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肯亞 的原始碼
←
肯亞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最先由葡萄牙統治== 早在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已到達肯亞的蒙巴薩。公元7世紀,東南沿海已形成一些商業城市,阿拉伯人開始在拉穆附近定居。在此之前,已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到此經商,他們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間乘東北季風駕船由阿拉伯半島到肯亞海岸,然後在每年6月至10月乘西南季風返航,但是這些商人來來去去,並不在此定居。 公元7世紀後,伊斯蘭教在中東興起,阿拉伯穆斯林用伊斯蘭教旗幟,建立了從西亞到北非及歐洲的大帝國,對包括肯亞在內的東非沿海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躲避戰亂,阿曼酋長蘇萊曼和賽義德等在內戰中失敗後,於公元695年率族人逃來東非海岸。公元8世紀末,來自葉門的一些阿拉伯部落也移民蒙巴薩和摩加迪沙一帶。公元915年左右,塞拉子蘇丹和6個兒子率族人來到東非,還有一些普通阿拉伯人和塞拉子人從祖居地紛紛遷來東非沿海一帶,他們在這裡定居與當地女人結婚生子,經過多代的混居後,產生了斯瓦希里(Swahili)人和斯瓦希里語新的族群和語言。 阿拉伯人在東非不僅傳播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形成新的族群,還促進了當地農業和商業的發展,並出現一些由阿拉伯人主宰的沿海商業城鎮或城邦。到了15世紀初,從摩加迪沙到夸萊的東非沿海,計有37個大大小小的城鎮,除一部分建於12世紀,大部分都是建於12∼13世紀,其中有不少城鎮是建在肯亞沿海,主要的有曼德拉、帕泰、馬林迪和蒙巴薩等。其中的1415年,馬林迪王曾派使臣向中國明朝永樂皇帝贈送長頸鹿。1417∼1419年,明朝三保太監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期間,曾訪問了肯亞的馬林迪及其他城邦,其目的雖然只在宣揚國威,而不在擴張國際貿易,但是中國的絲綢和青瓷已經輸往東非,馬林迪也用非洲的香料和象牙與中國交易。1420年,馬林迪王回訪中國,不幸中途逝於福州,葬於閩侯縣境。 15世紀末葉,葡萄牙人在尋找前往印度和東方的海路時,侵入了印度洋的非洲沿海,其目的為奪取據點、控制貿易、劫掠和榨取當地的資源,附帶傳播基督教。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達伽瑪(Vasco De Gama)首次率領艦隊繞過好望角到達肯亞沿海,蒙巴薩王對葡萄牙人心存疑慮並表示敵意,但與蒙巴薩王不睦的馬林迪王卻給予友好接待,還允許達伽瑪在馬林迪海邊建築石頭十字架。蒙巴薩王意識到葡萄牙人的前來旨在窺測和奪取土地,乃呼籲馬林迪王捐棄前嫌,共抗外敵,但未被接受。由於各城邦的不和,予葡萄牙人以有隙可乘之機,得以利用優勢的武力對旭邦各個擊破。 1505年,蒙巴薩遭到葡萄牙艦砲轟擊後,繼之被洗劫。1506年,拉穆和帕泰在葡軍的襲擊後被迫投降。至此,葡萄牙人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東非沿海的所有城邦,葡萄牙商人在肯亞沿海獲得商業獨佔權。但因力量分散,葡萄牙人只能重點經營一些城市據點。1528∼1569年,蒙巴薩和帕泰曾趁虛先後起事,葡軍馳往鎮壓,蒙巴薩再次遭到洗劫,帕泰王則納款求和。 16世紀中期,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崛起於西亞和北非,並不時襲擊東非沿海北部,與葡萄牙人爭奪勢力範圍。1585∼1588年,法札、帕泰、拉穆、基利菲和蒙巴薩等城邦,在土耳其人阿里•貝伊的鼓動和支持下起義,反對葡萄牙人的統治,葡人從印度的果阿調派艦隊鎮壓,並在馬林迪王的協助下,打敗了固守蒙巴薩的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斯瓦希里人,蒙巴薩第三次被掠奪一空。但這次更慘,因為一支食人族的辛巴部落在葡軍撤出後接踵而至,到處劫掠居民,給當地帶來了莫大的恐懼。意猶未盡的辛巴人隨後又北上包圍馬林迪,但遭到同樣兇悍與馬林迪結盟的塞格居人的襲擊,僅有百餘人逃生。 這一事件後,葡萄牙人對肯亞沿海加強控制,在蒙巴薩設長官署,於1593年修築堅固雄偉的耶穌堡,立馬林迪王哈桑•伊本•阿赫邁德為蒙巴薩蘇丹,以酬其「忠」,但實權卻掌握在耶穌堡葡萄牙長官手中,由百名葡軍駐守的耶穌堡便成為葡萄牙在東非的要塞。此後的半個世紀裡,是葡萄牙人在肯亞沿海一帶勢力最鼎盛的時期。 由於葡萄牙長官的驕橫貪婪,忍無可忍的阿赫邁德蘇丹乃於1614年到印度的果阿向葡萄牙總督告狀,未果,在他返回非洲後被葡萄牙官員買通當地部落的人加以殺害,其7歲大的兒子優素夫被葡萄牙人送往果阿接受基督教教育。 