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文明古國源遠流長== 由於這個國家的歷史源遠流長,國名的起源和演變也非常複雜。早期的埃及名叫「凱姆特」(Kemt),是閃米特語,意為「黑色的土地」,因為史前衣索匹亞高原一年一度的季風雨,使尼羅河定期氾濫,常淹沒沿河谷地和下游三角洲低漥地帶,洪水退去後,河水帶來的黑色淤泥,就留在原先被淹的土地上,年復一年,堆積了一層厚厚的沖積土,古埃及人就生息在這片遼闊的黑土地區。有趣的是「埃及」一名,是西方人對這個國家的稱呼,而埃及人稱自己的國家為「米斯爾」(Misr),它源於阿拉伯語,意思是「遼闊的國家」。我國南宋趙汝適地理名著「諸蕃誌」中稱作「勿斯里」,元史和明史則稱它為「米昔兒」;在聖經新舊約中先譯作「伊及」,後改譯為「埃及」。 埃及文明創始於史前時代,源自非洲大陸腹地。舊石器時代後期,這一地區氣候變化,平原成了沙漠,所以人們逐漸遷居到地中海沿岸、尼羅河谷地,以及撒哈拉沙漠東側。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他們就在尼羅河畔種植大麥、小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於形成以尼羅河為中心的文明區域。那時,獵人是尼羅河谷地最早的居民,他們與源於亞洲的遊牧部落一起居住,一起狩獵、採集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慢慢地習慣了每年7∼10月中旬的河水上漲期,汛期一來,他們就移居到高地平原,以打獵維持生活。當河水退潮,就遺留下魚量豐富的湖泊、溪流,捕魚活動就開始了。但到4、5、6月,因糧食短缺,打獵又成了生活的主要手段。當時的人們在肥沃的淤泥上播種作物耕作工具非常簡陋。後來,由於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農耕器具鋤頭的出現,使他們可以對作物精耕細作,增加了收穫量。公元前5000年前後,農業傳入尼羅河區域,使原始社會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在這時期,谷地居民知道如何貯藏穀物,還會做麵包、釀啤酒、烤魚、烤禽類、調顏料、鎔解和鑄造銅器、用混和礦物原料製作化妝品,替石器陶器上釉也相當拿手。最重要的是在有固定食物供給下,人口增長,出現了對器具進行改良的專長之人,打磨過的石斧、石刀、質地精良的陶瓶、造型獨特的象牙梳子、裝飾用的調色盤子也都紛紛產生了。 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尼羅河三角洲一帶的高度文明部落,已懂得如何捕到更多的魚、狩獵並畜養家畜,以及從事早期農業的耕作。後來又因灌溉農業的需要,產生了村莊。由於邊界延伸互相合併,或大部落生存能力強大,逐漸吸引了小部落成員,經過長時間重新融合,農村公社間結成了40多個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制度和階級關係。各州之間常為爭奪土地、控制農用水源和掠搶財富、奴隸而發生頻繁的械鬥。 從尼羅河位於阿斯旺附近的第一瀑布開始,一直延伸到開羅至三角洲南端,大部分是貧瘠地帶,只有在河流兩側才有少量狹長的耕地,這裡地勢較高,被叫做上埃及(Upper Egypt)。從尼羅河三角洲展開的扇形開闊區域,一直擴展到地中海,形成了200公里肥沃的三角地區,谷地地勢平坦,沼澤縱橫,被叫做下埃及(Lower Egypt)。這個時期,上、下埃及的各個部落,歷經兼併,出現了許多小國。下埃及一直是埃及人最主要的活動區,這裡首先產生了都市文化,並藉著都市間頻繁的事務往來、商品交換或買賣、象形文字的統一使用,小國間加強聯合,逐漸形成了東、西兩個王國。這是目前所知埃及最早的政治組織。東西兩國對立局面不久就達到統一。而大約相同時期,上埃及也有了統一的國家出現。上、下埃及分別定都希拉孔波里斯(Hierakonpolis)和布托(Buto)。上埃及首領戴錐型白冠,以手持蘆葦作標誌;下埃及首領戴紅冠,以蜜蜂為王國象徵。 