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比利時 的原始碼
←
比利時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比利時 [[檔案:Belgium1.jpg|right]][[檔案:Belgium2.jpg|right]][[檔案:Belgium3.jpg|right]] 比利時王國(Kingdom of Belgium),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在遠古的舊石器時,就有比爾加(Belage)部落的農民和漁民在這裡定居。青銅器時代,比利時祖先的塞爾特(Celt)人也在這裡生活,並且擴展他們的勢力,因此被稱為「比利時先人」。 公元前57年至公元前51年,凱撒大帝的羅馬軍隊征服了這裡的塞爾特部族,在公元前15年,將此地作為羅馬帝國的貝爾吉卡行省,當時的當地居民多從事農業和毛紡織業。 從公元57年起,比利時長期被羅馬人、高盧人和日耳曼人所分割統治。公元3世紀起,法蘭克讓弗里斯的日耳曼人,開始突破羅馬人在萊茵河上的壁壘,侵入並佔領該地。從公元4世紀起,北方的法蘭克族崛起,蹂躪比利時並加以佔領。從公元5世紀初至公元483年,龐大的法蘭克王國形成後,比利時成為它的核心部分,且係加洛林王朝重要領地。9~14世紀,比利時被各諸侯國割據。 到了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死後,帝國分裂成布拉奔特公國和許多封建小國,比利時也成為羅泰林吉亞的小公國。根據公元843年凡爾登條約的規定,比利時以斯海爾德為界,西部的法蘭德斯地區歸法蘭西,東部屬德意志帝國的洛林。 公元10世紀的時候,比利時大部分地區名義上隸屬洛林,實際上是置在地方封建貴族後裔的權力支配下,全境被劃分為法蘭德斯、布拉奔特、[[列日]]、埃洛、林堡、那慕爾和盧森堡等七大省份。 在後來的300年間,比利時的一些城鎮,不但擴大了貿易,而且還發展了地方自治。11世紀時,在洛林出現了一些教會的封建侯國。到了11世紀末,下洛林又分裂成埃諾、布拉奔特、那慕爾、林堡和盧森堡等侯國。這個時期,比利時封建領地中最富強的法蘭德斯侯國形成,擁有自己嚴整的集權管理機構,法蘭德斯侯爵僅在名義上承認自己是法國國王的附庸,實際上完全不受法國的統治,並擴展了侯國的疆域,西達諾曼第、東抵丹德爾河,又佔據西蘭的一些島嶼。 11世紀末到12世紀,受十字軍東征的影響,比利時成為毛紡產業中心,封建制度日益衰微,各地的城市紛紛興起,城市居民為了擺脫封建主的控制和壓迫紛紛展開抗爭,蓬勃興起的城市與各諸侯國之間常年混戰。尤其是在法蘭德斯地方,各城市經濟飛躍發展,富裕的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強烈的自治意識。城市統治階層的侯爵們,一方面要維護自己既得的利益,一方面也要賜予市民們保有城市和自治的權利,市法官也由市民們自己選出。 12~13世紀,比利時出現城市內部鬥爭,各封建領主之間的內訌,以及與鄰近大國的英、法、德的利害衝突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局面。1214年7月的布文戰役後,比利時的法蘭德斯被法國所控制。1280年,法蘭德斯的[[布魯日]]、伊普爾及其他城市爆發人民起義,城市貴族為了鎮壓起義而求助於法王菲力普四世,結果使法蘭德斯於1300年盡入法國之手。法國地方官員一再對比利時人民的勒索招致了反抗。1301~1302年,[[布魯日]]的手工業者奮起反抗法國人和城市貴族。1302年7月11日,在「金靴刺戰役」中,手工業者和城市步兵聯合法蘭德斯的農民,在科特賴克附近打敗了法國騎士軍。 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比利時所屬的根特城市貴族曾殘酷地壓榨織工,乃引起暴動,英法兩國乘機進行干涉。1384年,根特在接受大赦和保存城市自由的條件下,承認法王之弟勃艮第公爵「大膽菲力普」的統治,法蘭德斯歸屬勃艮第公國,各諸侯國也逐漸歸附併入勃艮第。 勃艮第王朝在15世紀中,陸續取得那慕爾、布拉奔特、林堡、赫尼郜、荷蘭、澤蘭和盧森堡等領地,使比利時逐漸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大膽菲力普」專制集權,又窮兵黷武,因而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 1477年1月,「大膽的菲力普」死於圍攻南錫的戰場上,勃艮第王朝繼承人的「大膽菲力普」之女瑪麗,在內憂外患的關頭嫁給德意志皇帝之子、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於是,比利時乃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Habsbung)馬克西米連的領邑。 1495年,統治勃艮第的哈布斯堡家族又和卡斯蒂利亞王室(今日的西班牙)締結了雙重姻盟:「美男子」的菲力普娶了西班牙的「瘋女」胡安娜,菲力普之妹瑪格麗特則嫁給了胡安娜的兄弟唐璜。 1516年,「美男子」與「瘋女」之子查理五世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至此,勃艮第王朝終於形成一個擁有17個省的政治實體。但它卻仍只能稱為勃艮第集團或尼德蘭,因為它並不是真正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只是勃艮第家族不斷用爵位和勛章拉攏和收買一些貴族的結果,而其所屬的各省,實際上都保持著各自的行政權。1543年,查理五世把尼德蘭17個省的統治權合併為一個帝國。1555年,查理五世把尼德蘭17個省的統治權,轉讓給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從此,比利時所在的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菲力普二世身為西班牙尼德蘭國王,但長期以來都住在西班牙,直到1595年去世為止,他從未踏上過尼德蘭土地,而是將尼德蘭移交其妹帕爾馬的瑪格麗特。當時她只注重軍事和外交,對比利時的內政很少過問,因此使當時的比利時和西班牙之間,僅保持一種鬆懈的隸屬關係。 由於比利時境內發生饑荒,加上西班牙的專制統治,以及對天主教採取極端的保護政策,同時對新教徒的殘酷迫害,引起了新教徒的不滿,比利時境內乃掀起了「破壞聖像」的反天主教運動,還有大批新教徒被迫逃往尼德蘭北部的河湖縱橫地區,終致比利時民眾起來反抗暴政,在起義者的心目中,天主教是代表異族統治和封建剝削的壓迫。但是這次抗暴活動,卻成為西班牙派軍佔領比利時,以及西班牙新總督阿爾發公爵建立恐怖統治的藉口。 1567年,境內又爆發了更大的抗爆運動,這次比利時雖未爭得獨立,但卻爭取到大半的自治權。1581年,西班牙將尼德蘭的17個省分為兩部分,將北部7個省的荷蘭單獨劃出,南部的10個省(後來的比利時)仍然由西班牙統治。 在17世紀的一系列戰爭中,西班牙在軍事上屢告失敗,卻將比利時的許多地方作為戰敗償付的代價。根據1609年的停戰協定,又將斯海爾德河口關閉,這對安特衛普的商業造成巨大的損害,使比利時受到沉重的打擊。 1713年烏得列支和約的簽訂,結束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比利時改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但仍保有廣泛的自治權。1787年,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在比利時實施中央集權制度,大大地影響到比利時人的自治。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比利時人也乘機群起用武力反對奧地利的統治,「布拉奔特革命」和「列日革命」的革命者,擊敗了奧地利軍隊,並成立了比利時合眾國。1790年,比利時的反抗被鎮壓下去,但是奧地利也允許比利時恢復它原有的自治地位,可是奧地利對比利時的再統治為時很短。 1792年11月6日,法國革命軍在熱馬普打敗了奧地利軍隊,推動了比利時境內反對奧地利的新起義,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全比利時的奧地利軍隊都被肅清。 1793年初,在法軍司令部的壓力下,大多數比利時城市被迫贊成把比利時併入法國。但是同年3月16日法軍在內爾溫登的挫敗,使比利時重新受到奧地利的支配,但是奧地利在比利時的第二次復辟,時間比第一次更短。 1794年,正是法國革命後的恐怖時代,法國突然出兵將比利時併為轄下的一個省份,並且實施嚴厲的中央集權制度。比利時人民十分不滿,但是懾於拿破崙的聲威,不敢用武力反對。法國政府就像對一個被征服的國家一樣來對付比利時,要比利時付出8000萬法郎的賠款,並照票面價值接受貶了值的法國紙幣。 1799年,比利時重新被法國劃分成9個省,拿破崙要極力改造比利時,舉凡法國的法典、貨幣和度量衡等制度,都搬到比利時來實施,這些便成為後來比利時文物制度的主要淵源。法國的統治對比利時有一些積極的後果,因為它帶來了封建殘餘的消滅,天主教僧侶勢力的削弱和大工業的發展。但是法國行政當局的專橫、沉重的捐稅負擔、拿破崙獨裁制度的壓迫和頻繁的募兵等,不但造成工商業的危機,也激起比利時人民的反抗。 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被歐洲聯軍打敗,全軍覆沒。後來拿破崙的「百日政變」也很快地被撲滅,法國對比利時的佔領和控制也宣告結束,但是比利時並未因此獲得獨立自主。因為歐洲列強,尤其是英國擔心法國的捲土重來,所以決定在法國西北邊界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屏障國家」,故在維也納會議上,比利時各省被正式移交給荷蘭國王威廉一世。於是,比利時與荷蘭組成了聯合王國的尼德蘭王國。這種人為的強行合併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後果,比利時人對列強的擺布,以及荷蘭統治者的專橫深痛惡絕,因此群起反抗,謀求脫離荷蘭而自行獨立。 1830年8月25日,布魯塞爾民眾發動了反對荷蘭統治者的起義,聲勢兇猛,荷蘭國王威廉一世長子奧倫治親王到布魯塞爾與起義者談判未果,乃派弗里德里希親王率軍鎮壓起義者,經過激烈巷戰後,反被比利時人擊敗。同年9月23日,比利時人宣布在布魯塞爾成立臨時政府,同時定布魯塞爾為比利時的首都。同年10月4日,比利時正式宣告獨立,定國體為世襲君主立憲制王國。同月6日,成立制憲委員會。同年11月18日,國民大會的200名代表在布魯塞爾集會,制定憲法,實行兩院制。此後,起義擴展到全國各地去。 這個時候,左右歐洲局勢的英國,恐怕法國會幫助比利時和荷蘭作戰,並恐因此引起歐洲大戰,從而影響到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利益,所以召集各國大使在倫敦召開會議,設法調解比利時與荷蘭之間的糾紛。同年12月2日,歐洲的英、法、普、奧和俄等五強一致同意,承認比利時的獨立自主,荷蘭因此不得不停止對比利時的軍事鎮壓行動。 1831年2月7日,比利時公布了首部憲法。同年6月4日,議會選出薩克森-科堡的利奧波德(Léopold de Saxe-Cobourg-Gotha)為國王,稱利奧波德一世(Léopold I),並宣布比利時為中立國。荷蘭在比利時宣布獨立後,曾派軍隊入侵比利時,利奧波德一世請求法國保護,法軍因此也開進比利時,荷蘭軍隊被迫撤出,一直到1839年才迫不得已正式承認比利時為獨立國家。從此以後,比利時脫離了1000多年來的外族羈絆,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特別是在西歐,它擔負了和平安全的重大使命。 ==大戰後放棄中立== 利奧波德一世時,比利時積極整軍經武,發展工業,煤和冶煉工業發展尤其迅速,很快便成為當時歐洲少數工業國之一。在席捲歐洲的1848年大革命中,比利時過得比較平靜,只是有些城市曾發生失業者的騷動,因為共和主義者準備在布魯塞爾起義。這一時期比利時由自由黨執政,進行了一些自由主義的改革,內容是降低選民財產資格,採取救濟失業者的措施,減低糧食稅,頒布關於中學教學的法律,以取消宗教對學校的控制權等。 1852年天主教黨在選舉中獲得大多數選票,乃於1857年通過關於寺院的法律,使寺院有很大可能可以進行商業和企業活動。這不僅引起市民中民主人士的極大不滿,也使得大資產階層的憤怒,因此迫使天主教黨內閣的辭職,政權轉移到自由黨人手裡。自由黨在執政期間進行了許多進步的改革,如取消城市所徵收的產品進口稅、廢除旅途稅、減低鐵路公費、降低郵資和以燒酒稅代替鹽稅等。 1865年,比利時國王奧波德一世駕崩,由王太子利奧波德二世繼承王位。1870年的大選中,天主教黨獲勝,為了鞏固自己在國內的地位,它支持國民中弗拉芒一部分的民族運動。弗拉芒人要求達到和瓦隆人在權利上的平等,力爭弗拉芒語應該與瓦隆語一樣也應列入國語的權利。1878年大選,改由自由黨執政,進行了初等教育的改革,規定每一個市鎮最少都要維持一所由正式教師任教的免費公立學校,校園裡的宗教活動,只被允許在課餘時間進行。 19世紀末,比利時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曾參加歐洲列強對非洲的瓜分。從1882年開始,比利時得到非洲剛果屬地。在1884年的柏林會議中歐洲列強予以追認,因此比利時在1907年正式併吞剛果,並從剛果掠奪大量橡膠和象牙等資源。1909年,利奧波德二世病故,由他的侄兒艾爾貝特一世(Albert I)繼承大統。 20世紀初,歐洲形勢非常緊張,雖然比利時當時奉行中立外交政策,但德國制定的施利芬計畫仍將其列為進攻的目標。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卻向比利時發出要求讓德軍穿越比利時領土的最後通牒,同年8月14日比利時就加以斷然拒絕,德軍乃於同年9月4日大舉入侵比利時,結果遭到比利時軍隊的頑強抵抗。經過兩週的血戰後,德軍才得以進入布魯塞爾,當時艾爾貝特一世曾騎馬奔馳戰壕而一舉成名。 比利時參加協約國參戰過程中,奮不顧身地與德軍展開殊死戰,使德軍進展緩慢,但最後除了佛蘭德一小部分外,其餘領土仍被德軍佔領。在這場抗戰中,比利時經濟蒙受到很大的損失,在全國57座熔鐵爐中,有26座被毀,25座受到嚴重的損壞;在全國8800公里長的鐵路中,有3650公里遭到破壞;軍民傷亡達10萬人,被流放到德國服役的有12萬人。最後,比軍退至伊澤爾河西岸固守。在整個戰爭中,國王艾爾貝特一世作為比利時軍隊的統帥堅留在國土上,比利時政府則撤到法國西海岸的哈佛爾港(Le Havre)去繼續辦公。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把征服比利時作為其西線戰爭目標的核心步驟。在佔領比利時絕大部分領土後,決定將比利時降為「屬國」地位。為此,德國佔領軍大力鼓吹極端主義的弗拉芒運動,收買和拉攏法蘭德斯地區願意投靠德國的合作者。1916年,德國比利時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分為弗拉芒語和法語兩部分,重新開辦根特大學作為弗拉芒語學府,並策劃將比利時分成弗拉芒語和法語兩個行政單位,但遭到大部分比利時人的反對。 經過4年的堅持抵抗侵略戰爭後,比利時苦盡甘來,協約國終於在1918年10月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比利時不但光復國土,並且還取得原本屬於德國的非洲盧安達和蒲隆地兩個屬地,實施委任統治。在以後的10多年中,國內工、商和農業都非常興盛,使比利時成為國際間高度開發國家之一。 1920年9月7日,比利時和法國締結軍事同盟。1922年在法國的影響下,比利時也和盧森堡締結了關稅同盟、統一貨幣單位協定和鐵道運輸條約。1920~1923年,比利時統治集團和武裝力量參加了法國佔領萊茵區和魯爾區的一切行動。1925年,作為法國同盟國的比利時被吸收參加羅加諾條約,根據這項條約,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比利時,相約保持西歐領土的現狀,而對德國東部邊界問題,則是懸而不決。 自20世紀30年代起,比利時受到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政治矛盾激化,社會動盪,政局不安,艾爾貝特一世國王在1934年一次涉水過默茲河時發生意外而死亡,王位由其子利奧波德三世繼承。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德國於1940年5月10日,公然踐踏國際法準則再次入侵比利時,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比軍曾進行了短暫的抵抗。同月28日,國王利奧波德三世被納粹德軍俘虜後,比利時喪失了獨立地位,全境淪陷,利奧波德三世以比利時軍隊最高統帥身分簽訂了比軍的投降書,因此他以後始終沒有復位。 就在同一天,以天主教黨皮埃樂為首的比利時流亡政府,遷往英國倫敦繼續號召全國人民起來抵抗侵略。並把殖民地、商船隊和黃金儲備交由盟國支配。此外,比利時本土雖然淪陷在侵略者的鐵蹄下,但是遠在非洲的比利時軍隊,仍然繼續和盟軍並肩作戰。比利時本土人民也積極展開反納粹鬥爭,他們出版地下刊物宣傳抗戰,暗中向盟軍提供軍事情報,建立秘密協助英軍回英國的「慧星」逃亡聯絡路線,並開展怠工、破壞和暗殺納粹德軍及比奸等活動。在納粹德國佔領比利時的4年多裡,比利時人民遭受到極大的財產和生命的損失,反德抵抗成員有1.6萬人被殺害,境內的9萬猶太人被消滅剩下2.3萬人,並有25萬比利時人被押往德國服勞役。 ==加入歐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比利時全境在1944年9月光復,政府和全民立即為恢復和發展國家經濟而努力,使得經濟很快就繁榮了起來,並積極發展與歐洲各國的經貿關係,同年即與荷蘭、盧森堡結成關稅同盟。 但是國內卻圍繞著國王地位 問題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論。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利奧波德三世在納粹德軍入侵後拒絕流亡英國,並率領軍隊無條件投降,在佔領軍的保護下苟且偷安。因此在倫敦的比利時流亡政府不再承認他的國王地位,並指定其弟查理親王為攝政王。利奧波德三世沒有對國家和民族盡到應有的義務,但卻在國家光復後要求回國復位,使得國內不同黨派和地區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了嚴重的對峙,不同的語言和民族矛盾,也進一步加深。從地區來說,北部弗拉芒區多數人表示贊成國王復位,但南部瓦隆區多數人則持反對立場;從黨派上說,天主教黨聲明贊成,社會黨和自由黨則表示反對。比利時當局為此舉行了全國公民投票,結果57%人民贊成由利奧波德三世續任國王。1950年7月22日,利奧波德三世由瑞士返國,使比利時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及罷工運動,演變成了流血衝突,全國頻臨動亂狀態,局勢失控。在這種嚴重的情況和巨大的壓力下,利奧波德三世只得於同年8月11日宣布讓位給長子博杜安一世(Baudouin I),政局遂告平息。 1945年12月27日,比利時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1年7月16日,博杜安一世登基為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比利時已確認中立政策已不足以阻止侵略者的覬覦,於是放棄中立政策,整軍經武,於1957年3月,先後與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和盧森堡等5個歐洲國家,建立了「歐洲煤鐵聯營」、「歐洲原子能聯營」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這3個組織的建立,消除了德國軍事膨脹的因素,促進了各國共同經濟發展。1958年,比利時加入大歐洲經濟共同體,使現在的比利時,已發展成為世界上發達的工業國之一。 1960年,在比屬剛果人民長期反抗殖民統治後,比利時被迫在布魯塞爾會議上,同意剛果於同年6月30日獨立;但是在同年7月13日,又對新成立的剛果發動軍事襲擊。在遭到國際輿論譴責後才不得不撤軍。1962年7月1日,比屬盧安達和蒲隆地也宣告獨立。至此,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統治全部宣告結束。而比利時政府的對外政策,則強調歐美團結,發展與第三世界之間的合作。 比利時從古代起便受到拉丁和日耳曼兩種文化的影響,這造成它的多元文化特點,並表現在語言和民族方面的衝突上。1968年,弗拉芒語區的學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學潮,抗議位於語言分界線以北的魯萬大學設立法語部,強烈要求法語部應遷往語言分界線以南,最終並迫使魯萬大學法語部南遷18公里,到奧蒂爾去建立新校。這所有數百年歷史的著名學府,就此一分為二,這就是著名的「魯萬大學事件」。 語言矛盾的尖銳化,也表現在社會和政治生活各方面。弗拉芒語區和法語區的青年,拒不學習對方的語言,而寧願講第三種外語。主要政黨也因語言和民族分歧而發生分裂,從1968~1979年間,基社黨、社會黨和自由黨先後一分為二。與此同時,比利時還規定各部大臣、副大臣、國務秘書講兩種語言的人數必須相等。多數比利時軍隊也是按語言分編,這無疑使軍隊的指揮也造成許多不便。 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國內經濟危機和民族語言矛盾的激化,比利時政局非常不穩,1968~1981年的13年間,內閣曾更迭達10次之多。 1980年比利時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把全國劃分為法語區、荷語區、布魯塞爾雙語區和較小的德語區等四個語言區,這一法案還同時確認成立法、荷、德三個文化區。這個修正案規定在瓦隆西亞、法蘭德斯和布魯塞爾,建立經過選舉產生的委員會,對於它們管轄地區負有根本的經濟責任。另外,在地區委員會中,三個文化區中的任何一個,都由一個文化委員會作為代表,負責本文化區內有關教育、文化和社會福利等事務;法、荷兩個語言區在布魯塞爾有它自己的代表,這種區域劃分大大地緩和了比利時社會的文化語言衝突。 比利時境內居民,絕大部分是瓦隆人和弗拉芒人。瓦隆人分布在國境的南部和東南部,使用法語,屬拉丁語系,信奉天主教,人數有450萬,佔全國人口40%以上;弗拉芒人因居住在國境北部和東北部的法蘭德斯地區而得名,人數有600萬,約佔全國總人口51%以上,使用弗拉芒語,屬日耳曼語系,也是信奉天主教。由於在民族起源上弗拉芒人是荷蘭裔,瓦隆人是法裔;宗教信仰上兩者雖然都是天主教,但弗拉芒人宗教意識更加強烈;語言和職業等方面也有明顯的差別,因此在瓦隆人和弗拉芒人之間,一直存在著嚴重的語言文化衝突,至今仍難平息。 此外,由於國內經濟的不景氣,人民勤奮自發性強的弗拉芒區經濟情況較好,人民繳稅多;瓦隆區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多,享受的社會福利也較多,結果形成富庶的弗拉芒人必須接濟落後的瓦隆人,因此弗拉芒人要求社會福利經費兩區自理,這個事情也拉大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其實兩區人民之間並非真的水火不容,只是被有野心的政客所利用而已。 1981年4月,第四屆W‧馬爾滕斯(Wilfried Martens)政府由於國內經濟的不斷惡化,各大政黨在緊縮國家開支等問題上意見不一而告倒台。同年11月8日國內提前大選,由於各政黨都不能提出強有力的經濟對策,誰也無法在國會中佔有上風。同年12月17日,馬爾滕斯經過多方的努力,組成了包括荷語基督教人民黨、荷語自由進步黨、法語革新自由黨和法語基督教社會黨等四黨聯合政府,協調內外政策,制定了3年經濟緊縮計劃,使國內政局才逐漸趨於穩定,但仍無法從根本上扭轉經濟惡化的局面,因此聯合政府不久後也告垮台。 1988年5月,馬爾滕斯再度出而組閣,成立了布魯塞爾首都大區,它享有與弗拉芒和瓦隆兩個大區同等的地位,為雙語區。教育權和財政立法權進一步下放到語言區,公共工程權則下放到大區。1991年,由中間偏左執政聯盟的戴安內‧狄翰出任首相。1993年4月22日,比利時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行聯邦制。 1993年7月31日,統治比利時達42年之久的博杜安一世國王在西班牙南部度假時,因心臟病發而去世,享年62歲,由曾任比利時紅十字會長、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及對外貿易促進協會主席的艾爾貝特親王繼承王位,成為比利時新國王,稱為艾爾貝特二世(Albert II)。 同年11月1日,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盟,比利時為創始會員國之一,其他會員國還包括有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英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瑞典、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塞浦路斯、馬耳他、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共27國。 1995年5月21日,比利時舉行聯邦制後的首次立法選舉,由基督教人民黨的狄翰蟬聯首相,與社會黨出組聯合內閣,但在執政期間因發生戴奧辛家畜飼料污染事件、重大的社會犯罪事件和政府醜聞案,致被選民唾棄,而在1999年6月13日的大選中落敗,淪為國內最大的反對黨。由荷語自由民主黨主席居伊‧魏霍夫斯塔特(Guy Verhofstadt)出任新的首相,由荷語自由民主黨、法語社會黨和法語生態黨組成聯合內閣大力推行「面向21世紀」的改革綱領,取得了良好效果。各執政黨之間雖時有摩擦,但尚能相互協調,因此保持了政府的基本穩定。這次三黨聯合政府在比利時歷史上是破天荒之事,因為以前的比利時政府都是單一的右翼政府、或是左翼政府、或是中左或中右政府,色彩鮮明而單一。這次三黨聯合政府中的荷語自由民主黨是右翼,法語社會黨是左翼,荷語生態黨是環保組織,因此這個政府很難用「右」、「左」或「中右」、「中左」的概念來界定它。比利時的政治家們普遍認為這是一次「違反常規」的組合。在比利時,人們通常是用藍色代表自由黨,紅色代表社會黨,綠色代表生態黨,因此這個三黨聯合政府又被稱為「彩虹聯合政府」。 2007年6月,由勒德姆(Yves Leterme)出任首相。2008年12月22日因金融危機請辭,2009年11月再次出任首相職務。2010年4月22日,因等待立場南轅北轍的政黨能達成合組新政府的共識,乃再度請辭,成為看守政府首相,截至2011年10月為止,比利時已有望重組新閣。比利時雖然目前沒有政府,但它的運作卻優於許多有政府的國家,國會仍能通過預算讓公務員有薪可支,鐵公路照常交通,連北約轟炸利比亞時都照樣參與。 ==君主立憲聯邦制== 根據1993年4月22日修正後的憲法規定,比利時國王是比利時王國統一的象徵,國體為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的一切權力,是屬於國王和全體國民的。王室男女成員都有王位繼承權。國王登基時必須在國會上宣誓,保證尊重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獨立與領土完整。國王是國家的元首,武裝部隊名義上的統帥,有宣戰、大赦、減刑、締約和媾和等權力,但是在使用這些權力時,應該在不損及國家利益和安全的範圍內,盡速通知國會,並且附上適當的說明。國王的命令沒有經過首相的副署,不得生效。 一般說來,比利時國王的權力,主要是象徵和禮儀性的。由於國內長期存在語言和民族矛盾,所以國王在代表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方面非常重要。國王在對外公開講話時都要交替使用荷語和法語,以表示對弗拉芒和瓦隆兩地區文化傳統的尊重,並且在每次講話中都要強調國內各語區的和睦相處和共同發展。此外,國王還必須以崇高的國家元首身分去扮演各政黨間的仲裁者,去影響政府作有利人民的施政。在國內,國王日常都是在王宮中處理公務,會見賓客,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或參加其他活動。國王還經常出國訪問,以樹立比利時良好的國際形象和開拓國際經貿合作。 比利時國王年俸約為200萬歐元,薪水的3/4用來支付身邊工作人員的工資、官邸的維修費用和水電費等,另外還可以領到60萬歐元,作為兩座宮殿的維修管理費用和旅行的費用。國王得自國家的收入,不必繳納所得稅。 現任國王為艾爾貝特二世,1934年6月6日出生於布魯塞爾,1952年進入海軍學校學習,1954年擔任比利時奧委會名譽主席和比利時紅十字會主席,1959年娶義大利奧拉小姐為妻。1960年長子菲力浦親王誕生,被定為王位繼承人。1971年艾爾貝特二世晉升為海軍少將,1993年獲陸軍中將和海軍中將軍銜,同年8月9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遵照王兄遺囑,就任比利時第六任國王。他所面對的是剛剛採行聯邦制的比利時,國內問題重重,一不小心,就會影響到國家的統一,因此可以說是任重道艱。他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培養比利時全國上下對比利時聯邦效忠的意識。這位國王作風平民化,在他出外度假時,總是穿著輕鬆的牛仔褲和布鞋,沒有大批安全人員護衛,深受比利時人民的喜愛。 王后奧拉1937年出生於托斯卡尼,是義大利加拉布赫一個老世家的後代,在1959年羅馬慶祝教宗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就職舞會中結識艾爾貝特王子。特別欣賞漂亮女孩子的王子,整晚只和22歲的她一個人跳舞,可以說是對她一見鍾情。在接下去的數個星期裡,倆人經常約會,王子並帶著她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中開快車。奧拉不僅臉部線條優美,身材更如女神,笑容充滿魅力,且富幽默感,能讓人化戾氣為祥和,就像穿透北方雨霧的一道陽光。許多男人對王子羨慕不已,女人也承認他有好眼光,但是比利時王室態度卻十分保守,許多懷疑態度曾形成阻力。 兩人婚禮於同年7月2日在布魯塞爾舉行,整座城市因之歡欣鼓舞,到處都做了義大利式的布置,歡迎這位美麗可人來自義大利的王妃。他倆的結合象徵了愛情、美麗、青春和財富,但當時並沒有人會想到,他們有一天會成為國王和王后。一開始時,奧拉還很困難扮好王妃的角色,因為她剛脫離少女期,語言中夾帶有些不雅的俚語,常常不小心就會脫口而出,又立刻致歉。她終於成為稱職的王妃和3個子女的母親,現在則母儀天下。1999年12月,王儲菲力浦親王與瑪蒂爾黛公主完婚,她是比利時歷史上第一位出生於比利時的王妃。 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是國家的立法機構,國王的立法權實際上是由內閣代為行使,國王對立法方面有所提案,也是由內閣代為提出。國會參眾兩院的職權並沒有太大的分別,但是只有眾議院有權與國王共同行使立法權。參議院只有咨詢權,參議員的名額與眾議員的名額有數字上的比例,就是由選民直接選出的參議員人數,應該是眾議員名額的半數。現在參議院部分議席由直接普選產生,部分由省議員以間接方式選出。在71名參議員中,由各大區直接選出40席,語言區議會指派21名,地方遴選9名,王儲則是法定參議員。參議員的資格限制比眾議員嚴,在國內各階層有相當地位的人,都具有參議員候選人的資格。 眾議院的眾議員由選民直接普選產生,共有150名眾議員,大約是在每4萬名選民中選出一人,可以連選連任。比利時選民的投票是強制性的,凡是年滿18歲的公民,除受刑罰者外,都有義務參加投票,不去投票的會被處以罰款,累犯則會失去投票權。 國會參眾兩院都有權修改憲法,通過特別法和批准國際條約,以及提名最高法院和行政法院的法官人選。但立法權主要是由眾議院掌握,如果多數眾議員對政府表示不信任,政府就要總辭。參議院的重要職能,是處理國會與各級地方政府間的糾紛。 國會兩院的會議是公開舉行的,但是經過議長或10人以上議員請求時,可以改開秘密會議。兩院各在每屆會期內,推選正副議長各一人,並且組成秘書處。如果沒有過半數的議員出席,議院就不得通過議案。兩院都有調查權;對於法律案沒有經過逐條表決的,也不得通過。所有國會議員都有言論豁免權,他們在國會中所發表的言論或所為的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重大的現行犯外,沒有得到國會的許可,司法機構不得在會期內因民事或刑事案件傳訊或拘禁國會議員。 行政權在理論上是屬於國王所有,但是實際上卻必須經由政府的首肯才能實施。雖然說比利時國王只是「君臨而不治」,是所謂的「有名無實的虛位元首」,但是憲法規定,只要有關國家事務的重要文件,都必須呈送國王簽署,否則無效。 聯邦中央政府為王國的最高行政機構,負責處理國家外交、國防、司法、財政和社會保障事務,以及大部分公共衛生和內政事務。鐵路、航空、郵電等國有企業和全國性文化科研機構也都由聯邦政府管理。此外,其他不屬於語言文化區和行政大區權限內的事務,也是由聯邦政府負責處理的。 內閣是聯邦政府的核心,由首相和各部大臣組成,由於首相及各部大臣都是向國會負責,所以國王只能在多數派中任命內閣成員。比利時的內閣多為多黨聯合政府,有些部還同時設有兩名大臣,一名負責荷語區,另一名負責法語區。此外,內閣下設有若干國務秘書。 比利時憲法規定,首相、大臣和法官,均由國王任免;非出生時即為比利時國民或獲准完全歸化者,不得擔任大臣職務。除了首相外,內閣由同等數目的講荷語或講法語的大臣組成;任何王室成員都不得擔任內閣大臣之職。內閣大臣有權出席國會任何一院的會議,並有發言權。只有當內閣大臣是國會議員時,才享有在國會中的投票權。 內閣大臣對眾議院負責,眾議院有權彈劾大臣,並可將犯罪的大臣交由上訴法院審判。除在受害人提出民事訴訟和內閣大臣非履行公務時的犯罪外,只有最高上訴法院才有權在國會開會期內審判出席國會的內閣大臣。國務秘書是政府的成員,但不屬內閣組成的部分,而是隸屬於內閣大臣,由國王任免之,其權力和職責範圍也由國王規定。國王的命令須在內閣會議上做出,並須經由一名內閣大臣的副署才能生效,且由這名內閣大臣對通過的法令負責。在國王逝世後和王位繼承人宣誓繼位前,國王的憲法權力由內閣以比利時人民的名義行使。如果國王不能親政,內閣大臣在證實這種情況後,須立即召集國會兩院會議,由兩院聯席會議對攝政與國人監護問題做出安排。 聯邦政府除了負責執行法律外,在立法方面也有一定權力,它可以向國會提出法案和法律修正案;國會通過的法律也需經國王和大臣簽署後方能生效。 現在比利時內閣設有首相1人,副首相4人,另設有外交,國防,內政,司法,就業,預算,社會一體化及社會經濟,通訊和運輸,財政,消費保障、公共衛生與環境,社會事務與養老金,公職與行政現代化,遠程通訊、企業與公共參與,經濟與科研等部,另有負責農業事務、發展合作事務和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的部門。 由於歷史文化原因和經濟發展的差異,比利時已形成了明顯的地方主義傳統。多年來,比利時努力尋求建立一種政治機制,以便在保持地方特性的基礎上加強聯邦制形式,同時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經過多次修憲和政治體制的改革,比利時現在已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地方權力體制。荷語、法語和德語三個語言文化區,各自擁有自己的議員和政府,並在教育、文化、青年、家庭、社會救助和公共衛生方面,享有一定的權限。三個大區也擁有各自的議會和政府,並在領土整治、環境保護、能源、地區經濟、就業,以及公共交通等方面享有職權。各地區都享有很高的自治權力,這是從中世紀以來所形成的歷史傳統。 比利時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三個語言文化區:荷語語言文化區包括法蘭德斯各省和布魯塞爾,法語語言文化區包括瓦隆各省(除講德語的市鎮外)及布魯塞爾,德語語言文化區在[[列日]]省境內。三個行政大區是瓦隆大區、法蘭德斯大區和布魯塞爾首都大區。10個省為安特衛普(Antwerp)、西法蘭德斯(West Flanders)、東法蘭德斯(East Flanders)、林堡(Limburg)、弗拉芒布拉奔特(Vla-ams Brabant)、瓦隆布拉奔特(Wa- lloon Brabant)、[[列日]](Liège)、埃諾(Hainaut)、那慕爾(Namur)和盧森堡(Luxembourg)等,包括了589個市鎮。 司法權獨立行使,與立法權和行政權享有同等的地位。掌管比利時王國司法事務和行使國家司法權的機構有治安法庭、初審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等。除了治安法庭外,其餘3個等級的司法機構均附有檢察機構。 治安法庭是最基層的司法機關,包括警察刑事法庭和民事治安法庭,只配備一名法官和一名書記員,負責處理較輕的刑事案件(最重刑罰為7天監禁)和較輕的民事案件。全國共有222個司法區,因此也設有222個治安法庭。 全國共有26個初審法院,其職能除了對上訴案件進行審理外,還處理一些情節稍重的刑事案件(其最重處罰為5年徒刑)和大部分的民事案件。開庭時至少由3名法官出席,在初審法院系統中,還包括了勞工法庭和商事法庭在內。 高級法院分別由5個上訴法院、5個勞資調解委員會和1個最高法院組成。其中5個上訴法院分別設在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根特、[[列日]]和蒙斯,一共管轄10個省。接受初審法院民、刑事的上訴案件。 最高法院審理重大的刑事案件,其宣判權限可自5年徒刑直至無期徒刑,不受理普通刑事案件。凡由最高法院判決的案件一般不准上訴。最高法院分成兩個部分,即民事和刑事法庭,至少有7名法官出席才能開庭。最高法院的職責不是接受上訴,而是當它認為各上訴法院援引或解釋法律不當時,可對這個業已判決的案子予以撤銷,移交給與原審此案的另一同級法院重審。 為了更有效對付日益增長的行政違法行為,比利時又成立了中央行政法院,它可在其職權範圍內撤銷違法的某種行政決定,或者命令聯邦政府或省、市政府補償由其武斷措施所造成的損失。中央行政法院設有司法處,由11~13人組成,其任命是先由國會建議,再由政府提名。