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沙烏地阿拉伯 的原始碼
←
沙烏地阿拉伯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原係古代的大食國==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的全稱叫做沙特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沙特」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是「幸福」的意思,所以國名意為「幸福的阿拉伯王國」。 由於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沙漠裡,中國古時候稱它為「天方國」。自古以來,這裡的人民就是過著遷徒無定的游牧生活,環境很苦,各部落間也沒有統一的組織;彼此間互相爭殺,宗教信仰也不一致。一直到公元五七○年至六三二年,才由罕默德摘取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義,創立了一個統一的伊斯蘭教,中國人稱作回教。穆罕默德不但是宗教領袖,同時也是政治上的領導者,當他逝世的時候,整個阿拉伯半島已經在回教的信仰下歸於統一。 回教民族崇尚武力,對外發展迅速。在穆罕默德死後的一百年間,阿拉伯人曾先後奪取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後來波斯也被它所消滅。在八世紀初葉,阿拉伯人又征服了西班牙半島,向東併有中亞區域,進而和中國為鄰,並且侵入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國,當時中國人稱它為「大食國」。隨著阿拉伯帝國疆域的拓展,首都從大馬士革移至巴格達,阿拉伯半島終於變成邊境之地。公元九世紀,阿拉伯帝國宣告分裂。十至十五世紀被埃及統治,但伊斯蘭教的勢力並沒有衰退。進入十六世紀,由土耳其人代之而起,繼續擴張伊斯蘭教疆城,沙特阿拉伯便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在土耳其的統治下長達百年之久。然而,無論是埃及人還是土耳其人,都無法完全控制阿拉伯半島,尤其是內陸地區,諸部族各據一方,後來成為沙特阿拉伯開國始祖的沙特家族,也是這些部族之一,它興起於十五世紀中葉。 十八世紀初葉,沙特阿拉伯征服了盛產珍珠的波斯灣兩岸廣漠地區,但是沒有多久後就受到埃及和土耳其人的侵凌,所以國勢日衰。十八世紀中葉,阿拉伯半島北部利雅德地區沙特部族統治者,結合了提倡嚴格遵行可蘭經教義運動的宗教領袖們,逐漸擴張勢力至麥加及麥地那,但是在一八一八年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壓平。一八二四年沙特部族東山再起,後來又受到由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支持的薩瑪族所侵凌。一八八○年,沙特部族和拉希德部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沙特部族酋長愛米爾拉曼因戰敗而被通流亡於科威特。一九○一年,愛米爾拉曼年僅二十歲的兒子伊木.沙特(Ibn Saud)率領四十名駝兵從科威特出發,以阿拉伯國家主義者自居,輾轉征戰,所向無敵。一九○二年一月,伊本沙特率領一小隊人馬,趁著夜色潛入利雅得城內伺機殺死了守衛這座城市的拉希德人總督,並奪取了城堡。這一英勇行動使過去擁護沙特部族統治的人們歡欣鼓舞,他們紛紛匯集到伊本沙特的麾下,經過兩年的奮戰,重新征服了阿拉伯半島中部的一半地區。這時,伊本沙特的父親愛米爾拉曼將權力授給他,他就宣布自己是內志地區的統治者。一九○四年,戰敗的拉希德人請求土耳其人出兵授助,同年六月十五日,伊本.沙特被土耳其人打敗,但他並沒有被趕出阿拉伯半島的中部地區,不久就重新組織起自己的隊伍,後來土耳其人終於被迫撤走。為了加強軍事力量,伊本.沙特還建立了一個軍事宗教部族組織,稱為易赫旺,就是「敬奉唯一真主兄弟會」。一九一三年伊本.沙特征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區,開啟波斯灣沿岸的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本沙特率軍參加盟軍,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作戰。一九一五年十一月統治蘇丹,同年十二月與英國簽訂同盟條約;條約中規定英國承認伊本.沙特為內志的君王,伊本.沙特也保證不侵犯英國的屬地,並接受英國的保護,英國政府要向他提供軍火和每月五千英鎊的津貼。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伊本.