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亞歷山大城== 亞歷山大(Alexandria)是埃及第二大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稱「阿荔散」,阿拉伯語又稱「伊斯康德里亞」。公元前332年,25歲的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想在埃及海岸邊建個能與馬其頓王國緊密相連的首都。翌年他揮師順尼羅河北上,到達三角洲西側發現有個小漁村,氣候宜人,淡水充足,附近還有渾然天成的港口與石灰岩採集場,來往於尼羅河相當方便。於是在瀕臨地中海的一個小山崗上,指著前方不遠的古城拉庫提斯(Rhakotis)舊址,告訴手下「要在這裡建立一個以我名字命名的城市。」還立刻畫出城市草圖,並把城牆的具體位置在地面上確定下來,但一時找不到劃線材料。有個異想天開的人出個主意,把士兵隨身攜帶的麵粉口糧收集起來,大帝在前面走,跟在身後的人就往地下撒麵粉,直至把整個城市的輪廓在地上完全標示出來為止。國王在下令建造這座都城後就離去,繼續遠征四方,因此他從來沒有見過自己創建的亞歷山大城。此後又領兵侵入波斯帝國,拓展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並且在征服過的西亞、地中海沿岸的東亞和北非,先後建立多達12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其中只有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發展最為繁榮和最負盛名,城名並延用至今。 這個城市建成後,亞歷山大將它定為國都,同時把馬其頓帝國更名為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06年,亞歷山大部將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仍以亞歷山大城為首都。但他並沒繼承先王遺志將埃及建成獨立城邦。因此當時的亞歷山大城是正統的希臘城邦,大部分居民也是希臘人,其次才是猶太人和埃及人。後來的統治者就在此大興土木,不到百年,新興城市規模就超過了迦太基,一躍成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對歐、亞和非洲間的貿易及文化交流有很大幫助,造就了「希臘後期文化」。在這期間,整個城市非常繁華,主街道寬達30公尺,城內王宮寺廟林立,到處點綴著花園、廣場、噴水池,人口多達4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中海最著名的港口。此城同時對人類的科學、文化和藝術也有巨大貢獻。王朝前期曾鼓勵學術研究,並建立面積廣闊、擁有演講所、實驗室、觀測台、用餐室、公園、動物園的繆斯學園,大圖書館及其附屬的博物館,並由王室提供資金,讓科學家、學者、文人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吸引了無數的知識分子前來,培養許多卓越出名的數學家、科學家和文學家。此城的亞歷山大燈塔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它既是非洲大陸最早的燈塔,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燈塔。 托勒密王朝後期,不善朝政的帝王們使亞歷山大被納入羅馬人的管轄範圍,自主權被羅馬人逐漸吞噬。為了確保亞歷山大的自主權,公元前51年,17歲的克婁芭特娜女皇,以過人的聰明狡滑,俘獲兩位擁有生死予奪大權的羅馬人的心,使亞歷山大城依然風光於希臘人手裡。 克婁芭特娜女皇和其子凱撒利安死後,埃及於公元前30年被完全剝奪自主權,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由總督或行政官坐鎮。由於當時埃及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糧倉,亞歷山大便成為糧食出口的重要港市。當基督教興起時,最能容納新思想的亞歷山大城很快接受並逐步發展起來,把基督教提升到哲學層次並加以研究,它既是埃及最重要城市之一,同時還與羅馬、君士坦丁堡同稱為古代世界基督教三大中心之一。遠在千里外的中國人也知道這座城市,在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載有漢武帝派使者出訪亞歷山大城。當時中國和羅馬帝國間闢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經印度洋入紅海至開羅,輾轉亞歷山大,然後通過地中海抵達羅馬。亞歷山大成為中國絲綢和瓷器運往歐洲的重要轉運站。 羅馬皇帝戴奧克雷軒為便於統治和鞏固權力而進行改革,引起被不公平對待的埃及人強烈不滿,就進行抵抗並遭到鎮壓。在每天均慘死60人的情況下,基督徒從亞歷山大或其他地方逃往偏僻的沙漠區,創建了修道院,極受人們歡迎。因宗教而死亡的殉難時代也就成為埃及基督教歷史的開端。 隨著基督教修道院的發展,君士坦丁頒布詔令,定基督教為國教。不過關於神性人性是否統一在耶穌身上的論戰非常尖銳,逐漸形成論點不同的基督教派別。在君士坦丁大帝主持下的辯論會上,亞歷山大城大主教執事的出色口才,使神人同一論的正統教派獲得認可。不久君士坦丁大帝將都城遷到拜占庭,亞歷山大城風光不在,不過仍是東方的精神家園。它的沒落又引發教義論戰,以亞歷山大城大主教亞歷山大為首的神人同一論教派,與神人不同一論的阿里厄斯教派再度針鋒相對成了死對頭,兩派並因帝國統治實體的不同,而輪翻佔據宗教大權。 