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古巴 的原始碼
←
古巴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音樂城聖地牙哥== 聖地牙哥(Santiago)是古巴東南部聖地牙哥省的省會,也是古巴第二大城,1514年由西班牙殖民總督迪戈維拉奎斯所建,後來並將總督府由巴拉科阿遷此。1515〜1607年成爲古巴首都,直至這個區域的銅礦挖盡,當地原住民被西班牙人殘酷地滅種,殖民地才將首都遷往哈瓦那。1518年,此地成爲西班牙人科爾特斯(Hernan CortSs)征服墨西哥的據點。1527年,獲得主教府地位。 1529年,德索托抵達聖地牙哥出任古巴總督,由於開發銅礦需要大量勞力,聖地牙哥很快地成爲奴隸市場,當地的銅礦及金礦便成爲主要的致富來源。接下來的聖地牙哥歷史,是一系列的海盜和冒險家的侵犯,其中最具毀滅性是法國海盜雅克•索爾的侵犯。1662年,聖地牙哥遭到溫莎勛爵所指揮、由15艘軍艦組成大艦隊砲擊。後來英國人的所作所爲與海盜並無二致,他們炸毀莫羅堡壘,破壞了大教堂。之後當地又多次毀於海盜的進攻和地震的破壞。 1791年,鄰近的海地發生非洲奴工的大規模抗爭運動,2700多名法國難民湧入聖地牙哥,才開始當地咖啡、棉花與甘蔗的耕作,有更多的黑奴被運來因應新經濟作物的生產,使今日的聖地牙哥成爲古巴黑色人種最密集的地方,同時也帶來法國移民的傳統、習俗,以及他們種植咖啡和甘蔗方面的知識。1898年,聖地牙哥還成爲美國和西班牙戰爭中雙方爭奪的重點。 聖地牙哥是古巴的革命聖地,在反抗西班牙的殖民戰爭中,當地共產生了29名將軍,後來西班牙人也是在這裡簽署投降書,民族英雄何塞•馬蒂,也是葬於當地的聖伊菲赫尼亞墓地。這座英雄城市,也是古巴的「革命搖籃」,1953年7月26日,125名革命軍在卡斯楚的率領下,向當地的蒙卡達兵營發動進攻,後雖失敗,但「7•26運動」卻永遠被載入古巴革命的史冊。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爲西經75度49分、北緯20度1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峰巒起伏的馬埃斯特納山谷中,南面瀕臨加勒比海,入海口的兩岸是驟然升起的懸崖峭壁,主要的懸崖叫做埃爾莫羅,海拔60公尺,崖上建有殖民時代的莫羅城堡要塞。 聖地牙哥西距哈瓦那944公里,大約有90萬人口,市區坐落在小山崗上,並依海灣而建,市街沿著石灰石丘陵的斜坡而上,房屋一間挨著一間,重複著同樣的建築圖案,都有鐵欄杆和柵欄,並有木製的陽台,這些平屋每家院子裡都種植著各色各樣的熱帶植物,到處可以看到椰子樹、香蕉樹,使聖地牙哥看起來非常綠化,樸實親切,是古巴境內最加勒比海化的城市。 濱海的聖地牙哥市不但風光明媚,周圍山區還蘊藏有豐富的銅、鐵和錳等礦藏。工業也非常發達,市區和郊區設有釀酒、製菸、發電、電子、電器、紡織、煉油、機械、化學、造紙、水泥、造船、家具、陶器和手工藝品等工廠。 當地的交通有待改進,聖地牙哥的國際機場相當現代化,但國際航班不多,國內航線則非常忙碌,和國內各大城市間,都有班機往返。海運發達,有遠洋輪船和近海渡船營運,貨櫃碼頭也非常忙碌。 聖地牙哥港不但是商港,並且也是漁港和軍港,這裡是古巴海軍飛彈巡邏艇基地,有很多海軍艦艇在進進出出。 陸上交通有鐵、公路對外連絡,火車可以通往西北部的哈瓦那、西部的瓜內(Guane),向東抵達關塔那摩;長途巴士可以前往古巴島內陸的任何城市。 市内交通情況並不理想,街道狹窄而彎曲,並且斜披很多,每一條馬路都很相似,沿著地勢起伏蜿蜒不斷,時而拔高,時而低俯,似乎每條道路都看不到盡頭,像是要通往天上、或衝入海中似的,車輛行駛很不方便,而且有些街道還會有兩三個街名。 