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馬爾地夫 的原始碼
←
馬爾地夫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曾經歷六個王朝== 在公元150年時,馬爾地夫是泛指位於錫蘭(斯里蘭卡)西海岸外的一些島嶼。中古帆船時代,凡是在印度洋上爭霸的民族,如阿拉伯人、錫蘭人、伊朗人和印度人等,都曾對這個島國加以染指,最後是由西歐人後來居上,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等,相繼崛起海上,也曾參加過對馬爾地夫群島的角逐。但是富有獨立精神的馬爾地夫人,卻勇敢地起來抵抗外來的入侵者,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毅力,終能使它屹立海上,過著自由快樂的日子,這也就是今日馬爾地夫雄厚的立國之本。到了公元4世紀左右,馬爾地夫人已逐漸皈依源於錫蘭的小乘佛教。 到了公元947年,一心想和東方的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的阿拉伯人,在他們海上航線必經之路的印度洋上,無意之間發現了馬爾地夫群島的存在,深深地被它美麗的景致所吸引,將它當作便利的停靠港,還有一些人迷戀地留下來定居,從此打破了這個世外桃源的寧靜。這些精明的阿拉伯商人和隨後聞風而至的波斯商人,把馬爾地夫盛產的珍珠、瑪瑙貝、香料、椰子和魚乾等,源源不斷地運回國內。 12世紀初,僧伽羅族王子柯伊馬拉•卡羅阿(Koimala Kaloa)和他的妻子(當時錫蘭國王的女兒),分乘兩艘小船從錫蘭的色仁迪布島(Serendib Island)出發,到達馬爾地夫後先在北馬羅斯馬杜魯環礁的拉斯格蒂穆(Rasge-theemu)島作短暫的休息。善良的馬爾地夫島民們聽說錫蘭兩位貴賓蒞臨,便盛情邀請他們留了下來,並於1117年擁立柯伊馬拉為拉斯格蒂穆島的王。後來他和妻子移居到馬累島,也將馬累環礁的土著遷來馬累定居。並使兩艘船隻返回錫蘭,將大批的獅族人接來馬爾地夫定居。 在12世紀之前,馬爾地夫全國上下盛行佛教,境內廟宇林立,信徒眾多。但在1153年一位名叫阿布爾•巴拉卡特•約素夫•阿爾•巴巴利(Abul Barakat Yoosuf Al Barbary)的阿拉伯人,他來自北非的摩洛哥,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教(回教)的穆斯林,當他發現馬爾地夫的人習慣用年輕的處女獻祭給來自海上的惡魔時,他便到處女家中唸了一夜可蘭經。說也奇怪,惡魔竟然從此銷聲匿跡,島民目睹這種事實,就對伊斯蘭教的可信度深值不疑而改信了它。 對於這種有趣的神話傳說,故事的梗概是: 馬爾地夫居民中有一個迷信的風俗,認為有個魔鬼每月要從海上來群島一次。在他出海上岸的這天晚上,人們必須給它獻上一個處女作為祭品,否則整個群島就會遭到滅頂之災,這個少女是由居民抽籤決定的。當晚抽中籤的少女被關在海灘旁的一座廟宇裡。第二天清晨,人們去探望少女時,總是發現她已經被魔鬼姦污而死。 巴巴利得知後,決定親自去會一會這個魔鬼。於是在魔鬼將要出現的那天晚上,他來到了平時關押少女的廟宇裡,便開始背誦可蘭經。當魔鬼出現時,他沉住氣大聲地唸起可蘭經來,魔鬼一聽到誦經的聲音,便慌忙潛入水下,當天晚上再也沒有出現。翌日清晨,居民們照例來到廟裡給少女收屍,卻驚奇地發現一個陌生的男子在廟裡活著,乃將他立刻帶進了皇宮。當國王問他事情的經過時,他便詳細地敘述了自己如何到了廟裡,如何背誦可蘭經,以及魔鬼如何聽到誦經的聲音後便消逝在大海之中等等。講完後,他便奉勸國王要信奉伊斯蘭教。國王答應如果下個月魔鬼還不出現的話,他便改信伊斯蘭教。可是還沒等到下個月魔鬼出現的時候,國王和朝廷裡的官員們都已信奉了伊斯蘭教,國王還命令全國的居民都要信奉伊斯蘭教,並派人到別的島上去宣傳。當各島上的居民都信奉伊斯蘭教後,這個可怕的魔鬼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事實上馬爾地夫改變宗教信仰並不是上述胡說八道的原因,而是基於政治和經濟的因素。改信了伊斯蘭教後,從此國王可以利用教義進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統治,成為大權獨攬的蘇丹,剝奪擁有大權的貴族權勢,把國家全部的力量控制在自己一個人的手裡。