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馬耳他 的原始碼
←
馬耳他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島上各處風景迷人== 馬耳他最長的公路兩端相距只有二十七公里,乘坐公共汽車全程票價只花兩元二角美金,沿途可以看到許多怡人的景色。從連接瓦萊塔、塔什比埃什、斯利馬和聖朱利安的海濱公路上,可乘車觀賞海港內美麗的小港灣;從聖朱利安至聖保羅灣之間的公路上,可以乘車眺望大海。 斯利馬(Sliema)是馬耳他東部城鎮和首都瓦萊塔的一個郊區的位置在馬爾薩姆希特港灣和聖朱利安斯灣之間,是全國旅館最集中的地區,這些旅館大多面臨大海,比較出名的有騎士旅館、堡壘旅館、帝國飯店、棕櫚樹餃館、普雷魯納飯店、蒂涅賓館玫瑰別墅,它們大都集中在一條三點五公里長的濱海人行道旁-,這裡還有無數的冷飲店、餐廳和美麗的沙灘在聖朱利安還有兩家五星級大飯店,一家是希爾頓飯店,另一家是喜來登飯店。另外,斯利馬還是國內現代化的住宅區,由於這裡靠近海邊,景色優美,所以許多英國海、陸軍退役官兵都來此地居住,從而使這裡成為國內英國人最多的地方。目前這個城鎮有兩萬五千人口。 德拉果納小岬(Dragonar Point )位於斯利馬的東南面,這裡有一個大型的露天遊泳池和豪華的海濱浴場,各種水上運動的條件和設備都很完備。這裡還有一家娛樂場,設有各種賭具,供遊客盡興豪賭。 聖喬治灣(Sairt George’s Fort)位於斯利馬以北不足一公里處,這裡也有許多旅館,還有很多配備傢俱的套房和別墅可供觀光客短期租用。此地有一家規模很大的觀光大飯店,經常舉行滑水、遊艇和汽艇比賽。這裡的旅館一般附設有遊泳池,如果在海邊的話,還有海濱浴場,並設有全套的酒吧間和餐廳設備,還有舞廳。岸上有許多新式的餐廳和夜總會,其中最出名的是海港夜總會和方達托爾餐廳,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只須美金十五元。 姆迪鈉(Mdina)是馬耳他中西部的一個城鎮,在瓦萊塔西面十二公里處,靠近拉巴特。城市可能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古代曾先後被迦太基人和羅馬人所佔領,並成為羅馬人統治馬耳他時的首府所在地。現在這裡仍然是一座靜默的城堡,保存完整的舊城牆內有許多十五、十六和十七世紀所建的馬耳他式的宮殿,人們只要步入城門,就像是踏進了另外一個世紀,因為這裡至今仍保持著馬耳他文藝復興時期的風貌。城內雖然只有千餘名居民,但是每天來這裡參觀的遊人達兩千多人。 這裡最主要的觀光點是聖保羅大教堂(Saint Paul’s Cathedral Churches ),它位於姆迪納市中心的聖保羅廣場上。在一八一六年瓦萊塔的聖約翰教堂取得大教堂地位之前,聖保羅大教堂一直是馬耳他列島的宗教活動中心。根據傳說,這所大教堂是建立在羅馬總督普布利馬斯官邸的位置上,公元前六十年,聖保羅在這裡醫治好這位總督父親的病。此後,普布利烏斯便改信基督教,因此一個基督教團體就逐漸地發展起來了,並且經常在總督邸宅中舉行宗教禮拜儀式。公元四世紀,當米蘭保證此地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後,第一座教堂就在這裡建立了起來,並正式命名為聖保羅大教堂。 到十一世紀,這座教堂已經倒塌了,後來經諾曼地人羅哲爾予以修復和改進。但在一六九三年,一次強烈的地震又把它破壞了,四年之後才開始修建成今天的樣子。建築師是著名的大師洛倫佐加法(Lorenzo Gafa),他設計過群島上的許多教堂,包括澤通和維托里奧薩的漂亮的教區教堂和果佐的大教堂。在修建聖保羅大教堂這段時期內,他的才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從聖保羅大教堂正面極其勻稱的結構和他對圓頂的大膽處理中,就可以感覺到他的自信。 當第一次從聖保羅廣場對面觀看時,巴洛克(Baroque)式的正面給人一種均衡而又非常莊嚴的印象。