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保加利亞 的原始碼
←
保加利亞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錯綜複雜的歷史== 公元八○三年,古姆‧可汗(Krum Khan)在整頓國內的體制後,將領土擴展到東羅馬帝國的管轄區域內;公元八一一年,古姆‧可汗帶領保加利亞人再次打敗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從而佔據了潘洛尼亞(Pannonia)、馬其頓的一部分,以及整個色雷斯;接著又數次攻打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繼續把領土擴張到整個馬其頓及阿爾巴尼亞地區。公元八六四年,鮑里斯一世(Boris I)統一了整個巴爾幹半島,並且強化了國家制度,使保加利亞人正式改信基督教。公元八九三年西美昂(Simeon)就任王位,於公元九一三年再次攻打東羅馬帝國,還佔領了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接著又在公元九二五年攻打君士坦丁堡,同年西美昂宣稱自己為「保加利人和希臘人的皇帝」。但是由於其繼承者無能,使國家逐漸走向衰微。公元九七一年,東羅馬帝國反攻鮑里斯二世領導下的保加利亞,翌年,第一保加利亞帝國便宣告覆滅。 公元九八○年,撒姆耳(Samuel)又在馬其頓建立保加利亞國家,領土範圍西至亞得里亞海,在軍事、政治和文化上達到鼎盛時期,一度稱雄巴爾幹半島。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卻在一○一四年一場決定性的大戰中,敗給了巴西爾二世(Basil Ⅱ),從而被東羅馬帝國所消滅;一○一八年,保加利亞終於被併入東羅馬帝國的版圖中。 十二世紀末,由於東羅馬帝國長期對外征戰,致使勢力逐漸削弱,加羅楊(Kaloyan)便於一一八五年乘機率領巴爾幹人舉行反拜占廷起義,取得重大勝利,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亞帝國,從此擺脫了從屬拜占廷的狀態。但是,由於後來蒙古人陸續自北進犯,塞維亞人(Serbia)也入侵,加上內戰不斷,致使第二帝國驟然衰退。十三世紀下半葉,韃靼人入侵保加利亞,保加利亞陷入封建割據。到了一三三○年,保加利亞被西泊爾人所侵佔;一三九六年伊凡‧西休曼(Lran Shishman)二世在位時,被鄂圖曼土耳其(Ottoman Turk)人所征服,淪為它的一個省份,開啟一三九六年到一八七八年近五百年的統治;在這期間,社會經濟和文化受到極大的壓制。十八世紀末,土耳其趨向衰落;為了使保加利亞人脫離希臘宗教的影響,於一八七○年將保加利亞總主教的職權予以獨立,因而激起保加利亞人民族意識和情感的逐漸覺醒,故獨立運動開始蓬勃發展,巴爾幹的格局也被破壞,再加上泛斯拉夫主義(Panslavism)的影響,在一八七六年,境內普羅夫迪夫地方首先發生一場反抗土耳其政府的大暴動,土耳其政府施以血腥鎮壓,造成保加利亞慘案,據統計在普羅夫迪夫約有一萬五千人被屠殺,許多村莊和隱修院遭到破壞,山區裡的起義者也同樣遭到殘酷的鎮壓,結果引起保加利亞全民性的民族革命,並得到俄國的支持,進而於一八七七年引發土俄戰爭,土耳其戰敗,於一八七八年三月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Treaty of San Stefano),迫使土耳其允許保加利亞建立自治公國。保加利亞被俄國解放後,產生保加利亞第三帝國,舉國歡騰,視為民族解放日,二十三萬人簽名上書俄皇表示永恒感激,保加利亞隨即取得自治權,同時該國領土也劃為俄國的保護範圍,當時的俄國中心人物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of BattenbergⅡ),確立了保加利亞和俄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可是當時西方列強為了維持歐洲的均勢,唯恐保加利亞成為俄國的前哨,乃於同年六月召集了柏林會議,修改聖斯特凡諾條約,將馬其頓歸還土耳其,使保加利亞公國的領土縮小到僅從多瑙河到洛多皮山脈之間的範圍,並繼續成為土耳其的屬地,但是享有自主權,巴爾幹南部地方則成為東魯梅利亞(Eastern Rumelia)自治區。 一八七九年四月,貝登堡的亞歷山大一世獲選為保加利亞大公,時值保加利亞因東魯梅亞問題而與塞維亞發生戰爭之稱。亞歷山大一世上任後,因致力於擺脫俄國的影響,極力破壞憲法,解散國民議會,實行個人獨裁,致於一八八六年九月被俄國逼迫而退位。翌年,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Saxe Coburg Gotha)的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Ⅰ),繼任保加利亞大公,但是實際上是由攝政的斯坦姆博洛夫(Stambolov)所獨裁。一九○八年十月,保加利亞乘土耳其國內的青年土耳其黨發動革命之際,正式宣布脫離土耳其而完全獨立,成立保加利亞新王國。在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三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戰勝了土耳其,並獲得馬其頓的一部分土地。