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荷蘭 的原始碼
←
荷蘭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優秀的海上民族== 最初的荷蘭是西北歐一些郡國之一,當時的居民是塞爾特人(celts),但從公元前二世紀起,外族開始對塞爾特人住地侵襲,部分居民被日耳曼部落的弗里斯蘭人和巴塔維人(Batavi)所取代,故有明顯的日耳曼化。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就已開始入侵荷蘭。公元前58~54年,羅馬將軍凱撒逐步征服整個高盧,沿著萊茵河駐紮軍隊,相繼征服弗里斯蘭人和巴塔維人。並渡過萊茵河,侵入對岸的日耳曼地區。公元前57年征服萊茵河低地的塞爾特人和日耳曼人,在他們的居住地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工程,在里爾河與瓦爾河(waal River)間修築了50座以上的城堡,還派人在韋赫登湖和伏列伏湖間挖掘運河。從公元前12年到公元9年,羅馬人已佔據了整片萊茵河與易北河間的大片土地,荷蘭也於公元前10年淪為羅馬的殖民地。在此期間受到羅馬文化熏陶的荷蘭人,學會了建設,也大量開鑿運河,興築許多堤防。 但在羅馬人以殖民主的姿態在當地大肆搜刮、勒索的嚴重情況下,居民們忍無可忍乃揭竿而起抵抗壓迫,為此羅馬人花了將近20年時間才把此起彼落的起義鎮壓下去。但事實上反抗的種子不斷在發芽滋長。到了公元70年,巴塔維人在部分日耳曼人和高盧人的援助下,由西維利斯領導驅逐羅馬人,獲得了勝利。 但好景不長,羅馬皇帝韋斯帕西安派大將凱基納‧阿列安努斯(Caecina Alienus Aulus)來攻打,並凱旋而歸,這個地區又重回到羅馬的統治下。 公元3世紀,羅馬開始衰落,法蘭克大規模的侵襲席捲尼德蘭全境,摧毀了羅馬人的勢力,在極度混亂中弗里斯蘭人撒守海岸地帶。公元4世紀,法蘭克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與埃母(Ems)河之間的河谷地帶,這裡不久便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公元5世紀末,法蘭克人轉而改信基督教,建立中世紀初西歐最大的基督教王國,把基督教逐步傳入尼德蘭地區。 公元768年後,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禿子查理二世在位期間,尼德蘭大部分地區被法蘭克王國佔領,成為查理曼帝國的組成部分,居民也大多被強迫改信基督教。當時基督教為這些地區帶來巨大的變化,與查理二世在位期間的業績是同時並進的。 由於法蘭克帝國領土廣闊,治安穩定,善於經商的荷蘭人天賦如魚得水般獲致機會發展。當時,北方及波羅的海諸國往來的港口、巨大的交易中心設在多雷斯塔德,從英國康沃爾(Cornwall)運來的錫器、尼德蘭以北地區的毛皮、鯨魚油,以及中萊茵地區的酒都在這裡轉運。 佛蘭德是當時重要的工商業區,又因為飼養了許多綿羊,所以紡織業也應運而生,成品卻由弗里斯蘭商人轉銷各地。而農業、養牛業、捕魚業都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加洛林王朝戰事頻繁,使尼德蘭喪失了統一良機。根據公元843年的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規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虔誠者路易一世的長子保持帝號,獲得中法蘭西亞,包括了比利時、尼德蘭、德國西部、法國東部及義大利大部分的狹長地帶;次子查理二世獲得西法蘭西亞,即今法國的剩餘部分;日耳曼人路易獲得東法蘭西亞,即萊茵河以東地區。這是加洛林王朝瓦解的第一階段徵兆,預示著近代西歐國家的形成。 當時諾曼人對多雷斯塔德及其周圍地區的富庶垂涎已久,想佔為己有,故多次前來擄掠燒殺,城市被摧毀逐漸消失。位於馬斯河口的維特拉、德文特、瓦爾赫倫島、尼梅格等地陸續被焚燬,諾曼眾諸侯在瓦爾赫倫島、肯納姆蘭等地為所欲為,導至此地區的法蘭克王國勢力解體,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10世紀時,這裡成為蓋內梅蘭伯爵、赫爾提爾伯爵的領地,隨後又成為賀蘭特伯爵的領地。 11世紀自治都市逐漸形成,割據地各領主得到承認,封建制度完全形成,中世紀初期的混亂局面遂告終結。12世紀初,荷蘭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部阿圖瓦(Artois)地區的一小部分,合併成神聖羅馬帝國管轄下的低地國(low Countries)侯國,這就是尼德蘭。 