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的美尼斯(Menes)征服了下埃及。這位頭飾白冠和紅冠的國王頗有作為,他利用象形文字和農業大規模灌溉的依存關係,把上、下埃及完全統一起來,建立第一王朝,開創了法老專制政治,定都尼羅河三角地帶的孟斐斯。史學家稱這個時期的美尼斯王朝為「兩地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Lands),這個世界上最早的統一王國,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兩種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 古埃及前後共經歷了31個王朝的統治,美尼斯作為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創始人,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北上擴張到地中海沿岸和紅海岸。他在位62年,最後被河馬咬死。公元前2850年,古埃及步入第二王朝時期,但有關這個王朝的史實還不很清楚。 自公元前2686年到公元前2181年,埃及進入了「古王國」(Old Kingdom)時期,又稱金字塔時代,包括第三到第六王朝。它被史學界認為是「第一個青春」時代,連續幾位有魄力有才幹的國王,使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完備,經濟文化也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勢強盛,戰敗國的驢車運來了成群的牛羊、各種原料、黃金、銅等來進貢;法老王還派人探勘礦源;派船隊到黎巴嫩的拜布羅斯進口雪松木,掌握貿易線路和所有的市場。當時國王們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神在世上的化身,為使這種神威在死後得以延續,歷代埃及法老都在首都孟斐斯附近建造陵墓,開了金字陽庰硎c的先河。第三王朝的創立者和他的繼位者,除遠征西奈半島採集綠松石外,並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階梯金字塔。哲瑟王時代,在沙卡拉建了一座6層的階梯金字塔,是按古埃及天才建築家伊姆何太普靈感蓋成的。第四王朝的第一代法老史尼弗魯(Snefru)在位時,入侵努比亞和利比亞,征服西奈半島,後在代赫舒爾也修建了兩座規模宏大的陵墓,一座高達100公尺,另一座為99公尺,外形極似中文的「金」字,故漢譯為「金字塔」。在這之後,多任帝王競相仿效修築金字塔。最突出的是第二代國王胡夫(Khufu)繼承王位後,在尼羅河西岸開羅附近的吉薩所建牧鬫r塔,規模最大最雄偉。著名的斯克芬斯獅身人面像也是這時建起的,表明了當時中央集權政府的威力和資源的豐富。第三代國王傑德夫拉之弟庫菲爾即位為第四代法老後,建起了與其父胡夫一樣巨大的金字塔。第五代的國王曼卡烏拉是位虔誠公正的法老,在位時也蓋了座金字塔。這種體現古埃及中央集權制強化的金字塔建築,風行於古王國時期。 大金字塔盛行之際,古埃及文化也由新石器時代跨進青銅器時代。建築材料用上了磚、木、蘆桿、整塊的閃長岩巨石等。在陵墓裡刻上了農作場景、器具製作、擺宴娛樂等豐富多彩的內容。第五王朝第一代國王烏塞爾卡夫(Userkaf)對太陽神非常尊崇,於是在尼羅河西岸建了一座宇宙,與自己的金字塔陵墓相伴。而當時權力極大的王后享特考伊,也隨潮流,在吉薩為自己興建金字塔。同王朝的伊希希法老王繼續了前朝帝王把太陽神提到重要地位的作法,並在北尼羅河西岸建起一批太陽神廟。出土的紙莎草紙上就記載著這些寺廟有關的禮節、設備和祭司職責等。這迨穠熙怮嶀@個統治者烏納斯,把金字塔的建築及墓內裝飾發揮到了極致,他在沙漠高地建金字塔,在田邊山谷建造廟宇,兩者間以甬道相連,且甬道和墓內都雕刻了豐富圖案、場景和當朝發生的事件,甬道記載了這位統治者除從前王的金字塔取石外,還派遣人馬到阿斯旺運來花崗岩建神殿、廟宇和金字塔。