1630年,長大成人的基督徒優素夫回到蒙巴薩接蘇丹位,但不久卻皈依伊斯蘭教。1631年8月15日的基督教聖母升天日,他趁葡萄牙人忙於慶祝節日放鬆戒備之際,發動反葡起義,幾乎全殲當地的葡萄牙駐軍,也殺死一些基督徒,佔領耶穌堡。在當年的年底,還擊退了由果阿派來葡萄牙艦隊的進攻。但他的號召起義沒有得到廣泛的其他鄰近地區響應,在次年葡萄牙援軍大舉進攻前,他率眾退出了蒙巴薩,在海上繼續進行反葡活動,於1637年死於吉達。 1650年,阿拉伯半島上受葡萄牙殖民統治的阿曼(Oman),在教長蘇丹•伊本•賽義夫的領導下趕走葡萄牙人。1652年,阿曼教長派艦隊襲擊帕泰和桑吉巴的葡萄牙人,開始干預東非。1660年,賽義夫又應帕泰人的請求進攻法扎,佔領了蒙巴薩(不含耶穌堡)。1678年,葡萄牙駐果阿總督達爾梅達率軍來到帕泰,處死帕泰、拉穆、錫烏和曼德拉等城邦的首領及其部屬。1680年,帕泰王再次起義反葡,不久後被俘,於1688年在果阿遭殺害。 1696年,阿曼首領賽義德•伊本•蘇丹,率領有3000多名士兵的阿曼艦隊圍攻蒙巴薩,於1698年底攻擊耶穌堡。30年後的1728年葡萄牙人重佔此堡,但翌年又被趕走。此後,葡萄牙人專心經營莫三比克,不復北顧,肯亞沿海則由阿曼人主宰,並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期,阿曼統治者派兵鎮守以蒙巴薩為中心的重要據點。各城邦名義上服從阿曼的統治,事實上是各自為政的。當地人很快就發現了阿曼人的貪婪和霸道和葡萄牙人沒有什麼不同,因此心懷怨恨。在這段時期內,伊斯蘭文化和沿海貿易有所恢復,但城邦之間經常發生矛盾和衝突。 第二階段是阿曼的馬茲魯伊(Mazruis)家族於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的霸權時期。因為17世紀末馬茲魯伊家族曾參加攻陷耶穌堡的戰役,乃得以在蒙巴薩定居,並且靠從政和經商很快就成為當地最有財勢的家族。1741年,阿曼教長任命馬茲魯伊家族的穆罕默德•伊本•烏斯曼為蒙巴薩總督。不久,阿曼統治集團內訌不已,馬茲魯伊家族乘機宣布蒙巴薩獨立,馬林迪和帕泰等城邦也起而效尤。馬茲魯伊家族還奪取了奔巴(Pemba)作為食品主要供應地,且與帕泰的統治家族建立聯盟,在帕泰派遣駐軍;南方的武姆巴也承認蒙巴薩的盟主地位。阿曼統治者試圖扼制馬茲魯伊家族勢力,1785年曾派出一支東非遠征軍,順道前往蒙巴薩,迫其承認阿曼的最高統治權,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減弱馬茲魯伊家族在當地的實權。1807年,馬茲魯伊家族還派兵到帕泰去支持自己選擇的人繼承帕泰的王位。 後來由於馬茲魯伊家族的日益驕橫,族內開始爭權奪利,因此逐漸失去盟邦的支持,勢力也日益衰落,而此時阿曼新君賽義德正計劃重新征服東非沿岸城邦。1812年,馬茲魯伊家族在攻取拉穆的戰爭中失敗,次年拉穆歸順阿曼。1822年,帕泰和奔巴相繼脫離馬茲魯伊家族的控制。1824年,英國一艘戰艦應馬茲魯伊家族的請求,對蒙巴薩實施「保護」,後於1826年10月撤走。同年,阿曼蘇丹賽義德率軍登基蒙巴薩,經談判後允許馬茲魯伊家族的薩利姆•本•阿赫邁德留任蒙巴薩總督。1828年薩利姆再舉反旗,並於1834年擊退阿曼人的圍攻。1835年,薩利姆逝世,新任總督拉希德被迫投降,馬茲魯伊家族被逐出蒙巴薩。 第三階段是19世紀3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阿曼-桑吉巴(Zan-zibar)統治時期。1837年阿曼再次佔領蒙巴薩,因此又成為東非沿海的統治者。1840年,賽義德將首都由馬斯喀特遷至桑吉巴,想以這裡為中心建立較為安全的商業帝國。桑吉巴統治者建有北、中、南三條深入非洲內陸的商路,其中的北路以蒙巴薩為集散地,由此穿過坎巴地區深入肯亞中部至西北部,以及經坦尚尼亞北部至維多利亞湖地區。早在19世紀30年代,坎巴人就已定期組織商隊到蒙巴薩等沿海市場進行貿易;到了19世紀60年代,沿海的阿拉伯人和斯瓦希里人的商隊開始直接進入內地,除了貿易丕還進行奴隸交易。 桑吉巴對肯亞沿海的統治一直不穩,帕泰島上的錫尤和帕泰時服時反,錫尤首領馬搭卡率眾多次打敗桑吉巴的討伐。1863年,馬塔卡之子穆哈馬德又聯合帕泰的蘇丹阿赫邁德造反,結果被桑吉巴軍隊鎮壓,阿赫邁德出逃,穆哈馬德於1866年被俘,帕泰全島始告平定。阿赫邁德逃到靠近沿海內地的維圖成為當地的蘇丹,繼續抵抗桑吉巴和它的「盟友」英國,得到不少阿拉伯人的支持。19世紀80年代,維圖一度成為德國的「保護地」。1890年德國退出維圖後,阿赫邁德的後人繼續反抗桑、英當局,但被武力鎮壓。另一位反桑吉巴的首領是馬茲魯伊家族後裔的穆巴拉克•本•拉希德,他在1860年時曾被桑吉巴統治者任命為加濟(Gasi)的長官,但他一心要恢復祖業,於1871年起事,失敗後退至姆韋勒,並以此為根基地組織部落暴動,1895年兵敗投降。
返回到
肯亞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