裡的山谷有許多顏色,黑色部分可追溯到寒武紀時代造山運動的結果,部分是火山爆發後露出的地形。白色則是海底的沙,在海水退去後沙變到陸地上來。白色混雜著青色,是因為含有銅的成分。整個山谷還有綠、紅、紫和黃等顏色,看起來非常漂亮。但自古以來,提姆納山就有咖啡與牛奶的說法,咖啡是指黑色的部分,牛奶就是其他淺顏色的部分,咖啡加牛奶,真是有趣的說法。 除了礦山遺址外,在公園的中部還有一處哈特赫爾神殿(Tem-ple Hathor),也可供人憑弔。由於這個國家公園的沙漠特殊地勢加上乾燥的氣候,容易產生風蝕現象,乃風化出各種造型的岩石,蔚為奇觀,主要的有弓形岩、木匠岩、香蕈岩和所羅門之柱岩等。其中的香蕈岩(Mushroom)外貌看上去就像一顆大蘑菇,約有4、5層樓高,需要4、5個人才能環抱,是沙漠中的顯著地標。所羅門石柱(Solomon's Pillars)是在比所羅門王還要早500年時,因古埃及人採銅而形成的天然石柱。但據「列王記」中卻說:所羅門王為了建築神殿,動用了15萬人的勞動力,柱子乃以他的名字命名。它是一整列紅橘色的大石柱,相當整齊地聳立在沙漠間,像是一根根巨筍,也有些桂林山水的樣貌,只是沒有水,只有沙,年代約有4.5億年,聖經上說,當年摩西就是在石柱山上領受上帝的十誡。 阿卡貝灣(Gulf of Aqaba)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5分、北緯29度15分,是紅海東北部的海灣,位於埃拉特的東南方,埃拉特的所有海灘都是瀕臨紅海。阿卡貝灣在地理上是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長160公里,寬19∼27公里,灣口狹窄,灣內有島嶼、珊瑚礁和突發性的風暴,航行困難。而紅海(Red Sea)的本名叫做蘆葦海(Reed Sea),後因字誤而變成紅海,它的海水相當藍,並沒有紅色的海水。當年摩西率眾渡紅海,將權杖一插入海中,紅海的海水就往左右兩邊退去,開出一條大道讓猶太人通過,這種壯觀的場面有多神奇?神話而已。 ==南部區首府貝爾謝巴== 貝爾謝巴(Beersheba)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根據聖經的記載,這裡是聖經裡族長故事發生的地方,猶太民族始祖亞伯拉罕(Abraham)與腓力士人的基拉耳王亞比米勒立約之處,也是猶太人祖先以撒和雅各的老家。在拜占庭統治時期,這裡成為巴勒斯坦的邊陲要隘。7世紀時被阿拉伯人攻陷,14世紀時為土耳其人奪取。1917年由英軍攻佔,成為進軍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門戶。1948年10月被以色列軍隊佔領,現在成為以色列南部區行政、文化和工業的中心,也就是南以色列南部區的首府。 這是個在現代都市計劃下興建的新興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47分、北緯31度14分,是利蓋夫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遊覽利蓋夫沙漠的入口處和起點,它坐落在死海的西南方,北距太巴列236公里、海法210公里、特拉維夫117公里,東北距離耶路撒冷則為84公里,海拔約240公里。氣候非常特別,因為不時有被稱為喀新的焚風從沙漠吹來,覆蓋了這個地區,即使是在白天,天空也會變成銀色,時常會刮起小龍捲風,黑色沙塵捲成旋渦向天空亂竄。這裡經常是乾旱了一整年後,然後在冬天下了一場大雨,第二天荒原的大地上就冒出了新芽,就像鋪了一層薄薄的綠色地毯,非常神奇。 當地的對外交通也非常方便,雖然沒有機場,但因係前往利蓋夫沙漠的重要據點,所以長途巴士營運相當忙碌,有公路和其他城市聯絡。市區主要交通工具也是公共汽車,多種公共汽車是在主要大道上服務,6路公車則是環城行駛,而主要的巴士觀光路線,則是由中央巴士站發車,途經泰勒貝爾謝巴公園、亞伯拉罕井、利蓋夫博物館和大禮拜堂,然後再返回中央巴士站。當地也有計程車為遊客服務,車資按錶計費,服務品質尚佳。 在住宿方面,因為它是前往利蓋夫沙漠的起點,因此下榻的地方不缺。市內最高級的希爾頓(Hilton)五星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中央巴士站向市政廳方向走的馬路右側,是一棟現代化的高層建築物,擁有257間客房,以及應有盡有的服務設施,房租190∼530美元不等。 利蓋夫飯店(Ha Negev Hotel)則是當地經濟型旅館的典型代表,坐落在阿茨毛特(Atzmaut)路26號,是利用一棟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代的古建築整修而成,擁有數十間老式客房,房租僅20∼40美元,是一般便宜宿處的代表,室內光線微弱,設備陳舊,服務倒很親切,以這種低廉的房租,接受這樣的待遇,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拜特亞齊夫青年旅舍(Beit Yatziy Youth Hostel)是當地最好的青年旅舍,適合一般背包族的青年旅行者,它坐落在阿茨毛特路79號,備有基本的住宿及盥洗設備,日租金約22美元。遊客在這裡一樣能夠憑窗眺望景色,欣賞沙漠地帶的日出和月夜情調。 在餐飲方面,最耀眼的是大街兩旁開設的許多咖啡館,這些咖啡館不僅單純喝咖啡,還可以飲茶,並有豐盛的食物,它可以供應各種小吃,也可以讓食客點酒菜大快朵頤。舊城區有許多小飲食店,鬧區正統餐廳、速食店及快餐連鎖店一家接著一家。在市區的希斯塔杜特(Histadrut)街79號,有一家叫做翡翠宮中國大酒家(The Jade Palace Chinese Rest-aurant)的中國餐廳,生意非常興隆,經濟午餐包括有湯、春卷、主菜、炒飯和甜點,每客約10美元,飲料另收費用,外加12%服務費。 當地娛樂也是多彩多姿的,遊客夜晚可以到夜總會消遣,領略當地特有的節目。訪問貝爾謝巴的遊客不可錯過參觀貝杜茵人的活動中心,他們身穿長袍,頭戴白巾,迎風飄舞,歡迎觀光客前往他們的營地騎駱駝、烤羊肉、喝貝杜茵濃咖啡,分享中古遊牧民族的生活情趣。貝爾謝巴的旅遊局經常為觀光客舉行沙漠3日遊的旅遊活動,用特別的吉普車送觀光客深入沙漠中去領略沙漠的實況。 在購物方面,繁榮的赫茨爾(Herzl)和阿茨毛特街商店林立,各種商品供應無缺。市內的貝杜茵人市場(Bedouin Market)是最熱市的交易場所,每個週四上午6時至中午12時開市營業,屆時貝爾謝巴和利蓋夫沙漠等地的貝杜茵人,都帶著他們自行生產的各種各樣產品前來趕集,形成了熱鬧滾滾的露天市場。他們販賣自己的牲畜或手工產品,也選購自己所需要的用品,有時還進行以物易物的古老買賣方式,買賣雙方通常會握握手,咧口一笑,表示已完成交易。 貝爾謝巴工業頗具規模,重要的工業項目有化工、電子、電器、陶瓷、磚瓦和紡織等。市內還設有生物研究博物院,本古里昂大學分部、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和荒漠地區研究所等,還有許多辦公大樓、醫院、銀行、教堂、證券交易所。全市擁有17萬多人口,現已成為開發沙漠地區科學家、建築家、教授、專家、學者和商人聚集的地方。觀光客如果要瞭解這個地區的建設計劃,可以到市內的荒漠地區研究所和生物研究博物院去參觀,便可一目瞭然。 這個城市有許多不可錯過的景點,其中的亞伯拉罕井(Abrah-am's Well)是拜占庭時代遺留下來的古建築物,根據舊約全書的「創世紀」中的記載,亞伯拉罕與居住在此地的蓋拉爾王亞比米勒誓結「不戰條約」,亞伯拉罕乃在這裡掘井作為結誓的證據。貝爾謝巴就是「盟誓的井」之意,因此貝爾謝巴一詞,就是源自這段故事。 泰勒貝爾謝巴(Tel Beer Sh-eba)是個堆積著許多古代遺蹟的山丘,距離市區約7公里,曾出土大量公元前10世紀左右的物品,還挖掘出舊約全書時代的要塞城牆和水道,是考古學家心目中的樂園。 利蓋夫博物館和大清真寺(Negev Museum & Ha Jama)位於阿茨毛特街,博物館建於1906年,是奧圖曼土耳其王朝末期的建築物,以色列建國後曾長期作為市政廳,後來又成為圖書館和音樂會場。他對面的漂亮建築物是賈瑪清真寺,現在雖然已經被關閉了,但聽說至今仍可聽到從尖塔上傳出的「阿拉偉大」的唸可蘭經聲。 喬•阿隆中心(The Joe Alon Center)位於拉哈夫森林附近,是一座收集貝杜茵人生活用品及其他文物的博物館,設有介紹貝杜茵人生活的視聽室。利蓋夫沙漠的貝杜茵人與加利利湖周邊的貝杜茵人有各自的不同文化,加利利湖周邊的貝杜茵人都拒絕加入以色列國籍,而利蓋夫的貝杜茵人早就接受了以色列的國籍。在中心的附近,遊客可以參加騎駱駝的活動,整個行程大約要花3個小時,內容從教遊客坐上駱駝、操縱駱駝、沙丘上欣賞落日,最後還安排沙漠上的營火晚會,並現場製作道地的貝杜因麵餅及供應甜薄荷茶。第一次騎駱駝的人,都會對那頭龐然大物充滿恐懼,特別是駱駝走起路來很巔簸,所以,騎駱駝要學的第一課就是保持平衡。據說,就是因為搖晃劇烈,對於脊椎按摩產生特殊療效。埃拉特的駱駝是單峰駱駝,性格相當溫馴,嘴唇微往上翹的弧度,好像正在幸福地笑著。駱駝之旅最精采的莫過於沙漠中的營火晚會,當夜幕四合,繁星滿天時,沙漠格外有種說不出的寧靜。 利蓋夫(Negev)沙漠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55分、北緯30度30分,佔地面積佔以色列的一半左右,它的範圍自耶路撒冷開始,一直向南延伸到以色列的最南端,是以色列最主要的地形,呈倒三角形,西北濱地中海,東北臨死海,南端為紅海,境內多係砂石山丘、平原,也有峽谷和乾河床,冬天雨季時,會暫時形成小河。在南部地區多崎嶇峭壁的山峰,並有火山口和散布著岩石的平台。靠近埃拉特的地方,有許多紅色和灰色的尖型岩石,為峽谷與峭壁的斷裂所形成,並有七彩的沙石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斯德博凱爾(Sde Boker)是利蓋夫沙漠上的著名景點,位於基布茲,是以色列國父本古里昂從政壇上引退後於1952年安居的家,他和他妻子的墓則在距這裡南方約4公里處,墓的附近還有本古里昂國家紀念公園(Ben-Gurion Memoial National Park)。 阿夫達特(Avdat)遺址國家公園,是公元前3世紀左右,開始在利蓋夫居住、出身於阿拉伯半島西北部的納巴泰民族所開拓的,他們憑藉著非常精湛的灌溉技術,在這一帶從事農耕,使這裡變成相當繁榮的沙漠城市,但是在公元2世紀左右,納巴泰民族突然自歷史上消失。現在這裡是個考古公園,遺址上除了挖掘出的巴泰人的墓外,還出土了很多當時陶器等物品。 米茨佩•拉蒙(Mitzpe Ramon)是利蓋夫沙漠遊客服務中心的所在地,位於貝爾謝巴南方約90公里處,海拔850公尺左右火山口的山壁上,這個火山口是由於在1億多年前地殼運動和雨水浸蝕作用而形成的圈谷,人們只有在這裡才能看到非常迷人的自然造形美,地球大斷裂點的溝壑點綴在沙漠間的綠洲上。人們在火山口環遊時,仰望陡峭的山崖,像牆般地高高聳立著,就像一幅綿延37公里極富威懾力的全景畫。附近的巴伊奧拉蒙像個沙漠的縮影,放養著一些小生物。 馬卡特舒•拉蒙(Makhtesh Ramon)國家公園位於利蓋夫沙漠的中部,佔地長40公里,寬約9公里,其中的拉蒙山是利蓋夫沙漠的最高的山,海拔1037公尺,公園內同時擁有火山、化石和古代地形等不同的景觀。 ==太巴列是聖城之一== 太巴列(Tiberias)是以色列東北部城市和猶太教的四大聖城之一,也是下加利利地區的首府,它坐落在加利利湖的西南岸,傳說這個城市的原址就是聖經約書亞第16章所載的拉甲。 公元20年時由希律王之子希律•安提帕(Herod Artipas)所創建,用以獻給凱撒大帝,由於凱撒大帝別名為太巴略(Tiberius),故城名稱為太巴列。公元70年耶路撒冷淪陷,羅馬人洗劫猶太人後,聖殿被毀,此地就取代耶路撒冷的地位,遷入猶太教公會和猶太教拉比院,成為巴勒斯坦猶太人的主要城鎮和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這裡產生許多猶太教牧師和哲學家。 這個城市曾被拜占庭帝國統治,公元636年時為阿拉伯人所攻佔,11世紀時又被十字軍所佔領。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在太巴列至赫丁的平原一線上,集結了主力部隊,打敗十字軍東征時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獲得全勝,但城市的地位卻逐漸下降。1837年城市毀於地震,重建後開始穩步發展。1922年歸英國委任統治時,當地居民以猶太人為主;以阿戰爭後,以色列移民湧入。現在有紡織、麵粉工業和捕魚業。 太巴列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32分、北緯32度47分,上城海拔約400公尺,下城為海平面下209公尺。這裡有溫和的天氣,全年下雨天數不及50天,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以色列及外遊客前來欣賞多種多樣引人入勝的美景,現在這裡已經是國內遊客最多的城市之一。 這個城市依山築城,靠近湖岸的是下城,或稱為舊城區,是主要商業區及大飯店的集中所在;山坡上新開發的區域,則稱為上城或新城區,多政府機構或辦公大樓。這個城市在一般的情形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加利利海沿岸是步行街,以中央巴士站所在的亞爾丹(Ha Yardan)街為中心的商業街,然後是向北至市政廳所在地的多為住宅區。餐廳、購物街集中在商業區和步行街。另外,市區南端的哈馬特(Hammat)地區有礦泉療養地和遺蹟。 當地沒有機場,也沒有火車,對外交通就由長途汽車和船隻來運輸。中央巴士站位於市區北部住宅區靠近亞爾丹街處,距離湖畔不遠。由這裡開往耶路撒冷的長途巴士約3個小時可達,特拉維夫要2.5小時,海法和采法特都是1小時,拿撒勒只要50分鐘。到加利利海的各城鎮,則有渡輪服務。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也可以利用自己天生的11路公車遊覽市區,最是方便。 太巴列這座旅遊城,從1∼5星級各種大飯店共為遊客準備了3000多間各種檔次的客房,其他的各種旅館、賓館、旅舍和招待所,也有許多客房為各種不同層次的遊客服務,因此不愁住宿地方沒有著落。 喜來登•摩利亞廣場(Shera-ton Moriah Plaza)五星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賓萊姆(Banim)街,是當地最高檔的飯店,坐落在加利利湖旁,同時是喜來登•摩亞利集團的一家療養飯店,數百間客房的陽台都可以眺望加利利湖的美景。附設有餐廳、夜總會、名店街、健身房、大游泳池和蒸氣浴等服務設施外,還有按摩、芬芳療法等各種服務齊全,房租260∼290美元。 四點(Four Points Hotel)也是喜來登集團的五星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之一,位於哈斯荷梅(Hashomer)街7號,共有218間高雅的寬大客房,室外游泳池、蒸氣浴、美容室、健身中心等各種服務設備齊全,房租為134∼170美元。 凱薩(Gaesar)是濱臨加利利湖的四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位於老城步行街上,這裡是熱鬧的商業區,購物、逛街都很方便,白底加上藍色精心設計的高樓建築,外表特別鮮明。現代化的服務品質,令人賓至如歸,房租為170∼210美元。 雷斯特爾(Restel)是三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位於中央巴士終點站的後面,交通便利,環境清幽,有應有盡有的服務設施,全店共有100多間客房,房租約60美元。 阿維夫(Aviv)是經濟型的一般性旅舍,位於加利利街上,有百餘間客房,無論是購物、觀光,都很方便,還可以自己做飯、上網、租自行車,非常方便,房租約10美元起。 此外,當地還有許多其他便宜的宿處,如青年旅舍、基督徒招待所、集體農場賓館和露營地等,供遊客選擇。 在餐飲業方面,高級餐廳多附設在各大豪華觀光飯店裡,一般餐廳則到處可見。在步行街、湖濱及巴尼姆街周邊有很多餐館,尤其是魚餐廳;在一些購物中心裡也附設有餐廳。阿馬迪厄斯(Amadeus)是一般的魚餐廳,位於步行街附近的購物中心裡,裝璜相當講究,設有可以眺望加利利湖的露天座位,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目睹漁夫撒網入海的情形,這裡提供有新鮮的聖彼得魚,美味可口。 佛塔(Pagota)是當地知名的中國風味餐廳,位於利多海灘(Lido Beach),提供中國及泰式風味的菜餚,蓋瓦的中國式建築非常醒目,有露天座位,在服務人員中很多是泰國人。到了晚上,這附近一帶海灘上的飯店和餐廳就變成夜總會和狄斯可舞廳,以色列民歌隊也不時前來作特別表演,將歡樂的氣氛炒到最高。 