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比利時 的原始碼
←
比利時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大戰後放棄中立== 公元前57年至公元前51年,凱撒大帝的羅馬軍隊征服了這裡的塞爾特部族,在公元前15年,將此地作為羅馬帝國的貝爾吉卡行省,當時的當地居民多從事農業和毛紡織業。 從公元57年起,比利時長期被羅馬人、高盧人和日耳曼人所分割統治。公元3世紀起,法蘭克讓弗里斯的日耳曼人,開始突破羅馬人在萊茵河上的壁壘,侵入並佔領該地。從公元4世紀起,北方的法蘭克族崛起,蹂躪比利時並加以佔領。從公元5世紀初至公元483年,龐大的法蘭克王國形成後,比利時成為它的核心部分,且係加洛林王朝重要領地。9~14世紀,比利時被各諸侯國割據。 到了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死後,帝國分裂成布拉奔特公國和許多封建小國,比利時也成為羅泰林吉亞的小公國。根據公元843年凡爾登條約的規定,比利時以斯海爾德為界,西部的法蘭德斯地區歸法蘭西,東部屬德意志帝國的洛林。 公元10世紀的時候,比利時大部分地區名義上隸屬洛林,實際上是置在地方封建貴族後裔的權力支配下,全境被劃分為法蘭德斯、布拉奔特、[[列日]]、埃洛、林堡、那慕爾和盧森堡等七大省份。 在後來的300年間,比利時的一些城鎮,不但擴大了貿易,而且還發展了地方自治。11世紀時,在洛林出現了一些教會的封建侯國。到了11世紀末,下洛林又分裂成埃諾、布拉奔特、那慕爾、林堡和盧森堡等侯國。這個時期,比利時封建領地中最富強的法蘭德斯侯國形成,擁有自己嚴整的集權管理機構,法蘭德斯侯爵僅在名義上承認自己是法國國王的附庸,實際上完全不受法國的統治,並擴展了侯國的疆域,西達諾曼第、東抵丹德爾河,又佔據西蘭的一些島嶼。 11世紀末到12世紀,受十字軍東征的影響,比利時成為毛紡產業中心,封建制度日益衰微,各地的城市紛紛興起,城市居民為了擺脫封建主的控制和壓迫紛紛展開抗爭,蓬勃興起的城市與各諸侯國之間常年混戰。尤其是在法蘭德斯地方,各城市經濟飛躍發展,富裕的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強烈的自治意識。城市統治階層的侯爵們,一方面要維護自己既得的利益,一方面也要賜予市民們保有城市和自治的權利,市法官也由市民們自己選出。 12~13世紀,比利時出現城市內部鬥爭,各封建領主之間的內訌,以及與鄰近大國的英、法、德的利害衝突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局面。1214年7月的布文戰役後,比利時的法蘭德斯被法國所控制。1280年,法蘭德斯的[[布魯日]]、伊普爾及其他城市爆發人民起義,城市貴族為了鎮壓起義而求助於法王菲力普四世,結果使法蘭德斯於1300年盡入法國之手。法國地方官員一再對比利時人民的勒索招致了反抗。1301~1302年,[[布魯日]]的手工業者奮起反抗法國人和城市貴族。1302年7月11日,在「金靴刺戰役」中,手工業者和城市步兵聯合法蘭德斯的農民,在科特賴克附近打敗了法國騎士軍。 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比利時所屬的根特城市貴族曾殘酷地壓榨織工,乃引起暴動,英法兩國乘機進行干涉。1384年,根特在接受大赦和保存城市自由的條件下,承認法王之弟勃艮第公爵「大膽菲力普」的統治,法蘭德斯歸屬勃艮第公國,各諸侯國也逐漸歸附併入勃艮第。 勃艮第王朝在15世紀中,陸續取得那慕爾、布拉奔特、林堡、赫尼郜、荷蘭、澤蘭和盧森堡等領地,使比利時逐漸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大膽菲力普」專制集權,又窮兵黷武,因而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 1477年1月,「大膽的菲力普」死於圍攻南錫的戰場上,勃艮第王朝繼承人的「大膽菲力普」之女瑪麗,在內憂外患的關頭嫁給德意志皇帝之子、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於是,比利時乃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Habsbung)馬克西米連的領邑。 