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波蘭 的原始碼
←
波蘭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曾四度被強鄰瓜分== 據傳九世紀下半葉波佩爾(Popiel)親王逝世時,接替他的是他家的長工皮亞斯特的兒子謝莫維特(Siemowit),從而建立起統治波蘭的王朝。公元九六三年,波蘭最早在歷史上有詳細記載的統治家族就是波納尼族(polane tribes)皮亞斯特(piast) 世系下的親王梅什科一世,統一了維斯杜拉河沿岸各部落小邦,形成波蘭國家的基礎。 梅什科一世(Mieszko I)建立波蘭國第一個王朝,以他家族傳奇的祖先皮亞斯特命名為皮亞斯特王朝(Piast Dynastyr並與西歐交往密切,因此波蘭很快地踏入了十世紀歐洲文明世界的行列。當時西歐基督教在奧得河和維斯杜拉河一帶廣爲流傳,於是波蘭的首都格涅茲諾成爲歐洲新的政治中心。梅什科一世爲了擴充疆域而發動戰爭,遭致失敗後被迫承認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Otto I)的宗主權,但仍擁有自己的國土。爲了免遭德國的干涉,他透過波希米亞(Bohemia)接受基督教,選擇了附屬羅馬教皇的途徑。 公元九六五年,梅什科一世迎娶基督教徒波希米亞公爵之女敦布魯芙卡爲妻,於第二年接受基督教洗禮,並下令全國改信基督教,波蘭成了羅馬教皇所承認的獨立教區,其領土與主權受教皇保護。在以後的數十年中,波蘭一方而與布格河沿岸新興的基輔公國作競爭,一方面與西斯拉夫各族進行合併。公元九六七年至九九○年,波蘭領土伸展到靠近波羅的海的波美拉尼亞(Pomerania),公元九九二年更是擴充到了西里西亞和小波蘭。 梅什科一世於公元九九三年去世,他的兒子「勇敢王」博萊斯瓦夫一世(Bolestaw I)繼位,公元九九六年征服波美拉尼亞、佔領克拉科夫,又擺脫德國基督教會的控制,使波蘭教會獨立發展,公元一○○○年波蘭第一個主教區設於格涅茲諾。 兩年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三世駕崩,博萊斯瓦夫一世奪取盧薩蒂亞(Lusatia)、米希尼亞(Misnia)和波希米亞,與德皇亨利二世(Henry II)發生三次戰爭,戰後雙方於一○一八年簽訂包岑(Boutzs)和約,波蘭得到包括盧薩蒂亞和米希尼亞在內的一大片征服地,波希米亞則歸亨利二世所有。此後他繼續,推行擴張政策,於同年七月二十一日擊敗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Yaroslav I),封女婿斯維亞托波爾克(Svyaiopolk)爲基輔大公。 博萊斯瓦夫一世的擴張成果獲得羅馬教皇的承認,於一○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由格涅茲諾大主教爲他加冕爲波蘭國王。這是波蘭最興盛時期,其版圖曾經北到波羅的海,南達黑海,領土縱貫東歐。 一○二五年博萊斯瓦夫一世死後,由梅什科一世之孫梅什科二世繼位,波蘭開始由強盛走向衰退。這位新國王精神錯亂,受到德籍妻子麗克莎(Ryxa)的控制,以致大部分領土落入波希米亞和神聖羅馬帝國之手,當他一○三四年發瘋而死後,波蘭更處於無政府狀態。 梅什科二世之子卡齊米日一世(casinlirl)經教皇特許而登上王位。一○三七年由於貴族的反皇權政變及平民反抗,加上異教種族的反基督教暴動,被迫退位並流放德國。德王康拉德二世(Conrad II)和亨利三世都給予軍事支持,於一○四○年復位,並與俄國公主多布羅涅加(Dobronega)結婚。一○四七年奪回馬佐維亞(Mazovia)和波美拉尼亞省,一○五○年又從波希米亞手中奪回了西里西亞,但每年要進貢給波希米亞大公作爲補償,因此得以恢復天主教信仰、鎭壓異教部族,波蘭全境各部族都承認卡齊米日一世爲其君主,然而德國仍係波蘭的宗主國。 