在以色列,再也沒有其他的地方,能像太巴列這樣擁有那麼多基督徒及猶太人的朝聖地點和出名的景點。 希臘正教會修道院(Greek Or-thodox Monastery)坐落在加利利湖沿岸的步行街南端,是一座石砌的大建築物,它有4座小教堂,分別為聖彼得(St. Peter)、聖保羅(St. Paul)、聖母瑪利亞,以及聖尼古拉(St. Nicholas)的12使徒尖塔。 聖彼得教堂(St. Peter Church)又名特拉桑塔(Terra Sancta)教堂,它也坐落在加利利湖濱,建於12世紀,奧圖曼土耳其王朝曾將它作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使用。凡是加利利湖畔的餐廳,都供有聖彼得魚這道名菜,而「聖彼得魚」就是「新約全書」中的良種魚。 聖經上記載,12使徒中的彼得在加利利湖中釣起這條魚,釣起時魚嘴中銜著一枚銀幣,因此後來這種魚被作為幸運的象徵。這座教堂正是為了紀念這一傳說而建。 拜赫爾清真寺(Al Bahr Mosq-ue)佇立在加利利湖畔,1880年在十字軍時代的建築基礎上建成,它在阿拉伯語中為「海之清真寺」之意,其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住在附近的穆斯林大部分是漁民的緣故。聽說這座清真寺有個入口,船隻可以直接駛入。 阿吉巴墓(Tomb of Ruabbi Akiba)位於一處可以俯看加利利湖的山丘上,他是1∼2世紀猶太教的偉大教士,於公元50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裡,自幼就給耶路撒冷的富裕人家放羊,不久與東家的女兒相愛、結婚,並且在她的鼓勵下開始學習,各方面都有進步,於是很快就嶄露頭角。後來參加巴爾•科赫巴(Bar Kokhba)的起義,被羅馬軍隊捕獲處死。 摩西賓邁摩尼德士之墓,坐落在太巴列的邊沙基街,距離中央巴士總站不遠處。這位著名的學者1135年生於西班牙,後來遷居開羅,成為薩拉丁的御醫。他同時是開羅的猶太教屬靈領袖,學富五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物理、化學無一不通,經常著書立說,成為一代巨擘。他簡化深奧的理論,學說深入民心,於1204年逝於開羅,後來移葬太巴列。 拉比•梅尹爾•巴雅•漢尼斯墓(Tomb of Rabbi Meir Ba'al Haness),位於可以俯視溫泉群的丘陵上,墓旁有兩間建於19世紀的豪華猶太教會堂。他是阿吉巴的弟子,才華出眾,一生致力於編纂,特別是作為教育家的能力受到好評。所謂的梅伊爾就是啟蒙的意思。據說他曾救出被羅馬軍隊囚禁的親姐妹,並以創造奇蹟而聞名。 蘇格蘭中心(Scottish Center of the Galilee),過去曾經是建於1885年為新教徒而建的一家醫院,由年輕的蘇格蘭醫生大衛•托倫斯所獻資興建,他的行醫不計不同信仰的病患,從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因此在他逝世的時候,太巴列的拉比們說:「太巴列的財富是加利利湖、溫泉和大衛•托倫斯」。醫院結束後,這裡於1950年成為教堂,及教會所辦的圍繞著美麗園庭的教會旅舍。 十字軍城堡(Crusader Castle)城牆遺蹟位於唐納•格拉西亞街(Donna Gracia St.),是一片保藏得非常好的城牆遺蹟,由安提帕建成,十字軍時加固,但是到了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蘇萊曼大帝統治時,大部分城牆塌毀。因為歐洲各地發生的迫害猶太人事件,逃到伊斯坦堡的納西家女主人格拉西亞•納西極力說服蘇丹,投資城堡建設,她並設置門牌號碼,完善水道和市場設施,並行使管理權,使這裡成為收納猶太人的地方。到了18世紀中葉,貝杜茵人丘拉比將城堡修建成現在的樣子,1837年遭震災後又重新修復。原來城堡裡的一些建築物,現在成了畫廊和餐廳;在亞爾丹街和加利利街的交叉處,現在仍可看到古城牆的遺蹟。 考古公園(Archaeologicat Park)位於巴利姆(Ha Banim)街,它是十字軍所選的教堂遺址。挖掘工作至今還在繼續,在過去的小教堂裡發現了珍貴的馬賽克地板,現在展示在特拉維夫美術館中。據說在安提帕時代,城牆有5公里長,後來又經歷荒棄與重建,在唐娜•格拉西亞街附近至今仍殘留著古城牆的遺蹟,且保存完好。 哈馬特•太巴列國家公園(Hammath Tiberias National Park)位於南郊兩公里處,是安提帕在建太巴列城之前就有的城鎮遺址。公元20年左右被羅馬作為時髦的療養地而加以開發,現在成為古代療養地的遺址而開始發掘。1920∼1921年發掘北部,出土了4、5世紀的猶太教會堂;40年後發掘南部,再發現了1∼8世紀的猶太教會堂。在發掘出的最珍貴出土品,是猶太教會堂的鑲嵌地板,被鑑定係4世紀的遺蹟,內容有精彩的星座象徵、希臘文字、希伯萊文字、七權燭台、乘坐在馬車上的希臘赫利俄神等內容。 太巴列溫泉(Tiberias Hot Spr-ings)與太巴列青年溫泉(Young Tiberias Hot Springs)位於哈馬特•太巴列國家公園旁,均設有藥泉、助眠地、塗礦物泥,以及各種按摩,對治療關節炎、肩酸和腰痛等各種慢性病均有療效,對恢復青春活力也有助益。這些溫泉從深達2000公尺的17處溫泉眼中湧出,泉溫約60℃。在公元100年的羅馬貨幣上,就刻有健康女神休基埃亞的側面像及這處溫泉。 抹大拉(Magdala)村的希伯萊語叫做米格達勒(Migdal)村,是聖經「新約全書」中出現的抹大拉瑪利亞所居住的鄉村,它位於北郊10分鐘車程道路的左側,據說在耶穌時代以染色和魚類加工而繁榮起來,現在的抹大拉村,則是從東歐來的猶太人於1921年所新建立起來的。 根據「路加福音」說是:瑪利亞由於耶穌在趕走7個惡鬼後治好她的病,乃開始為耶穌儁勞,而第一個看到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也是她,而在當地仍保存著拜占庭時代為紀念瑪利亞而建的教堂遺蹟。 庫爾西(Kursi)村位於加利利湖東岸,這裡的濱海一帶屬於以色列,山地主權則隸屬於敘利亞。這裡發現了拜占庭時代、約5世紀時所建的、保留地板上的馬賽克,畫有橄欖石臼的教堂遺蹟;山上還有一座修道院的遺址。當時這座教堂和修道院曾吸引許多朝聖者,使庫爾西由窮鄉僻壤成為富庶的城鎮。但自公元614年波斯人來犯後,教堂變成民居,因乏人朝聖,當地經濟每況愈下,終遭淹沒,到了1969年以色列政府在開闢新公路時才發現了這處遺址;現在成為國家公園之一,裡面有教堂和修道院的出土遺蹟。 根據「路加福音」的故事:耶穌和門徒乘船來此,當地有個被鬼附身的人,他常住在墳墓裡,力大無窮,鎖鏈都綁不住他,耶穌命令鬼離開他的身體,附在那人身上的鬼要耶穌准許鬼到豬群裡棲身,耶穌准予所求,當鬼轉到豬身上的時候,2000多頭豬都衝入加利利湖中溺斃,那被鬼附身的人立即清醒過來,變回正常的人。 迦百農(Capevnaum)是前往加利利旅遊最重要的景點之一,它位於加利利湖東北遍北的地方,離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湖的河口5公里處的一條古代大道上,是耶穌傳道弘法的大本營,耶穌曾在這裡傳道及訓練門徒達20個月之久。據聖經故事說:耶穌曾在這裡的彼得家中醫治彼得親人的熱病,在會堂中醫好被鬼附身的人,復活了管會堂睚魯的女兒,醫好大臣的兒子、百夫長的僕人、癱子和瞎子、血漏婦人和枯乾的手,總之,耶穌曾在此醫人無數,可惜迦百農人仍不知悔改,招致上帝的咒詛,致使迦百農成為廢墟。 在古代,迦百農是座繁榮的城市,為魚米之鄉,是羅馬高官的豪宅區,又是稅務關卡的所在地,貿易興盛,地位重要。現在則是重要的遺蹟區,參觀的人絡繹不絕。1838年迦百農開始被發掘,1857年會堂的遺蹟被確認。1926年聖方濟各會完成發掘面積約6公頃的廢墟,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在公元1世紀時打下的根基、於公元4世紀時重建的猶太會堂。公元前1世紀的民居,在公元4世紀時原是四方形、到5世紀時已變成八角形的彼得故居紀念堂。 在猶太會堂旁有許多考古發掘出土品,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古代製橄欖油的石磨,有大到必須用牲畜來推動的石磨,也有必須由2個婦女一起推動的石磨,當然也有個人使用的小石磨。 八福山(Mt. of Beatify)位於加利利古船博物館前約500公尺處,據說是耶穌登山訓眾的聖山,山上一座修院內有八福堂,呈八角形,代表八福。堂內參觀重點一為圍繞圓頂的8個顏色玻璃窗,每面窗都有拉丁文將一種福氣寫出來;二是堂內牆壁上的苦路14站圖畫,觀眾在堂內繞行一周彷彿是走完了苦路;三係展現在聖壇前方的珍珠母圖畫,畫內有魚、船、籃子、燈塔和十字架等圖案,非常有趣,上面有5個希臘字母,合讀出來是希臘文的魚字,分開來則為5個希臘文字的第一個字母,順序是耶穌、基督、神、兒子和救主,這是基督教福音信息的中心;最後是教宗保祿六世於1964年1月5日到訪時所贈的宗座肩帶,現在安放在堂內出口左邊的牆壁上。至於八福,依照馬太福音第5章記載,耶穌曾在山上向信徒說:安貧的人是幸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溫和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哀慟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安慰;慕義如饑渴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饜足;心慈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慈憫;心淨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將被稱為天主的子女;為正義而遭受迫害的人是幸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五餅二魚堂位於距離八福山不遠處的塔加地方,這是個希臘字,意為七泉,是個水源豐富的地方。大約在公元480年,在聖彼得首席堂附近興建了一間「變多堂」,以紀念耶穌餵飽5000名信眾的聖蹟發生的地方。由於堂內地板上滿布鑲嵌的幾何圖形、動植物圖案,壇前又有最著名的「五餅二魚」馬賽克,所以這座「變多堂」又稱為五餅二魚堂。這座建於公元5世紀的教堂,於公元614年毀於波斯人。1936年,教堂鑲嵌圖案被發現,於是教堂被重新整修。1982年,教堂土地所有權人的德國天主教會,將舊教堂修建成今日美輪美奐的新教堂,並取名為希甫塔彼岡教堂(Church of Heptapegon),地面上還保存著拜占庭時代所鋪的嵌馬賽克畫「五餅二魚」的圖案,藉以吸引更多的教徒和信眾前來參觀。 根據聖經故事,說是耶穌曾在塔加講道,吸引了5000人信眾,天晚後,有個小孩提供了5個大餅和2條魚,顯然是不夠吃的。耶穌要眾人一排一排的坐下,然後他向五餅二魚祝福,大眾竟然都能吃飽。 加利利古船與基諾薩集體農場是太巴列的重要參觀景點,其中著名的基諾薩(Ginnosar)集體農場就在加利利湖的西岸,它所附設的招待所遠近馳名。現在許多觀光客都以這個招待所為據點,然後出發到加利利湖去享受休閒的樂趣。1965年,由於缺水使得加利利湖的水位大為降低,結果竟然使得沉睡在海底2000多年的一艘古代漁船重見天日。 這艘被稱為「加利利漁船」的加利利古船,1986年被發現時,正陷在加利利湖西北岸抹大拉附近的海底中,消息傳出,全世界為之轟動,尤其是古船的下水日期,經最後的確認是在公元1世紀,這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當時正當耶穌在世的時代,也就是猶太人對羅馬人舉行「大逆反」的時期。這艘古船主要由雪松和橡木製成,船身長9公尺,寬2.5公尺,高1.25公尺,當時可能用作渡船,但它的尺寸也適合使用圍網捕魚。現在這艘古船陳列在集體農場附近一個名叫「貝亞倫」的博物館內,這家博物館專門收集、陳列加利利海附近考古遺物。 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又稱加利利湖或太巴列湖,位於特拉維夫•雅法的西北方,坐落在陽光充沛的約旦河谷,經緯度為東經35度20分、北緯32度54分,是約旦河中游的一個淡水湖,也是約旦河的一段,舊約聖經中稱它為「金奈黎得之海」,希伯萊文則為豎琴之意。其實它與基督受洗的聖河約旦河及死海連成一線,是地球的一條裂痕,也是西亞裂谷中的一個湖泊。 這是個深藍色、豎琴形的大湖,也是耶穌門徒彼得和保羅的故鄉,周圍有茂盛的樹林及高聳的山巒,翠林蓊郁,完全不同於沙漠地區的枯寂貧乏。它是以色列最湛藍的一處明鏡,湖面千變萬化,清澈的湖水映照著如畫般的山巒翠峰,無論是夕照、晨曦,都是別有一番風情。古代的拉比曾說:上帝創造了37個大海,其中的加利利海是祂特別喜歡的海。 加利利海北隔戈蘭高地與黎巴嫩和敘利亞接壤,湖畔有大小9個城市圍繞,湖面積160多平方公里,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約12公里,周長51.5公里,水深平均50公尺,是以色列灌溉系統和約旦河的中心,也是以色列淡水的主要來源,供應全國每年所需的1/3用水。這個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水源部分來自地下泉水,但主要的是來自約旦河,它位於海平面下200公尺處,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除死海外最低的地方。它美麗得如同一面明鏡,平時靜得沒有一絲一縷漣漪,偶爾一葉輕舟劃破如畫的仙境,攪動著四周群山疊巒倒影;微風起時,湖面千變萬化,每小時都顯現出不同的景觀。聖經上曾記載著:海面上有時會突然刮起猛烈的狂風。 大量的淡水、溫暖的氣候,再加上肥沃的土地,使湖畔四周自古以來便成為人間樂園。在南岸,有50萬多年前以色列最早的史前人類,在採集野生水果及打獵的歷史遺跡;石器時代的人類及第一批農民也在這個地區居住過。耶穌也曾在湖畔繁忙的漁村講道和創造神蹟,更在湖畔行走時遇到祂的門徒西蒙和安德魯。今日的加利利海四周滿布茂盛的農場,湖中魚產豐富,到處景色迷人,觸目所及都是歷史性和神聖的地方,許多觀光勝地和娛樂設施,使它成為以色列北部最受歡迎的名勝。 ==耶穌故鄉拿撒勒== 拿撒勒(Nazareth)市是以色列北部區的首府,也是下加利利的歷史名城,並係基督教聖城之一,以及國內最大的阿拉伯人城市,它的地名,首見於聖經,是耶穌童年時期活動及生活的地方。耶穌在伯利恆出生後,一家人逃往埃及,後來又返回拿撒勒,他童年的家坐落在加利利海岸伊茨雷埃勒(Jezreel)山麓的山谷中。這個寧靜的地方有白色的石屋、彎曲的小徑、胡同及隨處可見的橄欖樹。耶穌在這裡長大,並和父母一起生活,父親約瑟是位木匠,母親瑪麗亞每天均從一口至今仍刻有瑪利亞名字的水井裡打水,耶穌就在這裡猶太教會堂裡傳道,那時整個國家都陷於極端的混亂中,耶穌在30歲後才離開拿撒勒外出傳道。 這個城市歷經滄桑,歷史悠久,在公元初年已是巴勒斯坦重要而富饒的城市,被譽為「加利利的新娘」,當時城廊宏偉,人煙興盛,街市繁榮。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耶路撒冷城後,城中的猶太人被迫逃到加利利和拿撒勒定居。公元313年,基督教被羅馬帝國立為國教後,這裡成為基督教的聖地之一。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統治時期,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拿撒勒修建了不少的教堂和寺院。公元326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母親海倫娜太后(Queen Helena)的要求下,在拿撒勒傳說中所述的瑪利亞住所處,興建了第一座教堂,是一座拜占庭式的長方形教堂。當波斯人在公元614年入侵以色列時,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它淪為廢墟。 在9世紀的時候,基督教各教派在拿撒勒建立了20個教堂、修道院和濟貧院,前來朝覲者絡繹不絕。1100年十字軍東侵時代,這裡成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激烈爭奪之地,成為廢墟,後由十字軍修復。1187年,薩拉丁在海洋角戰勝十字軍,佔領了拿撒勒,對基督徒進行大屠殺,並拆毀十字軍所建的教堂。1291年,十字軍被趕出巴勒斯坦,當地的基督教勢力迅速衰退。1517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軍隊入據巴勒斯坦,城內的基督徒又被全部逐出,直到17世紀時,黎巴嫩的埃米爾法赫魯丁二世時,一群方濟各會修道士才獲准返回拿撒勒,他們興建了教堂、修道院和學校。