比利時還設有一個仲裁法院,其職能是審理關於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轉移權限方面出現的憲法糾紛。 比利時的司法權由各級司法機構在國王的名義下獨立行使。法院審理案件一般是公開進行,但有危及公共秩序或有傷風化者除外。審理任何案件,除民事案件外,均需設立陪審團。治安法官和普通法院法官由國王直接任命;上訴法院法官和上訴法院所轄的初審法院院長、副院長,由國王根據分別在上訴法院和省議會提出的兩份遴選名單中選任。最高法院法官由國王根據分別由最高法院和參議院提出的兩份遴選名單中選任。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各在其法官中推選院長和副院長。法官係終身職,非經審判不得在其屆齡退休前剝奪或終止其法官的職務。 這個國家實行多黨民主政制,憲法保證結社和組黨的自由。但是,由於語言的糾紛,比利時的主要政治黨派和團體,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都一分為二,分別組成相互獨立的荷語黨和法語黨,這是比利時政黨的主要特點之一。 荷語自由民主黨(Vlaamse Liberalen en Democrate)簡稱VLD,是國內最大政黨之一,1979年從自由黨分裂出來,是比利時右翼政黨,約有黨員8.5萬人,現為荷語區(弗拉芒地區)的大黨。 荷語基督教人民黨(Christel-ijke Volks Partij)簡稱VCP,1968年自基督教社會黨中分裂出來,是左翼政黨,也是弗拉芒大區和布魯塞爾首都大區中最重要的政黨,有黨員12.2萬多人。這個政黨對內主張勞資合作,政府對某些關鍵經濟部門應進行有效的干預,主張在比利時建立「平等、公正的福利社會;對外主張加強與歐盟間的團結」。 法語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簡稱PS,屬左翼政黨,有黨員15萬多人,是瓦隆地區的第一大黨,其內部一直存在著革命派和改良派的鬥爭,近年來由改良派佔上風。這個政黨成立於1885年,1945年改稱社會黨,1978年因民族矛盾分裂為法語社會黨和荷語社會黨,政治主張趨於保守。對內主張建立民主的社會主義,擴大國有企業的自治管理,增加就業和擴大福利待遇,並使資本主義制度更加適應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對外主張加強歐洲一體化建設和實現歐洲聯合。 此外,國內重要的政黨還有法語革新自由黨(Parti Réformat-eur Libéral),簡稱PRL,或民主陣線改革公民運動;弗拉芒集團(Vlaams Blok)簡稱VB;荷語社會黨(Socialistische Partij)簡稱SP;法語生態黨;法語基督教社會黨(Parti Social Chrétien),簡稱PSC;荷語生態黨;荷語人民聯盟(Volksunie)簡稱VU;以及法語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簡稱FN等。 國名:比利時王國(The King-dom of Belgium)。 獨立日:10月4日(1830年)。 國慶日:7月21日(前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登基日)。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5:13。旗面從左到右由黑、黃、紅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因為1790年時,在奧地利統治下的比利時人民,就是以這面三色旗為號召,起而反抗奧地利的統治。1815年,比利時的統治者改為荷蘭,而獨立運動仍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到了1830年,比利時人受到法國7月革命運動的鼓舞,暫時借用法國革命的旗幟,揭竿而起。由於有這樣一段歷史,所以比利時的國旗也是以法國的三色旗為藍本而製定的,這三種顏色則是取自比利時傳統徽章「在黑的底色上,吐出紅色舌頭的黃獅子」而來的。黑色是莊重而具有紀念意義的色彩,表示悼念在1830年獨立戰爭中犧牲的英雄;黃色象徵國家的財富和畜牧業與農業的豐收;紅色象徵著愛國者的生命和鮮血,還象徵著獨立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比利時是世襲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乘坐的汽車掛有與國旗不同的王旗,為四方形,旗地近似咖啡色,旗中間有比利時國徽,旗地四角處各有一頂王冠和在位國王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國徽:為斗篷式,中間有面突出的盾,盾面上有頭後肢站立、前肢騰起、伸出紅舌頭的黃色雄獅,獅子圖案後交叉著君王的節杖,象徵君主的權利和正義。盾形圖案由利奧波德勳章飾帶所環繞;頂端有金、紅兩色王冠,又飾以金、白等色的飾帶和幔帳,飾環之下懸掛一枚利奧波德(比利時第一代君主)勳章。國徽基部有條紅色飾帶,上面用法語和弗拉芒語寫著「團結就是力量」的格言。支撐著盾徽左右各有一頭獅子,每頭獅子各支撐著一面國旗。國徽上端裝飾著代表比利時9個省的9面旗幟。 國歌:叫做「布拉奔特之歌 」。由路易‧亞歷山大‧德謝於1830年作詞,查理‧羅日葉於1860年修改,弗朗索瓦‧凡‧康本豪作曲。歌詞分為兩段,其中第一段為:「在遭受幾百年奴役後,比利時人民重新抬頭。憑著勇氣恢復了榮譽,法律重光,旗幟如舊。您堅強勇敢的雙手,從此不被他人所控制。在您古老的旗幟上刻著:君王、法律和自由!在您古老的旗幟上刻著:君王、法律和自由,君王、法律和自由、君王、法律和自由!」 國花:鬱金香(Tulip),是比利時人最喜愛的花卉,屬百合科 (Liliaceae)鬱金香植物,約有100種,原產於舊大陸,現已廣為栽培。具鱗莖,花多為鐘形,單生;葉厚,淺藍綠色,簇生於植株基部;蒴果,種子多。現在已培育出上千種漂亮的園藝變種,許多只能以鱗莖繁殖。大部分過去的變種是由格斯納瓦鬱金香(T. gesneriana)和香鬱金香(T. sua- veolens)雜交而來。較新的一些變種常用格雷格氏鬱金香(T. greigi)、考夫曼氏鬱金香(T. kaufman-niana)或福斯特氏鬱金香(T. foster-iana)。 國鳥:紅隼(Kestrel)。是隼科(Falconidae)隼屬(Falco)一種小型猛禽,獵食時有翱翔習性,吃大型昆蟲、鳥和小哺乳類動物。呈現兩性色型差異,這在鷹類中是罕見的;雄鳥的顏色比雌鳥更鮮豔。紅隼產於東半球,其中的美洲隼(F. Sparverius)美國人叫牠為雀鷹,在美洲非常普遍,體長約30公分,下體白色或淡黃色,上體紅褐色和石板灰色,頭部有顏色斑。這種小型猛禽分布於東半球大部分地區,有時也叫做歐亞紅隼或歐洲紅隼,牠比美洲隼稍大,但是顏色不會那麼鮮豔。牠在比利時是非常普遍和分布較廣的隼類,常棲息在鄉鎮村落附近,以及有疏林或灌木叢的開闊地帶。 ==為北海國家== 比利時是歐洲小王國,全國總面積3.2547萬平方公里(包括在荷蘭境內的飛地巴勒-海爾托赫),約合1.2566萬平方哩。它的經緯度為東經2度5分到6度5分、北緯49度5分到51度1分間,國境長約280公里,寬約145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差不多在歐洲的西北部,西北濱北海隔著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相呼應,所以也成為北海國家之一。 這個國家的邊界線總長共為1444.5公里,其中海岸線長65.5公里,但是海岸平直,很少曲折。它東北界德國,交界長161.5公里;東和盧森堡接壤,雙方交界長148公里;北接荷蘭,邊界長449.5公里;南和西南與法國為鄰,邊界長達620公里。大體上說,比利時位於歐洲大陸法、德兩個大國之間,離英國最近海岸的距離約80~100公里,瀕臨有幾百條航線和貨物運輸線交錯著的北海,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戰略意義。 比利時基本上是個低地國家,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北部是低地平原,中部是丘陵,東南部是阿登山,平均海拔250~260公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約佔國土面積的3/4,全境地形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東南一帶多山丘,地勢較高,叫做上比利時。位於默茲河及其支流桑布爾(Sambre)河以東的阿登(Ardennes)高原上,屬古老的斷層,山體經年風吹雨打,嚴重風化,已經沒有高山奇峰,只有一些坡度較緩的圓形峰頂,一般海拔在360~460公尺之間。上比利時的阿登山脈斜貫境內,其鄰近德國邊界的博里納日峰海拔694公尺,是全國的最高峰。這一帶呈波狀高原,深谷縱橫,礦藏豐富,森林和山谷形成美麗的景觀。這裡氣溫高,多霧,大多數地表被森林所覆蓋,此地森林面積佔比利時森林總面積的1/3,而上比利時的面積,則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4。 中部的斯海爾德河流域以東,到默茲和桑布爾兩河之間,以及在沙質平原和阿登高原之間,叫做中比利時,是國內中部平原和丘陵地帶,海拔北部約為80~100公尺,往南逐漸遞升至180~200公尺。這裡係石灰岩平原,土地平坦,地表土壤厚,上層覆有洪積土,還夾雜著沙土層和黏土層,地表有高度肥力,非常適合農、牧業的發展,這裡盛產小麥、甜菜、牛、羊和雞,是比利時的精華地帶。 西部沿海區及內陸低地,包括北海沿岸及北部地區,叫做下比利時,地勢向西北平緩下傾,並向內陸延伸16~40公里不等,地勢最低,海拔1~100公尺間,有時還略低於海平面以下,有些是沙地,有些是平原草地,形成國內主要的農牧區。海濱沙丘帶沿海岸線延伸,寬1.5~2.5公里,高9~18公尺,最高可達30公尺,漲潮受淹;沙丘帶內側是圩田帶,略高於海平面,原為泥炭沼澤。為了防止水患,海岸線一帶築有16公尺高的保護堤。海岸多由白色不穩定的沙土構成,有的形成連綿不斷的沙丘,有的地方完全裸露,東面低窪的沼澤地一帶,覆有石楠科植物和野生的烏荊子,一列列的砂丘和人造堤壩護衛著沿海低地,以防海水倒灌。20世紀這裡發現煤礦,隨著採煤業的興起而發展為工礦區。 雖然這個國家河川水量非常豐富,但是由於領土不大,所以幾乎沒有一條河的整個流域全在境內,多源於法國,屬大西洋水系。境內有斯海爾德、默茲和伊澤爾等三條主要河流。 斯海爾德(Schelde)河又叫做埃斯科(Escaut)河,發源於法國北部,流經比利時西北部,在荷蘭境內注入北海,比利時境內流程200公里,流域面積佔國土之半,所以將這條河稱之為「比利時之河」也不為過。斯海爾德河流經比利時中部低窪地區時,主要支流左岸有斯卡爾普河和萊斯(Lesse)河,右岸有登德爾(Dend-er)河和敘爾(Sure)河。隨著上游的河道運河化,幹流沿途地勢低平,河岸築堤防潮,漲潮時大型海輪可上溯至安特衛普,主要水源靠雨水補給。安特衛普至根特之間航運最為繁忙,兩岸多工商企業,有運河與索姆塞納河系、桑布爾和默茲河系連接,屬平原型河川。 默茲(Meuse)河是境內另一條大河,全長950公里,在比利時境內流程為183公里,源於法國朗格勒高原,在法國境內穿過聖米耶勒和凡爾登之間的深谷,再流過沙勒維爾-梅濟耶爾城後,蜿蜒穿過阿登高原,在日韋進入比利時,然後向北流至那慕爾,接納桑布爾河,繼而轉向東北流到[[列日]],形成荷蘭及比利時的分界線,過荷蘭的芬洛漸轉向西,降至海平面高度並分流,一支流入荷蘭的迪普,通往北海的出海口;另一支流入萊茵河的運河瓦爾河。這條默茲河流域面積佔國土的42%,河道較淺,輔以堤壩和水閘,可以通航。 伊澤爾(Yser)河也是境內大河之一,源出法國北部的蒙特卡塞爾(Monts Cassell)和德勒克萊茲(de Récollets)砂岩山地北側,長77公里,呈弧形流經比利時西部的西法蘭德斯省,經尼烏波特後注入北海。它四周圍海低地的眾多河渠都匯入這條河,在尼烏波特有水閘調節河的水位,以利於排水和航行。從法國邊境東部起,河道已運河化,但是到了漫長的夏季就無法通航。這條河經盧(Loo)河與弗爾納相通,以伊瑟運河與伊普爾相連。 比利時的水利資源由各大行政區管理。在生活用水方面,全國共設有109個自來水公司,10個家庭污水淨化公司。2010年,全國飲用水供應量約7500億立方公升,64%取自地下水,36%取自地上水。目前,比利時100%的家庭污水已被加工淨化。 這個國家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境內沒有高山,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0℃;1月份平均氣溫為2.6℃,最低氣溫可降至-4℃;7月份平均氣溫為17.1℃。四季多雨,每年約有200個下雨天,但是很少大雨,秋天和冬天下雨較多,因此每年8~11月是雨季,年雨量沿海地區是670公釐,中部地區是720公釐,阿登山區有1500公釐,首都布魯塞爾有1650公釐,為全國降雨最多的地區。夏、冬兩季的白晝長短相差很大,夏季晝長,冬季晝短多霧,每月平均日照時間僅100~200小時。沿海一帶每年降霜約50天,阿登山區則超過150天。降雪日全年約有30~35天。風向主要受大西洋的影響,颳東風的情形相當普遍,特別是在晴朗的春天裡,經常會從東邊高原地區吹來刺骨的寒風。 ==歐洲工業化王國== 在比利時,全國雖然只有2.1%的人口從事農業,但因採用精耕的方式經營,採大農場制度,使用大量化學肥料,加上全國有9.8萬台農耕拖拉機,使國內土地已差不多全部開墾完畢,耕地面積共達146萬多公頃,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58%左右。並且農作物產量高,小麥每公頃農地可以生產6.8噸、甜菜為55噸、馬鈴薯為42噸。這種優異的成績,除了自然條件優越外,與比利時農民的辛勤勞動也有密切的關係。 比利時農業在兩大地區發展並不平衡,北部弗拉芒地區的農業實行精耕細作,西南部瓦隆地區農業卻是廣種薄收,較為粗放。沿海圩田地區是新成土,經排乾和脫鹽後具有較高農業價值。中部分布著灰棕土壤和灰色森林土,黃土沉積而成的布拉奔特和孔德羅茲地區宜於農耕。東南部的棕色森林土為淺薄幼年土壤,大部分被森林所覆蓋。法蘭德斯和肯彭平原為沙質土壤,較為貧瘠,經施肥和排水後也可以用於農耕。 主要農業區在北方的默茲和桑布爾兩河以北地帶,生產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菊苣、萵苣、香茄、蘋果、草莓、蔬菜、亞麻和水果等。小麥年產量約80萬噸,燕麥45萬噸,馬鈴薯約200萬噸。糧食不足自給,需從國外輸入,但30%蔬菜可供出口。肉、蛋、黃油、脫脂奶粉、糖、蔬菜和馬鈴薯自給有餘。穀物自給率為49%,新鮮水果42%,酒和植物油的自給率很低,分別為5%和1%。 在森林方面,擁有60萬公頃森林地,自然植被多數屬西歐型落葉闊葉林,但經過人類長期經濟活動,植被類型和結構已經改觀。目前森林覆蓋率為20%,其中2/3為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櫟、山毛櫸、樺和榆樹等。比利時的森林主要分布在肯彭平原(以雲杉為代表的針葉樹為主),以及桑布爾-默茲河谷以南的阿登地區(為落葉闊葉和常綠針葉的混合林區)。2010年的原木年產量約260萬立方公尺。森林動物中主要的有赤鹿、狍子、野豬、貂和歐兔等。 畜牧業佔非常重要地位,為農業總收入的3/4,而家畜和飼料業是比利時農業的最大領域,牧場佔農地面積的49%,以西北沿海一帶和阿登山區最為興盛。全國有牛303.8萬頭,奶牛59.6萬頭,豬683.4萬頭,馬20萬多匹,綿羊18.5萬隻,肉雞2427.4萬隻,蛋雞1418.6萬隻。年產牛肉約30萬噸,豬肉110萬噸,奶酪製品約11萬噸,脫脂奶粉製品5.2萬噸,肉食可以滿足國內95%需求,奶製品則可滿足國內100%的需求。 漁業規模不大,以近海捕魚為主,現在約有機動漁船200艘,近海人工動力小舢板式小漁船1500多艘。機動漁船主要由拖網漁船組成,共有三種:最多的是典型的拖網漁船,船身長15~24公尺,擁有221瓩功率;另一種較大的拖網漁船長25~40公尺,可達到882瓩功率;第三種是專門捕撈鱈魚的拖網漁船。 捕魚作業區主要是從北海到冰島的大西洋漁場,重要的漁港有澤[[布魯日]]、奧斯坦德和尼烏波特。捕魚種類以鰈魚、鱈魚、鰨魚、鱸魚、扁魚和比目魚等為主,捕撈量佔90%以上,其他產品也有鮃魚、黃蓋魚、鰩魚、蝦類和蟹類等。 水產養殖業也有相當規模,主要產品為年產量約800多噸的鱒魚,以及年產量約600多噸的鯉魚,也有少數鮭魚。全國年捕魚量約6.5萬噸,其中3.8萬噸在國內漁港上岸,2.56萬噸在外國漁港上岸。魚貨除了自足外,還有部分可以出口。在水產加工方面,主要有鱒魚加工和鮭魚燻製,其中燻製鮭魚主要用於出口。 礦產資源比較缺乏,現在只有煤、鉛、鋁、錫、鐵、鋅、銅、銻、鎳和鎘等礦。煤產量已大為減少,年產量只有10萬噸,每年需要自德國、美國進口600萬至700萬噸。比利時也是石油進口大國,它雖然無石油資源,但卻有相當的煉油能力,因此能源消費量較大。天然氣需求量也大,可以滿足國內能源和發電的需求。此外,比利時是今日世界上第三大鋼鐵生產國,鐵礦集中在阿登高地,年產量約1720萬噸;鋅礦散布在奧伊本和馬爾梅迪一帶。 工業非常發達,但80%工業原料依靠進口,將加工後的工業品或半成品再銷往國外。國內工人佔獨立謀生人口的45%以上,工業以發電、紡織、冶金、鑽石、鋼鐵和機器製造為主,機器人的使用率佔全球第三。國內重要的工業還有水泥、石油化學、橡膠、軍火、菸酒、肥料、建築、煉油、成衣、造船、交通工具、煉鋅、煉銅、玻璃、造紙、製糖、木材加工、化工、食品加工、皮革、塑膠、五金和地毯等。 能源發電以核電為主,佔全部發電量之55.2%;其次為火力發電,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為動力,佔總發電量42.9%;水電較少,只佔總發電量1.9%。目前比利時核電佔發電量的一半以上,出於環保觀念的考慮,比利時政府已決定不再新增核電容量。 在能源方面,國內有8個大型煉油廠,其中5個設在北部的安特衛普,每年煉製石油約730萬噸。其他3個大型煉油廠年製汽油400萬多噸,柴油794.4萬噸。 機械製造工業也是比利時重要工業部門,無論是鐵路機車、電機、造船和紡織機械等生產,在國際間都居於領先地位,並著有良好聲譽。金屬加工機器、水利工程、冷凍冷藏設備、機床、自動化設備和起重機等生產,更受好評。在機械工業中,以汽車裝配最為發達,雖然比利時本身並無汽車品牌,但由於它在歐洲的地理位置及安特衛普港的便利條件,因此仍吸引了世界著名汽車製造商,如福特、歐寶、大眾和富豪等在比利時投資設廠,建立了四大汽車裝配廠,年產各型汽車多達120多萬輛,這些汽車裝配中心,都設在安特衛普和布魯塞爾兩地。 由於比利時位於鹿特丹、安特衛普、勒哈佛和漢堡四大港的中心位置,港口運輸業的發達,帶動了造船業的發展,但比利時的造船業多生產中小型船隻,這種工業多集中在安特衛普。傳統的軍火工業也很發達,它所生產的輕型武器,出口到世界許多國家。 紡織業是比利時古老的工業 部門,紡織工業中心設在根特、[[布魯日]]、布魯塞爾、林堡、科特賴克和馬林,主要產品包括棉、毛和各類化纖製品。毛紡織業主要分布在韋爾維耶及其周邊地區,地毯加工業歷史悠久,並係世界第一地毯生產國,是比利時紡織業的主導產品。一般說來,比利時的紡織業產品可以分為5大類,計為:室內裝潢用紡織品佔40%,成衣布料佔25%,科技用紡織品佔20%,染整加工業佔10%,紡紗業佔5%。 鑽石加工業也在世界居領先地位,不但歷史悠久,信譽卓著,切割技術更是獨步全球,「安特衛普切割技術標準」更成為國際上鑒定鑽石上等品級的標準。比利時是全球未加工鑽石的經銷中心,世界鑽石原石交易的90%都在安特衛普進行,2010年鑽石原石出口量為17.5萬克拉,出口金額超過72億歐元,主要外銷市場為英國、剛果、以色列、安哥拉、澳大利亞、美國、中國、泰國、斯里蘭卡、法國、烏克蘭和日本等。 在對外貿易方面,比利時是世界第10大進出口國,2010年貿易額約為3800億歐元,其中出口金額約為1800億歐元,主要出口品為冶金、紡織、化工製品、交通設備、食品、牲畜、加工後的鑽石、鋼鐵、軍火、機械、地毯、梳洗毛線、平板玻璃、金屬絲線、水泥和儀器等。進口金額約為2000億歐元,主要進口品有煤、石油、天然氣、製成品或半製成品、機械、食品、珠寶、羊毛、旅行袋、皮包、運動器材、手工藝品、棉和麻等。主要貿易對象是德、法、荷、英、美、瑞士、以色列、印度、義、愛爾蘭、瑞典、沙烏地阿拉伯和日本等。 一般說來,比利時雖然是歐洲小國,但同時也是世界外貿強國,外貿立國是比利時經濟命脈和特點之一,因為國內資源缺乏,80%以上原材料要依靠進口,70%以上產品供應出口,並向外國商品提供過境服務。由於需要對外購買大量能源資源,因此外貿曾長期略呈逆差。此外,比利時還專門成立了聯邦出口局,由菲力浦王儲為名譽主席,他經常率領大型貿易團出國訪問,為比利時企業界人士多方開拓海外市場而努力。 比利時的貨幣單位叫做歐元(EURO),簡稱為€,每一歐元又分為100分,紙幣單位有5、10、20、50、100、200和500等7種。硬幣單位有1、2、5、10和50等分,以及1和2元等8種,每1歐元約可兌換1.3385美元。平均國民所得每人每年約2.3萬歐元。 比利時國家銀行就是中央銀行,基本職能是發行貨幣,制定金融政策,代理國庫、經營商業銀行和公營金融中介機構的存款帳戶。銀行委員會對商業銀行和金融公司負有監督權,並按保持清償能力的要求,制訂關於流動資產比率的條例,還監督證券交易所新證券的發行。此外,國內重要的金融機構還有再貼現擔保局和貸款基金會等。除了本國的金融機構外,歐盟成員國,以及美國等一些國家的銀行,也在比利時,特別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設立分支行、附屬機構或代表辦事處。 這個國家也編列有一筆對外援助的開支,其年援助金額為國內生產總值的0.7%,已達到國際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規定的目標。在比利時的對外援助總額中,用於最不發達和最貧困國家的佔70%,並將受援國家的社會安全、兒童保護置於重要地位。在過去10多年中,比利時參加的國際援助行動有:在柬埔寨清掃地雷、協助寮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越南婦女聯合會開辦小額信貸,在剛果修建鄉村道路,向盧安達提供醫療幫助,為玻利維亞購買疫苗,以及幫助摩洛哥建立飲水設施等。其全部援助對象除了上述國家外,還有尼日、布基納法索、蒲隆地、莫三比克、馬利、比寧、烏干達、塞內加爾、衣索匹亞、象牙海岸、坦桑尼亞、南非、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巴勒斯坦、阿爾及利亞、孟加拉、秘魯和厄瓜多爾等總共25個國家或地區。 比利時擁有許多舉世聞名的企業,它們都是比利時經濟的重要支柱,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比利時聯合化工集團(U.C.B),是醫葯化工企業,創辦於1928年,總部設在布魯塞爾,資產18億歐元,下屬有15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有職工9500名,分為葯品、化工和薄膜等3個部門,95%產品外銷,其餘5%內銷。所生產的抗過敏葯暢銷歐洲市場,樹酯佔有30%以上世界市場,甲胺及其產品佔有20%世界市場,薄膜產品也在世界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並係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紙生產商。 比利時動力集團(TRACTEB-EL)是經營能源和提供相關服務的國際集團,以及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獨立發電商。主要業務是電力和天然氣,還涵蓋發電、輸電及供電網絡,也提供包括工程技術設備安裝、垃圾處理和通訊等方面的服務。總部也設在布魯塞爾,共有職工6.3萬人,其業務涵蓋全比利時的發電、輸電網絡,並已在2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置了100多個經營點。 斯通國際儲存設備公司(Stow International NV),建立於1987年,總部設在韋弗爾傑姆(Wev-elgem),業務分為工程設計、設備生產、技術安裝和客戶服務四大類。它所生產的儲存設備有托盤貨架、積蓄式貨架和隔板式貨架。公司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0多個銷售網點和4個生產基地,並在德、法、英、中、波蘭和奧地利等國成立分公司。 蘇威集團(SOLVY)是著名的化工醫葯集團,總部位於布魯塞爾,資本額12.44億歐元。共有化工部、醫葯部、塑膠部及其產品加工部。有職工3.3萬人,在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上百家子公司,主要產品有化工、醫葯、塑膠原料(如PVC、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等,產品60%外銷。 比利時史克必成生物製品公司(S. B. Bio)隸屬於英國史克必成醫葯集團,以專門研製並生產人類疫苗為主要業務。全公司有職工2500多人,其中700多人為研究人員,年營業額達8.83億歐元,擁有全球30%疫苗市場,在全世界的疫苗研究、開發、生產和營業方面,都居壟斷地位。公司除了生產甲型肺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小兒麻痹症疫苗、水痘疫苗、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綜合疫苗外,還有麻痹、腮腺炎、風疹綜合疫苗,以及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等。 西格斯環保技術集團(Seghers Better Technology Group)1974年在威爾布洛克(Willebroeck)市成立,擁有固體廢物處理工程公司、水處理工程公司和機構設備服務公司等3家公司。集團從事環保技術的開發、團體廢物的處理、污水處理及提供西格斯環保技術設備與產品。集團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代表處,在700多名職工中有300多人為工程師和科學家,並通過與大學、科研機構的長期合作,逐步擴大了環保技術的研究範圍,其中包括城市垃圾和工業廢物處理、煙塵淨化、金屬污物清洗、污水廢水等最先進的環保解決方案和完善的技術。同時,這個集團在國內外擁有多項環保專利和專有技術。 比利時混凝土集團(SBB)創立於1909年,它從一家混凝土生產企業,發展成為現在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埃及、印度、波蘭、斯洛伐克、模里西斯等國家,擁有50多家子公司的國際建築工程集團公司,共有職工1.2萬多人,集團的業務分為三個部門:工程建築部門主要承擔港口、機場、橋樑、市政建設和地下工程等大型建築項目。民用建築部門主要承擔民用住宅、辦公場所、醫院、公園和體育場等設施建設。機械電氣工程部門主要負責光纜和電纜的鋪設,公共場所的照明,工業區的照明,公共設施的維修保養,以及交通管制設備和信號設施的安裝等。 畢加諾爾(Picanol NV)公司,建於1936年,總部設於伊普爾市,主要從事紡織機械的生產,尤其是多種噴氣式紡織機。它在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尼、巴西和土耳其等國設有生產點、服務和培訓中心,其代理網絡遍布全球,年營業額約4億歐元,年產各型噴氣式紡織機共26萬台。 比利時圖像分辨綜合系統(I.R.I.S.)公司於1987年成立於布魯塞爾附近的新魯萬市,主要從事圖像、光字符分辨和文件管理等技術的開發,在美國、法國和盧森堡設有分支機構。這家公司的光字符分辨和文件管理技術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北約、歐盟、盧森堡國會和義大利郵電局等均採用它的產品,因而確立了它在電子文件管理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英特布魯集團(Interbrew)是世界第二大啤酒釀製集團,總部設在盧萬市,產品行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職工1.7萬多人,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的21個國家和地區中,設立了幾十家子公司和合資企業,年生產銷售啤酒3862多萬公升。 比利時離子束應用公司(IBA),由新盧萬大學迴旋加速器研究中心,和比利時國家放射物研究所,於1986年聯合成立,是生產安裝醫用和工業用加速器系列產品最大的國際民營企業,有職工1100多人,其中在比利時有270人,在歐盟其他國家的有280人,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有550多人。公司開發的產品主要包括有:一、用於正電子發射層面照相技術(PET)的迴旋加速器,可提供高質量的生物工程影像,使核醫學能夠在分子醫學領域中發揮作用;二、質子束治療系統,可準確殺滅癌細胞,又不損害健康細胞,無痛無血,副作用細微,用於腦、眼、脊椎骨附近腫瘤的切除;三、根據用戶特定要求生產Cyclone 18+型質子束加速器,其質子束電流可達2毫安,為常規標準的5倍,可用於替代核反應堆生產鈀103(是一種用於植入方式治療癌症的放射性同位素)。此外,這家公司在食品和醫療器械消毒用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及生產領域,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 尤尼克(Eonic)公司成立於1989年,總部設在盧萬市,擁有1200多位專家,並擁有包括三所大學、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研究機構之一的校間微電子中心,以及眾多的工業伙伴。在中國和歐洲都建有辦事處,還在歐洲、美洲和亞洲擁有軟件開發中心。它是一家唯一擁有高效的多數字信號處理程序(Digital Siganl Proces-sor),以及並行的軟件開發工具(Virtuoso TM)的公司,致力於開發通用傳送處理程序,以及用於單一處理程序和綜合處理程序的高效運行程序的工具,如實時操作系統(RTOS)、快速設計模型,以及應用開發工具等。在高性能的數字信號處理程序應用領域,實時操作系統已成為最流行的實時應用開發工具。 德倫杜斯集團(Telindus Gro-up)是一家提供數據集成和電信網絡產品及相關服務的集團,總部設在赫維里(Heverlee)市,有職工1300多人,總資產約3.5億歐元。主要是生產高效能的調製解調器和其他網絡的接入產品。目前在歐洲10個國家有30家分公司,其代表遍及歐洲、東南亞、南美洲和中東地區。 貝卡爾特集團(Bekaert Gro-up),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鋼絲及鋼絲製品製造商,也是在世界鋼絲繩領域中居領先地位的國際性大企業,初創於1880年,總部設於科特賴克市,年營業額30多億歐元,共有職工1.8萬人,設有鋼絲及鋼絲繩部、絲綱部、鋼窗線部,以及高新技術產品部,主要生產銷售各類鋼絲、鋼絲線、鋼窗線、鋼絲網,以及用於電子產品、消除靜電、電磁保護裝置和真空產品的塗料等。 阿爾卡特貝爾(Alcatel Bell)公司總部設在安特衛普市,年營業額約9億歐元,共有5100多名職工,其中約2000名為工程師,主要業務有三方面。一是研究、開發公用電信系統軟件;二為生產製造交換系統、傳輸系統、通信系統、音頻設備和地面接收等電信設備;三係培訓服務。在比利時有6個工廠,用以開發生產交換系統、傳輸系統、印刷電路板、集成電路、太空技術、國防產品和信息服務技術等,在國外開設37家生產合營公司和16個海外商務辦事處。 ==交通發達== 交通運輸是比利時經濟的主要動力,因此交通非常發達。在航空運輸方面,以布魯塞爾國際機場為中心,安特衛普和奧斯坦德國際機場為輔,和49個國家及地區的74個城市有密集的定期國際航線營運。與國內各重要城市間,也有航班服務。國內主要機場還有科特賴克、蒂倫豪特、埃斯塔勒、弗爾納、哈瑟爾特、亨克、貝克、[[列日]]、蒙斯、沙勒羅瓦、菲利普維爾和維爾通等。 全國各航空公司擁有約800架各型民航客貨機,年客貨運輸量約為2300萬人次和50多萬噸物資。比利時航空公司(SABENA)是由政府經營的半官方資本航空公司,在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的排行榜上,名列14,兼經國內外客貨航空運輸,航線遍布歐洲、美國、中東、遠東和非洲等地。 海運以安特衛普為中心,可以和世界各地港口通航,與倫敦之間,每天都有班次密集的渡輪交通。在進入安特衛普港的貨輪中,約有70%為比利時工業使用。安特衛普港的腹地,並不僅限於比利時國內,甚至可超越國界伸展到其他國家境內。國內主要港口除安特衛普外,還有根特、[[布魯日]]、澤布魯日、奧斯坦德和布魯塞爾。其中的安特衛普港和根特港,與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合稱為世界四大港口。 全國擁有排水量100噸以上商船2212艘,總噸位200萬噸,佔歐盟的2.4%,佔世界的0.5%,年貨運量50.13億噸。國內總共有250條海上航線和世界各主要港口聯繫,另有170條水陸聯運線。 內河航運在比利時的運輸體系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境內有個完整的運河系統,運河駁船可以通達魯爾、鹿特丹、南錫、斯特拉斯堡、彼得爾、巴黎和里昂等鄰國港市,河流共長1670多公里。斯海爾德、默茲和萊茵等三條河流所形成的三角地帶,對比、盧經濟同盟有相當大的經濟效益,每年輸送物資超過4500萬噸。這個三角地區內1/5的進口物資、1/4的出口物資,都要靠運河上的平底船隻運送。比利時和荷蘭之間80%以上的貿易量,與德國之間2/3以上的貿易量,以及與法國之間1/5的貿易量,全靠在運河上航行的約2800艘平底船隻的往返輸送,每年運送貨物量約達9000萬多噸。 地面交通以鐵、公路為主。 比利時鐵路全屬公營,它有世界上密度最大的鐵路網,鐵路全長3436多公里,有單軌、雙軌和四軌列車,各主要幹線鐵路多已電氣化,電氣化鐵路已達2500多公里。 這個國家的鐵路網已遍布全國,勿遠弗屆,平均每1000平方公里土地就有130公里長鐵路,並且可以和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等鄰國的鐵路相銜接。其中TGV(Traina Grande Vitesse)高速列車,因係行駛於法國、比利時、荷蘭至德國等四個不同語系的國家,為了發音容易及好記起見,乃改稱為Thalys;且由於這種高速列車是通行於歐洲的西北部,所以也有人簡稱它為「西北列車」。 Thalys有子彈形的紅色車頭,依目的地城市的不同,每班列車又有TGV的代號,如往來於巴黎、布魯塞爾及阿姆斯特丹的列車,代號叫做TGV-PBA(Paris-Brussels-Amsterdam),如延伸到德國的科隆,就叫做TGV-PBKA。目前Thalys列車班次最多的還是TGV-PBA路線,每天多達25個班次,兩地之間車程只需1:25。車上軟體服務也非常貼心,備有公共電話,服務吧台販售各種點心飲料,並發售有可以與市區通話的電話卡,以及兼賣各通行城市的公共交通票券。列車上還有一種叫做Thalyscope的雜誌,免費供乘客取閱,除了印刷精美內容豐富外,還刊載各通行城市的即時旅遊或活動訊息。 國內鐵路交通更是普遍,無 論是前往文化中心的城市,或是去北海的海濱旅遊勝地、各城鎮,都可搭乘火車。鐵路客運量為2.91億人次,貨運量7000萬噸。 比利時的公路設施也非常完善,公路全長17萬多公里,主要幹道都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全長1800多公里,並且是世界上唯一全部高速公路設置照明設備的國家,因此比利時人說:若白天從月球上看地球,唯一能看到的是中國的萬里長城,夜間能看到的就是燈光通明的比利時高速公路了。此外,比利時為巴黎到漢堡、倫敦到法蘭克福兩條高速公路的交點,有高速公路E17、E19、E40和E42等貫穿國境。在國內公路系統裡,還有大區公路1.5萬公里,省級公路2350公里,市鎮公路15萬多公里。在全部公路中,鋪有路面的共有14萬多公里,沒有鋪設路面的有3萬多公里。 全國共有各種汽車約450萬輛,其中大貨卡有2.2萬多輛,大客車1.6萬多輛,其他大型各種用途大汽車1.2萬輛,小汽車445萬輛,平均每2.7人就擁有一輛汽車。全國雖有539條巴士路線,但是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很少巴士客運,以減輕公路的負擔。歐洲有7條主要國際公路經過比利時,比利時境內交通事故發生率,卻居全歐之冠。 ==觀光業興盛== 旅遊業也是比利時的重要經濟支柱,因此非常發達,加上這個國家有眾多風光明媚、美景如畫的旅遊點,以及富有文化藝術資源的許多城市,加上10多處海濱浴場,使遊客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和清新,也可欣賞到都市的繁華和喧囂。現在每年約有1500萬觀光客訪問比利時,為國家增加了鉅額外匯收入。國內有各種等級旅館約2000家,各種旅遊設施約1700處。但是最主要的旅遊點卻是阿登山區,北海海濱和布魯塞爾市。 我國人民若欲前往比利時旅 遊,可逕行向比利時貿易協會駐台北辦事處查詢,地址為台北市民生東路3段131號6樓601室, 電話為(02)2715-1215,傳真為(02)2712-6258。我國人士要前往比利時旅遊,可持有效護照,以免簽證的方式前往,停留期限為每半年不得超過90天,但必須辦理停留期間的醫療保險,保險給付額不得低於3萬歐元。 