在經濟上可以廣結阿拉伯貿易伙伴,增加自己在國際上的聲勢。 伊斯蘭教在馬爾地夫佔據統治地位後,國家對佛教採取禁錮的政策,一時間焚燒經書,拆毀寺廟,搗毀佛像,驅趕甚至殺戳僧人,使全國處在一片宗教恐怖中。據傳,在宗教轉換期間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有不少佛教徒仍對佛教念念不忘、難分難捨,有的人偷偷拜佛,有的人則拒不改教,致有很多人被抓去砍頭。馬爾地夫政府最早的歷史遺稿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國家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40年後,哈頓馬蒂環礁伊斯杜島(Isdhoo Island)的佛教徒僧侶因拒不改變信仰,被押送到馬累,當時的國王將他們斬首示眾,以表示執行伊斯蘭教義的徹底性。這一事件發生後,許多佛教廟宇被迫拆毀,並在原來佛教寺廟的遺址上堂皇地改建起了清真寺。 阿拉伯人用貿易和宗教控制了馬爾地夫群島後,很快地就左右了馬爾地夫王朝,並促使世襲國王改稱為伊斯蘭教的蘇丹,使後來的馬爾地夫曾出現過六個朝代的84位蘇丹。 其中的馬累(Male)朝代又稱為蒂穆格(Theemuge)朝代,是馬爾地夫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它始建於1153年,結束於1388年,歷經了235年,前後經歷了26個蘇丹的統治。這個王朝的創始人叫做杜維米,他親手將馬爾地夫的國教由佛教改為伊斯蘭教。 希拉里(Hilaii)是馬爾地夫群島的第二個王朝,建於1388年,結束於1558年,一共延續了170年又45天,經歷了29個蘇丹的統治。 在1420至1433年中,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一支大艦隊七下西洋,曾一度在馬爾地夫停留過,並且在馬累島上設有聯絡站,當時他稱馬爾地夫為「溜山國」,並於1422年以文獻記載外國船隻如何在這裡進行船索交易。此外,馬爾地夫曾為母系社會,歷史上不乏女性攝政的例子。 在公元16世紀的時候,歐洲海權帝國葡萄牙,在世界各地迅速擴張勢力,建立許多殖民地,除了在印度西海岸建立許多一些基地外,企圖進一步也將馬爾地夫據為己有,但苦無良策。1513年,馬爾地夫被罷黜流亡到印度果阿的蘇丹,為了要重新奪回王位,便向駐紮在印度西海岸的葡萄牙軍隊求助。這種引狼入室的行為,給葡萄牙人提供了求之不得的大好機會,他們利用馬爾地夫王室奪取王位繼承權的矛盾,在乘機幫助失勢蘇丹順利奪取王位的同時,迫使他同意葡萄牙在馬累駐軍和修築堡壘,並且設立貿易貨棧,使葡萄牙勢力毫不費力地控制了馬爾地夫群島。然而這種行為引起了大多數馬爾地夫人民的強烈不滿,各地民眾乃奮起反抗。到了1518年,駐紮在馬累的葡萄牙軍隊被一舉殲滅,使馬爾地夫人民在反西方殖民戰爭中,得到第一次勝利。 但是葡萄牙人並不就此死心,繼續待機而動。1551年,馬爾地夫蘇丹哈桑九世(Sultan Hassan IX)因對伊斯蘭教不敬而遭到罷黜,乃逃往印度西海岸葡萄牙基地科欽(Cochin)請求庇護,並在當地居住了兩年,且皈依了基督教,取教名為唐•伊曼紐爾,又與葡萄牙的一位貴婦結婚,繼續請求葡軍支援奪回王位。1552年葡萄牙艦隊捲土重來,企圖再度佔領馬爾地夫首都馬累,但在馬爾地夫全民英勇的抵抗下,未能得逞。 1558年葡萄牙第三次向馬爾地夫發動進攻,這次因雙方力量懸殊馬累終被佔領,葡軍在馬累興建了要塞,並向馬爾地夫許多環礁派軍鎮壓反抗的當地人民,殺死了許多人。又將馬爾地夫各島嶼的首領拘集在一起,威脅他們讓哈桑九世重登王位,這些馬爾地夫各島首領只好屈服。從此馬爾地夫的一切都要聽從葡萄牙駐馬累總督的命令,並被規定,所有馬爾地夫的進出口貿易都必須經由葡萄牙進行。自此,馬爾地夫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達15年半之久。這是馬爾地夫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男人被貶為奴,婦女被肆意蹂躪,並強迫所有的馬爾地夫人都去信奉基督教,試圖粗暴地將歐洲文明植入這個伊斯蘭島國,因此激起了島民們的激烈反抗。