1814年,這裡也增建了一間清真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土耳其和德國聯軍司令部就設置在拿撒勒。1918年這裡被英軍佔領,後來成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48年7月由以色列佔領管理。近半世紀來,拿撒勒得到不斷的發展和擴建,每年都吸引數十萬觀光客和朝聖者,前來尋求聖靈的薰陶和靈感。 這座山城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18分、北緯32度42分,坐落在太巴列以西33公里處,南距耶路撒冷157公里,西南離特拉維夫102公里。全市約有65萬多人口,居民以基督教徒為主,現在成為加利利地區阿拉伯人的地方市場和貿易中心。大多數房屋為石建,並呈現典型的灰白色。旅遊業和輕工業頗為興盛。市民中有許多工人乘車去海法地區的工廠,以及伊茨雷埃勒平原各猶太人定居點的工地或農田裡去工作;市東丘陵地帶建有市郊猶太區。現在當地擁有汽車裝配、食品加工、紡織、電子電器、印刷、建築和軍火等工業。 在信仰方面,現在的拿撒勒市居民分別信奉著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他們已習慣於尊重他人的信仰,各種宗教和平共存。當地的基督教則比較多彩多姿,這裡的基督教徒分屬於希臘正教、羅馬天主教、希臘天主教會、馬羅尼教派、英國教會、埃及基督教、亞美尼亞教會、侵信會及其他的新教派,這些不同的基督教宗派,還擁有他們自己的教堂、修道院、修女院、旅舍、醫院及學校等。 這裡對外交通沒有海空,也沒有鐵路,只有長途巴士可以通往太巴列、海法和鄰近等城鎮,還有一些帶蓬貨車型的謝魯特民營車參加營運。由於市區不大,坐公共汽車、謝魯特車或步行都可以參觀市區或各景點,並不困難。 當地設有三星級以下的一些大飯店,由於這個地方對基督教徒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有多處專門接待朝拜者的旅舍,都屬於教會的住宿設施。加利利飯店(Galilee Hotel)位於保祿六世大街上,就坐落在拿撒勒教堂旁,到鬧區卡薩諾瓦街(Casa Nova St.)只要10分鐘步程,有很多旅行團體在此住宿,擁有100多間裝修得很漂亮的客房,還有寬敞的餐廳和美麗的庭院,日租金為60∼90美元。 聖加百利(St. Gabriel)飯店是當地三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它坐落在市區北部薩利安(Salesi-an)路2號,因坐落在拿撒勒山頂,所以由它的中庭,就可以欣賞到外面優美的景色。飯店擁有100多間高級客房,附設有餐廳、免稅店、游泳池等服務設施,還有酒吧和禮拜堂,房租70∼90美元不等。 拿撒勒姐妹旅舍(The Guest House of the Sisters of Nazareth)也坐落在卡薩諾瓦街,位於一座教堂旁,由於它是教堂建築的一部分,所以歸由教堂管理,分為貴賓部和旅客招待所部等兩個部門,都是大型宿舍,有公共衛浴設施和公共廚房,房租7美元起,非常低廉。附近還有一座百年前的古墓穴可供參觀。 在餐飲方面,拿撒勒有很多餐廳都集中在保祿六世街和卡薩諾瓦街一帶,但多中東口味,其中以法胡姆(Fahoum)和戴安娜(Diana)兩家餐廳較為出名,它們提供中東或近東口味的菜餚,尤以巴克拉瓦是當地的名甜點,特別受到歡迎。這是安放在直徑80糎左右的圓薄鐵板上的點心,底下是奶酪,上面是米黃色粉絲般的東西,還有椰子和奶酪散發著誘人的香味,是拿撒勒最叫座的烤甜點。 當地有許多景點吸引著遊客,尤其是與耶穌故事有關的宗教古蹟,更是不容錯過。其中的聖母領報堂(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又稱為天使報喜堂,是市內最富麗堂皇的宗教建築物,無論人們在那一個角度看拿撒勒,都會看到這座醒目的建築,傳說這座教堂是建在聖母瑪麗亞的故居上。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第一座教堂的遺址,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母后海倫娜在這裡興建的第一座教堂;第二座教堂建於拜占庭時期;第三座教堂興建在12世紀初的十字軍時代;第四座教堂則完成於1877年;所以這裡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聖地。現在的教堂建成於1969年,是義大利名設計師梅斯奧的精心設計,係一座非常新穎的教堂,高24公尺,長40公尺,正面山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位福音書作者的雕刻,並有拉丁文的經文。 教堂外院的迴廊有各國饋贈的「聖母與聖嬰」畫像,教堂的青銅大門上也滿布耶穌生平的浮雕,門楣上方左右都有經文,門楣左方的人物是列祖,右邊為使徒。 聖母領報堂基本上分為兩層,上層是光明璀燦的,表現基督的尊嚴,中心建築是圓頂,設計成倒轉16瓣的百合花,非常宏偉氣派,並有許多各國具民族特色的「聖母與聖嬰」藝術品。下層則顯得陰暗,象徵耶穌的自甘卑微,其中心遺蹟是聖母故居的洞穴。 聖經的新舊約時代,是以耶穌降生的事件為分界線。據聖經故事說:耶穌的出生異於常人,乃聖靈「感孕」,由未婚少女作「代母」。傳說是:有一天木匠約瑟的未婚妻瑪利亞遇見天使加百列對她說:「看吧,妳已懷孕且將生下男孩耶穌,他將成為大人物。」瑪利亞回答說:「怎麼可能?我還未結婚哩!」加百列說:「聖靈降臨於妳,賦予妳高貴者的力量!」就這樣,後來處女瑪利亞便生了耶穌。 聖加百列教堂(St. Gabriel Church)是12世紀時由十字軍所建,等於是希臘正教的「聖母領報堂」。根據希臘東正教會的傳統,這裡才是天使加百列第一次向瑪利亞顯露的地方,因此希臘正教於1781年在此建立了現在的教堂。教堂裡有個瑪利亞時常前來打水的井,現在就叫做瑪利亞之井,據說天使就是在井邊向瑪利亞顯靈,它是個源源不斷的水泉,現在還有用小桶子打水,然後用驢子載走。 這個希臘正教的教堂距離天主教聖母領報堂很近,在它的周邊還有無數不同宗教的教堂、女修道院、禮拜堂和學校,在許多尖塔和圓頂的襯托下,空中的輪廓更加鮮明,教堂響亮的鐘聲更添魅力。 青年耶穌會教堂(Church of Jesus the Adolescent)建於13世紀,細柱的裝飾和白色火柴的天井使得教堂更加壯麗。耶穌是在伯利恆出生,大概在30歲的時候開始傳教,後來離開加利利地區,但他在少年時代幾乎都是和父母一起在拿撒勒生活。現在這座教堂的祭壇內,立了一尊青年時代的耶穌大理石像。 猶太教堂(Synagogue Church)位於卡薩諾瓦街左側的露天市場中,由希臘正教會管理,現在是空蕩蕩的一座小教堂,平時大門深鎖,遊客可在露天市場裡尋找持有鎖匙的人,付些小費請其開門入內參觀。這裡是耶穌曾在禮拜日朗讀「舊約全書」和「以賽亞書」中,有關救世主來臨的部分時,說自己就是主派遣來的救世主這句話的地方。 迦拿神蹟堂所在地的迦拿(Cana),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阿拉伯人的小城鎮,位於拿撒勒到太巴列途中的公路旁,雖然經過這裡的巴士很多,但是遊客一不留神就會錯過去的。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正式出來傳福音後,在迦拿表演了的第一神蹟:耶穌和他的母親及其門徒們應邀參加一個婚宴,主人的酒都被喝光了,耶穌要僕人將擺在門口作潔淨用的大水缸倒滿了清水,卻變成美酒讓大家儘量飲用。管筵席的人不知美酒何來,就對新郎說:別人都是先上好酒,不夠了才上普通酒,你倒把最好的酒留到現在。 現在的這座神蹟堂,是興建在第6世紀時的教堂遺址上,裡面有塊第4世紀時留下來的馬賽克地板,許多年輕的夫婦都喜歡到這裡來舉行婚禮。教堂的地窖裡擺了一口羅馬式的水缸,象徵著當時耶穌用來舉行神蹟的大水缸。 ==主要港口海法== 海法(Haifa)這個城市的歷史,不曾在聖經中被提及,最早見於公元前4世紀的塔木德經,當時這裡還是連絡埃及和敘利亞的海邊重要鄉鎮,穆斯林佔領期間漸趨沒落。在公元1世紀時,海法是羅馬軍的威斯帕西努斯為駐軍而成立的城市。1100年歐洲十字軍征服這裡,1187年被埃及的薩拉丁攻下。1517年起的馬木路克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此地成為重要的漁港。1740年,海法港開始出口糧食至埃及。1977年被拿破崙攻陷。 19世紀末葉,由於蒸氣船的發明,更多的移民來到這裡,其中猶太人、阿拉伯人和基督徒都有。波斯來的巴伊(Bahai)及印度來的艾哈邁迪亞(Ahmadiya)也來此設總部。1905年漢志鐵路通車後,交通發達地位重要。1918年英軍打敗土耳其軍隊,佔領了海法,又增建鐵路向南北延伸,可與黎巴嫩和埃及通鐵路。1922年,海法被劃入巴勒斯坦委任統治地。1930年海法港口進行現代化擴建,發展成為以色列最大的港口。1933年增建港口現代化設施,1934年建立了煉油廠,這些突飛猛進的建設,使海法成為國內僅次於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第三大城。1948年以色列獨立,更多的歐洲猶太人遷回以色列,也成為建設海法的生力軍。1948∼1949年的巴勒斯坦戰爭,成為以阿雙方的爭奪焦點。 這個城市是以色列海法區的首府,素有「中東的那不勒斯」之稱,經緯度為東經35度、北緯32度50分,它的地理位置坐落在地中海海法灣的卡梅爾(Carmel)海角,也就是在以色列的北部,南距特拉維夫的本古里昂國際機場約100公里,距離耶路撒冷則為159公里,太巴列69公里,貝爾謝巴210公里;距離北方的黎巴嫩則只有數十公里。全市總面積854平方公里,約有60萬人口,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有。在宗教方面,這裡有正統的猶太教徒、馬龍派阿拉伯基督教徒、伊斯蘭教穆斯林,以及巴哈(Bahai)派伊斯蘭教,並且成為巴哈派伊斯蘭教的世界總部所在地。但是這裡的不同信仰者之間,都能互相尊重,和平友好共存,因此是個自由平等的城市。 海法是中東重要的煉油中心之一,也是阿拉伯半島石油輸往西歐的一個重要貿易轉運站,以及以色列北部最主要的工商業中心。當地氣候良好,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8℃,最熱的8月份氣溫為21℃。市郊有大片適於農耕的狹長海岸,且形成國內的工業中心,也是以色列最大煤油廠的所在地。這裡的主要工業除了煤油外,比較重要的還有鑄鋼、食品加工、造船、化工、紡織、水泥、煉油和電力等。 這個港都的交通非常發達,國際機場坐落在城市的東郊,有航班與土耳其的安卡拉、希臘的羅得和約旦的安曼等之間營運,與國內各大城市之間,也有班機往返。在海運方面,它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國內所有的海上客運和80%的海上貨運都集中在此,與世界各國的海上運輸,非常忙碌;海法並且是以色列重要的海軍基地。在陸上交通方面,有火車通往內坦亞、特拉維夫、阿卡和納哈里亞等地中海沿岸城市。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通往全國各地,並有高速公路與特拉維夫連絡。 市內交通也非常發達,主要交通工具有地鐵、公共汽車、纜車、計程車和小火車等。海法是全國唯一有地鐵的城市,卡梅爾邁利特是市民們對地鐵的暱稱,雖然是短距離的單向線路,但是利用價值仍然很高,在港口附近的巴黎廣場(Paris Square),途經索來勒博內(Solel Boneh)、奈維伊姆(Hanevil'im)、馬薩達、戈隆布和甘哈埃姆(Gan Ha'em)等站,票價和公共汽車同,全程行車時間只有6分鐘。公共汽車路線眾多,可通往市區和郊區的各重要角落,中央公共汽車站和國鐵巴特加利姆站鄰近,是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纜車活動於市區的西北部,終點站設在中央巴士站的西方,乘客多係前往參觀以利亞洞穴和斯泰拉•馬里斯修道院的遊客。計程車不多,在街上流動的計程車多不走大路,因此趕時間的人最好不要在大路上等計程車。海法小火車只是暑季的週末、節日及孩子們的假期時才有營業,這是一輛連結丹•卡梅爾邁勒海法大飯店前和斯泰拉•馬里斯修道院間運行的可愛小火車。 海法是以色列的海上門戶,商旅眾多,因此飯店很多,高級大飯店多集中在卡梅爾山丘上,南部的羅梅納(Romena)地區也有不少飯店,赫茨爾(Herzl)街和哈爾茨街上的旅館比較便宜,但是在海法無論在那裡投宿都不會有客滿現象。 丹•卡梅爾邁勒(Dan Carm-el)是當地最高級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納瑟(Ha Nassi)大道85∼87號,擁有200多間客房,還有餐廳、免稅店、游泳池、健身中心、三溫暖和網球場等服務設施,房租212美元起。 海法大廈(The Haifa Tower Hotel)是市內三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位於赫茨爾街63號,是一家連鎖性的飯店,它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15層樓醒目大廈,住宿七晚以上有折扣優待,並以其服務設備之完善而自詡,房租自100美元起。 卡梅爾海灘公寓(Carmel Bea-ch Suites)位於大衛埃拉扎(Devid Elzar)街10號,坐落在卡梅爾海灘上,是一家提供長期住宿的豪華公寓,全部房間都附有廚房、餐具。由於景色幽美,經常有全家人來此度假,享受海水浴。受過美式訓練的員工,讓客人倍感貼心和安全,每日租金225美元起。 貝-瑟沙羅姆(Beth-Shalom)是一家中等的觀光飯店,大概只有二星級,位於納瑟街110號,它是新教徒系的飯店,氣氛平和,客房內沒有電視,房租每日50美元,最少要投宿3個晚上才能入住。 奈歇爾飯店(Nesher Hotel)位於赫茨爾街53號,是經濟型的旅館,這附近地區有不少同性質的廉價飯店,租金只要27美元,公共衛浴設施離客房很近,房間也乾淨,不會有什麼不方便。 卡梅爾青年旅舍(Carmel Yo-uth Hotel)位於卡梅爾山麓,離市中心區稍為遠了一點,但是離卡梅爾海灘很近,公共汽車可達此地,服務設施也不錯,住宿房間以6人間為主,每日租金為19美元。 貝泰勒(Beit El Hostel)是基督教的旅舍,位於加芬街40號馬里斯修道院前面處,男女宿舍分開不在同一樓房裡,管理較嚴,附近有超市,日租金5美元。 作為一個港都,遊客在海法餐飲是相當方便的,到處可以看到各種餐廳和小吃攤,餐廳多係中東口味,也有少數西餐廳和中國餐廳,還有很多的三明治專賣店,這裡所供應的果汁,基本上都是現榨的,非常可口。當地還開設有許多阿拉伯咖啡店,遊客們在此品嚐香氣辛辣的咖啡,聆聽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各說各話的評論時政,別有一番趣味。 這個城市有許多現代化的建築物,是阿拉伯半島上最歐化的地方,其中聳立在港區的「船型大廈」,是海法標誌性的建築,有點像杜拜海上七星級的帆船大酒店。 達貢穀物倉和考古博物館(Dagon Grain Silo & Archaeologi-cal Museum),坐落在港口和中央車站附近,是一個巨大有塔樓的建築物,也是以色列最大的穀物倉庫,它貯藏著以色列境內90%的穀物。館內陳列著這個貯藏庫的模型,古代的農具及各個時代不同型式的穀倉。在咨詢中心的大廳內,另有一個小型的考古博物館,展出這一帶發掘出土的文物。 秘密移民和海軍博物館(Cla-ndestine Immigration and Naval Museum)位於阿倫比(Allenby)街國家海洋博物館旁,這是屋頂上放著很多船隻的兩層式大建築物。從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中葉間,有很多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回到了以色列;但是自1934年起至1948年的14年間,托管以色列的英國當局所制訂的法律,使猶太人移民以色列的行為被嚴格加以控制,這家博物館訴說的就是在這14年內,猶太人利用航海秘密移民的歷史。另外還展出各種航海用具及以色列海軍的資料,內容頗為豐富。 國家海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位於阿倫比街204號,寬敞的館舍內陳列著很多有關航海的資料,並展出大船的模型,以及各個時代所使用過的航海圖和指南針等。另外,還有一些像是在航海途中所發現的遺蹟及掠奪來的物品,以及公元前4世紀在戰爭中所使用過的弓箭。 海底考古公園在海法港的海水下,觀光客要想前往參觀,必須搭乘園方的船隻到它的上方,拋下船錨,在旅行社的潛水導遊的指導下,撲通跳下海去,在天然的海洋環境中,觀賞希律王的古海港,新石器時代的村落,世界最古老的水井,以及殘破的羅馬古戰船。 