一九一三年七月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是因為分臟不均而引起保加利亞和希臘、西爾比亞發生衝突,結果保加利亞戰敗,喪失了馬其頓省,多布魯甲南部的領土也同時被羅馬尼亞奪去。 在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加入德奧陣線,以失敗告終,根據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的納伊條約(Treaty of Neuilly),割讓愛琴海(Aegean Sea)的色雷斯地方給希臘,這樣連通往愛琴海的出口也被割取。一九二○年,保加利亞農民聯盟建立一黨政府,為緩和社會矛盾,採取一些民主改革措施,引起資產階級的不滿,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在國際上呈無援狀態。 一九二三年六月,在國王鮑里斯三世的支持下,以伊、威爾可夫將軍為首的反動政府,在國內發動奪權,實行法西斯統治,嚴厲鎮壓革命運動,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為了推翻專制政權,保加利亞共產黨於同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在全國各地發動武裝暴動,聲勢浩大,但不久,便被鎮壓。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九日,主要由中下層軍官組成的「茲維諾」聯盟又發動軍事政變,建立了以基、格奧爾基也夫上校為首的「茲維諾」政府,解散了國民議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為君主獨裁政權的建立鋪平了道路。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二日,鮑里斯三世在軍官的支持下,再次發動軍事政變,建立君主獨裁統治,這時南斯拉夫、土耳其、希臘和羅馬尼亞等四國,因提防保加利亞有恢復失地的野心,便締結巴爾幹公約,其宗旨是反對其他巴爾幹國家的進攻,確保締約國領土的完整和政治獨立。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保加利亞在初期保持中立,但在一九四一年三月德國移向東部戰線時,加入了德、義、日軸心國陣營,和南斯拉夫及希臘發生戰爭,並且對英、美兩國宣戰,佔領了過去和羅馬尼亞、西爾比亞及希臘等三國爭執的地方,但是保加利亞國王鮑里斯三世卻因為拒絕納粹德國攻蘇的要求,被暗殺身亡。 保加利亞繼由菲洛夫(Bogdan Dimitrov Filov)就任攝政,與德國的關係開始趨於冷淡。一九四四年夏季,蘇聯揮軍佔領羅馬尼亞,同年八月蘇軍直迫保加利亞北部邊境,因此,保加利亞只好向英、美兩國求和;蘇聯對保加利亞因心存覬覦,故而向保加利亞宣戰,藉此進兵幾乎毫無抵抗能力的保加利亞,佔領了索菲亞;當時以格魯吉耶夫(K‧Georgier)為首相的保加利亞新政權,只好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向德國宣戰,同時參加南斯拉夫、匈牙利和奧地利等國的解放運動。接著在非正式的停戰狀態下,蘇聯扶植由蘇境隨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境內的保加利亞共產黨人,與保加利亞的農民黨及社會黨共同組成以保加利亞共產黨為主體的「祖國陣線」(Father Ftont)聯合政府,同時削弱其他反對派勢力,使保加利亞完全處在共產黨的領導下。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保加利亞選出國民議會,當時的保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瓦‧科拉羅夫當選為議會主席團的主席。一九四六年九月八日,保加利亞在蘇聯支持下,舉行全民投票,從而廢除了君主政體,罷免了國王西美昂,選舉大國民議會,開始制訂新憲法,同年九月十五日,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ulgaria)正式宣布成立,但仍在蘇聯的強權下生存。同年十月,季米特洛夫當選為第一任部長會議主席,即國家總理,他是保加利亞人民民主政體的創始人,與南斯拉夫的狄托(Tito)一起提倡包括多瑙河諸國在內的「巴爾幹聯盟」,但卻遭到蘇聯史達林的反對,並迫他辭職。接任的瓦‧科拉羅夫(V‧Chervenkov)嚴守史達林的方針,給季米特洛夫的追隨者以極大的壓制,於是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四日,保加利亞通過新憲法,規定政府組織完全效法蘇聯。 一九四八年二月四日,保共中央宣布「祖國陣線」,即保加利亞共產黨為國家的執政黨,與共產黨利益相違背的其他黨派則予以取締,禁止活動。一九四九年,隨著蘇、南兩國衝突的不斷激化,保加利亞政治氣氛也日益緊張。主張按保加利亞特點建設社會主義的保共重要領導人之一的科斯托夫,因此得罪了史達林,於同年三月保共中央全會中,被宣布為「人民的叛徒」,撤銷他的職務並逐出中央委員會。同年六月,科斯托夫被開除出黨並被捕入獄,其罪名是「帝國主義間諜」、「南斯拉夫特務」,同案牽連而受迫害者達一千多人。