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斐濟 的原始碼
←
斐濟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各大城市風光好== 蘭拉巴薩(Lambasa)市,經緯度為東經一百七十九度二十四分,南緯十六度二十六分,位於斐濟第二大島的瓦魯亞島西北岸,人口約七千人。這個美麗的小城,景色優美,市民們多以漁農為生,市區的商業活動,則多係印度裔的天下。 法杜庫拉(Vatukoula)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一百七十七度五十一分,南緯十七度三十一分,是斐濟的第四大城市,也是國內的礦業中心,有一萬二千多名人口。這裡交通方便,空氣清新,林蔭夾道,景色優美,夏天特別涼爽,是國內有名的避暑勝地之一。 萊武卡(Levuka)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一百七十八度五十分、南緯十七度四十一分,是南太平洋歐瓦勞(Ovalau)島東岸的城市,也是斐濟洛邁維蒂省的省會,在一八七四年至一八八二年的時候曾為斐濟的首都。這個擁有五千多名人口的城市,現在是附近一帶商業、行政和教育的中心,對外,交通以海陸為主,有公路通經附近城市,同時它是國內三大港口之一。 那峨(Navua)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一百七十八度十分、南緯十八度十四分,擁有兩千多名居民,是一個風景秀麗的鄉村化城市,街市整潔,人民勤樸友善,是斐濟南部牛肉和牛乳的產地,農牧業都很發達。 此外,國內的重要城市還有莫巴(Mba)、莫布阿(Mbua)、莫布薩(Mbutha)、莫米(Momi)、南博瓦魯(Nambouwalu)、南杜利(Nanduri)、瑙索里(Nausori)、辛阿托卡(Singatoka)、瓦伊萊卡(Vaileka)、楊格拉(Yangarra)、拉凱拉凱(Rakiraki)、塔瓦(Tavua)、科羅(Koro)和威武(Waiyevo)等。 有八十多萬人口 全國人口有八十多萬,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四十四人。在斐濟人口中,由美尼拉西亞和波里尼西亞族人組成的斐濟土著佔百分之四十八點四,印度裔佔百分之四十六點四,其他各少數民族如東加人、三毛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歐洲白人和混血種共佔百分之五點二,中國人約有6000人。在全國人口中,男人約佔百分之五十點五,女人為百分之四十九點五。在所有人口中,一歲至十四歲的佔百分之三十六點六,十五歲至五十九歲的佔百分之五十七點八,六十歲以上佔百分之五點六,全國有縮分之二人口住在鄉村。由於這個國家限制移民入境,所以人口成長率不高。 斐濟國民平均所得約3000美元左右,物價低廉,一般人不想收入不敵溫飽,因此生活悠閒快樂。旅客沿途可見他們聚在一快談天說地,孩子追逐嬉戲於山澗中,快樂的手抱吉他隨興唱歌跳舞,一副祥和的景色。他們對政府所提倡的觀光事業都十分支持,因此一般人民也都熱情好客,連府的警察樂隊,也成為當地觀光項目之一。 斐濟最初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歐洲傳教士在十八世紀末期漸漸來到南太平洋,又經過幾十年後,才有一位名叫約翰戴維思(John Dauies)的傳教士,開始研究南太平洋各地的方言。最後在一八三五年,有歐洲人卡吉爾(Cargill)開始將斐濟語言,用英文字母寫出,編成文字。這種字母的讀法有幾個人為的特點,F字的前面有M音,D、G和Q三字的前面有N的音。所以斐濟楠迪國際機場的英文寫法為Nadi,但是要讀成Nandi。現在斐濟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斐濟語和印度語通用。 斐濟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特別是衛理公會,大多數是美以美教徒。印度裔則信仰印度教、回教和錫克教等,境內甚至還發現有猶太教公墓。大致上說起來,信上帝的人口佔百分之五十一點五,信仰印度教的人約佔百分之三十九點三,信奉回教及其他宗教的佔百分之九點二。 這個島國的教育辦得還不錯,除了有幾所專科學校和農業學校外,國內還沒有一所南太平洋各島中最大的大學,叫做南太平洋大學,除了本地學生外,還有來自諸魯、西薩摩亞和東加等國,以及所羅門群島的學生,紐西蘭政府還承認這所大學的學分。國內白人所辦的高級學校,也準許土著進入就讀。印度人辦的學校,全部使用印度文教學。全國有學生約二十萬名,其中小學生約十四萬名,中學生約五萬五千名,大專院校學生約五千名。