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伊朗 的原始碼
←
伊朗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波斯大帝國== 伊朗(Iran)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便是個文明昌盛的地方,但是有記載的歷史文化,卻始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現在的胡齊斯坦省境內的埃蘭(Elam)。它古稱波斯,我國漢代稱之為「安息國」,唐末改稱「大食國」或「波斯國」。1935年起採用「伊朗」為國名,1979年4月1日起,正式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為國名。 根據考古學家推測,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就有人類在伊朗高原居住,這些居民除了狩獵、捕撈和採集外,也飼養牛羊,種植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早從事農業和飼養家畜的人群之一。他們和其他一些部落,沿著伊朗中部的札格羅斯山脈居住;隨後並散居到其他地方,自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公元前30世紀上半葉,伊朗高原進入蘇美爾(Sumer)和阿卡得(Akkad)文明。 公元前27世紀時,在今日的胡齊斯坦省境內,出現一個名叫埃蘭的奴隸制國家,定都於蘇薩,他們保持著氏族制,部落是他們最大的社會組織。後來為了抵禦外來部落的入侵,或是為了掠奪其他部落的土地和財富,逐漸擴大組織成為部族聯盟,並經由陸續的戰爭和貿易,埃蘭與毗鄰的兩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蘇美爾、阿卡得和巴比倫等國家接觸頻繁,使得自身的文化,特別是楔形文字,也受到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早期的埃蘭是奴隸制國家,實行聯邦制和王位兄終弟及制,後來改為王位傳子制,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並於公元前13世紀時,國勢進入鼎盛期。 公元前20世紀後期,一群從中亞遷徙來的游牧部落米底亞人進入伊朗境內,逗留在今日伊朗高原西北部和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區,他們屢遭兩河流域北部亞述人的侵犯,後來並受制於亞述人的勢力。米底亞人最初只有6個部落,後來結成部落聯盟,聲勢大增,乃佔有今日伊朗西部和南部地區。 據記載,大約在公元前836年,米底亞部落聯盟首領戴奧凱斯稱王,建都埃克巴坦那(今哈馬丹),開始建立米底亞(Med-ian)王國,制定法律、發展經濟和擴充軍事力量;經過不斷的對外擴張,逐漸成為地區的霸主。 公元前625至公元前585年的奇阿克塞國王時期,米底亞王國聯合新巴比倫王國,向亞述帝國挑戰,經過多次激戰,米底亞王國終於在公元前614年消滅亞述帝國,聲勢大增。接著米底亞王國遠征烏拉爾圖和瑪納,後來又與呂底亞爭奪小亞細亞,從而成為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的強國,其勢力範圍南抵波斯灣、東達阿姆河。當時,米底亞王國也成為奴隸制國家,在南征北戰中,曾俘虜了大批異族人,因此軍政官員大多擁有不少奴隸,而奴隸也就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 到了公元前7世紀,米底亞王國國王弗勞爾特征服了波斯部落,波斯人卻一直反對米底亞人的統治。公元前553年,波斯人在阿契美尼德(Achaememid)家族首領居魯士二世(Cyrus II)的領導下舉兵反叛。據傳居魯士二世的母親是米底亞國王阿斯提亞格斯的女兒,國王曾夢見他的外孫長大成人後,會推翻他的政權,就下令將年幼的居魯士殺死,但他的一位近臣卻將嬰兒交給牧羊人撫養。居魯士長到10歲時又被阿斯提亞格斯國王認出,但因居魯士長得氣宇非凡,終於使他的外祖父放棄了殺他的念頭。居魯士成年後,果然起兵造反,阿斯提亞格斯興兵征討,但士兵卻紛紛臨陣倒戈。這樣,居魯士終於在公元前550年滅了米底亞王國,創立了波斯帝國,定都蘇薩,而居魯士便成為「波斯之父」。據說「波斯」一詞係源自地名「巴爾斯」,又因為這裡盛產阿拉伯名駒,當地人又多善騎術,在閃米特語中,波斯一詞的意思是「善於騎馬的人」,所以居魯士立國時,才以「波斯」為國名。 