巴布神殿與巴哈園(Shrin of Bob Magnifiscent Bahai Garden)位於齊永努特(Haziyonut)街,巴布神殿是巴哈教的聖地,它坐落在巴哈園中,外貌像巴洛克式圓頂的豪華祠堂。 1844年,當時在愷加王朝統治下的伊朗發生了所謂的「巴布教徒之亂」,但被當局鎮壓下去,自稱是救世主的巴布脫離伊斯蘭教,結果被當局處死,後來巴布教在巴哈安拉的領導下發展成巴哈教,而巴布被奉為巴哈教的先驅。海法是一座對猶太教以外信仰者很寬容的城市,巴哈安拉的兒子阿卜杜勒•巴哈於1953年建成了巴布神殿,供信徒們朝拜。 斯泰拉•馬里斯•卡梅利特教堂及修道院(Stella Maris Carme-lite Church & Monastery)位於斯提拉瑪利斯(Stella Maris)路,也就是在纜車的終點站處,坐落在卡梅爾山麓,是卡梅利特修道會的本山,所以來此朝聖的教徒絡繹不絕。拿破崙曾把此處當作戰地醫院,北側的瞭望台可以眺望海法港。 巴黎廣場位於海法的舊城區,由於以色列人長期到這裡來雇用廉價的巴勒斯坦打工遊民的勞動力,因而被稱為20世紀的「奴隸廣場」。 以利亞洞穴(Eliyah's Cave)位於阿倫比街對面由石壁圍成的公園內,在公園的左側就可以看到這個洞穴。據說這裡是先知以利亞藏身避難之處。傳說在公元前9世紀時,以利亞在與巴阿爾神的戰鬥中獲勝,激怒了以色列國王阿哈布,於是逃到這裡來藏身,並在洞穴中培養他的弟子。穆斯林把他當成先知阿爾•哈達爾,因而這個洞穴對猶太教、基督徒、伊斯蘭教和德魯茲教派來說,都是神聖的地方。 海法美術館(The New Haifa Gallery)位於沙普泰(Shabtai)街26號,是磚紅色三層樓建築。在它的古代美術品區裡,陳列著從公元前18世紀,即海法被稱為福摩那的時代起,一直到羅馬時代的雕刻及各種出土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鋪著馬賽克的地面,是以色列境內最古老的馬賽克地面之一。另外,在人類學區裡展示著各個時代的生活用品和服裝。 夏卡爾藝術家館和加芬畫廊(Chagall Artist House/Bait Ha Ga-fen),是坐落在德國人居住區和哈達爾地區之間的兩個著名畫廊。夏卡爾藝術家館是個僅收集現代美術藝術家們作品的畫廊,有時還會舉辦領導以色列現代美術界的藝術家們的展覽會。位於加芬街2號的加芬畫廊,則是附屬在阿拉伯、猶太文化中心內的畫廊,兩個不同民族的作品一起展出。 提科丁日本美術館(Tikotin Japanese Gallery)是一家展示日本文化的美術館,坐落在納瑟大道89號。這家以在日本文化造詣很深的提科丁的收藏品為主的美術館,它的內部裝飾,以樹皮、版畫、掛軸和古董等美術品,來詳細禪釋佛教美術、菩薩、阿彌陀這些日本文化中的關鍵字眼,其手法之高明,吸引不少日本人前來瞻仰。 馬內•卡茨博物館(Mane Ka-tz Museum)位於雅菲諾夫(Yefe Nof)街89號,原係世界知名的以色列藝術家馬內•卡茨的故居,他死後贈送給海法市,現在成為收藏他的畫作,以及他所收藏的古董家具博物館。 母親園(Mother's Park)位於卡梅爾山麓,公園佔地廣袤,包括有史前、自然及生物等3個博物館,以及一座動物園,是市民們休憩的場所。在夏季的時候,公園裡的露天劇場舉辦有音樂會。這裡的動物園是可以給動物餵食的,所以經常有全家人一起來動物園親子同樂的。 馬哈茂德清真寺(Mahmud Mosque)是阿夫馬提教會的寺院,它坐落在卡巴比爾(Kababir)村中,在伊斯蘭教改革運動阿夫馬提運動中所產生的阿夫馬提教會,雖然只是少數宗教之一,但是在以色列國內仍有信徒,特別是在卡梅勒山以西的卡巴比爾村中,不但有很多信徒,並且村的西邊建有宏偉的馬哈茂德清真寺,從這裡可以看到海法灣西岸的美麗景色。 海法大學(Haifa University)是當地的最高學府,也是國內著名的大學之一,屬文科類的名牌大學,並以擁有綽號「白象」的現代化30層樓大廈的學生會館而著稱。它的地下層有魯賓和埃迪絲•赫克特博物館(Reuben & Edith Hecht Museum),經常舉辦有「以色列的土地與人民」為題的考古展覽。 ==阿卡是第一古城== 阿克(Akko)是世界上最古老城市之一,有5000多年歷史,其最早的歷史記載見於公元前19世紀的埃及咒文,後來也曾在聖經中被提到過,並且曾被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東岸的迦南人和腓尼基人長期佔領過,後來成為港口城市而繁榮起來。公元前336年被亞歷山大大帝攻取,後被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所統治,曾改名為托勒密。 公元60∼70年間,這個地方成為羅馬人鎮壓猶太人起義的主要港口。公元614年被波斯人征服,公元638年落入阿拉伯人手中。1104年十字軍時代曾被定為首都,當時叫做阿克里(Acre),是其在巴勒斯坦等地所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的最後據點。1291年,這個城市落入馬木路克王朝蘇丹阿什拉夫•哈利勒之手,使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 1516∼1918年間,主要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轄下領土,對建設這個城市功勞最大的人,應歸功於1775∼1804年在位的杰托爾•阿夫馬德•帕夏,現在城市裡還可以看到清真寺和商隊客棧等,都是那個時代所留下來的建築物。1799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時,從開羅轉向西奈省府阿里什,進佔巴勒斯坦,攻陷加薩,又繼續北上,直抵阿卡,試圖攻下這座城市,阿卡居民及守軍在阿卜杜拉•賈扎爾將軍的率領下頑強抵抗,終於迫使法軍以失敗告終。當時拿破崙的進攻阿卡,是為了佔領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從而把英國及其在東方殖民地之間的交通線攔腰切斷,因此拿破崙曾說:「如果我佔領了阿卡,就能控制全世界。」進入19世紀,在歐美列強覬覦下,從奧圖曼土耳其王朝中獨立出來的埃及,一直在爭奪這個地方。1918年被英軍奪取,這裡成為一座監獄的要塞。1922年屬英國委任統治地的巴勒斯坦。1948年由以色列正規部隊佔領後,多數阿拉伯人外逃,所以現在的居民以猶太人為主。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5分、北緯32度55分,坐落在以色列的西北部,瀕臨地中海的海法灣北端,由於是個天然的優良港灣,所以在歷史上時常成為各地入侵者必爭之地。它南距特拉維夫約117公里,西南距耶路撒冷181公里,距離海法只有22公里,距離貝爾謝巴則有232公里。 一般說來,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為加利利西部地區阿拉伯居民點的主要貿易中心,它的古港已經淤塞,現在港口的地位已遠不如隔著海灣相對的海法港,但仍係海上交通重鎮,設有以色列海軍航海學院。工商業頗為發達,現在有軋鋼、火柴、磚瓦、電子和塑膠等工業。市區的南部是遍布棗椰林的沙丘、東面是廣袤的肥沃平原,盛產穀物、水果和蔬菜,北面則是豐饒的果園。 對外交通全靠海、陸,沒有機場對外連絡,雖然港口的大部分海運作業已被海法港所取代,但是仍有船隻和沿大西洋岸的城市互通有無,與國外各港口城市也有海運聯繫。陸上交通全靠公路,鐵路僅聊表一格,只有在星期天才有火車從特拉維夫、海法、納哈里亞等地中海沿岸城市前來,貨運多過客運。公路交通則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營運,迅速而方便。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公車線路普及,可以到達市內外各主要地點及觀光點。 到阿卡旅遊,遊客從海法或納哈里亞前來,當天就可以回去,因此當地旅館業並不興旺。在舊市街一帶有幾家頗具風情的招待所,中、高檔的旅館則分布在東海濱一帶。棕櫚灘(Palm Beach Hotel)坐落在阿卡海岸,距離中央巴士站約5分鐘車程,是當地最高檔的大飯店,大約有三星級的服務水準,洋溢著文雅的氣氛,附設有西餐廳、游泳池、網球場,還有私人海灘,擁有200多間客房,租金96美元。 阿卡閘門旅舍(Walied's Akko Gate Hostel)是當地許多經濟型旅舍之一,位於薩拉丁街上,擁有上百間客房,每間客房都很乾淨,也有一般的服務設備,熱水淋浴也是全天候供應,附設有酒吧和有線電視,房租約10美元,不接受國際信用卡,附近有很多便宜的餐廳。 在餐廳方面,因係港口城市,自然有很多海鮮餐廳,魚的價格多以公斤為單位,一般小的魚貝類以半公斤或1/4公斤計價。由於生意做不完,因此服務態度不是很好。還有一些無照餐廳,價格非常便宜,很受自助旅遊者的歡迎。在當地舊市街的小徑上,有許多路邊的小吃攤,洋溢著濃厚的阿拉伯氣氛。 這個城市商業繁榮,買賣熱絡,除了正常的各種商店外,還有許多在舊市街窄小巷弄中的市場,非常多彩多姿,富有阿拉伯情調。其中在馬可•波羅(Marco Polo)街上的自由市場,商店櫛比鱗次,在彎彎曲曲發暗的路面兩旁,偶爾在經營食品、雜貨的商店中,會夾雜著幾家飄著土耳其咖啡香的咖啡館。這個市場不大,當地居民多係阿拉伯人,星期五照樣營業,熱鬧而方便。另外在十字軍地下城出口處,有個從奧圖曼土耳其王朝時就興建起來的集市,雖然面積也不大,但卻有好幾家經營土特產的商店。 阿卡曾為十字軍的根據地,並且是個古老的港口,因此有不同時期的城堡及歷史紀念碑,還有典型的漁港風光。這裡舊城牆圍繞著海岸,牆上有古大砲,在古代具有海上軍事防衛作用。 杰扎爾清真寺(Al-Jazzar Mo-sque)是當地重要的參觀景點,位於市內的杰扎爾街,據說這裡本來是古代聖克羅切大教堂的遺址,是一處聖地,因此1751年奧圖曼土耳其王朝的杰扎爾選擇在這裡興建了這座清真寺。它有綠色拱頂和尖塔,內部採用阿拉伯風格的大理石和裝飾圖案,地板上鋪著絨毯,天花板下垂著枝形的吊燈,羅馬式的圓柱,美得令人嘆為觀止。據說寺裡保藏有穆罕默德的一些頭髮,尖塔旁的兩個圓拱則是杰扎爾及其養子蘇萊曼的墓。清真寺附近舊市街的主要街道上,都流露著濃厚的阿拉伯城市風味 十字軍地下城(The Undergro-und Crusader City)坐落在杰扎爾街,是古代在地下延伸的一座要塞,就坐落在杰扎爾清真寺的對面,其入口處是一扇白色石造的門,人們很難想像在這扇狹窄的小門裡面,竟是如此寬闊建於12世紀的十字軍地下城。這裡的大廳及連接著大廳的一些房間,是聖約翰騎士團醫療的總部。再往裡走,拐彎處有騎士大廳,現在每到夏天就成為海法交響樂團舉辦音樂會的活動場所。在地下城南面有市立博物館,是艾哈邁德•杰扎爾於1780年所建的土耳其浴室遺址,館內有4個展覽廳,展出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各種古代文物。 商隊客棧(Khan Al Umdan)位於威尼齊亞(Venezia)廣場,是古代中東商旅穿沙漠、過大海,千里迢迢來此投宿的大客棧,18世紀時由艾哈邁德•杰扎爾所建,它是專門為成隊的商旅提供住宿的地方。Khan是指能帶馬一起投宿的大客棧,而Khan Al Umdan則是用「柱子撐起來的商隊客棧」,所以這個大客棧是由許多根柱子撐起來的,底層全為馬廄,2樓有許多間客房;正面入口處是一座高高的四方形鐘塔,是1906年為紀念奧圖曼土耳其王朝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30週年而建。 英雄博物館(Heroism Muse-um)的全名叫做英國委任統治時期的地牢紀念館(Museum of the Underground Prisoners During the British Mandate Acre),位於哈加納(Hahagana)街,靠城市西北端處,這裡非常偏僻,僅靠一道古城牆遮攔海風,所以長期以來,都被當作監獄使用。1700年,奧圖曼土耳其王朝開始將13世紀由十字軍興建的這座建築物當作監獄使用,後來英國委任當局也把它當作監獄使用,曾關押過有獨立傾向的伊爾古•勒彌•茨拜的大部分成員,其中包括了伊爾古有哲學頭腦的領導者澤布•杰克布斯基在內的560人。1947年5月4日,伊爾古成員的軍隊炸燬了這座監獄,救出了包括11位成員的255名服刑者。以色列建國後,這裡成為英雄博物館,並展出令人驚懼的死刑執行室,室內還陳列著吊死受刑者的繩子和一些照片。 ==古蹟小鎮凱撒利亞== 凱撒利亞(Caesarea)的前身是個叫做「史特萊頓」的腓尼基小鎮,現也僅是個建在一座遺蹟上的村莊,但它卻有著非常悠久的輝煌歷史。據聖經故事說:耶穌在橄欖山上指示門徒,福音不單只傳給猶太全部地區和猶太人,也要傳給外邦人和外邦地,傳遍世界、地極,而凱撒利亞便是福音開始傳給外邦人的地方,使徒保羅就是由這裡動身前往羅馬傳教,故現為重要的聖地。 公元前20年,由羅馬統治下的猶太國大希律王花了12年時間重建一座堂皇的都市,獻給當時的羅馬皇帝凱撒,故得名「凱撒利亞」。當時這座美麗城市有許多新式的設施,如華麗的宮室、市集、輝煌的大理神廟、半圓形劇場和賽馬車的賽場。又興建一個令人驚嘆的海軍基地,可以停泊好幾艘大型戰船,海床中還安放巨型石磈,形成一個60公尺闊的半圓形防波堤。公元66年,猶太人與敘利亞人之間發生了暴亂,2萬猶太人遭到屠殺,引發了猶太人的大叛亂,導致耶路撒冷與第二聖殿的被毀。公元132∼135年,羅馬人虐殺巴勒斯坦猶太人10位領袖與賢人。這10位殉難者至今仍在贖罪日禮拜儀式中為信徒們所追念。到了公元4世紀時,著名的基督教學者奧利蓋西斯和烏塞皮斯等有名的神父在這裡設立了一所神學院,並出現了被稱為「六國語聖經」的譯本。公元5世紀,這裡受拜占庭帝國統治。公元638年落入伊斯蘭教穆斯林之手,1102年被十字軍佔領。 1252年,法國皇帝路易九世在此建城牆和護城河。1291年,庇巴斯蹂躪這座城市並毀壞之,隨即遭到廢棄,被埋在沙丘中。1950年希伯萊大學考古系開始挖掘當地的文物。1959∼1961年,以色列政府的古蹟部和義大利考古學家也相繼前來發掘文物,結果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遺蹟。 最值得參觀的是羅馬半圓形劇場(Roman Theater),發掘於20世紀60年代,現在已被修復完好,時常作為音樂會等場所,仲夏夜中傾聽以地中海濤聲為背景的音樂特別動人。這個直徑170公尺的劇場在決定舞台因素時,已把海風的方向考慮在內,使坐在廣闊劇場任何角落裡的觀眾,都聽得到美妙的音樂。 拜占庭時代街道遺蹟(Byzan-tin Street),位於原十字軍要塞的軍隊駐地上,街道的廣場上殘留著白色大理石和黑斑岩建造的兩尊無頭雕像,有人說一尊是凱撒,另一尊帶斑點的是希律王。一般咸認街道廣場在公元6世紀時曾被改造過,地上有精美的馬賽克遺蹟。 羅馬高架橋(Roman Aqued-uct)位於凱撒利亞海邊,是兩座帶圓拱的長長石牆,就是羅馬時代的水道牆,是希律王為解決凱撒利亞缺水問題而建,其中一座用於農業灌溉;另一座是從9公里外的卡梅爾山架設過來,專門解決飲水問題。牆上都裝有直徑17糎的陶管。 此外,當地著名的古蹟還有一個長305公尺、有2萬個座位的賽馬車的賽場。1961年發現一塊羅馬碑文,曾提及耶穌殉難時的羅馬總督彼拉多(Potius Pilate)的名字,這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一項證據,但此碑是複製品,真品已移往圖書館。由法王路易九世建造的十字軍城堡的城門與城牆也值得一看,其中護城河寬達10公尺,深有10∼15公尺,這座城堡面積逾35匳,但只有凱撒利亞面積的1/6。另外還發現有一個羅馬式競技場,不少羅馬式蒸汽浴室,一些市集廣場。在凱撒利亞市郊有集體養魚池、防波堤和以色列第一座高爾夫球場,當地人民主要收入,是務農和經營旅館業。 ==各城市形形色色== 謝莫納鎮(Kiryat Shemona)原為阿拉伯人卡拉薩的村落,1950年建為移民中轉營地,後來發展起鑽石加工、紡織、陶瓷和塑膠等輕工業,現在是上加利利地區議會所在地。自從戈蘭高地出現以色列居民點後,這裡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這個擁有兩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5度34分、北緯33度13分,是以色列最北部的城市,位於胡拉(Hula)谷地的西北部,鎮的名字是「八人鎮」的意思,是由紀念附近特勒海伊的八位烈士而來。 阿塔鎮(Qiryat Ata)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6分、北緯32度48分,它是以色列東北部的城市,位於海法市的東方,1969年建市,擁有4萬多居民,經濟依賴農、工業、紡織工業最為重要,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市區整潔,市面繁榮。 