截止2011年止,我國人民享受免簽證入境的38個歐洲國家或地區,包括英國、直布羅陀(英國海外屬地)、愛爾蘭、法國、德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盧森堡、梵蒂岡、摩納哥、安道爾、列支敦士登、聖馬利諾、希臘、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冰島、馬爾他、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亞、蒙特內哥羅、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 我國旅客已獲免簽證入境的非歐洲國家或地區則共有44個,計為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澳門、以色列、紐西蘭、澳大利亞、關島、以色列、百慕達(英國海外屬地)、北馬里安納群島(塞班、天寧及羅塔等島)、帛琉、吐瓦魯、諾魯、吉里巴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斐濟、紐埃、薩摩亞、聖海蓮娜(英國海外屬地)、古巴、多明尼加、多米尼克、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土克凱可群島(加勒比海英國屬地)、哥倫比亞、格瑞那達、薩爾瓦多、巴拿馬、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巴拉圭、厄瓜多爾、尼加拉瓜、秘魯、福克蘭群島(英國海外屬地)、甘比亞、布吉納法索和史瓦濟蘭等。 為了省時、省事、省錢、省心,我國遊客如果要到比利時旅遊,可以直接參加有信用的、老牌的、股票上市的鳳凰國際旅行社歐洲旅行團。 入境報關手續簡單,免稅攜入的物品除個人必需的隨身行李和飾物外,還可攜入個人運動器材、手提電腦、手機和照相機各一台,另可免稅攜入香菸200支、或雪茄50支、或小雪茄100支、或菸絲250公克,烈酒一公升,香水50公克或化妝水1/4公升,咖啡500公克或紅茶100公克。價值在200歐元以下禮物也不必課稅。貨幣的攜入攜出也不受限制。 到比利時旅行,要注意穿著禮儀,比利時人比英國人更重視穿著和禮儀,在正式晚宴時一定要穿上西裝或禮服,因此觀光客前往比利時旅行時,應特別注重儀容整潔和適當的穿著,以博取地主國人民的尊敬和好感。此外,也要攜帶一些夏裝、毛衣和雨衣,以備變天時穿著。 一般比利時人喜歡貪小便宜,送小禮物或紀念品會受到歡迎的,但是切不可致贈貴重禮物,以免對方不敢接受而生尷尬。依據比利時的風俗習慣,人們相見或告別時均以握手為禮,所以當比利時人宴會結束時,總是一一握手道別;如果應邀赴宴,最好備妥鮮花致送女主人為禮物。 這個國家的時間與英國夏令時間相同,冬天要提早一個小時,也就是冬季時間要較格林威治時間早1個小時,較台灣時間慢7個小時。比利時也流行小費制度,餐廳和旅館的服務費約為消費額的15%,但在賬單內已包括了服務費;一般咖啡館在賬單中也已包括了小費,計程車的小費已包括在車資內。搬運行李的服務生則按件計酬,一般洗手間及門房不一定要給小費。電源規格為220伏特三相50周波交流電,二或三頭式圓孔電源插頭,一般旅館不提供轉換插頭,觀光大飯店才有供應變壓器的服務。電視系統為PAL-B&H System。 比利時的行李保管箱,是給旅客很大方便的一種服務,通常在大車站和城市重要地區,都有這種服務的設置,但是如果寄存期超過3天,最好是寄放在火車站比較適合。這裡的自來水可以生飲,但是含鈣量較高,因此大多數我國遊客到比利時旅遊,習慣上都是飲用礦泉水。 這個國家的國際電話國碼為 32,自比利時向國外打國際電話要先撥00,全國都是用自動電話,公共電話亭非常多,手機的使用也非常普遍。國內長途電話要先撥0,再撥城市區號,再接對方電話號碼。在比京布魯塞爾常備的緊急電話號碼為報警101,報時台為1300或1200,火警或救護車為100,國內查號台法語為1307、荷語為1207,國外查號台為1304及1204,氣象為(077)347003。我國遊客在比利時如有急難需要協助,可打電話到我國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電話號碼為(02) 5110-687,傳真為(02)5111-789, 地址為Boulevard du R'egent 40, 1000 Brussels, Belgium。比利時各主要城市電話區號為布魯塞爾02,安特衛普03,[[布魯日]]052,奧斯坦德059,根特09,那慕爾081,[[列日]]041,迪南082,盧萬016,韋爾維耶087,通厄倫012,于伊085,蒙斯065,沙勒羅瓦071,拉盧維耶爾064,伊普爾057,阿爾斯特053,阿爾隆068,哈瑟爾特011,巴斯托湟062,庫特萊056,馬爾什‧昂法‧梅納084,尼韋勒067,瓦雷姆019,瓦夫爾010,圖爾奈069,迪斯特013,希邁060,迪爾比086,富爾納058,海倫塔爾斯014,利布拉蒙特061,馬林斯015,尼諾弗054,勒奈055、魯萊斯051,斯塔沃洛080,特蒙德052。 比利時的郵政業務辦得不錯,在各地都可以找到郵局,尤其是在各大城市火車站附近都有中午不休息的郵局。郵票可以向郵局、紀念品店、大飯店櫃台或報攤購買,郵筒為紅色。自比利時寄航空信回台灣,四天可達。 在比利時購物,所有商店都有加值稅,但是持有外國護照的觀光客可以免稅。當地最值得購買的特產有巧克力糖、水晶器皿和地毯。著名的工藝品有撒尿的小童銅像、山丘雄獅銅像和原子球模型等。 比利時的語言比較複雜,國內分成荷蘭語區、法語區、德語區,以及法、荷雙語區等4個語言區。比京布魯塞爾則屬雙語區,且係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許多國際機構的所在地,加上外國企業及外國觀光客眾多,因此英語比較通用,尤其是在大飯店和觀光點,使用英語的情形更是普遍。 這個國家治安情形尚佳,攔路搶劫的情形少見。近年來由於經濟的不景氣,遊手好閒的人日增,致使扒竊事件時有所聞,所以觀光客應提高警覺,以免發生不愉快事件。錢財、護照及貴重物品要注意保管,手提箱及手提包不要輕易離身。當地法律維持善良風俗,對色情尺寸嚴加把關,但享受感官刺激的夜生活場所也不少,觀光客在夜間沒有必要不要單獨外出。近來鈔票偽造情形猖獗,多數銀行不願收大額鈔票,用信用卡刷卡最為方便。 比利時各行業上班時間略有不同。政府機構辦公時間為週一到週五的上午8:30至12時,下午2:30到5時,週末及星期例假都不辦公。銀行的上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9時到中午的12:30,以及下午的2:30到3:30,有些銀行中午不休息,週末例假休息。公司行號的上班時間,為週一至 週五的上午9~12時,下午2~5:30,週末假日休息。百貨公司的營業時間,通常是上午9時至下午6時。量販店通常是上午8:30營業至晚上11時,全年無休。小商店是上午9時做生意至中午12時,下午2~7時,星期五做生意時延長至晚上8時或9時才打烊,星期天休息。一般工廠則在每年7月的最後兩週停工,讓員工外出度假,所以每年7~8月的比利時,是不適於外國商人前往接洽業務的。 這個國家國定假日和重要節日計有1月1日的新年(New Year's Day)元旦,全國放假慶祝一天,大家都重視這個假日,早上到親友家去拜年,宴飲。回家後互贈禮物,並向過去一年中替自己和家庭服務的佣人們贈送紅包。在安特衛普,這天無論男女都可以向認識的人行親吻禮。在比利時南部鄉間,元旦這天有一種習俗,朋友相見時要搶先說「恭喜新年」,後說者要送東西給先說者。 在新年前一晚的除夕,則是全家娛樂的時間,全家大小或唱歌或做遊戲,直到午夜12時,大家彼此行親吻禮,互祝新年。在城市中,這天許多中產階層的家庭都不在家過年,大多數到餐廳、咖啡館等處就餐,一直要鬧到深夜。 復活節(Easter Day)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時間多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重要節日之一,因為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在這天復活。 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Easter Sunday)也是比利時天主教的重要節日,教徒們要到教堂做禮拜。 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Easter Monday),也是比利時天主教的重要紀念日,教徒們都要到教堂禱告。 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ur Day)為5月1日,是全世界勞工的節日,也是比利時全國性的公共假日,全國勞工們放假一天。 拋貓節: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Day)是在每年的5月1日至6月4日之間。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復活後的第40天為耶穌升天節,這個節日一般都是在星期四,虔誠的天主教徒們,都會到教堂去做特別禮拜。 聖靈降臨節(Whit Sunday)是在復活節後的第7個星期日,教徒們要上天主堂祈禱。 比利時王朝日,為每年的11月15日。 聖靈降臨節的第二天(Whit Monday),在復活節後第7個週日的第二天,天主教徒要上教堂做禱告。 國慶日(National Day)在每年的7月21日,全國各地均有慶祝大會,並且全國放假一天。 聖母升天節(Asumption)為8月15日,是復活節後最重要的宗教節日,有點類似中國的中秋節。傳說這天聖母瑪利亞升天,故又稱為「聖母安息日」,全國放假一天。 火車節,為每年的10月4日。 萬聖節(All Saint's Day)為每年的11月1日,又稱為「諸聖瞻禮」,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節日之一,全國放假一天以資慶祝。 歐戰停戰紀念日,為每年的11月11日。 聖誕節(Christmas Day)定於每年的12月25日,傳說上帝之子耶穌在這天夜裡誕生。比利時人慶祝聖誕節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雖然也是在教堂內慶祝節日,可是沒有紮聖誕樹、贈送聖誕禮物和聚餐等習俗,但在聖誕節習慣吃栗子。在聖誕節的深夜裡,有許多地方的人們在一個飼養牲畜的食槽周圍點起蠟燭,中間放一尊小耶穌像,這個活動往往要進行很長時間。還有很多人在聖誕夜開懷痛飲,一直鬧到次日早晨5點鐘才結束。 聖史蒂芬節(St. Stephen's Day)定於每年12月的26日。 ==首都[[布魯塞爾]]== ==近郊風景美== 布魯塞爾不但在市區有許多遊覽點,在郊區也有眾多的風景點。市區東郊有許多公園和博物館;在離市區約3公里處的北郊,有美麗的拉根公園,南邊的宮殿裡,住著當今國王阿爾貝特二世;市區西郊有個美麗的精華地帶,16世紀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斯就在這裡生活過;南郊有圍著布魯塞爾的環狀公路向西南延伸,有一條優雅的路易街,盡頭就是坎布森林。 建國50週年紀念門位於布魯塞爾東郊,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1905年,紀念比利時建國50週年時,下令建造這座富有歷史意義的拱形門,非常壯觀巍峨。在它的左側有皇家軍事歷史博物館,右側有皇家美術歷史博物館,是一組重要的景點。 宮殿(Palais)坐落在拉根公園內,始建於1784年,它不同於在市中心的王宮,是當今比利時國王的住處,又稱為拉根宮。1802年,拿破崙曾在這裡向俄皇下戰書。現在的宮殿是1890年大火後重建的,從它那壯觀的大門式樣,就可看出是法國路易王朝的建築風格,因係國王住處,故不對外開放。面對入口處的公園一角,有利奧波德一世的紀念碑。除了國王的宮殿外,國王弟弟的宮殿也在這個公園內。 中國宮(Palace China)位於北郊,在原子塔北方的一片濃密樹叢中,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式樓閣建築,宮門前由一對造型別致的石獅子鎮守,正面有4根蟠龍金漆柱子,二樓兩邊有一對木雕彩鳳,房頂上有4根旗桿。四周朱欄玉砌;渾然一體,整棟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此宮建於1900年,當時在巴黎舉行國際博覽會,法國雇用一批華工,精心地設計建造了這座中國宮和一座八角亭;同時還建造一座日本風格木結構的方塔,人稱「日本塔」。當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看到後讚嘆不已,就把這三座建築物一起買了下來,拆運到布魯塞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建築物被安置在高速公路的一側,成為向公眾開放的旅遊點。 中國宮是比利時最大的中國陶瓷器收藏館,宮內上下兩層都作為展覽室,展品絕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的,也有少量是西歐早期的產品。這裡最早的瓷器是製於中國宋、元兩朝的,其中大多數陳列品是17世紀以後由中國進口的。 在中國宮的草坪上,還有一個精緻的八角亭,飛簷上翹,下面8根柱子都刻有蟠龍,四周圍以朱欄。宮前綠草如茵,宮後有玫瑰園和杜鵑花園,草坪上設有一些類似太湖石的石凳,上面刻有「高山流水」等篆字。由於它的建築特色和豐富的陶瓷藏品,使其成為布魯塞爾具有吸引力的旅遊點之一。 歐盟總部(Communautes Eur-opeannes),坐落在東郊建國50週年紀念門附近的法律大街200號,是一座用鋼架和玻璃建成的14層大廈,呈十字形結構,佔地極大,氣勢宏偉,深色的玻璃帷幕牆顯得豪華亮麗,在陽光下鎏金溢彩。 總部建於1958年,有工作人員1萬多人,其中翻譯佔2000人,這裡協調著歐盟各國的經濟和政治事務,有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內部有兩個主要機構,一個是由各成員國政府代表組成的評論會,另一個是執掌制定國際政策和實際事務的委員會。這裡門禁森嚴,並不對外開放。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Co- mmunautes NATO)設在布魯塞爾國際機場不遠處的高速公路邊,這是一座低矮、簡陋的建築,北約秘書長和北約各成員國的大使們均在這裡辦公,北約的各和平伙伴關係國也在這裡設有代表處,共雇用雇員3000多名,其中大部分為文職人員。 獅子像山丘(La Butte du Lion),是1824年,為紀念滑鐵盧戰役中、傷亡的比利時及荷蘭軍隊指揮官奧倫治王子所建的人工塚。從塚的底部到頂端共有226個台階,塚頂端的獅子像包括基座在內高4.5公尺,基座設有高倍數投幣望遠鏡供觀光客觀景,一片悠然田園風光呈現眼前,很難想像這片田園就是當年滑鐵盧大戰中3.9萬多位將士捐軀之所。山丘周圍設有觀光客停車場、咖啡屋和土特產紀念品店等。 佛梅杜凱路(Ferme du Caillou)在獅子山丘南方約5公里的地方,是昔日拿破崙軍隊司令部的所在地。戰爭爆發前夕的1815年6月17日,拿破崙曾在此過夜,還留下戰爭當天早上所用過的銀製餐具。現在這裡已成為博物館,展示拿破崙被放逐時所戴的帽子、戰鬥時用的武器和用餐時的桌子等,以及有關拿破崙戰爭的資料。 聖約翰村(Mont Saint Tean)是坐落在滑鐵盧南方約1.5公里處的一個村莊,它原是拿破崙和威靈頓兩軍交戰時英軍的野戰醫院,村內的可羅尼斯旅館,是法國大文豪雨果構思「孤星淚」一書時的居住地方。 伊拉斯 謨斯之家(Desiderius Erasmus)坐落在西郊的安德萊切特(Anderlecht),這是一座博物館,館內收集了荷蘭人文主義者、古典文學和愛國文學研究學家伊拉斯謨斯的各種資料,以及16世紀風格的豪華家具、書齋和桌子等。此外,還有15~16世紀珍貴的繪畫作品。這裡並非真正的伊拉斯謨斯之家,只是他在1521年訪友時所居住過的賓館。他所著的「痴愚神禮讚」一書,批判了當時貴族統治階層和天主教徒的墜落,這本書對於文藝復興以後的歐洲近代思想,有極大的影響。 他於1466年10月27日出生於荷蘭的鹿特丹,在斯特恩(Steyn)加入奧古斯丁會,1492年受神職出任司鐸。約於1494年任坎布雷(Cambrai)樞機主教亨利的拉丁文秘書。得友人斡旋,入巴黎大學孟太古(Montaigu)學院修神學,在巴黎結識一些人文主義者,並擔任私人教師而聞名,蒙喬伊(Mountjoy)爵士布朗特(William Blount)賞識他,經常予以資助,並邀請他於1499年前往英格蘭。 1500年他離開英格蘭,以後往返於法國與荷蘭之間,並攻讀荷蘭文。1504年夏在魯萬附近帕克(Park)修道院藏書中發現羅倫佐‧瓦拉(Lorenzo Valla)「新約全書」註釋手稿。瓦拉曾批評「新約通俗拉丁文本」,主張著重於語文學考證,力求確切。這個發現對他非常重要,乃將這份手稿加以校勘後於1505年出版。返回倫敦後,自1505~1506年搜尋借用多種手稿,編訂希臘文版的「新約」。 1516年校訂出版拉丁文版「新約」主要也是依據他的希臘文本。他雖然沒有得到最古老的手稿,但是這個版本較之通俗的拉丁文版本更為精確,他所加的許多評語,遠遠超過學術範圍,其辛辣程度堪與日後新教學者的註釋相比。這個版本雖有失之偏頗之處,但經歷次再版多已訂正。 1521年他定居巴塞爾,正當潛心著述之時,宗教改革運動興起,使爭論愈加激化,各方面都求助於他。據傳1520年路德發表的「巴比倫囚虜」(De captivitate Babylonica ecclesiae praeludium)一文,以及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駁覆路德的書信,都是出自伊拉斯謨斯之手。 皇家藝術與歷史博物館(Royal Museum of Art and History)位於建國50週年紀念門右側,館中收藏有古代埃及、希臘、羅馬、中國、印度和伊朗等各國的古物,同時也收集19世紀歐洲美術裝飾品,包括陶器、花邊、壁毯和雕刻類,還有中國和日本的藝術品,但是數量不多。 皇家軍事歷史博物館(Royal Museum of Military and History)坐落在建國50週年紀念門左側,建築雄偉,館中收藏豐富,是今日世界上有名的軍事歷史博物館,收藏品包括了18世紀以來有關比利時軍隊的軍事書籍、武器、軍服、繪畫和海報等,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的軍事資料。這裡飛機模型的收藏也很著名,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活躍在戰場上空的各類飛機模型,在這裡都可以看到。此外,這裡還有各國的槍砲和軍艦的模型。同時,館內有40萬冊藏書,其中與軍事有關的資料和地圖等共17.5萬件,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威靈頓博物館(Museum Well-ington),建造在當時威靈頓將軍率領英、比、荷、德等聯軍作戰司令部的地址上,館內收藏著威靈頓將軍每一階段作戰計劃的地圖、戰爭資料和他的遺物。他在1815年6月17~18日兩天在此過夜時,所用過的床鋪和親筆書信,都保存在此。 國家植物園(State Batanic Garden)位於布魯塞爾和梅瑟附近,建於1870年。自19世紀60年代中期起,規模不斷擴大,現在是一處佔地93多公頃的大莊園。園中佔地1公頃的植物宮,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溫室,裡面設有15個展廳,展出千姿百態的各種熱帶植物,尤其是注重展示那些商業價值高的熱帶植物。園中的圖書館藏書達15萬多冊;植物園一貫重視對植物的科學研究,故還設有22個科研大廳,研究重點除了比利時植物外,還包括非洲的熱帶植物。 拉根公園(Parc de Laeken)位於北郊距離布魯塞爾3公里多的地方,公園內有宮殿、原子能塔,還有利奧波德二世時代所建的中國宮和日本塔,裡面收藏有中國和日本的陶瓷器,還有一座義大利式羅馬海神像的複製品。公園北邊是1958年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會場。 坎布森林公園(Forest Park of Cambre)是布魯塞爾南郊的天然公園,內部設有溜冰場、劇場和兒童遊樂場,非常熱鬧。園裡的大池塘中央小島上設有餐廳,遊客在這裡進餐,可以一邊欣賞湖光山色,一邊品嚐美酒佳餚,另有一番情趣。此外,森林中另外還設有數家不同口味的餐廳。 斯華內森林公園(Forest Park of Soignes)位於坎布森林公園的南方,距離市區較遠,但是面積比坎布森林公園大10倍,四季風光變化無窮,人行道和騎馬專用道在公園內縱橫交錯,是假日森林浴和遊樂的最佳去處。公園內並設有比利時最高級的餐廳。 舊比京會修道院(Vieux Begu-inage d'Anderlecht)坐落在伊拉斯謨斯之家附近,是12世紀時[[列日]]一位神父所創辦的宗教組織。中世紀十字軍東征,這裡就成為寡婦了度殘生之地,她們不需經過任何受洗的儀式,只是以未亡人的身分在這裡做虔誠的祈禱。寧靜的修道院,使人想到當時淒涼的情景。這個修道院現在已改成民俗博物館,展出各民族各歷史階段的文物古蹟和歷史文獻。 ==古戰場滑鐵盧== 滑鐵盧(Waterloo)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也是布魯塞爾三大景點之一,附近一帶擁有百萬人口。它的位置在布魯塞爾南方約18公里處,雙方相距約半個小時車程,途中要經過著名的梭根(Soigen)大森林,這座森林面積廣達4000畝,森林內闢有公路,路旁濃蔭蔽空,蒼蒼郁郁,森林中常有野獸出沒,行人幾乎絕跡。滑鐵盧本身只是有一些密集屋舍的小鎮,街道不寬,路上行人很少,顯得相當幽雅、恬靜,街道兩旁大多數是一、兩層高的、風格不一的別墅,院內綠草如茵,五顏六色的鮮花散發出陣陣幽香,令人陶醉。 在距離3公里處的一座小土山上,就是滑鐵盧戰役中6萬多名戰士埋骨之處。這座萬人塚高457公尺,直徑1676公尺,塚上荒草萋萋,有226級石階直上山頂,上面昂立著一個重達28噸、長4.5公尺、高4.45公尺的山丘大銅獅,據說是用拿破崙軍隊丟棄在戰場上的槍砲鑄成,獅頭面對法國,在獅子左前腳底下墊著一顆圓形石球,氣勢雄偉,有人說這是拿破崙的寫照;也有人說,這是聯軍時刻警惕著法國的東山再起。在這裡放眼四望,俯視滑鐵盧戰場,廣闊無垠,一片肅殺之氣,盡是綠野,無險可守。整個人工山丘垂直高度45公尺,底部周長169公尺。這個山丘是比利時[[列日]]市的婦女用背簍從戰場上背土堆積而成。因為在戰時,[[列日]]市的人是站在拿破崙的一邊,所以戰爭結束後為了懲罰列日人,乃將所有[[列日]]市的男人都派出去做苦力,所以只好讓婦女到這裡來背土堆山。 古戰場主要紀念物除了上述的山丘銅獅外,還有拿破崙司令部、蠟像博物館、威靈頓指揮部、電影館和全景畫館等。拿破崙司令部在古戰場南面,是幢石頭小屋,大門上鐫刻著「小石頭村」的字樣,現在被列為歷史遺跡,展出拿破崙當年批閱過的電報和使用過的軍床、望遠鏡、馬刀和餐具等。蠟像博物館是由滑鐵盧小農舍改成,展出作戰雙方官兵形象的小蠟人。威靈頓指揮部在滑鐵盧古戰場的北部,是一幢保留有「威靈頓指揮部」字樣的古堡。附近還有法國大文豪雨果曾住過的小旅館,他曾在這家小旅館裡的客房中臨窗沉思,揮筆寫成長篇小說「悲慘世界」中關於滑鐵盧戰役的篇章。電影館就在山丘下,館內只有10來排座位,遊客一進門燈光便自動亮了起來,待人們坐下後,燈光會自動慢慢熄滅,開始播放這裡唯一的一部電影「滑鐵盧戰役」。影片長約20分鐘,向觀眾介紹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後東山再起的史實。 全景畫館是座白色大油罐似的、直徑187公尺的圓形建築。人們登上館中央木質看台,看台與壁畫之間的距離約6公尺多,遊客環顧四周,只見環形的牆壁上貼滿了高12公尺、長110公尺的戰場全景油畫,整個畫面栩栩如生:但見右方遠處法軍陣營兵馬縱橫,刀槍林立;較前方的法軍千軍萬馬,啣枝疾馳,在接近敵陣時,揮刀躍馬,衝向聯軍陣地。聯軍將士也奮勇迎戰,兩軍短兵相接,但見刀光劍影,人仰馬翻,屍橫遍野。穿著胸甲的法軍輕騎兵,持矛勇猛前進,馬上榴彈兵衝破荷、比聯軍陣地,人喊馬嘯,號鼓齊鳴,聯軍首領奧倫治親王被圍攻受傷,使聯軍險象橫生,已呈敗勢。隱伏在林中的英軍威靈頓將軍的砲兵,見聯軍潰敗,乃發砲向法軍猛轟,使法軍攻勢受挫,一片混亂。過後在兩軍的決戰中,騎兵肉搏,砲火互轟,撕殺慘烈,法軍勇猛直前,又佔優勢;但因滑鐵盧地勢低窪,法軍騎兵陷入泥淖中,行動受制,最後被英、普兩軍夾擊,終致潰不成軍。 從畫面遠處可以看到威武的 拿破崙,身穿白翻領的綠色軍裝,披著灰色披風,騎在一匹白色的高頭大馬上,手舉長劍,正在指揮戰鬥,但表情嚴肅而焦急,似有顧慮,躊躇不前。威靈頓統帥部設在一座小帳篷內,許多將領正在商討戰況。這些油畫可貴之處,是把當時的整個戰場及重要情節,全部納入畫面中。為了增加真實感,壁畫和看台間的地帶,置有蠟人蠟馬、真樹真屋、殘破軍旗、丟棄的槍砲輜重、血肉模糊的屍體、形象逼真,令人慘不忍睹。據說這是法國著名畫家路易士‧杜茂林(Louis Dumo-ulin)和他的五位合作者,於1912年花了好幾年時間才通力合作創作成的,是世間少有的傑作。 在這座全景畫館的附近,也開設有許多私人展覽館,同時也搜集不少有關滑鐵盧戰役後有關拿破崙的歷史文物。 整個滑鐵盧戰役的始末是:1814年6月6日,歐洲反法聯軍攻陷巴黎,不可一世的拿破崙皇帝被迫簽署了宣告退位的文告,然後便被流放到面積只有223平方公尺的厄爾巴(Elba)島上。但是他在這個小島上待不到1年就東山再起,於1815年3月從戛納登陸,回到法國後,在農民和士兵的擁戴下,不費一槍一彈,先佔領里昂,再拿下巴黎,前後總共只花了短短的19天時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少有的。復闢的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八倉皇逃往國外,拿破崙在擁護者激昂的馬賽進行曲歌聲中重新登上皇位(史稱百日王朝)。 同年3月7日,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塞夫一世正在皇宮中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前來開會的各國君主,突然一位大臣慌慌張張地跑了進來,向國王報告了拿破崙重新登上法國皇位的消息。歐洲各國帝王聽後莫不驚慌失措,趕緊舉行會議,商討對策。最後決定重組反法同盟,要徹底打敗拿破崙。拿破崙在短短的日子裡,召回原來的兵員,重新組建了28萬人的部隊。面對在兵力上佔有優勢的反法聯軍,拿破崙決定先發制人,以快制敵,首先要擊破最近兩個敵人的英國威靈頓和普魯士的布呂歇,然後再騰出手來對付俄奧聯軍。 結果這竟成為拿破崙撤底失敗的一次戰役,他一生用兵如神,竟選擇在空曠之地與威靈頓決一死戰,頗有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的味道。這次戰役一方是拿破崙7.4萬法軍,擁有246門大砲;另一方是威靈頓公爵的6.7萬英軍,和150門大砲,以及由布呂歇率領的4.5萬普軍。法軍前線本部設在La Belle Allidnce農家,威靈頓率領的聯軍據點則在有大銅獅的山丘上,雙方隔著1.5公里距離對峙。 1815年6月15日,拿破崙率軍攻擊布呂歇的普魯士軍,普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同時另一支法軍則與威靈頓率領的英軍在另一個地方激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渠,神哭鬼嚎。另一支兩萬人的法國增援部隊本來可以加入戰鬥,但由於法軍在命令傳達上的誤解,使得這支法軍在兩個戰場間來回運動,沒有加入任何一個戰場,當時它只要加入其中一個戰場,就能消滅對方,結果是普軍失敗後撤,英軍也沒有被消滅,只是退到了滑鐵盧,這樣拿破崙便失去了第一次勝利的機會。 同月18日,拿破崙率軍在滑鐵盧與威靈頓的英軍進行決戰,卻天降豪雨,道路泥濘,使各路法軍無法按預定時間趕到戰場,拿破崙乃把開始進攻威靈頓的時間從上午延遲到中午,目的在讓土地乾燥,但結果卻鑄成大錯,拿破崙早已安排好的增援部隊卻因通訊延誤而被趕來的普軍纏住不得脫身,而最先趕到戰場的卻是布呂歇的普軍。 在下午6時以前,由於步兵和騎兵沒有協同作戰,法軍四次主攻,都未達到重創聯軍和突破敵人陣線之目的;這時,普魯士軍隊陸續抵達滑鐵盧,對拿破崙的東翼形成壓力。為了阻止普軍進入法軍後方,拿破崙不得不從對威靈頓的主要戰鬥中,調出穆通麾下的一個軍、洛博伯爵的軍隊及帝國近衛軍的幾個營。最後到了下午6時,拿破崙部下內伊使用步兵、騎兵和砲兵協同進攻,佔領了聯軍戰線中部的農莊聖海牙,然後法軍砲兵開始轟擊聯軍中部的幾個掩體。 一決雌雄的時刻來到了,這時威靈頓英軍已受到重大損失,在法軍強勢的壓迫下已不堪一擊。內伊要求再增緩步兵,但遭到拿破崙的拒絕,直至下午7時後,拿破崙才抽出數營帝國近衛軍去增援內伊。這時,威靈頓已重整旗鼓,又得到蔡滕指揮的普魯士軍隊支援,形勢有所扭轉。當內伊發起對聯軍的最後攻擊時,聯軍以猛烈的砲火摧毀擁擠在一起的近衛軍士兵。下午8時許,近衛軍被擊退,聯軍就開始全面向前推進,普軍在東邊也再次發動進攻,結果法軍大亂,驚慌亂竄。拿破崙知道大勢已去,滑鐵盧成了他的最後一仗。這次戰役拿破崙軍隊傷亡2.7萬人,被俘8000人;威靈頓英軍傷亡1.5萬人,布呂歇普軍傷亡約8000人。 6月20日他回到巴黎,本來還可以重新徵召軍隊準備再戰,但他明白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不願自己的國家發生內戰,乃於次日自動退位。同年7月7日,聯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巴黎。同月15日,拿破崙被放逐至南大西洋的聖赫拿(Saint Helena)島上,1821年5月5日在這個荒涼的島上辭世,享年52歲,從而結束他的「百日皇帝」基業。 這次著名戰役曾被軍事家多次分析,大多數人認為拿破崙的計劃並沒有失當,勝利兩次離他只有半步之遙,失敗在於一些看似很小和很偶然的,然而都是具有決定性的事情上,這些都是天意,從此「滑鐵盧」便成了失敗的代名詞。 在滑鐵盧古戰場上有個停車場,在停車場離馬路10公尺的地方,有一尊拿破崙雕像,是銅質的,不大,只有1公尺高,加上基座也只有2公尺多一點。這位法國皇帝頭戴三角帽,全身戎裝,雙臂交叉在胸前,面色非常自信,側身而立,目光注視前方。給戰敗將軍立像紀念,這在世界戰爭史上尚屬罕見。 ==鑽石城安特衛普== 安特衛普(Antwerp)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也是安特衛普省的省會。公元2、3世紀時已有人類在這裡定居;公元4、5世紀被法蘭克人佔據,並且日耳曼化。8世紀初,斯海爾德河右岸始建為商業小城鎮。到了9世紀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邊境城市。11世紀時,諾曼地人入侵並毀滅了原始居民點後,安特衛普侯爵於1291年在這裡建立起大規模的港口和城堡。13世紀,安特衛普市加入「漢薩同盟」,使當地繼穀物貿易後,其毛織貿易也日益興盛,並成為貿易和水運中心。 15世紀末,經濟地位已超過當時的西歐商業都市[[布魯日]],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業中心,這時候的工業、金融和文化地位已經非常重要,並在1476年建立小規模的鑽石加工廠。1531年,此地開設了歐洲首家證券交易所,金融業興起。16世紀,它的呢絨、花毯、玻璃、印刷和鑽石業迅速發展。到了16世紀中期,安特衛普已開始成為歐洲最繁榮的商業、金融城市和最大的貿易港,人口增至10萬。但由於宗教戰爭,城市於1576年遭到破壞,後來又曾被西班牙佔領。1648年,根據與荷蘭簽訂的條約,埃斯考河口關閉,航運停頓,這使當地經濟日益衰落。17世紀初,這裡還是世界鑽石加工中心,但在西班牙人火燒安特衛普後,許多猶太鑽石商逃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那裡重建了鑽石業。1795年埃斯考河口重新開放,港口曾予以擴展,使得安特衛普得以復興。1815年比利時併入荷蘭,1863年這個城市從荷蘭贖回埃斯考河口商業權後,發展成為現代化大海港。19世紀下半葉,海港不斷發展,港區繼續擴大,當時世界大多數商品都要在這裡轉運,進出口貿易盛極一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納粹德國佔領了安特衛普,城市破壞非常嚴重,當地的猶太人幾乎被趕盡殺絕,戰後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城名源出日耳曼語,「安特」是「對岸」的意思,「衛普」意指「沖積灘」,整個意思就是「對岸沖積灘」。另一傳說可能來源於弗拉芒語And Werp,意為「堤坎」;或來自弗拉芒語An der Werp,意為「在碼頭旁」,它的名稱都和它坐落在斯海爾德河畔有關。還有一說是它的名稱來自民間傳說:相傳古羅馬侵略者為了掠奪此地的財富、珠寶和鑽石,乃派巨人杜魯昂‧安蒂貢稱霸於河旁的城堡裡,過往的船隻和人貨都要交付「買路錢」,凡是拒付的,巨人就砍下他的左手,並將斷手拋入河中。有一天,一位名叫布拉博的勇士,押送貨船經過這裡,力戰巨人,把巨人擊倒,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砍下了巨人左手拋入河中,從此河道平安通行。安特衛普由弗拉芒語「手」(Hand)和「擲出去」(Werfen)組成,意即「拋斷手於河中」。 安特衛普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5分、北緯51度13分,位於布魯塞爾北方42公里處斯海爾德河下游東岸,距離河口大約64公里,北距荷蘭國境只有29公里,距北海86公里,市區面積140平方公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1月平均氣溫為3.1℃,7月18℃。年雨量710公釐,雨量分配較為均勻,陰雨日多達200天左右。 市區人口約60萬,加上郊區人口共約90萬。大多數居民說荷蘭語,工商界人士主要用法語。當地人多很勤勞,工作起來非常賣力,喝起酒來也很自豪,掙來的錢喜歡顯示給別人看。有外籍居民約兩萬人,宗教以天主教為主。 這裡是國內重要的工業城,紡織、砂糖、石化和象牙雕刻等工業非常發達,還有煉油、造船、機械、冶金、鑽石加工、汽車零配件、照相器材、食品加工和電子工業等,也很繁榮。還設有眾多的商業機構,如進出口貿易公司、銀行、保險公司、鐵路運輸公司和300多家船運公司。 在市區建設方面,大安特衛普包括安特衛普本身和周圍8個自治市區。城區大部分坐落在河西岸的沖積平原上,小部分在東岸。舊城區位於埃斯考河右岸,形成於15~16世紀,原被城牆所包圍,1860年拆除城牆改成街道,在舊城區狹窄彎曲的街道中,有眾多中世紀建築。在斯海爾德河底,建有一條隧道,把新舊兩個市區連接起來。往東穿越寬闊的林蔭大道,是19世紀以來擴展形成的新城區,街道寬闊整齊,有廣場、公園、現代化的商店、旅館、行政大樓、中央車站和高級住宅區等。由新舊城區合組成南北向略呈半圓形的市區,向北延伸是港區,向東北延伸的是住宅區,往南則是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沙勒羅瓦工業地帶。 這個港市對外交通非常發達。在航空方面,距市區10分鐘車程的德爾尼國際機場,有忙碌的國際航線營運,與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密集的航班服務。 海運非常發達,有全國最大的國際港口,這裡是西歐三大海港之一,擁有多條國際海運航線。由於安特衛普地處埃斯考河、摩澤爾河和萊茵河三角洲平原上,地勢平坦,河道縱橫,加上市區橫跨埃斯考河兩岸,由兩條河底隧道連接。埃斯考河向東南穿越市區,再向西北流88公里後注入北海。這個城市就是通過天然河道、阿爾伯特運河及全國內河水網和西歐部分水網相接,因此兼具海港與河港之利。 這個著名的人工港,在城市的職能上佔有重要地位,港區用船閘與斯海爾德河相隔,全部港區面積有106多平方公里,海岸長達100公里。分為老港區,專門用以停泊沿海和內河船舶;深水港區,水道深廣,可供排水量12.5萬噸的遠洋巨輪出入或停泊;新港區,供大型專用船舶停泊。這個港區共有500多個泊位,平均年進口海輪1.72萬艘,物資吞吐量約9000多萬噸,佔比利時總吞吐量的3/4。國內71%的物資在這裡進出,德國、法國和瑞士的出口物資,也有一部分是經由這裡轉運到其他國家去的,因此商業非常鼎盛,在歐洲可以和倫敦、漢堡、利物浦和鹿特丹相提並論。 安特衛普港也是有名的內河港,每年承擔內河的吞吐量4000多萬噸,進口以原油、礦砂、木材、食品和原料為主,出口以鋼鐵、化工產品、玻璃和紡織品為主,是12條重要鐵路幹線和7條歐洲公路的交匯點。在附近的德爾納有300多家船運公司的1100多艘船隻,由這裡駛往數百個不同地點的目的地,每月入港駁船多達5.5萬到6萬艘,因此安特衛普經濟以港口業佔首位,50%的經濟來源靠港口轉運和貿易。 在陸上對外交通方面,鐵、公路都很便捷,是歐洲重要的鐵、公路運輸中心之一,每天都有12列國際列車經過安特衛普,100多列火車從這裡開出。這裡是布魯塞爾到荷蘭鐵路幹線的一個大站,每小時就有兩班列車在此停靠,在布魯塞爾北站、南站或中央車站都可以上車;從這個城市搭乘火車到布魯塞爾,車程只要40分鐘。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來此也很方便,每小時都有一班列車到達,車程約兩小時,火車停靠在安特衛普中央車站南方的貝切姆站。在公路交通方面,布魯塞爾每日7~23時、每小時就有一班巴士從國際機場開出,50分鐘後抵達安特衛普的中央車站。在夏天的旅遊旺季中,利用從布魯塞爾開出的觀光巴士到這裡參觀,也很方便。安特衛普也有許多定期巴士,往返於鄰近城市。 市區交通非常便捷,車票可以通用於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非常方便。有軌電車已逐漸減少,地鐵和公共汽車已成為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巴士總站設在羅斯福廣場。地鐵和公共汽車路線除了遍及市區外,也遍及郊區的利爾(Lierre)、斯霍登(Schoten)、布勒斯恰和利諾(Lillo)等地。市區計程車也很多。 在住宿方面,安特衛普沒有布魯塞爾那麼方便,但是費用較為便宜。高級豪華的觀光大飯店只有幾家。其中的德‧基瑟(De Keyser)是位於中央車站附近的豪華國際觀光大飯店,設備全部現代化,附設購物街、夜總會、酒吧、迪斯可舞廳、保齡球館、按摩中心及游泳池,擁有117間新式客房。 廣場(Plaza)大飯店位於安特衛普中央大廣場旁邊,這裡風景獨特,環境熱鬧繁華,購物和交通都比較方便,飯店裝璜古色古香,服務設備新穎,但格調樸素,附設有賭場和夜總會,共擁有79間高級客房,其中大部分是套房。 安特衛普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是市內有數的大飯店之一,擁有350間精緻的客房,附設有購物街、大餐廳、酒吧、游泳池和網球場等,上網非常方便。 此外,市內有名的飯店還有安德佛飯店、康格爾斯飯店、劇院飯店、安特衛普旅行飯店、安特衛普皇冠飯店和假日客棧等,都可提供良好的住宿服務。