此外,道壁上浮雕還講述了與東北邊境貝杜茵人的攻擊戰,以及與敘利亞、巴勒斯坦間的貿易。有的還描繪了那個年代的一場災荒。墓內主要刻著群神為他祈福的浮雕。這位至上的法老王同前王們一樣主宰了全國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務。第六王朝第三代國王佩皮一世時,他在政治上開始採取滲入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南努比亞的策略,經濟上與當時的黎巴嫩,以及東非索馬里亞的朋特進行貿易往來。還派廷臣率領採石隊跋涉埃及各地採石,在三角洲腹地蓋起廟宇,在沙卡拉建起金字塔,並命名為孟尼菲佩皮,埃及故都孟斐斯也因此而得名,但由於治國事項繁雜,法老王被迫分權給各省總督,不過在周詳的法律下,國王仍擁有立法權和所有事項的裁決權。 當其子佩皮二世在皇后攝政下上台時,國內尚能安定,但王室殯葬禮儀等的過度鋪張,在沙卡拉建起規模宏大的金字塔群,因此國力大耗,加上地方權貴將人才引走,以及對外出征努比亞和索馬里亞受挫,使國勢日衰,而這時各省諸侯財力漸趨雄厚,二世王無力解決出現的政治、經濟危機,於是許多省份就預謀獨立。平民們則對歷任國王揮霍無度、大肆修建金字塔的行為也非常不滿,就大放厥詞「看法老醉成那樣子!」。更有甚者,有些石匠竟然鑿通塔牆,鑽進法老靈魂的住所,將墳墓中的寶藏洗劫一空,並且沒有一座能逃過厄運。公元前23世紀至公元前21世紀,宰相掌握了實權,地方勢力逐步增強,社會動蕩,王國走向分裂,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從公元前2181年至公元前的2133年,也就是由第七王朝到第十一王朝初期,被稱作「第一過渡期」(First Inter Mediate Period),歷時48年。這期間社會極不穩定,王權旁落,各省諸侯互相奪權廝殺,王權被肢解,人們不再奴隸式地俯拜以往的法律和章程。傳統的威望急速降值,而文明的步伐沒有停止。詩人們亂世的感嘆,對人生的質疑及文人們的偉大文學作品,無不在探索性靈的方向,極力尋求社會秩序的重建之途。這時出現了許多各自為政的地方統治者,不久又形成了兩大地方勢力,一是靠近貝尼索夫附近,源於希拉克利歐波力斯馬格納(Herakleopolis Magna)的一支強盛家族,二是接近盧克索的底比斯地區,因泰夫(Intef)和曼突侯泰(Mentuhotep)聯合的強盛家族。以底比斯為中心的後者不斷地向北擴張,最終發生了兩大勢力為爭奪統治地位的大拚鬥,結果以底比斯人獲勝而落幕。第十一王朝初期,連年不斷的征戰,出現了動亂和範圍較廣的饑荒,這在古碑的銘文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記載。 在公元前2133年至公元前的1789年,埃及邁入了「中王國」(Middle Kingdom)時期,歷經344年。大約在公元前240年第十一王朝時,底比斯統治者再次統一上、下埃及。因提夫二世(Intef II)是第十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他秉承父志,大力拓展疆土,向北挺進,終於獲取了重要的阿拜答斯和提尼省。他在位50年,國家繁榮昌盛。 十二王朝的開山鼻祖是阿曼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et I),他在位時把都城從底比斯遷到孟斐斯以南的伊賽-塔維,喚醒了建築文化和雕塑藝術的復興,倡導文學創作,力求突破。執政32年,國泰民安、政局穩定、物質繁榮。中階層的人民開始富裕,尋常百姓的生活也得到改善。破土動工興建房子隨處可見。精神信仰上,出現了奧賽利斯(Osiris)的傳說,那是古埃及人希望不分尊卑貴賤,來世可以與冥界之王奧賽利斯一樣得以永生。據說奧賽利斯是位深孚眾望的君王,他治理尼羅河,教導農民耕作、改變國民飲食習慣、傳授做麵包、釀葡萄酒和啤酒等方法。後來,心術不正的弟弟塞斯(Seth)因妒忌謀殺了奧賽利斯,並分屍14塊。