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羅馬尼亞 的原始碼
←
羅馬尼亞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巴爾幹半島國家== 在羅馬,直到今天還保存著炫耀圖拉真皇帝形象的古代石柱。刻滿柱上的浮雕敘述著羅馬軍隊征服遙遠多瑙河北岸國家達契亞的故事:穿盔甲的羅馬軍人正在橫渡多瑙河,身材魁梧、滿臉鬍鬚的人們跪在地上,這是達契亞領袖德凱巴魯斯的被俘戰士,站在他們身邊的是舉著劍的羅馬軍團的士兵。為這一次大捷,羅馬慶祝了一百二十三天。 在羅馬尼亞早期歷史上,一直是遭受到外國人的侵略和統治。羅馬帝國衰敗後,許多遷徙部落相繼深入達契亞境內,首先是屬日耳曼族的哥特人,他們是以羅馬帝國盟反的身分佔領達契亞的。公元三七六年,哥特人在外喀爾巴阡山被匈奴人打敗後,退出了達契亞,部分人留下與當地居民同化。公元四五四年,另一批屬日耳曼族的格庇第人打敗了匈奴人。到了公元五六七年,來自蒙古的阿瓦爾人戰勝了格庇第人,取得了對達契亞以及中歐地區的統治權,他們人數不多,但其物質文明對當地人產生很大影響。到了七、八世紀,大量從事農業的斯拉夫人開始遷徙到達契亞。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達契亞人、羅馬人與韃靼(Tatar) 人、格庇第人、布爾加人、阿瓦爾(Avar)人、朗哥巴爾德人、斯拉夫人等各族移民,曾先後佔領羅馬尼工達幾世紀之久,其中以斯拉夫人留下的痕跡最深。因此,今日的羅馬尼亞,事實上是由眾多民族混血而成。 公元六世紀的時候,羅馬尼亞人曾經和保加利亞人、希臘人、土耳其人、奧地利人、波蘭人及俄羅斯人等在東南歐戰場上稱霸。到了十二世紀,羅馬尼亞被邊境野蠻民族所征服。一三三○年,大總督巴薩拉布統一了南喀爾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間所有的領地,並建立了瓦拉幾亞(Valachia)公園,其首府設在現在的阿爾杰什縣境內的阿爾杰什宛。一三四九年博格登王(Voivade Bogdan)又建立了第二個摩爾多瓦(Mordova)公國。從十四世紀末開始,鄂圖曼帝國的勢力到達羅馬尼亞,於十五世紀初期佔領瓦拉幾亞,十六世紀又進佔摩爾多瓦。這兩個獨立公國先後成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附庸國,直到十九世紀止。其他羅馬尼亞民族居住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地區,則置於匈牙利的控制下。 羅馬尼亞人民對鄂圖曼帝國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反抗,特別是摩爾多瓦的斯特凡(Stefan)王子,他於一四七五年一月在瓦斯盧伊(Vaslul)戰役中,一舉擊敗了十二萬敵軍的入侵,保證了羅馬尼亞諸小公國的生存,在整個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斯特凡王子在位的四十七年(一四五七至一五○四),成功地統領摩爾多瓦抵抗外族的侵略。每當他打贏了一場戰,就招來幾個小孩,給他們一根長茅,告訴他們用力擲,然後在長茅落下的地方建築僧道院。他自始至終都聲稱勝利是屬於上帝的,不是他的成就。每當他出城去打仗,僧道院的所有僧尼僧侶就自動禁食三天,為這位受人敬仰的國王禱告。在他輝煌的一生中,總共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贏得了三十六場勝仗,和他的兒子佩特魯、拉瑞斯(Pertru Rares)一共建造了四十四座僧道院,分布在今日的蘇恰瓦省及尼安特省的森林中。這些位於高山上密林間的僧史蒂芬富有穿透歷史的遠見,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幸運地躲過五百多年來無數戰火的侵襲,陰森黑暗的殿堂古老牆上,依然留存了斑斕的彩色壁畫,讓後人得以一窺當年的生活狀況,以及摩爾多瓦人對上帝堅信不移的心。 到了一八世紀,突厥人的勢力才告衰退。一七七四年,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地都成為俄羅斯的保護地;後又轉入土耳其人的掌匡之中。