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列支敦士登 的原始碼
←
列支敦士登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百年沒有外患侵凌== 這個小侯國,並沒有什麼歷史可言,民間流傳的故事,形成了對以往的追憶。古代的時候,這裡曾經被羅馬帝國統治過,羅馬帝國所建的幾條主要大道中就有一條經過這裡。這條大道從北義大利的米蘭起,向北伸入阿爾卑斯山區,穿過上萊茵河谷,經庫里和布里甘齊、就是現在瑞士的庫爾(Chur)和奧地利的布雷根茨(Bregenz),到達博登湖(Bodense),再往前直通中歐平原。爲了保護這條大道,當時政府在今天首都瓦杜茲北方的附近建築了埃申(Eschen)和沙恩(Schaan)兩個城堡,控制著重要路段,許多當地居民從事貨物的運輸和充當商隊的嚮導。後來這些地方被納入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的帝國版圖。 由於列支敦士登四周圍都是山,風景非常漂亮,並且地勢險要,公元前十五年羅馬人曾來這裡大興土木,旣築堡壘,又建別墅,一直到現在,這個小國內還留有許多羅馬時代的古蹟。在公元四世紀初的時候,這裡的羅馬雷蒂亞(Rhaetia)人接受了天主敎,聖人聖盧奇安 (St. Lucian)是他們第一位、也是最受尊敬的神父,可是不久後阿勒曼尼族人(Alemanni)漸漸地趕走了羅馬人,在這裡建立起一個大公國。 這個大公國雖然是由阿勒曼尼族人一手所建立的,但是也有部分雷蒂亞人的功勞,其中以瓦杜茲(Vaduz)和薛倫貝格(Schellenberg)兩位是最重要的人物,現在這兩個人的名字已訂爲這個小國裡的兩個地名,而瓦杜茲也就是今日首都名稱的由來。 瓦杜茲和薛倫貝格兩大家族雖然共同統治著這個大公國,但是雙方的關係並不融洽。到了一六九九年,奧地利王子約翰亞當(Prince Johann Adam)購入薛倫貝格莊園及瓦杜茲郡,被薛倫册封爲爵爺,接著又在一七一二年被瓦杜茲册封爲伯爵,聲勢大增,輕易獲得皇家會議的推舉,成爲列支敦士登的國王,於是列 支敦士登正式在一七一九年一月二十三日誕生,但是當時這個大公國在名義上仍屬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一七五三年,這個國家和瑞士曾經發生過一次糾紛,可是很快就平息了。據說當時由一個力大無窮名叫柯士隆的樵夫,扛著一塊重達四百七十三公斤的石頭,走了兩千九百六十七公尺後力竭走不動時,就以他所扛的石頭爲兩國界碑;兩個多世紀來,列支敦士登和瑞士之間,就一直再也沒有發生過邊界糾紛了。 到了十八世紀的時候被神聖羅馬帝國封疆,並且准許創立列支敦士登國(Furststum Liechtenstein)。自這個時候開始,就被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所保護,並和奧地利締結關稅同盟。 這個小國在一七九九年時,曾被俄羅斯人侵入。一八○六年,拿破崙在佔領義大利後,又越過阿爾卑斯山,佔領了瑞士及列支敦士登,把列支敦士登附屬於新成立的萊茵聯邦。拿破崙的這個聯邦是把十六個迷你小邦連成一體,說是爲了保護,不是侵略,因此承認它們的地位。一八一五年,這些迷你小邦在拿破崙所召開的維也納會議後,都成了日耳曼聯邦的一部分,此後與奧地利關係密切。 一八一八年,在歐洲新思潮的壓力下,列支敦士登通過了第一部憲法。一八六二年又制定了一部所謂的「自由憲法」,這部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公爵和經由選舉產生的自治代表會,村社獲得較多的自治權。拿破崙敗亡後,日耳曼聯邦在一八六六年解體,列支敦士登就正式脫離德國,又恢復自由。但是實際上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以前,它還是奧地利的保護國。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七日,列支敦士登國會宣布這個國家完全獨立,從這個時候開始,它才成爲一個眞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一九一九年外交由瑞士代理。在釐訂稅法後,又在一九二一年訂立民主自由法,這是列支敦士登的一大轉捩點,從此使它走向現代化,並積極拉攏和瑞士間的關係,在一九二四年元旦起,和瑞士聯成一個關稅暨貨幣同盟,並由瑞士作它的國外代理者,同時代理收稅,通貨也採用瑞士法郞。從此在兩國邊境處,兩國人民可以自由往來,不需要任何證件,也沒有任何檢查手續;國內郵政、電信和電話系統的管理,也由瑞士 負責,只有郵票則仍由列支敦士登自己直接發行。因爲這個國家太小了,因此也無法派出外使節,所以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事務,也委由瑞士代理。 列支敦士登在外交及稅收方面雖然委託瑞士代理,但它還是非常重視自己的主權。