包括西門在內的中央部分比兩邊的鄰接部分略微向前突出,而這兩邊鄰近部分則各有一座低矮的鐘樓。豎在正面的壁柱樸素單純,這些壁柱連同兩座鐘樓下邊大面積未經裝飾的石牆,加強了這座建築物的基本輪廓。圓頂是加法的傑作之,它由於在八個地方增加了小壁柱而得到升高,因此鼓狀部分就更像一個八角形物體。從每根小壁柱開始有一個大的渦巷圖案彎曲向上,直達圓頂的頂端。 大教堂是按照縱長十字架的傳統形式修建的。裡面,在西門與那些甬道之間的三個走廊之間都以彼此相通的圓拱連接起來,而每一個走廊又被從橢圓形窗戶射入的光線所照亮。教堂東面的圓形後殿,和它那四根大理石壁柱,是原先後教堂沒有受到地震破壞的唯一部分。 大教堂內部首先給人的印像是富麗堂皇。壁柱是用帶有灰色和紅色紋理的大理石做成的,拱門上和柱頭上的鍍金雕刻為教堂增添萬光彩。大教堂擁有大量銀製的燭台和吊燈,甚至高高聖壇的邊緣也是用銀箔做的。教堂內還有許多描繪聖保羅生平的雕刻和圖畫。值的注意的是,東面後殿裡描繪聖保羅乘船失事的擘畫和描繪他使人皈依基督教的祭壇背景畫,兩畫都出自馬蒂里普雷蒂之手。圓頂上表現聖保羅光輝事蹟的壁畫,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由都林的馬利奧卡法羅羅爾重新繪製過了。 一進大門就有普利馬斯的雕像。據說,主壇後面的十字架,就是以前弗雷德.布榮帶頭走在十字軍前面帶進耶路撒冷去的那個十字架。主壇兩邊各有一個小禮拜堂;在聖餐禮拜堂裡有一幅為人崇敬的聖母畫像,畫像上崁滿了白銀和寶石,這幅畫一般都認為是聖路加畫的,但很可能是十三世紀的作品在這個小禮拜堂裡還有已故主教們的墳墓,他們的綠色帽子還掛在禮拜堂入口處的拱門上。主壇南邊的耶穌受難像禮拜堂,沒有前一個禮拜堂那樣壯觀,但是其中卻藏有聖芳濟會修道士弗拉因諾琴佐所作精美的耶穌受難像。聖器室的門都是用愛爾蘭的烏橡木雕成的,每塊嵌板上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圖案。這些橡木門是使人想起這座大教堂多災多難歷史的最後一批紀念物,因此它們曾被安放在諾量地人羅哲爾修建的教堂的西邊入口處,像教堂東邊的後殿一樣是經歷了一六九三年的地震而保存下來的。 拉巴特(Rabat)是馬耳他島中西都的一個城鎮,西距馬耳他島西岸不足五公里,鄰近古都姆迪納早在羅馬帝國統治這個島國的時候,這裡和姆迪納同為馬耳他總督府所在地。阿拉伯人佔領馬耳他後,拉巴特又衰退為姆迪納的郊區。現在這裡已有一萬八千多居民,以生產葡萄酒和手工紡織品為主。 戈梅利諾(Gomerino)貴族莊園,位於拉巴特郊外的一座小山上,被層層的樹林所掩映。它建於十一世紀初,當時這裡是阿拉伯統治者的官邸所在地。阿拉伯人的基地離官邸的庭園並不很遠。現存的莊園主要建築物修建於十八世紀,是由義大利建築師卡拉佩基奧設計的,但莊園中當年奴隸住的房子、廚房、馬廏和外屋等,顯然要古老得多。 這個貴族莊園最早的主人是西西里王國的國王腓特烈(Frederick),後來他把莊園送給他的大臣古格利爾蘇爾多。此後這座莊園便不斷地從一個封建貴族手中轉入另一個封建貴族的手中,直到比阿特麗斯卡霞和泰斯塔費拉塔拮婚時,它才最後屬於泰斯塔費拉塔家族所有。一七一○年,聖約翰騎士團團長佩雷拉斯羅卡富爾將戈梅利諾男爵的頭銜賜給保泰斯塔費位塔。此後它便正式命名為戈梅利諾貴族莊園現在已經成為國內的一處重要觀光點。 人們從拉巴特出發,順著一條彎曲的道路前進,便可以看到這個位於小山上的莊園建築。進了莊園圍牆的大門後,順著一條崎嘔而狹窄的車路蜿蜓上升,經過角豆樹、杏樹和橄欖樹,可直達這座平房的紅色正門。在接近住宅的地方,種有各種各樣的果樹,如石榴樹、柑桔樹、桃樹、梨樹和李子樹,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則栽有多汁的霸王樹;在用碎石砌成圍牆的上端,到處蔓延著葡萄藤。莊園庭院的北面有一處較大的地下噴泉,大量的泉水使莊園下面的山谷成為全島比較青蔥可愛的肥沃地區之一 ,並可耕種各類農作物,因而也使這座莊園成為此地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村落中心,附近還有一家小學校,可供全村適齡兒童就學。 