波斯人原屬印歐語系的一支,約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時,從中亞一帶遷到波斯高原西南部(今法爾斯省),擁有10個部落,其中6個從事農牧業,4個從事游牧業,他們都是從屬於米底亞王國的,但卻一直憎惡米底亞人的統治,經常爆發抗爭事件。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族人居魯士(約公元前600至公元前529),英勇多謀,有很強組織能力,乃被推舉為首領,他把波斯各部落團結在他周圍,努力加強武裝力量,趁米底亞王國內亂之機,舉行反對米底亞統治的起義。他的武裝終於擊潰米底亞軍隊,消滅了米底亞王國,建立起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先後定都波斯波利斯(今設拉子東北方)和蘇薩。稍後,居魯士又先後征服了四周部落,使他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波斯的國王。阿契美尼德王朝在歷史上被稱為波斯帝國,居魯士的祖父被尊稱為居魯士一世,他就被稱為居魯士二世。 居魯士二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建立波斯帝國前,他建立一支將各部落武功納入統一指揮的國家軍隊中,使他的軍事力量大增,也使當時西亞各地的城邦武裝力量或部落力量,都無法與他的武力相抗衡。波斯帝國的軍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而以騎兵為主體,具有迅猛突擊的能力。 統一波斯後,居魯士二世依仗自己的軍事力量開始對外擴張。公元前546年,他首先出征小亞細亞西部,所向披靡,滅呂底亞(Lydia)王國。接著又揮軍巴比倫,並於公元前539年10月攻陷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巴比倫城,滅新巴比倫王國,也就是迦勒底王朝。 根據聖經舊約記載,一般伊朗人視建立阿契美尼德王國的波斯王居魯士二世為伊朗之父,他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不但解放了被俘虜到巴比倫為奴的猶太人,並協助猶太人回到故鄉巴勒斯坦,允許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耶和華的聖殿。他對巴比倫和其他城邦也同樣寬大,因而贏得人們的好感。 居魯士大帝佔領了巴比倫後,又率軍出征中亞,先後征服了大夏(巴克特里亞)、索格達和花剌子模等城市,連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也都成為他的領土;小亞細亞的西利西亞國王,也和波斯帝國結盟。居魯士大帝依靠外交手段和軍事實力,建立一個空前的大帝國,但他不是大國沙文主義者,他虛心地向被征服的民族學習,因而不僅受到米底亞人的擁護,而且使米底亞人和波斯人能夠和平共處。後來,他又率軍東征,打敗了游牧民族的馬薩格泰人,俘獲了女酋長的兒子。女酋長的兒子在獄中自殺身亡,女酋長乃發誓報仇。公元前529年在一次激戰中,女酋長終於打敗並殺死了居魯士大帝。 公元前529年,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繼位,繼續執行對外擴張政策,企圖重振波斯帝國雄威。當時波斯帝國的版圖已包括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巴基斯坦、[[埃及]],以及遠到中亞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廣大地區。 岡比西斯二世於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後,又計劃征服衣索匹亞、阿蒙綠洲和迦太基,並曾席捲衣索匹亞北部,後因糧絕而回師;他的另一支遠征軍在向阿蒙綠洲挺進時,不幸在途中被沙漠風暴所吞沒。 公元前522年,一個叫做高馬達(Gaumata)的原來米底亞王國的拜火教祭司,趁岡比西斯二世率軍遠征之際,奪取政權,推舉岡比西斯二世的弟弟巴爾狄亞(Bardiya)為傀儡國王,並宣布減免賤役,以換取各地民眾紛紛起來響應。岡比西斯二世聞訊後,急忙率軍回國,但暴死於返國途中。波斯帝國內被征服的各族人民,趁局勢混亂之際紛紛宣布獨立,使波斯帝國瀕臨瓦解。但是波斯人始終反對米底亞人操縱朝廷,出身波斯族阿契美尼德王室旁支的大流士(Darius),是邊遠的安息省長希斯塔斯皮斯之子。