到了公元451年,拜占庭帝國召開卡爾西頓會議,修正了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開的尼西亞會議內容,發布基督教新教義:耶穌具有神性和人性,兩性不能混淆,不過又密切不可分割,確立了埃及正教的成立。公元642年,阿拉伯遠征軍大將阿姆•伊本•阿斯領兵攻佔亞歷山大城時,曾無限感嘆地說,它是一座具有4000座宮殿、4000所浴室、1200座花園、400個劇院和馬戲場的大城市。他進入亞歷山大的同時帶來了伊斯蘭教,埃及的基督徒並不敵視伊斯蘭教,而這批伊斯蘭征服者也相當人道,盡量不掠奪他們的財產,也不強迫埃及人立即皈依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在埃及的統治、亞歷山大在公元8世紀時成為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爭奪對象。到了公元9世紀時則成為西班牙穆斯林統治地區。十字軍東征時,它在西西里的諾曼人(Norman)攻擊後,又遭耶路撒冷國王阿莫里一世的圍攻。因此亞歷山大開始衰落,開羅則逐漸繁華。進入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時代後,這裡幾乎所有重要的建築物,都遭到破壞,但商業機能卻未受波及,許多東方產物仍可從此城經由紅海、尼羅河而輸往義大利等國的各大都市。14∼15世紀間,這裡成為東方輸往歐洲最重要的香料集散地。1498年,葡萄牙人發現好望角,開闢了通往印度的南部航線、亞歷山大港區海運優勢開始喪失,經濟也日漸衰退,人口最少時只剩下6000多人。1516年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佔領後,商業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再加上遭受幾次大地震的沉重打擊,顯得一蹶不振,至1777年淪為無足輕重的漁港。1798年,拿破崙在此登陸,踏上入侵埃及征程時,這裡已沒有當年繁盛景象。 1805∼1848年,歷任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駐埃及總督都重視振興亞歷山大城,先後在此開鑿與尼羅河相通的新運河,使航運業重獲生機,並建起造船廠和碼頭,修起鐵路,設立軍事基地,成立防治疫病的檢疫委員會等。19世紀中葉後,這裡因為棉花貿易興盛,希臘、英國、義大利和法國等人大量湧入,於是千年古城枯木逢春,有了充滿歐陸風格的俱樂部、賭場、商店、銀行、餐廳和寬闊的街道。經濟的發展,各種機構的建立,使亞歷山大再度成為埃及的門戶大港及夏都。 1882年,埃及淪為英國殖民者囊中物達半世紀之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業發展快速,使經濟地位和軍事要塞地位得到提高。1936年成為英軍在中東地區最大的海軍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受納粹德軍和義大利軍隊的攻擊。1946年,英軍撤離這座城市。 1952年,納瑟領導的革命獲得成功,實施政治和經濟改革,沒收私有土地重新分配,驅逐外國人員,使亞歷山大外資全部撤離,港市發展停滯不前。進入20世紀70年代,沙達特重採門戶開放政策,埃及經濟復甦,這裡再現生機,重為埃及重要港口、工業中心和旅遊度假勝地。 這裡擁有385萬人口的港都,經緯度為東經29度45分、北緯30度47分,三面環水,整個城區建在地中海和馬里烏特鹽湖之間地帶和一個呈「T」字形海岬上。北臨地中海,東近尼羅河三角洲,東南與開羅相距206公里,整個轄區面積2679平方公里。由於受海洋作用,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特徵,1月平均氣溫18℃,最低為7℃,8月分平均是31℃,整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花開,萬木常青,景色迷人,因此當地居民常對外人誇耀說「亞歷山大比開羅美」。每年夏天,埃及總統或政府一些要員都會來此辦公,接見外賓;有的鄰國元首也在這裡購置了消夏別墅;開羅的高官富商紛踏而至;上百萬歐洲各國遊客也蜂擁而來,至此度假。所以這個「夏都」還有「埃及第二首都」之稱。 自亞歷山大大帝入主埃及時,就由著名建築師格拉斯負責規劃建立的亞歷山大城,沿著海岸狹長地帶而建,略呈方格棋盤形,是遵大帝旨意彷照希臘城鎮布局而實行區域劃分的。如今西區老城、北區老城、港口區和商業區,大體上仍然保持著街道垂直縱橫的原有格局。其中北城區最具東方文化色彩。 新城區位於城市東面,是1945年以後興建的。一排排現代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但整個城市在建設中存在大量問題,如水電供應不足,電話等通訊設備陳舊,市區人口密集膨脹,住房緊缺,食用水嚴重不足,老城區街道狹窄住屋破爛等。為了把亞歷山大建成繁榮的觀光城,市政府興建了阿米里亞特區,增建住屋量,擴大公共設施,對市容市貌進行美化,郵政電信等設施也獲得改善。 解放廣場位於市中心,是全市最大的廣場,1956年7月26日納瑟曾在此召開萬人大會,宣布震驚西方國家的蘇彝士運河國有化的決定。東側是薩阿德•扎格盧勒廣場,位於拉姆雷電車站和科尼許大廈間。東南面為繁榮的商業區,附近有海濱大道、有軌電車道和自由大街,從東到西橫貫整個市區,構成市內的主要交通大動脈。 海濱大道又名將軍大街或七月街,是全城的精華所在,長達26公里,其中以面向大海長12公里的白色大廈群最為壯觀。大街南面觀光飯店、餐廳、夜總會、咖啡館和商店林立;北面就是蔚藍色的地中海,在潔白耀眼的沙灘上,分布著20多處海濱浴場。 