戈梅利諾貴族莊園的住宅面積很大,它的廚房裡有一個用石頭砌成巨大的灶,可以同時燒煮五口大銅鍋。廚房的地面是用不整齊的石板鋪成,高懸在上面的則是巨大的石樑,這些石樑都靠圓拱來加以支承。從廚房到餐廳,要經過許多迷宮式的休息室。這間餐廳非常富麗堂皇,廳內有高大的石頭圓拱和開在堅牆厚壁上的小小的條格窗子。陽光則多半是從開在天花板正中央的一個十九世紀時,安置的扇形天窗照射進來,窗上裝有堅固的鐵格子,以防竊賊從屋頂上破窗而入。 餐廳有一道門,可以通往一間又窄又長可以曬到陽光的休息室,這裡以前原是一條有圓拱的走廊,從這裡可以俯瞰後面的花園。它還和整個住宅的主要正面相平行,並有一道門通向這座建築物正中一間最主要的房間,當然這間房間也可以從相反一端的前門進入。現在,莊園的主人已將這間房間作為客廳,偶爾也在這裡舉行舞會。客廳的左邊有一間寢室和一間小書房,還可以通向另一間可以曬到太陽的狹長休息室,從這裡可以俯瞰另一側的花園和庭院。客廳的右邊有兩間大寢室和一間典雅別緻的化妝室,穿過化妝室,走下一段短短的階梯,便到達聖安東尼教堂。 聖安東尼教堂(Saint Anthony Churches)是戈梅利諾莊園內的一個小禮拜堂,位於莊園主樓的右邊。建於一七一八年,並以當地修道院院長安東尼的名字來加以命名。教堂的上面有一塊三角形的壓頂石,在壓頂石的上面還有一個石刻的十字架,這個巨大的十字架矗立在教堂屋頂的上空。這座小教堂除了一座鐘樓外,外部的主要裝飾就是一個石雕的紋章,紋章上刻有一頭公牛、三顆星星和泰斯塔費拉塔家族的箴言「創業維艱」。教堂的內部是按同一規格建造的,質樸無華,在牆上嵌有一塊大理石板,下面擺著一排排供信徒祈禱用的木頭長凳。祭壇上面有義大利畫家安東尼奧德洛夫雷繪製的「聖母懷胎」、「帕杜亞的聖安東尼」和「聖菲利普.內里」等三幅珍貴的油畫比爾澤布賈(Birzebbuga)是馬耳他島東南部的一個濱海城鎮,位於美麗灣畔,當年 馬耳他大圍攻時,土耳其入侵者就是從這裡登陸的,現已成為國內的一處避暑勝地。近年來馬耳他政府又在此修建了港口,建有貯油設施和油庫碼頭。附近有阿爾達拉姆岩洞、博因納杜爾巨石神廟和青銅時代的衛城遺址等多處古蹟名勝。這裡現有八千六百多名居民。 莫斯塔(Mosta)位於馬耳他島中部,南距姆迪納不到五公里,兩地間公路相連。現在有九千五百多名居民。一六○八年,這個城鎮被立為教區。城中最有名的歷史名勝便是聖索非亞教堂,它的圓頂非常宏偉壯觀,教堂內可以同時容納一萬二千名信徒做禮拜,名列世界第三,它和馬耳他所有的教堂一樣,都是用當地的馬耳他大理石建造的,裝飾全用金銀和寶石。 保拉(Paola)是馬耳他島東部的一個城鎮,位於瓦萊塔以南五公里處。它始建於一六二六年,城名源自聖約翰騎士團團長安圖勒德保羅(Antonine de Paule)的姓,因為這座城鎮當年是他下令修建的。十九世紀末以後,隨著與此毗鄰的格蘭德港船舶修造廠的迅速發展,這裡逐漸發展成為工人居宅區,現有一萬九千四百多名人口。 保拉城內有一家叫做惠爾康的小雜貨店,它就像大多數馬耳他小商店一樣,大小和形狀都像是一個汽車房,但它卻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因為它是建造在世界的一大奇蹟上。一九二○年時,一批工人們在這家小雜貨店旁邊挖井的時候,無意中挖出了一個非常奇特的地下室。後來考古學家鑒定,認為是一座大約四千年前石器時代的人用石製工具造成的廟宇,是用石鑿子在天然岩石上鑿成的,有三層樓深,形狀和裝飾都非常精緻,石鑿留下了條條的痕跡,清晰可辨,就像老鼠偷食奶酪乾時留下的齒痕。它的最下層離地面有四十呎,有許多圓形的墓穴。最上層與原來的入口處相通,已經封閉,現在的入口是新建的,有旋轉石級直達中間的一層,這裡有許多石室,並有通道相通,甬道畫頭是一間深達五十英尺的方形大廳,中央僅有兩根石柱,回壁、地板和天花板都是琢磨得很平坦的石塊,左邊壁上有一個高兩呎多的橢圓形洞穴。