從此荷蘭社會日趨安定,經濟逐漸發展,在有利於商業發展的道路交會點、河流沿岸和便於裝卸貨物的海邊建立起新都市。居民們也因協助領主解決財政上的支應,而獲得許多特權,也擴大自治權範圍。1150年,荷蘭人利用水閘和護堤開始了偉大的與海爭地的歷史,[http://en.wikipedia.org/wiki/All_Saints'_Flood_(1170) 1170年的大洪水],使荷蘭地貌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13~14世紀間,荷蘭進入封建割據時代,但烏得勒支和阿姆斯特丹等都市卻開始逐漸茁壯發展。1300年,布呂日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1369年,法國盧瓦爾族的勃艮第公爵大膽菲力普(Fhilip)與佛蘭德伯爵的女繼承人瑪格麗特結婚,勃艮第勢力便開始滲入尼德蘭,各地區的諸侯也逐漸被勃艮第家族的統治所掌握。這個家族原在佛蘭德東南方擁軍自立,在菲力普一世時佔領了佛蘭德;第三代善良的菲力普統治時,成功地獲取尼德蘭全境。大膽菲力普公爵最初於1430年接管北布拉奔特省,後又多次率軍親自出擊,征服荷蘭及澤蘭省城市聯盟。由於佛蘭德公國在11世紀末就已侵入斯海爾德河沿岸,在利益衝突下,使得荷蘭與這個公國產生長期紛爭。在菲力普三世統治期間,促使荷蘭與佛蘭德締結條約,解決爭端,他同時還是一位藝術的倡導者,15世紀荷蘭藝術的發展,就是得力於他的推展。 1457年時,勃艮第家族第四代勇敢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 Duke of Burgunoy)與波旁王朝查理一世的女兒結婚,由於他的父親晚年臥病在床,故由他當政。野心勃勃的他企圖使勃艮第成為王國,完全脫離法蘭西王國而獨立。因為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曾佔領過索姆(Somme)河的勃艮第領土,所以查理就畢生反對路易十一,成為反對路易的貴族集團「社會福利聯盟」的領袖,但是成效不彰,未竟全功。到了1468年,他與英王愛德華四世結盟,聲勢大振,可惜未過兩載,路易就奪回索姆河附近的城市,查理也毫不示弱,侵入諾曼第和法蘭西島,縱兵洗劫。1472年,雙方休戰,當時查理想把領土一路擴展到萊茵河,建立一個包括勃艮第、盧森堡、尼德蘭的統一王國。未料1475年愛德華四世與路易十一達成諒解,於是查理加冕為勃艮第國王的努力終成泡影,並於1477年初,在南錫城下陣亡,王室大業由他的女兒瑪麗‧德‧勃艮第(Marie de Bourgogne)繼承,路易十一卻主張由瑪麗母方波旁王朝的姻親繼承,不斷施加壓力,要她與未來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結婚,遭到瑪麗拒絕,於同年8月,成為弗里德里希三世,即德意志帝國皇帝之子後來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的妻子。 此舉引起路易十一的極度不滿,便出兵攻擊,使她連續喪失勃艮第領土夫蘭休孔堤、阿爾特亞等轄地,幸好在夫婿的協助下得以保全尼德蘭大部分領土。 1482年瑪麗去世,年僅4歲的兒子美男子菲力普一世繼承荷蘭領地,由馬克西米連攝政。這時佛蘭德爾‧肯納姆蘭和弗里斯蘭等都起而反對馬克西米連,尤其是他因欲恢復勃艮第公國的整個版圖而對法國發動戰爭,致使百姓稅賦沉重。在糧食供不應求的弗里斯蘭,暴發了「吃麵包與奶酪的人們」的叛亂,但是後來被鎮壓下去。1494年,馬克西米連還政給菲力普一世。1496年,菲力普一世娶卡斯提爾國王之女納娜為妻,使尼德蘭的命運從此與西班牙緊繫在一起。1506年,菲力普一世患熱病駕崩,年僅6歲的長子查理繼位,由其外祖父馬克西米連攝政。 1507年,馬克西米連任命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ustria)為尼德蘭女攝政,輔佐年幼的國王查理。在她攝政期間,尼德蘭各省因支持哈布斯堡王朝的戰役而遭橫征暴歛。查理成年後親政,於1516年成為西班牙國王;又因1519年馬克西米連卒,他進而成為奧地利王室之首,接著於1520年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稱為查理五世。在位期間,把尼德蘭首都設在[[布魯塞爾]],且採取承認都市自治的政策,這種都市圈地經濟力量,正是查理帝國的財政支柱,同時,他將已脫離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尼德蘭再次加以合併。
返回到
荷蘭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