同時,這裡也有一些普通旅館、出租公寓、民宿和青年旅館等可供選擇,價格比較便宜。 在飲食方面,安特衛普的餐 廳以鰻魚、螃蟹、蝦和貝類等海鮮為主。比較有名的餐廳有帕諾斯餐廳,是一家高級的船上餐廳,風味獨特,環境優美,是美食家的樂園。羅登餐廳(Rooden Hoed)是市內最古老的食店,有傳統菜餚和手藝,價格比較公道。此外,還有假日餐廳、美食者之家、味中冠餐廳和旅行餐廳等。 娛樂方面,安特衛普是名副 其實的國際都市,俱樂部和迪斯可舞廳到處可見。在中央車站前的安尼聖街一帶,有很多電影院和餐廳,港灣旁有不少酒吧和俱樂部,是個尋歡作樂的好地方,但是消費額貴得驚人。市內有三家劇院,一家是皇家荷蘭劇院(Royal Dutch Theatre),另一家是中心劇院(Centrum Theatre),第三家是布拉劇院(Theatre Bourla)。其中的布拉劇院由法國建築師皮埃爾‧布拉所設計,建於1834年,以前這裡只上演法國劇目,現在什麼劇目都演。劇院已經過精心改造,它的圓亭頂上有9座繆斯神塑像呈現在半空中,在圓亭高高的天花板鍍金裝飾下面,開設一家非常吸引人的咖啡館;劇院前則有一座古老的電車站。市內還有兩家音樂廳:老比利時音樂廳和比爾萊德音樂廳。 在購物方面,安特衛普的購 物街集中在中央車站的德‧基瑟萊街和皇后大街,以及弗蘭克里克萊(Frankrijklei)大道交叉處。另外,諾波爾德街多高級西服店,大教堂周圍馬路多花邊店,瑪麗路附近一帶各種商店林立,並有大量鑽石珠寶店。市內最有名的是梅爾(Meir)步行街,過去是一片沼澤地,今天已成為安特衛普最熱鬧的商店街,它集中了商業機構和鞋市。歐洲最早的高樓Torengebouw也坐落在這裡,當時是主教宮殿,今天已成為國際文化中心。18世紀時的Huis Oste-rrieth貴族公館也在這條街上。在中央火車站附近不到2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雲集了幾千家鑽石公司和商店,特別是緊靠火車站旁的大街上,兩邊鑽石和金銀珠寶首飾店林立,一家挨著一家,連綿100多公尺。 世界上第一顆鑽石是何人?何時?何地發現的,已無從查考,但是有一點是被公認的,那就是從古代到18世紀,所有的鑽石都是來自印度。從13世紀開始,歐洲北部大城市都是通過義大利的威尼斯與印度進行貿易的,所以當時的威尼斯便壟斷了歐洲與印度的鑽石貿易。當時比利時的[[布魯日]]已發展成重要的港口和海運集散地,所以從印度運往威尼斯的鑽石便由萊茵河運到了[[布魯日]],從而使[[布魯日]]成為當時歐洲的鑽石中心。14世紀末安特衛普興起,[[布魯日]]的地位乃被安特衛普所取代。 現在安特衛普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集散地,市內有各類從事鑽石貿易的企業1500家,從事鑽石批發和零售的商人3500多人,鑽石加工技術人員7000多人,有7個鑽石職業行會,2個鑽石業公會,6家鑽石業銀行,7所鑽石技工學校,以及為數眾多的鑽石專業運輸、保險及保全公司,總共有3萬多人直接或間接地為鑽石業服務。全世界有50%以上裸鑽都在這裡加工處理,其中絕大部分產品也由此地轉銷到全球各地去,銷往美國的佔26%,銷往日本的佔13%,銷往香港的佔12%,銷往瑞士的佔8%,銷往台灣的佔4%,銷往中國的佔3%;全年營業額高達150億歐元,佔世界鑽石交易總額的56%。世界鑽石交易所聯合會也是設在安特衛普,它負責監督全球19家交易所的鑽石貿易活動,使它們保持一致性和協調性。 這個城市所擁有鑽石工匠的數目,相等於世界其他地方鑽石工匠人數的總和,其中許多鑽匠好手,都是定居在這裡的猶太人。目前安特衛普的鑽石年產量約2900萬克拉,其中5/6都是對珠寶商毫無價值的工業鑽,只能用在工業切割、琢磨和攢孔用。大多數鑽石礦是剛果、迦納、幾內亞和象牙海岸等地運來的,現在全市有250多家鑽石琢磨工廠,它們的產品佔全球鑽石市場70%以上。在全世界19家鑽石交易所中,有4家就坐落在市內的霍文尼斯街上,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到這裡來做鑽石買賣生意。 大多數的鑽石批發交易是在市區內的4個鑽石俱樂部或交易所內進行,那是像圖書館閱覽室一樣安靜的地方,室內有平坦的長台和舒適的椅子。這裡的營業員們都穿著黑色或深色西裝,他們臉上永遠是一副沉穩堅定的表情,先篩檢賣主所委託的鑽石,並以放大鏡逐一檢視,然後在電子計算機上敲出價碼。從世界各地來的買主,安坐在長台的東邊,賣主坐在西邊。有許多小包鑽石專供買主選擇,每個小包上都附有標簽,標價也許是40萬歐元,也許是50萬歐元,從20或30克拉的大鑽石到極小的「碎屑」都有,賣主把小包鑽石攤在長台的白布上,買主每次撿起一顆細心觀察,他們會花很久的時間去仔細檢視這些貨品,往往要花5~6個小時。跟著雙方會討價還價,交易即告開始。買賣成交後,雙方會互相握手,並用希伯萊語說:「祝您幸運和隆盛。」習慣上這句話是這次交易的結束語。 安特衛普鑽石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交易所之一,它是一座位於市中心的大樓,內由數十家鑽石交易公司進駐,其地下室的金庫,係鑽石交易商和切磨業者存放鑽石之處,是全比利時安全措施最嚴密的地方。鑽石中心大樓各處皆裝有監視攝影機,持有特別通行證的人方能入內,並且24小時各處均有警衛看守,金庫大門都有厚20公分的防彈門,金庫內的保險櫃也加強防護,可謂萬無一失。可是1994年這裡曾發生過鑽石竊案,有5個保險櫃遭劫,損失42萬歐元。2003年2月19日,又發生世界上最大宗的鑽石竊案,金庫內160個存放鑽石的保險櫃,有123個被洗劫,損失達1億歐元以上。 這個城市林蔭夾道,街市整齊,有很多連雲大廈。近400多年來,一直以藝術之都而聞名,長久以來,便是世界著名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早在16世紀初,這裡就聚集一批被譽為「安特衛普風格」的畫家,主要是指1520年前後在安特衛普作畫的畫家們,也包括在弗拉芒城鎮作畫的一批佚名畫家在內。他們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外貌相似,力圖將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結合在一起,把全然相異的弗拉芒傳統和義大利傳統揉雜於同一構圖,主要題材有「博士來拜」和「耶穌誕生」等,一般都畫成夜景,人物擁擠,光線閃爍,明暗處理往往不很合理。「博士來拜」的場面尤為流行,最喜歡用的格局是以古建築廢墟來陪襯衣著考究的三位博士,以此展示戲劇性衝突。 魯本斯故居(Rubenshuis)位於大廣場與中央火車站中間的瓦魯街9-11號,建於1610年,是一座豪華的巴洛克式建築物,現在已改為市立美術館。這幢豪宅是他到處借款,花了5年以上時間才建成的,建成後成為當時法蘭德斯地區上流社會階層的社交中心,梅迪契家的瑪麗、奧地利女王、英國的白金漢公爵及許多知名的藝術家等,經常在這裡聚會。這座建築物是魯本斯當年的畫室兼住處,內部華美,帶有花園,畫家在1617~1640年都住在這裡,屋內有他的自畫像和第二任妻子的肖像。畫家去世後這座房子曾被賣掉,後人將它闢為美術博物館,恢復了這所住宅的本來面目,且長期設有畫展。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是比利時的大畫家,他的影響力遠超過當時的比利時,而且可以代表歐洲那個時代的畫家,在比利時藝術史上至今還無人超過他。在巴洛克藝術宏偉壯觀、雄渾富麗的多種風格中,他的繪畫是其中最佳成就之一。他不僅是激情澎湃、豐富多產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學者和重要的外交家。1577年6月28日出生於德國的茨根,9歲隨父移居法蘭德斯,定居安特衛普,當時還沒有比利時這個國家,它只是屬於西班牙王國屬下的尼德蘭地區。 出生於富裕市民家庭中的魯本斯,10歲時被送到安特衛普一所拉丁語學校就讀,後因少年喪父,家庭生活拮据,學習中斷,被送到一位貴夫人府第當侍童,當時才14歲,但卻為他後來活躍於上層社會打下了基礎。他最初學畫是師從於重要風格主義風景畫家托彼亞‧維爾哈希特(Tobias Verhaecht),後來又跟亞當‧范‧諾爾德(Adam Van Noort)和奧托‧范‧文(Otto Van Veen)學習,並在後者的畫室中待了4年多,范‧文是繼承了文藝復興與佛羅倫斯- 羅馬藝術的傳統,魯本斯早期的作品受到他的很大影響。1600年他23歲的時候,成為安特衛普聖盧克(St. Luke)畫家公會的會員。兩年後實現了去義大利留學的夢想,他最感興趣的是正在興起的義大利巴洛克藝術。在義大利期間先到威尼斯,後接受曼圖亞(Mantua)公爵溫琴佐一世‧貢札加(Vincenzo I Gonzaga)禮聘為奧奇契的宮廷畫家,公爵大量的義大利藝術藏品讓他大開眼界。早期文藝復興畫家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和風格主義建築家兼畫家朱里奧(Giulio Romano)都曾為貢札加家族服務過,他們的藝術,尤其是朱里奧的裝飾壁畫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古代藝術珍藏,豐富了他的藝術修養。 1601~1602年他來到羅馬,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使他領悟到崇高與充滿力的藝術,通過對丁托列托(Tintoretto)、韋羅內塞(Veronese)和提香(Titian)等人的作品研究,他吸收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光線和輕快自由的表現手法。後來因其母逝世,他於1608年回到安特衛普。1609年與人文主義學者、律師的女兒伊莎貝拉結婚。這時他不僅是宮廷肖像畫家,同時也是宗教題材畫家,畫了大型巴洛克風格的祭壇畫「升起十字架」、「基督下十字架」以及「聖貝沃的奇蹟」(The Mira-cle of St. Bavon),確立了他作為法蘭德斯、而且也是歐洲當時最重要的畫家地位,因此得以過著豪華安定的生活。積極的創作活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巴洛克式藝術風格,並主宰著他幾乎一生的創作活動。他擅長繪製宗教、神話、歷史、風俗、肖像及風景畫,他的創作均以宗教神話題材為主,似乎靠迷信宗教走運,但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大批訂單使他接應不暇,很多作品都由學生或助手代筆,而他只畫關鍵的部分。 1621~1630年間,魯本斯作為外交官的生涯日益頻繁,他充當菲力普二世女兒伊莎貝拉公主的顧問,為法蘭德斯的利益奔走於荷蘭、西班牙和英國之間。在他的外交活動中,包括促成西班牙和英國之間和約的簽訂,從而使英國在荷蘭與法蘭德斯戰爭中不再是荷蘭的盟友。由於他兼有名畫家的聲望,每到一處,都留下一些王公顯貴的肖像畫,使他在外交生涯上如虎添翼,更是一帆風順,馬到成功。在英國,查理一世授予他騎士稱號,他則為查理一世設計了皇家宴會廳的天頂畫,是由9幅大型油畫組成,於1634年完成。1626年他49歲時愛妻亡故,他於1963年回到法蘭德斯,專心從事藝術事業,並和16歲的妙齡少女海倫娜‧富爾曼特(Hélèna Fourment)結婚,過著幸福的生活,而美麗動人的第二任妻子,還經常成為他後期肖像畫的題材。晚年時,大部分精力都從事風景畫創作。1640年5月30日因痛風在安特衛普逝世,享年63歲,他走完了自己藝術的一生,為人類藝術寶庫貢獻了3000多幅珍品。 魯本斯曾在這所故居內居住了33年,現在這座建築物內仍留存著當時他所使用過的高級家具、美麗的庭院和這位大畫家的遺作。他主要的作品還包括有在大畫室中掛的「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餐廳上的「自畫像」、畫廊中的「牧童的祈禱」和「聖亞特的殉教」等10件作品。 國家美術館(Museum Voor Schone Kunsten)位於市中心南部1公里處,收藏非常豐富,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到現代的美術作品都很齊全,特別是以法蘭德斯巨匠的繪畫作品為主。另外,還有中世紀義、荷、德三國各個流派的繪畫,以及15世紀法國畫家的作品。這家美術館的精華是魯本斯的巨幅連環畫和第五、第六展室的魯本斯個人繪畫收藏品。 邁耶‧范‧柏克美術館(Ma- yer Van Berg Museum)坐落在魯本斯故居的西南方,是一幢新哥德式建築,也是比利時首屈一指的私人美術館,館內收藏著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及雕刻作品,這些珍品都是16世紀貴族邁耶‧范‧柏克的私人收藏品,其中最有價值的收藏品是布魯蓋爾(Bru-egel)的名作「瘋女」。館內還有陶器、聖母像、家具和暖爐等展示品。 米德爾海姆露天雕塑館(Mid- delheim Open Air Museum of Sculpture)坐落在米德爾海姆公園內,在14平方公里面積的公園裡,分布著許多名家的雕塑作品,全部都是露天安放的,有羅丹 (Rodin)、亨利‧穆爾(Henry Moore)、扎德凱(Zidkin)和米萊斯等人的作品,也是比利時現代雕刻家們展現他們才華的最佳場所。 皇家美術博物館(Koninklijk Museum Voor Schone Kunsten),位於市區的西南面,是歐洲著名美術館之一,收藏著安特衛普最珍貴的美術作品,並以收藏法蘭德斯畫派的作品為主,魯本斯的傑作也不少,還有荷蘭等歐洲其他國家的著名巨作,從14世紀到現代都有,其中古代的約有1000幅,現代的約有1500幅。 普蘭丁‧莫勒圖斯印刷及藝 術博物館(Museum Plantin Mor-etus),是世界上少有的活版印刷博物館,位於大廣場西南面近河邊處。它在16世紀時,是活躍在安特衛普著名的出版商兼印刷業者克里斯托夫‧普蘭丁(Christop-he Plantin)和他子孫們的家,同時也是工作場所;這家印刷廠一直營業至19世紀。 普蘭丁是法國印刷商,創辦過一家大印刷廠,出版過安特衛普數種文字對照的聖經。他曾學書籍裝訂及書籍推銷業務,1549年在安特衛普以書籍裝訂為業,約在1555年轉而從事印刷業,所印書籍質量優異,並首先採用銅版印刷書籍插圖。1583年他在萊頓定居,為荷蘭各州新建的大學印書;1585年返回安特衛普。1605年起,這裡便印刷發行歐洲最早的活版印刷報紙,並成為當時安特衛普的商人和知識分子的文藝沙龍。去世後,業務由女婿繼續經營。1876年,安特衛普市政府買下了普蘭丁的廠房和設備,建立了普蘭丁‧莫勒圖斯博物館,內部保存著古老的印刷機器,以及其他有關印刷方面的文物史料。 民俗博物館(Folklore Museum)的位置在市政廳的後面,是一座外貌保持著文藝復興時代古老風貌的建築物,內部展覽著法蘭德斯地方的民俗傳統服飾、木偶、藝術,以及生活習慣的圖片和幻燈片等。 國立海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位於斯海爾德河旁尖頂的普斯滕城堡內,它的歷史可以遠溯到9世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時間,當時建造這座城堡要塞之目的,是為了防阻北歐維京人的侵擾。中世紀時,此地又成為西班牙國王囚禁犯人的監獄長達500年之久。1520年時,查理五世將它重建為海洋博物館,進入這個博物館迂迴曲折的樓梯,就會體會到中世紀城堡和監獄的氣氛。館內展覽的主要內容是作為港口的安特衛普航運發展史,並有美麗的帆船和汽船模型,以及展出各式航海必備的器具、造船的歷史和文物等共9.4萬件。 鑽石博物館(Diamond Muse-um)開幕於2002年,位於中央火車站附近的猶太(Jewish)街28~30號,是一幢五層樓的建築物,黑色的大門,戒備森嚴,沒有有關的人員陪同是進不去的。這是安特衛普最大的鑽石展示中心,展示著安特衛普鑽石加工的歷史,著名鑽石複製品、古老的和現在的寶石,還有地質學常識、礦山的開採、研磨鑽石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等,這裡的文字說明都附有英文。 時尚博物館(Mode Museum)位於鬧區,開幕於2002年,以時尚為主題,館內的展示,可以使觀光客見識到安特衛普如何成為時尚的搖籃。這座19世紀的圓形建築物,目前由時尚博物館培育出來的「安特衛普六君子」(The Six of Antwerp)的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以及法蘭德斯時尚機構(FFI)入駐。此館由比利時女建築師瑪莉荷絲‧范‧希(Marie-Jose Van Hee)所設計規劃,由挑高的設計、溫暖的木頭材質與白色的牆壁,營造出一個寬廣的展場空間,展出16~19世紀比利時和荷蘭南部的衣飾、蕾絲、刺繡、織品與紡織等相關器具,並不定期舉行比利時籍設計師的特展。 肉販行會博物館(Vleeshuis Museum)又叫做肉市或屠夫宮,就坐落在肉販行會街上,是一幢呈「山」字形的奇特建築,磚頭和精緻的白石塊相間,是典型的安特衛普後期哥德式建築,屋頂窄窄的八角塔樓憑添些許豪華氣派。1503年由肉販行會出資興建的,這個肉販行會儘管富有,但仍受到其他市民們某種程度的輕蔑。館內陳列著當年很多物品和古老的家具,由這些豪華的家具看來,不難想像當時肉販們的富裕生活。 商業行會(Gilded House)坐落在大廣場的正面,建築物外表採用金色雕飾,人們只要看到每間屋頂的雕飾,便可一目瞭然地分辨出房子是那個行會建造的。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廣場北面5號的啤酒行會建築物,7~9號的弓箭手行會建築物,17號的布商行會建築物,以及廣場東面40號的工匠雕刻行會建築物,各有不同特色。 安特衛普大教堂(Antwerpen Cathedral)是市民們的宗教信仰中心,始建於1352年,落成於1520年。這座教堂建築得非常雄偉,其尖塔高達120公尺,直指藍天。5世紀的時候在大教堂左右兩側,增建了兩座美麗的噴泉。現在大教堂內收藏著一些弗拉芒人最珍貴的作品,其中有1713年巴洛克式木雕的布道壇。 聖保羅教堂(St. Paul Cathed-ral)是安特衛普中世紀建築的珍寶,也是世界上室內裝飾最美的教堂之一,建於1533~1574年,位於肉販行會的北方,教堂的建築式樣是混合哥德式和巴洛克式,室外裝飾與16世紀的哥德式建築融為一體,教堂內珍藏有50多幅繪畫和200多個雕像,南北兩側走廊還懸掛著許多魯本斯及其門徒的繪畫作品。 聖雅各布大教堂(St. Jacobs Cathedral)坐落在聖雅各布街上,17世紀才興建完成,是晚期哥德式的建築形式,現在還一直保持著開始時的風格。雖然如此,教堂內還是採用了巴洛克式的裝飾,以適應當時人們的口味。魯本斯就是被安葬在這裡簡樸的墓地裡。 聖母大教堂(Notre Dame Cat-hedral)是歐洲最大教堂之一,位於大廣場和格倫廣場之間,靠近中央火車站處。這座比利時最大的哥德式教堂,建於1352年,落成於1521年,花了169年的歲月才建造完成,金石結構的建築物,看起來氣勢磅礡,但寬敞的教堂保留了周圍中世紀的環境,放眼都是老式的房子,高123公尺的塔樓,是比利時乃至歐洲最高的尖頂,從市內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因此成為安特衛普的標誌。教堂前的小廣場上,立有比利時大畫家魯本斯的塑像。教堂裡珍藏著安特衛普四大名畫之一的魯本斯「耶穌降架圖」(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畫裡耶穌蒼白的臉色,與把耶穌屍體從十字架上放下來男子大衣上鮮紅的血跡,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廣場(Grand Square)位於市中心,是市內最美最大的廣場,它與布魯塞爾的大廣場不同,仍保留著略呈三角形的不規則形狀,並保留著行會建築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風格。周圍房屋是1583~1585年城市被圍攻後的見證,在西班牙士兵劫掠蹂躪後的幾年裡,經濟衰退,人口銳減,但市內房屋仍得以整修。大廣場中心有個布拉博噴泉,是個生動的作品,它是由比利時19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潔夫‧蘭博的傑作,並係根據一則神話傳說而雕塑:恐怖巨人安蒂貢過去一直危害斯海爾德河裡的水手們,幸好勇敢強壯的士兵布拉博將巨人砍倒,並砍下他的右手扔到河裡。手就唸為「安特」,扔唸為「衛普」,安特衛普就因此得名,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勇士,便在大廣場上修築這個噴泉,用以紀念他。 格倫廣場(Groen Square)位於市區西面近大廣場處,是安特衛普的真正心臟地帶。這個綠色的廣場,呈巨大的長方形,種滿了樹木,並由露天咖啡座環繞著廣場,高大宏偉的聖母教堂就在廣場邊上,魯本斯的雕像就豎立在廣場的中央。 市政廳(Stadhuis)位於大廣場側面,是一幢建於1564年的四層樓古建築,也是安特衛普重要的古蹟之一,係文藝復興時期名設計家科尼魯斯‧弗萊里斯所設計。在宗教改革戰爭時,安特衛普成為比利時反對西班牙暴政的最後根據地,市政廳曾受到西班牙軍隊的破壞,後來再度重建,內部裝璜華美,現在仍作市政廳之用。市政廳頂上有聖母瑪利亞像,下部有歷代國王玉璽雕刻章。廳內的壁畫,將安特衛普的歷史大事一一繪述,寓教於樂。 在市政廳前的廣場上,有勇士布拉博的青銅塑像,他光著身子,肌肉發達,體魄強壯,左手高舉一隻血淋淋的斷手,正要將它拋向河中;被他打敗的巨人安蒂貢則俯伏在他的腳下,痛苦地呻吟著。現在這座塑像已成為安特衛普市的象徵。 安特衛普動物園(Antwerpen Zoo)位於中央車站東側出口的右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園之一,也是歐洲保存動物數量最大和種類最多的動物園,動物總數超過6000隻,包括約300隻爬行動物,1700尾魚類,其中有一種叫做美人魚的魚類,堪稱世界奇珍。在展出的哺乳類動物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稀有的麋鹿和白犀牛。園內最值得稱道之處,在於為展覽爬行動物而創做出一套特別的展覽技術,就是利用一道寒障(冷凍區),而不是用鐵柵式或玻璃窗來限制動物的活動。此外,夜行館內所有夜間活動的動物生態,都可一覽無遺。 這個動物園在1843年開放,已有168年歷史。在開放時只有10公頃面積,1936年又增加了36公頃土地,所以現在已有46公頃面積,並建立一個繁殖站,以繁殖瀕臨滅種的動物,如紫羚羊和印度犀之類。這家動物園由安特衛普皇家動物學會主辦,在20世紀20年代,曾因成功地繁殖了新發現的加彼和剛果孔雀,而獲隆譽。 唐人街(China Town)地處安特衛普市中心,是比利時境內的第一條唐人街,使中華文化得以在比利時作更廣泛的傳播。古色古香的唐人街,街道兩旁約有50家中國公司和商店,這裡不但是華人華僑聚會和購物的場所,而且也是安特衛普當地居民選購價廉物美中國商品和體會中華文化的好地方。 德爾尼(Deurne)是安特衛普的東部郊區,經緯度為東經4度28分、北緯51度13分,過去是農業區,現在主要為居民區,約有12萬多人口,當地有一些工業,其中最大的工業是一座瓶蓋廠,為歐洲最大瓶蓋廠之一。 利洛是安特衛普西北郊的小村落,它洋溢著中世紀寧靜的情調,平時只有百名人口,但是在每年的3、4月間遊客雲集,熱鬧非凡,因為這時村裡正在舉行別開生面的「騎鵝比賽」。它並不是人騎在鵝身上賽跑,而是將死鵝裝在一個結實的網裡,然後將牠頭朝下腳朝上掛在一個堅固的木架上,參賽者騎馬從木架下跑過,誰能在一剎那間最先將鵝頭擰斷拿在手裡,誰就獲勝,成為本年村裡的英雄。 大約在下午三時左右,全體村民和慕名而來的遊客已聚集在賽場四周,由數人組成穿「鵝俱樂部」金藍兩色制服的樂隊,神氣十足地賣勁吹奏著,憑添熱鬧氣氛。參賽者都是男人,他們臉塗花紋,雄赳赳地騎在馬上,開賽口令一出,大家揚鞭直前,衝向在木架上的死鵝,紛紛伸手擰鵝頭,但是沒有一個人得手。令人捧腹大笑的是有幾個剛會騎馬的新手,連馬都還騎不穩,那能擰到鵝頭,他們搖搖晃晃,但仍千方百計保持平衡,以免摔下馬讓人看笑話,窘態可掬,結果總是有幾個人墜馬而退出比賽。 為了避免賽事拖延太長,裁判根據比賽規則,在開賽一個小時後派人割去網的小部分,讓參賽者較容易擰下鵝頭。比賽又進行一個多小時,此時已有半數以上參賽者從馬背上摔下而退出比賽,剩下10多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競爭,鵝脖子快被擰斷了。最後一位騎士推開競爭者,一伸手就把鵝頭給擰了下來,高興地成為年度新的「騎鵝比賽」英雄。 ==小威尼斯[[布魯日]]市== ==度假村奧斯坦德== 奧斯坦德(Ostend)是比利時西法蘭德斯西北部的城市,也是比利時的港口和知名的海濱療養勝地。1830年比利時獨立後,這裡的旅遊業就活絡了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奧斯坦德成為歐洲最時髦的社交中心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佔領,是德國重要的潛艇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被德國佔領,成為納粹德軍的沿海要塞,曾受到盟軍轟炸的嚴重破壞,戰後予以重建。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度55分、北緯51度13分,瀕臨北海,在根特至布魯日運河的終端,有10多萬人口,當地平均氣溫為9.9℃。它是國內重要的漁港之一,有魚類加工、牡蠣養殖業和造船業;當地的威斯明魚市素負盛名。 奧斯坦德是比利時最大的海岸休閒地,賭場、妓院、舞廳、度假飯店林立於北海沿岸,夏天從歐洲各國湧來的遊客,將當地的海水浴場點綴得熱鬧非凡,五彩繽紛。奧斯坦德招攬觀光客的口號是:「在北歐也能夠享受到法國南部浪漫典雅的氣氛」。另外,北海豐富的魚類,也是奧斯坦德得天獨厚的特色。 這個城市有兩種不同的風貌,一是歐洲國際鐵路幹線的終點站,歐洲許多國際列車都以這裡為起訖點,同時是通往英國的小港都;另一是舞廳、散步道、假日飯店林立的海港勝地,遊客也可以在這裡假日飯店裡享受溫柔的良夜;還可以到賭場去碰碰運氣。當地的精華區是在開往英國的渡輪碼頭附近,以及曾是艾爾貝特一世散步道的漁村。距離市區20公里外的奧斯滕可夫,以捕蝦聞名,每年6月舉行的龍蝦節,趣味無窮。在奧斯坦德,以每年6月24日舉行的「海節」最為有名,這個慶典是用以祈禱漁產的豐收,從1448年到今日,已經有513年的悠久歷史。在「海節」的同時,這裡也舉辦民謠比賽,讓遊客充分領略當地的風土民情。奧斯坦德也以舉辦大型音樂會和展覽會著稱,市內有跑馬場、四季游泳池、遊樂碼頭、美術博物館和溫泉療養所等。 在交通方面,當地有機場對外連絡,往返國內各地的班機非常忙碌。鐵路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從德國科隆搭乘歐洲國際鐵路列車經[[列日]]可以直達這裡;從瑞士巴塞爾、義大利米蘭、法國史特拉斯堡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搭乘國際列車經那慕爾也可以抵達此地。此外,還有國內鐵路幹線和布魯塞爾、[[布魯日]]及根特連接,交通非常便利,被稱為「歐洲的鐵路門戶」。從布魯塞爾前來,車程1:15;從[[布魯日]]來此只需15分鐘。在公路交通方面,從布魯塞爾沿E5高速公路開車約110公里到這裡,車程約1:30。海上交通方面,這裡是比利時通往英國的門戶,有渡輪航行於多佛爾海峽間,從倫敦搭乘國際列車經多佛爾海峽,也可以到達奧斯坦德。 奧斯坦德雖然只是個小港埠,但是往來的人卻很多,因此,有200多家各式不同層次的旅館相繼成立。比較高級的旅館有安多梅達(Andromeda)飯店,它緊靠著賭場,規模並不大,只有50間客房,但是服務品質優異,娛樂設施齊全,交通和購物都很方便。 歐洲飯店(Europe Hotel)也是一家令遊客賓至如歸的休憩場所,附設有賭場、酒吧、餐廳、夜總會和舞廳等,它濱臨海邊,風景優美,透過客房的陽台或窗子,可以眺望北海。 帕里杜(Prado)飯店是海邊度假休閒的好地方,離開飯店不遠處有海水浴場,每當晴朗的黃昏,夕陽給濱海沙灘抹上一層金橙色的時候,從飯店的客房就可以欣賞到海水浴場上紅男綠女的戲浪人潮。 此外,當地較為出名的飯店還有比利時、印帕里爾(Imperial)、比羅(Bero)、安貝塞德爾(Amb-assadeur)、梅林達(Melinda)、假日(Holiday)和老施哈凱斯帕爾(Old Shakespeare)等。 在餐飲方面,這裡盛產海味,各類名菜名不虛傳,並以新鮮海產烹調最為有名,最好吃的一道叫做茅萊斯(Moules),是用比目魚、草菇、貝和小蝦等材料混合製成的,屬泛歐洲口味。冬天的時候,在這裡還可嚐到的蚵和豐富的貝類,風味獨特,美味可口。當地的貝類味道非常鮮美,種類繁多,連布魯塞爾餐廳所用的貝類,也是由這裡供應。這個地方的餐廳,以靠近海濱的最為有名,位於艾爾貝特一世散步道上的瑪利娜餐廳、賭場內的帕里格德(Le Perigord)餐廳,以及面臨港口的艾爾貝特餐廳,都是老饕的好去處。 奧斯坦德最具魅力的娛樂是海上運動,這裡的海岸旁有海上運動中心,專門教遊客沖浪、游泳和滑水等水上運動。同時,還可以隨海釣船到外海去釣魚,是一項其樂無窮的水上活動。此外,每年的7、8月間,賽馬場還會舉辦定期性的馬術比賽,這裡的馬術驚險而充滿誘惑力。 這個城市的夜生活自然而浪漫,高雅而不俗氣,令遊子有溫馨之感。在艾爾貝特一世散步道上的庫薩爾(Kursaal)賭場,是當地的社交中心,夏天旺季時有芭蕾舞劇、歌劇和音樂會等文化活 動,賭場的一般賭注都在10~1000歐元間。市內著名的俱樂部有馬克泌姆(Maxim)、白馬酒家(White Horse Inn)、車轍店、麥加(Mecca)俱樂部和國王俱樂部等。 奧斯坦德是個頗具參觀價值的城市,其中最具參觀價值的利奧波德公園(Leopold Park),坐落在舊市區利奧波德一世紀念塔的東側,鄰近賭場,公園內有種類繁多的鮮花,特別是以吊鐘花聞名的周圍地區。公園內還有一個美麗的湖,湖水蕩漾,垂柳婆娑,是個美不勝收的好地方。 恩索爾之家(Maison d'Ensoy)位於瓦潘普蘭(Wapenplein)街,是奧斯坦德近代名畫家恩索爾的故居,現在改為美術博物館,展出他生前的許多繪畫作品和有關他的文史資料,以及他生前的生活用品。另外,這裡也陳列著另一位奧斯坦德畫家萊昂‧斯皮里雅特的作品。 恩索爾(James Sydney Baron Ensor)1860年4月13日生於奧斯坦德,是比利時有名的畫家和版畫家。他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奧斯坦德人,母親非常欣賞藝術,經營著一家五金旅遊小商品店,她對恩索爾的影響非常大。他自幼聰穎,非常愛好藝術,20歲時就被公認為繪畫大師。1883年布魯塞爾沙龍曾拒絕接他的作品,於是他加入了一個比較進步的畫家組織「廿人社」。這期間,他的作品如1883年「使人震驚的假面具」(Scandalized Masks),開始描寫幻想形象,如骷髏、幽靈和可怕的假面具等。現藏於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博物館,作於1888年的「基督降臨布魯塞爾」(Entry of Christ into Brussele),由於畫面上布滿了狂歡節用的假面具,引起忿慨,而被「廿人社」開除。但是,他仍然繼續畫那些惡夢似的幻想境界,如1890年的「假面具(陰謀)」(Masks [Intrigues]),以及1891年的「骷髏爭奪上吊屍體」(Skeletons Fighting for the Body of a Hanged Man)等,均安藏在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博物館內。但在1929年「基督降臨布魯塞爾」第一次公開展出時,比利時國王艾爾貝特一世晉封他為男爵。1949年11月19日逝世,享壽90歲。 現代藝術博物館位於市內的羅馬街11號,是由一家老合作商店翻新而成,建築得非常漂亮,館內展示著考布拉集團和其他法蘭德斯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極有參觀價值。 奧斯坦德海灘美麗而寬闊,自防波堤展開的曲線非常優美,有很多遊客在沙灘上嬉戲,在海面上戲浪,海灘的首尾都有許多供遊客休憩的旅遊飯店,帶頂的柱廊將老皇家別墅和賽馬場連接起來。1906年,日漸衰老的利奧波德二世,命令巴黎大宮殿的建築設計師吉羅特修這座老皇家別墅,柱廊的石頭和海灘的沙石,人文和天然景觀的巧妙結合,都給人們留下夢幻般的奇妙印象。 市內著名的旅遊點,還有5公里長的迪格海濱大道、大堤、弗朗德林街的詹姆斯‧安索海濱大道、大堤、方形廣場、市政廳和水電療法的熱療研究所等。 1997年7月27日,奧斯坦德曾舉辦盛大的國際航空展,有100多架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不同型式的飛機在此展出,結果一架約旦空軍的戰鬥機在空中作特技表演時失事,釀成9死數10人受傷的悲劇。 ==港都根特== 根特(Gent)是東法蘭德斯省的省會,並曾係法蘭德斯公國的首府,有「北方的佛羅倫斯」之美譽。在法語中它叫做Gand,英語稱為Ghent。其名稱的由來,一說是9世紀來自拉丁文Gandavum Vicum,並得名於居住在這一地區汪達爾人(Vandal)的Gandani部落。又一說是其名稱更有可能源於塞爾特語的gen,意為河流的匯合處,因為這座城市正好位於斯海爾德河及其支流利斯(Lys)河的匯合處。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在中世紀時,根特和[[布魯日]]都是法蘭德斯地區最重要的城市。早在羅馬時代,根特和它周圍的鄉村便有人居住。羅馬人走後,一些聖阿芒人在埃斯科河岸上安頓下來。公元630年,諾曼底人在這裡登陸後,統治達300年之久,並在埃斯科河岸建立了一個港口,且興建了聖巴芬(St. Bavon)教堂和聖彼得教堂,這時,這裡已經是個規模較大的城鎮。 9世紀時,北歐海盜數度入侵,把城市的居民區夷為平地。不久後,博杜安二世(Baldwin II)伯爵在這裡築起了一座碉堡,吸收一些平民住在碉堡圍牆的外圍。11世紀時,根特成為一個工商業中心,毛紡織業非常發達。 1127年查理伯爵在[[布魯日]]被殺,隨即發生嚴重的政治危機;1128年阿爾薩斯的蒂耶里成為新伯爵,在此期間,根特設立市政長官,並取得城市的特權。 13世紀時,蒂耶里伯爵給予城市較大的自治權,權力開始集中在城市小貴族手中,他們住在石造的堡壘式邸宅中,醫院和其他一些福利設施也被建立起來,工商貿易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口也多達12萬,超過當時的倫敦和巴黎。這時的根特已成為國際商業中心之一,通過運河與海外發生聯繫,主要進行與英格蘭的羊毛貿易,這裡用英格蘭羊毛製作的上等毛織品譽滿全球,因此發展成北歐地區最大城鎮之一。 1539年,根特人曾起來反抗查理五世皇帝。1817年,根特大學建立。1825~1827年根特到特爾細琴的運河開通,大大促進了工業和學術的發展;1827年興建港口。1829年開通前往斯海爾德的根特-特爾紐曾(Terneuzen)運河,使工商業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了19世紀,根特在弗拉芒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迎接了百年事變中被流放到這裡來的路易十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的外國投資,使這裡成為比利時第二港口和主要的紡織中心。運河和航閘經過再擴建後,可停泊大型船隻。同時,根特又是個園藝中心,每5年舉行一次盛大的花展;其他重要的經濟活動還包括冶金、鋼鐵、石油冶煉、石油化工、汽車、造紙、釀酒、電子、商業、銀行業和服務業。在文化方面,保留了許多名勝古蹟,建立了博物館和美術館,還設有一所國立根特大學和一所農學院。 根特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度43分、北緯51度3分,它的位置在全省的中心地帶,東南距布魯塞爾56公里,西北和[[布魯日]]遙相呼應,東北與安特衛普對峙,西南可通科特賴克,共有57萬人口,其中市區居民約37萬,郊區約20萬。市區坐落在斯海爾德河畔,周圍有萊德貝赫等衛星市鎮。 有「園林城市」之稱的根特,到處可以感覺到一種清新、悠閒和令人回味無窮的氣氛,市區綠蔭處處,花園、草坪觸目可及,尤其是那些教堂、古堡、美術館和博物館,更是由音樂和藝術組成,到處洋溢和諧及文明的氣息。在比利時這個國度裡,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根特這樣的城市,大量古老而豪華的建築聚集在平坦的市區裡,有許多高低錯落的景觀。站在聖米歇爾橋上,人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種靈氣隨風撲面而來,像是由高大的塔樓散發出來的。商業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年輕的人說著布拉奔特-法蘭德斯方言;有軌電車從橋上輕快地滑過,運河港口似乎總是被一種憂鬱的氣氛所籠罩著。 交通非常發達。在航空方面,可以和國內外主要城市通航。國際機場位於西南郊的聖但尼‧韋斯特雷姆(St. Denis Westrem),相當現代化,有新式的助航設施。水運非常忙碌,根特是比利時第二大港,可以停泊大型船隻,物資運輸可以經由運河出入。鐵路交通非常便捷,因為這個城市是位於布魯塞爾和奧斯坦德鐵路線之間的一站。從布魯塞爾的北站、中央車站或南站,每30分鐘就有一班列車抵達根特,車程約40分鐘。公路交通也非常發達,無論是搭乘長途巴士和租車都非常方便。從布魯塞爾的中央車站,每天有5班長途巴士開往根特,車程約1小時。每天從布魯塞爾國際機場到根特的中央車站,上午有兩班長途巴士。下午另有兩班長途巴士,由布魯塞爾的中央車站到根特的韋斯特雷姆國際機場,車程也是約1個小時。租車也很方便,我國與比利時是駕照互相承認的國家,因此只要有我國的駕照,不必申請國際駕照就可以在比利時租車自行駕駛。如果是自己開車從布魯塞爾出發,上E5高速公路向西行駛,約需1小時可達根特;從安特衛普沿E3高速公路前來也只要1小時。 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和計程車為主,公共汽車四通八達,路線很多,可以到達市區的各重要角落。有軌電車是載客人數最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各主要街道都可以看到它的倩影;在市區南郊,有4號有軌電車和舊市區連接。