一○五八年,博萊斯瓦夫二世繼父位出任波蘭國王。一○六○年他支持貝拉一世(Bovla I)獲取匈牙利王位。一○七六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承認他爲波蘭國王,他能力強而有野心,但也暴烈而輕率,一○七七年發生內亂,他的兄弟弗瓦迪斯瓦夫•海爾曼(WKadysraw Herman)與克拉科夫大主教聯合反對他,一○七九年,他在聖米契爾教堂親手將大主教殺死之後,攜王子逃往匈牙利,一○八一年客死異鄕。此後中央政府權力衰落,地方貴族勢力興起,使國家多次陷入戰爭而損失領土。 一一○二年博萊斯瓦夫三世繼位,他是博萊斯瓦夫二世的姪兒、弗瓦迪斯瓦夫的兒子,在位期間雖使波蘭的疆域恢復到梅什科一世時的統治範圍,但也沒能扭轉分散中央權力的趨勢。爲了避免將來地區割據的內部鬥爭和維持皮亞斯特王朝的領土統一,他把波蘭領土剷分給兒子,但這種安排卻更促使分裂情形延展長達兩百年之久。 一一二六年梅什科三世即位,他是博萊斯瓦夫四世的兄弟和繼承人,爲人殘暴專橫,引起權貴反對而被趕下台。一一五七年日耳曼人併呑波蘭西里西亞。一一七七年梅什科三世的兄弟卡齊米日二世在幾經波折後繼承王位。 從十三世紀開始,波蘭文化一天比一天發達,但自一二○二年卡齊米日二世之子萊謝克(Leszek)繼位爲王,波蘭不斷遭受分裂和瓦解的苦難。一二二六年,康拉德•馬佐維基公爵(Duke Konrad Mazowiecki)召集日耳曼條頓騎士團,前來波蘭協助對抗普魯士人。一二四一年蒙古大軍進攻東歐時,亨利•波保茲尼(Henryk Pobozny)統帥一支波蘭軍隊,在萊格尼察抵擋蒙古入侵軍,波蘭遭到嚴重破壞,克拉科夫慘遭焚燬,波蘭南部領土盡爲蒙古所有。但在整個分裂期間,皮亞斯特仍保持著共同的教會結構、共同的文字和經濟。當時德國移民不斷湧入波蘭,也深深地刺激了當地的市民,因此人民也希望波蘭有個統一的國家。所有這些條件都爲試圖統|波蘭王國的各親王提供了基礎,但多次嘗試均告失敗。 一二九六年,庫亞維亞(Kujavia)小公國的國王卡齊米日一世之子弗瓦迪斯瓦夫一世(Wtadystaw I),由波蘭貴族推選爲君王,然而這些貴族不久又轉向波希米亞國王文策斯勞斯二世(Wenceslas II)效忠,擁戴他於一三○○年在格涅茲諾登上波蘭王位。 弗瓦迪斯瓦夫一世爲了奪回王位,前往羅馬尋求教皇卜尼法斯(Boniface)八世的支持,並於二二○五年在匈牙利的幫助下與文策斯勞斯二世作戰,佔領了小波蘭,並於一三○六年先後_敗其他三個領地的領主,佔領了桑多梅日和克拉科夫,隨後在一三一四年佔領大波蘭及控制了沿波羅的海的北方地區,包括波美拉尼亞和格但斯克在內。後來波美拉尼亞卻落入日耳曼人條頓騎士團手中,他也未能控制西里西亞和馬佐維亞兩個省。一三二○年一月二十日,他終於在克拉科夫加冕爲波蘭國王。 一三三一年九月,波蘭與條頓騎士團發生戰爭,在同月二十七日的普沃夫采(Plowce)戰役中打敗對方,同時波蘭又以加強與匈牙利及立陶宛締結姻親的方法而建立密切的聯盟以犟固地位,到弗瓦迪斯瓦夫一世駕崩時,已爲波蘭民族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三三三年弗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子卡齊米日三世繼承王位,他採取與兩個主要敵人—波希米亞及條頓騎士團修好的政策,以進一步改善王國的地位.,他面對喪失波美拉尼亞及一三二○年爲酬謝波希米亞幫助波蘭統一所割地西里西亞的既成事實,也承認在一三四三年爲收復科亞維而與條頓騎士團在卡利什簽訂將格但斯克歸屬騎士團的協議,但兼併了加里西亞,於一三四九年重新收回了馬佐維亞,還採取改善經濟、軍事和民政的管理,制訂大小波蘭法律,並於一三六四年在克拉科夫創建大學等措施,鞏固了他對國家的統治地位,並且收容了當時被東歐各國趕出來的猶太人。