據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在他早年時,居魯士二世曾懷疑他參加反宮廷陰謀。後來他作為侍衛,曾隨岡比西斯二世遠征[[埃及]]。在岡比西斯二世死後,他匆忙趕往米底亞,在6家波斯貴族的支持下,殺死了巴爾狄亞,並鎮壓了高馬達的政變,宣稱他自己方是正統的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後裔,並坐上王位,自稱波斯王,史稱大流士一世。 到了公元前521年,他定都蘇薩,並以波斯波利斯為陪都。還分別用古波斯文、古埃蘭文和巴比倫文等三種楔形文字,將他鎮壓政變和取得王位的經過,詳細地刻在克爾曼沙阿附近的貝希斯頓(Behistun)山的摩崖上。 大流士一世執政初期政權並不穩固,他的王位繼承並未得到普遍的承認,他對巴爾狄亞的殺害,曾激起東方諸省的廣泛反抗,原統治家族的成員紛紛起兵,相繼在蘇賽納、巴比倫尼亞、米底亞、薩加提亞和馬爾吉安那建立獨立的政權。巴比倫尼亞兩度造反,蘇賽納三舉義旗;在波斯本土也有一名叫瓦夏茲達的人自稱是巴爾狄亞之子,起兵反抗。在這種情況下,大流士一世只得用暴力強制推行他的統治,並一一平定了國內的叛亂。此後,他發動了幾次鞏固帝國邊界,阻止游牧部落入侵的戰役。 在帝國軍事實力迅速恢復後,大流士一世又開始向外侵略擴張,先後出征達19次之多,佔領地區不斷擴大。公元前518年他巡幸[[埃及]],隨後率軍進攻裏海東海岸的西徐亞人,不出數載勢力到達印度河谷。公元前513年,又征服了色雷斯東部和蓋蒂人,然後跨過多瑙河,侵入西徐亞王國的歐洲領土,但是西徐亞的游牧部族在撤退時將家園焚燬一空,大流士一世因糧草不繼,被迫停止進攻。這時他的部下已經完全佔領了色雷斯,奪取了愛琴海的利姆諾斯島和伊姆羅茲島,連馬其頓人也望風投降。當時波斯帝國的版圖已經東到阿姆河,並延伸到印度河西岸的今日巴基斯坦境內,西至尼羅河的中下游,北達裏海和黑海一帶,南瀕波斯灣,還佔領了愛琴海上的島嶼、巴爾幹半島東北部和馬其頓,形成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大流士一世為了鞏固帝國版圖,將全國劃分為20個行省,並向各行省派駐一名總督,均由波斯王室成員或貴族擔任。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他又將帝國劃分為5個軍區,每個軍區負責幾個行省的秩序和防務。同時為了防阻地方割據,他下令禁止本地籍的官兵駐紮在本地區,如駐紮在[[埃及]]的軍隊,主要由猶太籍官兵組成。並且為了軍隊的能夠迅速調動,他又全力修築各行省至首都的道路,最重要的一條幹線,是從小亞細亞沿岸的伊弗,經薩迪斯通往帝國首都蘇薩,全長2400公里;另一條起自巴比倫,橫貫波斯高原,東至大夏和印度河的西岸。這些幹線大道不但加強帝國境內的聯繫,同時也促進了各地區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他也利用腓尼基人的航海技術,組成龐大船隊開拓尼羅河和紅海間的運河,使波斯船隊能夠經由這條運河直航地中海。這位波斯帝國最偉大的國王,還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鑄造了全國通行的大流克(Daric)金幣,每枚重約8.4公克,上面圖案為一名男子持弓像。他也尊重國內各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修建了許多不同信仰的神殿,允許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大教堂。利用本土的拜火教(中國稱之為祅教)為帝國的擴張服務,拜火教不但隨波斯遠征軍傳播到中東各地,而且還遠傳到印度、東南亞和中國等地。 波斯帝國幅員遼闊,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和軍事組織,越來越無力承擔這一龐大帝國的重擔。更由於連年的窮兵黷武,人員傷亡慘重,經濟遭到破壞,以致民不聊生,內部矛盾日益激化,政局出現不穩局面。同時,一些地方總督輕視中央權力,獨行其是,使龐大的波斯帝國出現分裂的徵兆。 公元前499年,原屬呂底亞後改隸波斯帝國的愛奧尼亞人,在[[雅典]]和埃雷特里亞的支持下,舉兵反抗波斯人的統治,並進而引起波斯帝國與希臘間的戰爭。大流士一世派軍加以征討,平定了愛奧尼亞人的反抗。他要對希臘實施懲罰,乃積極備戰。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其女婿馬多尼奧斯遠征[[雅典]]和埃雷特里亞,史稱希波戰爭。