馬莫拉區是全市最豪華的街區,這裡在20世紀50年代仍是荒涼之地,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如今已成為風格迥異的別墅區,號稱「富人天國」,這裡的商店、旅館、影劇院和夜總會等服務設施齊全,吸引了許多中東海灣國家的王公貴族、世襲酋長和豪門鉅富到此購買房產。他們為了逃避阿拉伯半島的炎炎烈日,每年夏天都要到這裡享受2、3個月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這個城市學術風氣濃厚,除了擁有亞歷山大大學和納瑟學院外;還有知名的穆艾賽醫院、醫術、醫德和設備均佳。它也是國內重要的工業城,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3,工人數目則佔全國1/4。這裡還是世界著名的棉花市場和國內紡織工業基地,主要工業有棉紡、煉油、鋼鐵、家電、塑膠、印染、造紙、食品加工、汽車裝配、搾油、水泥、捲煙、石油、化肥、造船和電機等。商業貿易繁榮,是國內商業金融中心,全國六大棉花公司都設在這裡,包攬了棉花進出口業務。郊區的艾布基爾是亞歷山大省的唯一小鎮,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氣候良好,四季都可以耕耘,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米、苜蓿、蔬菜和柑橘水果。 每年的5∼10月是當地旅遊旺季,各地遊客雲集,各種藝文音樂團體前來獻藝,特別是每年的7∼9月,是度假避暑旅遊的巔峰,每天湧入的觀光客數以萬計,食品供應、社會服務和交通情況都處在緊張狀態中,所有觀光飯店房間都要在一年前預定。 對外交通發達,在空中交通方面,市區南邊2.8公里處建有努茲哈機場,有埃航班機定期往返於國內外各大城市。 在水運方面,這裡自古以來海運業就很發達,迄今仍是全國第一大港。公元前4世紀,托勒密一世當政時期,下令修了一條1860公尺長的陸橋,將北方兩公里外法羅斯(Falos)島與市區連接起來,形成東、西兩個良好的港灣。東港水淺,只可供排水量萬噸以下的船隻使用,所以成為漁港和海上遊覽區。兩港通稱亞歷山大港,是國內最大的海港,水深港闊,水域面積闊達9平方公里,港口外由兩條長達800公尺的防波堤和狹長的法羅斯島為屏障,使港內風平浪靜。此港擔負著全國進出口貨運量的75%,每年平均進港輪船4000多艘,旅遊船200多艘,貨物年吞吐量2700萬多噸,碼頭擁有62個泊位,其中客運泊位4個,軍用泊位2個,因此兩港也是埃及的海軍基地,有許多軍艦進進出出。數年前發現海底有建築物,可能是古法老時期深陷在水下的港口或克婁巴特娜女王的宮殿。此外,港區還闢有運河通往尼羅河。 有陸上交通方面,鐵、公路都非常方便,每天有10多班鐵路列連南下開羅,車程約3小時,快車只需2小時,另外有一條與地中海南岸平行的鐵路,可以經阿拉曼前往利比亞。公路可通往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各主要城鎮,並有兩條準高速公路通往開羅,一為全長225公里的農業路,向南斜貫三角洲到開羅;另一條是221公里的沙漠路,它沿著三角洲與西部沙漠結合,然後抵達開羅。此外,往東有公路通往尼羅河入海口之一的拉希德,往西有幹線公路經馬特魯可抵利比亞。 市內交通四通八達,公車和電車路線可以通往市區和郊區的各重要地方,以有軌電車構成市區交通的大動脈。但外來的觀光客多人生地不熟,可以招手叫滿街跑黑橙色相間的計程車;如想閒情浪漫,坐上驢車或馬車慢行也不錯。 當地有190多家旅館,從價格昂貴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到廉價的小旅館都有,其中比較知名的是五星級的巴勒斯坦旅館,是為1964年9月舉行第二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而建。 塞席爾大飯店(Ceil Hotel)氣勢非凡,位於市內歐洲區中心處,能俯眺遠處的地中海,是充滿了美好懷舊氣氛的法國式建築,有一流的服務品質,堪稱亞歷山大的標誌和歷史記憶,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在此往宿過。 溫莎宮(Windsor Palace)大飯店也是喜歡看海者的好住處,希臘酒店鄰近扎格盧勒廣場,玳曼塔斯基酒店有賓至如歸的親切,市郊的阿拉緬飯店最受歡迎。 由於這裡是非洲屈指可數的避暑勝地,每年有200多萬外國觀光客入境,所以餐廳和咖啡店的數目比開羅還多,共有3400多家不同飲食習慣和口味的食客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著名的齊菲里昂(Zephyrion)餐廳,環境幽美,戶外石階下就是蔚藍色的地中海,這裡供應生猛海鮮及當地特產的小茴香茶,並有一位老水手用蘇格蘭風笛吹奏悠揚的樂聲,賞點小費,他會特地為食客吹奏「勇敢的蘇格蘭」和「馬賽進行曲」。 聖塔盧西亞(Santalucia)是全市最出色的餐廳之一,供應價格公道的純正海產,氣氛良好,是名士流連之地。埃莉特(Elite)餐廳充滿希臘情調,藝文界人士多來此光顧。玳曼塔斯基酒店內的餐廳有美味炸魚、烤魚,還有令人垂涎的希臘沙拉。三明治店(Sandwich Shop)以供應口味獨特的三明治而出名,價廉物美。 喜愛喝咖啡和飲茶的人,可以輕易找到咖啡屋和茶室,一些豪華的咖啡廳也可供人尋歡買醉,並有美味披薩和土耳其式特殊的冰淇淋供應。知名的咖啡屋有希臘式的帕斯特洛迪斯(Pastrou-dis),以及在扎格盧勒廣場上的翠艾儂(Trianon)和德麗絲(Delices)。 亞歷山大娛樂地方到處可尋,俱樂部、迪斯可舞廳招牌都很醒目。想看肚皮舞孃婀娜多姿的肢體動作,可前往夜總會一飽眼福。