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秘魯 的原始碼
←
秘魯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捕魚量列世界前茅== 秘魯西瀕太平洋,海岸線綿長,盛吹南風和東南風,又有溫博洋流從智利南部太平洋海岸,以每小時一公里的流速,經秘魯和厄瓜多爾沿海流向赤道,使這一帶的海水溫度無論冬天或夏天,都比洋流外的周圍水溫低攝氏八度左右。這股寒流在北上途中受到地球偏轉力的作用而偏西流動,但東南方向的信風又影響到它的流向,並使秘魯沿海海域中層冷水受擾上泛,形成上升流,既降低了水面的溫度,又漂起了大量硅藻類海洋浮生物,從而吸引大批的魚群,使秘魯沿海成為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漁場之一。這個漁場有八百多種魚,主要品種有鯷魚、沙丁魚、鯖魚、鱈魚、竹夾魚、鯉魚、鰺魚、鮐魚、鯔魚、鮪魚、金槍魚和馬切特魚等,另外還有牡蠣、海螺、海扇、海帶、烏賊、蝦、蟹和貝類等海產品。 這個國家的漁業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印迦帝國時代就已經開始捕魚。那時的漁民划著一種用蘆葦做的新月形小船;在波瀾壯闊的亞馬遜河或的的喀喀湖上撒網作業。他們還經常駕著木筏出海捕撈。西班牙殖民治時期,漁業發展極為緩慢,幾乎沿用原始的捕撈方法,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秘魯才有現代化漁業。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秘魯捕魚業以捕撈鯷魚為主,製成魚粉向西歐出口。一九五九年捕魚量已有212萬2362噸,居世界第五位,翌年上升到353萬8000噸;一九六一年又猛增到521萬3059噸,只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一九六二年又增至近900萬公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捕魚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是秘魯漁業的黃金時代。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一九七○年秘魯捕魚量高達1261萬2580噸,佔當年世界總捕魚量的百分之十八點,創歷史最高紀錄。一九七三年三月,政府漁業行國有化,成立秘魯國營漁業公司,將全部捕魚和魚類加工的私人企業收歸國有。翌年,秘魯國營漁業公司接收了八十四家魚產品加工廠、九十九家魚粉廠、一千四百多艘捕漁船和二萬六千多工人,幾乎壟斷了全部捕魚業和魚粉生產。但是從一九七三年以後,沿海流發生變化,厄爾尼諾現象使海水溫度升高,魚群不能游至秘魯沿海。同時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二年,捕魚量達4280萬噸,大肆為捕撈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使捕魚量劇減。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六年,平均年捕魚量不足350萬8500噸,一九七七年下降仙172萬5400多噸。 在捕魚量銳減的情況下,秘魯國營漁業公司嚴重虧損,負債累累,僅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就虧損53億9500萬索爾,兩年間欠債120億索爾。為保護漁業資源,秘魯政府決定自一九七七年一月十八日起禁止捕撈鯷魚一年,僅在與智利交界的南部海區開放捕撈。另外秘魯國營漁業公司為了擺脫困境,不得不將所有漁船賣給工人。到一九七八年時,這家公司只有工人七千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期間,這個國家的年均捕魚量在350萬噸左右。現在全國擁有各類漁船四千五百多艘,年捕魚量585萬3500多噸。國內共有五十多萬人直接依靠漁業為生,還有漁產品加工廠一百一十六家,員工一萬八千多人。此外,並有魚罐頭廠五十二家,魚粉廠一百零六家,魚油廠五十五家,魚油年產量三十四萬噸。秘魚的捕鯨業也很發達,共有十二艘捕鯨船,捕獲量在拉丁美洲首屈一指,居世界第六位。另外,國內還有三家鯨油提煉廠。
返回到
秘魯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