因此在卡齊米日大帝時代,波蘭國勢非常強盛。 卡齊米日三世死後,因沒有子嗣,從而使皮亞斯特王朝血統中斷。繼承者是來自母方匈牙利血統的拉約士(Lajos)他於一三七○年繼承波蘭王位。拉約士也沒有兒子,他爲使女兒能接替王位,於一三七三年召集波蘭貴族和教士代表在科希策(kosice)的國會上討論這件事,但沒有達成協議。第二年又召開會議,除格涅茲諾主教派外,其餘代表均同意他的女兒作爲王儲。爲酬謝貴族們的支持,拉約士頒布保障貴族傳統權利的憲章,規定除少量土地外,他們不向王室繳納任何税款,波蘭各省的高官均由本省貴族充任。拉約士死後貴族背信,不承認已被拉約士指定的王儲瑪麗,而推選他的另一女兒雅德維加嗣位。一三八四年她即位後即規定,波蘭以後國王都必須信守拉約士頒布的憲章。 一三八六年波蘭女王雅德維加(Jadwiga)嫁給立陶宛亞蓋沃大公(Grand Duke Jagiello),並推舉亞蓋沃大公兼波蘭國王,此亦即弗瓦迪斯瓦夫二世。兩國聯姻使疆域合併,波蘭因此獲得進入波羅的海各港口的通行權。一四一○年,弗瓦迪斯瓦夫二世率領波、立聯軍對條頓騎士團宣戰,在華沙與格但斯克之間的格林瓦爾德(Grunwald)地區大獲全勝,徹底搫敗騎士團,爲此後開闢疆土奠立基礎,波蘭遂因之日益強大。 一四三四年弗瓦迪斯瓦夫二世去世,十歲的弗瓦迪斯瓦夫三世即位。一四四○年立陶宛大公被刺,隨後弗瓦迪斯瓦夫二世之子卡齊米日四世,以總督身分代替他的兄弟統治立陶宛,後被立陶宛貴族立爲大公。一四四四年,弗瓦迪斯瓦夫三世進攻巴爾幹,在瓦爾納之戰擊敗土耳其軍,此戰雖使波蘭國勢更形強盛,但弗瓦迪斯瓦夫也戰死沙場。 一四四七年卡齊米日四世即位爲王,他是弗瓦迪斯瓦夫二世的兒子,當他兄長在瓦爾納(wilna)戰役中陣亡後,即以合法繼承人身分被推選爲波蘭國王,並恢復立陶宛與波蘭的聯盟。一四五四年與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王位繼承人哈布斯堡的伊麗莎白公主結婚,聯姻的結果波蘭在國際上的地位更加鞏固。他統治國家用靈活善變和忍辱負重的政策,國家因而得以和平發展。到他去世時,在他的九個兒女中,一名成爲紅衣主教,四名兒子擔任國王,一名受封爲聖徒,三個女兒均嫁入西歐最顯赫的王朝氏族,使他成爲歐洲首屈一指的大王朝,並享有「歐洲之父」的頭銜而聞名,他統治下的立陶宛大公國,也成爲東歐的頭號強國。 自波蘭和立陶宛實行王朝聯合後,軍事力量變得非常強大,一四六六年昔日驕橫的條頓騎士画終被征服,成爲波蘭的附屬國,簽訂土倫和約,收回了在波蘭分裂時期騎士團從馬索夫瑟領主手中奪去的波美尼亞東部地區,包括維斯杜拉河河口地區和格但斯克市。經過戰爭和條約統合,十五世紀末波蘭領土迅速擴張,舉凡匈牙利、普魯士、波希米亞和波美拉尼亞等都在其勢力範圍內,此時是有史以來波蘭領土最大的時候。根據一五○五年拉多姆帝國會議(Imperial Diet of Radom)後的憲法規定,當時的波蘭只有議會才能制定法律。因此議會在貴族的控制下通過了許多法律,此種貴族參與的政治使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受到限制,也爲波蘭在十四至十九世紀成爲歐洲強國之一而奠定基礎。 一五○六年西格蒙德(Sigismund)|世即位,他是卡齊米日四世的第五個兒子,也是波蘭最重要的皇帝,一五二五年條頓騎士團公開表示效忠,並解散組織,隨之普魯士公國承認波蘭爲宗主國。一五二九年馬佐維亞公國併入波蘭版圖,一五三一年之後,又先後擊退東面莫斯科大公國的進犯,政治才算粗安。雖然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他包容保護異教徒:他喜愛藝術,在波蘭推動發展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藝術,文治武功都可圈可點。