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計程車和出租摩托車等。公共汽車並不多見,很多公共汽車是用軍用卡車或運貨的破舊貨車改成,上面放著一些椅子,人們攀爬而上,車掌反身用板手往車身一敲,司機便起動車子,乘客或坐或立,隨車搖搖晃晃,站著的乘客有的就吊掛在車篷架上,看起來相當不安全。 計程車多在飯店、公園前、車站和碼頭處候客,24小時服務,很多都是二手貨的俄國車,沒有冷氣,車況也相當老舊。這裡還有出租摩托車,多係勝利牌和老虎牌,是遊客瀏覽市區和郊區的新奇方式,車資比公共汽車貴,比計程車便宜。另有一種民營的載客馬車,有專門行駛的車道,多在市區外圍兜圈子,將遊客從市中心邊緣載往市郊。街上最多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有些單車騎士一手抓住馬車後方借力行駛,看樣子安全堪慮。 當地有很多投宿的星級飯店、賓館、一般旅社和民宿可供選擇,房價之高低差距很大,並且旅館不必預約,空房很多。 卡薩格拉達(Casa Granda)飯店坐落在中央區,面對賽斯佩德斯廣場,是市內有名的觀光大飯店之一,也是當地有錢人最喜歡光顧的地方,同時也受到外國觀光客的喜愛,住客總喜歡坐在陽台上,一邊看街上形形色色的過往行人,一邊品嚐咖啡、萊姆酒,或吸支有名的古巴雪茄,單人房每日租金60美元,雙人房80美元,都含自助早餐在內。設有戶外游泳池和紀念品店,一樓走廊上的酒吧有現場音樂表演。 美洲大飯店(Hotel American)距離市中央區約1公里,也是不錯的飯店之一,擁有約100間客房,設有戶外游泳池,服務設施良好,每天房價爲單人房40美元,雙人房60美元。 當地有許多乾淨舒適的民宿,都是由醫生家族經營,服務態度親切,大多數散布在中央區一帶,交通非常方便,每天每間房租只要15美元,含早餐。 市內餐廳很多,古巴菜、西班牙菜、法國菜、日本料理、中國餐廳和速食店應有盡有,供遊客選擇,私人餐廳只准許最多擺12張桌子,並且只能賣豬肉和雞肉,不得供應有牛、羊肉的菜餚,以免與國營餐廳衝突。 依莎貝利卡(Isabelica)是聖地牙哥最有名的老牌傳統咖啡館,位於阿吉雷拉街。店名源於18世紀法國移民在聖地牙哥附近戈恩皮埃德拉地區所建立的一座咖啡種植園。這裡木製的門窗、天花板、挑高的吧台、厚重的硬木桌椅、從天花板垂下的風扇,再再都說明它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一進門右手邊有個捲雪茄的工作台,以每支0.5美元的價格供應客人手工製作的古巴雪茄。旁邊的窗台是走唱樂手表演的地方,有兄妹3人組樂團用響葫蘆(Mara- cas)、雙鼓(Bongo)和三弦琴(Tres)演奏流行樂曲。店內高朋滿座,多爲常客,他們喜歡這裡所供應的各種咖啡,有的加萊姆酒、加刺柏子酒、加桂皮、加橙汁、加檸檬或只加克里奥約,喝起來又濃又苦,特色咖啡是卡約露,別的地方再也找不到。 在娛樂方面,聖地牙哥是古巴的音樂城,因此市民和觀光客的主要娛樂領域也多是沉醉在音樂裡。提起古巴的音樂,人們會記得20世紀30年代征服世界的薩莎(Salsa)、倫巴(Rumba)、曼波(Mambo)、恰恰恰(Cha-Cha-Cha)和丹融(Danzon)等舞曲節奏,尤其是「關達拉美拉」(Guantalame- la)和「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的旋律和歌聲,這些籠罩在台灣寶島上空、大家耳熟能詳令人陶醉的歌曲旋律,都是取經自古巴的聖地牙哥。 聖地牙哥說得上是「音樂之城」,不論是白天或夜晚,幾乎到處都聽得到歌聲,就是在巷子裡,有時也會聽到歌聲,讓人駐足陶醉一番。市區令觀光客最難忘的印象,是那些迷人的黑人歌曲和一張張滿布風霜歌者的臉。 