采法特(Zefat)的歷史相當悠久,公元60∼70年間,猶太人反抗羅馬時期首見記載,後來在拉比文獻中屢次被提及。十字軍時代,這裡成為交戰雙方反復爭奪之地,最後於1266年被拜伯爾斯所佔領,中世紀後期成為著名的「喀巴拉」神學中心。公元18∼19世紀間,這座城市飽受德魯士派穆斯林和貝杜茵部落的戰火破壞。1837年,采法特因遭受到大地震的襲擊而損失慘重。在以色列獨立前,當地居民是以阿拉伯人為主,1948年5月12日由猶太人自衛軍佔領後,大部分阿拉伯人出走。 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5度30分、北緯32度58分,坐落在以色列北部丘陵低地處,是上加利利地區的首府和猶太教四大聖城之一。西南距太巴別36公里、海法72公里,南距耶路撒冷192公里、特拉維夫168公里、貝爾謝巴272公里。當地經濟以紡織、金屬加工、鑽石琢磨和旅遊業為主,這裡最重要的名勝是以豐富猶太神秘哲學知識和美麗的古老猶太教會堂。 卡爾米埃勒(Karmi'el)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18分、北緯32度55分,是以色列拜特凱拉姆谷地內的城鎮,坐落在上、下加利利兩地區的交界處,接近阿卡至采法特的東西幹線公路。這個擁有2萬多人口的城市,是阿拉伯人居住區內的第一座猶太人城鎮,有電子、紡織、建材和金屬加工等工業。 阿富拉(Afula)原係阿拉伯人的村莊,1925年建於美國猶太復國聯盟所獲得的土地上,成為巴勒斯坦猶太區第一個按規劃興建的城市定居點。1948年後遷入大批的猶太居民,人口開始增加,1972年設市。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是以色列埃斯德賴隆平原上最大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5度17分、北緯32度36分,位於以色列的中北部,西北距海法只有41公里,南距耶路撒冷146公里、特拉維夫91公里、貝爾謝巴206公里、東北距太巴列41公里。現在有糖、紡織、織襪和電子等工業,旅遊業也很興盛,附近有不少旅遊點。其中的基利波(Gilboa)山就在近郊,乘830或831路公車可達,海拔536公尺,每年3月,山上的蝴蝶花盛開,一片花海,非常美麗。據「撒母耳記」記載:撒母耳王偕兒約拿旦與腓力斯丁人作戰,在這裡陣亡。 貝特謝安(Bet She'an)的歷史相當古老,最古老的地方大約有5000年左右,可以上溯至紅銅時代後期,是巴勒斯坦最古老城市之一,聖經裡也曾提及,「舊約全書」上曾記載著曾有迦南人和腓力斯丁人在此棲息。公元前19世紀的埃及文書上也記載了它的名字,由於當地土地肥沃,且處在古代埃及商隊必經之處,故自古以來就是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據點。據說以色列第一代國王撒母耳和他的兒子們被殺後,屍體就被晾在這裡的城牆上。圖特摩斯時代曾易名為西托•波利斯(Scytho Polis)。公元前64年被羅馬人佔領,設為自由市,成為「十鎮」(Decapolis)城市之一,是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區相當重要的地方。 拜占庭時期這裡是北部省份第二巴勒斯坦的省會,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攻佔了這個拜占庭在巴勒斯坦最後的一個城市,就把城名恢復為貝特謝安,並稱這次的勝利日為「貝特謝安日」。根據1947年11月的聯合國分治計劃,這裡的部分地區歸以色列管轄。1948年5月12日,即以色列開國的前3天,當地被哈加拉猶太自衛軍佔領,市內阿拉伯居民逃離。以阿戰爭後遷入新移民,包括來自各阿拉伯國家的難民。 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古城,經緯度為東經35度30分、北緯32度30分,坐落在以色列的東北部,海拔為120公尺。北距太巴列37公里,西北距海法67公里,西南距特拉維夫117公里,南距耶路撒冷120公里,貝爾謝巴198公里。現在是產棉區的中心,有紡織、服裝和電子等工業。 貝特謝安是個令人驚嘆的古蹟區,曾挖掘出多達18種不同時期的考古疊層,展現了多個時期的建築特色,不禁使人嘆為觀止。當地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蹟是古羅馬劇場,可以容納8000人左右。遊客在最高處俯瞰整個劇場,可以想見當年羅馬士兵擠坐在劇場內飲酒喧囂的情景。座位後方有個半圓形的隔室,是供士兵們喝醉嘔吐的地方,這一點不禁令人聯想到紂王建酒池肉林放縱淫樂的荒唐事蹟。此外,城內的另一有名古蹟為撒瑪利亞會堂。 此地約旦河岸的景觀,恰好由貝特謝安做一分野,以北的河谷地遍植果樹,讓人有種置身於度假農莊的感覺;以南則是草木稀疏,沙漠漸次浮現,並有氣勢不凡的曠野、峭壁展現的地理景觀。 薩法德(Safad)是全國海拔最高的城市,也是上加利利地區的首府,傳說諾亞(猶太教、基督教聖經神話中洪水滅世後人類的新始祖)的孫子迦南曾在此棲宿。在以色列建國戰爭期間,薩法德戰事異常激烈,但是意外地,人數佔少數的以色列軍隊竟然戰勝。因此在市內的大街上豎立有一座紀念碑,是當時戰爭中所使用的一支響聲很大的「大尉卡步槍」,藉以紀念這次慘烈戰爭中陣亡的勇士。這座城市在16世紀時,由猶太拉比以撒魯里伊亞所創立。1563年,中東地區第一個希伯萊文印刷品,也是在薩法德發行的。 這個城市是猶太教神秘主義(卡巴拉)的發源地,以豐富猶太神秘哲學知識和擁有美麗的古老的猶太教會堂而聞名。城市坐落在海拔1000公尺的高山上,其北部的梅隆山海拔1208公尺,巍峨高聳,景色壯麗,是巴勒斯坦最高的山峰,它俯瞰著薩法德全城,為國內外遊客嚮往之地。市區的東部連接著敘利亞的國土,海法至大馬士革的公路也經過此地,它穿過名為「雅各之女」的大橋,伸向戈蘭高地。市區的藝術家廣場是薩法德的焦點,許多畫家、雕刻家和手工藝師們,群集在此,展售他們得意的作品,收入不錯,因此笑口常開。 納合里亞(Nahariya)是以色列西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5度5分、北緯33度,位於阿卡北面8公里處,是這一地區的中心城市。1934年的時候,由德國籍的猶太移民來此作為農業居民點,逐漸興建了這座整潔的小城,並於1961年設市,由於有海洋性氣候和優美的海濱沙灘,乃以海景和療養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迅速發展成為度假勝地。 火車站和中央巴士站都在加阿通(Ga'aton)大道上,公共汽車和計程車也都停放在中央巴士站旁候客,這裡可以一直走到海灘。這裡與阿卡、海法和特拉維夫間有火車和長途巴士往返,從特拉維夫前來車程為1小時45分,內坦亞前來1.5小時,海法為1小時15分,阿卡只要10分鐘。 這個擁有5萬左右人口的城市,並非是座大城市,數十家旅館、餐廳和各種店舖,也多散布在加阿通大道一帶,尤其是大多數旅館都興建在離海濱只有10分鐘步程的理想位置,遊客在這裡度假可以過得非常悠閒。卡爾登(Carlton)大飯店位於加阿通大道23號,是當地最高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約有4星級的服務水準,露天游泳池很大,很有療養氣氛,每天客房租金約135美元。弗蘭克(Frank)和阿斯托(Astor)都是三星級的飯店,服務親切,各擁有近百間客房,租金40∼80美元。阿里埃利(Arieli)是經濟型旅館,位於亞博廷斯基(Jabotinsky)街1號,服務設施樸素,房租約20美元。餐飲業多開設在主要街道上,即使在安息日也不打烊,以色列的自助餐有雞蛋和滾燙的香腸,還有許多熱菜,據說吃滾熱的食物才是以色列人的風格。 當地也有一些景點可供參觀,在1947年,這裡曾挖掘出公元前16世紀迦南人神廟的遺蹟。在與黎巴嫩交界處的岬角,因千萬年的波濤侵蝕而形成的羅什哈尼庫拉(Rosh Hanikura)洞穴非常有名,遊客可以搭乘纜車下去參觀。這裡本來有通往黎巴嫩貝魯特的鐵路,現在只有觀光用的小火車,但是與黎巴嫩邊界的關卡是關閉的,關卡大門邊的標牌上寫明從此處至貝魯特和耶路撒冷的距離里程。 佩塔提克瓦(Petah Tiqwd)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其歷史最早見於公元前18世紀的埃及文獻,為聖經所載的以色列被腓力基人擊潰之地。1878年當地建為巴勒斯坦地區現代猶太人移民區的第一個村莊。隨著特拉維夫•雅法市的發展,當地許多農田現已成為市郊住宅和工業區。1939年設市,現在有水果罐頭、油脂、肥皂、紡織和農業機械等工業。 這個擁有17.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3分、北緯32度5分,坐落特拉維夫•雅法東北方的沙隆平原上,市東北方有迦南古城亞弗的遺蹟,值得參觀。 哈代拉(Hadera)是以色列西部的城市,1890年,波蘭和立陶宛來的猶太移民,在這裡建立當地的第一個猶太居民點,因每年冬天雨季多會被哈代拉河淹沒,因此形成虐疾流行的沼澤地。後由法籍猶太慈善家E•德羅特希爾德幫助栽種按樹以利排泄沼澤水。1894年後廣植柑橘樹,現在已成為以色列主要柑橘產品的中心。 這個擁有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5分、北緯32度26分,位於特拉維夫•雅法附近,鄰近地中海,是這一帶的鐵路樞紐,在商業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火車站。1952年設市的哈代拉,工業以造紙和輪胎生產為主,也有金屬加工廠、柑橘加工廠、蔬菜罐頭廠和發電廠等。 內坦亞(Netanya)創建於1928年,是以農業為中心所開發的新城市。1938年才有猶太移民在納粹德國控制下自歐洲各地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移民人數增加,1948年設建制。 這個擁有1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1分、北緯32度20分,是以色列中西部濱地中海的城市,它坐落在特拉維夫•雅法北方約29公里處,北距海法66公里,東南距離耶路撒冷93公里,東北離太巴列103公里,南距貝爾謝巴144公里。市面非常繁榮,街道寬潔,工商業發達,重要的工業有鑽石、紡織、橡膠、製藥、塑膠製品、機械、五金、電子和啤酒等。設有國內鑽石加工業的中心,使得它有「鑽石城」的美譽。 對外交通以陸上為主,沒有民航機場和有商業價值的海港。每隔30分鐘就有一班火車前往特拉維夫,速度很慢,故主要用於貨運。公路四通八達,前往特拉維夫、海法和耶路撒冷都非常方便,有長途巴士服務。市區主要交通工具為公共汽車和計程車,中央汽車站位於市中心,經由賓雅明(Binyamin)大道進入赫茨爾(Herzl)街朝海灘方向走就可以到達阿茲瑪烏特(Atzmauth)廣場,這一帶是市中心區,各種商店、時裝專賣店、飯店和露天市集都在這裡,非常熱鬧。 這個地方也有許多大飯店供前來旅遊及療養人士的投宿,與海法和特拉維夫相比,這裡可以較便宜的價格入住高檔的大飯店。四季飯店(Season's Hotel)是當地最好的飯店,有四星級服務水準,坐落在奈斯(Nice)大道上,從阿茲瑪烏特廣場往大衛街走,大約5分鐘就可以到達,前面就是海灘,景觀優美,是休憩的好所在,擁有100多間高級客房,附設有游泳池、三溫暖、餐廳等服務設備,日租金100∼140美元。此外,這裡還有一些中檔和經濟的飯店,另有出租公寓和廉價旅舍,讓遊客有充分的選擇。 餐廳也多集中在阿茲瑪烏特廣場周圍及其延伸出去的赫茨爾街一帶。中東餐廳、中餐廳、小吃部、咖啡館任憑選擇,許多地方的工作餐價格便宜又大碗。比較有名的中東風味餐廳有蓬達克哈亞姆(Pundak Hayam)和約特瓦塔(Yotvata)等,中國餐館則有台北、長城和四川等。 旅遊業非常發達,這裡也是一處濱海的度假勝地,素有「沙漠百合」之稱。當地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是鑽石研磨工場,外國觀光客前來內坦亞旅遊,不要錯過前往國家鑽石中心(National Dia-mond Center)參觀手工研磨鑽石原石的情景,這裡琢磨鑽石技術的高超,是全世界所公認的,因此世界各地的鑽石商多來此進貨,遊客也可以順便買顆小鑽石帶回去送給心愛的人,絕對價廉物美,當然,買不買得由自己選擇。這裡沿海有一片長達11公里的海灘,雖然不同地點的海灘名稱也不同,但是風景之美卻是一致的。 赫茨利亞(Herzliyya)原為距離海岸約4公里的農業居民點,1924年在美國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資助之下而建立起來的。1966年設建制,後來發展成為特拉維夫•雅法市郊的住宅區,並且沿海地帶擴張。 這個約擁有11.5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1分、北緯32度10分,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濱臨地中海,地處沙隆平原,位於特拉維夫•雅法都會區的北邊,它是以色列最主要海爾茲利亞電影公司製片廠的所在地,城北有公元3世紀時阿波羅尼亞居民點的遺址。 霍隆(Holon)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6分、北緯32度1分,也是坐落在地中海沿岸的沙隆平原上,特拉維夫•雅法大都會區的南邊,由數個居民點合併而成,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有20多萬人口,現在是以色列重要的一處紡織中心,也有金屬、橡膠、機械、五金、電子和塑膠等工業。當地有巴勒斯坦僅存的兩處撒馬利亞人的社區之一。 吉夫阿塔伊姆(Giv'atayim)市創建於1942年,1959年設建制。它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8分、北緯32度4分,地處沙隆平原,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和特拉維夫市的東郊,擁有6萬多人口,現有食品加工和電子、印刷等輕工業。 雷荷華(Rehovot)是以色列中部的城市,1890年由華沙移來的猶太人所創建。1934年猶太復國主義領袖、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和著名化學家C•魏茨曼在這裡創辦研究所,次年更名為魏茨曼科學研究院。 這個擁有1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49分、北緯31度54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特拉維夫•雅法西南面的沿海平原上,雙方相距只有24公里,西距耶路撒冷53公里,北距海法121公里,東北距太巴列158公里,南距貝爾謝巴83公里,地處國內最盛產柑橘屬水果種植地帶的中心。 阿什杜德(Ashdod)的古代先民是迦南人,他們沿著古代沿海通道建立了幾個主要的城市,阿什杜德就是其中之一。後來,來自海上民族的腓力斯丁人侵入,佔據了阿什杜德,並建立成他們的五大城邦之一。公元前8世紀被猶太國王烏西雅攻佔,不久就被亞述所據。這個城市在希臘化時易名為阿佐圖斯,羅馬時期由龐培劃為舊敘利亞省,拜占庭時代為主教堂駐地,中世紀時衰落為村莊,1948年起劃入以色列西南部。新城於1956年創建,1968年設市,位於舊城遺蹟西北方7公里的海岸上。 這個擁有10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39分、北緯31度49分,是巴勒斯坦中西部濱地中海的港市,也是全國三個國際港口之一,其原始設計主要是為了柑橘出口,國內所產柑橘多由這裡輸出。 今日的阿什杜德已發展成繁忙的港都,並係國內的大工業中心之一,現在有合成纖維紡織、羊毛加工、車輛裝配、冷凍食物保裝、煉油、電子、電器和電力等,郊區有一座發電量巨大的發電廠。 阿斯奎隆(Ashqelon)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人拓居,城名約見於公元前19世紀的埃及文獻中。大約在公元前1220年時,這裡成為腓力斯丁人的大城邦之一。公元前701年為亞述王西拿基立所攻取,後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攻佔,大批市民被擄至巴比倫。公元前332年,這個城市被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後來又成為托勒密王朝和塞琉息咨王朝互爭之地。公元636年被阿拉伯奪取;1153年被十字軍攻陷,成為主要港口和要塞之一。 