因爲他重學術的結果,一五四三年波蘭人哥白尼出版了討論太空中行星運行的論著。但是他所創造的黃金年代,也只曇花一現,在他之後又是紛亂的戰爭局面。 一五四八年西格蒙德一世去世,獨子西格蒙德二世(Sigismund II Augustus)繼位,雖然他曾結過三次婚,但都沒有子女,所以他是亞蓋沃(Jagiellon)家族最後一位波蘭國王。在他任內曾把現在是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領土的利沃尼亞(Livonia)、立陶宛公國併入波蘭,建立幅員廣大的統一王國。 一五五二年,帝國會議決定制訂宗教容忍權,容忍不同文化和宗教派別差異的存在,使波蘭免於被捲入歐洲的宗教紛爭中。儘管這時波蘭的實力相當強盛,但仍受到東鄰大國俄羅斯的威脅,沙皇伊凡三世及伊凡四世皆曾遣軍侵入波蘭。爲此,波蘭和立陶宛在王朝聯合的基礎上,於一五六九年將波德拉謝(Podlasie)、沃利尼亞(Volhynia)和基輔等省正式併入,統一成波蘭君主共和國,採取與英國和匈牙利相似的憲法,並併呑烏克蘭,逐漸發展爲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國家,國力空前壯大。 一五七六年,波蘭貴族爲抵制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而推選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君主史蒂芬•巴托里(Stephen Bdthory)爲國王,他是波蘭歷史上最有野心的國王,其目標在統一波蘭、莫斯科大公國和特蘭西瓦尼亞,曾三次率軍擊敗強鄰俄羅斯帝國,收復了被俄軍佔領的利沃尼亞。 繼承者西格蒙德三世於一五八七年繼叔父之後選爲國王,他除係波蘭國王外,還兼瑞典國王。他是瓦薩王朝瑞典國王和亞蓋沃王朝波蘭凱瑟琳的長子,自幼隨母親信奉天主教,雖努力謀求波蘭和瑞典的永久聯合,但由於宗教上與瑞典基督教路德宗的差異而引起瑞典的反抗,造成兩國間的敵視和戰爭,這種情形還延續到一六六○年:並且在對瑞典作戰的同時,也和俄國發生戰爭。戰爭初期,波蘭的利沃尼亞大部分地區被瑞典軍佔領,後來逐漸收復:並在一六一○年出兵佔領了莫斯科。 在他的操縱下,兒子弗瓦迪斯瓦夫四世當選爲俄羅斯沙皇,但並未登上莫斯科大公的寶座。一六三二年西格蒙德三世去世,弗瓦迪斯瓦夫四世繼位,承繼他父親的志業,與俄羅斯及瑞典周旋,情況雖略有進展,也不過在波里揚諾夫(Polyanov)和約中,以放棄對沙皇王位的要求、而獲得羅曼諾夫王朝的米哈伊爾(Michael Romanov)確認以前割讓給波蘭的領土,以及二十萬盧布的補償。 在十七世紀後期,歐洲有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等三強相繼興起,波蘭因夾在日耳曼和俄羅斯兩個大民族間,加上國內暴亂不斷、權力鬥爭不休,乃使這個強盛的國家從此走向沒落。 一六四八年,約翰二世•卡齊米日瓦薩(John II Casimir Vasa)在哥哥弗瓦迪斯瓦夫四世去世後繼任國王,並娶寡嫂爲妻。這時烏克蘭的哥薩克人發生暴動,俄國沙皇阿列克塞.米海洛維奇(Alexis Mikhaylovich)在哥薩克人的協助下,於一六五四年進攻波蘭,幾乎佔領了波蘭東部的所有領土;當波蘭軍隊正在東部邊疆作戰時,瑞典軍卻乘隙從西部入侵,至一六五五年佔領立陶宛和大部分波蘭本土,且在佔領期間殘暴殺掠,波蘭人口因之頓減三分之一。腹背受敵的波蘭爲了平息戰爭,乃於一六六七年與俄國在安德索沃簽訂停戰協議,將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以西的基輔割讓給了俄國。極度厭倦戰爭和內部離心的約翰二世,心灰意冷的於一六六八年九月遜位。 在繼任的國王米哈爾(Michael)短暫統治時期中,土耳其乘火打劫,在一六七二年出兵佔領波多利亞和烏克蘭西部。