一間名叫吐娃之屋(Casa de la trova)的小店裡,每天從早到晚都擠滿了來唱歌和來聽歌的古巴人,不用付錢就可以進去找張凳子坐下,歌手們輪番上陣,有些是4、5人組成的小樂團,也有自彈自唱的獨行俠,每半小時就換上一批,風格不同,揉和了拉丁美洲和非洲的音樂特色。 聖地牙哥街上商店並不多,門面稀稀落落,大多數陳列的商品也不吸引人,街頭常見人們玩紙牌消遣。在巷弄之間的小型的菜市場,反而比較熱鬧。 當地也有一些景點可供參觀,首先要介紹的是塞史塔德斯廣場(Parque Cespedes) 是爲紀念古巴建國的國父塞史培德斯而命名,廣場中央就有一尊他的雕像。這位革命英雄於19世紀下半葉曾領導古巴人民在附近的巴亞莫起義推翻西班牙殖民政權,成爲古巴民主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阿基倫、坎雷迪亞、費里克佩尼亞和拉克雷等街皆由此輻射而出,幾乎是全市的中心點,市政廳、大教堂也都在這個廣場上。今天廣場不但是市政中心,也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心和觀光客參觀聖地牙哥舊城的起點,同時是流動攤販、街頭音樂家、閒逛的人和學生聚會的地方,晚上還有男女騎士出現。在這裡和別人閒話家常,已成爲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在黃昏後,廣場的長椅上全坐滿人,無論是經過或坐下來休息,一定有其他人跟你熱情的打招呼或攀說。 市政廳就在塞史培德斯廣場旁,建於16世紀,1959年1月1日,卡斯楚就在它的中央陽台上,第一次對古巴人民發表演說,要古巴人民勒緊褲腰,接受他共黨式公社的生活。 大教堂也位於塞史培德斯廣場旁,在1528年第一座大教堂完工後的舊址上,於1932年重建爲聖地牙哥總主教府,就是現在的大教堂。教堂附設一座小小的教士博物館,裡面藏著一些殖民時代的手稿和樂譜。教堂的唱詩廳內的木椅歷史,可以追溯到1810年。大教堂的四周,則被一些商店、旅行社和紀念品店所包圍。 貞女大教堂(Basilica del Cob- re)在古巴非常有名氣,位於市郊20公里處的Cobre小鎭的山腰上,Cobre是銅的西班牙文意思,因爲這個小鎭在18世紀時以產銅聞名。傳說在17世紀初,當地的西班牙殖民官從西班牙運來這尊聖像,作爲鎭上的守護神,後來在一次海難中,三名黑奴遇到貞女顯靈,在暴風中引導他們上岸,才得以生還。神跡傳開後,黑奴們相信祂就是非洲宗教神的海神Oohun,信奉貞女的信眾從此倍增。1998年教宗保祿二世訪問古巴時,特地前來此地爲貞女聖像加冕,從此大多數古巴人尊奉貞女爲古巴全國的保護神。 從教堂後方階梯上2樓,可以清楚地看到黑色的貞女聖像(Virgen del Cobre),被可以控制溫度和濕度的玻璃櫃所保護。祂身著黃色長袍,袍上鑲有鑽石和紅寶石等珍貴珠寶,顯得尊貴非凡。教堂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其中一個小教堂隔間裡,儲存許多來自各地朝聖者的貢品,包括卡斯楚母親所奉獻的物品,以 及海明威的諾貝爾獎牌。 阿桑松教堂(Casa de Nuestra Senora de la Asuncion)始建於1555年,經過多次改建後顯得風格奇特。17世紀遭海盜洗劫破壞,4年後重新整修完畢,在18世紀和19世紀中又頻遭大地震損毀,最後於1922年重修加建兩座鐘塔、整修屋頂上的雕像、內部壁畫,才成爲今日新古典主義樣貌。 詩歌之家(Casa de la Trova)位於聖地牙哥中城區,19世紀80年代由政府出資規劃,作爲專業或業餘樂手的表演場地。在國內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詩歌之家,但以聖地牙哥的最好,培養出許多古巴最有名的樂手,使聖地牙哥在1990年成爲世界音樂的朝聖地。 