波斯艦隊在地中海的阿陀斯海角遭受到颶風襲擊,大部分艦隻沉沒海底,餘眾被迫中途撤回。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再次出兵希臘,由波斯將軍戴蒂斯率領10萬大軍和600艘艦隻,踏平了埃雷特里亞,並且奴役當地的人民。但後來波斯軍隊在[[雅典]]東北部的馬拉松(Marathon)平原登陸,當時僅有1萬人的[[雅典]]軍隊在米太亞得將軍的指揮下,利用巧妙的戰術,先將波斯的精銳部隊誘出陣地,然後同時對陣地兩端的長矛兵進行衝鋒,在插入波斯軍隊的兩翼之後,又合攏來從後面包抄,消滅波斯軍隊的核心,終於戰勝了擁有1.5萬名的波斯軍隊。此役波斯軍隊傷亡慘重,損失了6400多人,而雅典軍隊只損失192人,創下了以寡敵眾、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戰爭結束後,希臘士兵菲迪皮茨自馬拉松奔跑了42公里到達雅典,把戰勝波斯軍隊的勝利消息告訴同胞,現在的馬拉松長跑比賽,就是為了紀念此事。後來,大流士一世又準備再度遠征希臘,但是壯志未酬身先死,而於公元前486年怏怏去世。 大流士一世之子薛西斯一世(Xerxes I)繼位後,在公元前484年鎮壓了[[埃及]]的叛亂,並血洗尼羅河三角洲。此後,他取消了[[埃及]]和巴比倫的藩王封號,自立為「波斯人和米底亞人的國王」。後來為了實現父王的遺志,欲為父王在馬拉松之戰的慘敗雪恥,乃厲兵秣馬3年,準備進攻希臘。 公元前481年,他親率一支由近800艘戰艦所組成的龐大艦隊,從赫勒斯滂跨過海峽。在這次遠征中,波斯軍隊先是在德摩比(The-mopnlae)隘口的陸路遭遇戰中獲勝,一路勢如破竹,侵入並佔領了希臘中部的阿提卡地區,並於公元前480年9月20日血洗了[[雅典]]城。但波斯海軍卻在同月29日的薩拉米斯(Salamis)大海戰中慘遭敗北,希臘軍隊從此轉守為攻,並於次年將波斯軍隊趕出巴爾幹半島。薛西斯一世從此打消了征服希臘的念頭,後來索性在蘇薩和波斯波利斯大興土木,廣築宮殿,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晚年更深居簡出。公元前465年,在一次宮廷陰謀中,他被謀殺身亡。 同年,薛西斯一世之子阿爾塔薛西斯一世(Artaxerxes I)被扶植上台,但在數月後,他親手殺掉謀殺父王的禁衛軍司令阿爾達班。在他統治期間,國內曾發生數次叛亂事件,但都被他鎮壓下去。公元前449年,他和希臘城邦代表在波斯首都蘇薩簽訂了卡里亞斯(Kallias)和約,規定波斯應放棄對愛琴海和赫勒斯滂地區的統治權,承認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的主權,但波斯在暗地裡並未放棄重新控制小亞細亞的努力。 從公元前431年開始,以希臘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撤同盟,與地中海強國[[雅典]]之間,為了爭奪希臘地區的霸權,爆發了伯羅奔尼撤戰爭;鼓勵[[雅典]]出兵進攻斯巴達。公元前425年,阿爾塔薛西斯一世駕崩。公元前423年,他的兒子大流士二世從異母兄弟塞基狄亞努斯手中奪得王位。公元前413年,雅典人在錫拉古薩戰敗之後,大流士二世決定收復公元前449年起由雅典人控制的小亞細亞一些沿海城市,因此又轉而支持斯巴達,以便共同對付雅典人。公元前407年,大流士二世在王后帕里薩蒂絲的勸說下,任命兒子小居魯士為呂底亞、弗里吉亞和卡帕多細亞的總督,以及波斯王國駐小亞細亞軍隊的總司令。小居魯士和斯巴達艦隊司令萊山德合作,最終徹底打敗[[雅典]],迫使[[雅典]]交出全部戰船。 公元前405年,大流士二世臨終前召回小居魯士,王后希望能由他代替長子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繼承王位,但被卡里亞總督薩費尼斯指控他曾企圖謀害兄長,後因王后說情才被赦免而官復原職。在他復位後,立即準備奪取王位。公元前401年,小居魯士率領大多由希臘雇佣軍組成的2萬軍隊,在幼發拉底河畔公開謀反,並迅速攻入巴比倫。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立即召集軍隊,雙方在庫那克薩展開決戰,結果以小居魯士兵敗被殺告終。 在公元前400年,斯巴達和波斯反目成仇。後來的6年中,斯巴達軍隊在安納托利亞地區不斷取得勝利。但是在公元前394年,斯巴達海軍在尼多斯被擊潰,這使波斯人完全控制了愛琴海。在波斯帝國重金唆使下,希臘的[[雅典]]、底比斯、科林斯和阿戈斯等城邦聯合起來,發動了反對斯巴達統治的戰爭。