義務教育到初中止,由初中升高中必須會考及格後才能就讀,高中畢業後通過大學聯考,才可升入大學。 斐濟的印度人,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宗教儀式和習俗。其中最著名的是過火儀式(Fire Walking)。在塔米爾(Tamil)歷的月圓日,印度教徒將針刺入身體,然後赤足在燃燒的木柴上走過。這項儀式每年八月在蘇瓦豪(Howell)路的默赫迪維(Mahadevi)寺院舉行。 此外,斐濟人也有相同的過火儀式,每月的第一、第三個星期五,在比加(Bega)島上的薩瓦(Sawau)舉行。而在楠迪的麗晶和莫三坡飯店、高拉沙灘的斐濟飯店、蘇瓦的文化中心和遊樂中心等地,則另有專為觀光客表演過火儀式的場所。 根據傳說,這種人行走在熱石頭上的「過火」能力,始於班加族(Mbenggal)的一位勇士,他在海上捕捉到一條神靈化身的鰻,鰻對勇士說,只要放了牠便賜給他和他的族人在火上行走的能力。結果武士放走了鰻,他的後人至今還擁有「過火」的能力。在過去,踏火者必須禁慾兩週,且不准吃椰子。這些人從火紅炙熱的石頭上踩過,竟能毫髮無傷,好像中國各地鄉村中的乩童。 印度教另一項著稱的傳統慶典則是火明節(Dinali Festival)。火明節在每年十及十一月之間,當天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並以果物祭拜神祇。 能歌善舞的斐濟人有一種代表性的典型美拉尼西亞舞蹈,舞者穿著纖維織成的塔巴布(Tape)做成的衣服,以花及樹葉做的飾物來裝飾身體。這項舞蹈還以白木做成獨木舟形的鼓及用穿孔的竹節敲打地面伴奏。大飯店中,每週會有二至三次默克舞蹈的表演。 這種表演用的木鼓稱為拉力(Lali),是當地傳統發號施令的工具。過去斐濟人擊打拉力,是對村人宣佈集合的訊號,村內有重要大事,都備有拉力,作為表演和展示用。 斐濟是以米飯、芋頭(Daro)和樹薯(Casava)等為主食,以雞肉和魚為副食。也喜愛吃雞和魚。 一般土著生活比較簡單,他們日常都以樹薯。麵包果,以及一種像樹根叫做塔洛(Taro)的植物為主。 他們喜歡吃自己釀製叫做卡瓦(Kara)的酒,我們喝起來有點像水煮的綠豆湯,是澱粉植物類中的一種,喝起來毫無味道,而且喝後滿口發麻;但是據說清涼去火的效力很強,因此 土人非常喜歡喝。 卡瓦酒是斐濟的國粹,每當接待嘉賓時,照例必舉行儀式暢飲卡瓦酒,以示歡迎,就像我國以茶道待客,並且相沿成習。據紐西蘭航空公司的介紹,卡瓦酒在土語中稱為耶奎納(Yaquna),以廣東話音譯為「飲乾啦」,不單發音吻合,並且與當地人豪飲的情形相比,更是貼切。 外國訪客倘蒙斐濟人舉行「飲乾啦」儀式,是他的無上光榮。上賓受邀坐在木雕有三隻腳的卡瓦酒碗旁,而迎賓的斐濟人則盛裝盤膝而坐,隔著酒碗與嘉賓相對歡聚。儀式首先是按當地人的風俗先調製「飲乾啦」繼之由主人致詞歡迎嘉賓,後由司儀按嘉賓之等級,依次獻飲,步驟有條不紊,禮儀周到。客人飲畢,應配合主人鼓掌三饗,以示歡愉感謝。 這種酒是用波里尼西亞一種胡椒樹的根製成。最常用的一種胡椒樹,高約四公尺,葉呈心形,淡綠黑色,樹色黑而起結。這種樹根晒乾後砍成小塊,再磨成粉末,用圓瓶存放,視同黃金一樣珍貴。每逢有盛大儀式,土人便用紗袋裏著這些胡椒根末,擠出其中最細的粉末,再用大缸清水調製成「飲乾啦」,然後用木碗或椰殼盛來開懷暢飲。 這種酒沒有酒精成分,但是有麻醉的特性,飲後都會令人有飄飄欲仙之感,心境一片平靜,甚至有時更會令人睏倦欲眠,所有緊張煩惱一掃而空。斐濟人譽為「長生不老藥」每飲必醉。 大概因為這種酒需要大量清水調製,被認為對腎臟非常有益。但是有利必有害,斐濟人日日如是,以致普遍患上一種起鱗癬狀的皮膚病,加上每晚盤膝而坐數小時,下身氣血不順,以致腿部也有毛病。現在這種「飲乾啦」已自成一格,隨著旅遊業的發達而變得舉世知名。 觀光客們在參觀斐濟文化中心時,只要喝下一碗「飲乾啦」就可獲得貧發證書一紙,證明的確是受過斐濟「飲乾啦」招待過的貴賓。 境內的印度人由于信仰印度教、回教和錫克教,教義不同,素食者多,對於豬、牛和羊肉也各有禁忌,因此普遍營食不良。 在蘇瓦只有三家印度餐館,中國餐廳卻有十多家,價錢還算公道。在一些市區內有許多小吃店供應早、午餐,多係平民化收費,非常方便。 斐濟人的社會基礎是家族,擁有共同血統的家族集合一起,就構成了樹落和氏族。父親是家族之長,父死就將權力交給長子,而村長則由該村家長中推選產生,各氏族的族長,從屬於地伅最高的最崇高的酋長;酋長權限非常大,各村要向酋長納貢,並需氏族長本人或其代理人親自獻上貢品。斐濟的部族有將自己不用的土地出借給其他部族而收取租金或產品的習慣,而任何一個族人有必要時,也都有向比自己富有的人要求援助的權力;而且為了使每個人不致於陷入困境,部族也會定期將多餘的財產分配給眾人。
返回到
斐濟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