隨著奧地利、沙皇俄國的日益強大,以及奧斯曼帝國的日趨衰落,羅馬尼亞又成了此三國的角逐對象,曾先後導致了一七八七年至一七九二年的俄、奧、土戰爭;一八○六年至一八一二年的俄、土戰爭,給羅馬尼亞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八一二年,俄國人控制了摩爾多瓦東南部的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十九世紀中葉,羅馬尼亞民族意識上升,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爆發起義,但受到土耳其和俄國的鎮壓。 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五六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歐洲列強的代表在巴黎會議上,未能就原屬戰敗國沙皇俄國「保護」的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公國的未來制度及兩國聯合問題達成協議,但通過的「巴黎和約」規定,兩公國居民可以通過臨時議會就聯合問題進行協商。一八五七年十月,兩公國臨時議會通過決議,要求聯合成立一個單一國家,取名「羅馬尼亞」。但此決議被英、法、奧、俄等七國否定,只同意把兩公國命名為聯合公國,各有自己的國王、政府和議會。一八五九年兩公國同時選舉庫扎為居主,隨後,建立統一的議會,確定布加勒斯特城為首都。一八六一年,羅馬尼亞的「貴族大會」起而將境內原有的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公國聯合起來,從當時佔領的土耳其人手中獨立出來,成為統一的國家,並在瓦拉幾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設置政治中樞。此時的特蘭西瓦尼亞仍在奧匈帝國統治下。一八六二年正式使用「羅馬尼亞」的國名取代「聯合公國」。一八六六年新王斐迪南一世就位。 一八七七年俄、土戰爭爆發,同年五月九日,羅馬尼亞議會正式通過關於羅馬尼亞完成獨立的決議,並以俄國同盟國身分參加戰爭。土耳其在戰爭中失敗,戰後簽訂的「聖斯法諾和約」和「柏林和約」正式承認羅馬尼亞為一個獨立國家。一八七八年柏林會議後,羅馬尼亞正式脫離土耳其獨立,後來它的疆土就一直不斷的在增加著。一八八三年,羅馬尼亞因擔心沙俄向巴爾幹地區擴張,乃與奧匈帝國訂立秘密同盟條約。 一九○七年摩爾多瓦北部的弗列門茲大規模農民起義。農民無法忍受地主的高額地租和沉重工役,紛紛揭竿而起。他們燒燬土地契約和文書,呼喊著要土地、降地租、懲罰貴族地主的口號,向聚集了逃亡地主的縣城進攻。圍攻摩爾多瓦首都雅西的起義者達四萬之多。三月,起義從本國東北部的摩爾多瓦發展到中西部的瓦拉幾亞。各地起義農民先後向首都布加勒斯特進軍。由於起義時間不一,組織鬆弛,缺乏武器,受到軍隊殘酷鎮壓,被殺者達一萬一千人,而於三月失敗。一九一二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鄂圖曼帝國進攻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羅馬尼亞保持中立。一九一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保加利亞進攻塞爾維亞和希臘,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羅馬尼亞於同年七月十日乘機對保加利亞宣戰,戰勝後於同年八月十日與保加利亞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結果自保加利亞手中取得了南多布羅加地區。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羅馬尼亞先是保持中立,後為取得巴那(Barat)、布科維納(Bukovina)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多數羅馬尼亞人居住的地區,乃於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參加協約國向奧匈帝國宣戰,但擋不住德國、保加利亞和奧匈帝國的同盟國軍隊自西、南兩面所發起的強大進攻,於同年十二月四日放棄首都布加勒斯特,退守到東北部的摩爾多瓦。一九一八年四月九日,新奪得政權的蘇聯共產當政府,也將屬於摩爾多瓦區城,位於波魯特(Rrut)及尼斯特魯(Nistru)之間的領土歸回。