當斯巴達人快要被打敗時,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發現這場戰爭的唯一受益人是希臘人,乃與斯巴達媾和,並轉而支持斯巴達人。公元前387年,斯巴達人和波斯帝國簽訂了出賣全希臘利益的安塔西達(Antalcidas)條約,內容規定所有的小亞細亞希臘城邦均置於波斯的統治下;除了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外,希臘所有的城邦一律予以解散。波斯人干預希臘事務可謂左右逢源,從中漁利;但是此時波斯國勢已經開始衰弱。 由於波斯帝國各省總督的職位是世襲制,又握有兵權,日久便成為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波斯國王雖然號稱「眾王之王」,但他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他對國家的治理,須通過各省總督才能實行,從而導致中央集權的削弱,無法有效地直接控制地方。一些擁有兵權的總督不時舉兵謀反,失敗後依然各據一方。 公元前359年,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兒子阿爾塔薛西斯三世繼位,他殘暴成性,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不惜殺害大部分親屬。公元前345年,他率軍西進到黎巴嫩的西頓後,又向[[埃及]]挺進。公元前343年,他在尼羅河三角洲打敗了[[埃及]]法老奈克塔內博二世(Nectanebo II),並在[[埃及]]設置波斯總督。公元前338年,這位暴君被身邊的太監巴哥斯殺死。公元前337年,出身王族旁系的大流士三世,在太監巴哥斯的擁立下出任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末代國王。 在公元前336年初,馬其頓王菲力浦二世派兵進入小亞細亞,但同年7月他被刺身亡。公元前334年春,其子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x III)繼位,這位亞歷山大大帝統率著一支由3萬名步兵和5000名水兵組成的希臘和馬其頓聯軍,橫渡赫勒斯滂海峽,也就是現在的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小亞細亞,乘波斯帝國內亂之際對波斯發動大規模攻擊。同年5月,他在洛拉尼科斯河畔擊敗軍力四倍於己的波斯軍隊,馬其頓軍隊勢如破竹,佔領了大部分的波斯領土。 公元前333年夏,亞歷山大軍隊和大流士三世率領的大軍會戰於伊蘇斯,亞歷山大三世所率領的騎兵英勇衝鋒,使大流士三世不得不丟下母親和妻兒落荒而逃,後來他寫信給亞歷山大三世,表示願以鉅款贖回家屬,並願將女兒嫁給他,但是遭到拒絕。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三世自[[埃及]]出發追趕大流士三世,雙方主力部隊在兩河流域埃爾比勒城附近展開決戰,亞歷山大三世再次指揮騎兵直搗大流士三世中軍,並命令使用長矛的步兵方陣也發起總攻,使波斯軍隊一敗塗地。公元前330年,大流士三世逃往大夏,結果被大夏總督貝蘇斯所殺,波斯帝國也就此宣告壽歸正寢。 亞歷山大大帝滅了波斯帝國後,在10年內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疆域西起巴爾幹半島,東抵印度,北達中亞,南至[[埃及]],其中包括了波斯。他曾在東方的國度中轉戰3年,並娶一位酋長的女兒羅克珊為妻。公元前327年夏,他在希達斯皮斯河、也就是現在的傑盧姆河,打敗了印度國王色魯斯騎著戰象的軍隊。 為了鞏固對波斯的統治,他任命朴塞斯塔為波斯總督,除了保留某些原有的統治體制外,他還任用波斯人擔任中下級幹部,同時實施「希臘化」政策,在波斯建立許多希臘式城市的希臘移民區,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 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行程超過1.76萬公里,由於部下的思鄉心切,拒絕繼續征戰,迫得亞歷山大大帝只好收兵回國。公元前323年,他回到巴比倫,由於長途跋涉和常年征戰,身體已極度疲勞,加上多處受傷,終於在同年6月13日死於巴比倫,死時才33歲,真所謂英年早逝。在他死後不久,亞歷山大帝國就瓦解為3個希臘化國家,即塞琉古、托勒密和馬其頓,而波斯則處在塞琉古王國的統治下。 