阿布拉巴斯清真寺附近,經常可以欣賞到一流的歌手和著名的音樂家表演。地中海沿岸是釣魚者的天堂,那裡可以划船、潛泳等。 亞歷山大遊艇俱樂部(Yacht Club of Alexandria)坐落於魁特貝城堡西面,也是一個小漁港,由東西兩條防波堤圍成,兩堤相距800多公尺。1882年堤末端曾被英軍砲轟,後來加以修復。人們在這裡除了玩遊艇外,還可以從事其他的水上活動和學到水上運動的知識。亞歷山大運動俱樂部(Alexandria Sporting Club)也值得選擇。此城還有10多處可以享受陽光和海水的沙灘,城西的阿加密、哈努維勒(Hanoville),城東的曼摩拉(Mamourah)及蒙塔扎(Montaz)海灘是最佳遊玩度假的去處。另外,哈努維勒和阿拉緬間,豪華度假別墅正拔地而起。 在購物方面,埃及各地方的各種手工藝品,都可以在曼雪亞(Mansheya)區的店舖裡買到蘇丹、努比亞等非洲珍品寶物,在馬扎利塔(Mazarita)旁一家小店裡就能購得。最值得購買的是這裡的古董,如9∼20世紀古銅製品、新藝術派的美術珍品、裝飾藝術派風格畫,年代久遠的望遠鏡和照相機等。在阿塔林(Attarine)舊城區,可以買到比較便宜又有特色的紀念品,這地方也是城裡居民最常光顧的購物區。喜歡紙莎草的遊客可以到紙莎草店光顧。亞歷山大設有紙莎草機構,遊客還可以參觀整個製作過程。 初到亞歷山大,望著林立的樓房,五光十色的廣告、川流不息的車輛、西裝革履的男子和衣著時髦的女郎,恍若置身西方都市,但很快就會深切地感受到它是東、西合壁的城市,傳統的伊斯蘭習俗和西方影響下的現代文明交織在一起。歐洲人僑居當地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這裡的外國僑民佔全市人口一半,以希臘人、法國人和黎巴嫩人居多,現在仍有10多萬外國僑民,當地人和外國人交友、通婚已習以為常,英文和法文都流行,中學生要同時學習2、3種語言。如果在街上問路,對方往往會用流利的英語作答。當地居民以麵包和大餅為主食,愛吃甜食糕點,嗜好濃紅茶。在衣著穿著方面,多數市民穿西裝或便裝,只有少數下層人才穿傳統的阿拉伯長袍。電影院多放映西方電影,其中不乏暴力和裸體的鏡頭,當局並不干涉;但如果青年男女在公園裡接吻,就會觸犯「公共道德法」,而被警察拘留並罰款。市內各清真寺叫拜樓上的高音喇叭不時傳出「真主至上,快去祈禱吧。」的宏亮聲音,響徹城市上空,它與各種舞會上的西方流行舞曲,融合成一曲新的東西方交響樂。 這個城市由於歷史原因、人為及遭受過多次毀滅性大地震破壞,使許多名勝古蹟化為烏有,只有零散的古文物收集在希臘羅馬博物館內。雖然舊時城貌、建築、克婁芭特娜方尖碑、亞歷山大大帝墳墓、藏書超過70萬卷的大圖書館,以及出現過許多史上名士的繆斯學園,遊客們已無緣見到,但這個「地中海之珠」依然令人嚮往。 龐培柱(Pompey's Pillar)是當地的熱門參觀點,又叫做騎士之柱,現在是亞歷山大的城徽,坐落在塞拉潘廢墟處。建於公元197年,是為紀念羅馬帝王戴奧克雷軒而立。石柱呈圓柱形,重約500噸,是由一整塊粉紅色的阿斯旺花崗石鑿成,高26.5公尺,由柱基、柱身、柱頂三部分組成。下部直徑2.7公尺;高為2.75公尺;上部直徑2.3公尺;柱頂是古羅馬科林斯式。阿拉伯人又稱它為「薩瓦里」,源自阿拉伯語「桅桿」之意。相傳公元642年,阿拉伯人攻佔這座城市時,遠望這根石柱聳立於400根石柱構成的柱廊中央,狀如帆船桅桿,因而得名。不過它真正的由來應從統治埃及的羅馬時代說起,當戴奧克雷軒執政期間,駐守亞歷山大的艾赫里將軍起兵謀反,戴奧里先親率羅馬大軍遠征討伐,圍城8個月,平息了叛亂。當時城內餓俘遍地,瘟疫流行,戴奧克雷軒調來了糧食救濟災民,安撫百姓。公元297年,埃及執政官波斯圖莫斯在賽拉比斯神廟的廣場中央,竪立了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十字軍東征時,許多西方騎士誤認是古羅馬名將和政治家龐培的骨灰罐存放在這根石柱的柱頂,再加上大批歐洲遊客被這根粉紅色石柱吸引,並聽說過龐培生平故事,就以訛傳訛,至今西方人仍然稱之為龐培柱。此外,在石柱的正南方,還可以看到兩尊小型的人面獅身像。 類似的石碑,有的比龐培柱更為古老,可惜都被外國人掠奪了,如曾立在扎格盧勒廣場的克婁芭特娜方尖碑,重達186噸,用整塊灰色花岡岩雕成,是公元前15世紀太陽神殿的裝飾品,公元前12年被羅馬凱撒大帝運到亞歷山大,聳立在港口的碼頭上,公元16世紀初期倒塌,漸漸被人遺忘在地下。1878年,英國人佔領亞歷山大港時,出土發掘了這個方尖碑,並被運到倫敦,豎立在泰晤士河堤上。 最能代表亞歷山大「希臘後期文明」的燈塔,至今也僅尋得遺蹟,這座世界七大古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又被稱為「法羅斯燈塔」(Pharos Lighthouse),建於公元前280年的托勒密二世時期,因為當年一個秋天的夜晚,月黑風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歷山大港時觸礁沉沒,船上的皇親國戚和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一悲劇震驚了朝野上下,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一位希臘設計師遵從國王旨意,負責在亞歷山大港外的法羅斯島上興建起來的。1909年,德國工程師特里希根據各種文獻繪製了燈塔的原圖,成為人們今天瞭解燈塔舊貌的依據。