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廟,現在有很多人們到這裡來禮拜廟宇內那些小巧蹲踞的女神像。馬耳他島上的這種古廟宇共有八處,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沒有的。 塔爾辛(Tarxien)位於保拉城東一公里處。這裡有一處非常出名的古廟群,是馬耳他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所修建的歷史遺跡,多年來一直湮埋於地下。一九一四年,有一位當地的農夫耕地時掘到不少石板,後來經考古學家證實是四千多年前的古廟群。這種巨型石板與古埃及人砌金字塔時所用的相似,每一塊巨石長約八英呎,寬約四英呎、厚兩呎半。這種在地面上的無頂石廟呈橢圓形,有前門和長廓,有供奉的祭台及神位,神位是由兩塊豎立的石塊頂著一塊橫石而成,豎石之間就是供奉神像的所在,廟內祭台、甬道、石桌和石屏上都刻有螺旋型或綿羊、山羊和豬等的花紋。廟內還發現許多「胖女人」的雕像,都是沒有無頭的據推測頭為木裂,所以早已腐爛。遠一處古廟群是在地面上建成,當初並沒有被泥土淹沒,可能是古代的羅馬人把它埋沒。現在這個古廟群已被清理而恢復了原狀,只是還堆滿了當時用來推送石材用的圓形小滾石。在這座廟宇中還可以看到馬耳他島上常見的一種繩套,是在金屬環套沒有發明之前,人們用來拉牛馬和拖石塊 的。 維托里奧薩(Vittoriosa)是馬耳他島東部的一個城鎮,它的位置在瓦萊塔南面一個突入格蘭德港的一個小半島上,三面臨海,西面隔戰艦灣和森格萊亞相望,並與科斯皮夸和森格萊亞組成舊時著名的三鎮,是馬年他重要的造船和修船基地,現在有七千五百多人口。 這裡原名比爾古,一五三○年十月二十六日,聖約翰騎士團在里爾,亞當團長的率領下,從此地登陸馬耳他,此後這裡便成為騎士團在馬耳他島上的第一處駐紮地。一五四○年,騎士團在這裡建立了一所造船廠,但它的規模很小,只能維修船隻.騎士團所需的戰艦大部分走向歐洲船廠訂購的。一五六五年在著名的「馬耳他大圍攻」中,比爾古成為騎士團抵禦土耳其人入侵的重要據點。戰後,這裡改名為維托里奧薩。一五七○年,騎士團將行政中心遷往新都瓦萊塔。 一六○○年和一六三六年,這裡的船塢經過兩次擴建後,使造船業得到很大的發展。騎士團海軍的大部分造船、維修、供應及行政等設施和建築都興建在戰艦灣邊。這些機構的各種業務活動迅速地繁榮了當地的商業。 十七世紀時,受聖約翰騎士團頻繁的海上搶掠活動,大大地刺激了馬耳他經濟的發展,這種海盜行為當時被視為合法的,因為他們專門搶劫過往的伊斯蘭教國家的商船。騎士團的三十多艘海盜船大都以維托里奧的戰艦為基地。阿隆索德,康特雷拉斯(Alonoso deContreras )是當時一名最出名的海盜船長,他生於一五八二年,父親是馬德里一位門第顯赫的貴族。他在過了一段充滿鬧事鬥毆的早年生涯後,因搶劫和殺人罪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受到通緝,被迫逃往馬耳他。後來他在維托里奧薩加入了騎士團,並擔任海盜船長。在他的海盜生涯中,驚險事件層出不窮,有一次他和船員分贓時,險些被兩艘伊斯蘭戰艦所擒獲。另外,他在維托里奧薩還供養了一名貪得無厭的漂亮情婦,他的分贓所得絕大部分用以搏取牠的歡心。 十七世紀晚期,維托里奧薩造船廠經遇再次擴建後,造船能力大為提高,已經能造出載有二十二門大炮的大型戰船。一八○○年英國人佔領馬耳他後,這裡便成為英國皇家海軍一處重要的維修基地。一八五九年,戰艦灣港內又修建了專供商船使用的碼頭。一八八○年後這裡又成為地中海過往船隻主要的中途加煤站。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這違裡已能造出萬噸級的遠洋巨輪,船廠工人有兩萬一千多人。此地的造船業並成為馬耳他最主要的重工業。 聖安吉洛要塞(Saint Angelo Fort )位於維托里奧薩所處小半島的頂端,它隔著格蘭德港,面對瓦萊塔。人們站在瓦萊塔巴拉卡公園眺望這裡,要塞上堅固的石灰岩防禦工事,小禮拜堂和古老的官邸等都歷歷在目。此地理在已成為觀光客必遊之地。 