公元前322年,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流古一世(Seleueus I)創建了塞琉古王國,經過公元前301年易普斯(Ipsos)戰役後,塞琉古王國控制了小亞細亞、敘利亞及伊朗高原東部的廣大地區,並積極推行希臘主義,使希臘語流行一時。公元前3世紀,安息省總督和大夏省總督先後叛亂。公元前249年,波斯的阿薩息斯一世(Arsaces I)率領帕提亞(Parthians)族舉兵起義,佔領帕提亞(中國史書稱其為安息),光復波斯,並於公元前247年建立帕提亞王國,自立為王。他們逐漸拒絕希臘的影響,恢復以拜火教為傳統的宗教,同時在與塞琉古的長期戰鬥中,不斷擴大領土。 到了公元前211年,阿薩息斯一世病故,阿爾達班一世(Artaba-nus I)繼位。公元前209年,敘利亞國王安條克三世揮軍來攻,佔領了帕提亞王國的赫卡通皮洛斯和敘林克斯。公元前206年後,阿爾達班一世又把大量國土拱手讓給大夏國王。但是到了公元前183年,帕提亞人的軍隊一舉殲滅了塞琉古王國安條克三世的軍隊。公元前171年,米特拉達特一世(Mithradates I)繼承帕提亞王國的王位,他在公元前160年之前,從塞琉古統治者馬科斯手中奪得米底亞,然後轉向東方,從大夏國王歐克拉提德斯手中奪得塔布里亞和特拉克西亞納兩省。公元前142年,他又出兵佔領了伊利麥省,並侵入巴比倫。公元前129年,安條克七世率軍與帕提亞軍隊進行決戰,結果兵敗身亡,從此結束了希臘人對波斯的統治,而帕提亞王國則被視為波斯帝國的繼承者。 公元前123年,米特拉達特二世繼承帕提亞王國的王位,他首先收復過去被游牧民族佔據的東部各省,接著又征服西面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打敗了亞美利亞國王阿爾塔瓦斯德斯,並扣留了他的兒子做人質。據說後來阿爾塔瓦斯德斯以70條河谷之地將自己的兒子贖回。公元前92年,米特拉達特二世與羅馬帝國締結了第一個條約。 帕提亞王國最初對希臘採取敵對態度,但在公元前171年至公元10年間,希臘文化對它的影響增強。公元前2世紀後半葉,中國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帕提亞王國已將塞琉古王朝的統治勢力趕出了整個伊朗,但是波斯人並不領情,反而視帕提亞為外來的侵略者,並且不斷地起來反抗。 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著名的「絲綢之路」通過帕提亞,使成為羅馬帝國和中國貿易交通必經之路,並因此得以繁榮。公元前115年,漢朝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曾派他的副使訪問帕提亞王國,國王派兩萬騎兵到東部邊界迎接,並加以熱誠款待,從此開創了中國和波斯的友好交往的歷史。公元前99年,漢西域都護班超派甘英出使羅馬,行抵帕提亞西境,被大海所阻。公元前57年,帕提亞王國與羅馬帝國發生衝突,並時戰時和。公元前53年,以鎮壓斯巴達克斯(Spartac-us)起義而聞名於世的羅馬統帥克拉蘇(Crassus),親自率軍出征帕提亞,結果在卡爾萊(Crassus)戰役中被帕提亞人殺死,並導致羅馬軍隊的失利。公元前36年,帕提亞軍隊又擊敗羅馬帝國統帥安東尼率領的遠征軍。 到了公元2世紀後,帕提亞逐步分裂為一些小邦國,由國王分封一些王族成員來統治這些地區,從而使國勢由盛轉衰。公元115年,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率軍東征,渡過底格里斯河後,佔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以前紛爭不已的帕提亞王公諸侯們,才聯合起來一致對外,終於在公元117年重新奪回首都。以後羅馬軍隊雖曾兩度攻陷泰西封,但最終還是未能站穩腳跟。而被帕提亞人趕走。公元148年,帕提亞皇太子安世清到中國洛陽傳授佛教,在華20多年裡,翻譯佛經35部,共計41卷,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翻譯佛經的高僧,並使得中國的佛教徒們,從此有了漢文佛經。 公元213年,阿爾達班五世成為安息時代帕提亞的末代國王。公元216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率軍入侵,蹂躪許多地方,並褻瀆帕提亞王室的墳墓。公元217年,阿爾達班五世進行反攻,打敗羅馬軍隊。但在同時,國內各地發生騷亂,最後阿爾達班五世被薩珊王朝的創始人阿達希爾所殺。這樣一來,已經維持了400多年的帕提亞王朝便告壽歸正寢。
返回到
伊朗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