一六七三年,憤怒的波蘭人民在索別斯基的領導下舊起反抗打敗侵略軍,收復波多利亞和烏克蘭西部,並於一六八三年直進維也納,使「基督教歐洲」(Christian Europe)才能繼續發揚光大,因此他在一六八四年被選爲波蘭國王,稱爲約翰三世索別斯基(John III Sobieski)。他企圖將波蘭的勢力擴展到黑海沿岸,但數次進攻摩爾多瓦不僅皆敗北,最後一次還幾乎被生擒;在國內則由於貴族的相互爭鬥、諸王子犯上作亂,波蘭終陷入崩潰。 一六九六年索別斯基去世之後,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自十八名候選者之中脫穎而出,於次年加冕爲國王,於一六九九年與土耳其簽訂卡爾洛夫奇(Carlowitz)和約,波蘭取得波多利亞(Podolia)及聶伯河西部的卡梅尼克(Kamieniec)和烏克蘭;又與俄國和丹麥結盟對付瑞典,以期奪回利沃尼亞,但出師不利,在一七○四年七月,被反對派所逼而退位逃往薩克森.,百廢待興的波蘭,再度遭到瑞典的侵略。 此時被扶上王位的斯坦尼斯瓦夫˙萊什奇斯基(Stanistaw Leszczyflski)一世,也只是在瑞典恣意蹂躪下的政治犧牲品。一七○九年俄國在波爾塔瓦(Poltava)戰役中大敗瑞典,在沙皇的支持下奧古斯特二世再登上波蘭王國王位。但大多數的波蘭人民都喜歡萊什奇斯基爲國王,且受到西班牙和法國的支持。 一七三三年九月十二日,一萬二千名代表組成的波蘭議會在華沙開會,選擇了萊什奇斯基爲波蘭國王。爲此,俄國非常惱怒,竟出兵三萬逼近華沙,從而爆發了一場席捲歐洲的戰爭,史稱「波蘭王位繼承戰爭」。萊什奇斯基被迫逃亡現在的格但斯克:另外由三千名代表組成的第一議會提名奧古斯特爲波蘭新國王:號稱奧古斯特三世(August III),於是法國與薩丁尼亞—薩伏依和西班牙組成反哈布斯堡同盟,同年十月十日向奧地利宣戰。西班牙卡洛斯(Don Carlos)親王率四萬軍隊經托斯卡納和教皇邦到達那不勒斯,在比通托(Bitonto)擊敗奧地利人。但法國進攻失利,被奧地利的歐仁親王牽制在德國南部,法國雖派部隊從海路前往解救,也被俄國圍困在格但斯克。一七.三四年六月格但斯克被俄國攻陷,萊什奇斯基又逃到普魯士,國內人民爲支持他而成立吉庫夫(Dzikow)聯邦,也無濟於事。法國爲防英國和荷蘭成爲奧地利的盟國參戰,於是和奧地利達成協議,萊什奇斯基放棄王位,吉庫夫聯邦也承認奧古斯特三世。經過這場政爭內亂之後,波蘭的政權已是名存實亡。 十八世紀中葉國內政爭不息、王權不振,國勢更加衰退,經濟也一天比一天不景氣,波蘭三面受敵,曾經四度被瓜分亡國。最先是一七七二年俄國強迫波蘭貴族會議迎接彭尼亞托斯基爲波蘭國王,波蘭貴族不願接受,於是俄國就藉口波蘭內部不安,聯合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簽署條約瓜分波蘭;俄國佔領了波蘭東北部地區,普魯士佔領西北部的波美拉尼亞和埃爾默蘭德(Ermeland),奧地和則佔領了南部的加里西亞(Galicia)。這種橫蠻的瓜分,就把所分到的土地劃入自己國家領土中,也不必有所謂的沙皇兼任波蘭國王,更不必扶持受其保護的王位了。這樣使波蘭喪失百分之二十八的土地和一半的人口。 波蘭受到這次刺激,開始奮發圖強政治革新,公布憲法、廢除農奴制度,力求中興,由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Stanislaw August Poniatowzki)領導波蘭改革運動,制訂了自由主義的憲法。但保守分子結成的塔爾哥維查同盟(Confederation of Targowica)請求俄國出兵干預,普、俄、奧也心生畏懼,於是先發制人,在一七九三年第二次聯合出兵瓜分波蘭。在緊急關頭之際,不願當亡國奴的波蘭人民,在柯斯丘什科將軍(General Tadeusz kosiuszko)領導下,於一七九四年起義反對瓜分,並迅速波及全國。