燈塔高135公尺,共分四層,是採用了石灰岩、白大理石、花岡岩及巨大玻璃造成,縫隙以鉛汁澆灌,整座塔下大上尖,第一層是正方形底座,約高60公尺,有10小層,共有300多個房間,是供技術員和管理者居住的,戰時還可次屯兵6000人和存放必要的物資,塔基座的平台四角還豎著海神波賽頓的青銅鑄像;第二層為八角形塔樓,38公尺高;第三層是燈塔最重要部分,由8大根花崗岩圓柱撐著8公尺高的穹窿狀圓頂,它是夜間導航的燈室;第四層上立有11公尺高的海神波賽頓神像,他手托大銅火盆,身後有面大型玻璃鏡,藉著反射日、月光來導航船隻;在沒有日、月光時,就利用水壓原理製成的器械,把燃料提運到塔的上面,或讓馬車拉運著柴薪在塔體外部馳道盤旋至頂,使火盆燃起烈焰,燈塔就是這樣為來往船隻導航了1000多年。據說人們站在基層,就可以看到極遠處的航船,這或許是塔底使用了一些具有科學性的裝置。在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因塔體年久失修,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地震,第三層圓樓崩埸,波賽頓塑像也被震毀。公元881年,阿瑪德•伊本•圖倫時期,曾對燈塔進行修建,不過1100年又一次強震使燈塔再受損害,八角樓層垮了,整修的結果全部白費,燈塔失去了導航作用,成了瞭望台,不久埃及人在基座平台上修起了一座清真寺,但在1301和1435年發生的地震,把這座輝煌一時的塔樓連同寺院徹底毀了,終使這顆「亞歷山大明珠」消失了。1978年,探險家在港市東面海底發現燈塔殘體;1996年,考古潛水工作人員又從港外發現遺蹟。埃及有關部門曾為了讓絡繹不絕的遊客憑弔燈塔,特意在城外的基爾鎮,按記載的模樣重建了一座燈塔,但它比先前的規模縮小了許多。 魁特貝碉堡(Qaitbay Fort)坐落在燈塔的原址上。1477年時,蘇丹王魁特貝巡視此城,見燈塔石塊狼籍遍地,為抵禦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艦隊的襲擊,決定在塔址上利用原有的塔石修築一座城堡,於1480年建成,取名魁特貝。四周以花岡岩圍起一堵牆,並在堡內屯兵把守,從此成了亞歷山大海防要塞。1966年,城堡被闢為埃及航海博物館,又稱海軍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陳列著從上古到現代的各種航海繪畫、船舶模型、古船實物和鯨魚骨骼等,全面反映了埃及的航海史和造船史。城堡圍牆的西北雕有精美的大理石圓圓柱,寬闊的廣場上時常上演文藝節目。 水族館位於魁特貝城堡附近,除了有迷人的海洋生物外,還展出1941年捕自紅海的3條美人魚標本。美人魚俗稱海牛,以海草和水藻為食,體內有4個胃,體重可達幾千公斤,前身有槳狀鰭,雌魚鰭下長著一對拳頭大小的乳房,與人的乳房相仿。據說古代海員在航海時,曾看到過雌魚懷抱幼仔餵奶,所以得名。牠性情溫和,自衛能力差,且每隔半小時左右就要浮出水面呼吸;雌魚每次只能產一隻幼魚,經不起濫殺,近年來已在紅海絕跡。 亞歷山大國際公園是馬里歐特斯湖一個沼澤延伸的部分,呈長條形,東西長1430公尺,南北寬300公尺,面積42.9萬平方公尺,有一條人工運河從公園東側流過。園內有許多不同風貌的小區,並劃出一大片土地給友好國家、姐妹市或非政府組織前來種植有特色的花卉樹木,或修建亭台雕塑,參加者負責第一年展示、表演或節目活動,以後的維護由公園管理部門負責,其目的在展開國際交流和合作。很多國家共襄盛舉。 羅馬劇場(The Roman Amphi Theatre)位於市中心薩里亞尤素夫(Sharia Youseff)街,約建於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埃及時期,是國內僅存的一座古羅馬式劇場。由於城市歷經多次地震的破壞,造成地面下沉,許多古建築物都被埋在地下,羅馬劇場也一直到1964年才被發掘出來。現在的劇院遺址低於地面8公尺,呈半圓形,有12排大理石鋪成的台階狀呈「U」字形的觀眾席,可容納800名觀眾,後排還有兩個包廂,舞台兩側的觀眾無法觀看舞台上的演出,故有人認為它應是古羅馬階梯會堂,只供集會和樂隊演出。劇院殘柱上刻的圓圈中寫著十字圖案和阿拉伯文,表明公元641年拜占庭時期和阿拉伯人攻佔亞歷山大後,曾使用過它。劇院四周是一條弧形長廊,建有辦公室、演員、化妝間等附屬設施。在羅馬劇場旁,還挖掘出一個大型的羅馬公共澡堂。 芮斯汀宮(Palace of Ras at-Tin)坐落在法羅斯島南端的海峽上,是19世紀初的現代埃及之父穆罕默德•阿里所創建的,從那時起就一直被作為皇宮使用,後世的統治者又陸續對它進行改建。1952年7月26日,埃及末代國王法魯克曾在此被迫退位。此宮有歌德廳、大理石廳和五座廳,現在政府將它改為國賓館,同時也是海軍司令部所在地。在宮的南面港灣中,停泊著一艘豪華遊艇,是法魯克流亡義大利,後又返回埃及所乘坐的遊艇,現在取名為「自由號」,至今泊原處,供人參觀。 安富希墓(Tombs of Anfushi)位於芮斯汀宮東面,建於托勒密王朝時期,風格獨特,具有古希臘和古埃及裝飾特點,非常精緻典雅。墳墓牆壁由水泥刷過,但相當考究,具有大理石和現代瓷磚質感。 蒙塔扎宮(Montazah Palace)由凱迪夫•阿巴斯二世於1926年所建,具有土耳其建築風格,位於市區東端的蒙塔扎海灣旁,原為帝王避暑的園林,故又稱夏宮,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為紅十字醫院,1952年埃及革命後對外開放。園林內一座漂亮的橋將陸地和夢島連接起來,島上有座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小行宮,構成圓形的內海,是夏季理想的海灘浴場。園林內種植大片椰棗林和來自非洲各國的奇花異木,光是柏油路面就長達22公里。 園林內有兩個宮,哈萊姆利克宮位於海濱高地,是亞歷山大最漂亮的宮殿。1952年7月23日晚埃及爆發革命,末代國王法魯克正在宮內慶祝法齊婭公主的丈夫當上國防部長。同月26日,法魯克國王離開哈萊姆利克宮前往市區西端芮斯汀宮,於當晚6時搭乘皇家遊艇流亡國外。