除了公共汽車和有軌電車外,遊客還可以利用計程車,費用大致和布魯塞爾相同。主要參觀點集中在市街中心半徑600公尺的範圍內,可以徒步或搭車遊覽。 由於根特離布魯塞爾很近, 且交通方便,只要1個小時車程,因此在根特借宿的遊客很少,所以根特旅館也少。一般說來,根特旅館不但少,規模也相當袖珍,但是非常別緻。其中的卡爾頓 (Carltor)飯店位於中央車站前,只有25間客房,規模雖小,服務設備卻很現代化。市內最高級旅館要算是聖‧約里斯瑪夫(St. Jorishof)飯店了,坐落在市中心,擁有69間高級客房,附設有舞廳、酒吧、夜總會和賭場等娛樂設施。此外,還有面臨運河的亞斯科尼(Ascona)、歐羅巴(Euro-pa)和萊伊‧巴勒盧克斯(Leie Be- nelux)等飯店,風景優美,可在房內觀賞運河美景。 在餐飲方面,當地名菜之一的「根特奶油雞」,是比利時代表性的菜餚之一,香嫩的雞肉配上濃濃的奶油是它的特色,香醇美味,令人垂涎。此外,還有「根特福斯波」的大雜燴、類似牛排的「奧斯達卡斯」和兔肉快餐的「帕門」等美味佳餚。根特的第一大餐廳是帕提京(Patijnje),另外還有亞皮修斯(Apicius)、幸福酒店和馬(Horse)等三家法國餐廳也很有名。 娛樂方面,根特的夜生活比較單調,只有吃宵夜和看電影兩項,專門的夜總會、酒吧和俱樂部不多。每年的9月中旬至翌年的6月是歌劇季節,每週五及週六下午6:30開演,偶爾也有芭蕾舞劇演出;全市只有一家皇家劇院。每年的4~5月,遊客在此地可以看到獨木舟比賽。 根特是個文化都市,也是北方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學術風氣非常濃厚,市內設有國立根特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Gent),是一所由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掌握部分自治權。這所大學歷史悠久,1817年在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統治下建成,最初使用拉丁語授課,1830年改用法語,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佔領期間,改用弗拉芒語,1918年又改為法語,1930年再度改用弗拉芒語;現在各系均使用荷蘭語授課。校內設有應用科學學院、科學學院、農學院、醫學院、藥學院、獸醫學院、哲學院、文學院、法學院和教育學院等,還有管理研究所、環境衛生研究所和植物基因系統研究所等。其中的植物基因系統研究所,是1982年在原基因試驗室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在國際上很有名聲,主要從事抗病植物的開發。大學內還擁有一個龐大的細菌庫,研究人員還在1999年9月研製成抗流感通用疫苗,其特點是有抑制流感病毒的能力,從而避免了每年都要更新疫苗。 大學共有學生1.6萬人,外國學生1300多人,教師約2000人,並有先進的教學設備。位於羅吉斯街上的大學圖書館,藏書非常豐富,建於1932年,主樓高64公尺,近乎裝飾藝術風格,看來和市內的其他大樓差不多,光滑的表面呈灰白色,相當優雅,最高的一層略顯花俏,由亨利‧范威勒德與維克多‧霍塔兩位比利時 建築師共同設計,他們並稱是1914年以前新藝術風格的旗手。 鐘樓(Belfort)位於市中心區,是拉肯哈爾城堡裡的塔,建於1300年,樓高90公尺,裡面有建於1660年、由52個編鐘組成稱為「凱旋」的鐘琴,由紡織業同業公會出資興建的,它象徵著中世紀行會的強盛,鐘聲曾召喚市民們拿起武器,保衛城市。鐘樓頂上盤有一條龍形鍍金的風標,在陽光的照射下,光彩奪目,是根特市突出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人們在鐘樓上可以俯瞰整個市區。拉肯哈爾城堡的二樓大廳有紀錄片放映,放映時間只有15分鐘,將14世紀的根特以模型再現,從查理五世誕生時起,演到根特的黃金時代直至沒落,敘述60年間興亡史。影片用英、法、德、荷及西班牙等五國語言解說,每放映一次用一種語言解說,總共放映五次。 聖米歇爾橋(St. Michielsburg)也是在市中心區,人們從橋上眺望,景色極佳,聖巴菲斯教堂、鐘樓和沿岸14~15世紀的古老建築物,都一一呈現在眼前,使人再度感受到中世紀的風貌。橋的右邊是20世紀建造的哥德式郵局,背面的河岸地帶是中世紀漁業行會遺址,現在還殘留著當時的倉庫。 法蘭德斯伯爵城堡距離市政廳不遠,位於市區中部偏北,呈「V」字形小河道的岔口處,距離市政廳不遠,是中世紀摹仿敘利亞城堡而興建的,完成於1180年,後於12世紀由阿爾薩斯伯爵重建,為著名的戰略城堡,也是當年伯爵領地的司令台,有高牆圍繞,四周還有護城河,曾控制根特地區及沿河流域達數世紀之久。這裡也曾用作監獄,有不少當年的場面可看,並有酷刑展覽,還遺存有烽火台和貯藏室,建築非凡堅固。由於城堡位居根特的最高位置,登臨其上,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全市風貌。 市政廳(Stadhuis)位於Boter-markt路一號,靠近市中心處,由兩座不同風格的建築物組成,一為1518~1535建成的哥德式,面朝北;另一座是1620年建成的文藝復興式,面朝東。內部各大廳均以歷史事件命名,其中最著名的是紀念宗教和解的「和解廳」。 星期五廣場(Vrijda-gmarkt)是根特市的中央廣場,也是位於市中心的大廣場,並係這個城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世紀城市生活的縮寫,至今仍享有盛譽。這個廣場始建於中世紀,四周是各行會的會所,根特的各種大型活動多在此舉辦。廣場中的布告欄,每星期五都會貼出全市活動的計劃表;同時,這個廣場也曾經是死刑犯的處決場所。廣場中央的銅像,是在根特出生的英雄阿提勒爾德(Jakob Van Artenelde)的塑像,他曾率領根特市民反抗法國的高壓統治。另外,廣場中央有個跳蚤市場;附近還有一個著名的根特花市。 民俗博物館(Museum Voor Volks Kunde)位於14世紀時建造的一個養老院內,館內主要展示19世紀有關法蘭德斯地區平民生活情景的文物和史料,每個星期六上午,都會上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戲。 根特美術博物館(Museum Voor Schone Kunsten)位於市區南面聖彼得火車站東面,館內收藏15~20世紀歐洲各國各流派的作品,主要的是西法蘭德斯繪畫,是中世紀以來的繪畫寶庫,還收藏有雕刻和石膏像等藝術品。 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Voor Hedendaagse Kunst)和根特美術博物館是在同一座建築物裡,規模雖然不大,但已成為遊客必訪之處,橢圓形的新古典建築物裡有很多珍貴的收藏品,大部分是15~16世紀法蘭德斯許多知名畫家的作品。 裝飾藝術博物館(Museum Voor Siwekunst)坐落在珍‧布萊德斯特拉街(Jan Breydelstraat)5號,這是根特18世紀漂亮旅店式的建築物,館內一個完全重新建造的餐廳構成迷人的世界,有彩繪天花板、細木護壁板、中國瓷器和小擺設。其他大廳裡有古典精美的家具、掛鐘、壁畫和好幾個時期的掛毯,非常值得一看。 拜洛克博物館(Oudheidkun-dig Museum Van de Bijloke)位於市區西南部,坐落在13世紀的拜洛克修道院內,展出歷史及考古方面的有關藏品,並有古代壁畫和著名雕塑。 聖巴菲斯大教堂(St. Baafska-thedraal)是根特規模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始建於10世紀,直到1531年才全部完工,塔高80公尺,是極為壯觀的集哥德式、羅馬式和巴洛克式風格於一爐的建築,因1500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在此受洗而聞名。教堂本身像博物館,收藏有眾多名家的作品,包括法蘭德斯派大畫家魯本斯的名作「聖巴菲斯皈依」,並以凡‧愛克兄弟的三折畫油畫畫屏「天主羔羊」(Het Lam Gods)聞名於世。這些祭壇畫被放在教堂正面右側的第六禮拜堂裡,是15世紀法蘭德斯派的代表作,也是15世紀歐洲繪畫史中最傑出的代表作。「天主羔羊」這幅畫,反映了中國和比利時之間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因為畫中貴婦人袖口上的花邊是中國廣東花邊的仿製品,地面也是按照中國瓷磚花樣和顏色所繪。 凡‧愛克兄弟(Jan and Hubert Vaneyck)是15世紀法蘭德斯派畫家,弟弟楊‧凡‧愛克有一些詳細的資料被保留下來,著名的遺作有18件之多;兄長胡伯特‧凡‧愛克的生平則不詳。楊‧凡‧愛克1422年10月起,擔任荷蘭伯爵約翰的室內侍從和宮廷畫師,並擔任秘使前往伊比利半島執行外交使命。1431年與少女瑪格麗特結婚,曾為她畫了一些感情誠摰的肖像畫。1441年,他突然去世,埋葬在[[布魯日]]的聖唐納蒂拉教堂裡。他生前是法蘭德斯畫派的奠基人,繼承了中世紀手抄本細密畫插圖的傳統。 聖巴菲斯修道院(St. Baafs Monastery)建於公元630年,由聖阿芒所建,內有不少中世紀遺蹟,並設有古碑銘博物館。在17~18世紀的雕塑作品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4個主教的墓碑;在瘦骨嶙峋的死神雕塑中,可以看到主教跪倒在聖母的腳下。 聖米歇爾教堂(St. Michielska-thedraal)建於15~17世紀,呈哥德式建築風格,又矮又粗,塔樓好像是截去了一段,後殿一直延伸到里斯河裡。稍遠的地方是龐德大樓,係13世紀多明尼加修道院的遺蹟。這個教堂是個用灰方石砌成的笨拙建築,好像被板岩製成的屋頂壓垮了,唯一的裝飾就是一排老虎窗。 聖皮埃爾修道院建於17世紀 ,是建在海拔22公尺布朗丹峰(Blandinusberg)的山坡上,修道院的正面由淺色石頭砌成,上面是優雅的八角形鐘樓,鐘樓的上面則是修道院的圓頂,院子看起來非常樸素,古老的修道院房子也被翻修成藝術文化中心和流派博物館。地下室也很壯觀,可以容納觀光團就餐。就在修道院的後面,修士們開闢了山坡花園,還有菜園、葡萄園和藥草園等。 聖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k-athedraal)坐落在市中心區,始建於13世紀,經過數百年後才完工,是精美的哥德式建築物,由灰色的石頭砌成,顯得有點笨重,全部是垂直的線條,現在已成為市民信仰中心,很多人前往虔誠的祈禱。 ==那慕爾城堡多== 那慕爾(Namur)是比利時的古城,係瓦隆地區政府和議會的所在地,以及那摹爾省的首府,因此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地處要衝,從古代起,就經常成為歐洲列強爭奪的對象,曾數度遭受到戰爭的破壞。1188年那慕爾讓與埃諾,1198年曾一度是侯爵領地,1263年落入法蘭德斯人手裡。1421年勃艮地大公善良的腓力購得那慕爾,從此開始,那慕爾便成了勃艮地尼德蘭歷史的一部分。 1692年5月25日至6月5日,荷蘭守軍與西班牙及德國同盟軍在此力抗入侵的法國軍隊,在傷亡5000人後乃告投降,而進攻的法國軍隊則陣亡一萬人。3年後,由布夫萊(Boufflers)公爵路易-弗朗索瓦率領的1.4萬法軍,從1695年7月初到9月1日,擋住了由英格蘭國王兼荷蘭共和國執政威廉三世統率的1.8萬名同盟軍的進攻,圍攻者得到庫霍恩的援助,最終攻佔了這座城市,但損失比守城的法國人多一倍。以後,戰爭陷於膠著局面。 1701年,那慕爾又回到法國人手中,然後又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746年路易十五又圍攻這個城市,並予以佔領,但在1748年簽訂的「亞琛條約」中,又出讓了這個地方。1792年,法國革命軍又佔領了這裡,但在1793年又失去了它。維也納會議後,那慕爾又成為荷蘭的領土,並成了防禦法國的要塞。1830年,那慕爾終於歸還給比利時。 那慕爾遭受最後一次進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4年,當時它試圖阻止德軍的推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34年2月17日,那慕爾附近的夫人街發生一件讓全國人民痛不欲生的事件:在一次涉水的意外中,國王艾爾貝特一世不幸遇難。1980年,這裡被選定為那慕爾省的省會。現在,那慕爾已成為比利時重要的城市。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52分、北緯50度28分,約有12萬人口,位於桑布爾河和默茲河的匯流處,為鐵路樞紐、藝術中心和旅遊勝地,同時也是一座重要的工業城,有玻璃、紙張、皮革、鋼製品和水泥製造業。 那慕爾位於布魯塞爾東南方60公里處,東有[[列日]],西達蒙斯,是阿登高地北方的入口處,默茲河穿城而過,水陸交通稱便。在鐵路方面,有兩條國際鐵路經過這裡,從布魯塞爾的中央車站、南站及北站,都有列車抵達,白天每小時有兩班車。如果遊客從德國搭火車前來,要在[[列日]]換車,車程大約為2:30。此外,盧森堡也有列車來此,車程約兩小時。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有3條國道在此交接,布魯塞爾有觀光巴士來此,大約每小時就有一班。如果由自己租車駕駛,可從布魯塞爾上E40號高速公路,車程只要一個小時。此外,還有長途巴士在迪南和那慕爾兩地往返營運。水路可搭遊艇從迪南來此。市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由於市區面積不大,因此也可以徒步遊覽。 此地住宿條件不太理想,其 中的那慕爾觀光飯店是當地最豪華的旅館,但是規模也不大,只有30間客房。那慕爾城堡飯店(Chtaeau de Namur)也是當地最好的飯店,它坐落在公園環繞、視野極佳的至高點上,景致宜人,供應美味的西餐,一共只有29間精緻客房,可使住客享受到貴族的待遇。皇后飯店是個小型宿處,只有20間客房,但是環境卻很怡人,服務也很周到。當地另有一些旅館,都是袖珍型的。在餐飲方面,當地高級餐廳不多,只有科特餐廳和庫切河濱餐廳較有名氣;小餐廳和小食店則到處可見。在娛樂方面,這裡的夜生活只有一些小型舞廳和具有特殊風味的酒吧。每年的7~8月間,當地舉辦有馬術比賽活動,屆時會有無數的觀光客蜂湧而至。因為這個城市盛行騎馬,通常在週末假日,騎馬場最為熱鬧。 那慕爾倚山面水,山青水秀,城市建設整齊美觀。市區的桑布爾河上有6座大橋連接兩岸,默茲河也有兩座大橋成為交通要道。其中的默茲河橋又叫做腿橋,建於11世紀,查理五世時重建,1962年被毀壞後,按照原貌加高重建,共有7個孔,中間一個大孔,兩邊各有3個小孔,線條柔美,石灰石的材質完美地與周遭景色融為一體。 舊城區(Old Town)又稱為籃子(Corbeille),是那慕爾的文化商業中心,也是這個被圍在城牆裡老城的精華地帶,街上行人悠閒自在,民情醇厚,民風樸素。舊城區中心有個廣場,現在已成為集市,有各種商店和販售食雜的攤販。附近的小街巷裡,星期天都成了菜市;其他的時間裡,這裡充斥著年輕人和露天咖啡座。舊城區的啤酒商街差點在20世紀60年代消失,翻新後的街卻保留了16~17世紀高大的房子,其中大部分是老啤酒坊,並且和桑布爾河為鄰,製造啤酒的原料是從河上運來的,製造啤酒的水也是從河裡汲取的。舊城區是那慕爾的商業中心,這一帶石灰石方格的房屋,完美地體現了當地建築傳統,在路易十六噴泉裝飾的巨大石柱上,是一位鍍金的小天使在使勁地吹著號角,他給原本就很美的建築更添光彩。 在默茲河左岸,隨處可見別墅和休閒中心;右岸道路狹窄,沿岸有廢墟、豪宅和古堡等,是個有名的觀光區。其中的安尼沃伊城堡(Chateau d'Annevoie)是離那慕爾16公里、默茲河左岸的古城堡,位於默茲河和桑布爾河匯合處的高台地上,它代表法王路易十四時代的北歐風格,始建於8世紀,曾數度遭受戰火破壞,現在留下來的部分,是荷蘭在拿破崙戰役後所修建的。1690年時加築的佛德奧倫格城堡,現在只剩下地基。安尼沃伊城堡高200公尺,從城堡的上層往下看,可以看到城堡周圍17世紀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教堂和紅瓦民家,顯得古色古香;並有運動場、小博物館等。城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園部分,有眾多花圃和噴水池,花圃中有隨季節更迭而有不同種類的花,四季花團錦簇,每個週末還舉辦有音樂演奏會。默茲河右方支流的那維里河谷,還有一座史柏丁城堡(Chateau d'spontin),也有參觀的價值。 那慕爾有不少博物館可供參觀,其中的主教博物館內陳列有伯爵金製王冠、阿登(Andenne)的神龕、1217年那慕爾伯爵可以移動的聖壇等。考古博物館的前身是米特廳(Meat Hall),坐落在橋街上,展示有史前時期至今在本地區所挖掘出土的遺蹟,特別是安泰羅馬別墅裡的古物,其中有幾件藝術品再現了高盧-羅馬人的日常生活。那慕爾古藝博物館的地址在佛馬勒街,大量的12、13世紀金銀器,以及15、16世紀的木雕,還有石雕和繪畫等作品,分門別類展出。此外,那慕爾還有武器博物館,狩獵、林業和漁業博物館,費力西‧安羅普斯博物館和克魯瓦官邸博物館等。 聖歐拜恩(St. Aubain)大教堂建於1767年,由義大利建築師比索尼所設計,教堂的圓頂規模宏大,整個建築平面呈十字架形,教堂內有五彩大理石裝飾。石灰石砌成的彎曲三角楣介在嚴肅的古典風格和巴洛克的奢華風格之間。由於有交叉的圓頂,使得教堂裡面很冷,但是很明亮。柱子上裝飾著木雕像,是代表著勞倫‧德勒沃的四位宗教聖師;教堂裡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鷹嘴狀青銅經桌,並且掛著許多珍貴的油畫,陳列有不少古代黃銅和鐵製品。主教博物館就是設在教堂右邊的文藝復興式的大樓裡。聖路普(St. Loup)耶穌教堂以從阿登山聖‧羅梅伊採石場採集來的紅色大理石柱而聞名,並收藏有13世紀金銀工藝珍品。聖約翰教堂位於舊市區菜市場,始建於13世紀,16世紀重建,具有哥德式建築風格,鐘樓則為巴洛克式。此外,當地還有聖狼教堂和聖母尼僧修道院等。 ==工業城[[列日]]== ==觀光勝地迪南特== 迪南特(Dinant)市是那慕爾省的城市,在歷史上曾屢遭戰火的破壞,被法國軍隊佔領過多次,又被德軍燒燬過一次,現在尚存的城堡是燒燬後重建的。它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55分、北緯50度16分,在地理上的位置,北距那慕爾24公里,東接奧涅,南鄰法爾米紐勒、西界弗洛雷納,市區坐落在默茲河畔,依山面水,環境幽雅,景色秀麗,是個有名的療養度假勝地,也是一處遊覽觀光的好去處,特別是默茲河兩岸的岩壁,以及史前洞穴和鐘乳石山洞,更令遊客陶醉。 在歷史上,這個城市曾以金屬工藝製品聞名,當時的銅器有水罐、火爐用具、燭台、盤子和盒等日用品,還有香爐、作彌撒前洗手用的水盒、洗禮盒和讀經架等宗教用品。最早黃銅器皿的外觀和情調都是哥德式的,一般是小而深,是用金色的黃銅製成的。 16世紀及以後的製品則較扁平、寬大,顏色也較深。這些黃銅器皿雕刻裝飾具有粗獷的特點,形成以宗教和寓言為主,以及以因襲時尚的裝飾款式為主題的兩大類。在器皿的邊緣和中心圖案周圍,用衝壓形成的重複簡單的修紋圖案鑲邊,作為附加裝飾。許多製品以盛開的玫瑰花作為中心凸起的浮雕圖案,另有一些則刻有哥德式字母,或仿哥德和伊斯蘭教式手寫體的銘文。時至今日,這裡除了出產傳統的黃銅製品外,還生產毛綿和紡織品。 這個擁有約5萬人口的城市,內外交通都非常方便,與鄰近地區之間有鐵、公路連絡,班次頻繁,遊客稱便。大多數前來觀光的遊客,都是從布魯塞爾中央火車站搭乘普通列車,一小時一班,車程約1:30。市內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計程車為主,也有租車業務。市區面積不大,半日便可徒步走遍。默茲河流過市區中心,河上來往的船隻頻繁,呈現一片熱鬧景象。小艇和獨木舟等水上活動熱鬧,遊客可以在獨具風格的小舟上領略兩岸無限風光。 迪南特的住宿設施完善,各種旅館均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夏天和假日時旅客眾多。這個城市的餐飲場所也很多,所供應鮮嫩肥美的鱒魚,還有類似螃蟹的節肢動物叫做蛄,味道特別鮮美。 阿道夫‧薩克斯風街(Rue Adolph Sax)是當地主要的商業街,由於迪南特自中世紀以來,就是著名的銅製品加工地,因此很多商店所販售的也多為銅製品,包括廚房用具和室內裝飾品。另一種名產叫做堅餅,味道香甜。 發明薩克斯音樂管的A‧薩克斯就曾居住在這條街上過,為了紀念這位音樂管的發明家,人們就將這條街命名為阿道夫‧薩克斯風街。A‧薩克斯(Antoine Joreph Sax)是法國樂器製造家,他父親是製作木管、銅管、豎琴和吉他等樂器的名師,他本人早年在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學習長笛和單簧管,1842年前往巴黎展出經過改進的薩克斯風管,1846年獲得專利權。後又與他父親一起改進薩克號、薩克小號和薩克大號。他的許多樂器曾被法國軍樂隊採用,1857年他擔任巴黎音樂學院薩克斯管教師。 聖母教堂是默茲河橋頭的有 名古蹟,始建於1240年,曾屢遭破壞後,皆以同樣方式重建,教 堂裡還有蒙特福特塔(Montfort Tower),為巴洛克式建築。17世紀時,市政府曾設在這裡,並把塔移往教堂前。教堂前附近還有一座建於1466年的古橋。 古城堡(Citadell)靜靜地佇立在默茲河岸懸崖的頂端,似在述說悠久的歷史,因此也是迪南特的著名古蹟。這座古城堡始建於11世紀,位於海拔100公尺的丘陵岩頂上,在河岸有408級石階通達,也有電纜車可乘,可以俯瞰市區風光。城堡內部有一個博物館,收藏有17~19世紀的武器和其他有關戰爭的文物,種類眾多。 菲爾福茨(Fierfooz)國家公園,就在迪南特的附近,園區面積廣袤,生物種類繁多,是比利時重要的自然生態保護區。 安斯拉姆(Anseremme)是個距離迪南特約3公里處默茲河畔的著名觀光勝地,當地人稱之為「迪南特的百花公園」,這裡鮮花遍地,流水潺潺,還經常有野鹿出沒。 ==古鎮布永== 布永(Bouillon)是瑟穆瓦(Se- mois)河畔的一個古鎮,11世紀時為洛林公爵領地的城鎮,1096年歸列日主教管轄。1794年布永宣布成立共和國,但次年就被法國所吞併。拿破崙戰敗後,英國人菲力普‧德維涅自立為布永王。 1815年11月,戰勝國將布永和盧森堡一起劃給尼德蘭。1831年盧森堡分治時期,布永歸比利時所有。現在的古鎮布永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中心,有許多外國觀光客聞名而來參觀,使布永變得非常熱鬧。從迪南特搭火車前來,車程僅10分鐘。 華辛城堡(Chateau de Walzin)是一座豎立在像鷲巢岩上的中世紀古城堡,興建於13世紀,16世紀時曾加以整修,1930年時並予以改建。城堡外觀非常雄偉,氣勢不凡。每年的7月31日~8月15日是星期天開放參觀,但是開放的部分僅限於鹿群嬉戲的公園和城堡庭園。 斐耶城堡(Chateau de Freyr)就坐落在華辛城堡附近,是16~18世紀時以砂岩和磚為建材所建築的優美古城堡,法王路易十四攻下迪南特時,也曾在這裡居住過。 拉波‧沙安娜城堡(Chateau de Lavaux Steanne)距離市區南郊約20公里處,建於12世紀,城堡周圍有護城河和防禦工事,裡面還有一座建於14世紀的塔。主堡建於17世紀,裡面附設有狩獵博物館。 漢索‧列斯(Han Sur Lesse)是距離布永約30公里的村落,這個地方有個溶洞群,其中的漢洞(Grottes de Han)是個溶岩洞穴,裡面有很多鐘乳石,洞深達8公里,1814年被發現後,成為非常有名的遊覽勝地,有探險列車可深入洞窟,洞內最後3公里深的地方只能步行,無法通車。洞窟的精華地帶有圖‧托弗爾廳,裡面有根高達20公尺的石筍聳立。還有一些鐘乳石映照水面,令人陶醉。另外,洞窟內高129公尺的圓頂大廳彷彿是一座大教堂,內部可供遊客休息。 布永城堡(Chateau de Bouil-lon)位於漢索‧列斯南方55公里處,離比、法邊境不遠,現在這裡已是一個擁有6500人的小鎮,從8世紀開始,這裡一直是布永戈德弗魯瓦家族的城堡。戈德弗魯瓦的第五代子孫,在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非常活躍,因守護基督墓有功,而被任命為耶路撒冷王,使得布永城堡因而聲名大噪。這個城市也是阿登高地南方的入口處,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曾數度遭到戰火的破壞。現在當地所看到的保存完整的建築,大部分是15世紀以後所改建的。這裡主要的名勝古蹟有12世紀的大廳、主堡、地方博物館,以及展示十字軍輝煌歷史的布永戈德弗魯瓦博物館(Musee Godefr-oid de Bouillon)等。 ==大學城魯萬== 魯萬(Louvain)的弗拉芒語作Leuven,是布拉奔特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42分、北緯50度52分,是個擁有10萬多名人口的城市。魯萬是11世紀布拉奔特的一位伯爵在拉迪勒小島上建立起來的,在中世紀時是個織布業中心,14世紀成為歐洲最大城市之一,1425年教皇馬丁五世在此建立比利時第一所大學,現在不但是個主要的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個農產品集散地。現在主要工業有食品加工、釀酒、製革、機械、化工、鋸木廠和鑄鐘等。 這個城市河流縱橫,地形複雜,植被豐富,農業發達,景色優美。啤酒釀造更是盧萬的傳統行業,從15世紀起便享有盛名,現在啤酒的產量仍佔比利時首位。盧萬的對外交通也很便利,除了有公路通往國內各地外,從布魯塞爾乘火車前來,車程只要20分鐘。 盧萬還是個具有悠久的文化和教育傳統城市,1425年由布拉奔特公爵約翰四世仿效巴黎大學的建制,要求當時天主教教皇馬丁五世在此興建比利時第一所大學,也就是現在著名的魯萬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是私立的天主教高等學府,課堂內用法語和荷蘭話授課。建校以來,就以天主教研究中心而享有盛名,它是比利時第一個設立政治學和社會科學學院的大學。1517年,荷蘭學者伊拉斯謨斯參與了建立魯萬天主教大學三種語言學院的工作;這所歐洲的新學院從事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萊語的研究。16世紀時,利普修斯(Justus Lipsius)和墨卡托(Gerard Mercator)曾在這裡任教。 15~16世紀時期,這所大學成為反對宗教改革思想的主要中心。1797年法國革命使這所學校關閉,但是在1834年比利時天主教團重建該校,使之成為一所用法語授課的天主教大學。比利時數不清的政界名人都是魯萬的畢業生,校友中也有不少是諾貝爾獎得主或是被提名人,前比利時國王鮑杜恩和盧森堡前總理索恩等,也都有魯萬大學榮譽博士的頭銜。 這所大學的學制屬於歐洲體系,共分成三個階段,前兩階段屬於大學部,分別有兩年的學程;第三個階段則相當於我國學制的碩、博士,這一部分每一科系的規定不盡相同,有些科系可以直攻博士。 魯萬天主教大學以文、理、法、醫、農、應用科學及文學院起家迄今,其中以現象學研究著稱的哲學文學院,在解剖學上成就斐然的醫學院,以及人類遺傳研究中心在基因技術研究方面,均擁有國際聲譽。它的細胞和分子病理研究所致力於在基礎生物學研究和醫學研究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校內建於1984年的校際微電子中心,主要從事芯片技術研發,擁有數百名科研人員。此外,這個大學還在美國建有合作實驗室,主要研究人類遺傳學,高血壓、血栓和血管研究,心病學,微生物學,AIDS研究,振動測試儀器,合成材料和微電子等。 20世紀30年代,這所大學開始用荷蘭語授課。儘管在此之前,比利時政府曾禁止大學用荷蘭語授課,但由於比利時國內為數可觀操荷蘭語人口的壓力,導致政府於1932年改變了它的政策。1969年校內學生發生暴動,在種族抗議及政府大改組後,該校重新改組,分為荷蘭語及法語兩個部分。 1970年,政府在距離原來校區25公里處的奧提尼山丘上,新建了一座佔地920公頃的新魯萬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olo-uvain),而原來的盧萬天主教大學則叫做弗拉芒天主教魯萬大學(Kàtholieken Universiteit te Louva-in);1972年,第一批教授在新魯萬大學就職。 當時分家是一個非常痛苦的經驗,雖然兩所大學同屬於比利時天主教會,學術精神也同出一轍,但是在社會和政治壓力下,法語和荷蘭語分開,並分屬兩所大學,連其中原先共享的珍貴圖書,也是「你拿單數本,我拿雙數本」,非常難堪。現在法語新魯萬大學圖書館有圖書176萬多冊,而弗拉芒天主教魯萬大學圖書館則有藏書190萬多冊。 新魯萬大學的設計,是21世紀的建築典範,呈幾何造型,簡單大方的線條,是最大的建築物特色。粉紅或褚紅色的磚牆,看起來顯得年輕而有朝氣,整個校區被設計成教室、圖書館、博物館、廣場、教堂、運動場、游泳池、銀行、商店、電影院、餐廳、舞廳、CD行、葯局、書店、咖啡屋和啤酒屋交錯的新大學城,增加了人與人溝通的機會,加上人車分道及廣大人行步道區的設置,青少年和兒童都可以在校區內盡情嬉戲奔跑,成為一個充滿希望的人文之都。這個大學就像小型聯合國,各種膚色和操各國語言的學生都有,也有來自我國的留學生。這裡一年一度的24小時自行車賽和每年入學的新菜鳥接受學長們「洗禮」的瘋狂場面,都是難得一見的盛事。 市政廳是魯萬主要的古蹟,位於市中心的大廣場附近,始建於1448年,落成於1463年,是哥德式尖頂建築的傑作,建築物四周布滿歷史人物的雕像,頂部的每個角都建有高聳的尖塔,非常巍峨莊觀。市政廳內裝飾著15世紀的雕塑作品,它的地窖被改建成一個小型的啤酒博物館和一個小酒館。 聖彼得教堂也是哥德風格的建築物,裡面保存有兩幅迪利克‧包茨(Dierick Bouts)的繪畫和古老的鋼鐵製品,現在是市民們重要的信仰中心。 聖皮埃爾教堂(Eglise Saint Pieterskerk)建於15~16世紀之間,後來曾經過多次改建,為布拉奔特哥德式藝術的傑作,一個巨大的15世紀布魯塞爾式耶穌十字架像從哥德式的祭廊下面伸了出來,迴廊裡有布拉奔特公爵的墓地。教堂裡藏有17世紀古老珍貴的地毯,並有其他歷史文物。16世紀活躍在魯萬的大畫家德克,曾在這裡留下「聖埃拉薩姆殉難圖」和「最後的晚餐」三拆畫。 聖米歇爾教堂前身是耶穌會教堂,它的正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在過去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戰火破壞,教堂中的古老家具和用品,都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凡得克倫-梅爾坦博物館(Musée Communal Vanderkelen-Mertens)是魯萬市最著名的博物館,其前身是市長官邸,並以歷史上一名市長的名字命名。館內有15~16世紀的繪畫,19世紀的客廳,以及不同風格的雕塑、瓷器、玻璃和金銀製品。 紙博物館(Paper Musée)成立於1991年5月1日,由中國人金爾莉所創辦,坐落在火車站的後方,四周環繞著教堂和休閒公園,由市立美術館和市政府給予經費上的補助,其成立之目的,在於收藏各國紙藝品及與各國紙藝創作交流,並舉辦各種有關「紙」的展覽。館內設有平面和立體作品的展示區、紙歷史淵源介紹區、展示櫥窗、教學區,以及圖片和幻燈片等資料櫃。館方除了將中國人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到今天每種紙材製作過程做完整的介紹外,還蒐集紙的國際新聞和小故事等資料。 福煦廣場距離火車站約10分鐘車程,周邊石砌的馬路旁聳立著古色古香的各種建築物。廣場上有一手持書、一手往頭上倒酒的酒醉學生銅像,用以紀念魯萬既是古老的大學城,又是最早的啤酒釀造地。 此外,盧萬市的木屐遊行非常熱鬧而有看頭,這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木屐,木屐遊行的人都穿著大木屐。這個城市和附近的吉爾小鎮一樣,製作木屐都是一種傳承的精神。 ==狂歡節之城班什== 班什(Binche)是比利時埃諾省的城市,也是波利那殊煤礦地帶的中心,經緯度為東經4度22分、北緯50度48分,坐落在蒙斯和沙勒羅瓦正中間的位置,位於布魯塞爾南方56公里處的一座小山上,北與拉盧維耶爾為鄰,東界蒙索,南接熱蒙,西與弗拉默里相呼應,西北可通蒙斯,四周散落著12世紀時建造的城堡,以及27座塔樓。 這個擁有4萬多人口的小城,顯得古色古香,現在是個小工業城,並係糖果和時裝業的中心。大廣場是小城中心,位於艾爾貝特林蔭大道的盡頭,呈不規則形狀,事實上還有一面塌牆和一片空地,它那不尋常的正面有條阿貝爾街,其間的貝爾尼葯房在20世紀初,市民曾讚賞它所售的魚肝油和其他補品的營養價值。 市政府也在大廣場,建於14世紀,蒙斯-雅克杜布哈克曾在16世紀時整修這座大廈,戴維在18世紀又給它增添了一點古典情調。市政府裡有3個葉瓣呈弧形哥德式建築風格的門廊,並隨著歲月的變遷,它也有幸經歷了各種變化。附屬於市政府的博物館值得好好地參觀一番,不但有彩繪玻璃窗、古壁爐、油畫,並且有美倫美奐的議會廳。 鐘樓與市政府相連,對於一個中世紀的鐘樓來說,它屬於很少見的,因為它有26個16~17世紀鑄造的鐘,以及巴洛克式洋蔥狀鐘樓,顯得格外引人入勝。 聖烏斯美教會(Collegiale Saint Ursmer)是個看起來有點奇怪的教堂,它的位置在小城的邊緣地區,大門和塔樓都是12世紀的建築,還有16世紀文藝復興式的側殿和祭廊。祭壇和小教堂都是16世紀哥德式風格,重要的珍寶有黃銅器具、「聖母哀痛耶穌之死」的繪畫、彩色塑像及聖骨盒。 公園是匈牙利瑪麗城堡的遺蹟,瑪麗是查理五世的姐姐,也是荷蘭的攝政王。這座令人垂涎的城堡宮殿,也像許多其他古建築一樣被法王享利二世所毀壞,裡面不計其數的珍寶和藝術品也被燒成灰燼,僅在公園裡留下幾處遺蹟,有一些材料被重新利用,來修建附近的修道院,公園裡殘存的城牆景觀相當浪漫動人。 古城牆現在成為一個天然的綠化地帶,能像班什市這樣把中世紀圍牆保存下來的城市已不多見,3公里長和建於12~13世紀的圍牆,帶有25個塔樓,還有礫石堆,近6個世紀來一直沒有被整修過,也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因此成為非常荒涼的綠色地帶,景觀特殊。 狂觀節及國際面具博物館(Musée International du Cornaval et du Masque),坐落在聖穆西耶街(Rue du Saint Moustier)10號。在18世紀古老的奧古斯丁教派社團裡,這裡是在狂歡節中給衣物整理上漿的聖地,這些衣服包括班什的「痴人」服裝,以及比利時所有狂歡節的其他服飾在內,大量的面具顯示了世界五大洲文化成就的多彩多姿,因此使這座博物館成為世界人種的研究基地。 當地的懺悔日狂歡節(Carni-val)化裝遊行非常有名,尤其是以摹仿秘魯印迦人的小丑服裝,以及化裝遊行中噱頭十足的巨大羽毛,把嘉年華裝飾得五彩繽紛。狂歡節並不就是化妝舞會,它是非常嚴肅的慶典,從1394年開始就是按照耶穌降福規則管理而實施的。 班什的狂歡節有古老的傳統,可以上溯至印迦帝國時期,源於16世紀中葉,據說當時羅馬帝國皇妹瑪麗亞在班什興建城池、宮殿,1544年為歡迎外甥菲力普二世造訪而舉行盛大的歡迎宴會,文武百官趁此大好機會,頭戴駝鳥羽毛,並憑藉自己的想像,化裝成印迦王子和各種達官貴人的樣子。這種羽毛長逾1公尺,價值非常昂貴,是化裝遊行中眾人爭睹之物。化裝遊行的盛名飄洋過海,遠播至世界各地,因此也成為荷蘭、法國和盧森堡等國的民間重要節慶。 狂歡節從每年3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開始,為期3天,並以第三天最為熱鬧,這時仍寒風冷冽,氣溫較低,全市男女老幼打扮成達官貴人、王孫公子,或印迦人、工人、農民、東方商人、非洲獵手,盡情地唱歌跳舞,並上街遊行,享受著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學生們多扮成小丑,在所穿的衣服上寫著各種標語和祝辭,向觀光客募捐。孩子們戴著動物臉譜,用彩色紙屑和泡沫手槍嬉戲打開,不時向人「攻擊」,令人回以開心的微笑。 其中以「痴人」方陣遊行最為引人注目。「痴人」何許人也?這個人物的背後塞滿稻草,裝成駝背的樣子,穿著紅黑獅子圖案服裝,還緊束著腰身,腰間掛著一些小鈴鐺;也有頭戴鴕鳥羽毛帽,身穿金黃色武士裝,披白披肩和打白領帶,腰繫彩帶及銅鈴,腳穿大木鞋,左手拿樹枝帚把,右臂挎著裝滿橘子的柳條筐,臉戴臘製面具;這些武士裝是雙層的,裡面鼓鼓地塞滿了稻草,穿起來又笨又蠢,十足呆頭呆腦,「痴人」穿著它笨拙地跳著舞,引得觀眾哈哈大笑。 「痴人」伙同化裝的人們組成方陣,穿街過巷環城遊行表演,觀眾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焰火晚會是狂歡節的高潮,華燈爭放,焰火四起,把市政廳前的廣場照得如同白晝,人群興高采烈,男人們一個勁地猛灌啤酒,女人們高歌狂舞。 狂歡節的最後一天,家家戶戶的窗戶都裝上安全的鐵柵欄。下午,「痴人」的社團排隊遊行,木鞋敲打著地面,由軍樂隊領頭,伴著傳統的簧管開奏,全城的人們都處在極度的興奮狀態中。突然「痴人」開始把柳條筐裡的橘子拋向人群,霎時鼓樂聲和狂呼聲響成一片,據說橘子打到誰的身上,這個人一整年都會平安如意,逢吉化吉。 ==蒙斯是「高地城」== 蒙斯(Mons)的弗拉芒語作Bergen,是埃諾省的省會,它的歷史相當悠久,因為是建在高地上,所以得名為「高地城」。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公元804年被查理曼大帝定為埃諾的首府。12世紀時,埃諾伯爵博杜安四世在這裡加強了防禦設施,並建築了城牆。14~16世紀時,紡織業發達,使當地曾一度繁榮興盛,成為法蘭德斯伯爵領地的主要城堡。16~18世紀的戰爭中,這個城市曾不斷受到荷蘭、西班牙、法國和英國軍隊的攻擊和佔領。1830年前,曾先後受到法國、西班牙、荷蘭和奧地利的統治。1862年,宣布為不設防城市。1914年,英國和德國之間的第一次戰爭,也是在這裡進行的。1967年以後,歐洲盟軍最高統帥的軍隊,就是駐紮在附近的卡斯托(Casteau)高原上。 這個擁有10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56分、北緯50度27分。坐落在布魯塞爾西南方50公里處,鄰近法、比邊境。東北有鐵、公路通往蘇瓦尼,東鄰拉盧維耶爾,東南界班什,南接弗拉默里,西連卡爾尼翁,西北與阿特通鐵、公路。 蒙斯對內對外交通都非常發達,鐵、公路對外連絡十分方便。