奧賽利斯的愛妻忠貞不渝地守護著拼組起來的遺體,並且化成一隻鳥,飛臨屍身,得到奧賽利斯之種,衍生出他倆下一代的霍魯斯,他為父報仇後取得王位,並追封奧賽利斯為掌管陰間萬物復生的主神。在神話故事流傳中,中王國時期的法老們全力整頓土地,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第二代國王阿曼內姆哈特二世在位期間,曾多次遠征努比亞和西奈,獲得大量的金礦銅礦,還鼓勵國民到今日索馬利亞附近的朋特進行商業活動,並在代赫舒爾修建金字塔。第三代國王阿曼內姆哈特三世下令蓋建阿曼內姆哈特一世陵墓,比吉薩胡夫金字塔還要壯觀,被後世稱作「迷宮」。他叫人開鑿運河,引湖水灌溉農田;在西奈為採銅礦工修建永久性住房;構築防禦工事,抵抗貝杜茵人的侵襲。十二王朝國王們的勤政,使埃及的政治和文化對外影響深遠,向南傳至努比亞和庫須(Kush),並順著地中海東部的利比亞、巴勒斯坦、敘利亞,遠播到克里特島、愛琴海群島和希臘的大陸部分。與此同時,古埃及人的鍍金、珠寶配飾、雕刻技藝也達到爐火純青程度。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開墾沼澤地、擴建水利工程、興修農用灌溉建設等農業方面的進步,又使國家獲得前所未有的興盛,王權也得到加強。 從公元前1786年到公元前的1567年,埃及步入了「第二過渡期」(Second Inter Mediate Period)。包括第十三至第十七王朝,歷時219年。此段期間,中央的強權政策使各省王侯頗有微詞,不想再臣服法老王。又由於沉重的剝削加劇了貧富分化,最終導致了公元前1750年的農民和奴隸大起義,不久雖被鎮壓,但王國也元氣大傷。心有餘悸的統治階層還不想放棄高壓措施,不過國家情勢已很不穩。十三王朝末期和十四王朝時,中央政權衰落。公元前1674年,一群由閃族和亞洲人混合成的侵略者趁機大舉進犯。這些來自敘利亞草原的喜克索人(Hyksos)氣燄高漲,來勢洶洶,他們騎著戰馬,乘著戰車,帶著古埃及人從未見過的排弓、戰斧等大量新武器,佔領了埃及北部。繼而又向南擴展,分別統治了中埃及和下埃及。並在東北部三角洲的阿瓦利斯建立首都,崇拜埃及的風暴和沙漠之神塞特為主神。歷經十五和十六兩個王朝,統治埃及長達108年。這段過程中,先進的防禦工程傳入埃及,他們所建的迦南式神廟、巴勒斯坦式的墓葬群和製作巴勒斯坦式的陶器,都使埃及文明之火繼續燃燒。 公元前1650年前後,底比斯的統治者卡莫斯(Kamose),公開對這些入侵並強佔肥沃土地的喜克索人表示敵意。他是十七王朝的最後一代國王,執政5年間,與喜克索王朝不斷進行戰爭,派遣艦隊,並從努比亞調來沙漠部隊,突襲喜克索人的南方要塞,獲得載有武器的喜克索船隻。然後繼續北進,截取喜克索人要庫施王公援助的告急公文,同時佔領了要地拜達里亞綠洲。凱旋回到底比斯,又以其過人的膽識和機智,挫敗了後方的叛亂者。公元前1567年,卡莫斯的弟弟亞赫摩斯領導士兵俘擄阿瓦利斯,趕走喜克索人,埃及人重新恢復了獨立。在歷經了一段內亂和外族井I的痛苦歲月後,埃及又步入了復興和強盛的歷史時期。 公元前1567年至公元前1080年,埃及進入「新王國」(New Kingdom)強盛時期,是歷史上所稱的帝國時期,包括十八至二十王朝,前後共計482年。亞赫摩斯一世開創了第十八王朝。他統治初期,繼續與喜克索人作戰,擊潰外國聯軍,從水陸兩面攻打喜克索都城阿瓦利斯,重新統一埃及。不久後,把喜克索人在巴勒斯坦的要塞沙羅哈那攻破。後來來發動三次戰役,攻打喜克索的盟國努比亞,欲謀取其國內的金礦。同時重新開採西奈銅礦,並加強與敘利亞沿海城市的貿易往來,續建廟宇和王室禮拜堂,還規劃蓋座龐大的建築物。他在位24年間國勢日盛,兵強馬壯,於是,埃及開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並迅速地使版圖伸展到地中海東岸和幼發拉底河上游。在不斷對外擴展中,王朝獲取了大量財富和奴隸。公元前1550年,希伯萊人遷徙到埃及。 公元前1546年,阿孟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秉承父志,繼續南進努比亞,並在即位的第7年到達尼羅河的第二瀑布。