兩國間的界河老萊茵河雖然只有半公里寬,但是列支敦士登仍在跨越兩岸的橋頭豎立著自己的國旗,並且經常派有兩名替察站崗。過去兩國間還曾經發生過一次小型的「邊界事件」,因爲瑞士的交通警察不止一次爲追捕觸犯交通法規的駕車者而越橋侵入境內。列支敦士登首都的國民日報,曾在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向瑞士法院提出強烈的抗議,結果由瑞士聖加侖 (Sankt Gallen)邦警察局長道歉了事。 此外,列支敦士登政府對瑞士方面各種不當措施,也會毫不客氣地加以指謫。例如靠近邊境的瑞士仙瓦德(Sennwald)地方的化學工廠,有汚染列支敦士登空氣之嫌,這個小國家的政府除了密切注意外,並且要求瑞士政府加以制止,因此使瑞士非常爲難,只好希望老天爺少吹些西北風,多吹些東南風,以免影響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 從拿破崙時代起,這個小國就從來沒有外患。過去一個多世紀裡,也沒有介入戰爭過,只有一次打普魯士時,曾經派遣五十八名士兵參戰:當時因爲列支敦士登是奥地利的親密盟友,所以參與了一八六六年的普奥七星期戰爭。可是那支五十八人的軍隊,還沒來得及投入戰場時,奧軍就在薩多瓦會戰中被擊潰,致使列支敦士登因動作遲緩而獲救,得以保持國家的元氣。事後不久,列支敦士登政府就宣布解散軍隊,並且聲明永久中立。因此自一八六八年以來,國內就沒有軍隊;一九三九年,國內最後一名老兵以九十五歲的高齢逝世,但是並 非死在戰場上,而是和平地在自己家裡的床上壽終正寢。 這個小侯國的前任統治者,是世襲的國王法蘭斯•約瑟夫二世(Franz Josef II),他是哈布斯堡王朝末代皇帝斐迪南大公爵的侄兒,於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就位,在位半個多世紀,是近代歐洲在位時間最久的君主。他自小在維也納長大,年輕時學電機專業,勤勉向學,生活儉樸。他登基時,正當希特勒已併呑 奧地利,隨時準備向列支敦士登下手之際,由於他成功地運用謀略,終於使國家避免了被法西斯鯨呑的厄運,同時奇蹟似地使國家免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波及。戰後,冷靜穩健的法蘭斯,更巧妙地使原本敵對的政黨盡棄前嫌,共同爲國家的進步和平而努力。這位八十多歲高齡的節儉國王,和來自維也納的王后及四個孩子,都住在瓦杜茲城堡裡。 從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起,他將部分行政大權交由兒子漢斯亞當掌管。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三日老王逝世,漢斯亞當二世正式繼位,成爲列支敦士登的第十三代統治君主,立王子阿羅斯(Alois)爲王儲。新王即位後,對於國家政策大致蕭規曹隨,追隨老王的做法,同時也發揮他在財經方面的專長,致力發展國家經濟;但近年來對於外交特別重視,積極參與聯合國組織和歐洲經濟組織。 漢斯亞當(Hans Adam)國王一九四五年二月十四日生,從小在瓦杜茲城堡長大,唸的也是一般的小學,而且參加童子軍,中學畢業之後曾到倫敦銀行受短期訓練,一九六五年到瑞士聖加侖就讀商業和經濟,一九六九年完成學業獲得碩士學位。 一九六七年,與大他五歲、出生於德國的秦尼茲和鐵濤的女伯爵瑪麗金司基(Marie Kinsky Von Wchinitz und Tettau)結婚,婚後夫妻恩愛,共擁有四個孩子,分別是一九六八年生的長子阿羅斯王子、一九六九年出生的次子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王子、一九七二年生的君士坦丁(Constantin)小王子,以及一九七三年所生、最小的塔吉娜(Tatjana)公主,是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 列支敦士登自一九四九年起申請加入國際法院,以後又成爲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的一個成員,同時是歐洲理事會、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國際原子能總署、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及若干聯合國所屬國際組織的會員。一九八六年國內政黨除了原有的人民黨與進步人民黨外,又出現了自由陣線的新政黨。一九八九年一月國會因發生爭端而被解散,同年三月舉行大選,國會席次由十五席增至二十五席。一九九○年 九月十八日,列支敦士登加入聯合國,成爲聯合國中最小的會員國之一。一九九三年二月七日大選,進步人民黨獲十二席,愛國聯盟獲十 一席,自由陣線獲兩席。因此由進步人民黨和愛國聯盟黨聯合執政。
返回到
列支敦士登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