市內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和計程車。 蒙斯也是一座有名的大學城,設有著名的蒙斯國立大學、蒙斯理工學院、工業學院、美術學院、高等建築學院、皇家音樂學院和採礦冶金學校等,因此人才輩出。 這裡儘管不是工業城市,但是經過兩次合併後,城市範圍大加擴充,又增加數個工業區。西南部的熱馬普(Jemappes)主要是冶金工業區;奎姆(Quesmes)區有鐵路工廠;西北部的格蘭區有化工、玻璃、輪胎和釀酒廠;東部的奧堡(Obourg)和哈爾米尼斯(Harmignies)則生產水泥。 一般說來,蒙斯也是比利時重機械工業和鋼鐵工業的中心之一,因此在國家經濟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同時葡萄酒、建築材料、菸草、煤炭、木材和食糖的交易也非常熱絡,因此吸引了大批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來此謀求發展。省級主要辦公機構也集中在這裡的一座、以玻璃和鋼材建成的現代化大樓內辦公,這座建築在1963年建成,1990年被一場火災摧毀後重建。當地的主保瞻禮節,也是著名的傳統宗教節日,在這期間所舉行的化裝遊行和文藝表演,吸引了許多市民和遊客。 市政廳建於1458年,是市內有數的著名建築物,其正面具有火焰哥德式建築物風格,市長辦公室也有哥德式壁爐,市政廳內有5個10世紀初的布魯塞爾掛毯,以及一個翻修於17世紀的結婚禮堂。1715年又增建了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鐘樓,高90公尺,上面有47個鈴組,並有燈光照明,使人在夜晚也可以看清楚時間。市政廳院內還有一座猴子像,據當地人說,只要撫摸猴子像的頭,就會帶給摸頭人以幸福。此外,市政廳內還設有紀念比利時獨立100週年的博物館。 聖沃德魯教堂(Eglise Saint Waudru)始建於1450年,一直到1686年才竣工,位於一座山頂上。教堂內有個哥德式鐘樓,它是在興建了29個小禮拜堂後加建的,但因後繼無力,竟沒有錢加蓋一座高187公尺的塔樓,所以人們看這座大而低的大教堂,總會覺得怪怪的。教堂內珍藏著聖沃德魯的遺骨盒,每當這裡舉行一年一度的宗教活動時,聖職人員就會將聖沃德魯的遺骨盒請出,放在一輛鍍金的馬車上,如果馬車能一次駛上教堂的斜坡,便表示將會風調雨順,否則就是預示著會有災難降臨。此外,教堂內還收藏有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雅克‧德‧布羅克的作品。 蒙斯鐘樓(Beffroi of Mons)是蒙斯象徵性建築物之一,它那金黃色的裝飾令人眼花撩亂,而它柔和的線條又令人感到無比的舒適。在17世紀巴洛克式的建築物裡,蒙斯鐘樓是公爵城堡組成的部分,它建於1661~1696年,高87公尺。大詩人雨果曾形容它是「放置在四個茶壺兩側的咖啡壺」。在蒙斯鐘樓的腳下,是帶有梯形牆的老房子。 藝術博物館建於20世紀初,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物,1968~1971年得到整修。館內按年代收藏一批16~20世紀的藝術作品,蒙斯派作品佔有很大的比例;瓦隆語區曾在這裡舉辦過名為「激情的成果」的展覽。 紀念比利時獨立100週年博物館,位於市內的鬧區,館內收藏有1.3萬多枚古錢幣,以及從史前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陶瓷製品,非常珍貴。 蒙斯生活與風情博物館,位於努韋街(Rue Neauve)17世紀的修道院舊址內,它的展品涉及蒙斯的歷史、宗教和人民生活等各個層面,值得遊客的參觀。 裝飾藝術博物館建於19世紀,它的藏品包括有各種掛鐘、鍍金銅器、陶瓷、雕刻、繪畫、古書籍,以及其他罕見的展品,觀光客千萬別錯過。 賽萊可斯古煤礦遺址,位於蒙斯的郊區,源於新石器時期,佔地面積有100多公頃,是歐洲最古老的開採業基地,有不少觀光客前來憑弔。 ==古城圖爾奈== 圖爾奈(Tournai)是埃諾省的省城,過去是西方墨洛溫王朝首都,現在是比利時最法國化的城市,同時也是與通格萊斯、阿爾隆同屬比利時最古老的三座城市之一,建於公元前600年,克洛維曾將其作為法蘭克王國的第一都城,後來才選擇了巴黎,7~8世紀時圖爾奈的繁榮達到顛峰。9世紀時遭到「蠻族」的洗劫後,相繼受到異族的統治,但在12~15世紀時又轉趨繁榮,19世紀歸屬比利時。20世紀最後的一場戰爭,德國的炸彈摧毀了5000座建築物,其中500座是市中心的歷史名勝,大多數的歷史見證變成了廢墟。但是戰後的圖爾奈又重新站了起來,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這座位於比利時西南部與法國接壤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23分、北緯50度36分,它位於法國的東北方、蒙斯的西北方、根特的南方、布魯塞爾的西南方、魯貝的東南方。擁有9萬多人口,大多數市民冷漠或疏遠,反映出他們羞愧和內向的性格;由於受到近鄰法國的影響,當地人民還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圖爾奈不是一個生龍活虎的大都市,但卻是地廣人稀安靜美麗的古城,當遊客們前往布魯塞爾參觀的途中,也值得在此停留片刻。 當地製造業相當發達,中世紀以生產掛毯和銅器聞名,18世紀以編織地毯見著,這些手工業現在又風行起來。目前採石業非常重要,還生產鋼材、皮革製品和襪子。設有幾所專科學校和博物館,並有自成一派的畫家和雕塑家,畫家魏登就是當地人。 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399年生於圖爾奈,父親是刃具工廠的廠主,他的童年是在富裕的市民階層中度過,1427年他到康平(Rober Campin)的作坊當學徒,1432年開始成為獨立畫家。早期風格明顯地受到康平的影響,具有濃郁的和注重細節刻劃的寫實主義特徵。另外,范‧戴克(Van Dyck)雅致精確的風格,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痕跡。 1435年他定居布魯塞爾,進入藝術成熟階段。他為市政廳畫了一幅大型的歷史壁畫,同時在1435~1440年間為盧萬射箭公會禮拜堂,完成了著名的「耶穌下十字架」油畫,畫中他把背景減化為一個淡薄的、聖地般的環境,藉以達到與多樣性的感情協調一致。1440年以後,他的藝術帶上一種中世紀哥德式的氣氛。15世紀50年代他到義大利旅行,受到各界的很高評價,他為麥迪奇家族所畫的「聖母之子」,現在還被收藏在佛羅倫斯烏菲茲(Uffizi)美術館中。他將法蘭德斯的油畫技術帶到義大利,同時也在義大利學到很多繪畫知識。從義大利歸來後,他成為15世紀北歐藝術家中,除了范‧戴克外影響最深廣的大畫家,他的繪畫總帶有一些義大利藝術的宏偉氣魄。1464年逝世,享壽65歲。 聖母大教堂是建於11~12世紀的十字形大教堂,也是市內最大的古蹟,用當地石料建造,其鐘樓高達83公尺,以擁有五個羅馬鐘而著名。整個建築兼有羅馬及哥德風格,它和周圍的建築幾乎連成一片,就像一座城市,有寬闊的羅馬式中殿,哥德式祭壇。這座教堂內有許多藝術品,並有彩繪玻璃,著名的地毯。其珍寶室內藏有13世紀藝術大師尼古拉‧凡爾敦製作的聖人遺骸盒,被視為比利時國寶之一。每年9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人們都要請出聖人遺骸盒,並舉行祭奠儀式,藉以感謝曾將這個城市從瘟疫中拯救出來的「黑聖母」。 聖雅克教堂(Saint Jacques)位於市內卡姆街和黑姐妹街交叉口,不論是規模還是歷史,都可以和聖母大教堂分庭抗禮。它建於13世紀,是圖爾奈斯卡第安哥德式建築風格,中殿的牆上裝飾著15世紀的壁畫。 聖瑪麗-瑪德琳娜教堂(Saint Marie Madeleine)矗立在孔橋附近,是建於13世紀的哥德式建築,裡面有大量圖爾奈派藝術品。教堂周圍是13世紀修道院遺址。 此外,當地比較重要的教堂還有聖康坦(Saint Quentin)教堂、聖瑪格麗特(Saint Marguerite)教堂、奧克谷(Val d'Orcq)小教堂、聖布里斯(Saint Brice)教堂、聖尼古拉(Saint Nicolas)教堂、聖皮亞特(Saint Piat)教堂、神學院(Seminaire)教堂和聖讓(Saint Jean)教堂等。 鐘樓(Beffroi)建於12世紀,曾經過多次維修,始有今貌,是為紀念菲力普‧奧古斯特賦予這個城市的自由權而建,在19世紀前,鐘樓是被用作監獄使用的。這個比利時最古老的一座鐘樓,現在成為自由的象徵,堅實的輪廓和聖母大教堂的鐘樓一樣體現了城市的風貌。它高達72公尺,43口銅鐘按時奏響「圖爾奈人在此」的樂曲。 特魯橋建於13世紀,是一位軍隊建築師的傑作。它的橋洞裝有可以升降的巨型圍欄,以便在洪水暴發時調節埃斯考河的河水流量,藉以保護城市的安全。 圖爾奈館位於西翁街,這組法蘭德斯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前身是座修道院,周圍有迷宮般的小路。館內設有民俗博物館,並有木偶劇院,經常有木偶劇演出。 武器博物館也就是亨利八世塔樓,是16世紀英國大本營的遺址,建築物體積相當大,但不大吸引人,有厚達7公尺的圍牆,周圍的護城河深度也有7公尺,館內展藏有大量古代的兵器。 美術博物館是圖爾奈最漂亮的博物館,建於1928年,它小而精,建築風格獨特,光線和空間布局新穎,藏品豐富,展出從中世紀到當代眾多藝術家的傑作,如魯本斯、馬內和凡谷等人。 考古博物館位於卡姆街(Rue des Carmes)8號,珍藏有高盧羅馬時期和墨洛溫王朝時期,圖爾奈人的地毯、瓷器、金銀器、珠寶首飾和玻璃製品等,其中在館內15~16世紀的部分,則專門展出各式各樣的地毯。 自然歷史博物館建於1829年,也是市內非常有名的博物館,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眾多的脊椎動物和各種昆蟲的標本。 裝飾藝術博物館也是位於市區,館內展出的重點是錫器和瓷器。在18~19世紀,瓷器生產是圖爾奈的重要經濟活動。在所有的展品中,還包括當年奧爾良公爵訂購的餐具。 ==科特賴克失業率低== 科特賴克(Kortrijk)法語稱為Courtrai,是西法蘭德斯省擁有10萬多人口的城市。在歷史上,這裡曾有塞爾特人居住過,羅馬帝國時期又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中世紀時,為了抵禦外敵,這裡曾大興土木,建築起堅固的城牆和工事。 距離科特賴克不遠的地方,曾經發生了著名的1302年的金馬刺之戰(Battle of the Golden Spurs),法蘭德斯的民兵在那裡殺死了法國騎士菲力普‧勒‧貝勒,從屍體上取下來100多枚金馬刺。1382年,法國的查理六世騎兵捲土重來,放火燒燬了城市,又奪回了金馬刺,雙方算是扯平了。19世紀時,這一戰役被大力宣揚,並成為弗拉芒人反抗佔統治地位瓦隆人的宣傳武器。自19世紀以來,在工業化的推動下,城市又有了很大的發展。 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16分、北緯50度50分,它北與英厄爾明斯特相呼應,東北界代爾萊克,東達奧德納爾德,東南與塞勒接壤,南鄰穆斯克龍,西近韋弗爾海姆,西北和赫勒連接。這是比利時失業率最低的地方,20世紀60~70年代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主要的經濟支柱是紡織工業和地毯工業,在每年舉辦一次的「內部」沙龍上,將展示出現代的最新家具式樣,屆時會有大批的建築設計師和裝飾設計師齊集此地,貢獻心得。此外,科特賴克也是比利時西部鐵、公路中心和亞麻種植區的中心,以及西歐亞麻纖維最大產地和出口地,盛產家具、金屬絲和棉織品。 此地最著名人物之一是作家雨果‧克勞斯(Hugo Claus),他創作的小說「比利時人的悲哀」背景就是這座城市,小說是用筆名瓦勒發表的,實際上「瓦勒」是個市鎮的名字。當地的人們以臨近法國而自豪。用科特賴克方言來奉迎人的一句話「Hi Kant wals'n Frans」,就是表示「有前途的小伙子」的意思。 市中心已經運河化了的埃斯科河上,有建於中世界的布洛爾堡(Broelbrug)橋和它兩頭的塔樓,帶有圓錐形的屋頂,是屬於城市圍牆的一部分,景色優美,是當地名勝之一。 市政廳位於中心廣場上,是一座兼有哥德式晚期風格和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建築。大廳內色彩斑爛的玻璃窗、優美的壁畫和風格獨特的壁爐,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此外,市政廳內還展示著法蘭德斯伯爵的雕像。附近的老鐘樓始建於14世紀,後經多次整修。鐘樓頂部還聳立著商業之神墨丘利的雕像。 聖馬丁大教堂始建於13世紀,最初只是個小教堂,後經多次戰亂毀壞,重建後始有今貌。教堂為哥德式建築,內部裝飾非常講究,有精美的聖徒雕像和宗教題材的繪畫。 聖母院教堂坐落在市中心熱鬧的大廣場上,附近是車輛禁止進入的步行街。教堂建於1191~1211年,後曾多次擴建,裡面附設有法蘭德斯伯爵的小教堂。此外,教堂內有一尊製作於14世紀的聖凱瑟琳塑像,並藏有范‧戴克創作於1631年的名畫「十字架圖」,還有許多18世紀的藝術品。 市立博物館展示有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物,從1302年「金馬刺戰役」中留下來的金馬刺,到各種瓷器、繪畫和雕塑。 國立亞麻博物館建於19世紀的一個亞麻種植場內,館內介紹了亞麻業在這個地區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與亞麻加工業相關的各種活動。 奇品收藏博物館內,展示著各種與眾不同的甲冑、頭盔、軍用飛機、時鐘、樂器和人類寵物,這些都是在其他博物館內難得一見的。 ==埃諾省城市沙勒羅瓦== 沙勒羅瓦(Charleroi)是埃諾省的城市,原係叫做沙河努瓦的小村莊,17世紀時因面向法國方向建起一座城堡,更名為沙勒羅瓦。市區北郊瑞梅(Jumet)在19世紀以玻璃製造工匠而聞名於世;又因「馬倫德進軍」(Marche de la Madeleine)而出名,當時居民們穿上拿破崙軍隊的軍服,阻止拿破崙軍隊通過此地前往滑鐵盧。1842年時,穿越此地時速150公里的當時歐洲最快速的鐵路火車,曾給英國畫家透納以靈感,他在三等車廂內仔細觀察旅途景觀後,完成了他的成名畫「雨、蒸氣、速度」。1914年8月22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場戰役,也是在這裡開打的。 這個擁有23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0度25分,坐落在布魯塞爾南方的特梅茲山谷中,濱臨桑布爾河,北面可以通往滑鐵盧,西達那慕爾,南鄰馬西內勒、西北與瑞梅接界。現在是煤炭、鋼鐵和機械工業中心,機器製造、電子設備、玻璃、化工品和水泥等工業也相當發達。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國內線機場在市北郊6公里處,有鐵、公路和運河連接布魯塞爾及其他城市。 市區分為上城和下城等兩部分,僅以一條非常傾斜的小徑連接,周圍有單向行駛的環城大道,驅車而下,可以看到冒著煙的大煙囪和大片工廠群。上城的那烏街(電影宮)和滑鐵盧大道,有一些很是有趣的建築,其中有一部分受到維也納新藝術幾何化的強烈影響。德封丹大道的「黃金宮」值得一看。里榮‧拜呂斯街40號的醫學大樓建於1908年,是那個時代的優美建築之一。拉夫勒宮在蘇勒白大道7號,附近還有美術宮。 下城是沙勒羅瓦的商業區,有艾爾貝特一世廣場。這裡的大郵局帶有20世紀初漂亮的木偶戲小劇院的特點,藍白相間的石頭,靈感來自哥德和文藝復興式的風格。交易所大道和大學街有全城最美的一組建築,大學街上帶有葉瓣飾或法國式閣樓的房屋,以迷人的節奏交替出現,而交易所通道的立面是新古典式的,豪華而壯麗。 市政廳是當地最著名古蹟之一,建於1936年,大樓是梯形,主建築表面形狀抽象,但卻高貴典雅,精雕細琢。附設有一座70公尺高的鐘樓,每年一度的瓦隆節(Walloon Festival)遊行隊伍,就是從這裡出發。 玻璃博物館(Musee du Verre)是坐落在德楓丹大街(Boulevard Defontaine)10號,由於沙勒羅瓦曾經是世界玻璃製品的中心,所以這個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漂亮和最有趣的,展出大量的裝飾藝術風格作品、玻璃階梯和5000多年的熔沙等。 攝影博物館(Musee de la Pho-tographie)位於保羅‧帕斯圖爾大街(Avenue Paul‧Pastur)11號,是比利時唯一專供攝影展覽的地方,從攝影發明到最新攝影技術、展示了攝影發展的全部歷史,也經常展出初步攝影嘗試。 ==伊普爾是邊境要塞== 伊普爾(Ypres)弗拉芒語稱為Ieper,是比利時西部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在13世紀的時候,這個城市是可以左右法蘭德斯政局的重要地方。百年戰爭期間,英國曾於1383年圍困這裡,城市雖未陷落,但是損失慘重,因此逐漸衰微。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伊普爾淪落為外省的大市鎮,只有作為邊境要塞功能還能給它贏得一點聲望,但是這同時也給它帶來很大的損失,使它接連受到多次圍攻。到了16世紀末,人口減至只剩下5000人。17世紀時,屢遭法國圍困。最艱苦的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自1914~1918年,歷時4年之久。當時伊普爾是英軍西線防區突出部的主要城鎮,曾發生3次重要戰役。在1915年的第二次戰役中,德軍在這裡首次使用毒氣作武器,先後有25萬名以上英軍及其他盟軍士兵在伊普爾的連續戰役中喪失,其中有5.5萬人不知葬在何處。伊普爾在戰爭中全部被毀,戰後按照原來的風格重建。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度53分、北緯50度51分,位於奧斯坦德南面,瀕臨伊佩里(Ype-rlee)河畔、東北界魯瑟拉勒、東接赫勒、東南連科米納、南界法國、西南近法國邊界處有凱默爾山、西通波珀靈厄、西北與迪克斯邁德遙相呼應。現在這裡是農產品市場中心,並生產紡織品和建築材料。 全市有6萬多名人口,當地人民有遊行和扔貓的習俗。每隔兩年5月的第二個週日,人們會將貓從鐘樓頂上往下扔,這個儀式叫做卡特斯脫特(Kattestoet),是為了驅除附在貓身上的妖魔。屆時,法國人、德國人和荷蘭人也會紛紛驅車前來,共襄盛舉。 拋貓節起源於中古時期,是時當地鼠疫流行,因此人們向老鼠求情,並將大大小小的貓從高處拋下摔死,藉以討好老鼠,請求鼠輩高抬貴手,給人類留下一條生路。後來人們又覺得貓死得冤枉,就將這天定為拋貓節,藉以紀念那些冤死的貓。 這個節日的當天,街頭巷尾都是貓的廣告,畫著貓臉的孩子們天真爛漫,在人群中穿梭來往,嬉戲打鬧。化裝遊行在下午3時開始,先頭部隊是穿貓衣戴貓帽的鼓樂隊,敲著鼓樂緩步行進。10數隻穿緊身衣的小孩扮成的小黑貓緊隨其後,牠們非常可愛,有的坐在馬車上,有的穿著旱冰鞋,不時「咪咪」地叫上幾聲,逗得觀眾開心得哈哈大笑;牠們又把糖果拋向人群,引得小觀眾們跟在小貓後面跑著、搶著、喊著、笑著。再後面的化裝遊行隊伍排成方陣,興高采烈地載歌載舞,藉著表演的內容,向人們介紹貓的歷史和故事;相傳人們對貓的崇拜始於公元前1000多年。 遊行隊伍中出現一座象徵古埃及貓的聖城模型,那些身穿華麗服飾的達官貴人們紛紛前往朝拜。一些由妙齡少女裝扮的白貓和花貓,隨著歡樂的音樂節奏,表演各種舞蹈,有時還擺出一些喻意深遠的造型,如小白貓勇敢地趕走鼠輩,保護穀倉;小花貓如何機智地救起受傷的小鳥。由一位漂亮少女裝扮的「貓后」端坐在花車上,在貓族的簇擁下緩緩行進,顯得雍容華貴、豔光四射,她不停地向夾道歡迎的觀眾揮手致意,有時還送出飛吻,贏得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使人們對貓的喜愛達到頂點。 再後面的化裝遊行隊伍表演敘述,貓的厄運開始於中世紀,因為當時的人們懷疑貓是女巫的化身,黑貓更是不祥之兆,於是開始厭惡貓和殺貓,倒霉的黑貓更是在劫難逃,旅行隊伍就出現了這樣的場面故事:兩隻黑貓吃掉了老鼠馬基的家人,馬基就集合一支由老鼠、田鼠和狗組成的聯軍向貓城發起進攻,最後攻克貓城,抓住那兩隻黑貓,法庭對「貓鼠案」進行公開審理,最後判決貓因「吃鼠罪」而判處死刑。這時一輛裝有火藥的模型車緩緩行進,車上的大木籠關著兩隻由小孩扮成小黑貓和女巫,旁邊還有兩個全副武裝的古代武士持刀看守,當車通過中央看台的時候,兩名刀斧手突然衝向人群,抓走兩個小孩當「替罪貓」,隨著一聲爆炸聲和滾滾濃煙,驚叫聲四起,觀眾呆若木雞,正在不知所措之際,只見「替罪貓」安然無恙地走了出來,手中拿著糖果,並迅速回到父母身邊,人們才如釋重負,對這種精彩的表演,報以長長的熱烈掌聲。 遊行結束後,群眾湧向教堂鐘樓下的廣場等待壓軸戲。當鐘聲在暮色中響起時,鐘樓三層平台上一個身穿紅白兩色服裝的小丑,手抱纏有絲帶的黑色長毛玩具貓準備往下拋,其目的有二:一是讓大家有機會痛痛快快地玩一下、休息一下;二是把黑貓拋下摔死,寓意惡魔已除,今年將可過個太平年。 廣場上人們懷著期望心情靜靜地等待著,盼能接住小丑拋下來的玩具貓,有些孩子等得不耐煩了,便大呼大喊要小丑把玩具貓拋下來,但是小丑卻不理不睬,在台上好整以暇地來回走動著,時而朝著台下招招手、扮著鬼臉,還跳起迪斯可舞來。但當人們不注意時,卻迅速拋下一隻玩具貓,人們蜂湧而上,搶到的興高采烈,沒搶到的再接再勵,小丑一共向台下拋了30多隻玩具貓,使拋貓節High到最高點。據說如果有一隻玩具貓恰巧落在你的頭上,今年就會好運臨頭。 利勒門(Lille Gate)是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8月15日在伊普爾陣亡的5萬多英軍將士而樹立的紀念性建築,門上刻有戰場的場景,並刻有陣亡將士的名字,每晚8時正都有為死者追魂的樂曲演奏。 這座門是建成小凱旋門式,上面刻滿了在伊普爾凸角大屠殺中犧牲的士兵名字。扶牆是法國統治時期由沃邦修建的,那時路易十四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使法國得以統治西班牙的荷蘭部分地區,但只持續了數十年。在呈三角狀老城東部和南部還保留著防禦工事,特別是最南端的里爾門,那一帶的城牆和護城河連接著茫茫無盡的田野,景色淒迷。 市區主要色調是磚黃色,大廣場上排列整齊的建築物中,一座哥德式的大市場突顯出來,它的二樓過去一直是呢絨交易場所,現在是陳列著大量關於凸角之戰的資料和照片。市場大樓正中間的鐘樓高70公尺,每當卡特斯脫特節慶時,玩具貓就是從這裡扔下去的。 此外,當地主要古蹟景點還有1214年修建的布業大廳、保留著伊普爾主教暨詹森主義倡導人詹森(Cornelius Jansen)陵墓的聖馬丁大教堂、沃邦(Sébastien de Vauban)於17世紀重建的中世紀防禦土牆。在市郊還有140處公墓,大多數都是陣亡將士的墳墓。 ==小城韋爾維耶== 韋爾維耶(Verviers)是[[列日]]省人口近8萬人的小城,18世紀末葉,英國人威廉‧科克里爾(Will-iam Cockerill),在這裡建造歐洲第一批羊毛梳理機和紡織機,當時是個先進而熱鬧的工業中心城市,如今卻憂鬱而懷舊,淪落到商業省份裡的一個小城。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52分、北緯50度35分,位於[[列日]]東南面的韋斯德爾(Vesdre)河畔,西鄰福雷、南界斯帕、東接奧伊本、北通亨利沙佩勒,非常接近德國。現在是全國羊毛貿易中心,主要工業產品有皮革製品和機械工具等。市內設有紡織學校。名建築師杜威(Laurent-Benoit Dewez)1731年在這裡出生,他曾修復許多比利時新古典式修道院。在附近的韋斯德爾河上,有一座全國最大的水壩。 韋爾維耶的心臟是座綠色的廣場,周圍非常繁華,但是房屋建築不太和諧,這裡開設有許多相當時髦的商店,銷售一些不太貴的商品。廣場的一邊經由愛克夏偉街可以通往火車站,另一邊經由克拉波街把商業街延伸到市政廳。走赫系街可以抵達時光廣場,中央屹立著音樂大師的塑像,他是比利時小提琴家的代表。長長的蒙貢布魯街是條單行道,可以到達司法宮。在市區山谷南坡上有美麗的街區、猶太人居住區、改造後的工廠和大劇院。 聖母教堂是市內著名的古蹟,裡面有黑聖母像。據說在1962年,一場大地震使市民大感恐慌,有好幾百人躲進了聖母教堂,乞求聖母瑪利亞予以保護。就在這時,黑聖母像開始移動了,聖母把聖子耶穌挪到離自己更近的地方,好像是為了保護他,地震也立即停止了。事後有100多人到市府作證,從此前來朝聖的人絡繹不絕。 陶器和美術博物館,位於雷涅街(Rue Renier)17號,坐落在一個16世紀的收容院裡,屋子帶有很高的閣樓,裡面最吸引人的是古代和19世紀的陶器,以及[[列日]]和法蘭德斯繪畫大師們創作的油畫。 民俗和考古博物館坐落在雷涅街42號,它為遊客提供了參觀一座18世紀民居的機會,屋裡擺設著當時或時間更久遠的家具和裝飾品。還有在挖掘當地高盧-羅馬人的遺跡時所發現的花邊和物品。 ==拉盧維耶爾風光好== 拉盧維耶爾(La Louviere)是埃諾省的小城,這裡大致是由小山谷、牧場、工人區、民宅、公園、工地和老廢石堆混成一片。它從14世紀起就成為一個採煤中心,現在也是一個重要的鋼鐵製造業中心,生產鋼板、家具和陶瓷等。在19世紀工業化之前,這裡還是風景宜人的自然區,到處是老村莊和貴族領地。工業發展把這裡變成半都市化,隨處可見鄉村景色和城市景觀交替現象。市中心的街道多沿著山丘的上下坡鋪設,從民居到工廠,一座座交替出現;居民們很有人情味。 這個擁有約1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11分、北緯50度28分。在地理位置上,北有蒂比茲,東接庫爾塞勒,南連班什,西界蒙斯,城市濱中央運河,有鐵、公路與蒙斯、沙勒羅瓦和布魯塞爾等城市交通。這裡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是窄軌的有軌電車,具有觀光旅遊的功用,由這裡到沙勒羅瓦只有20公里車程,但要行駛一個小時。過了沙勒羅瓦後,電車要走地下道,有時上高架橋,最後匯入半地鐵的交通系統裡。有時電車也行駛在田野上,有時電車沿居民區的街道蜿蜒前進,有時又回到村莊中心,緩緩穿過一個老街區再駛向班什,然後駛過石板路,回到拉盧維耶爾。 瑪麗蒙特公園(Mariemont Park)是以荷蘭女王瑪麗的名字命名,它位於瑪麗蒙特街100號,園內百花競放,綠蔭蔽空,遊客絡繹不絕。公園裡附設一座瑪麗蒙特博物館,建於1962~1967年,收藏有高盧、羅馬和梅羅文加王朝的古代文物,包括有19世紀的精美雕刻、當地考古挖掘出來的東西、黃銅器皿、圖爾奈瓷器,埃及、印度、中國和日本的收藏品。此外,博物館裡還陳列著康斯坦丁‧莫尼、傑夫‧蘭博和羅丹等名家的作品。另外,公園內還有一座藏書7萬多冊的圖書館。 中心運河和船舶升降機(Le Canal du Cantre et ses ascenseurs hydrauliques)是傑出的工業遺產,使在中心運河裡的船舶,在短短的7公里距離內可以爬升900公尺。它是以天平秤的方式來設計的,一個盤超重,另外一個盤就會因失去平衡而蹺起。 ==迪斯特景點多== 迪斯特(Diest)是北布拉奔特最好的城市之一,它是奧蘭熱-那索家族的封地,因出個紀堯姆而聞名,此人是聯合省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督。在19世紀,迪斯特還被視為年輕的比利時王國的一個要塞,防禦工事仍很堅固,市區的東北邊有座山坡。 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5分、北緯50度58分。北通海爾、東北鄰泰森德洛、東接佐爾德,東南與哈瑟爾特為界,南與海特貝茨接壤,西可通往阿爾斯霍特。還沒有工業化的迪斯特,從大廣場通往城門是市內主要的商業街,並且在每條道路上都從事統一的商業活動。在大廣場和沙紛門之間的艾爾貝特國王街,是啤酒業的大本營,有許多啤酒商在這裡建廠,後面代默爾河支流是製造啤酒的水源,現在已成為暗河,上面的蒂斯特拉街72號是德力‧考南(De Drie Kronen)啤酒廠,74號則為德帕布(De Palmboom)啤酒廠。 大廣場集中了城裡的主要古蹟,附近在18世紀修復的新哥德式聖舒勒支斯(Saint Sulpitiudkerk)教堂為城市增色不少,它採用當地的粗砂岩建成,在白色的石頭襯托下,更顯得醒目。大廣場附近的瓦蘭德有個小動物園,它東面是聖讓‧斯特拉大街,這裡的聖讓‧巴蒂斯特教堂(Saint Jean Baptiste)於1853年倒塌,從此沒有修復過,如今已是一片廢墟。 斯特得里克(Stedelijk)博物館坐落在長方形的大廣場邊上,它是在原來的老市政廳地基上建立的。地下室有個公社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武器、彩繪木片、徽章、繪畫和小塑像。整個博物館藏品布置得非常好,就像個古董店。館裡的一幅祭壇飾屏畫「最後的審判」非常神秘,畫面上看似和靄的使徒們,假裝沒有看見自己周圍不幸的人們正在受魔鬼的折磨。 ==歐洲首通火車的馬林== 馬林(Malines)是比利時北部安特衛普省的城市,約有10萬人口,從14世紀以來便成為商業和文化中心,至今仍保留眾多豪華府邸,顯示當年的繁華輝煌。1835年5月,歐洲大陸第一列火車就是在馬林和布魯塞爾間通車的;100年後,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首先在這裡通車。對外便捷的交通,使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著青春的氣息。在經濟活動方面,機械和化工業比較發達,花邊製作則名滿全歐。 聖朗博(Saint Rombaut)大教堂建於13世紀,最初計劃修建高達167公尺的大鐘樓,終因教派的衝突和財力的不繼,只好改建為97公尺高,即使如此,現在登樓時仍要爬513級台階,相當耗費體力。大教堂內部裝飾豪華考究,鐘樓上最古老的銅鐘造於15世紀,重達38噸。附近的王家排鐘學校聞名全歐,校址建在一座18世紀的豪宅內。 瑪格麗特宮就是現在的市議會所在地,建於16世紀,兼有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瑪格麗特宮由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的女兒瑪格麗特所建,在她擔任比利時總督期間使馬林變成一個藝術和文化中心。1849年,人們將她的雕像豎立在市內的中心廣場上。她過世後,這座宮殿曾做過大主教的官邸。 市政廳是座古老的大建築物,但是從14~20世紀曾經不斷地整修,因此內部的各部分建築風格不盡一致,但是也別具一格,現在也成為市內重要的參觀點。 玩具博物館是馬林主要博物館之一,它不僅能吸引孩子們的興趣,也能使親子同樂的成年人回憶起童年的童趣。館內分成25個部分展出,並且時常會針對某一類玩具開辦臨時性展覽。在玩具博物館內,還附設有一座民俗博物館,展出當地居民的古代生活用具。 市立博物館也是觀光客熱門的參觀地方,內部展出與馬林歷史有關的掛毯、家具、繪畫和出土文物等。 野生動物園坐落在市郊,園內擁有五大洲各種不同的動物,並能和諧相處而聞名,因此園區非常熱鬧,遊客不絕。 ==阿爾隆緊鄰盧森堡== 阿爾隆(Arlon)的弗拉芒語作Aarlen,是比利時東南部盧森堡省的省會,這是個非常古老的地方,在古代,塞爾特人曾在此定居。在羅馬帝國衰落之後,這裡是個說日耳曼語(盧森堡語)的城市。 這個擁有近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49分、北緯49度41分。它東與鄰國盧森堡接壤,南界歐邦日(Aubange)與法國近在咫尺,西南和沙蒂永相呼應,西北有昂利耶,北方也和鄰國盧森堡接界。由於與法國、德國和盧森堡大公國為近鄰,在歷史上便成為交通要衝,目前則成為重要的商業和行政中心,以及國際鐵路的邊境車站。同時,此地的「梅特蘭克」(Maitrank)飲料,頗負盛名。 羅馬塔樓博物館是當地最重要的古蹟,坐落在大廣場18號,它是公元3世紀時高盧-羅馬城牆的遺跡,圍繞著山丘長800公尺。1670年,被法國人摧毀過,現存的只是殘留的一部分。 盧森堡考古博物館位於馬蒂爾街(Rue des Martyrs)13號,展出許多珍貴的高盧羅馬時期文物及日常生活用具,甚至有墨洛溫王朝的珠寶、扣針、玻璃製品和武器。此外,館裡還有一個寶石藝術廊,裡面有個中世紀的墓碑碎片。另外,還展出一台著名的特萊威爾收割機,並有許多繪畫。 「老墓地」的考古公園,位於泰姆‧羅馬街(Rue des Thermes Romains),是公元4世紀古羅馬的公共浴池遺址,還有同時期方形大教堂的屋墓。 此外,阿爾隆的第三產業,尤其是教育事業非常發達,擁有著名大學。值得參觀的地方,還有聖馬丁教堂、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紀念館和自行車博物館等。 ==飾帶王國梅赫倫== 梅赫倫(Mechelen)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法語作Malines,過去曾一度是西班牙的荷蘭首都。一開始,梅赫倫是臣服於列日主教王子的主教國,然後又被劃歸給勃艮第公爵,後來又歸奧地利的瑪格麗特統治,她是菲力普一世公爵的姐姐、哈斯伯格在荷蘭的總督。自從繼任者攝政王的匈牙利瑪麗去布魯塞爾定居後,這裡就成為主教的駐地,並且成為擁有大量漂亮建築的工業中心。18世紀,在梅赫倫的一個家庭裡誕生了3個男孩,後來成為音樂家,並流亡到波恩。這個音樂家有個殘疾的兒子范貝多芬斯特拉,卻創下了輝煌的事業。 這個夾在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兩大城市之間的梅赫倫,擁有近10萬人口。它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8分、北緯51度2分。在地理位置上,北與迪弗爾接界,東和皮特為鄰,南與維爾福特接壤,西和比亨豪特遙相呼應,西北連維勒布魯克。長期以來,這裡以生產飾帶聞名,也是西歐主要蔬菜市場之一。重要工業有釀酒、家具製造和紡織,手工業有編織和掛毯等,還有一個鐵路修理廠。由於地居要津,因此鐵、公路對外交通都非常發達。 聖魯莫爾杜斯(Saint Rumo-ldus)大教堂,是當地最主要的參觀點,建於13~15世紀,收藏一架有49個鐘的鐘琴,以及范戴克的「耶穌受難圖」。另一個聖約翰教堂,保藏有魯本斯的「東方賢人仰聖圖」的繪畫。還有一個聖母院教堂,則收藏有魯本斯的「一綱神奇的魚」的畫。 助理法官院(Schepenhuis)建於1374年,,從它那高貴的斑駁石牆和小堡壘的樣子看來,可以看得出它是梅赫倫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這裡最初是斯卡賓大會的會址所在地,然後成為荷蘭大議會的會址,現在裡面保存著城市的檔案。 司法宮是原奧地利的瑪格麗特宮殿,位於凱澤斯特拉街上,由龍博‧凱勒德曼斯的荷蘭總督在1507年所下令建造的。繼匈牙利的瑪麗之後,格蘭威勒的紅衣主教佔據了它,這位紅衣主教是對荷蘭起義進行血腥鎮壓的阿勒貝公爵的同謀。在這裡,查理五世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 在市內的四座博物館中,以市立博物館和主教博物館,最為有名。 ==通格萊斯古城== 通格萊斯(Tongres)是比利時東北部林堡省的城市,也是比利時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只有3萬多人口。這個城市在羅馬帝國時期便是國內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由高大的城牆保護著,目前殘存的城牆僅剩1公里多;荷蘭的第一個主教堂便是設在這裡。公元5世紀,城市屢遭兵災,主教堂便遷往荷蘭的馬斯垂克。1677年,法國路易十四的軍隊,幾乎將全城焚燬。比利時獨立後,這裡開始重建,並且再度繁榮起來。 聖母大教堂是城內最著名的 建築物,始建於1240年,完工於1541年,是哥德式的建築風格。1677年的大火使大教堂燒損嚴重,後來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才得以修復。這座大教堂的所在地曾是公元4世紀一個基督教崇拜場場所的遺址,後來又經歷了漫長的建築過程,所以後人在這裡不斷有新的發現,現在珍藏的寶物中,最重要的是一個羅馬風格的耶穌頭像,以及一枚製作精美的墨洛溫王朝時代的金製扣鈎。在聖母大教堂對面的大廣場上,矗立著一尊昆比奧里克斯(Qmbiorix)的紀念銅像,據說他是當地居民的首領,曾勇敢地抗擊羅馬帝國軍隊的佔領,並重創敵軍。 市政廳建於1738年,綜合了古典主義和洛可可式的建築風格,內部的家具和擺設也是18世紀的。大廳的底層是個展覽廳,展示品中有中世紀的雕像、金銀製品、陶器、錢幣和木雕等。 美術博物館也是市內知名博物館之一,經過1994年整修後重新開放,展品的布置按照年代的不同,由底層到高層分別安放在不同的樓層,其最早的收藏品為高盧羅馬時期的文物。 軍事博物館設在通格萊斯老城門處,自公元2世紀開始,羅馬軍隊為了守衛這座城池便修建了4.5公里長的城牆,現在留下的只有部分遺蹟。1379年,通格萊斯又重新修築了城牆,並建有6座城門,其中一座城門便成了現在軍事博物館的所在地。館內展出當地民兵的武器和日常用品,以及城市防禦工事的沙盤和模型等。 ==產杜松子酒的哈塞爾特== 哈塞爾特(Hasselt)是比利時東北部林堡省會,在歷史上曾有較發達的煤炭工業。由於它位於[[布魯日]]和科隆之間的商路上,因此自13世紀開始便成為比利時的重要城市。1232年設市,阿爾諾四世伯爵賦予自治特權。許多世紀以來,這裡一直是個行政中心、商業城市和釀酒之鄉,並且以釀製被稱為「哈塞爾特精」的杜松子酒而馳名全球。1917年北部坎彭蘭德(Kempenland)開採煤礦後,工業也得到發展。現在煤炭工業已由高科技取代,商業和服務業則居於主導地位。南部的希斯拜(Hesbaye)高原為富饒的農業地帶,多果園,為釀酒、麵粉、製革和肥料廠提供充分的原料。 這個約有8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0分、北緯50度56分。在地理上的位置是艾爾貝特運河上的港口,北通宗霍芬、東北界亨克,東南鄰迪彭貝克,南與聖特賴登相呼應,西南和海特貝茨接壤,西北可達尤斯特。 對外交通非常發達,當地有國際民航機場,有定期航班和國外連繫,與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定期班機營運。在水上交通方面,有艾爾貝特運河通往各臨河城鎮。鐵、公路交通更是方便,高速火車和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與外地的距離。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和計程車為主,也有租汽車和租自行車的業者。 