但是在敵衆我寡下,起義軍最後慘遭民族獨立運動就這樣失敗而亡國,波蘭也因而喪失更多的領土。 一七九五年,波蘭剩餘的領土再遭奧、俄、普三國第三次瓜分,這一次終於把波蘭整個撕裂分光,波蘭共和國至此結朿,從地圖上消失長達一百二十三年之久。波蘭的最後一任君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被軟禁於聖彼得堡,一七九八年結束了他孤單愁苦的一生。 受普法戰爭之惠,拿破崙打敗普魯士後,一八○七年在波蘭領土上建立了華沙公國,後來又從華沙公國中分出了波茲南公國。一八一五年拿破崙在俄國慘敗,根據普、俄、奧一八一四年的維也納會議規定,波蘭又遭第四度瓜分亡國,波茲南公國併入奧地利,而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則被俄國兼併,波蘭王國雖在俄國統治下仍擁有自己的政府體系和軍隊,但國王由沙皇兼任,克拉科夫成爲自由市,是波蘭象徵性的首都。 一八三○年華沙公國民衆爭取獨立,群起抗俄而慘遭流血鎭壓:一八三二年波蘭被俄國合併,正式亡國。一八四六年,克拉科夫爆發聲勢浩大的反奧起義。一八六三年一月,華沙又爆發了大規模的反俄抗爭,但都陂侵略者殘酷的鎭壓下去,因而促使俄國對波蘭教育制度實施俄羅斯化政策。德國首相俾斯麥如法泡製,在普屬波蘭也嚴格推行日耳曼化教育政策。只有在奧地利的波蘭屬地上,其自治才稍受到尊重。 災難深重的波蘭人民就這樣在亡國苦難的逆境中艱難地苟且偷生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爆發後,俄、奧、德三大帝國崩潰,波蘭人民起而行動,解除避、奧佔領者的武裝,把侵略者趕出國境,重建自己的國家。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九日,蘇維埃政府聲明廢除前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匈政府簽訂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十月二十八日在克拉科夫成立地方政權機構—波蘭清算委員會:十一月七日在盧布令成立以加里西亞社會民主黨領袖伊•達申斯基爲總理的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 新政府由主張獨立的左翼政黨聯合組成,提出沒收大地主土地,實行大工業,礦山、鐵路國有化和八小時工作制等社會改革綱領。十一月,各政治組織推舉畢蘇斯基(Pitsudski)作爲領導,他曾在一八八七年因被控刺殺沙皇流亡西伯利亞五年、後來成爲社會主義黨魁的民族英雄,他在華沙組成各黨派聯合政府後,任命社會黨的安•莫拉契夫斯基爲總理,自己則以波蘭國家元首身分統治波蘭。 這時波蘭共和國稱「波蘭第二共和國」,以示是波蘭歷史上共和國的延續,經歷一百二十三年亡國之痛的波蘭終於重獲獨立。此時波蘭共和國只擁有原波蘭王國和加里西亞西部,周圍邊界均未確定。重建後的波蘭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全國沒有統一的貨幣,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一九一九年一月二十日舉行議會選舉,二月十日在華沙召開第一次立憲議會、並成立了憲法委員會負責起草憲法。六月二十八日與普魯士在凡爾賽簽訂和約,承認波茲南省、東波美拉尼亞歸波蘭,格但斯克爲自由市,規定其他地區將由公民投票解決。八月十七日,上西里西亞的波蘭居民不滿巴黎和約對波德邊界的不公正決定,要求與祖國統一而起義,結果被德軍鎭壓。 同年波蘭和蘇聯因爲國界糾紛發生爭執,雙方爆發戰爭,波軍在維斯杜拉河畔阻擊紅軍前進,並乘勝追擊深入蘇聯境內,直逼基輔城下,佔領烏克蘭部分土地及立陶宛,迫使列寧不得不改變其世界革命的戰略。