在連續不斷的戰爭中,埃及擁有了利比亞的西奈銅礦,佔據了當時各地有利的地理位置,為後來稱雄亞非奠定基礎。 公元前1525年,圖特摩斯一世(Tuehmosis I)登基,因覬覦努比亞豐富的金礦,翌年便率埃及軍隊涉水遠征。努比亞戰爭結束後,他又把曾佔領並統治埃及的喜克索人,逼到敘利亞的卡赫美斯附近。這樣,幼發拉底河就被納入統治疆土之內。在國內,整修中王國時期底比斯的阿蒙神廟,又以自己的威權創造了對稱式殿宇,這種構築模式後來成了建築上的標竿。公元前1512年,圖特摩斯二世繼位,他是先王與姨妹所生,二世王成年後娶同父異母的妹妹哈塞布蘇為妻。執政期間,北部庫施首領煽動騷亂,反對埃及宗主權,威脅駐努比亞埃及軍隊。二世王平定了暴亂,悅酗F叛首之子。不久即派兵攻打巴勒斯坦南部的貝杜茵人。他統治埃及僅8年就告駕崩。 公元前1450年,王位傳到圖特摩斯三世,他是十八王朝的第四代國王,也是古埃及最偉大法老之一,被近代人稱為「古埃及的拿破崙」。其父曾對他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讓三世王從小就得到戰鬥和體育鍛練,並請淵博的老師教他各方面知識。年紀輕輕的他,騎術、箭術、打仗等各種才能都很了得。即位前參加過努比亞戰爭。坐上皇位後第23年,親自領兵征伐敘利亞,有著驍勇善戰血統的他,經過8個月的戰鬥,攻克了美吉多,接著又佔領了卡疊什和貝卡谷地。第33年,又大量發兵東征,用牛車拉著浮橋,跨過幼發拉底河,與強大的米坦尼王國展開決戰,結果應荂A米坦尼國王倉惶出逃,30多名后妃也被俘。埃及人為了紀念圖特摩斯三世的戰績,還在那裡立了塊碑。當三世王班師回朝後,在底比斯舉行了盛大的祝捷活動。另一方面,將埃及在努比亞的控制範圍擴大到博爾戈山附近的納巴塔,並用大批人力物力在那裡修建一座阿蒙神廟,還利用利比亞的土著開採金礦。圖特摩斯三世一生東征西討,出兵達17次之多,建立起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北起小亞細亞邊境,西抵利比亞,東北至幼發拉底河,南達尼羅河的第四瀑布,並迫使亞洲一些君主對埃及朝廷盡忠。隨著疆域的演變,埃及的威望達到巔峰。法老王因此擁有威懾四方的權力,再加上戰敗國家和附庸國進貢的黃金、白銀、香料、動植物,以及稀有珍品等大量湧入底比斯,埃及財力愈加雄厚,就開始不斷地在底比斯蓋起一座比一座壯觀的建築,認阿蒙為「眾神之王」。 公元前1425年,圖特摩斯四世得到王位,在據有遼闊國土的同時,法老王也十分警惕鄰國的進犯。他率領埃及軍隊巡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時,擔心日益強盛的赫梯帝國的威脅,為了與它抗衡,便與宿敵米坦尼王國締結和約,並迎娶米坦尼公主為妻,又把土耳其南部重鎮阿拉拉克城割讓給米坦尼王國。此後兩國和平相處,長期友好。不久下努比亞的沙漠酋長叛亂被平定,顯示了他卓著的領導才能。他在位期間,篤信另一新教太陽神阿吞,但與阿蒙神的祭司並沒有鴻溝。此時,埃及文化藝術逐漸呈現出阿馬爾納風格,在底比斯修建的大方尖碑,現仍矗立在羅馬,而他即位9年後就去世了。 公元前1417年,阿孟霍特普三世執掌政權,在位初期即與漂亮的提伊結婚,後因統治所需,與幼發拉底河畔米坦尼國王的姐妹、巴比倫國王的女兒締結婚約,還娶了一位赫梯國公主,加強了與各鄰國政治上的聯姻。他還極力發展外交關係,與亞述、塞浦路斯、隸屬埃及的敘利亞諸侯等來往密切。上台第11年,國家太平無事,國庫充實,勞動力低廉,於是在努比亞和埃及大興土木。他挑選有才幹人士,在底比斯進行大型祠廟規劃建造,先後蓋起了盧克索神殿和卡納克大塔門。建立在財富和權力上的埃及文明繼續蓬勃發展,並進入了歷史上的盛世時期。而此時,由於前代國王們的所向披靡,攫取大量疆土,帶回鉅大的財富和頂峰的榮譽,再加上盛世之期所給予的特殊寵惠,那些為國王唱頌歌的祭司們勢力日益膨脹,竟發展成為一支與王權匹敵的暗流。 公元前1379年,阿孟霍特普四世(Amenhoep IV)阿肯那頓(Akhenaten)本是阿蒙神崇拜者,後由於帝國領土遼闊,各種文化生活複雜,國外傳入的宗教信仰使舊觀念漸趨沒落,新價值標準興起,埃及中下層階級也對唯利是圖的祭司不滿,反對將阿蒙神作為國神崇拜,於是四世王發動了宗教改革,史稱「阿肯那頓改革」。