聖康坦(Saint Quentin)教堂是當地最主要的古蹟,建於12世紀,前身是一座更加古老的教堂,這座教堂的鐘樓建於羅馬帝國時期,教堂內有文藝復興時期的碑銘,以及15~19世紀的壁畫。 國立刺柏子酒博物館建在一個古老的製酒場址上,館內展出刺柏子酒的全部生產過程。19世紀,哈塞爾特是比利時最重要的刺柏子酒的生產地,並大量出口到法國、義大利、荷蘭、瑞士、古巴、剛果和塞內加爾等國去。 此外,當地可供參觀的還有度量衡博物館,展示有拜占庭和羅馬時期以來的各種度量衡工具。時裝博物館收藏有18~20世紀各式男女服裝和童裝。另外,可資參觀的地方還有建於1675年的市政廳,18世紀的修道院,1789年反法起義的農民紀念碑等。 ==聖尼克拉斯紡織城== 聖尼克拉斯(Saint Niklaas)是東法蘭德斯省擁有近10萬人口的城市,自12世紀起便成為一個商業中心。19世紀的時候,隨著鐵路交通的發展,城市進一步繁榮起來,紡織業巨頭、富商巨賈,以及教會建造的豪華房舍紛紛拔地而起。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8分、北緯51度10分,它北與荷蘭為界,東北和安特衛普遙相呼應,東南與泰姆瑟接壤,南界哈默,西南鄰洛克倫,西北通斯泰克納。它是比利時北部鐵路交通樞紐,又是土壤肥沃的瓦斯蘭工商業中心,工業以紡織為主,紡織業市場佔比利時首位;市區設有幾所專科學校。 市中心廣場佔地3.19公頃,是全國最大的廣場,許多街道由此開始通往全市各地,各式各樣的市場、商場和建築物都在周圍分布著,也是市內人們約會的好地方,露天咖啡座散落在各個角落。 市政廳建於1844年,不久遭大火焚燬,1878年重建,更勝往昔,內部布置有眾多繪畫和雕塑,因此人氣很旺。此外,遊客也可以順便參觀一下建於1663年的老市政廳。 聖母教堂建於1844年,在它那宏大的金色圓頂上豎立著6公尺高的聖母雕像,顯得莊嚴肅穆。聖尼古拉教堂位於中心廣場東側,始建於13世紀,最初為哥德式建築,經過多次改建後,兼有多種建築風格。 麥卡托爾博物館,以16世紀地圖繪製專家基拉爾‧麥卡托爾(Mercator)的名字命名,麥卡托爾為當地人,博物館中主要的展品就是他的遺物,以及與地理學有關的物品。 ==各大城市風光好== 安德萊赫特(Anderlecht)是比利時中部北布拉奔特省的城市,也是大布魯塞爾的19個行政區之一,經緯度為東經4度18分、北緯50度50分,擁有近12萬人口,這個城市主要分為居民區和工業區兩個部分,其中的工業包括有紡織、皮革、化工、木材、造紙和玻璃製品等。市內有一所附屬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醫院。中世紀遺蹟有聖彼得教堂和聖基頓(Saint Guidon)教堂,還有一個為紀念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斯(Erasmus)在1521年來訪時居住過的房屋,現在已闢為博物館。 于克勒(Uccle)弗拉芒語作Ukkel,是北布拉奔特省的自治區,也是大布魯塞爾的19個行政區之一。在12世紀時它就是獨立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4度19分、北緯50度48分,約有12萬多人口,現在成為有少量輕工業的主要住宅郊區。這個坐落在布魯塞爾南郊的行政區,有王家天文台和埃里拉(Errera)、于克勒、伊塞爾(Ithier)等法國舊時的城堡。1570年建造的小喇叭客棧仍在樹林繁茂的沃爾文得勒(Wolvendael)公園邊上,這座公園原係索格尼森林(Forêt de Soigne)的一部分。此外,城內還有一座由白樺林環繞的俄國東正教大教堂,是仿照諾夫哥羅德(Novgorod)的一座教堂而建造的。 維爾福德(Vilvoorde)是北布拉奔特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0度56分,它北和梅赫倫接壤,東北與阿爾斯霍特遙相呼應,南鄰布魯塞爾,西南界阿瑟、西達阿爾斯特。這個城市的每年12月6日小朋友們都要過兒童節,也是傳統的聖尼古拉斯(St. Nicholas)節,這天小朋友們一大早就穿戴整齊,跟著父母跑到運河邊集合,以迎接搭蒸汽船從西班牙前來的聖尼古拉斯,祂身邊總是跟著一群小黑人(Zwart Piet),負責收取小朋友送給祂的禮物清單,也從布袋裡拿出糖果來分送給小朋友。 傳說中聖尼古拉斯誕生於公 元3世紀的土耳其小鎮帕塔拉(Pat-ara),他出身富貴之家,但自幼雙親就先後去世。生性悲天憫人,年輕時就出任土耳其邁拉(Myra)城的主教,並且很快就以對窮人慷慨和對小朋友慈愛而名聞遐邇。他在經歷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宗教迫害後,於公元343年12月6日去世,葬在邁拉的天主教堂內。後來傳說他的墓有靈力,可為人治病。在他逝世一週年時,便有信眾舉辦聖尼古拉斯節。 斯哈爾貝克(Schaerbeek)也是北布拉奔特省的城市,弗拉芒語作Schaarbeek,經緯度為東經4度23分、北緯50度51分,是大布魯塞爾19個行政區之一,為布魯塞爾北部工業郊區,有一座發電廠,並生產服裝、化工品和機器等,現在是個鐵路樞紐,約有12萬多人口。 瓦伏爾(Wavre)是瓦隆語區南布拉奔特省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4度37分、北緯50度43分,位於比利時的中央地帶,北與海弗萊相呼應,東鄰[[列日]]省,東南接大科魯瓦,西界滑鐵盧,西北通布魯塞爾,約有3萬多人口。此地山青水秀,風光明媚,近年來積極發展服務、商業和教育等第三產業,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 市政廳是當地有名的建築物,它的前身是一座修建於17世紀的教堂,在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遭納粹德國的轟炸,戰後重新修復和改建。市政廳的正面為和諧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矗立有一尊馬卡的雕像。馬卡是個調皮的男孩,被視為當地市民反抗精神的象徵。 洗禮者聖約翰教堂建於1480年,為哥德式建築。龐大的鐘樓內有49口大鐘,每小時都會奏起瓦伏爾市歌「我國熱愛自己的城市」。美麗的莫里斯‧卡萊姆大街,以出生於本市著名詩人卡萊姆的名字命名。卡萊姆(Maurice Carême)出生於1899年,逝世於1978年,享年79歲,頗具天賦,他生前發表了許多描寫自然風光的詩歌,這條大街再現了詩人筆下的景象。瓦利比(Walibi)遊樂園佔地60公頃,設有40多種娛樂項目,每年都吸引大批本地和外來的遊客。本地的歷史博物館和民俗博物館,收藏有考古發現和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蒂倫豪特(Turnhout)是比利時北部安特衛普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57分、北緯51度19分,北與荷蘭分界,東北與韋爾德相呼應,東與阿倫東克接壤,南鄰海爾,西南界海倫塔爾斯,西接貝爾瑟(Beerse)。這個城市約有5萬多名人口,是國內重要工業中心之一,有鑽石琢磨、紙張、建材、水泥、皮革、菸草、花邊、紙牌、祈禱書和電器設備等製造業。對外交通發達,郊區設有機場,並有鐵路通達荷蘭及安特衛普市,公路更是四通八達。歷史性建築有15世紀的布拉奔特公爵古堡和聖彼得教堂等。搭克森德里亞(Taxandria)博物館收藏有多件當地歷史文物。 海爾(Geel)亦作Gheel,也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以治療精神病患者的獨特方法出名。這個醫療傳統與愛爾蘭女殉教士聖迪姆美娜(Saint Dymphna)的傳說有關,據說公元7世紀時,她的異教徒父親在這裡將她斬首,但精神病人在她的墓前卻得到治癒。為了紀念她,後人修建了一座大教堂,教堂內附設病房,讓一些朝聖患者居住。約在14世紀時,病房已擁擠不堪,病人便被安排住在附近居民家中。1850人,這種宗教醫療系統成為市政府管理的醫療機構。 這個約有4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北緯51度10分,它北通蒂倫豪特,東北與莫爾(Mol)接壤,東南鄰利奧波德斯堡,西南和韋斯特洛交界,西達海倫塔爾斯(Herentals)。交通非常方便,有鐵、公路和運河對外連絡。它所擁有一些小型企業,現在已成為祖伊得克姆本(Zuiderk-empen)工業區的一部分。 埃克倫(Ekeren)也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5分、北緯51度17分,位於安特衛普市的正北方約40公里處,有火車從安特衛普市北上經此進入荷蘭境內。它東與布拉斯哈特為界,北和卡佩倫接壤,西近荷蘭西南部邊界。 市內有條「錢夫人路」,是以定居比利時的中國女傑錢秀玲而命名。這位獲得當地人無限敬 意的「比利時的中國母親」,1913年3月13日出生於中國江蘇宜興,6歲時讀私塾,上高一時,轉入上海大同大學預科班,後遠赴比利時留學,不久嫁給同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殃及比利時,1942年底錢秀玲同村有位名叫羅杰的比利時青年,因參加抵抗運動被納粹逮捕判處死刑。她冒險前往布魯塞爾,由堂兄寫封介紹信,見到當時擔任納粹德軍駐比利時軍事行政最高長官法肯豪森,使羅杰得以改判服苦役。1944年6月,她又不顧自己身懷六甲,再次赴法肯豪森住處,挽救了埃克倫市96名人質生命。1950年,法肯豪森作為納粹德國在比利時頭號戰犯而被引渡到比利時受審,她也曾到處奔走尋找她救助過的人聯名上書,並告訴採訪記者:法肯豪森是個侵略者,但同時又盡其所能,從人道主義出發,使許多比利時人免遭殺身之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表彰她的義舉,比利時政府曾授予她「國家英雄」的勳章。國王與王后,還將一幅心愛的合影簽名後敬贈給她,並將市中心一條大道命名為「錢夫人路」。 巴勒海爾托赫(Baarle-Hert-og)也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並係比利時位於荷蘭南部的一塊飛地,距離比利時與荷蘭邊境以北約6公里處,經緯度為東經4度56分、北緯51度27分,面積只有3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距離被佔領的比利時很近,因此就成為協約國重要的情報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到破壞,戰後才予修復,現在成為周圍農業區的貿易中心。 利爾(Lier)法語作Lierre,也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部分市區曾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轟炸中被毀。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34分、北緯51度8分,西北有鐵路通達安特衛普市,東北也有鐵路和奈倫聯繫,東南與貝拉爾接壤,西南和迪弗爾為界,西鄰孔蒂赫。當地的傳統工業有飾帶、刺繡、服裝、串珠包和樂器製作等。此地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建築物有13世紀的修女所、建於1369年的哥德式鐘樓、建於1425年的聖戈馬魯斯教堂(Saint Gommarus Church)、興建於1740年的市政廳,以及17世紀建造的帶多面占星鐘的茲默鐘塔(Zimmer Tower)。市內的藝術博物館中,陳列著荷蘭和弗拉芒藝術家的作品。另外,還有一所建於1817年的師範學院。弗拉芒名作家菲利克斯‧廷默曼斯(Felix Timmermans)在此出生。 貝爾赫姆(Berchem)是安特衛普市南部郊區的市鎮,也是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安特衛普市6個衛星城之一。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1度12分,西北緊貼著安特衛普市,北界德爾尼,東南和利爾接壤,南有高速公路通孔蒂赫,西南與尼爾相連,西與聖尼克拉斯遙相呼應。全市約擁有6萬人口,當地居民多在安特衛普港口、附近的攝影業,以及船舶製造業中工作,主要的工業產品有紡織品和電話機。 博爾赫霍特(Borgerhout)是安特衛普東郊的衛星市鎮,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1度13分,約擁有5萬人口。市內有漂染廠和專門的鑽石琢磨與拋光行業,當地主要生產蠟燭、化學品、菸草和掛毯。歷史古蹟有19世紀比利時第一座新哥德式教堂,還有高盧、羅馬人甕棺的出土處。 德爾尼(Deurne)是安特衛普市東郊市鎮之一,經緯度為東經4度28分、北緯51度13分,西面緊靠安特衛普市,西北界埃克倫,北方有布拉斯哈特,東北鄰斯霍滕,東南方與利爾接壤,南達貝爾赫姆。這個城市過去是農業區,現在約有10萬人口,成為主要的居民區。當地也有一些工業,其中最大的工業是一家瓶蓋工廠,為歐洲最大瓶蓋工廠之一。 享克(Genk)舊稱Genck,是比利時東北部林堡省擁有8萬多人口的城市,原係商業中心和度假勝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附近發現了儲藏量豐富的煤田後,城市實現了工業化,有冶金、五金和汽車裝配等工廠,同時也生產天然氣。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 度30分、北緯50度58分,北與布雷遙相呼應,東北和迪爾森(Dil-sen)對峙,東與馬斯梅赫倫接界,南和比爾曾(Bilzen)為鄰,西界哈瑟爾特,西北接宗霍芬。 通厄倫(Tongeren)法語作Tongres,是林堡省東南部的城市,也是國內最古老城市之一,在古羅馬時代地位已非常重要,為日耳曼通格里(Tungri)族的首府。 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8分、北緯50度47分,北與比爾曾(Bilzen)相呼應,東近荷蘭邊境,東南方可通[[列日]],西與蘭登對峙,西北界聖特賴登。約有5萬多人口,是蘋果、櫻桃和李子等水果的市場,以及牲畜的交易市場,並有食品加工、化肥及農業機械等工廠。在古蹟景點方面,羅馬時代城牆的遺址,以及中世紀的防禦工事至今仍可見到。市內建於1240年的聖母教堂,有羅馬式迴廊和一座庫房,教堂內收藏著幾個珍貴的聖母箱。此外,當地還有幾座古堡可供遊客參觀。 歐潘(Eupen)是[[列日]]省的城市,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把德國的東方省劃歸比利時,歐潘就成為比利時的德語區。1973年改革後,這個城市成為比利時德語區的首府。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6度2分、北緯50度38分,位於維斯德爾(Vesdre)河畔,北與林堡省的法爾斯遙相呼應,東和德國交界,南有海拔674公尺的巴拉克米歇爾山,西南鄰韋爾維耶,西北和亨利沙佩勒接壤,擁有兩萬多人口,並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 市內的聖尼古拉教堂建於18世紀,其內部裝修和家具為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市立博物館以歐潘市的歷史為主題,展品包括居民服飾、金銀器加工業,並設有鐘錶館。豪斯‧特奈爾(Haus Ternell)博物館內展示了當地的生物標本。 于伊(Huy)也是[[列日]]省的城市 ,於公元636年首見記載;公元985~1794年,是列日主教管區的一部分。1066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第一個得到城鎮特許狀的城市。在中世紀是繁榮的手工業和商業中心,有金屬製造、成衣、製革、釀酒和製啤酒等行業。在17世紀中葉,此城和默茲河谷中其他地方一起,被捲入法國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的戰爭。利奧波德一世的外交大臣J‧李博(Joseph Lebeau)就是出生於此。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14分、北緯50度30分,它坐落在[[列日]]西南方30公里的默茲河谷,在默茲河與霍優克斯(Hoyoux)匯合處,有3萬多人口。當地有鋼鐵、機器、紙、白蠟和陶器等工廠,並種植小麥、燕麥和黑麥,郊外還發現煤礦。在市郊有一座由荷蘭人於1818年建造的堡壘,它是建在10世紀主教城堡、毀於1717年的原址上、由荷蘭人於1818~1823年建造的堡壘,遊客如登臨此堡,可將市區景色盡收眼底。此外,還有一座興建於1311~1536年的聖母瑪利亞教堂。 瑟蘭(Seraing)也是[[列日]]省的城市,是比利時鋼鐵和機械工業中心,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台鐵路蒸汽機車,於1835年在此地的科克里爾(Cockerill)工廠製成。[[列日]]貴族主教的封建城堡,1955年已成為科克里爾-奧格里(Cockerill-Ougrée)聯營公司的總部,1979年起比利時政府向這個公司投資。 這個約有10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9分、北緯50度26分,北鄰格拉斯奧洛涅,東北界謝內,東和福雷接壤,南和烏費對峙,西南與于伊遙相呼應,西達菲馬勒,西北通瓦雷姆,對外鐵、公路交通方便。城市的邊緣有一座古老的西多會隱修院,現在成為瓦勒聖朗貝爾(Val Saint Lambert)玻璃廠,它是歐洲最大的玻璃廠之一;附近開採煤礦。市內有一座皇家書院和皇家圖書館。 斯帕(Spa)也是[[列日]]省的城市,同時是國家醫葯衛生中心,經緯度為東經5度52分、北緯50度30分,它坐落在韋爾維耶的南方,東鄰海拔694公尺的博里納日(Borinage)山,東南界馬爾梅迪,南與斯塔沃洛接壤,西和斯普里蒙(Sprimont)對峙,西北與盧韋涅相呼應。全市人口近14萬,是冬季運動和旅遊勝地,設有許多娛樂設施,其中有賽馬場和賽車場。附近還有一座小型機場,與國內各大城市有航班營運;地面交通全靠公路。市區有一些冶金工業和軟飲料包裝廠。當地著名的建築物有七點鐘公園,以及建於1866年的溫泉浴場等。 馬爾梅迪(Malmédy)也是[[列日]]省的城市,1000多年間與斯塔沃洛同為依賴神聖羅馬帝國基督教公國的都城。1791~1814年是置在法國的統治下,1815年被普魯士吞併,1920年由凡爾賽和約劃歸比利時。 經緯度為東經6度2分、北緯50度25分,位於比利時與德國的邊境,北近博里納日山,東鄰比特亨巴赫,東南與昂布萊沃接壤,南和雷希特對峙,西南界斯塔沃洛,西北有斯帕。 這個擁有兩萬人口的小城,多數居民說法語,但也通行德語,一些靠觀光旅遊業過日子的人則會說英語。當地釀酒業、造紙工業和旅遊業比較發達,另外還生產鞣皮液。主要的古建築有建於18世紀的聖彼得、聖保羅和聖昆利努斯(Saint Quirinus)大教堂。 埃斯塔勒(Herstal)也是[[列日]]省的城市,法語叫做Héristal,公元7世紀法蘭克帝國的統治者佩平二世在此出生。經緯度為東經5度38分、北緯50度40分,它北靠荷蘭南部邊境,東與亨利沙佩勒遙相呼應,東南與韋爾維耶對峙,南和瑞皮耶接壤,西南鄰[[列日]]市,西向遙望瓦雷姆,西北可達通厄倫。全市約有5萬人口,它是[[列日]]市東北方的工業區,有煤礦、電器設備廠,並係製造小型槍砲、摩托車、噴射式引擎的比利時國家兵工廠。 巴斯托涅(Bastogne)是比利時東南部盧森堡省的城市,自古以來,便是阿登山區的交通樞紐,在加洛林王朝時期,就是重要的行政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4年底,盟軍就是在這裡發動了對納粹德軍的反攻戰。 這個擁有近兩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約為東經5度48分、北緯50度。它北與維布蘭遙相呼應,東北與諾維爾接壤,東鄰盧森堡大公國,南可通往維特里,西南可達金維尼,西界蒂耶,西北有厄爾托。 休戰門是市內最重要的景點,在14世紀的時候,為使市民享有和平安定的生活,城市四周加建城牆,休戰門就是遺留下來的唯一城門樓,在18世紀時曾改為監獄,19世紀時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納粹德軍轟炸。 麥爾達松紀念碑建於1950年,是高35公尺的五角星造型,以表達比利時人對參加解放歐洲的美國和同盟國軍隊的敬意。紀念碑銅牌上刻有7.689萬個在阿登山戰役中陣亡將士的名字,每當夜晚,紀念碑就有燈光照明。 巴斯托涅歷史中心也是熱門參觀點,以影視、沙盤和實物等,形象地展示了巴斯托涅戰役的場面。歷史和考古博物館都是18世紀時的建築,主要展品是當地發掘出土的墓葬和以前居民的生活工具等。 聖于貝爾(Saint-Hubert)是盧森堡省小城,有6000人口,經緯度為東經5度23分、北緯50度1分,北與邦德相呼應,東鄰蒂耶,東南與聖瑪為界,西南和邁桑接壤,西可通往上費,西北則有格呂蓬。此地的聖于貝爾教堂是當地居民每年舉行朝拜的場所,聖于貝爾是獵人們的主保聖人,教堂墓地裡葬著這位聖者的遺骨。據說公元638年他在附近目睹一隻鹿夾著十字架。著名的花卉畫家勒杜特在1759年也出生於此。 讓布盧(Gembloux)是比利時南部那慕爾省的城市,它位於那慕爾省的北部,經緯度為東經4度41分、北緯50度34分,坐落在那慕爾市的西北方,西南方通沙勒羅瓦,西北與尼韋勒遙相呼應,北接大科魯瓦,東界埃格澤。約有3萬人口,是農業和製糖中心,刀叉等餐具製造也非常有名,比利時國立農學院就設在這裡。 蘇瓦尼斯(Soignies)弗拉芒語作Zinnik,是埃諾省的城市,北與東法蘭德斯省交界,東北鄰布賴納勒孔特,東南與勒勒接壤,西與伯勒伊對峙,西北和阿特遙相呼應,經緯度為東經4度4分、北緯50度35分,約有6萬多名人口。市內有俯視全城的前女隱修院教堂,建於10世紀,是國內保護得最好的羅馬式建築之一。還有一座古老的公墓,現在已改建為公園,園內有一座羅馬式小教堂,內部設考古及玉石雕刻博物館,附近還有一個石灰岩採石場和玻璃製品廠。 穆斯克龍(Mouscron)弗拉芒語作Moeskroen,也是埃諾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13分、北緯50度44分。西南鄰近比法邊境,與法國的圖爾寬(Tourcoing)近在咫尺;北鄰科奈特;東南可通往塞勒。對外交通非常方便,有鐵、公路通達國內各地。這個擁有約8萬人口的城市,是個紡織業中心,生產服裝、地毯和毛紡織品。工業以製造機器和塑膠製品為主,市郊還生產小麥和亞麥。有鐵、公路通往庫特萊、圖爾奈和法國的里爾(Lille)。 昂吉安(Enghien)弗拉芒語作Edingen,也是埃諾省城市,中世紀是個商業中心,以生產掛毯出名。它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分、北緯50度42分,約有1.8萬人口。現在以生產花邊和亞麻布著稱。市內有個華麗的公園,是1606年 安東尼‧德阿雷伯格(Antoine d' Arenberg)從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手中買下地產而建造的。附近卡布琴(Capuchin)教堂裡,有托萊多大主教兼西班牙大主教加洛米‧德‧科羅(Guillaume de Croy)建於1521年的陵墓。 弗勒魯斯(Fleurus)也是埃諾省的一個城市,約有3萬多人口,經緯度為東經4度33分、北緯50度29分,是鐵路樞紐之一,對外交通非常方便。當地主要的工業有煤礦開採、機械和家具製造。這裡著名的古蹟有建於1150~1200年的羅瑪尼斯(Romanesque)教堂、西斯特新‧芒索累特(Cisterci-an Soleilmont)修道院、建於1667年在滑鐵盧戰役中曾為拿破崙觀察哨的納佛大風車(Naveau Wind-mill),以及紀念法軍三次勝利建於1936年的紀念碑。 奧德納爾德(Oudenaarde)法語作Audenarde,是比利時中西部東法蘭德斯省的城市。1708年7月11日,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奧德納爾德戰役(Battle of Oudenaarde),這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的一次戰役,以馬博羅(Marlborough)公爵和薩伏伊的歐根(Eugene)親王戰勝法國而告終。 這個約有3萬人口的小城,經緯度為東經3度36分、北緯50度51分,北與梅勒爾貝克相呼應,東界佐特海姆,南接龍瑟,西達科特賴克,西北與瓦勒海姆接壤。當地主要生產啤酒和紡織品。 市內兩條主街都是單向通往大廣場,大廣場帶有熱鬧的步行街氣氛,這一帶多巴洛克式的閣樓和文藝復興式房屋。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建於1526~1536年的市政廳,它是後期哥德式的建築瑰寶,擁有一座五層的鐘樓,上面高高地坐落著巨大的金銅雕像。作為市政廳附屬建築的呢絨市場,有簡樸而粗獷的高牆。 帕米勒聖母院坐落在埃斯科 河右岸,是斯卡地安哥德式建築風格,建於12世紀。聖瓦勒伯格教堂在帕米勒聖母院前面,也是在埃斯河右岸,同樣是斯卡地安哥德式建築風格,由連在一起的教堂建築組成,教堂內收藏有鐘琴。斯太德里雅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也是個重要的參觀點,收藏有奧德納爾德著名的地毯和繪畫。 阿爾斯特(Aalst)法語作Alost,是比利時西南部東法蘭德斯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分、北緯50度56分,北鄰聖希利斯,東北界奧普韋克,東南與阿瑟接壤,南和登德爾萊烏相呼應,西南與佐特海姆遙相對峙,西北和萊德相接,約有10萬多人口。這裡工業比較興盛,低地國家中的第一座印刷廠,早於1473年興建於此。現在當地主要工業有印刷、紡織、服裝、紡織機械製造和釀酒等工廠,周圍地區向一些歷史悠久的啤酒廠提供釀酒原料的蛇麻子啤酒花。 當地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建於 12世紀中葉的市政廳,是比利時最古老的市政廳,檔案館裡收藏有12世紀卷宗原稿。這裡還有一座興建於1480年、至今仍未完工的哥德式聖馬丁教堂,裡面保藏有許多拱頂繪畫、一幅魯本斯的畫,以及一座杜奇斯諾(Duques-noy)雕刻於1605年的壁龕。 洛克倫(Lokeren)也是東法蘭德斯省的城市,約有5萬多人口,20世紀40年代,這個城市幾乎壟斷了比利時兔毛生產加工業,現在其他工業有紡織業和繩索製造業等。經緯度為東經4度、北緯51度6分。在地理位置上,它坐落在比利時的西北部,北方與荷蘭邊境對峙,東北界聖尼克拉斯,東鄰哈默,東南和澤勒接壤,南與萊德遙相呼應,並有鐵路通往西南方的聖阿曼茲貝赫,西北方遙對澤爾扎特(Zelzate)。 這裡交通發達,對外通鐵、 公路。著名的古建築有興建於1721年的聖勞倫斯教堂、建於1761年的市政廳,以及幾幢弗拉芒文藝復興時期的房屋。 波珀靈厄(Poperlinge)是比利時西部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也是一個位於比利時啤酒花產區心臟的古老小城。直到14世紀,這裡還是個繁華的呢絨工業城市,後來由啤酒花取而代之。啤酒花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幫助貯藏啤酒,並且給啤酒增加了微苦的味道,因此市區四周都種滿了啤酒花田,景色獨特。這個擁有2.5萬多人口的小城,經緯度為東經2度43分、北緯50度51分,西和南方都與法國為界,東南方靠近凱默爾山,東鄰伊普爾,北接西弗萊特倫,有公路對外連絡。 迪克斯穆德(Diksmuide)也是比利時西部西法蘭德斯省的小城,只有兩萬多人口,是比利時西部的最後防線,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士兵想以這個城市及其周圍山區抵抗德軍,因此城內受損嚴重,1918年後才予重建。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度50分、北緯51度3分,北有奧斯坦德、西北與弗爾納對峙,西鄰豪特姆,西南接西弗萊特倫,南和伊普爾相呼應,東南界魯瑟拉勒,東與蒂爾特接壤。市民多以工礦農業為生,黃油是當地支柱性產業。 市區最大的地方是大廣場,這裡附近有人氣很旺的商業街,還有一座修復過的聖尼古拉教堂。漢德扎姆(Handzame)修道院坐落在依澤河小支流的另一側,一排普通的白色小房子前面是一堵牆和一個小院子,顯得小而美。中央草坪盡頭,還有一個簡樸的羅馬式建築風格的小教堂,兩個屋頂構架幾乎沒有給側面牆壁留下空間,與小教堂相連的,是一望無際的田野。伊澤塔樓(Ijzerto-ren)位於河流左岸的橋後面,是個非常優雅的古蹟,巨大的十字架上刻著AVV和VVK字母的縮寫,意思為「一切屬於法蘭德斯,法蘭德斯屬於耶穌」。這座塔樓主要是體現了法蘭德斯士兵在戰壕裡度過四年苦難時光,以及戰壕裡所誕生的愛國及和平精神。 尼烏波特(Nie-uwpoort)法語為Nieuport,是西法蘭德斯省一個新興城市,由法蘭德斯伯爵阿爾薩斯的菲力普在12世紀所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保衛伊普爾突出部的關鍵地區,這個地方的6座水閘,曾放水淹沒整個地區,以阻止德軍的前進,但也毀壞了整座城市,1918年後重新修建,主要的古蹟也在戰後修復。 這個擁有1.3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度45分、北緯51度8分,位於伊瑟(Yser)河畔,現在是重要的天然港口,有漁業和牡蠣養殖業,也是海濱遊覽勝地。市內大廣場上有帶鐘樓的市場,還有戰後依原樣重建的聖母教堂,都是重要的參觀點。當地有三條運河加上伊瑟河,在老城的東北部共有6個船閘,匯合到入海口形成了「叉」字型。距此城西北方3公里處,是北海旅遊勝地尼烏波特巴德(Nieuwpoort Bad)。 澤布魯日(Zeebrugge)法語作Bruges-Surmer,是「海上布魯日」的意思,也是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這個人工港口,因通往[[布魯日]]的海上通道淤塞,而於1895~1907年圍成保護澤[[布魯日]]海港的防波堤,長達2.5公里。同一時期,還開挖了一條連接澤布魯日與[[布魯日]]之間的運河,長12公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曾於1918年4月、在澤布魯日的海港和運河,沉下艦隻作為阻礙物,使德國潛水艇無法使用這個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為了同樣目的,而於1940年5月再次封鎖了這個港口。1944年這個地方被撤退的納粹德軍摧毀;1957年,在移走作為阻礙物的水下沉艦後,港口再度開放,從此成為一個繁忙的海港,不但經營常規的和貨櫃的貨運,而且也經營來往於英國和比利時之間的客運和車輛輪渡。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澤布魯日已經成為歐洲最忙碌的客運港口之一。現在這裡有良好的港口和碼頭設備,外港可供排水量8萬噸級的普通輪船和排水量26萬噸級的巨型油輪出入。此外,這座工業港也是液化氣的轉運站,儲藏量達45萬立方公尺。現在這個港口也成為一個度假勝地,沙丘海岸一直延伸到奧斯坦德。 這個擁有10幾萬人口的港都,經緯度為東經3度12分、北緯51度20分。在地理位置上,北濱北海、東北與克諾克海斯特接壤、東和奧斯特奧遙遙對峙,南距[[布魯日]]16公里,西南與克萊姆斯凱爾克相呼應,西與布蘭肯貝赫相鄰,是靠近荷蘭邊境的一個港口城市。 達默(Damme)也是西法蘭德 斯省的一個小市鎮,大約只有一萬名人口,13~14世紀時是[[布魯日]]的外港,也是北海和世界各地商船的出入港。1430年時,菲力普大公和伊麗莎白在此地結婚。1468年時,菲力普大公的兒子也是在這個地方成親。此地並係「弗拉芒詩歌之父」、雅各布‧范‧馬爾蘭特(Jacob Van Maerlant)的誕生地。 這個市鎮位於[[布魯日]]東北方7公里處。中世紀古蹟有建於1225~1485年的聖母教堂的遺址,以及建於1464~1468年的市政廳。13世紀的聖約翰醫院和懷特伯爵的宅第,現在已闢為博物館。 魯瑟拉勒(Roseslare)也是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遭到嚴重的摧毀,現在約有5萬多人口。它的經緯度為東經3度8分、北緯50度57分,北方遙對托爾豪特,東北方與蒂爾特對峙,東鄰默勒爾貝克,東南與伊澤海姆接壤,南和梅嫩相呼應,西南有伊普爾,西北可通達迪克斯邁德。 這是一個重要的紡織中心,另外還有冶金和化學工業。現存的歷史建築有建於1497~1504年的聖米迦勒教堂、16世紀所建的城堡、18世紀興建的市政廳和神學院教堂等。此外,這裡還是作曲家A‧威拉爾特和弗拉芒詩人A‧羅登巴赫的出生地。 弗爾納(Veurne)法語作Fur-nes,也是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度40分、北緯51度4分,位於比利時的西北部,西界法國邊境,北鄰科克賽德,東北與奧斯坦德遙相呼應,東和托爾豪特遙遙對峙,東南與迪克邁德交界,南和西弗來特倫接壤,西南緊鄰豪特姆,約有1.5萬人口。 從古以來,弗爾納就是比利時西北部沿海平原的農貿市場,主要生產磚瓦。在古老的格羅特(Grote)市場周圍,有15世紀興建的哥德式市政廳;還有1615年建造的肉類市場,其中的肉類市場,現在已改為劇場。從中世紀以來,每年的5和7月份,在這個城市分別舉行聖十字節及懺悔節的遊行活動。 此外,比利時重要的城市還有阿爾斯霍特(Aarschot)、阿瑟(Asse)、阿塞納德(Assenede)、阿特(Ath)、博蒙(Beaumont)、博蘭(Beauraing)、布蘭肯貝赫(Blank-enberge)、布賴納拉勒(Brainel' Alleud)、布拉斯哈特(Brasschaat)、布雷(Bree)、希邁(Chimay)、辛奈(Ciney)、庫特萊(Courtrai)、孔布蘭拉圖爾(Comblainla-Tour)、迪彭貝克(Diepenbeek)、迪爾比(Durbuy)、弗拉默里(Frameries)、富爾納(Furnes)、格里沃涅(Grive-gnée)、戈塞利斯(Gosselies)、哈尼(Hannut)、赫斯登(Heusden)、豪特哈倫(Houthalen)、伊克塞勒 (Ixelles)、朱梅(Jumet)、卡爾姆特豪特(Kalmthout)、卡佩倫(Kapellen)、鈕溫(Leuveh)、利布拉蒙特(Libramont)、洛默爾(Lommel)、馬林斯(Malines)、馬爾什‧昂法梅納(Marche-en-Fam-enne)、芒布爾(Membre)、梅勒爾布克(Merelbeke)、莫米尼(Mon-ignies)、莫爾策爾(Mortsel)、納沙托(Meufchâteau)、尼諾弗(Ninove)、尼韋勒(Nivelles)、菲力普維爾(Philippeville)、勒奈(Renaix)、龍瑟(Ronse)、魯萊斯(Roulers)、聖熱拉爾(Saint-Gérard)、斯塔沃洛(Stavelot)、斯泰納(Stene)、特蒙德(Termonde)、蒂爾特(Tielt)、丁蒂尼(Tintigny)、托爾豪特(Torhout)、維爾通(Virton)、瓦雷姆(Waremme)、韋爾菲克(Wervik)和維爾賴克(Wilrijk)等。 ==人口密度冠於全球== 全國有1096萬多人口,從歐洲文化來說,比利時是混合拉丁和條頓文化的地方。國內有兩大民族:其中荷蘭裔族系的弗拉芒(Flemings)族人635萬,約佔58%,他們講的是荷蘭的弗拉芒語,多數聚居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多以農為業,他們在國會中擁有多數席次;拉丁語系的瓦隆(Wal-loous)族人有341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0.5%,多數聚居在南部,講的是法語。其他少數民族共佔120萬,其中日耳曼族的德國人也佔0.6%。還有一些荷蘭人、猶太人、摩洛哥人、法國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波蘭人和中國人在比利時居住;另有一些東歐人和非洲的移民。也有45萬多比利時人僑居在法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地。 這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之一,每平方公里擁有393名人口。在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根特經濟發達的三角地帶,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600多人。在比利時東南部約佔全國領土1/3的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50人。比利時的城市人口佔80.5%,約有20%住在布魯塞爾、安特衛普、根特和[[列日]]等四個大城市內。 比利時人口地理的特點是人口密度大,城市化程度高,城鄉差別不明顯。農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也超過100人,各項服務設施也相當完善,並且城市和鄉村之間距離也不遠。與歐洲其他國家間比較,比利時城市規模比較小,其互相之間的差距也不大。此外,這個國家人口增長緩慢,外來移民數量有限,人口增長率已接近零。人口年齡結構也趨向老齡化,65歲以上的老人在2010年,已佔全國總人口的14.5%。 在全國人口中,「土生土長 」的比利時人約有910萬人,外籍移民及其子女約有147萬人。另有43萬在此出生的移民子女入了比利時國籍,他們被稱為「新比利時人」。在比利時的移民中,有40%來自其他的歐盟成員國,35%是「新比利時人」,只有25%是來自其他國家的人。