沙特出兵進攻伊本.拉希德,從而結束了拉希德人的統治。從此,伊本.沙特統治除紅海沿岸漢志(Hejaz)地區以外的整個阿拉伯半島的中部地區。漢志地區是麥加的謝里夫.侯賽因統治的領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侯賽因成為漢志國王,一九二四年自立為哈里發,在阿拉伯語中「哈里發」就是「伊斯蘭社會的領袖」的意思。早在一九二一年,侯賽因的兒子阿卜杜拉就成為外約里的統治者,他的另一個兒子費薩爾成為伊拉克國王。伊本.沙特擔心被這個擁有強勁實力的家族所包圍,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入侵漢志。他依靠易赫旺去消滅對手,襲擾鄰國。一九二四年九月易赫旺攻占了麥加,從而兼並了漢志。一九二六年一月八日,伊本.沙特宣布自己兼任內志和漢志的君主,並定國名為沙特阿拉伯。一九二七年,再與英國簽訂吉達條約,獲得英國的承認。一九三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伊本.沙特將轄下的所有領土,包括內志王國、漢志王國以及屬地亞細爾、達蘭、哈薩等,合併成立了沙特阿拉伯王國,由自己出任國王,但仍將內志和漢志分開統治,分別以利雅得和麥加作為首都。一九三四年伊本、沙特在短期戰爭中擊敗也,締結塔伊夫和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沙特阿拉伯保持中立,它的中立地位在大戰快結束時才停止,因此戰後也成為聯合國原始會員國之一。一九四五年加入阿拉伯聯盟。一九四八年參加對抗以色列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九日伊本.沙特國王駕崩。這位素有「沙漠之獅」稱呼的國王逝世後,遺留下了一百零四個王子。王位中沙特(Saud)王子繼承。沙特國王以穩健著稱。在國內政策方面,他繼續推行已故沙特國王的現代化計劃,特別注重增加國內的教育設施和醫療設施。對外則採取親西方的外交政策,在蘇伊士運河事件,約里事件和伊拉克事件中,他表現良好,因此使他成為阿拉伯世界中的突出領袖人物。他和他的父親一樣,像天方夜譚裡的人物,共有二十五個王子,以及數不清的公主。後來由於他沉迷於女色、賭博和名牌汽車,終日過著花天酒地和荒淫無度的生活,而被人民所痛恨。在他在位期間,大肆揮霍國家的石油所得,建造了許多豪華的王宮,宮內的許多地方都用金子堆砌而成,來訪的賓客贈予純金打造的刀子。再加上他沒有能力處理國家的財政問題,使國家瀕於破產的邊緣,因而不得不辭去大臣會議主席之職,讓自己的弟弟費薩爾(Faysal)親王出任主席,並全面主持政府工作。一九六○年,沙特國王再次出任大臣會議主席。一九六二年,任命費薩爾為首相。一九六三年,沙特國王因病到國外就醫。一九六四年三月,將一切權力移交給攝政。同年十一月二日,王室評議會正式廢默沙特國王,由費薩爾親王出任沙特國王。 費薩爾國王作為沙特阿拉伯王國的第三任國王,是他所有兄弟中最聰明和最有魄力的一位。他是革新派人物,放棄保守的路線,接受西方新的文明科技,並一改往昔浪費的風氣,呈搌財政,使沙特阿拉伯逐步走上了現代化之路。他還廢止了奴隸制度。允許女性接受教育、進口電視機等。費薩爾國王一生只娶一位妻子,她就是伊華德王妃,這在多妻制的阿拉伯社會中是十分難得的。在對外政策方面,採取靈活機動的中立政策,既不疏遠英美等西方國家,也不反對蘇聯。同時還准備為「真正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出力;不但要為國內的人民服務,並且也要為全世界伊斯蘭教兄弟和貧困的人民服務,同時還要幫助其他的伊斯蘭教國家。一九六七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沙特阿拉伯站在阿拉伯國家一邊參戰。自從全世界能源危機在一九七二年發生以後,沙特阿拉伯因盛產石油而挖制了世界能源市場,從此身價百倍,被世界各國所重視。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五日費薩爾國王被刺殞命,由哈立德(Khaled)親王繼位,並立法赫德(Fahd)親王為王儲。 哈立德國王繼位後,繼續實行已故費薩爾國王的政策。他把處理阿拉伯事務的大權委托給王儲法赫德。自己則親自掌管外交部,積極參與外交活動。一九七三年,阿拉伯各國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受挫後,他積極組織制訂一項統一的阿拉伯政策,准備在提議中的日內瓦和平會議上宣讀。哈立德國王還向埃及提供財政授助,對戴維營會議持溫和態度,但不支持有關各方。一九八二年,哈立德國王駕崩。同年六月十三日,法赫德親王正式出任沙特阿拉伯王國的第五任國王。
返回到
沙烏地阿拉伯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