這個地方原先名叫卡斯特洛馬雷(Castello Mare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馬耳他先民們就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史前時期的古廟宇。當阿拉伯人征服馬耳他後,回教徒拆毀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宇,並用一些石頭築起了第一座城堡。一○九○年,諾曼地人羅哲爾來到馬耳他,趕走阿拉伯人後,在岩壁之中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將它奉獻給聖母。十五世紀時,德納瓦家族獲得這座要塞的管轄權。一五三○年聖約翰騎士團進駐馬耳他時,追裡是全島唯一的防禦要塞,最初只能容納一門小加農炮,兩門大炮和幾門迫擊炮。在此後的三十年裡,這座要塞多次加以擴建,修成六座炮台,並改名為聖安吉洛要塞。在一五六五年的馬耳他大圍攻中,這裡成為聖約翰騎士團的重要據點,險些被土耳其入侵者攻佔。 一九一二年.聖安吉洛要塞波英國皇家海軍接管。有趣的是它居然變成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基地艦,並被正式命名為「埃格蒙特號」戰艦。一九三三年,這座要塞叉被重新命名為「聖安吉洛號」。它的地下通道四通八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延長了,並分別取名為攝政街、牛津街和女人街等。在這次大戰期間,要塞被德國轟炸機直接炸中共十九次,破壞得非常嚴重。現在這裡的建築已被完全修復,並對觀光客開放。 聖安妮禮拜堂(Chapel OF Saint Anne )位於聖安吉洛要塞的南面,它修建於十五世紀。聖約翰騎士團進駐這個島國後,把它擴建為騎士團禮拜堂。原來,它是依照一種簡單的傳統式樣修建的,每一邊都有通常的狹窄的架間。這種形式後來由於拆除每一根相隔的突出柱頭,並在剩下的架問上增加哥德式的圓拱而得到了改進。以後增添的東西包括一條南面約走廊和一個進口,進口上面建有一座鐘樓,裡面有 一口鑄造於一七一六年小巧玲瓏的銅鐘,每當有外敵入侵時,人們便敲鐘報警,而現在只有在特殊的節日裡,才會發出清晰悅耳的鐘聲。 要塞上有一座建於十五世紀的古老官邸, 一五三○年至一五七○年是騎士團歷任團長的邸宅。一條用石柱支持著的彎曲樓梯修在邸宅的牆外,形成了一座開有窗戶的塔樓。要塞裡有一個叫做烏布利埃斯的大石坑,直徑有十呎,曾被用來作過監獄。牆上至今還留有當年囚徒刻下的拉丁文題辭「活人的墳墓,使好人毀滅,而讓人稱快」 森格萊亞(Senglea)是馬耳他島東部的一個城鎮,它的位置在法國灣和船舶修造廠灣也就是戰艦灣之間的利索拉半島上,與瓦來塔之間隔著格蘭德港。一五五四年,聖約翰騎士團長克勞德德拉森格勒(Claude de la Sengle)決定在這裡修建一個居民點,並且以自己的姓來命名這座新城鎮。當時城內的一些早期建築物非常簡陋,但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期間,森格萊亞許多居民靠海上劫掠或貿易經商獲得巨額資產,錢財的大量流入,轉為不動產,於是這個城鎮得以迅速發展。當時海上活動日益頻繁,使森格萊亞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不少好處。十八世紀時,成為以三鎮為中心的航運業和造船業十分繁榮的城鎮,這裡的建築也比其他兩鎮漂亮美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幾乎被炸為平地。戰後,這裡的修船業得以恢復,並成為這個城鎮的經濟支柱。現在全市有六千五百多名人口。 科斯皮夸(Cospicua)原名博姆拉(Bormla),是馬耳他島東部的城鎮,它的位置在森格萊亞的東面。在一五六五年的馬耳他大圍攻中,慘遭土耳其人蹂。戰後得以迅速的恢復發展,到了一五七五年,城內居民已達到一千二百人。