1191年復為薩拉丁攻克並毀城,今城原為阿拉伯人居民點,坐落在古城遺址東北方2公里處。1948年後劃入以色列西南部,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人遷離,猶太人遷入定居。 這個擁有12萬多人口的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35分、北緯31度40分,是個沿海平原城市,東南距貝爾謝巴67公里,西距耶路撒冷73公里,北離特拉維夫63公里、海法160公里、太巴列197公里。現在有紡織、塑膠、電子、化工、手錶、汽車零配件和農產品加工等工業。由紅海口岸埃拉特縱貫利蓋夫沙漠的輸油管,也是經由這裡通往地中海。此外,這裡現在已發展為旅遊中心,在它那優美的海灘上設有許多旅館和露營地。這裡同時被認係大希律王出生的地方,附近有座國家公園,裡面還有許多古代阿斯奎隆城遺留下來的斷柱殘瓦,以及石頭雕刻。 盧德(Lod)是巴勒斯坦西部的古老城市,城名屢見於聖經中。在猶太第二神廟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世紀)及以後,是重要的猶太教中心。公元200年後成為羅馬殖民城市迪奧斯波利斯,拜占庭時代是主要的基督教中心和主教駐地。公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人征服,1099∼1191年間由十字軍佔領。根據1947年11月29日的聯合國分治決議,這個城市應歸屬於以色列,阿拉伯各國拒絕這項決議後,城市被入侵的約旦阿拉伯軍團所佔領。1948年7月12日,這裡由以色列自衛軍攻佔後,改屬以色列,1949年建制。 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4分、北緯31度58分,是以色列中西部擁有6萬多人口的繁榮城市,地處特拉維夫東南郊的沙隆平原,西距地中海8公里,東離山區不到4公里,是以色列沿海縱貫鐵、公路幹線的交叉點,國內唯一的國際機場本古里昂就在它的西北郊,所以成為國內主要的交通中樞。 當地氣候溫和,晴朗日子居多,土地肥沃,有豐富的地下水,附近的果園多遍設水井,每口僅相隔數公尺,清泉汨汨湧出,水質純潔,所以向以農產品豐富著稱,主要生產橄欖、橄欖油、芝麻、香油、蔬菜和水果,尤其以橄欖油聞名。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和海法等地的四季所需水果和蔬菜,也多靠盧德供應。此地自古以來也是商業重鎮,每週都有大型集市貿易,素有「兩地集市」之稱;兩地一指閃族人之鄉和阿拉伯半島,另一是指埃及。千百年來,人們趕著駱駝、馬、騾和牛,從遙遠的中東各地及塞浦路斯雲集這裡。但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卻是工業,這裡的航空工業是全國最大的工業部門之一,可為各國航空公司前來的民航機維修、加油,並可製造軍、民用飛機。 這裡有不少名勝古蹟可供參觀,市內宏偉的大清真寺被認係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當地有許多大水井,過去是用以積蓄雨水用的,其中最著名的特拉格水井,古代的十字軍曾用它來囚禁穆斯林俘虜的。附近的奧瑪爾清真寺,也是數百年的古蹟。赫迪爾教堂又稱為聖喬治教堂,也是當地的一大名勝。聖喬治是在盧德誕生,相傳公元3∼4世紀,羅馬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時,聖喬治因撕毀宮門上的皇帝禁教諭令被捕殉教。聖喬治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富麗堂皇的教堂之一,它有自己的節日,稱為盧德節,在每年的11月16日舉行,熱鬧非凡。 拉姆拉(Ramla)的意思為「多沙」,是以色列西部沿海平原的城市,公元715年由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哈里發蘇萊曼•阿卜杜勒•馬立克統治時期所興建,是巴勒斯坦地區唯一由阿拉伯人興建的城市,於公元716年建成,從此繁榮昌盛,成為重鎮,是巴勒斯坦地區首府。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十字軍攻佔並設防,1187年被薩拉丁奪取並拆毀城防,14世紀起這個城市發展為貿易中心,1799年為拿破崙軍隊指揮部駐地。1947年11月29日,根據聯合國分治決議,這裡應被劃入擬議中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後被外約旦軍團佔領。1948年7月20日又被以色列人攻取,市內阿拉伯基督徒居民多數逃亡,戰後猶太人遷入。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52分、北緯31度55分,坐落在特拉維夫•雅法東南方邊緣的沙丘區,現在主要是鐵、公路的聯運站,有水泥、膠合板及電氣零件等工業,有1.5萬多人口。這裡盛產大理石,當地大部分的建築物和宅院的牆壁都是用大理石精心鑲嵌裝飾的。當地出產的無花果鮮美無比,遠銷國外。 這裡著名的古蹟有大清真寺白塔,據阿拉伯著名旅行家拔圖塔在他的遊記中說,寺內的神龕裡,有30具先知的遺骨。城郊有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堂弟法茲勒•本•阿巴斯的墓地,至今是穆斯林拜謁的聖地。此外,這裡的重要景點還有加米凱比爾大清真寺、拿破崙住室、聖海倫娜池和14世紀的方塔等。 巴特亞姆(Bat Yam)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5分、北緯32度1分,坐落在地中海沿岸的沙隆平原上,北鄰特拉維夫•雅法,是以色列的中西部城市。1926年創建,1929年被廢,後來重建為海濱遊樂勝地和特拉維夫南郊的住宅區,擁有16萬居民,現在是國內的出版業中心,還有電子、印刷和紡織工業。 里雄萊錫安(Rishonle-Ziyy-on)本為巴勒斯坦地區第二個猶太村,1882年由從俄羅斯遷來的猶太人所創建。1898年後由法籍猶太金融家和慈善家E•德羅特希爾德男爵所資助。大面積種植葡萄園。1950年設市,市內及市郊現在有多處柑橘林。 這個擁有1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48分、北緯31度58分,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坐落在特拉維夫東南方猶地亞平原上,為巴勒斯坦地區第二座猶太村。現在當地交通發達,有菸酒、建材、不銹鋼件及電子等工業。 薩瓦村(Kefar Sava)的歷史最早見於猶太教法典塔木德經,1903年建為沙隆南部第一個猶太人的定居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和1921年阿拉伯人的暴動中,遭到嚴重的破壞。1922年重建,1962年設市。這個擁有6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4分、北緯32度10分,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地處沙隆平原南部,現在經濟依靠柑橘的種植、混合經營的農業、乳製品生產及輕工業,主要工業有柑橘罐頭製造和鋁製品加工等。 恩蓋迪(Ein Gedi)是「山羊泉」的意思,是以色列東部在死海西岸的一個沙漠綠洲城市,也是古代以色列猶大支派的居住地區。當古代以色列第二任王大衛,逃避第一任王所羅門王的追擊時,曾躲藏在恩蓋迪,並以這裡為基地,後來他在這裡與舒拉密共度蜜月,並在此地的一個山洞中放過了索爾王。 當地的泉水和瀑布,以及茂盛的熱帶植物,使得這個綠洲成為野山羊理想的棲息處,野生動物學家曾在這裡的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豹的蹤跡。1949年起成立了集體農場;1953年起被以色列設為綠洲城市,它的四周地區,則被劃為自然保護區。在20世紀60∼70年代中,附近曾發現紅銅時代的祭場,以及公元前7世紀到拜占庭時代各個時期居民點的遺蹟。 恩蓋迪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23分、北緯31度27分,西北距耶路撒冷56公里,地處昆蘭與馬薩達之間,海拔在海平面之下。這裡雖然有灼熱的太陽,但卻能利用豐富的水源,種出了奇異花草、仙人掌、蔬菜,果樹成蔭,田野翠綠,因此形成一個集體農場。以色列集體農場有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所有財產歸公,成員在社區裡共同工作、用餐、生活,住屋醫療福利及零用錢全由農場供給;相對地,農場裡的每個人依專業能力自行付出,有時可能付出多但回饋是一樣的;儘管如此,集體農場裡的每個人還是甘之如飴。目前全國遍布近300處集體農場,並隨農業衰退逐漸轉型經營旅遊業。集體農場的人們自給自足,提供旅客住宿和解說,也向世人宣揚近乎柏拉圖式的理想。所以現在這裡也成為一個旅遊據點,度假和研究中心,它的田野課程和招待所幾乎天天客滿,豐盛的經濟收入也源源不斷。 當地的熱門旅遊點為恩蓋迪礦泉(Ein Gedi Spa),這個礦泉療養浴場設備充實,可以渾身塗滿死海泥巴進入海裡,也可以泡進溫泉裡,或在游泳池裡游泳,盡情享受樂趣。 恩蓋迪國家古蹟公園(Ein Ge-di Antiquities National Park)綠得很美,自古以來就作為綠洲之城而聞名。公園內的景點以大衛瀑布為首,它飛瀉而下的樣子,與在岩石上蹦跳的山羊形態相似,故被冠以「小山羊之泉」的雅稱。同時以大衛瀑布為首,還有許多美麗的瀑布和山泉可供觀賞。瀑布附近的泉水處,聚集著前來飲水的鳥類和動物,形成自然保護區。 公園內曾發現了公元前3300年左右,銅、石器時代的聖城遺址,罕見的瀑布及其泉水滋養著周圍的土地。在阿爾戈特河附近的泰勒戈蘭遺址處,還發現了公元前7世紀就有的香膠香料生產的遺蹟。大衛瀑布附近公元2∼3世紀的建築物遺蹟和有鑲嵌地板的恩蓋迪遺址,也是值得參觀的地方。 昆蘭(Qumran)坐落在死海西北岸約1公里處,公元前8世紀左右,曾經是以色列人的軍事堡壘,後被稱為「鹽城」,也曾經是一處農業中心,後來因為遭受地震的襲擊而被毀。公元前150年左右,猶太教艾色尼(Essens)教派群居在附近一帶的山洞裡,遠離日益腐敗的宗教領袖和信仰,過著禁慾式的團體生活,而且奉行自給自足共有財產的社會制度,主要的修行就在昆蘭遺址的大抄寫室,把聖經以及第二聖殿時期的一些宗教作品,包括「以賽亞書」全卷、「舊約全書」、「創世紀處典」等外典文書,還有猶太經典的文本等,用古希伯萊語、希臘語和阿拉伯語,抄寫在羊皮卷上、蒲草紙上或銅器上。最盛的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30年左右,當時這群教團成員多達4000人以上,他們在昆蘭建築了規模完善的城市,神廟是他們的生活中心,過著終日非常規律嚴謹抄寫聖經的生活,連祈禱和吃飯都是集體行動。 在公元70年左右與羅馬軍進行的猶太戰爭中,這個教派滅亡了,信徒們在逃亡之前,將無法帶走的聖經抄本散藏在附近的山洞裡。由於當地曠野乾燥的氣候,竟將這些羊皮書卷完好地保藏了將近2000年。 這些死海古卷的被發現,卻是一件非常意外的偶然。1947年,一位年輕的貝杜茵牧童穆罕默德為了尋找一隻迷失的山羊,無意中在死海西北岸順手丟了一塊石頭到山上的某個洞穴內探覓羊蹤,竟意外地傳出清脆的破碎聲,才因此發現了裝在陶罈子裡的希伯萊文卷軸。其中最著名的以賽亞卷長7.3公尺,寬0.3公尺,目前被保存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的死海卷軸館內。 由法國聖經學者羅蘭德福率領的考古隊,在距離死海不足1.6公里的瓦迪昆蘭河以北昆蘭遺址處,於1949年起,陸續挖掘出5個不同時期的昆蘭遺蹟。在其中一個議事廳旁的寫字間裡,發現有墨水池和石膏桌,考古學家推測這裡便是製作羊皮卷軸的地方。議事廳東南方有一座製陶工作室,輸水管、石膏水盆、車輪淺水槽和燒窯等一應俱全,它不僅用以製造裝羊皮紙的大型陶甕,也製造家庭、廚房用陶器。工作室往東50公尺處,有個公共墓地,約有1100個橢圓形墳墓都面朝死海呈線狀排列。所發現的41具屍體中有7名女性和2名小孩,其餘都是40歲以上的成年男性;考古學家認為他們謹守不結婚原則,並認同女性教友和兒童加入,這些都提供了現代基督教會形成的最佳線索。在20世紀50年代的多次發掘中,大約在80平方公尺範圍內出土一批建築物,主體建築呈長方形,上層是抄經房,西北角有雙層大碉堡,後來又發現幾個池塘和蓄水池,還有鍛工和磨粉房,以及一個大房間,可能是食堂。 阿拉德(Arad)的城名含有「野驢」之意,它最早的名字是載於埃及卡納克阿蒙神殿的舍順克一世慶功碑上,聖經中也有關於這個城市的記載。經緯度為東經35度13分、北緯31度15分,是利蓋夫地區北部的一個沙漠城市,北距耶路撒冷104公里,西與貝爾謝巴距離45公里,西北距特拉維夫158公里,和北方海法之間的距離為255公里,太巴列232公里,海拔約700公尺,城市的東北方不遠處是死海,北面則是穿過約旦邊境的希伯隆山脈。對外交通全靠公路,有長途巴士對外營運,交通尚稱便利。全市約有15萬人口,大多數都是由全國各地遷居過來的猶太人;市區內也有少數貝杜茵人的蓬帳,零零落落地散布其間。 這個城市分為古城和今城兩個部分,古城只剩下遺蹟,它坐落在今城市區東北方約近9公里處的泰勒阿拉德(Tel Arad)地方,曾發掘出3000年前的河道與要塞。今城建於1961年,是國內第一個有煤氣管道的城市,並有化工和紡織工業。當地礦產資源豐富,除了死海礦藏外,在市區南方16公里處有磷酸鹽礦,在市區東南方5公里處的羅什佐哈爾地方,還有大天然氣田。 現代化的阿拉德市,新式的大廈和古舊的平屋,以及活動蓬帳和平共處。市區可以看到許多新潮事物,但也可以看到石器時代的遺蹟,以及所羅門時代的文化和藝術家聚集區。這裡適宜的海拔高度與沙漠乾燥的空氣,對於哮喘及支氣管病患者是理想的療養之所。 迪莫納(Dimona)是以色列利蓋夫地區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35度2分、北緯31度4分間,坐落在貝爾謝巴至塞多姆之間的幹線公路上,以聖經上的迪莫納城命名。1955年創建,1969年設鎮,現在是死海工地職工及奧隆磷酸鹽礦工人的住宅區。當地有3萬多居民,並有紡織和瓷器等工業。附近有全國最大的核反應堆,是以色列的核子中心。 阿夫達特(Avdat)也是利蓋夫沙漠心臟地方的一個綠洲城市,在古代的時候,這裡是通往地中海的交通樞紐。在羅馬的時候,這裡是邊疆軍事重地,後來又成為拜占庭的重要前哨據點,因此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裡的地下層中有不少古物出土,給考古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現在這個城市在軍事上的地位雖然已失去價值,但是在經濟建設方面卻非常可觀,灌溉系統、水利工程、渠道和水壩等觸目可見,使沙漠變成良田,種植許多農作物,成為一個新的農業中心,並有許多大學研究生和科學家在這裡協助建設的進行。在市區北方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大瀑布,注入深谷裡的一個湖泊中,湖水澄清,風景奇佳。 此外,國內比較重要的城市還有拜特謝梅什(Bet Shemesh)、恩亞哈夫(En Yahav)、蓋代拉(Ge-dera)、馬沙貝薩代(Mash'abbe Sade)、米茨佩拉蒙(Mizpe Ram-on)、奧法基姆(Ofaqim)、納提佛(Nativot)、加特村(Qiryat Gat)、馬拉希村(Qiryat Mal'akhi)、拉馬(Rama)、拉馬特甘(Ramat Gan)、謝法拉姆(Shefar'am)、傑伊巴(Taiyiba,et)、圖爾卡(Tulkarm)、萊達(Lydda)、拿布羅斯(Nablus)、約特瓦塔(Yotvata)、馬瑞那(Metulla)和羅斯夏利基(Rosh Haniqra)等。 ==民性刻苦耐勞又勇敢== 全國約有626萬人口(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猶太居民),其中猶太人佔76.7%,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及其他各地人共佔23.3%,其中華人約有2.5萬人。以希伯萊語和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是最普遍的第二語言,尤其是在高階層及商務人士中最為流行。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波蘭語和匈牙利語也很普遍,學習華語,則是最近的風尚。此外,利用不同語文印行的本地或國際報刊雜誌,也可到處購得。