在國內的外籍勞工中,義大利人佔28%,法國人佔17.1%,摩洛哥人佔10%,荷蘭人佔8.8%,西班牙人佔7.4%,土耳其人佔6.9%,這些外籍勞工為比利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但是在就業方面,外籍移民,尤其是非洲裔和阿拉伯裔移民的失業率明顯高於比利時本國國民;歧視外籍移民和「新比利時人」的情事也時有發生。 官方語言為法語和荷蘭語,東部約有70萬人說德語;英語在很多地方可以使用,尤其是在商業、旅遊業和觀光地區更是普遍。瓦隆族在語言和文化方面和法國人相近,這些主要是羅馬化了的比利時人,以及公元初克勒特人部落的後裔。弗拉芒族在血統上和中世紀早期的法蘭克人有關連,而法語是西日耳曼語族的特殊語言。雖然南北語言不同,在公文和教育上也是兩種語言併用,但是比利時人都能在國家的大前提下團結一致,希望在自己狹小的國土內,大家都能和平共處,安居樂業。 在宗教信仰方面,憲法規定信教自由的原則,廢除國教,禁止宗教歧視,但不得利用宗教自由而進行各種犯罪活動。政府對具有合法地位的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英格蘭教和東正教等6大宗教,發放宗教活動補貼,也對國內「無神論哲學團體」發放活動補貼。國內有80%人民信奉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在比利時歷史上,長期佔有主導地位,所以影響力較大,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比利時世俗化運動不斷高漲,對天主教的勢力帶來了很大的衝擊。自1981年開始,比利時天主教的「國教」地位也被撤消。在所有的天主教徒中,只有30%屬於遵守教規者,其餘70%的天主教徒,並不從事宗教信仰活動。在天主教從事神職的神甫和修女共有3.4萬人,天主教會開辦的各級學校有6200多所,在校學生超過100萬人。 伊斯蘭教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宗教,穆斯林人口佔比利時總人口的3%,多係20世紀60年代移民來的北菲和土耳其勞工,主要生活在城市,其中有一半居住在大魯塞爾區;全國約有240座清真寺,1000多名伊瑪目。 國內還有基督教徒約13萬人,猶太教徒3.6萬人,另有信奉英格蘭教和東正教的信徒共佔全國總人口的0.2%。還有很多有識之士,他們不信奉任何宗教。 比利時的醫療保健工作做得很好,醫療技術和設備都很進步,已被倫敦的「世界市場研究中心」於2010年的世界健康調查報告中,列為全球最健康的國家,在175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一,其次為冰島、荷蘭、法國、瑞士、奧地利、瑞典、義大利、挪威和澳大利亞等,美國則排名第17位。 這個國家目前的出生率約為12.7‰,死亡率為11.6‰,人口成長率僅0.07‰。人民平均壽命女性為77.4歲,男性為69.2歲。平均每千人擁有4.3名醫生、8.3張病床、410輛小汽車、335台電視、390部電話機、800部手機、400部手提電腦,2.6人擁有一套住宅。此外,在比利時吸食大麻不再負有刑責,同性結婚也是合法的。 福利也辦得不錯,社會保障制度由3個部分構成:一為工薪勞動者的保險制度,由全國社會保障局負責向勞資雙方收取投保金,並負責勞動者的家庭補貼、失業補貼、病殘補貼、工傷補貼、職業病補貼和休假補貼等的發放。二是自由勞動者的保險制度,由全國自由勞動者社會保障局管理,其中包括了醫療保險、傷殘保險、家庭補貼和破產補貼等。三係公務員社會保障制度,由省級和地方公務員社會保障局負責。此外,還有社會福利和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收入保障、家庭補貼保障和殘疾人補助等。凡是懷孕7個月的母親就可領取生育補助,第一胎為964歐元,其他為725歐元,多胞胎子女均享有第一胎補貼的標準,領養子女的補貼標準為964歐元。家庭困難補貼標準因子女的排行而異,第一個子女每月為71歐元,第二個子女為每月131歐元,第三個子女為每月196歐元;孤兒可享受每月273歐元的補貼。 ==重視文化教育== 比利時對教育非常重視,已成為歐洲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教育支出佔國家總預算5.5%,教育管理則由地方政府負責。全國實行6~18歲的12年免費義務教育,並分為兩個階段實施:6~12歲為免費小學教育階段,12~18歲為免費中學教育階段。國內學校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教育系統,公立學校由政府負責,私立學校主要是天主教會興辦的。在非懺悔學校裡,不信教的學生則上世俗道德課。 因為國內民族語言矛盾,所以憲法規定「學校使用的教學語言區與本地區語言一致」,因此政府的國民教育部也分為法語國民教育部和荷語國民教育部,分別負責瓦隆地區和弗拉芒地區教育事務。整個教育系統從小學到大學,都形成法、荷雙語教學系統,弗拉芒地區各類學校一般都用荷語授課,但第二語言必須是法語;瓦隆地區則用法語授課,第二語言則必須是荷語;德語地區的初等教育用德語授課,第二語言必須用法語;布魯塞爾地區各類學校均用法、荷兩種語言。 全國有在校學生186萬多人,其中小學生佔75.4萬人,約有小學1萬所,這些小學在設備方面簡單的居多,在課程方面注重實用。 國內有中學150多所,各種職業學校200多所,其中1/3專收女生,共有中學生和職業學校學生81.1萬人。比利時中學教育階段又分為兩個小階段,其中12~15歲為基礎階段,15歲以後則分科進行學習。普通科為升大學準備;師資科為托兒所、幼稚園和小學培養老師;技術和職業培訓科,類似我國的工商、家護、農牧和海事等職業高中;美術教育科專門培養美術方面的人才。 大專院校共有20多所,其中有6所是綜合性教學,計為荷語盧萬大學、法語盧萬大學、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立列日大學(法語)及國立根特大學(荷語)等。綜合大學至少要包括哲學和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和醫學院等。國內其他主要高等大專院校還有蒙斯國立大學、安特衛普國立大學、蒙斯理工學院、布魯塞爾基督教學院、那慕爾和平聖母學院、讓布魯農業學院、布魯塞爾聖路易學院、布魯塞爾高等工業學院、王家軍事學院、王家高等藝術學院和王家高等音樂學院等。 由於法律保障新聞自由,因此大眾傳播媒體比較發達。更由於國民使用不同語言,所以不論是報紙刊物,還是廣播電視,都分別使用法語、荷蘭語或德語傳播。目前國內有日報30種,週報1000多種,其他期刊5000多種。主要的荷蘭文報紙有標準報、新聞日報和人民報等,其中的標準報發行量達30萬多份,是全國最大的報紙。主要的法文報有自由比利時報、晚安週報、晚報、回聲報、城市報和法語社會黨機關報等,發行量多在10~30萬份之間。比較出名的期刊有荷語的旅遊2(Travel 2)雙月刊。最有名的幾種外國報紙在各城市都可以買到,中文報紙只能在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看得到。除了一般性的報刊雜誌外,針對青年、婦女、家庭生活和涉及其他專門內容的刊物,也擁有不少讀者。 比利時通訊社(Belga)是國內主要的通訊社,簡稱為比新社,1920年由艾爾貝特一世所建立。它最初的投資者是私人金融家和銀行家,開始時以傳播來自外國的消息為主,業務語言使用法文。1925年後,才開始收集和發布比利時本國消息。1936年,改由比利時各報社聯營,但在國外沒有分社,主要採用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也負責採訪、報導國內外各種新聞,並供應圖片,新聞稿,用荷蘭文和法文印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比利時被納粹德國佔領,比新社曾中斷活動。1974年起,比新社與美聯社、路透社和合眾國際社等簽訂信息交流合作協議。 在廣播電視方面,國家廣播 局成立於1930年,統管國內無線電廣播。1953年10月有了電視。1960年後,所有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都分別隸屬於各地區政府,同年並成立比利時法語廣播電視台(Radio Television Belge),簡稱RTB;同時也成立弗拉芒語廣播電視台(Belgische Radio en Television),簡稱為BRT,各自用法語和荷蘭語廣播和播送電視節目。到了20世紀80年代,比利時已建有眾多私營電台和地方電台。1987年起創建的商業有線電視台(RTL-TVI和VTM),擁有很高的收視率和社會影響力,在比利時電視業中佔有主導地位。 全國共有129家出版社,每年出書8000多種,法文和荷蘭文各佔其半。出版業主要集中在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和魯萬等地。國內共有2000多家書店,所售之圖書中,兒童讀物佔16%,藝文小說、教科書和科技書各佔10%,旅遊書佔6%。 比利時文化藝術事業也很發達,全國共有近500家電影院、140家各種劇院、16個交響樂團、20多個專業舞蹈團體、2121個圖書館、499個博物館和美術館。國內電影生產能力是每年6~7部故事片。此外,還經常舉辦民間藝術節和國際雜技、音樂等演出。 這個國家人口雖不多,但在體育運動方面卻成績卓然。一般人多從事攀岩、滑雪、射擊、拳擊、騎馬、騎自行車、游泳、垂釣、帆船、賽鴿、乒乓球、網球、高爾夫球和足球等運動。最普及的體育項目是足球,係歐洲強隊之一,1986年獲世界杯賽第4名;1983年獲世界自行車錦標賽冠軍。此外,比利時曾舉辦過20多次單項世界錦標賽和20多次歐洲錦標賽,1920年的第7屆奧運會就曾在安特衛普舉辦。自1900年參加奧運會以來,共得到36枚金牌、48枚銀牌和46枚銅牌。 在科研方面,比利時在理論 物理、固體物理、生物學、分子生物、化學、醫學、醫藥、電子和空間技術等方面的科學領域上 ,處於領先地位。全國90%~95%的基礎科研在各高等學府中進行。國內共有科研人員約3.2萬人,其中經濟部門佔60%,高等院校佔30%,政府部門佔9%,全年科研經費約佔國家總預算的3.5%。近百年來,有細菌學家和生理學家博爾德(Jules Bordet)、生物學家海曼斯(Corneille Hey-mans)、生物化學家德迪韋和物理學家普里果金(Hya Prigogine)等,均因有重大發現或研究成果,而獲得國際諾貝爾獎。 華僑和華裔在比利時約有1.5萬人,其中大部分是來自香港、澳門和中南半島的中國難民,持有我國護照的(含雙籍人士)約有600多人。大多數華僑和華裔居住在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兩大城市,少數分布在其他各地。絕大多數華僑在比利時開餐廳、雜貨零售業和貿易業;由台灣移民前往比利時的華僑知識水準較高,多從事手工藝品、珠寶玉器、古玩、服飾、電器、食品加工、小型玩具廠、織布廠、旅行社和畫廊等較新的行業。此外,比利時的華僑組織有旅比盧榮光聯誼會、旅比華僑餐館同業公會、台灣鄉親聯誼會、比京華人教會、比利時華人牧靈中心、比荷盧三民主義學術研究會、比利時華僑中心小學,以及魯萬中國同學會等。為了推廣華文教育及便利華僑學習當地語文,比利時僑界辦有中文班及法文班兩種補習教育,但沒有發行中文報紙。 這個國家的人並不富於冒險精神,也沒有濃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每當國家有重大問題發生的時候,都會採取協議的方式來加以解決,很少會用行動來支持他們的爭論,更不會野蠻地訴諸武力。他們認為生活是一種藝術,更確認生活需要知識和謹慎,不一定要追求名利,同時也比較理智。他們的社會基礎,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生活上。國內大家庭很多,到現在為止,三代同堂的現象還是非常普遍。比利時人在死後土葬方式已有減少趨向,相對地,火葬的比率已持續增加,全國火葬的比率為30%左右,布魯塞爾等大都市則增加至四成,而骨灰撤向大海的作法已愈來愈流行了。 人們生性儉樸,大家都養成儲蓄的風氣,連小學生自幼也把零用錢積蓄起來,大多數學生都備有校方儲蓄銀行的存款簿。這裡一般人在工作方面非常辛苦,而在膳食方面則比較節省,他們大都在早上6時左右喝些咖啡嚼點麵包,中午時分吃一塊冷牛肉或青魚之類當作正餐,下午睡一會兒午覺,到晚上再喝一碗熱湯和吃一塊麵包即可,這種吃法比每日飽餐三頓的人還要健康長壽。 這個國家的農民平日每天在田裡工作,男的穿著木鞋和連衣褲,戴著尖頂帽;女的穿著口袋似的不成樣子的外衣,用手帕裹著頭,看樣子平時也是很隨便的,但是每逢星期假日,人們就會穿很像樣的衣服和鞋帽,在家裡吃過牛肉、或是魚類連同蔬菜的熱騰騰正餐後,就到街上咖啡館坐坐,或是到公園裡玩。咖啡館和公園是比利時人生活的顯著特徵,每個城市或鄉鎮都有公園,往往還備有樂隊。 比利時人追求生活的品質很高,對住家環境選擇更是執著。小住宅頗受人喜歡,但需有小庭院相稱;高樓大廈的公寓住宅多乏人問津。住宅就如搖椅、牛排、報紙、咖啡館和公園一樣,是比利時中產階層理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追求生活品質上,比利時人嚴格區分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這裡是中產階層的天堂,非中產階層的人,常以中產階層的生活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和理想。於是形成比利時人上下勤勉誠實、人人有理想有抱負的胸襟,這就是比利時人民的道德標準和教育水準高的原因。 這個國家的人民以脾氣溫順、講求實際著稱。他們生來就喜歡熱鬧,思想開放,活潑好動。青年人尤其快樂、活躍,都愛成群湊在一起說說笑笑,或舉行聚會、或舉行化裝遊行等活動。 在比利時,名士家族和一般人分得很清楚。一般家庭的子女受教育僅到高中畢業為止。只有名士家庭子女才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他們畢業後往往擔任經理助理,開始學習經理的業務,公司裡重要的業務,都是由名士職員處理。 比利時人在社交場合上與客人相見時,多以握手為禮。親吻禮也很盛行,很多弗拉芒人見面時,一般都習慣擁抱禮和親吻禮,親吻大多是在兩頰交替輕吻幾下。 男士們相當尊敬女士,無論是行走、乘電梯或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進公共場所,男士要為女士開門;就餐時,男士要徵求女士意見後才入座。 在比利時,即使是已經相當熟識的人,也要以「某某先生」或「某某小姐」相稱,直叫名字僅限於親朋好友之間。在比利時朋友或同行要求改呼他的名字以前,只能用較為正式的稱呼;如已知道對方的職務,最好用頭銜稱呼對方。初次見到年輕婦女時,應稱之為「小姐」,而不可稱之為「夫人」。如果她已婚別人仍稱她「小姐」,她會感到榮幸並欣然予以糾正。如果會見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太太,不管她是否結過婚,都可以稱之為「夫人」,以示敬意。 比利時人時間觀念很強,無論參加什麼樣的約會,遲到會令對方不高興,因此遲到者應主動表示歉意。然而應邀赴約會時也不可過早到達,以提前5分鐘較為適宜。只有在與比利時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時,才能考慮請他(和他的妻子)吃飯。 這個國家的人有注重頭銜的習慣,這與他們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表現出等級觀念。如果人們穿了一套高級衣服赴會,一見面便會受到一番讚美;如果穿著很不經心,或過於隨便,就會容易不受尊重。 鮮花是比利時人喜歡互贈的禮物,應邀到比利時人家中作客時,可先請花店送鮮花到他家中,然後人再抵達。按照習慣,應帶點小禮物送給女主人,如一包糖果或巧克力。當別人送禮物給你時,應馬上打開,表示喜歡。 如果應邀去餐廳吃飯,由於某些菜餚價格昂貴,客人應該在東道主提示的範圍內點菜,以免讓主人受窘。餐廳裡往往有多種套菜可供選擇,東道主會建議某類套菜,這時客人可選擇其中的一套,而不用照菜譜點菜了。 比利時人和其他歐美人士一樣忌諱「13」、「星期五」,認為它們是象徵厄運和災難,因此在比利時「13」這個數字常用「12(B)」或「14(A)」代替。他們也忌諱藍色,認係魔鬼的顏色,所以凡遇不祥之事,他們就用藍色作為標誌。還忌諱墨綠色,會使他們聯想起納粹德國的軍服。 這個國家的人也忌諱他人過問他們的薪資、年齡、婚姻及個人私生活情況,他們認為個人秘密無需他人了解、過問。他們也忌諱菊花,因為它是用於葬禮的,是死亡的象徵。在與比利時人交往中,也要避免談論比利時的宗教、政治問題,以及國內兩種主要語言之間的區別問題。此外,比利時人在飲食上,一般都不吃油膩的菜餚。 無論是在法語區或荷蘭語區,人們都不喜歡衝突而喜歡尋求一致。如果人們想要被他人所肯定和接受,謙虛是必備的條件。在職業的接觸中,低調和簡單的作風常佔優勢;權勢和地位的差別,沒有像法國人那麼明顯。此外,一般比利時人非常重視友誼,一旦你和比利時人交上朋友,友誼會終生不變。 這是一個鼓勵生育的國家,每一個家庭只要有4個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享受一種特權,如減收交通費和各種捐稅等。中等以上家庭,都設有一個別致的陳列室,裡面擺設著許多貴重的古玩、裝飾品和紀念品等,家裡還有講究的家具。比利時古諺說:「走到東、走到西,還是家裡好。」這可以說明一般比利時人家庭觀念的濃厚。 ==民俗風習== 這個國家由弗拉芒人和瓦隆人兩大民族組成,在體格方面,弗拉芒人身長臉也長,體格硬朗,長髮呈金色;瓦隆人比弗拉芒人矮胖,且身體豐滿,毛髮為褐色。在性格上,弗拉芒人穩重且城府較深,不易衝動,雖然喜歡熱鬧,但不善言詞;相反地,瓦隆人善於表達自己,頗富攻擊性,喜歡誇張,做事講求要領,偶爾也會固執不通。兩大民族在節慶、遊行和嘉年華上都有所區別。弗拉芒人最負盛名的遊行是「聖血遊行」,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在[[布魯日]]舉行,他們在遊行中表現出極端的狂熱和激動。傳說在[[布魯日]]郊區小鎮上有個小教堂,裡面有個水晶似的圓筒內,裝有幾滴耶穌的血,已保存了700多年,放在一隻用貴重寶石裝飾的箱子裡。在聖血遊行的這一天,人們抬著這隻箱子在鎮上遊行,鎮上家家戶戶彩旗飄揚,窗上點著蠟燭。等到小教堂鳴鐘的時候,樂隊、儀仗隊、祭司、穿著白色衣服的女子,以及從歐洲各國來祈禱的人們魚貫而行,當裝有聖血的箱子通過街道時,人們都要跪在地上。 另一個典型的遊行是在每年7月的最後一個週日,在貝爾涅地區舉行的「懺悔者遊行」,它表現出非常濃厚的宗教色彩,人們全身黑衣,頭裹黑布,肩上扛著沉重的十字架,唱著聖歌遊行,氣氛沉重而神秘;這種氣氛是西班牙統治下的後遺症。 瓦隆人的宗教遊行卻表現出另一種特點,由於他們是塞爾特人的子孫,受到羅馬文明的薰陶比弗拉芒人還深,幾乎和法國人沒有什麼兩樣,因此對於宗教所採取的態度非常率直;這種率直的態度,在祭祀上也反映出來。在蒙斯地方的遊行行列中就是絕對好的例證,在遊行過程中,通常會聽到這樣的歌曲:「龍龍啦、馬馬啦,聖約路週遊行隊伍通過啦……」,這是歌曲「恐龍征戰」中的歌詞。龍龍就是指傳說中的恐龍,牠們有著粗長壯碩而又堅硬的尾巴,會掃得人們粉身碎骨。就在這個時候,聖約路出現了,激戰良久後,終於消滅了恐龍。這種遊行風俗就是起源於這個傳說,自古沿襲至今。 法語區的瓦隆人另外一種典型的遊行,是參加遊行的人一律要化裝成軍人模樣,這種遊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紀,因為當時人們的遊行行列,經常會遭受到盜匪的襲擊,所以參加者都必須武裝,這種方式流傳至今,化裝的隊伍從輕騎兵至工兵,甚至1830年後的革命軍及共和國砲兵等都有,真是令人看得眼花撩亂、目不暇給。這種遊行隊伍從田野間綿延數公里,看起來威風凜凜,風趣十足。 每逢佳節盛典,不論是瓦隆人或是弗拉芒人,只要一到戶外,大家都喜歡圍著桌子享受盛宴佳餚。在弗拉芒人居住的黑拉爾斯貝爾根這個地方,會在四旬節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全民狂歡,這天人們會在戶外圍坐飲酒作樂;座上單是一種名叫克拉伽利特根的糖果,就有數千顆。 另外,在唐耶冷附近的列店村,每年的5月1日也有大拜拜,不但宗教色彩濃厚並有遊行隊伍。遊行後,大家一起做中世紀所流傳下來的遊戲;遊戲完畢,人們興高采烈地圍坐在啤酒桶邊飲酒作樂。 比利時是鄉土文化非常濃厚的國家,很多城鎮自古以來就有特有的傳統習俗承襲下來。像東部的馬爾梅迪化裝遊行,人們是用長長的鉗子,一面夾在鼻子上或頭髮上,一面在街上遊行著。斯達布羅地區的化裝遊行,則是穿著全白衣服配上紫色的大鼻子。可是,這些化裝遊行的風評,都比不上邦殊的化裝遊行。因此,其他的城市,特別是法蘭德斯地方的市鎮,就挖空心思用其他點子來吸引人。他們會根據各自的傳說故事,用紙張糊成一個巨大的英雄人物,擺在遊行隊伍的中央。在比利時的每個大村子裡,都有它獨特的紙糊巨人,由巨人個數的多寡,便可推算出這個村落的貧富。 在布魯塞爾、[[列日]]和[[布魯日]]等地,至今還有規模很大的培銀會修道院。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2世紀,當時[[列日]]有位患口吃的修道士蘭貝爾,創立了一所女性修道院,就是今日的培銀會修道院。院中並無修道誓願,但必須在修道院中過獨身生活,且要嚴謹、清貧、服從和保持貞操,還得靠自己的收入維持生計,白天可以外出,天黑之前就得歸院。 位於比利時東北部的海爾,有祭拜聖女J‧芙涅的風俗。她是愛爾蘭王的公主,由於愛爾蘭王是個異教徒,妄想和自己的女兒結婚,她無法接受這種亂倫的婚姻,只好離開父王,在7世紀時逃到海爾來;但是非常不幸,最後還是被追及,並被憤怒發狂至極的父王砍下頭來。正因為她至死抵抗瘋狂的父親,因而死後變成神,並且可以用神奇的力量治癒精神病。後人為了期待奇蹟的出現,通常就將精神病患者寄居在海爾人的家庭裡;至今,這種寄居已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目前,海爾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精神病患者3000多人。 烏特雷默斯(Outremeuse)地區風俗獨特,每年8月的民俗節和12月的「聖尼可拉斯日」,居民們載歌載舞,非常熱鬧。當地還有眾多奉祀聖母或聖人像的小禮拜堂,香火鼎盛,形成一片熱鬧景象。這一地區位於默茲河下游,家家戶戶都有光可鑑人的銅製飾物,形成當地特殊的風貌。 比利時很多城鎮,特別是法蘭德斯地區的街道或廣場,時常會突然傳出喧鬧的音樂。對於初來乍到的遊客來說,往往會被這種巨大的樂聲所驚嚇。這種類似巨人歌聲的音樂是由教堂鐘樓傳出的,所奏的是古老的民謠或古典音樂,並以一種耳熟能詳的內容為主題。這種音樂就是組鐘音樂,有的鐘樓有多達110口組鐘,但是一般都只有60口左右。根特、[[布魯日]]和博蘭等地組鐘的規模比較大,鐘的數量也較多,據說以博蘭的組鐘保存得最為完整。 傑拉茲柏根村民對食物的嗜好非常奇特,他們在每年2月23日這天要喝一次「魚」,通常是用白葡萄酒裝活的小魚喝。喝「魚」是塞爾特人數百年來的傳統,民眾在嘉年華遊行後,從一個16世紀時所製的碗中,舀起小魚放進酒杯裡喝。每當一次遊行結束後,村內廣場附近的餐廳也會提供活魚餐點。此外,這個國家的人們飼養金魚,須先取得執照。 家庭豢養寵物的風氣普遍盛行,特別是養鴿人家特別多,形成比利時獨特的風貌。人們將信鴿喻為「飛翔的天使」,認係和平、聖潔、智慧和友誼的象徵,全國有10萬多名信鴿愛好者,因此世人又稱比利時為「信鴿的故鄉」、或「信鴿王國」。 在好幾個世紀前,比利時人就利用信鴿識途的特點,馴養信鴿傳遞消息。到了19世紀,比利時養鴿愛好者開始研究,改良信鴿品種,並且培養出體態健美、飛行能力強和識途性強的良種,於1920年正式舉辦了信鴿放飛比賽,開創了當代國際信鴿體育運動,現在全國有800萬隻鴿子,國際信鴿愛好者聯合會的總部,就是設在比京布魯塞爾。 全國分為15個地區信鴿協會的分會,會員有繳納會費的義務,也享有參加協會組織放飛信鴿比賽的權利。每年4~9月每月的第一個週末,舉辦有地區性的信鴿集體放飛活動,參加的會員把自己所養的信鴿交給協會,由協會用汽車或火車運往國內外的放飛點去放飛。 比利時每年都舉辦有全國性的信鴿放飛比賽,多數是比飛行速度、耐力和識途性,通常分為400公里、600公里和800公里等不同距離的放飛比賽。比賽時,所有參賽信鴿都被編號後,運到放飛點同時一齊放飛;等信鴿一飛回家,主人立即將賽鴿的號碼環取下,並用特製的記時器打上信鴿飛回的日期和時間,然後交給信鴿協會確定名次,名列前茅的可獲鉅額獎金。據說,最遠的一次放飛曾遠赴西班牙的巴賽隆納,因此比利時在國際信鴿放飛比賽中,往往奪得冠軍。還有一種信鴿選美賽,不比飛行,是以體態優美、羽毛華麗、訓練有素和反應敏捷等,作為勝選的條件。 由於比利時的信鴿訓練好、體態美、飛行快和識途性強,因而揚名於世,備受國際愛鴿人士的青睞,所以出口量大,2010年一年中曾出口3.6萬隻,僅日本一國就買了8500多隻,為比利時增加了鉅額外匯;通常一隻在國際大賽中位列前3名的信鴿,身價總在10萬歐元以上。 此外,由於信鴿有識途認家的天性,因此使牠成為可靠的戰士,在過去的許多戰爭中,牠被軍隊作為「通信兵」而傳遞信息。現在布魯塞爾市中心,就矗立著一尊半裸體的婦女雕像,她張開的一隻手上托著一隻信鴿,是為了紀念一隻不知名的信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盟軍做出了貢獻。 公雞啼叫比賽在比利時也很盛行,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叫得最多的公雞奪魁,往往得勝的公雞要啼叫60次以上,冠軍雞主可獲得一筆可觀的獎金。養雞人為了要贏得比賽,往往採取各種方法使公雞能不停的啼叫,有的把公雞和母雞配對,使公雞因生情而啼叫;有的將公、母雞隔開,讓公雞見不到母雞因失戀而啼叫不停;有的在賽前用手輕觸公雞喉嚨,使牠難受而叫。 比利時人對小型鳥類特別有好感,並且已經到了百姓自動自發餵養,國家禁止人們捕捉的地步。在這裡人鳥共處,鳥不怕人。無論是高速公路的休息區、行人匆匆行走的便道,遊客擁擠的市區廣場,常常可以看到喜鵲、鴿子、燕子或麻雀在人們身旁蹦蹦跳跳,旁若無人地捕食蟲蟻。愛鳥已成為一般人的習慣,人和鳥成為朋友,小鳥對人類也就沒有防備的意識。 在一些公園裡都是鳥兒成群,很多人前來散步時,常將家裡吃剩的麵包等食物帶來餵鳥。很多人們住的是帶花園洋房,他們都會自發地在花園的樹上安放一個木製小鳥巢,每天清晨都會在巢裡放些食物,還在樹下的草地上放一碗清水,供鳥兒食用。 「比利時鳥類保護協會」還和森林護林員合作,在全國各地巡視,舉報捉鳥或傷鳥的人,對違法者罰金2500歐元起跳,情節嚴重的違規人,可被判3~6個月徒刑。 保護協會還對受傷的鳥進行救治,協會在各地都設有救助中心,收容傷鳥治療後再將牠們放回大自然。 殺鼠比賽盛行在比利時北部的羅斯地區,每年舉行一次,人們將捉到的老鼠裝在香菸盒裡,然後再掛在高桿上當箭靶,參賽的射手們用弓箭射這些盒子,先將菸盒射落者獲勝。菸盒落地後,老鼠四散逃闖,這時圍觀的人一擁而上,人人動腳,將老鼠踩死。比利時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這種殺鼠比賽。 比利時人也熱衷於組織各種各樣的團體,僅比京布魯塞爾一地就500多個團體,包括有數量較多的合唱團,同業公會,還有不少動物保護團體,以及射箭、打獵、釣魚和各種運動協會等。有許多地方流行射箭,弗拉芒人更以射箭著名,他們所造的弓箭非常出色,並且時常舉行射箭競賽。比利時人喜歡把孔雀模型高懸在竹桿上,高手們每射必中。 這裡的人還每年舉行一次帶有宗教意味的會市,不論城市或鄉村,都會如期舉行。國內各地,平均每天必有一個市集、一個節日或是一個嘉年華。由於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富裕,所以各地所舉行的嘉年華,規模都是出類拔萃的。 在這個國家的農村裡,許多農村的村民有給動物拜年的習慣。元旦那天,村民們都會很早起床,走到牛、馬、豬、羊、狗、雞、鴨和鵝等動物面前,親切地道一聲「新年快樂」。 ==擁有精悍國防軍== 比利時位處歐洲的戰略要衝地帶,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之一,對於建立防禦性的武力非常積極。在國防安全上,自認為國家小、人口寡、軍隊少,加上資源有限,無法單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安全。因此主張加強北約組織的力量,以依靠北約集體防務,來保證歐洲和比利時的安全。所以比利時將自己2/3的兵力,交由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指揮,並承擔保衛歐洲後方交通線的安全,還為盟軍提供後勤支援等任務;同時也努力增進與美國的軍事關係。 這個國家與荷蘭及盧森堡之 間,也有密切的軍事合作關係。從1992年起,盧森堡的部分軍隊定期加入到比利時的部隊中。自1996年起,比、荷、盧三國簽署了空軍合作協議,決定共同訓練,實行人員和技術交流,共同使用空軍設施,共同完成聯合國、北約的支援及維和等任務。三國空軍也由一個常設機構展開共同訓練,協調空軍力量。比利時與荷蘭空軍也從1996年起,便組成混合部隊共同在巴爾幹半島執行任務。 比、荷、盧三國的海軍也積極合作,比、荷兩國的國防大臣早在1948年,便已簽訂了兩國的軍隊組織、戰術和武器的標準化協議;後來這一協議更擴展到掃雷行動、戰術訓練和協作戰等方面。 1994年起,比、荷兩國海軍(盧森堡係夾在比、德和法國之間的內陸國,故無海軍)創建了一個共同指揮部。從1996年起,比荷海軍共同指揮部開始執行比、荷、盧三國的國防和國際維和行動;正副指揮官分別輪流由兩國的將領擔任。這使比利時海軍得以在國際範圍內參加一些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此外,比利時還與法國、希臘及奧地利等國進行了軍事合作。1996年,比利時與法國國防部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旨在擴大兩國海軍在訓練、補給和共同作戰方面的合作。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比、法兩國海軍實施共同協調行動。 比利時也積極派遣它的軍隊參加聯合國、北約等國際組織的維和行動。比利時在義大利派有F-16戰鬥機4架,以支持北約空軍的一體化。比利時空軍並與葡萄牙及盧森堡空軍,在聯合國的名義下曾共同執行對科索沃的空中偵察任務。在聯合國駐克羅埃西亞和波黑邊境的維和部隊中,有比利時軍隊550人,軍事觀察員1人;在駐塞黑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維和部隊中,有900名是比利時軍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也有比利時軍事觀察員2人;在中東曾派有6名比利時軍事觀察員;在西撒哈拉也曾派出比利時觀察員1人。此外,比利時在德國駐有1個機械化旅兵力約2000人,下轄有1個步兵營、1個砲兵營和1個偵察連。此外,比利時還派出1個裝甲旅共有170名官兵參加歐洲軍團。 外國在比利時也駐有軍隊長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駐在蒙斯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則設在布魯塞爾,西歐聯盟軍事計劃小組也設在比利時。在比利時境內,則有美國駐軍790人,其中陸軍170人,海軍100人,空軍520人。 根據比利時憲法的規定,國王為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他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指揮。在和平時期,國王授權國防大臣領導全國武裝力量。國會負責批准國防預算和與軍事有關的法律;政府則負責制定防務政策,內閣防務委員會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同時也是國王的最高防務咨詢機構,其成員包括了首相、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和內務大臣等,由首相擔任主席。「國內防務問題委員會」是協調內閣各部防務事宜的機構,由軍人、外交官和公職人員專家組成,直接對首相負責。 國防部是比利時武裝力量最高領導機構,國防大臣在首相的領導下,負責制定和執行防務政策,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總參謀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可直接領導陸、海、空軍和衛生部隊的各部門。武裝力量係由正規軍和準軍事部隊組成,其中的正規軍分為陸、海、空軍和衛生部隊等四個軍種,由於大部分兵力已編入北約中歐司令部的序列,故戰時實際上是歸由北約盟軍最高司令部指揮。 2010年的國防預算約為30億歐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8%,佔國家總預算的5%左右。自1994年元旦起,比利時軍隊已經廢除義務兵役制,建立起了職業性部隊。現在的比利時有女軍人陸軍1661人、海軍270人、空軍800人,承擔著包括作戰在內的所有軍事任務。 比利時的軍隊軍銜共有5等17級:軍官的軍銜分3等9級,其中將官分中將和少將,校官分為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則分為大尉、上尉、中尉和少尉。軍士分為6級:即軍士長、軍士、一級上士、上士、中士和下士。士兵分2級:有一等兵和二等兵。軍官的最高服役年齡:將官61歲,校官56歲,尉官為51歲。 這個國家的軍火出口以常規武器為主,它的輕武器性能優異,所以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相當吃香,在全球各國中,有10%的衝鋒槍都是比利時生產的,有90%都是供應發展中國家,沙烏地阿拉伯是最主要的客戶,其次是土耳其和印尼,一些歐盟國家、東歐國家也是它的主要買主,美國和加拿大也是它的客戶。 在比利時的軍中,均說法、荷兩國語言,隨著荷蘭語地位的提高,軍隊中開始重視荷蘭語,儘量避免使用地方語。現在將軍中講荷蘭語的佔49%,校官中佔57%,低級軍官佔60%;德語在軍中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語言。 現在比利時武裝力量共有現役人員4.45萬人(包括文職人員2700人在內),其中陸軍2.675萬人,海軍2550人,空軍1.06萬人,衛生部隊1900人。女性在軍中的比例為7.6%,約3200人。 陸軍主要任務包括維護歐洲集體安全、實行人道主義干預、保衛國土安全及救災助民等。陸軍下設有作戰指揮部、戰鬥支援部,以及後勤支援部,以師為戰略作戰單位。作戰指揮部下設第一機械化師、特種空降部隊、輕型航空部隊,以及5個訓練營。戰鬥支援部負責軍事培訓和支持作戰,下轄5個營,以及砲兵、裝甲兵、工兵、通訊、航空、後勤等10多個專業的軍校和培訓中心。後勤支援部負責提供部隊所需的物資、設施和交通工具,其後勤和運輸部隊包括5個分管陸軍裝備的專業,以及1個運輸營。 主要的陸軍裝備有坦克155輛,其中包括豹IA5型132輛,豹IA1型23輛。裝甲偵察車大灣刀式141輛。步兵戰車283輛,內YPR-765型230輛,YPR-765派生式53輛。裝甲運輸車495輛,內包括M-113型185輛、M-113型派生式112輛、斯巴達人型115輛、斯巴達人派生式79輛、YPR-765型4輛。牽引砲105糎口徑19門。自行砲105糎口徑18門,其他口徑100門。反坦克飛彈476具,其中米蘭型420具,M-113型56具。迫擊砲192門,其中107糎口徑90門、120糎口徑2門、81糎口徑100門。高射砲35糎口徑自走式51門。地對空飛彈西北風型118貝。飛機島民型BN-2A式10架,無人駕駛飛機食雀鷹式28架,直升機78架。 海軍規模不大,其任務是在出現危機和戰爭時與盟軍協同行動,控制危機,保衛國際秩序;保衛本國海疆、港口、防止空中和海上襲擊;保障比利時在海上的利益,保護外交和商務人員;與盟軍進行技術和軍事方面的合作,參加人道後援行動;協助本國的海洋研究;監督漁業活動;防止海洋污染;協助海上警察和海關執行公務;探測沉船;海上救援;培訓商船人員;巡視領海和專屬海上經濟區;排除海上爆炸物,為應對危機和戰爭作準備;參與盟軍海上威懾性巡邏等。 比利時海軍擁有奧斯坦德和澤布魯日兩個基地,設有1個作戰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小型艦隊、兩個分艦隊和1所比荷水雷戰學校。比利時海軍和荷蘭海軍由設在荷蘭登海爾德的司令部統一指揮。比利時海軍擁34艘各型艦艇,總排水量不及4萬噸,尤其是在布雷及獵雷作戰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其裝備有維林根級護衛艦3艘、紫苑級獵雷艦7艘、范‧哈韋比克級掃雷艦4艘、指揮與後勤支援艦12艘、勤務艦8艘,雲雀型直升機3架。 空軍由參謀部、司令部和航空部隊三級組成。空軍參謀部負責空軍的總決策,空軍司令部負責指揮,航空部隊負責執行具體命令。比利時空軍力量分為戰術中隊、作戰支援中隊、後勤支援中隊和航空學校等四個部分。戰術中隊負責保衛領空,作戰支援中隊負責氣候預測、導航和搜尋救護,後勤支援中隊負責維護設備和通訊。 比利時空軍基本素質是能迅速反應、大半徑巡邏,只有迅速採取行動,才能取得主動和有利地位,有效地保衛領空和完成救助行動。近年來,比利時空軍積極使用高科技,全面電腦化,並採取衛星導航等手段,大大有助於減少人員的犧牲,打擊敵人。空軍作戰飛機主要部署在布魯塞爾以東地區,主要編制有5個攻擊戰鬥機中隊、1個攻擊兼偵察機中隊、2個運輸機中隊、4個教練機中隊、1個搜救機中隊,共有各式飛機222架。 戰鬥攻擊機有F-16A型72架、F-16B型18架、幻象-5BA型12架、幻象-5BR型12架、幻象-5BD型3架。 運輸機計有大力士C-130型12架、空中客車A310-200型2架、HS-748型3架、獵鷹20型2架、獵鷹900型1架、SW-111A默林型5架。 教練機則有SF-260型34架、阿爾法噴射式31架、CM-170型11架。 直升機有海王MK-48型5架。 飛彈有地對空西北風24具、響尾蛇AIM-9若干枚,空對空阿姆拉姆AIM-120若干枚,空對地小牛狗AGM-65若干枚。 衛生部隊有醫生187人、藥劑師28人、牙醫9人、獸醫6人、護士155人,其主要任務是在和平和戰爭時期救死扶傷。除治療傷病外,還承擔疏散傷員、提供血液、藥品和醫療器械等任務。獸醫則負責治療各個軍事基地的警犬。
返回到
比利時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