基本上這裡是專業樂手表演的場地,係兩層樓傳統式西班牙風格木造建築,1、2樓都是長形表演廳,面街有木欄杆圍起的落地窗,開放式設計使音樂會流瀉到街上。一樓內側有露天庭院,晴朗的下午都是在這裡表演;二樓表演廳只在晚上使用,通常都是較著名的樂團才在晚上演出。 地方歷史博物館(Museo de Ambiente Historico Cubano)建於1516〜1530年間,其前身是西班牙殖民統治者迪戈•維拉奎(Die¬go Velazquez)的官邸,17世紀後成爲黃金交易所,現在一樓仍然可見一個製造金條的熔爐。這座位於塞史培德斯廣場西邊的博物館,是市內最古老的豪華建築物,無論是建築裝潢或收藏品都保藏得非常完整。博物舘全部是木結構,一樓展出的家具大部分是17〜19世紀的製品,其中很多櫃子的腳雕刻成獅子爪的式樣。二樓走廊面對中庭及市街的一面,全係鏤空的木窗,漆成黑色,這與過去所見的西班牙建築風格迥異,走廊有六角形花紋的木窗和屛風,都是摩爾式雕刻,是16世紀建築的一大特色。室內杉木雕花的天花板,還有葫蘆柱型的木栅欄、壁畫;屋簷樑柱的雕刻,都是精緻而有地方色彩的建築裝飾,相當生動。摩爾式的中庭,種植有多種熱帶植物,中央有一口上面有雕花銅架的古井。 兵營博物館又叫做攻打蒙卡達兵營紀念館,1953年7月26日,卡斯楚率領愛國青年攻打聖地牙哥的蒙卡達兵營。卡斯楚政權成立後,這座兵營被改爲「7•26」學校城,並在旁建立了這座博物館,現在博物館的牆上,戰鬥中所留下的彈痕仍清晰可見。 嘉年華博物館(Museo del Ca- rnaval)建於18世紀後葉,原本是小學的校地,1983年改爲博物館,展出許多在嘉年華會遊行中出現的道具、大型紙糊的面具、樂器和傳統服飾等。古巴的嘉年華會由來與古巴引進黑奴的歷史息息相關,從16世紀開始,古巴的殖民統治者從中、西非各地引進黑奴充當勞力,起初只允許他們在非洲教會和工人宿舍裡聚會,20世紀初黑奴的慶典已經擴大走上街頭表演。 每年的7月24〜26日是紀念聖地牙哥聖人的節日,連續3天舉行盛大遊行,大多數當地黑奴都加入慶典,他們戴面具,穿非洲傳統服飾,以傳統康加(Conga)非洲鼓的節奏,領導不同的遊行隊伍前進,其盛況不亞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嘉年華狂歡。 詩人博物館(Casa Natal de Jo¬se Mana)在中城區,是古巴名詩人何塞•馬利亞•希瑞狄亞(Jose Maria Heredia)誕生地,後來爲紀念他而改爲紀念博物館。保持著18世紀的古典風格,有木造天花板,廊柱和弧形的拱門,都是非常典雅的聖地牙哥傳統居民式樣,其中詩人的臥室和餐廳都完整地保藏著當時的家具和餐具。 他出生於1803年,擅長以詩描述自然美景,許多有關於他所寫的美洲自然景觀的文章,都成爲後來歷史學家的重要文獻。19世紀初葉,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贊成古巴獨立,遭到被西班牙殖民政府驅逐出境,直到1839年他36歲去世爲止。他的獨立主張在古巴東部省份引起許多迴響,其中的古巴國父塞史培德斯就是受他的影響而完成獨立革命。 埃米里奧•巴卡迪博物館位於皮奥薩多街,由首位聖地牙哥市長建立,展出奥連特地區的歷史,考古文物和古巴革命時代的資料、武器和戰士紀念品。館內也展出古巴繪畫及屬於巴卡迪的歐洲繪畫作品,並展出埃及和秘魯的木乃伊。 安東尼奧•馬塞奧故居(Ho- use Antonio Maceo)位於馬塞奧街207號,他於1845年6月14日在這裡出生,後來成爲1868年和1895年獨立戰爭中最傑出的將領。經過10年的戰爭,他拒絕放下武器投降,率領一支只有砍刀的小隊伍,將戰火點燃整個古巴。1896年在篷塔布拉瓦附近戰死。
返回到
古巴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