1495年,統治勃艮第的哈布斯堡家族又和卡斯蒂利亞王室(今日的西班牙)締結了雙重姻盟:「美男子」的菲力普娶了西班牙的「瘋女」胡安娜,菲力普之妹瑪格麗特則嫁給了胡安娜的兄弟唐璜。 1516年,「美男子」與「瘋女」之子查理五世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至此,勃艮第王朝終於形成一個擁有17個省的政治實體。但它卻仍只能稱為勃艮第集團或尼德蘭,因為它並不是真正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只是勃艮第家族不斷用爵位和勛章拉攏和收買一些貴族的結果,而其所屬的各省,實際上都保持著各自的行政權。1543年,查理五世把尼德蘭17個省的統治權合併為一個帝國。1555年,查理五世把尼德蘭17個省的統治權,轉讓給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從此,比利時所在的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菲力普二世身為西班牙尼德蘭國王,但長期以來都住在西班牙,直到1595年去世為止,他從未踏上過尼德蘭土地,而是將尼德蘭移交其妹帕爾馬的瑪格麗特。當時她只注重軍事和外交,對比利時的內政很少過問,因此使當時的比利時和西班牙之間,僅保持一種鬆懈的隸屬關係。 由於比利時境內發生饑荒,加上西班牙的專制統治,以及對天主教採取極端的保護政策,同時對新教徒的殘酷迫害,引起了新教徒的不滿,比利時境內乃掀起了「破壞聖像」的反天主教運動,還有大批新教徒被迫逃往尼德蘭北部的河湖縱橫地區,終致比利時民眾起來反抗暴政,在起義者的心目中,天主教是代表異族統治和封建剝削的壓迫。但是這次抗暴活動,卻成為西班牙派軍佔領比利時,以及西班牙新總督阿爾發公爵建立恐怖統治的藉口。 1567年,境內又爆發了更大的抗爆運動,這次比利時雖未爭得獨立,但卻爭取到大半的自治權。1581年,西班牙將尼德蘭的17個省分為兩部分,將北部7個省的荷蘭單獨劃出,南部的10個省(後來的比利時)仍然由西班牙統治。 在17世紀的一系列戰爭中,西班牙在軍事上屢告失敗,卻將比利時的許多地方作為戰敗償付的代價。根據1609年的停戰協定,又將斯海爾德河口關閉,這對安特衛普的商業造成巨大的損害,使比利時受到沉重的打擊。 1713年烏得列支和約的簽訂,結束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比利時改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但仍保有廣泛的自治權。1787年,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在比利時實施中央集權制度,大大地影響到比利時人的自治。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比利時人也乘機群起用武力反對奧地利的統治,「布拉奔特革命」和「列日革命」的革命者,擊敗了奧地利軍隊,並成立了比利時合眾國。1790年,比利時的反抗被鎮壓下去,但是奧地利也允許比利時恢復它原有的自治地位,可是奧地利對比利時的再統治為時很短。 1792年11月6日,法國革命軍在熱馬普打敗了奧地利軍隊,推動了比利時境內反對奧地利的新起義,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全比利時的奧地利軍隊都被肅清。 1793年初,在法軍司令部的壓力下,大多數比利時城市被迫贊成把比利時併入法國。但是同年3月16日法軍在內爾溫登的挫敗,使比利時重新受到奧地利的支配,但是奧地利在比利時的第二次復辟,時間比第一次更短。 1794年,正是法國革命後的恐怖時代,法國突然出兵將比利時併為轄下的一個省份,並且實施嚴厲的中央集權制度。比利時人民十分不滿,但是懾於拿破崙的聲威,不敢用武力反對。法國政府就像對一個被征服的國家一樣來對付比利時,要比利時付出8000萬法郎的賠款,並照票面價值接受貶了值的法國紙幣。 1799年,比利時重新被法國劃分成9個省,拿破崙要極力改造比利時,舉凡法國的法典、貨幣和度量衡等制度,都搬到比利時來實施,這些便成為後來比利時文物制度的主要淵源。法國的統治對比利時有一些積極的後果,因為它帶來了封建殘餘的消滅,天主教僧侶勢力的削弱和大工業的發展。