各種各樣的海上運輸業務一向便是當地居民們主要生計之一。現在這裡已發展成為國內的修船業中心。城內至今仍留有空聖約翰騎士團的建築和一六三七年教區教堂等古蹟名勝。現在有一萬一千多名人口。 馬爾薩什洛克(Marsalokk)是馬耳他島東南部的漁港和現代化的海濱勝地,它的位置在比爾澤布賈以東兩公里處,瀕馬爾薩什洛克灣,也就是美麗灣。當年「馬耳他大圍攻」時,土耳其入侵者首先從這裡登陸。此地海岸線平坦,沙灘鬆軟,海水清澈,水上活動的各種設備也較齊全,是人們游泳、泛舟、滑水、賽艇和日光浴的理想她。現在這裡還蓋有許多觀光客短期租用備有完整傢俱的旅遊套房和別墅。當地的居民人數不多,不超過三千人。 戈佐島在馬耳他島一五點四一公里,面積只有馬耳他本島的四分之一,約六十七平方公里,是馬爾他的第二大島它和馬耳他本島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有更多的山,綠意較濃村落都建在高處,和馬耳他本島間有輪渡來往,須時三十分鐘。島上沒有良港,因此沒有什麼戰略價值,但是土質比較肥沃,島上有大面積的青土層露出地面,能種植蔬菜、葡萄和水果。另外,島上還有漁業和花邊編織業。 姆加爾(Mgarr)位於戈佐島東南都,是一個漂亮的小港口,港內停泊有許多遊艇和漁船。這裡人們的生活比馬耳他本島單純得多,有閑階級人士也多。當地土著居民最主要的生活還是靠耕田和捕漁,人們依然可以過著簡樸的生活,偶然也會到海邊的村落去渡假。 卡利索普洞走戈佐島上的一個古代大洞穴,據說就是荷馬所說的優力力塞斯被水神卡萊披蘇所迷而隱居了七年的地方。這個大山洞位於岩頂上,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漂亮的小海灣,藍色的海水到這裡會變成碧綠色,沖擊到海岸時,激起了一片白色浪花。在熾熱的陽光下,人們坐在洞口,遠處海鳥的嗚咽催人欲睡,還有勤勉的蜜峰不時在附近盤旋。 聖彼得和聖保羅教當(Sirnt Peter and Stpaul Churches)矗立在戈佐島第二座最高小山上的納杜爾(Nadur)村裡。「納杜爾」這個詞來自阿拉伯語,是「看見」的意思,因為人們站在這裡可以俯瞰馬耳他群島和地中海上優美的風光。這座教堂建於一七六○年,是由曾經設計過瓦萊塔海關大樓和弗洛里亞納的聖普布利馬斯教堂的義大利建築師吉塞普邦尼斯(Guiseppe Bonnice )所設計的。它原先名叫納杜爾教堂,一八○四年改名為聖彼得和聖保羅教堂。不過此時它只有正廳、交又甬道和聖壇三個部分,走廊、正面和圓頂是以後增修的。從原有的泥灰沒有任何裂縫這一事實 ,可以判斷這個三十二公尺高的圓頂所達到的完美和平銜程度。 這座教堂的正面裝飾得華麗輝煌。階梯步步上升,通向正門,門前兩旁站著兩尊教堂守護神的雄像。門兩邊有成對的柱子和壁柱。正面兩個側翼的雙扇窗戶中只有一扇可以透入光線,另一扇僅僅是為了保持對稱而虛設的。在這些雙扇窗戶的上頭是角樓,角樓頂上的豎立著用石頭雕刻的火炬。另外,有兩座鐘樓被安置在教堂後方的兩側。 在大門上面的三角牆上升起三層平台,每層平台都由壁柱支撐著,有槽的壁柱和無槽的壁柱相間而立。在第一層平台上,有一尊出於梅爾基奧雷加法(Melchiorre Gafa)之手的羅莎利聖母雕像。在第二層平台上有一座大時鐘。在第三層平台上有一座小角樓,樓頂上豎立著一個三重十字架。十字架的後面便是高達三十二米的圓頂。這座教堂的正面和姆迪納的聖保羅大教堂那種方方正正、四平八穩的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基本上是一個三角形,以圓頂上面的十字架作為它唯一的頂點。教堂的內部非常華麗,祭壇的欄杆和柱子是用伊朗和摩洛哥出產的條紋瑪瑙製成的。彩塑玻璃窗是從法國進口的,地面鋪上大理石,牆上掛有一幅義大利畫家馬蒂亞普雷蒂(Mattia Preti )繪製的聖彼得和聖保羅的珍貴油畫,另外還有幾幅馬耳他藝術家拉扎勒斯皮扎尼(Lazarus Pizani )繪製的宗教畫教堂還有一架從荷蘭進口的大管風琴。每當陽光透過教堂的彩塑玻璃,五顏六色地撒滿整個祈禱大廳,信徒們在深沉的管風琴聲中,抬頭抑望教堂內圓頂的蒼穹時,彷彿自己的靈魂早已飛向了天國。 