所有街道、路牌和大部分的商業標誌,也都寫上希伯萊文、阿拉伯文和英文。 國內的猶太人又分為「東方猶太人」和「歐洲猶太人」兩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進入以色列的猶太人,大多數來自歐洲,因此是「歐洲猶太人」,他們有資本、技能和良好的文化水準。在以色列建國後遷入的猶太人,多數是「東方猶太人」,他們大部分來自貧困落後的地區,沒有資本,也沒有職業技能,教育程度又低,因此以色列政府要替他們解決住屋的問題,還得輔導他們就業,同時幫助他們學習新的語言,使他們能夠自由平等地生存在自己的國土上。以色列人口陰盛陽衰,男人佔總人口的50.06%,女人佔49.94%。國內人口多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平原一帶。 「猶太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個界限分明的名詞;但是經過了2000多年來的流浪,其中不少曾經和異族聯婚,因此今日的以色列人,無論在膚色上,或是在生活習慣上,已經不再是純淨的劃一民族。 以色列建國後由各地遷入以色列的猶太人,在外表上有的像阿拉伯人,有的像印度人,有的像白種人。如果要找出猶太人民族的相似特性,那可能就是以色列國民的刻苦耐勞精神。一般的以色列人,男人們質樸剛健,女人不塗口紅,年輕女性平時都穿長褲,隨時隨地參加生產行列。以色列人恪守不要把頭裸露的戒律,因此在街上無法看到剃光頭的人。以色列人克難奮鬥,為的是要確保自己的國土和快樂的家園。 以色列人信奉猶太教,他們禁忌的食物很多,馬、貓、豬、駱駝、蝦、蟹、貝類、章魚和帶色的肉等都不能吃,肉和乳製品也不能同時吃。昆蟲雖然也被認為是不潔之物,但是蜂蜜卻可以食用。因為,蜂蜜被認為是由植物的花蜜轉變來的。 天才橫溢的以色列猶太人,已經不再是威尼斯商人式的守財奴,但是他們的理財能力確實是高人一等。在對外貿易方面有巨額的入超,國家的歲入不夠歲出開支,照道理說以色列的財政應該非常困難才是。可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由於以色列政府運用德國的賠款,以及美國對海外的援助,再加上世界各地猶太人匯入的捐款,這些收入加上國內的稅收,不但使國家經濟穩定,並且成為積存外匯的富有國家。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是有名的吝嗇者,但是當他們聽說祖國需要用錢時,會毫不猶豫地解囊,把畢生的積蓄奉獻給國家,甚至有人把自己的房屋賣掉獻給國家,自己再去租比較便宜的房子住。這種愛祖國愛民族的精神,恐怕是別的國家人民們所做不到的。 以色列境內民族雖然複雜,但是從他們的衣著、長相和性格中,還是可以分辨出來的。基本上猶太人看起來比較富裕,帶點嚴肅的紳士風度,個性比較積極。猶太教士總是身穿黑袍,頭戴小圓帽,年長的教士蓄有蓬鬆的大鬍子。一般猶太人喜歡看報紙和聊天,聽不懂希伯萊語的人,有時會以為有人吵架,原因是猶太人聊天的聲音很大又很急。阿拉伯人看起來則較鬆散,有些修著整齊的小鬍子,生性熱情,但幹活沒有效率。 國內約有10萬名貝杜茵(Be-douin)人,有七成人原本住在以色列南部的利蓋夫地區,過著牛羊成群的遊牧生活,自以色列獨立以來,就受到猶太人的尊敬,不但是因為他們已成為以色列的公民,也因為他們曾對以色列忠心耿耿,志願從軍非常踴躍,有不少人為以色列戰死沙場。但是在以色列政府的整體的國家計劃下,土地和牛羊被政府徵收,並被大批徙置到附近的城鎮。一些被迫背鄉離井的貝杜茵人,傳統生活方式突然發生重大改變,多困居市郊的貧民窟,生活無法適應,因此心生不滿,使得貝杜茵社區內的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激進立場有所增長。 猶太婦女的女權近來大見提高,根據猶太舊法律規定,夫妻如要離異,必須獲得丈夫的同意。但以色列國會已於1995年2月21日通過一項新法律,賦予猶太法庭說服丈夫答應妻子離婚的更大權力。根據新法規定,猶太教士可以阻止頑固不從的丈夫出境,取得護照或駕照,擔任公職或在必須獲得國家執照才能執業的醫生、律師等工作。不答應離婚的丈夫,還可能被限制使用支票帳戶。 ==虔誠的宗教信仰== 具有悠久歷史的以色列人民有朝氣和熱情,但是他們所遭遇到的逆境,像是冰和太陽一般,有矛盾也有調和。可是,他們會在逆境中勇敢地站起來,挺起胸膛自信地說:「我們是神造出來的優秀民族」。 猶太教是以色列的國教,但是以色列人也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現在國內人民有82%信奉猶太教、13%信仰伊斯蘭教、2%為基督教徒、3%為其他宗教信仰者。其他教派社𡡷計有撒瑪利亞教、亞美尼亞教、東正教、巴哈教和德魯斯教等。所有宗教團體均可自由按其所屬教派體制進行宗教活動,包括每年節慶,經常禱拜及奉行每週休假。只有「安息日」(星期六)才是官方的法定假期。 這裡的伊斯蘭教有個神秘的德魯斯教派,信徒在以色列總人口中佔不到2%。德魯斯(Druze)這個字,源自此教派中一位名叫Al-Darazi的發起人,此派教義神秘而難懂,係於11世紀因一次宗教及政治運動而興起。德魯斯人隨遇而安,但對宗教信仰的凝聚力特別強,他們稱自己的宗教信仰為Din al Tawhid,它和伊斯蘭教一樣,也信奉至高無上的真神阿拉,它們的分別在於德魯斯教派的阿拉,能依據宇宙法則設計的複雜系統運作,週期性地化為人類的肉身向世人顯現。而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聲稱他自己是最後一個先知,這點則遭到德魯斯教派的反對,它認為在穆罕默德之後,另一位先知名叫Al Harem Bammeq Alla,會在2040年復活現身,祂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德魯斯人又相信輪迴之說,因此在墓碑上不刻上名字,而族人中真正能了解教義的,僅是一小部分精英,男女都有,稱為Uqqal智者,他有別於無知的大眾,曾通過極嚴格的考試,且係忠誠謙讓的表率,只有智者,才允許在每週四晚上的宗教聚會上,閱讀德魯斯教派的聖書。 猶太教徒們多能謹守戒律,不貪、不盜、信上帝、敬父母,因此作奸犯科的人很少。猶太教的安息日稱為Shabbat,全國放假,時間是從星期五的日落至星期六的日落為止。 在安息日期間,不能工作,即使點火抽煙也算是勞動之一,所以安息日這天不僅在家裡,甚至連餐廳和飯店也都禁煙。猶太教的宗教節日,是依照猶太曆而排定,所以每年的日期不儘相同,如新年在9月或10月,贖罪日也在9月或10月,陋屋節也在9月或10月,逾越節(Passover)則在3月或4月。其中的逾越節應該可以說是猶太人的過年,一共有8天,開始的第一天晚上,每個家庭都大聲朗誦舊約聖經中「出埃及記」的故事。同時在這8天中,還要吃一種未經發酵的麵包,這種象徵性的食物,是表示他們祖先逃離埃及時為了爭取自由所受的痛苦。此外,依猶太教的戒律,遵守各種禁食規定。旅客如果在逾越節到以色列旅遊,將會發現當地部分飯店只出售「素食料理」,往往造成不適應,這確實是世界上少見的年節習俗。參加逾越節的猶太人,必須是行過割禮的。行割禮的時間,通常是在孩子命名的那一天,也就是新生兒出生後的第8天。除了逾越節外,還有五旬節,秋收節及耶路撒冷朝聖節。在這些節日裡,猶太教堂會舉行禱告。另外,在每家每戶的庭院與陽台都會有禱告小屋,朝耶路撒冷方向膜拜。「大赦日」是更嚴格的節日,在這一天,猶太教徒必須禁食默禱,同時停止一切的活動,即使信仰不太篤實的教徒,也會在前一天晚上到猶太教堂作禮拜。歷史的節日有「光明節」和「浦利姆節」(Pulim)。 光明節是為了慶祝馬加歐斯與哈斯蒙王朝同時打敗希臘與敘利亞的節日。浦利姆節是為了紀念拯救猶太人免於被殺的以斯帖王妃,同時也含有慶祝冬天結束的意味。傳統的節日還有「聖火節」、「修羅的週日」及「摩西紀念日」。來參加聖火節的朝聖者,必須在自己的蠟燭上點燃聖火,所以在儀式開始的數小時前,或者數天前,就必須預訂席位。 聖火節的典神儀式,可在聖墳教堂內的特別迴廊觀賞。修羅的週日慶典也在聖墳教堂中舉行。這一天,充斥於教堂中庭的信徒們接受祝福後,就一邊唱著聖歌,一邊列隊成行,步出聖堂。摩西紀念日對伊斯蘭教徒而言,是最大的祭典。依照伊斯蘭教的信仰習俗,信徒每年必須有一次到先知摩西的墳墓朝聖。伊斯蘭教世界的高官顯要們也陸續來到此地,他們從奧瑪爾大清真寺揭舉聖旗,領導朝聖者的隊伍前進。朝聖者的隊伍相當壯觀,他們沿約旦河谷而行,經過喀西馬尼園,往死海岸邊的摩西墳墓而去。除了這些傳統的節日外,以色列建國後還訂立許多節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慶祝建國的獨立紀念日,也就是在陽曆5月14日。在以色列,還有一個節日叫「成人式」。少男少女,到13歲,在宗教上就被認為已經成年,並且由所有的猶太團體展開慶祝,同時發給他們一人一本舊約聖經。在接近以色列國境的一些集體農場中,還發給他們手槍,其目的是要強調成人們都有保衛村莊的責任。 贖罪禁食節(Otaument Day)在猶太曆新年後的第10天舉行,是猶太人禁食贖罪的日子,猶太人認為人們在一整年的日子裡難免會在無意中犯錯,因此定於這一天向上帝耶和華衷心悔過,祈求寬恕。在禁食節前一天黃昏到禁食節當天日落的24小時內,猶太人禁止進食,即使用水漱口也不行,很多猶太人會在教堂中靜坐默禱或哭泣懺悔。禁食節當天,所有娛樂場所、電台、商店、餐廳、交通業全部停止營業,街頭巷尾寂靜無聲,只有值勤警車、救火車和救護車可以活動,連國際機場也要關閉,沒有觀光客抵達。 猶太教徒也能同時吃肉和奶製品,更不會把肉和奶一起烹調,這是基於人道精神的考量,猶太教徒們認為,人們吃了動物的肉,還把牠們餵食小動物的奶也一併享用,是非常不人道的。一般虔誠的猶太教徒食用肉類後,必須6小時後才能喝牛奶或吃其他的奶製品;而吃過奶製品後至少要一小時才能吃肉。 還有許多猶太人節日都是用希伯萊曆(猶太曆)計算,所以在公曆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樣。這些節日計有結茅節、普珥日、逾越節第一天、逾越節第七天、耶路撒冷解放日、五旬節、齋戒期第九天、新年(2天)、禮拜日第一天和回歸日等。 除了上述猶太教節慶外,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有許多節慶日或假期。其中的上帝聖母節在公曆的1月1日、上顯節在1月6日、聖約瑟節在3月19日、報佳音節在3月25日、十字架發現日在5月7日、聖母訪問日在5月31日、聖靈發現日也是在5月31日、施送約翰日在6月24日、聖彼得及聖保羅日為6月29日、聖母升天日為8月15日、聖母瑪利亞誕辰在9月8日、萬聖節在11月1日、先人紀念日在11月2日、純潔受胎日在12月8日。 還有一些是每年公曆日期都不固定的節日,如1月中旬的酒的神蹟(迦那)、3月底至4月初的聖母的憂傷(迦弗利)、棕櫚主日(Palm Sunday)在復活節前的週日、鞭笞日(苦路)在3月底至4月初、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在復活節前的週五、復活節前夕、復活節(Easter Day)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復活節星期一也是在4月份、耶穌升天日(Ascens-ion)在復活節後的第40天、五旬節主日在5月底至6月初、基督聖體及聖血節在6月;聖誕節(Chri-stmas Day)基督教為12月24∼25日、希臘正教是1月6日、亞美尼亞正教則為1月18∼19日。 ==教育、媒體和醫療== 從1949年起,以色列制定一項法律,規定凡是以色列國民從5∼18歲,必須接受強迫義務教育。大部分3∼5歲的幼童都進入不同的幼稚園教育體系,人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為11.7年。現在全國有小學2500所,小學生約100萬人;中學375所,中學生13.5萬人;職業學校389所,學生11.5萬人;大專院校有8所,計有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特拉維夫大學、海法大學、巴魯伊蘭大學、本古里昂大學、公開大學、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和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等,有大專院校學生約22.2萬人。 以色列的中學畢業生如果想進入大學深造,男生須當完3年兵、女生也要服役2年,然後才能報考大學。所有的以色列大學,都能對學子提供許多科學、人文方面的課程,都是俱有國際聲望的學術研究中心。以色列研習科技相關的機構及投入研究發展的人口比例,屬世界最高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由於教育的水準極高,以色列擁有多種高科技能力,現在每年高科技產品出口值都超出55億美元。它的高科技來源除了政府對科研究教育重視外,另一方面是來自前蘇聯猶太移民的貢獻。自1990年前蘇聯解體後,有將近80萬的前蘇聯猶太移民湧入以色列,這些人大多訓練有素,增強了以色列的科技力量。現在每一萬名以色列人中就有135名工程師,這個數字是美國的兩倍,英國的五倍。 這個國家新聞媒體非常發達,政府鼓勵及獎助新聞事業的發展,並支持新聞自由。現在全國有1188種報刊,其中日報佔36種,17種為希伯萊文,其餘分別為阿拉伯文,英文和法文等。主要報紙為希伯萊文的國土報和晚報,基本上支持政府的立場;希伯萊文的新消息報,支持利庫德集團;耶路撒冷郵報,是反映政府觀點的希伯萊文半官方報紙;每日衛報是希伯萊文的日報和統一工人黨的機關報;團結報是阿拉伯文的日報,並係共產黨的機關報;所有報紙的總發行量約150萬份。 國內共有3家通訊社:猶太通訊社簡稱(JTA)設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通訊社簡稱(INA),成立於1923年,每天發希伯萊文電訊稿,設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聯合通訊社簡稱(ITIM),設立於1950年,設在特拉維夫•雅法。 在廣播電台方面,以色列廣播局成立於1948年,總部設在耶路撒冷,每天用希伯萊語、阿拉伯語、英語、義大利語和俄語等15種語言對國內外廣播。以色列國防之聲設立於1951年,屬軍方電台,用希伯萊語廣播。 電視台開播於1968年,總台設在耶路撒冷,每天播映希伯萊語和阿拉伯語的彩色電視節目,並3次以英語及法語廣播新聞。電視台許多節目以英語播出,配以希伯萊及阿拉伯字幕。IBA英語新聞每晚在第一台播出,時間為星期日至星期四晚上8時,星期五及星期六是下午7時15分。第二台的新聞節目有日間新聞、晚間新聞和CNN綜合新聞。以色列還有一個電視教育中心,成立於1966年,主要播映電視教學節目,包括學校和成人教育課程節目。1986年起,開始建立商業電視網。國內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彩色電視機,可以自由收看本國及阿拉伯國家的電視節目。 這個國家的醫療水準非常進步,可與歐美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人民平均壽命女性為79歲,男性為75.2歲,人口增加率為0.64%,嬰兒死亡率為9.2‰,平均每300人就擁有1位醫師,每人每天卡路里攝取量為2345卡。現在有96%的人口加入新的國家健保計劃,國家保險局為國內有永久居留權的人民(包括非公民在內)提供了各種福利,其中包括有失業保險、養老金、遺族福利、生育補助及津貼、育兒津貼和收入給付、住醫院及其他健康服務等。2001年6月起,法院批准了以色列歷史上首例被動的「安樂死」。 ==中國人在以色列== 中國人在以色列的總人數大約有3萬人,其中98%都是中國大陸人,2%是港、澳和台灣人,其中台灣僑民只有61人。在大約600名的港、澳、台的中國人中,大多數是短期的觀光客,少數長期逗留的華人也多係政府派駐以色列的外交人員及商務人員,這些人在以色列住華廈,出有私家車,都是有錢、有地位、有技術的白領人。 在近3萬名的中國大陸人中,有少數是中國政府派駐以色列的外交及貿易人員,他們領有固定的高薪和駐外津貼,生活也過得非常美好舒適,除了擔心害怕遭遇到阿拉伯激進分子的自空而降的火箭彈攻擊,以及激進穆斯林分子的汽車及人肉自殺炸彈外,別無值得擔憂的事。 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及其家屬,大約總約在400人左右,是以色列最大的外國留學生群體,而且他們大多數在以色列一呆就是四、五年。他們以醫學和化學等理科居多,學習精神表現得都很優秀,多能讓師長滿意,在以色列同學中評價很高,但生活比較清苦,一般穿著和中國勞工沒有什麼分別,但卻很「厲害」,以色列同學常說:「中國人和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兩個民族」。 