哈萊姆利克宮呈正方形,樓高三層,東側有音樂亭;20世紀80年代改為國賓館。另一座薩萊姆利克宮原為國王辦公和接見大臣及國賓的宮殿,共和革命後改為旅館。 阿布吉爾(Abu Qir)地處蒙塔扎宮東面8公里處,是有名的戰場。1798年,納爾遜的英國艦隊在附近海上擊潰拿破崙的海上防線,使法軍陸戰隊在埃及成了困獸。第二次戰鬥始於一年後,1萬名的法軍在拿破崙指揮下,從開羅直驅阿布吉爾,打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1.5萬人的軍隊。1985年,法埃合作打撈隊在海灣搜索法國戰時舊船,成功地發現法國「東方號」軍艦。 拉庫提斯(Rhakotis)遺蹟位於科尼許路東南面1公里處。它在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埃及前,只是有著城堡和天然小港的地方,城堡是用來祭拜奧賽利斯的。托勒密王朝時,山丘頂上又建起塞拉潘神廟,並被當時的統治者作為禦敵的戍衛城,現在只剩下一堵頹廢的城牆。 塞拉潘神廟祀奉著守護神塞瑞庇斯,據說在廟前曾有個半圓形的廣場,有許多希臘哲學家塑像;最具特點的是當時最有才華的狄米屈厄斯斜靠著塞瑞庇斯神的半身像。狄米屈厄斯是位集詩人,哲學家、演說家、政治家於一身的希臘人,年輕時曾當過雅典總督,雅典被外敵攻破後逃亡到亞歷山大,並為托勒密一世策劃了對塞瑞庇斯的崇拜,埃及最大的圖書館也是在他推動下建立的。公元391年,塞拉潘成為廢墟,現在可以看到的遺蹟只有大理石柱和壁龕等。 亞歷山大第一間圖書館就在塞拉潘神廟附近,創於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30年左右毀於戰火,藏書量多達70萬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一度學者如雲,人才薈萃,如歐幾里德、阿基米德、艾拉塔瑟尼斯等聞名的科學工作者,都曾在這裡研究實驗、講學和著書立說,當時館中藏書囊括了古希臘全部著作和部分東方經典著作。後來又在神廟旁建起第二間圖書館作為學術中心,但是在拜占庭統治時期的公元391年,狂熱的基督教徒把其他信仰視為異端,就加以大肆摧毀,燒掉了塞瑞庇斯神像,毀掉了這座建築,連埃及女王克婁芭特娜纏綿悱惻愛情故事的見證也毀了。她曾把安東尼留給她的20萬張手稿送拾了圖書館,至今難尋。 柯馬西蘇可發墓窖(Cataco-mbs of Kom ash-Shuqqafa)位於龐培柱的南面,約建於公元二世紀,1900年時因一輛馬車不慎陷入一個坑洞而被發現,這個深達26公尺的墓穴,既是亞歷山大最有特點最重要的古墓,又是埃及羅馬統治時期最大的墓場,其壁畫、雕刻及設計風格非常複雜,充分顯示了古埃及和古羅馬兩種藝術的結合。據說它原是一座羅馬貴族家墓,後被葬儀社擴建成二層公墓,全部鑿於岩內,顯得非常陰森。第一層入口處有4個圖案精美的石棺,都是以紫色花崗岩製成。一層是圓形大廳,用來舉行追悼儀式。以中央天井為準,左邊是宴席廳,死者的親戚好友都在此哀悼並用餐。此外,8根分飾著圖案的柱子穩當地支撐著圓形屋頂。沿著旋梯進入第二層主墓室,有令人毛骨悚然非常恐怖的裝飾物。整個墓室呈「凹」字形,室外放置著兩尊一男一女的石像,推測可能墓主塑像。內室前廊有兩根圓柱撐著1/3的室牆,前室入口兩旁的牆壁上繪著長鬍鬚的毒蛇,扭成醜陋樣子的蛇,還帶酒神戴奧尼瑟斯松樹果,以及赫密斯神的蛇棍;牠們頭上飾戴著上下埃及的雙重皇冠,其上還有大圓盾,雕刻著希臘女妖魔米杜莎。裡面3具大石棺都有羅馬式的圖案,如牛頭、米杜莎、水果和花朵等,石棺密合著,裡面空無一人。各個石棺上邊都設有壁龕,繪有各色浮雕。轉身對著入口,就在繪著毒蛇的內牆前面,右邊矗立著恐怖的安努比斯狗頭人身雕像,祂一身羅馬士兵行裝,腰挎利劍,手執長槍和盾牌。左邊是索貝克神,拿著長長的標槍,身著軍裝,外帶斗篷。第三層有300多個石格,供安放棺𦶦,現已被洪水淹沒,觀者根本無法進入。 胡里亞街(Shari' Hurriyyah)在尼比丹牙街以南,有2300多年的歷史,街道柱廊林立,東端有太陽門(Gate of the sun),西端有月亮門(Gate of the moon)。索瑪(Soma)街在尼比丹牙街附近,路上柱廊隨處可見,聞名的亞歷山大大帝之墓就在此街,他的追隨者托勒密王朝的國王,可能也以馬其頓族的方式埋葬在這裡。 空迪克遺址在尼比丹牙街東面的一段街區,是拜占庭時代建築,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中完整可見的有澡堂、會議廳和住房等,基督徒焚燒塞拉潘神廟及圖書館藏品的地點也在此發現。遺址上面是第9∼11世紀穆斯林的葬墓。 克婁芭特娜女王宮殿遺址位於市中心幾公里外的亞歷山大港下,它原是在陸上,由於多次地震造成海岸線改變,使這座充滿著女王、安東尼及凱撒大帝三者間恩怨情仇的王宮陷入海港下。據說遺址處有巨大的石柱,獅身人面像等非常出色的建築物。因禍得福的遺址在水下得到天然的保護,免遭太陽雨雪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不過到了20世紀工業化時,市區排泄的髒水、化學水等從下水道大量流入港裡,大量港口工程和軍事設施興建時往海港裡投放混凝土塊等,對遺址造成損毀,水下能見度極差,致探索發現非常困難。現在已採取緊急措施,防止大量未經淨化的污水排入海中,軍事設施加以遷移。考古界還請求政府全面實行遺址區的保護工作,古蹟保護委員會也建議盡快挖掘出遺址全部面目。一些精明的商人則認為可以在港區建立「水底考古公園」,供外國遊客穿上潛水衣遊覽。 「法老城」原位於亞歷山大港海岸,後因地震,整個城市頃刻間被海水吞沒,無法逃離這場滅頂之災的城中人都葬身於大海;城中建築也就在30公尺深的海洋裡沉睡了2500多年。