每當節日來臨的時候,這座教堂還會舉行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教堂的牆上掛著紅色的壁毯,牧師穿著鋪錦疊繡的法衣。精製的白銀燭台在那些大理石祭壇上閃閃發光,而那些守護神的雕像則站在經過精細加工的銀質底座上。 戈佐島上的居奇耶村,有三千五百多名居民,但卻擁有兩個圓頂的大教堂。島上比較有名的教堂還有聖迪米特里教堂和塔皮努教堂。 在戈佐島的海灘上,有數十艘小汽艇在招攬生意,它們載著觀光客在海岸線上飛馳,並且在許多大大小小形狀不同的海上石洞中穿梭往來,人們從清澈見底的海水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種海底植物和動物,它們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螢螢的幽光,大概是海水裡含磷特別多,那些漁、草和貝瞉都披上了銀色的彩衣,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海上石洞的岩壁上也似乎塗著磷質,由於陽光的強弱及海水的反射,而閃耀著不同的色彩,確屬奇觀。 這個島國還有一些重要的城鎮,它們是榟橔(Zejtun)、澤布季(Zebbug )、梅利哈(Melieha)、姆西達(Mside )、札巴爾(Zabbar)、弗洛里亞納(Floriana)、納沙爾(Naxar)、戈爾米(Qormi)、克倫迪(Qrendi)、哈姆倫(Hamrun)、比基爾卡拉(Birkirkara)、馬薩斯卡拉(Marsascala)、馬爾薩豐(Marsalforn)、卡斯特洛(Castello)、阿春(Ghaxaq)、阿爾胡爾(Gharghur)、古迪亞(Ghaxaq)、格齊拉(Gzira)、馬爾薩(Marsa)、姆賈爾(Mgarr)、穆斯塔法(Mustapha)、韋爾達爾(Verdalle)、祖里格(Zurrieq)、博姆拉(Bormla)、卡拉法(Carafa)、昌布雷(Chambrai)、利亞(Lia)、聖盧西安(Sairt Lucian)、卡塔帕尼(Catapani)、朱拉提(Gjucian)、格里加(Grigal)、哈森(Hassem)、米希亞托(Mischiato)、帕薩焦(Passaggio)和維多利亞等。 人民富有英國氣息全國人口有三十五萬一千多人,其中馬耳他人有三十八萬四千九百多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點七;英國人有七千三百多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一;阿拉伯人和義大利人共有七千七百多人,約佔總熄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二;另外還有四十多名華僑。城市人口有二十九萬九十多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點三;鄉鎮人口只有五萬二千多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點七。 這個島國地狹人稠,每平方公里平均有一千二百二十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人口壓力很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馬耳他政府努力推行移民政策,許多人移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地,但隨著馬耳他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又有不少馬耳他人回國定居。
返回到
馬耳他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