所有的中國留學生在生活方面都很節省,一般都沒有私人汽車,出門短程以步行為主,長途則以公共巴士代步。部分留學生租住當地人的住房,但大多是地下室,能夠有單獨的房間,無論面積多小,都算是相當好的住宿條件。因為以色列房價之貴,令人乍舌,非中國大陸留學生所能負擔得起。大多數中國大陸留學生是住在學校的宿舍裡,還有的甚至就住在實驗室裡,能省則省,因為他們除了要開銷自己的生活外,還要不時寄錢回中國的老家,作為對辛苦培育他的父母回饋。每名留學生除了積極學習外,還要拼命打工。一般留學生每月都可拿到1000美元左右的生活費,碰上指導教授研究費用充足的話,博士生還可以再得到數百美元或更多的補貼。 以色列的中國人以勞工人數最多,加上逾期滯留或非法偷渡入境打工的,總數約近3萬人。一般正常的以色列中國大陸勞工平均每月收入約有800∼1000美元,能夠經常加班的收入還能稍高一點,他們的收入扣除本身的生活費用外,都寄回中國大陸養家活口,的確是從戰火中掙來的血汗賣命錢。 在以色列非法滯留勞工的生活情況最差,跟著勞務公司打工的勞工,有的月繳100美元包吃包住,有的要自己解決肚子問題。有的人住在舊貨櫃裡,有的人住在廢舊車廂裡,也有人住在廉價的簡陋民居裡。他們住處一般是看不到電視的,更沒有任何娛樂設施,也看不到中文報紙。每日除了工作外,偶爾的閒暇時間就只有和打工老鄉聊天和逛街。 在以色列的中國勞工中,福建省籍就佔了6000人左右,平均在以色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到1.5福建勞工。以色列之輸入這麼多中國大陸勞工,主要原因是國內非常缺乏勞動力,雖然以色列高科技人才和大學生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全球最高,是世上唯一研究人才過剩的國家,但其勞動力特別是建築業和農業的廉價勞工都非常缺乏,多年來一直輸入外勞,相當部分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省。 大多數華僑在僑居地以開餐廳為業,所以在世界各國的大城市中,中國餐廳從不缺席,可是在以色列卻連一家正宗的中國餐廳都沒有,就是有,也一定是掛羊頭賣狗肉,掛的是中國招牌,賣的卻是阿拉伯菜餚,連老板也不是中國人。至於在以色列投資設廠或開商場,更看不到中國人的影子,這或許是在以色列投資有兵險的緣故。 ==風俗民習== 在風俗民習方面,以色列人對穿著頗為講究,他們教育的特點是整潔、耐用、協調和莊重。以色列人不大喜歡大紅大綠,或對比強烈的衣飾。猶太人多注重頭髮的潔淨,並講究髮型,這是儀表的重要內容,一般人不會剃光頭,也唾棄怪異髮式。 女子傳統服裝是短至膝蓋的大袖連衣裙,男子則穿寬鬆式的襯衫。出席隆重儀式或大型社交活動時,要穿深色西裝,女士要穿禮服。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多穿著自己的傳統服飾,女子穿著寬鬆的長袍並繫上腰帶,頭上包一塊頭巾;男子穿著則比較隨便。 猶太人以米和麵粉製品為主食,一般人並且愛吃西餐,有節制地喝些白酒等飲料。猶太人的用餐,有些傳統的規矩非常嚴格,這從他們的逾越節家宴上可略見一斑。這種家宴是逾越節活動的開始,於希伯萊曆尼散日舉行。家宴由身穿白袍的家長舉杯祝福時開始,然後全家洗手,家長將生芹菜蘸上鹽水分給每一個家庭成員,此時每個人都要誦讀禱文,接著斟第二、第三和第四杯酒。家宴後,人們往往唱起民歌或暢聊未來。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則以麵食和玉米為主食,他們不吃豬肉,主要副食是牛、羊肉,同時在用餐的時候,不可以大聲談笑。 在以色列的猶太族群中,去世的男子如果沒有子嗣,他的遺孀就應該嫁給他的兄弟之一。她如果想要免去這種義務,就要經過「開脫禮」。以色列的猶太人還有守喪7天的習俗,守喪的不得理髮、刮鬍子和從事日常的工作,如遇安息日或重大宗教節日,就可以中止喪期及守喪。 以色列的週末風俗非常有特色,一是要品嚐一種名為喬倫特(Cholent)的安息日燉品,二是大量讀報,三是軍營包裹。 品嚐喬倫特的典故是出自聖經記載:上帝在6天內創造天地萬物,第7天完工休息,猶太教就遵這天為聖日,名叫安息日(由週五日落到週六日落的一晝夜時間)。這一天猶太教徒只能禮拜上帝,不可以工作。因此,猶太廚師們便研究出一種需多花時間燉煮的叫做喬倫特的菜餚,是用一瓦罐肉、菜豆、土豆和胡蘿蔔放在爐內用慢火燒煮,從週五開始,一直慢慢燉到週六中午午餐時止。 讀書看報:如果說在週末,起居室的咖啡台上缺少一疊報紙,這種現象對以色列人來說,整個週末可以說是不完整的。這不是因為以色列人太熱衷於購買各種報刊雜誌,從中尋找用來作為茶餘飯後休閒的話題;更主要的是因為以色列政府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支持各類新聞出版品的銷售。 軍營包裹是在以色列星期五這一天,正是大批士兵放假回家的時候,有少數士兵因輪值留守軍營,他就會收到家裡寄來包裝有食物和報紙的包裹,郵局對這種週末寄往軍中的特別包裹,會給以特別優惠的郵資,大家一起敬軍愛國。 以色列人也特別喜歡觀賞鳥類,因為以色列的地理位置獨特,它坐落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匯處,使它成為一種獨特現象的發生地:每年大約有5億隻候鳥兩度飛越以色列上空。在以色列境內特設有數個賞鳥中心,使熱愛賞鳥的人士,能夠近距離地觀賞並體驗這獨一無二的自然現象。 ==實行全民皆兵制度== 以色列自立國以來,就因宗教、領土等問題與阿拉伯世界發生了多次衝突、戰爭。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全,以色列實行全民皆兵的制度。依靠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和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使以色列的國防實力在整個中東地區首屈一指,是維持中東局勢穩定的重要因素。近年因中東和平在望,以色列已不需再維持龐大兵力,加上高科技武器成本高昂,佔去軍方很多預算,必須用精簡兵員的方式因應,因此也開始裁軍,後備軍人役期也由每年45天縮減為29天。 這是一個極端軍事化的國家,也是中東領土很小但國力最強大的國家。境內所有男女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一般民眾平時一邊生產,一邊備戰,隨時準備應召奔赴前線。因此一手扶鋤一手持槍,已成為以色列人民獨特的象徵。 以色列的國防軍正式建立於1948年5月26日,它的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猶太旅」和「猶太突擊隊」。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為國防委員會,由總統、總理及國防、外交、財政、運輸、通訊等部部長和參謀長組成,由總理擔任主席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戰時並成立以總理為首的戰時內閣。國防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國防部長行使總司令職權,總參謀長則負責訓練和作戰指揮。 平時,以色列三軍總兵力約有17.6萬人,但在72小時內的動員率可以達到44萬人。部隊裝備精良,在士氣、訓練、作戰、領導和戰術等各方面都是第一流的。他們隨時要準備抵抗和反擊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尋釁和挑戰,所以非常團結,同仇敵愾的信念溢於言表。三次中東戰爭都是以阿拉伯國家遭到慘重損失而告終。以色列還曾經在間接中壓服了約旦境內企圖推翻王室的叛亂。當然,以色列的國防預算也是很高的,約佔國家總支出的44.5%,現在全年國防預算高達百億美元以上。 以軍憑藉著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根據外電可靠的消息,以色列已經擁有生產核武器的能力,現在大約擁有200多顆核子炸彈,能夠將中東每個10萬人口的城市夷為平地。外國軍事專家也相信,今日的以色列已擁有數百枚核彈頭,是世界第6大核武器國。在迪莫納核子中心,其設施外形上像固大足球,是以色列的最高機密區,外人不准靠近,駐紮這裡的防空部隊已奉令可以不加警告地擊落任何擅自接近它的所有航空器。以色列的間諜衛星也早已發射升空,不但可監視潛在敵國重要戰略的動向,更可證明它有能力製造動力強大的火箭以及攜帶核彈頭的彈道飛彈。生化武器也在近年來研製成功,讓阿拉伯世界不寒而憟。此外,以色列還在國境北部成立一所秘密軍校,專門訓練部隊從事游擊戰和 「藍波」突擊戰的技巧,並使用電腦協助士兵分析模擬戰鬥,反映以色列在戰鬥中以高科技武器和大規模火力攻擊敵人的傳統突襲軍事策略。 這支軍隊非常注重實際作戰能力,不看重誇耀和宣傳。盡量減少軍事演習,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於購買最好、最新的軍事裝備上。以軍內部充滿了友愛和溫暖,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無論官、士、兵都穿著一套粗羊毛製的軍服,對儀容細節不太重視,軍官可穿花襪子,士兵可以滿臉鬍鬚,亂髮如草;站崗的衛兵,可以一邊踱步,一面剝橘子吃。 這種情形在一般人的標準中,是到了放浪的地步,毫無軍紀可言。但是對手如果輕視他們就只有自討苦吃,他們在執行作戰任務時,絕對有卓越非凡的表現。 以色列實行徵兵制度,大部分武裝人員都不是職業軍人,在正規軍中,只有極少數的軍官和士兵是戰鬥經驗豐富、技藝學術兼優的沙場老手,其他都是服役的補充兵。 根據以色列的法令,凡年滿18歲的公民都有服役的義務,其中男性3年,女性2年,而且在49歲前都是後備部隊成員。未達兵役年齡的青少年,也有一種叫做「加特納」的訓練制度。此外,基督教徒和阿拉伯裔的以色列人民,則不需服兵役,但可參加志願役。 以色列軍事訓練的嚴格,是很多國家所無法相比的。士兵們平時很少向長官敬禮,一切命令和指導都是用最簡單的語言傳達,也很少採用軍事術語。新兵們難得穿上軍服,官兵們也多以暱名互稱。以色列軍隊在作戰時能夠上下一心,合作無間,完全是因為官兵相處融洽,就像朋友兄弟的緣故。士兵優異的個別作戰能力,克服了軍紀鬆弛的缺點。當通信聯絡中斷時,每一名接近敵人的以色列士兵,都能夠恪遵傳統規定的作戰方式,向敵人的防禦工事挺進。 勇敢和冒險,是以色列軍人所人人都能誓守的座右銘,因此他們常能創下以少勝多和以寡敵眾的奇蹟。以色列三軍中的基層幹部,都是由士兵中選拔提升起來的。舉行最多的軍事演習就是急行軍,所以腿力都非常強壯。以軍的代步機動車輛雖然不多,可是部隊的機動性卻是第一流的,常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一舉擊潰敵軍。此外,以色列軍人對於夜戰,也有它的獨到的地方。 以軍士兵的待遇並沒有別人想像的那麼高,每月只有320美元,沒有眷屬補貼;但是士氣旺盛,從不計較報酬的厚薄,就是在完全沒有待遇的情況下,他們會認為當兵衛國也是應該的。 根據以色列的徵兵制度,不但男子需要服兵役,身體健康的女性也有應召服役的義務,但篤信宗教和已經結婚的女性除外。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對女性實行義務兵役制的國家,其主要的原因,是這個生存在「夾縫」中的民族,人力資源十分有限,不得不讓大量的女性也加入軍隊行列,因此以色列是世界上女兵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通常情況下,以色列適齡女子在未奉召入伍前,一律要經過政府的精神病醫院先作半年的周密檢查,以審定有否服役的資格。國家並對入伍女兵的家庭經濟狀況作詳細調查;如果她需要負擔家計,政府就會發給適當數目的家庭補貼。以色列女兵有一部分是來自國外的歸僑,包括70個國家和地區的猶太愛國份子。女兵入伍後的待遇和男性士兵相同,冬夏各發給制服兩套。最饒趣味的是女兵內褲也在配給之列,有紅、藍、白等三種顏色任她們選擇。政府對女兵們非常照顧,每餐都有營養師準備的豐富膳食,全部營養卡路里合乎最高體力消耗的標準,所以女兵們的體格不但強壯,而且個個健美。 女兵受過訓練後,依照她們的專長分配工作。目前,以色列女兵共擔任516個職位,她們不同於一般國家中的婦女輔助隊,是被直接編入基層的戰鬥部隊,擔當駕駛、通信、醫護、維修戰機坦克、判讀偵察照片和文書工作,並不因為戰爭的激烈而將她們撤出最前線;她們也經常出沒在槍林彈雨中,對於士氣的鼓舞,有重大的幫助。因此女兵在軍中作用重大,沒有一支以色列作戰部隊能夠脫離她們。以色列的每一個軍事單位都有女兵服務,其工作分配則屬以色列國防部女兵團(IDF Women's Carps)的權責。軍中男女士兵相處非常融洽,彼此互助互敬,地位完全平等。男性士兵毫無以保護者的態度自居,也不會在女兵面前表示男性的優越感,戰場就像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學;女兵們也一樣受有武裝訓練,有一些女兵在傘兵部隊中服役,還有一些女性軍人擔任飛行員工作,有更多的女兵是坦克車的駕駛員,她們衝鋒陷陣不讓鬚眉。在後方的女軍官也擔任起戰鬥訓練職務,把戰技傳授給新兵,以色列女權人士對女性在軍中擔任要角的表現也引以為傲。現在以色列為了鼓勵生育,避免女性在戰場被殺或被俘,以及避免和猶太人反對女性扮演男性角色的觀念相衝突,已不准女性前往第一線參戰。 以色列女兵以她們傑出的表現為國家增加了寶貴的安全系數,也在世界女兵中樹起了亮麗的風景線。1986年亞洲小姐桂冠的獲得者,是以色列的一位身著戎裝的女兵。 ==陸軍精銳難當== 以色列陸軍兵力約13.7萬人,編組為3個軍,包括11個師,下分為33個裝甲旅,10個裝甲步兵旅,12個步兵旅,2個高砲旅,5個傘兵旅和10個砲兵旅,每個旅下轄3個營戰鬥群。在每個步兵營戰鬥群中,配有5名百步穿楊的狙擊兵;他們在軍中的價值有如純金,被特別訓練作單獨作戰,在出擊中擔任前哨或兩側掩護。他們熟悉搜索、閱讀地圖和射擊技術。每人都擁有望遠瞄準鏡一具,平時藏在衣袋中,用時配備在槍上,這些狙擊兵在白天對100碼處的敵人百發百中,在夜間可以射中蹲伏在75碼以內的敵人,準確度是四射三中。 這支陸軍部隊使用的裝備非常複雜,美、英、法、俄等國製造的武器都有。以色列自己也可以生產各種精密先進的武器並且出口,現在國內約有200家武器製造商,單只包括國營的「以色列飛機工業」、「以色列軍事工業」與「以色列軍備發展局」(Rafael),以及民營的Elbit系統公司等5家製造商,就包辦了全部對外軍售總額的90%。以色列是除美、俄外,全球第三大軍火出口國,土耳其和印度是它的最大主顧,美國、新加坡和斯里蘭卡也是它的出口對象,年出口軍火價值超過50億美元。 以色列陸軍主要裝備了6250輛各型坦克,2650輛裝甲人員運輸車。其中有法製的MS-B型坦克,英製百夫長式坦克,美製M-60型和M-1型坦克,還有一些是繳獲阿拉伯國家的俄製坦克,以及自製58噸重裝有105糎口徑的靈輪(Merkara)型坦克。此外,還有180糎口徑以下各型大砲2000多門,美製長矛式地對地戰術飛彈100多枚,自製的地對地飛彈約1000枚,反坦克飛彈數千枚,防空飛彈千餘枚,以及好幾百架武裝直升機和輕便聯絡機。 ==有一支現代化海空軍== 空軍官兵員額約2.8萬人,編組有20個作戰中隊,1個運輸機聯隊,28個防空飛彈連。擁有各型作戰飛機692架,輔助作戰飛機564架,總共擁有1256架各型飛機,主要的作戰飛機計有F-4機75架、F-15機62架、F-16機205架、幼獅式機140架、A-4機180架和F-3幻象式機30架。 輔助作戰飛機共有568架,計有武裝偵察機22架、預警機6架、電子戰機36架、海上偵察機3架、加油機8架、聯絡機30架、教練機138架、運輸機47架、攻擊直升機130架、搜救直升機5架和運輸直升機143架,另有無人駕駛飛機若干架。 此外,以色列空軍還配屬有170個鷹式低空防空飛彈連,8個小榭樹式防空飛彈連,以及3個愛國者反飛彈連,藉以護衛領空的安全。所有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均可攜帶空對空及空對地飛彈,也可以裝備生化武器,必要時還可攜帶核武器。2008年9月,以色列以7700萬美元向美國購買1000枚GBU-39型炸彈,其威力足以攻擊有堅固碉堡保護的地下核子設施。以色列空軍的飛行員,個個訓練精良,作戰經驗豐富,有以一當十、以百當千和以寡勝眾的精神和決心。 海軍官兵員額共約1.1萬人,擁有各型艦艇200多艘,以近海作戰的50艘摩托魚雷快艇、25艘飛彈水翼船和40艘飛彈快艇為骨幹,還有10艘驅逐艦、2艘巡防艦和6艘潛艇,其中2艘為核子飛彈潛艇,可在海面下對敵人發動毀滅性攻擊。此外,以色列海軍還擁有一些其他輔艦艇,以及一支勇敢善戰的兩棲突擊部隊。
返回到
以色列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