上任才兩個月的阿里四世蘇丹,表現出高度愛國精神,他勇敢地領導馬爾地夫人民對葡軍展開猛烈的反擊,但不幸壯烈犧牲,被稱為「阿里烈士」,雖然他執政時間極為短暫,卻被人民認係馬爾地夫最偉大的君主之一,而受到馬爾地夫人民世世代代的尊敬和歌頌。 1573年,在烏蒂穆島上有三兄弟揭竿而起,率眾反抗葡萄牙殖民者,長兄阿里•達庫魯芬(Ali Thnkurufaanu)不幸被捕壯烈犧牲,二弟和三弟繼承亡兄遺志,繼續帶領反抗軍前撲後繼地進行反殖民地戰爭,並設法得到南印度卡納魯爾•阿里王公的支持,通過英勇不懈的游擊戰,終於全殲馬累島上的葡萄牙軍隊,並擊斃葡萄牙駐馬爾地夫總督安迪林,全國得以光復。 葡萄牙在馬爾地夫失敗後仍不死心,又多次重振旗鼓攻打馬爾地夫,且準備扶植哈桑的曾孫為蘇丹,建立傀儡政權,但仍以失敗告終。現在國內馬累和庫魯巴島上,還陳列有許多當年葡萄牙軍隊遺留下來的黑色大砲,已成為馬爾地夫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光榮標誌。 烏蒂姆(Utheemu)是馬爾地夫的第三個王朝,它建於1573年,結束於1701年,總共延續了128年,經歷了12個蘇丹的統治。王朝的創建者穆罕默德•塔庫魯芬(Muhammad Thakurufaanu)不但是一位勤政愛民的英明領導者,並且引進多項的行政改革,採用新文字,引進機器,製造度量衡,統一貨幣,從而結束了馬爾地夫以貨易貨的古老交易制度,並建立了國防軍。 伊斯杜(Isdhoo)是馬爾地夫的第四個王朝,也是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王朝,始建於1701年,結束於1704年,只延續了4年,共有3個蘇丹。 在17世紀上半葉,葡萄牙人在南亞的勢力逐漸沒落,新興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勢力則蒸蒸日上,並積極排擠葡萄牙人在南亞的殘餘勢力。當荷蘭人在錫蘭立足後,很快就想涉足馬爾地夫群島。17世紀中葉,荷蘭已取代葡萄牙成為馬爾地夫重要的貿易伙伴,當時馬爾地夫向荷蘭輸出魚貨和貝殼等海產品,以換取香料、檳榔果和用來反擊入侵者的軍火,因為在這段時間中,馬爾地夫不時要面臨南印度巴拉巴爾海盜的侵襲,乃請求荷蘭人的幫助;而對馬爾地夫群島垂涎已久的荷蘭人,正好抓住機會允予協助,並且宣布馬爾地夫是它的勢力範圍,不容許他人的染指。如此一來,儘管來自海盜侵襲的威脅解除了,但卻前門驅虎,後門又引狼入室。1654年,馬爾地夫為了生存,不得不向錫蘭的康提王朝作象徵性的納貢,而成為錫蘭荷蘭統治者保護下的保護國。 在1662年的時候,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向馬爾地夫派出了「友誼代表團」,對馬爾地夫人傲慢無禮,頤指氣使,令馬爾地夫人「惱怒」在心,處處小心應付,婉拒任何無理要求。到了18世紀初葉,荷蘭殖民者在馬爾地夫無功而返。 迪亞米吉利(Dhiyamigili)是馬爾地夫的第五個王朝,創建於1704年,終於1759年,延續了55年,一共只經歷了三個蘇丹的統治。 早在17世紀中葉,馬爾地夫與南印度卡納魯爾•阿里王公間的關係開始惡化,伊斯坎達爾一世蘇丹拒絕向阿里王公已納貢一個半世紀之久的傳統,使得阿里王公非常惱火,乃派遣一支馬拉巴爾遠征隊加以討伐,經過一場小規模眾寡懸殊的戰鬥後,馬爾地夫戰敗。阿里王公提出馬爾地夫可以停止貢賦,但必須將距離南印度很近原屬於馬爾地夫的米尼科伊島割讓給印度,蘇丹被迫同意,換來了暫時的和平。 在1752年的一次海上巡行中,有一群來自南印度馬拉巴爾海盜,在公海上劫持了卡拉法努蘇丹,洗劫了整個馬累城,並焚燬了蘇丹王宮。為了解救被馬拉巴爾海盜劫持的人質,馬爾地夫被迫向法國駐印度本地治理的司令官求助,在得到法國人的允諾後,一群勇敢的馬爾地夫人決心把國家在馬拉巴爾海盜的佔領下解救出來。這些愛國者的領袖是哈桑•馬尼庫法魯(Hassan Maniku-faanu),他精心地策劃了反抗活動的計劃。 1753年4月7日,他一大早勸服馬拉巴爾海盜的一個隨扈打開了佔領軍營地的大門,在法軍的配合下,全力對馬拉巴爾海盜發動了襲擊,並追殺馬拉巴爾人,得以逃脫的敵人搭乘一艘船逃往海外,因此馬拉巴爾海盜佔領馬爾地夫不及兩個月就被趕走,但是後來仍不死心,不斷對馬爾地夫進行騷擾性攻擊。