他依靠中下層貴族為核心的軍事集團,實行打擊阿蒙祭司和大貴族的宗教改革,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下令銷毀浮雕,關閉阿蒙神廟,強制推行對阿吞神的崇拜,取消傳統的多神教信仰,宣布阿吞神為全國唯一崇奉的神。他在位的第6年,還把自己的戌r改為阿肯那頓(Ikhnaton),意思是「阿吞的侍奉者」。還編纂「阿吞頌詩」供新教祭司頌唱,並把都城從底比斯遷到阿瑪爾納的阿赫塔頓(Akhetaton),景色迷人的新城逐漸出現了阿瑪爾納的藝術風格,室內牆壁上有溫柔雅靜或奇異怪誕的新型繪畫,浮雕講究真實生動,法老王不再是以往固定的雄壯威武、權傾天下之樣,而是力求表現法老王體格上的欠缺。由於阿肯那頓追求和酷愛藝術,缺乏管理國家手段,政局因之動蕩不安。雖有軍隊,但也沒給予應有的重視,且在外交上沒有遠見卓識,對外貿易日趨萎縮,國家稅收流失嚴重,疆土也逐漸喪失,只剩巴勒斯坦一角。 公元前1364年,斯曼赫卡拉(Smenkhkare)因與埃肯那頓長女結婚,從而獲得與阿孟霍特普四世聯合執政,而後在公元前1362年獨立統治埃及,並把都城重新遷回底比斯,恢復對底比斯阿蒙神的祀奉。公元前1361年,圖特安哈曼(Tutankhamen)接替王位,把行政機構移到孟斐斯,重修老王的底比斯王宮,頒詔修復舊神廟,承認先祖宗教改革的錯誤,並允許僧侶祭司擁有特權。在對阿蒙祭司作出讓步的同時,也不排斥阿吞神,但阿蒙神的祭司集團又氣熾高漲地重攬大權。公元前1358年,阿孟霍特普四世駕崩,使原先推行獨尊一神的宗教改革也告壽終正寢。圖特安哈曼戌麮臚E年,米坦尼王國與赫梯附庸國發生衝突,埃及進軍敘利亞支援盟國米坦尼,法老王突然過世。死時年僅18歲,幼主圖特安哈曼時期,手工製品已相當豐富,且製作技藝非常高超。 公元前1352年,原是北埃及統帥的霍倫希布(Horemheb)取得王位寶座,這位雄才大略、第十八王朝的最後一位法老,他組織起強大的政府,命令部下佔據全國各重要部門,依舊定都孟斐斯,並展開重建埃及光榮的計劃,為阿蒙神增建神廟;在卡納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多柱廳;恢復並擴大新教時期幾乎停止的貿易商隊;還眼光獨到地選賢臣拉姆西斯一世作大臣。埃及在他手中又達到往昔的繁榮興盛。 公元前1320年,拉姆西斯一世繼承王位,創立了第十九王朝。他出生於非王室軍人家庭,深得十八王朝末代國王的寵愛,因國王無子嗣繼位,在駕崩前任命他為共同攝政王。他在位期間,摩西帶領希伯萊人登西奈山受誡,是為猶太教之始。而埃及此時依然信奉主神阿蒙,在國內修建了一批宏偉的建築物,包括卡納克大神殿的第二塔門,並繼續修飾先王的多柱廳。 公元前1318年,其子塞提一世(Seti I)登基,擴充埃肯那頓任內受到重挫的戰備,加強邊防,整軍備武、率兵北征。還訓令大批人馬採礦、挖掘水井,重新修飾廟宇和多柱廳。 公元前1304年,拉姆西斯二世執政,都城遷回底比斯,而且把塔尼斯(Tanis)作為陪都。他是位優秀的軍人,即位前就已與一世共理朝政,並率軍征戰。正式為王後,管理國家和對外作戰已有相當經驗。他還是深得民心的國王,在位第四年,就擊敗敘利亞南方反叛的地方君主。為了與赫梯王國爭奪對敘利亞的控制權,他於公元前1299年領兵遠征奧倫特河畔,並在卡疊什城下與赫梯軍隊展開激戰,敵方忽以2500輛戰車直闖陣地,二世王頓時陷入重圍,幸得西米拉特別行動隊援救,扭轉危局。由於卡疊什之戰未能獲勝,埃及在鄰國的威望下降,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角p國趁機造反,不過沒有形成氣候。此後幾年間,二世王陸續攻佔了加利利和阿莫爾境內的許多城鎮,到達凱勒卜河,強力突破赫梯人的防線,征服卡特納圖尼普,並鍥而不捨地侵入亞歷山大勒塔和卡爾基米之間的科代地區。公元前1283年,埃及迫使赫梯締結和約,和約全文在埃及神廟的牆壁上,以及赫梯國檔案庫中都有記載,這是世界上僅存的至今最早的條約。