公元2000年6月3日,世界權威考古專家組經十幾年努力,才發現並向外宣布找到「法老城」的驚人消息。法老城修建於公元前7或6世紀,城中建有宏偉的「大力神」殿堂,及千百年來在古希臘寓言、神話傳說和史詩中,多次被提到的伊拉克利翁市。 據文學資料記載,它是當時地中海最重要的繁榮港市,人們生活富足,他們觀看激烈的鬥牛和各種各樣的演出,歡度佳節時瘋狂尋樂。婦女們衣著華麗、款式多端,有荷葉滾邊的長袍、袖子篷鬆上衣,甚至有顯示身體線條的緊身胸衣。他們崇奉天上的「星星」,認為自己祖先是從神秘的天上來的。據說考古學家公布攝影機所拍的水底城市時,觀者都目瞪口呆、非常驚奇自己所見的情景,感嘆它的發達藝術和高度文明。城裡建有不可勝數的廟宇,其中敬奉人間生育的愛希斯女神、冥冥之神奧賽利斯、地下之神塞瑞庇斯等的廟宇最為富麗堂皇,是當時宗教朝聖者嚮往之地;他們蓋起了寬敞明亮的居室,還匠心獨具地設置了通風處、沐浴房、廁所等;聰明的人們還修建了露天娛樂場和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以及巨型雕像。令人面紅的是這些雕像上還刻述著男女赤裸身體性交的具體景況和文字。從攝影中還可以見到一尊黑色玄武岩的法老頭像;一座大小與真人一樣的愛希斯女神,她穿著極具現代感的半透明衣服,整件只以胸處的小扣結繫著;另外一個就是地下神塞瑞庇斯捲髮黑鬚的塑像。 伊拉克利翁在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建起亞歷山大港後才逐漸衰落,直至沉入海底。現在考古機構由於技術等方面原因,無法把這「法老城」景觀呈現在人們面前,只將發現少量的文物放在規定的博物館內展出,以供遊客鑑賞。 薩阿德•扎格盧勒廣場在市中心的解放廣場東側,東鄰著名的塞席爾飯店,其中只有被視為民族英雄的扎格盧勒雕像,是埃及人民為紀念這位華夫脫黨領袖的貢獻而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使埃及獨立自主,努力與英國交涉,終獲成功。廣場上還有一個羅馬人為紀念凱撒大帝所建的神廟。 塔利爾(Tahrir)廣場又名穆罕默德•阿里廣場,位於法蘭沙街,廣場的左右植有兩排高大的綠樹,南面有圓形花園,北面有阿里帕夏氣勢不凡的騎馬大雕像。 希臘羅馬博物館(Greco Ro-man Museum)位於胡里亞街東面左邊的博物館路,創建於1891年,主要收藏埃及希臘時代器皿物具,一些精緻的希臘式雕刻也被收藏於此。這裡無價之寶眾多,如塔納格芮小型雕像、壁畫、金銀手飾的鑲嵌技術等,其中精彩且不可多得的是以最早的牛力拉動水車為內容的壁上浮雕。此外,館中還收集有希臘和羅馬統治者,在亞歷山大鑄造的7000多枚古幣。庭院外有座花園,園中塑像製作技術精湛獨到,非常引人注目。鎮館之寶是公元前30年逝世的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的石刻美麗頭像和臥像。特別是在臥像上,石刻的羅裳飄然欲動,胸前有條蛇正咬噬著她的肌膚,再現了公元前31年其夫婿安東尼戰敗給羅馬帝國時,夫妻相繼自殺,而豔后是用毒蛇自殺的歷史。 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位於龐培柱東方,從亞歷山大的中心街步行10分鐘可達。它收藏了自托勒密王朝時期一直到公元300年的希臘、羅馬遺物,最重要的有硬幣、紙莎草稿本、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雕刻、石棉和壺等。 皇家珠寶博物館(Royal Jewe-lry Museum)分成兩部分,由中間長廊連接兩邊。右側大樓原是法魯克國王的舊寢宮,展示著19世紀穆罕默德阿里時期的畫作,多是皇家成員的肖像畫。左側原是土耳其貴族的宅邸,後捐獻為博物館,展示法魯克國王與兩任皇后的私人珠寶。每一位皇后都有專屬於自己的結婚首飾,還有出嫁公主的嫁妝。博物館左側一樓以皇后結婚首飾與各國贈送的結婚禮物為主;二樓以皇室日常生活物品為主,連咖啡杯與逗弄皇子的搖鼓都是金光閃閃。 塞迪•阿布拉拔斯•墨西清真寺(Sidi Abu Labbes al-Mursi)建於1943年,在舊清真寺原址上建立的,它的地下埋著聖徒塞迪。附近廣場北面另有一座塞迪•達伍(Sidi Dawud)清真寺。 特巴那清真寺(Terbana Mos-que)建於公元17世紀,位於法蘭沙街(Shari' Faransa),外牆全部淡黃色,原先紅黑色磚塊和木質橫樑都被遮蓋住。寺門口巍然豎立著由兩根圓石柱支撐的尖塔,左邊有通道進入地下室,室的入口處也有古代圓柱。 尼比丹牙清真寺位於扎格盧勒廣場近處的尼比丹牙街,埋葬著逝於1407年的雪赫•丹牙•馬利第(Shaykh Danyal al-Maridi)。原先被人們誤認是預言家但以理(Daniel)之墓。入口在街後的左方,寺內看守的老人會指著一個大方洞讓遊客往裡瞧,裡面就是墓室。據說1850年時有個導遊曾下過這個幽黑嚇人的地下室,並透過一個木製門的孔隙,看到一些物品,有個透明的大玻璃箱內裝著人體,頭頂王冠,姿態呈鞠躬狀,其四周有大量撒落的紙莎草和成堆的書本。但至今仍無人對此墓進行仔細探測。寺對面是繆斯學園遺址,還能見到的歷史文物只有支撐門的圓柱。現在此地建成了埃及的法國文化中心。 阿布•梅那斯修道院(Mona-stery of Abu Menas)坐落在城西南的瑪利尤特沙漠中,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分新修道院和舊教堂兩個遺址。舊址來歷與基督徒梅那斯有關,據說梅那斯年輕時是埃及軍官,由於宗教紛爭,堅持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公元296年被迫在小亞細亞服役時殉教而死,下屬們運著他的屍體在回埃及的路上時,駱駝隊在教堂遺址處停住,怎麼趕都不肯往前走,士兵們便認是天意,就在當地下葬。