有一次曾佔據多納庫里(Dhonakulhi)島,並向各個島嶼進行燒殺搶掠,但最後又被哈桑•馬尼庫法魯率軍所擊退。 由於法軍的支援有功,馬爾地夫決定讓法軍在馬累留駐下來,因此蘇丹雇請28名法國士兵在馬累留守了一段時間。同年,法國殖民者與馬爾地夫蘇丹簽訂了一項影響主權的條約,明文規定法國可以在馬累駐軍。但是,一向不願向外國殖民者屈從的馬爾地夫人民,同樣不願向法國駐軍和軍艦屈服,在條約簽訂後的幾個月,再次向外國殖民者堅決反抗,迫使法軍和軍艦撤離馬爾地夫,使國家主權得以不墜。 胡拉(Huraage)是馬爾地夫群島的第六個王朝,也是歷史最久的朝代,始建於1759年,結束於1968年,其間延續了209年,共經歷了13個蘇丹的統治,直到共和。 到了18世紀中葉後,法國和其他的殖民帝國在印度洋的地位開始被英國所取代,馬爾地夫自然也隨之落入英國的勢力範圍中,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的多艘商船和軍艦曾多次在馬爾地夫海面進行試探活動。19世紀30年代前後,英國利用馬爾地夫上層貴族間的矛盾,取得當時執政的穆罕默德•伊馬杜丁四世蘇丹的信任,進一步控制了馬爾地夫群島。 1796年英國佔領印度南方的錫蘭後,對馬爾地夫的影響力更大。1882年伊馬杜丁四世死後,英國利用馬爾地夫內部進行王位爭奪戰的機會,支持伊馬杜丁二世蘇丹,並於1887年由英國駐錫蘭殖民地總督與馬爾地夫蘇丹簽約,馬爾地夫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從此,馬爾地夫必須通過英國駐錫蘭總督才能和外界發生關係,英國也插手干涉馬爾地夫的內政,連蘇丹的傳承變更也要徵得英國的同意,並且英國的軍艦也經常停泊和巡弋在馬爾地夫群島之間,使這個島國成為英國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基地。此外,馬爾地夫改向英國駐錫蘭總督納貢,但因國小人寡,貢品也只是象徵性的意思意思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自1919年起,馬爾地夫人民就不斷掀起反殖民的高潮,要求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獨立。在1932年以前,馬爾地夫的行政大權多操在蘇丹之手。1931年3月,馬爾地夫議會擬訂了第一部憲法。1932年12月22日,穆罕默德•夏姆蘇丁(Muha-mmed Shamsuddin)三世蘇丹被迫批准馬爾地夫這部憲法,改行君主立憲政體,憲法主要內容大大地限制了蘇丹的權力,引入了選舉機制,成立了人民選舉的議會,並規定了一系列的人民基本權利和自由。1934年,馬爾地夫獲得形式上的獨立,但在外交和國防上,仍由英國代理;在內政上,英國也還有絕對的影響力。1942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逼近了馬爾地夫地區,英國在阿杜環礁和干島建立了巨大的海軍基地,並強迫島上居民遷往他島。 1943年4月8日哈桑•諾里丁(Hassan Nooreddine)退位,馬爾地夫開始著手建立共和國。1948年,英國與馬爾地夫再簽訂條約,規定馬爾地夫繼續受英國的保護,但英國放棄對馬爾地夫內政上的干涉。 馬爾地夫的獨立協定,是由英、馬兩國國會所共同起草的。可是在獨立的這一天,英國已經忘記此事,馬爾地夫也沒有舉行任何慶典儀式,只是在這天早上,馬爾地夫蘇丹突然出現在英國駐斯里蘭卡(錫蘭)總督的官邸前,聲稱他是前來簽署獨立協定的,並且對自己不告來訪表示歉意。他說自己本來是到斯里蘭卡醫治牙病的,途中想起獨立之事,就順便前來處理。 1952年2月,民選的蘇丹阿卜杜爾•馬吉德•蘭納巴德里•基利吉凡(Abdul Majeed Ranna-badeyri Kilegefan)讓出王位。同年4月15日,馬爾地夫召開特別議會,與會者一致通過用全民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治國原則,並議決成立共和國,廢除伊斯蘭君主的統治。
返回到
馬爾地夫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