公元前1270年,拉姆西斯二世娶赫梯國王長女為妻,同時與西台族人也簽訂了和平協約,鞏固了政權。他執政期間,修建了阿布辛貝神廟等一系列偉大建築,還為自己建造了一座環境極為優美的城市。這位法老王的文功武治,意味著埃及帝國權威日益。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一生富貴榮華,享壽92歲,執政67年,有妻妾72人,兒子106個,女兒96個。 第二十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是拉姆西斯三世,他是二十王朝創始者塞特納赫特之子。統治初期,埃及剛從內戰中恢復元氣,為保衛國家反抗外國侵略進行了3次戰爭。他在位第5年時,利比亞各部族串通一起,藉口法老王干涉他們酋長繼承問題,進犯西三角洲。在這次戰役中,利比亞人被擊敗。剛過兩年,海上民族從水陸兩路也入侵西三角洲,拉姆西斯三世帶兵阻止了對方陸軍的前進,並將敵船誘入三角洲縱橫交錯的水道中,擊敗了海上民族攻打埃及的陰謀。太平了幾年,利比亞部族又聯合起來滲入西三角洲,最終埃及人俘獲利比亞的酋長,把敵軍擊潰。在這之後,三世王重新把社會按職業分成各個階級,阿蒙祭司為最高等級。同時結束了在西底比斯哈布城建造的神廟、宮殿、城市等綜合體建築物。另一方面,鼓勵埃及人發展工商業,派遣船隊前往非洲索馬利亞海岸的普蓬,進行商業活動;開發西奈銅礦和努比亞的金礦,國家又顯興旺之像。在他統治後期,由於宮廷內爭激烈,法老王年事已高,不久,這位統治埃及達68年之久的國王駕崩,國家漸趨衰落。 拉姆西斯四世在公元前1166年上台,掌權第一年,就對天下實行大赦,同時計劃建造宏大的建築。不久後,就對上埃及普圖斯東部瓦迪哈馬馬實行勘查,以獲建築用的石材。翌年,採石工作得到新的進展,又開始修建王陵。即位第4年,他在西底比斯達爾巴赫建造了兩座巨大神廟,還為其父未完工的阿蒙神廟綜合體繼續工作。由於法老王熱衷展示國富民強,耗費大量物力財力人力,不停地增設建築物,國庫漸空。此時,阿蒙祭司權力更加坐大。 公元前1160年,當拉姆西斯五世繼承父位時,阿蒙祭司集團已控制著埃及大多數的土地,其中一個高級祭司的兒子操縱著國家財政系統,法老王面對這種局面竟然回天乏術。公元前1153年,拉姆西斯六世坐上皇位,一直到公元前1141年都沒有什麼作為。歷史走到拉姆西斯七世時,祭司們除廣大的地產外,還擁有各地徵集的大量稅糧。國內因此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公元前1140年,拉姆西斯九世承襲一樣胸無點墨的八世皇位後,足不出戶,只當京城裡的統治者,至於全國上下及國外如何,一概不知,整天尋歡作樂。國勢衰退使周邊國家盯上這塊肥肉,他在位第8年,利比亞兩個部落的強盜,不斷地騷擾底比斯地區,使西底比斯綜合體建築工作完全陷入停止狀態。他們還得寸進尺滲透到東底比斯。侵擾者的大膽妄為,再加上沒按時發放建築工人口糧,工人反抗情緒漸強。公元前1113年,拉姆西斯十一世開始掌權,這位法老王也平庸無能,法紀鬆弛,中央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執政無方致使整個國家徘徊在四分五裂邊緣。埃及雄視天下的時代已不復返,國內盜墓成風,有時數十人結伙深入帝國陸墓狠掠,甚至有的盜匪成群結隊地從東底比斯跨過尼羅河,前來搶奪,連尼羅河西岸的十九和二十王朝的祠廟都被洗劫一空。盜挾L休止的毀損、工人報復性的怠工破壞,祭司們瘋狂地霸佔,王國上下一片混亂。不久,王國分為上、下埃及,各自建立新王朝。公元前1093年,軍隊裡出現頗有建樹的領袖赫里霍爾,他重整社會秩序,恢復對廟宇的修建工作。不久,又僭取了早年平哈西所擁有的稱號,成為卡納克神廟的最高祭司。他不但為自己增加了大臣的頭銜,而且最後攫取了全部的王室頭銜,成為埃及實際統治者,使帝國時代走向崩潰。 公元前1085年至公元前384年,是古埃及歷史上南北紛爭、外族頻繁入侵時期,史稱「晚期王國」,它包括第二十一至三十王朝,歷時744年。公元前1085年塔尼斯州州長建立了第二十一王朝,以後埃及國力不斷下降,利比亞人、亞述人和努比亞人輪番入侵,埃及處在異族統治時期。