同年七月二日,季米特洛夫在莫斯科病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晨,科斯托夫被絞死。這就是震驚一時的科斯托夫案件,它是東歐蘇聯附庸國大清洗時期發生的最嚴重事件之一。 一九五四年,托‧齊夫柯夫(T‧Zhivkov)任黨的第一書記,一九五五年保加利亞加盟華沙公約組織,並於同年十二月十四日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一九六二年起,托‧齊夫柯夫兼任總理,掌握了全部的黨政大權。一九六七年,保加利亞和蘇聯、波蘭之間訂立兩年互助友好協定。一九七一年採用新憲法。同年七月,托‧齊夫柯夫改任新設立的國務委員會主席,即國家總統,托多羅夫擔任總理。一九七六年保共「十一大」再次選舉托‧齊夫柯夫為保共第一書記。一九八一年十月,托‧齊夫柯夫提出巴爾幹非核構想,並且召開巴爾幹各國首腦會議。 一九八五年七月,蘇聯駐保加利亞大使葛雷可夫因公開批評保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活動,使兩國關係一度產生裂痕。一九八六年托‧齊夫柯夫連任總統。 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在東歐各國人民要求民主改革的聲浪中,執政三十五年的保共主席托‧齊夫柯夫也在國內人民強大的抗議壓力下,答應改革,並於同年十一月十日被罷免,且因侵吞公款的罪名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繼由溫和派的穆拉狄諾夫上台收拾殘局,但仍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所以在同月十八日,五萬群眾在索菲亞示威,要求民主、自由選舉與尊重人權。同年十二月七日成立的保加利亞政治反對派組織,聲稱其目標是推動國家民主化和改革進程,促進多黨制。同月二十七日,政府與反對派的民主力量聯盟同意舉行廣泛的會談。一九九○年一月二日,保加利亞民主力量同盟發表綱領聲明,主張取消一黨專政;解散保共基層黨組織;黨政分開;軍隊、警察、法院和檢察院實行非政治化;實現多黨制;按照民主選舉法自由競選;實行西方式議會制;三權分立;主張建立市場經濟;實現私有制,進行農業民主改革。同月十五日,國會投票廢止共產黨的領導角色;同月二十六日,保共通過接受多黨制的黨綱。同年二月三日,國會選出溫和改革派盧卡諾夫為新總理;同年四月三日,保加利亞共產黨更名為社會黨,國民議會選舉穆拉狄諾夫為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主席(即總統),同時解除保共最高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成員等職務,只保留黨籍。同年八月一日,反對黨的民主力量聯盟領袖吉列夫被選為四十年來第一位非共總統。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改國號為保加利亞共和國並成為國際清算銀行、歐安會議、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會員國。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三日,保加利亞舉行了第二次議會大選,民主力量聯盟獲勝,議會率先通過東歐各國第一部民主憲法。同年十一月,以民盟領導人菲‧迪米特洛夫為首組成的新政府,立即開始推行「非共產主義化」運動,提出關於沒收社會黨等組織財產的法案。同年十一月八日,保加利亞國會通過四十七年來,第一個沒有共產黨擔任部長的反對派聯合政府,由民主力量聯盟領導人狄米卓出任總理,他向公眾保證將信守走向市場經濟的改革路線,但是他的政府僅存續十一個月便垮台,繼任的無黨派政府也不能得到國會的支持,而於一九九二年九月因改革腳步緩慢、飽受外界抨擊而黯然下台。政治鬥爭的結果,導致法紀廢弛,亂象叢生,使許多選民轉而支持托‧齊夫柯夫時代的官員和新一代的政治人物。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日,保加利亞舉行新的總統選舉,現任國家主席民主派的齊列夫(Zhelyn Zhelev)當選為首任民選總統,承諾推動經濟改革,逐步謀求經濟和社會穩定,實施私有化政策,將前共黨政府沒收的財產歸還給人民,建立自由市場。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國內舉行大選,經過第二輪投票後,民主力量聯盟險勝,由史托亞諾夫(Petur Stoyanov)出任總統,卡瓦爾吉耶夫為副總統,柯斯托夫擔任總理。 二○○一年七月十七日,國會舉行大選,國家運動黨獲勝,由其黨魁前國王西美昂出任總理,重掌國家大權。「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保加利亞於同年十一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反怖怖盟國開放領空,提供陸上和港口設施,並將在黑海岸一座空軍基地借給美軍使用,派出一支維和部隊進駐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同月國內舉行大選,由格‧珀爾瓦諾夫出任總統。
返回到
保加利亞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