後來戰局逆轉,蘇軍反敗爲勝,攻向華沙,最後在盟國的協助下,才將蘇軍擊退。 一九二○年一月,法、英、義三國代表組成的盟國公民投票委員會來到上西里西亞,當地波蘭居民在同年八月二十日再次起義,要求回歸波蘭。一九二一年波、蘇雙方簽訂的雷加(Riga)條約確定了波蘇邊界,於是波蘭恢復了東部的大部分領土,西部邊界地區包括大波蘭、上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瓦爾米亞和馬祖爾,則屬波德爭議區,這些地區的波蘭居民爲回歸祖國一直在英勇的奮戰。同年三月十七日,立憲議會通過波蘭共和國憲法,史稱「三月憲法」,它雖確立了波蘭的議會民主制,但黨派紛爭,政治很不穩定。同年三月二十日,在英、法、義組成的盟國委員會主持下,上西里西亞(Upper Silesia)舉行一百一十九萬人的公民投票,德國從其他地方召來二十萬據說是在上西里西亞出生的人前來參加投票,結果贊成併入波蘭的有六百八十二個鄕、四十七萬九千人,贊成併入德國的有七百九十二個鄕、七十萬七千人,於是盟國委員會決定將四分之一的上西里西亞剷歸波蘭,其餘的劃給德國。同年五月三日,上西里西亞波蘭居民舉行第三次起義。同年十月,國際聯盟理事會作出最後裁決,把包括上西里西亞百分之三十的領上和百分之四十六人口的東部劃歸波蘭。 一九二二年五月十二日,波、德在日內瓦簽訂公約,正式確定兩國在上西里西亞邊界的劃分。瓦爾米亞和馬祖爾經過公民投票,分別有五個市和三個鄕劃入波蘭版圖。同年六月起開始統一使用波蘭馬克,由於財政赤字大,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引起工人強烈不滿,罷工浪潮風起雲湧。 同年十二月總統選舉,畢蘇斯基因嫌總統權力過小而拒絕做總統候選人,乃選出加布里爾•納魯托維治(Gabriel Narutowicz)擔任總理,但沒幾天就被國家民主黨人謀害,給議會民主制蒙上一層陰影。一九二三年五月,由國家民主黨等右翼政黨組成的「基督教民族統一同盟J、與波蘭農民黨「彼雅斯特」建立以維托斯爲首的聯合政府,立即遭到左翼政黨的激烈反對。由於政府無能,控制不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工人罷工引起的社會衝突愈加激烈,迫使維托斯政府十二月倒台。此時暫時退出政治舞台的畢蘇斯基,在軍隊和左翼政黨中的影響仍很大,不斷地干預國家政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瓦迪斯瓦夫•格拉布斯基(Wtadystaw Grabski)爲首的新內閣取代了維托斯政府,並著手進行財政改革。 格拉布斯基是當時著名經濟學家,爲平衡財政收支、控制通貨膨脹,採取增加財產稅、緊縮政府開支、裁減三萬名政府工作人員、限制糧食的出口等措施,以制止物價上漲。一九二四年四月更建立波蘭銀行,發行新貨幣「茲羅提」來穩定匯率。格拉布斯基的財政改革最初頗具成效,財政赤字減少、物價大致穩定、工人的工資也有提高。但下半年的氣候惡劣,造成糧食減產,引起物價上漲,波蘭的三大出口產品煤、木材和食糧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下跌;一九二五年六月德國政府又對波蘭實行關稅戰,使它失去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出口市場,對外貿易出現巨大赤字,出現新的通貨膨脹。工人失業人數增加、工資下降,開始了新的罷工浪潮。由於财政改革沒能擺脫社會經濟危機,同年十一月格拉布斯基政府辭職。之後由斯克忍斯基爲首的新內閣雖然實施一些改革舒緩了難題,但最終仍沒能擺脫經濟和政治危機。 同年,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改稱波蘭共產黨,在國內影響力增大。