公元前十世紀中葉,受過埃及文化薰陶的示撒(Sheshonk)取得領導權,在布拔斯梯斯建立第二十二王朝,他是利比亞人的後裔,作風民主,辦事果斷,曾在巴勒斯坦戰鬥中取得勝利,現在卡納克的一些雕塑和碑文都有記載;在美吉多發現的不少文獻片斷也都有示撒名字。在他統治後期,底比斯也出現了與它並存的第二十三王朝。公元前747年,利比亞侵略者以賽斯為中心,創立了第二十四王朝。公元前720年,庫須地區的軍事將領皮安希(Piankhi)帶兵北進埃及,這群曾受埃及文化浸潤的征戰者,認為可以拯救埃及人民於蠻夷之手,他們迅速攻破了孟斐斯這座古城的防禦工事,消滅了下埃及的二十三王朝,建立第二十五王朝,修復神廟,接受當地習俗和一些制度。不過埃及人並不領情,繼續抵抗。公元前671年,亞述人組織了精良的部隊,大規模向埃及南部蠶食,並同時向當地人允諾解除他們所受的壓迫。等埃及人努力把庫須人趕回北方時,亞述人卻失信了,他們無情地摧毀古都城牆,以武力強行侵佔孟斐斯,並實施繼續向南推進,攻打上埃及,一路上惡行不斷。翌年,他們以殘忍兇猛的作戰方式結束了二十五王朝的壽命,建起亞述帝國,把埃及到波斯灣的大部分近東地區統一起來,並支持尼羅河三角洲的幾個小侯國。到了公元前664年,被支持的其中一個侯國發生了埃及人揭竿起義,首領名叫薩姆提克(Psamtik),這位英明統領者很快地趕走了亞述人,創立了二十六王朝,確立對整個三角洲的控制權。薩姆提克一世全身投入統一埃及大業、重建社會秩序,派遣三支大軍守衛邊疆;以2000年前古王國時期體制為藍本,進行劃分;復興埃及文化,使埃及在他手上又具有了生命力,並得到了暫時的喘息。公元前653年,埃及徹底擺脫了亞述帝國而獨立。公元前610年,一世駕崩,其子尼科繼位,他派腓尼基水手環繞非洲探險航行,還計劃開鑿一條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運河。公元前606年,布尼甲尼撒再建巴比倫帝國,滅亞述,而此時埃及還相當繁榮。但到了公元前569年雅赫摩斯二世掌權時,政權也受到布尼甲尼撒王國的威脅。帝位傳到了薩姆提克三世,他自稱法老,依照慣例建起第二十七王朝,又稱波斯王朝,但此時的埃及已在風雨飄搖中。 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岡比西斯(Cambyses)廢了第二十六王朝苦心經營的文化復興運動,把埃及作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並和原先統治埃及的利比亞、庫須人一樣,實行懷柔政策,修繕農田灌溉系統,挖鑿通往紅海的運河,促進商業發展,支持本土宗教和風俗。但埃及人並沒有接受這種表面的恩惠,居住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埃及人和利比亞人不斷奮起反抗統治,終於把敵軍打敗,獲得重新獨立,建立了第二十八王朝,勢力一度達到上埃及。但不久,由於部隊內部產生動亂,只統治了5年後,被第二十九王朝代替。公元前380年,奈克塔內博將軍奪得王權,建起了第中Q王朝,稱奈克塔內博一世(Nectanebo I),登基時正值波斯22萬大軍入侵埃及,埃軍初戰受挫,但後來由於波斯大將法爾納巴祖斯優柔寡斷,埃及人得以重新集結軍隊,在三角洲曼提斯附近從側翼包圍入侵者,敵軍被逼退。這位法老王在世時大肆進行國家營建工作,國內文化藝術很快繁榮起來。但到了第二代法老王塔科斯時,內部已互相傾軋。公元前360年,在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斯二世協助下,奈克塔內博二世篡奪了在位僅3年的第二代法老之位,並在公元前343年與波斯國王奧克斯作戰,但由於對外擴張過程管理不善,加上內部矛盾激化,政局動蕩,波斯王趁機橫掃埃及,深入尼羅河3個入海口,控制了埃及,二世王出逃,後來不知所終。就這樣笫三十王朝維持了60年的獨立被波斯人替代,他們建立了第三十一王朝,對當地人民施加暴政統治。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