但是法國行政當局的專橫、沉重的捐稅負擔、拿破崙獨裁制度的壓迫和頻繁的募兵等,不但造成工商業的危機,也激起比利時人民的反抗。 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被歐洲聯軍打敗,全軍覆沒。後來拿破崙的「百日政變」也很快地被撲滅,法國對比利時的佔領和控制也宣告結束,但是比利時並未因此獲得獨立自主。因為歐洲列強,尤其是英國擔心法國的捲土重來,所以決定在法國西北邊界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屏障國家」,故在維也納會議上,比利時各省被正式移交給荷蘭國王威廉一世。於是,比利時與荷蘭組成了聯合王國的尼德蘭王國。這種人為的強行合併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後果,比利時人對列強的擺布,以及荷蘭統治者的專橫深痛惡絕,因此群起反抗,謀求脫離荷蘭而自行獨立。 1830年8月25日,[[布魯塞爾]]民眾發動了反對荷蘭統治者的起義,聲勢兇猛,荷蘭國王威廉一世長子奧倫治親王到[[布魯塞爾]]與起義者談判未果,乃派弗里德里希親王率軍鎮壓起義者,經過激烈巷戰後,反被比利時人擊敗。同年9月23日,比利時人宣布在[[布魯塞爾]]成立臨時政府,同時定[[布魯塞爾]]為比利時的首都。同年10月4日,比利時正式宣告獨立,定國體為世襲君主立憲制王國。同月6日,成立制憲委員會。同年11月18日,國民大會的200名代表在[[布魯塞爾]]集會,制定憲法,實行兩院制。此後,起義擴展到全國各地去。 這個時候,左右歐洲局勢的英國,恐怕法國會幫助比利時和荷蘭作戰,並恐因此引起歐洲大戰,從而影響到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利益,所以召集各國大使在[[倫敦]]召開會議,設法調解比利時與荷蘭之間的糾紛。同年12月2日,歐洲的英、法、普、奧和俄等五強一致同意,承認比利時的獨立自主,荷蘭因此不得不停止對比利時的軍事鎮壓行動。 1831年2月7日,比利時公布了首部憲法。同年6月4日,議會選出薩克森-科堡的利奧波德(Léopold de Saxe-Cobourg-Gotha)為國王,稱利奧波德一世(Léopold I),並宣布比利時為中立國。荷蘭在比利時宣布獨立後,曾派軍隊入侵比利時,利奧波德一世請求法國保護,法軍因此也開進比利時,荷蘭軍隊被迫撤出,一直到1839年才迫不得已正式承認比利時為獨立國家。從此以後,比利時脫離了1000多年來的外族羈絆,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特別是在西歐,它擔負了和平安全的重大使命。 利奧波德一世時,比利時積極整軍經武,發展工業,煤和冶煉工業發展尤其迅速,很快便成為當時歐洲少數工業國之一。在席捲歐洲的1848年大革命中,比利時過得比較平靜,只是有些城市曾發生失業者的騷動,因為共和主義者準備在[[布魯塞爾]]起義。這一時期比利時由自由黨執政,進行了一些自由主義的改革,內容是降低選民財產資格,採取救濟失業者的措施,減低糧食稅,頒布關於中學教學的法律,以取消宗教對學校的控制權等。 1852年天主教黨在選舉中獲得大多數選票,乃於1857年通過關於寺院的法律,使寺院有很大可能可以進行商業和企業活動。這不僅引起市民中民主人士的極大不滿,也使得大資產階層的憤怒,因此迫使天主教黨內閣的辭職,政權轉移到自由黨人手裡。自由黨在執政期間進行了許多進步的改革,如取消城市所徵收的產品進口稅、廢除旅途稅、減低鐵路公費、降低郵資和以燒酒稅代替鹽稅等。 1865年,比利時國王奧波德一世駕崩,由王太子利奧波德二世繼承王位。1870年的大選中,天主教黨獲勝,為了鞏固自己在國內的地位,它支持國民中弗拉芒一部分的民族運動。弗拉芒人要求達到和瓦隆人在權利上的平等,力爭弗拉芒語應該與瓦隆語一樣也應列入國語的權利。1878年大選,改由自由黨執政,進行了初等教育的改革,規定每一個市鎮最少都要維持一所由正式教師任教的免費公立學校,校園裡的宗教活動,只被允許在課餘時間進行。 19世紀末,比利時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曾參加歐洲列強對非洲的瓜分。從1882年開始,比利時得到非洲剛果屬地。在1884年的柏林會議中歐洲列強予以追認,因此比利時在1907年正式併吞剛果,並從剛果掠奪大量橡膠和象牙等資源。