一九二六年五月十日,第三屆「基督教民族統|同盟與彼雅斯特」政府建立,畢蘇斯基決定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二日凌晨,畢蘇斯基率政變軍從雷姆貝托夫向華沙進軍,傍晚控制了維斯杜拉河上的兩座大橋。駐華沙的親畢蘇斯基軍隊也同時行動,佔領了東火車站等戰略據點。政變部隊遭遇政府軍的抵抗,畢蘇斯基拒絕用和平方式解決政府危機。經過三天激戰,雙方共犧牲三百七十九名士兵,九百二十多人受傷:鐵路工人的罷工,使波茲南等地支援華沙的政府軍延誤無法及時趕到。五月十四日下午,維托斯政府被迫總辭,軍事政變獲得成功。畢蘇斯基把這次政變稱爲「某種沒有任何革命後果的革命」,他的勝利是靠左翼的波蘭社會黨和首都居民的支持。次日,根據畢蘇斯基的提議,由卡齊米日•巴爾泰爾教授組織新政府,他自己任軍政部長,從此開始了波蘭現代史上的獨裁政權時期。 同年六月,國民議會選出莫希齊茨基爲總統,通過對一九二一年憲法的修改草案,總統有權解散國民議會的兩院,有權在國民議會休會期間頒布法令,議會的權力大爲削弱。政府還提出使國家政治健全化的口號,「健全化」在波蘭語讀作「薩納奇」,故五月政變後的政府又稱爲「薩納奇政府」。在「健全化」口號下,開始清除軍隊和各級政府中的反對派,此舉引起原來支持畢蘇斯基的左翼政黨反對,薩納奇政府轉而尋求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支持。 爲了掌握軍政大權,畢蘇斯基一直擔任軍隊總監和總司令職務,但在同年十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一九三○年八月至十二月曾兩次親任總理。他的親信斯瓦韋克上校組織了「與政府合作的無黨派同盟」參加議會競選。恐怖政策和逮捕反對派議員的結果,「同盟」在一九三○年的議會選舉中佔了多數,薩納奇政府開始公開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奉行所謂「均勢政策」。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和一九三四年一月,波蘭分別與蘇聯,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保證不用武力解決爭端問題;這種左右搖擺的政策使波蘭在國際上陷於孤立。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國民議會推翻了一九二一年的民主憲法,通過反民主、極權的「四月憲法」,使國家權力中心從議會轉到總統手中。總統不由國民議會直接選舉,而由兩院推選出的選舉人選舉產生,不對任何人負責。總統有權指定自己的繼承人,任免政府、軍隊等首長,召集和解散國民議會兩院,參議院的三分之一議員要由總統任命。議會權力受到進一步削弱,它不能行使對政府的不信任權。同年五月十二日畢蘇斯基病死於華沙貝爾凡德爾宮,薩納奇政府繼續推行其政策。 這個時候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爲了表示對波蘭沒有侵略性,於一九三八年通過第三共產國際,解散波蘭共產黨,使波蘭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受到很大挫折。 這樣從一九一九年復國到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波蘭人民總算是過了二十年較爲平靜的生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平靜的生活又開始波濤洶湧。
返回到
波蘭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