當人們不再提起梅那斯時,一個牧羊人趕羊經過此地,發生了奇異之事,一隻病重的羊忽然痊癒了,接著又傳出一位公主在此地病痛完全康復之事,於是梅那斯有神力的傳說四處流行,事實上是與墓旁水質含有藥效有關。到了公元4世紀,在亞歷山大大主教和拜占庭王室的支持下,由主教執事阿色那修斯在墓地上建了一座教堂,各地信徒接踵而至,把印有聖人像的瓶子盡量裝滿墓旁的「聖水」攜回,人們還在墓地四周建起房子,種上農作物,並構設自己的墓地。 這種瘋狂的崇拜,不僅席捲了拜占庭帝國,還波及羅馬、高盧和日耳曼等地。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教徒前來朝拜的需要,公元5世紀狄奧多斯二世執政時,敕令修建一幢規模巨大的教堂,於是兩座教堂併成了當時西部有名的朝聖城,教堂內神殿日夜燈火通明,朝聖者源源不斷前來,聖水也不間斷地流淌著。不過阿拉伯人奪取埃及後,大力推廣伊斯蘭教,朝拜阿布•梅那斯之風隨即中斷。到法特米時代,風頭不再的聖地已無人問津,逐漸淪為廢墟而被黃沙掩埋。1905年,考古學家發現了這個遺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挖掘,聖地的輪廓已被世人所知。它佔地遼闊,建築布局合理,大教堂居中,前面為覆蓋陵墓和前祭台遺址的中庭;與大教堂相對應的是一座八角形聖洗堂;在教堂後建有修道院、信徒居室、浴室和工場等;另外在大教堂的北面和東面,各建有一座教堂。所有建築物的用料都很奢侈,建築物主體多用小石塊砌築,大理石石柱、柱頭和車楣雕刻也非常考究,大理石可能取自著名的亞歷山大採石場。祭台室內壁裝飾著大理石雕刻和鎏金鑲嵌圖案。遺址中古建築巧妙地融匯了拜占庭藝術和埃及法老時代的傳統文化。新的修道院在舊址旁,建於1959年,以水泥溝築而成,據說梅那斯遺體就安放其內。 阿加密(Agami)位於城西,是著名的夏季旅遊勝地,擁有大游泳池、迪斯可舞廳、速食連鎖店、潛水器具出租屋、一幢幢構造獨特的富人別墅區。海邊沙灘鬆軟潔淨,還有栽種著棕櫚樹和無花果樹的美觀沙丘。 塔波賽利斯瑪格那(Taposiris Magna)神廟主要供奉奧賽利斯神,建於亞歷山大大帝時期。 伯格阿拉伯村(Village of Bu-rg al-Arab),位於瑪利尤特湖的湖床,即歷史上瑪利歐提斯城(Mareotis)附近,外貌相當奇特,有零零落落散處的幾間小屋和夾雜其間的私人漂亮寓所。1920年,英國人詹寧斯布萊利管理西部沙漠區時,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建造了獨樹一幟的貝杜茵人首府所在地。他以一座義大利城市為模型,並用此處羅馬時期別墅廢墟上的石塊築起了城牆,又力邀有錢人在牆內蓋起別墅,後來埃及人驅逐外國人,於是詹寧斯布萊利理想中的傑作只完成一半就離開了埃及,現在還有些私人建築物和總統行官。 阿布吉爾其實原是古代聖西瑞爾(St. Cyril)基督教的會堂所在地,現在附近還有加諾帕斯古城殘墟上的塞瑞庇斯神廟和公共澡堂等遺蹟。 羅塞塔(Rosetta)位於亞歷山大市區65公里外的西海岸上,著名的羅塞塔石碑就發現於此,是被一位法國士兵所發現的。經過尚波里昂(Champollion)不懈鑽研,碑上法老王使用的文字語言終被破譯。羅塞塔還有一些建於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的古代豪華建築,因為17、18世紀這裡曾是繁榮和重要的埃及港區。這些建築多由紅黑磚塊壘砌而成,正面獨特的三角洲風格與亞歷山大城內的特巴那清真寺風格相似。羅塞塔古建築中最聞名的是阿里法泰利之屋(House of Ali al-Fatairi),它矗立在大街上,有著龐大的圓柱和木雕,以及年代久遠的石塊,正面門楣上有1620年的刻記。在同條街的尾端,有扎格盧勒清真寺(Mosque of Zaghlut),它是由兩個小清真寺合併而成,寺中央庭院有拱門圍繞著,西邊圓形石柱成行而立,顯得非常雄偉壯觀。 艾布基爾鎮位於亞歷山大港以西40公里處,介於地中海和瑪利尤特湖之間,曾是古代一度繁榮的城鎮,當時既是海港又是湖港,至今還殘存著亞歷山大燈塔倒塌後重建的小亞歷山大燈塔,高僅20多公尺,共分3層,底層為四方體,上小下大;第二層呈8角形,最上一層為圓柱狀。塔內有階梯可通塔頂,塔北面有幾個古代的墓坑。 阿拉緬(Al Alamayn)位於亞歷山大以西104公里處,是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重要戰場,當年7月1日隆美爾將軍指揮非洲兵團挺進阿拉緬,亞歷山大港的英國艦隊被迫離開,駐守蘇彝士運河處的船隻也退到紅海區域,但納粹德軍只獲得暫時勝利,德國的非洲軍團也已筋疲力盡,再加上急需的物資和食品補給被英國海軍炸燬,盟軍於同年10月派遣蒙哥馬利(Montgomery)將軍率軍反攻,與隆美爾在阿拉緬展開激戰,德軍敗退,被逐出埃及,使盟軍獲得北非戰場的第一次勝利。 現在這裡成為戰後愛好和平人們的紀念區,它建有3座形式不一的公墓,從東進入阿拉緬,靠左的是英軍墓址,所見景象令人動容悲慟。距離較遠處豎有一塊巨大的石碑,是為死於戰場的德軍而立。義大利的紀念碑是由白色大理石構成,顯得巨大莊嚴。阿拉緬中心地帶的軍事博物館內,還珍藏著各種戰爭武器和一些相關戰時物品。這裡無邊的海灘儘管很漂亮,有褐色的小沙丘、零星的貝杜茵人帳篷、色彩豔麗的房子,但它除巡邏軍隊和特別獲准的人外,禁止閒人進入,因為遺留下來的地雷有的尚未引爆。 塞迪阿布都拉曼(Sidi Abdul Rahman)距離阿拉緬市約25公里,這裡擁有遼闊的海灘,也有設施完備的旅館和提供露營器材租借。不遠處的隆美爾窟,裡面有其子捐獻的隆美爾曾穿用過的盔甲。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