1909年,利奧波德二世病故,由他的侄兒艾爾貝特一世(Albert I)繼承大統。 20世紀初,歐洲形勢非常緊張,雖然比利時當時奉行中立外交政策,但德國制定的施利芬計畫仍將其列為進攻的目標。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卻向比利時發出要求讓德軍穿越比利時領土的最後通牒,同年8月14日比利時就加以斷然拒絕,德軍乃於同年9月4日大舉入侵比利時,結果遭到比利時軍隊的頑強抵抗。經過兩週的血戰後,德軍才得以進入[[布魯塞爾]],當時艾爾貝特一世曾騎馬奔馳戰壕而一舉成名。 比利時參加協約國參戰過程中,奮不顧身地與德軍展開殊死戰,使德軍進展緩慢,但最後除了佛蘭德一小部分外,其餘領土仍被德軍佔領。在這場抗戰中,比利時經濟蒙受到很大的損失,在全國57座熔鐵爐中,有26座被毀,25座受到嚴重的損壞;在全國8800公里長的鐵路中,有3650公里遭到破壞;軍民傷亡達10萬人,被流放到德國服役的有12萬人。最後,比軍退至伊澤爾河西岸固守。在整個戰爭中,國王艾爾貝特一世作為比利時軍隊的統帥堅留在國土上,比利時政府則撤到法國西海岸的哈佛爾港(Le Havre)去繼續辦公。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把征服比利時作為其西線戰爭目標的核心步驟。在佔領比利時絕大部分領土後,決定將比利時降為「屬國」地位。為此,德國佔領軍大力鼓吹極端主義的弗拉芒運動,收買和拉攏法蘭德斯地區願意投靠德國的合作者。1916年,德國比利時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分為弗拉芒語和法語兩部分,重新開辦根特大學作為弗拉芒語學府,並策劃將比利時分成弗拉芒語和法語兩個行政單位,但遭到大部分比利時人的反對。 經過4年的堅持抵抗侵略戰爭後,比利時苦盡甘來,協約國終於在1918年10月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比利時不但光復國土,並且還取得原本屬於德國的非洲盧安達和蒲隆地兩個屬地,實施委任統治。在以後的10多年中,國內工、商和農業都非常興盛,使比利時成為國際間高度開發國家之一。 1920年9月7日,比利時和法國締結軍事同盟。1922年在法國的影響下,比利時也和盧森堡締結了關稅同盟、統一貨幣單位協定和鐵道運輸條約。1920~1923年,比利時統治集團和武裝力量參加了法國佔領萊茵區和魯爾區的一切行動。1925年,作為法國同盟國的比利時被吸收參加羅加諾條約,根據這項條約,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比利時,相約保持西歐領土的現狀,而對德國東部邊界問題,則是懸而不決。 自20世紀30年代起,比利時受到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政治矛盾激化,社會動盪,政局不安,艾爾貝特一世國王在1934年一次涉水過默茲河時發生意外而死亡,王位由其子利奧波德三世繼承。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德國於1940年5月10日,公然踐踏國際法準則再次入侵比利時,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比軍曾進行了短暫的抵抗。同月28日,國王利奧波德三世被納粹德軍俘虜後,比利時喪失了獨立地位,全境淪陷,利奧波德三世以比利時軍隊最高統帥身分簽訂了比軍的投降書,因此他以後始終沒有復位。 就在同一天,以天主教黨皮埃樂為首的比利時流亡政府,遷往英國[[倫敦]]繼續號召全國人民起來抵抗侵略。並把殖民地、商船隊和黃金儲備交由盟國支配。此外,比利時本土雖然淪陷在侵略者的鐵蹄下,但是遠在非洲的比利時軍隊,仍然繼續和盟軍並肩作戰。比利時本土人民也積極展開反納粹鬥爭,他們出版地下刊物宣傳抗戰,暗中向盟軍提供軍事情報,建立秘密協助英軍回英國的「慧星」逃亡聯絡路線,並開展怠工、破壞和暗殺納粹德軍及比奸等活動。在納粹德國佔領比利時的4年多裡,比利時人民遭受到極大的財產和生命的損失,反德抵抗成員有1.6萬人被殺害,境內的9萬猶太人被消滅剩下2.3萬人,並有25萬比利時人被押往德國服勞役。
返回到
比利時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