同年五月七日與同盟國簽訂屈辱的布加勒斯特條約,將大部分的布羅加割讓給保加利亞,奧匈帝國則得到羅馬尼亞蘇恰瓦縣的許多村莊,德國和奧匈帝國還壟斷了羅馬尼亞石油、造船、木材工業和多瑙河航運,以及糧食和牲畜的出口。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協約國轉敗為勝,羅馬尼亞不但廢除了布加勒斯特條約,且國土擴大了一倍以上,自俄國處取得了比薩拉比亞省,從奧匈帝國處得到特蘭西瓦尼亞和布科維納,同年十二月一日,特蘭西瓦尼亞召開了「羅馬尼亞民族大國民會議」,宣布與羅馬尼亞合併。一九一九年九月初「聖日耳曼和約」和一九二○年六月的「特里亞農和約」,對羅馬尼亞的統一給予承認。從此羅馬尼亞成為真正統一的國家,並係巴爾幹半島上最大的一個王國。 一九二年五月十一日,羅馬尼亞共產黨成立,並且加入第三國際。一九二三年三月,以阿‧庫扎為首的國家基督教保衛同盟成立,主張君主制、民族團結、民族主義和基督精神。同年度還通過一部適合時代潮流的憲法,各民族享有平等地位,實行多黨制,由自由主義黨派執政,推行土地改革。政府搜捕共產黨首腦分子,並於同年六月通過反共法案,禁止羅共的一切活動。一九二七年斐迪南一世駕崩,傳位給年僅六歲的孫子米哈爾(Michael)。一九二九年世界性經濟蕭條之後,法西斯主義抬頭。一九三○年四月,國內成立極右派的鐵衛團,接受希特勒組織的經濟援助,先後暗殺了政界許多要人,使羅國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同年六月七日,國內各階層在野勢力聯合迫使國家自由黨政府和攝政團辭職,次日,立米哈伊的父親卡羅爾(carall)親王為國王,稱卡羅爾二世。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一九三八年二月十日卡羅爾二世廢止民主憲法,宣布禁止所有政黨活動,實行獨裁統治,把國家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軸心國勢力如日中天,羅馬尼亞在一九四○年參加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並參加對蘇戰爭。同年六月二十八日,蘇聯佔領羅領土比薩拉比亞、北布寇維納(North Bucovina),以及赫扎縣(Herta)。同年八月三十日,德國迫使羅接受「維巴納裁決」,將特蘭西瓦尼亞北部割給匈牙利。在這種形勢下,實權派人物原國防大臣楊‧安東尼斯庫(Ion Antonescu)將軍出來穩定局勢,並得到鐵衛團的支持和希特勒的賞識,於同年九月五日出任首相,第二天廢黜卡羅爾,擁立其兒子十九歲的米哈爾(Michael)為傀儡君主,建立軍事獨裁政權。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一日,鐵衛團發動暴亂,佔領國家許多機構和設施,進攻兵營,大肆屠殺,數百人死於非命。安東尼斯庫調運軍隊鎮壓了叛亂,鐵衛團首領西馬流亡德國。同年六月二十二日,羅軍投入三十多個師隨納粹德軍參加了對蘇聯的進攻。一九四二年,羅軍二十多個師參加德軍的夏季攻勢。羅馬尼亞佔領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納納等地,將其改稱特蘭斯尼斯特里亞省。這時羅馬尼亞共產黨在蘇軍的支持下很快壯大。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日,羅馬尼亞成立了由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組成的民族民主同盟。同年八月二十三日,羅馬尼亞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領導發動了武裝起義,國王利用召見親德首相安東尼斯庫的機會,將他逮捕,命令軍隊佔領首都布加勒斯特各重要部門,國王並於晚上廣播宣布羅馬尼亞自即日起站到同盟國一邊,羅馬尼亞全境也被蘇軍「解放」,國內組成了親蘇的聯合政府,並陸續派出五十四萬兵力參加了蘇軍解放匈牙利和捷克的戰爭,並因此傷亡了十七萬人。同年九月十二日,羅馬尼亞代表在莫斯科和蘇聯簽訂了正式停戰協定,羅馬尼亞在戰前所擴大的地盤,除了收回特蘭西瓦尼一地外,其它的全部被瓜分,其中被蘇聯掠走了將近五萬平方公里土地。
返回到
羅馬尼亞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