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愛沙尼亞共和國 的原始碼
←
愛沙尼亞共和國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各大城市形形色色== 納爾瓦(Narva)是國內重要的港口城市,它建於十三世紀,但很快就發展成為大商埠。在中世紀的時候,俄國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曾多次出兵佔領這裡。一八四四年,這個港市又發展成為重要的棉紡織業中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在一九四五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和納 粹德軍曾在此地展開激戰,德軍敗退時對市內的建築物實施大規模的破壞。戰後城市得以迅速重建,市貌更勝往昔。 這個擁有八萬七千多名人口的城市,有百分之九十是外來人口,只有百分之十是真正的愛沙尼亞人。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十二分、北緯五十九度二十三分,位於國境東北角納爾瓦河流入芬蘭灣河口上游的十四公里處,東隔納爾瓦河與俄羅斯的伊凡格勒市對峙。對外交通方便 ,擁有優良的天然不凍港,並有鐵路通往赫維、基維厄利、塔帕和塔林等城市。公路也很方便,可以通往北部沿海各主要城市。現在的納爾瓦市已成為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火力發電中心,紡織業也很發達,並有機械、木材加工、麻製品、傢俱製造和建築材料等工業,克雷霍姆紡紡廠是國 內最大的棉紡企業。此外,市內還有大教堂、歷史博物館等古建築,另設有技術學校一所,以保證市內各工廠技術工人的來源不缺。 科赫特拉耶爾韋(Kohtla‧Jarve)是愛沙尼亞北部的重要工業城,它的歷史很短,始建於一九○○年,一九四六年才設市,完全因為油頁岩(Oil Shales)的開採而迅速發展起來。油頁岩是一種硬質的淺棕色岩石,可以提煉成可燃氣體,可以發展化學工業,能夠提取能裂變的鈾、釷和其他微量元素。一九四八年,油頁岩氣管道鋪設到聖彼得堡;一九五三年又鋪設到塔林。 擁有七萬八千多名人口的科赫特拉耶爾韋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十五分、北緯五十九度二十四分,它坐落在塔林至聖彼得堡的鐵、公路線上,北瀕芬蘭灣。對外交通便利,有鐵路和高級公路對外連絡,無論是火車和長途巴士都非常忙碌。工業相當發達,主要的工業活動就是開採 和加工本地的油頁岩,並生產多種石油製品。郊區設有大型化肥工廠,主要原料也就是油頁岩提煉後的廢棄物。這個城市市容鼎盛,街道寬敞,有現代化的建築,市內有噴泉公園和花園,城市綠化工作很有成績。 帕地斯基(Paldiski)原係一座非常興旺的工業城和海軍基地,位於塔林西邊一小時火車路程處,過去曾經是前蘇聯的核子潛艇基地,自從蘇聯解體後,海軍基地被撤消,當地居民的生計無著,乃紛紛外遷,加上廢核料有危險的疑慮,現在的帕地斯基市幾乎已經成為鬼城。 庫雷薩雷(Kuresaare)舊稱金吉謝普(Kingisepp),是薩雷馬島上的主要城市,位於島的南端,地勢較低,主要的經濟活動為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這個擁有一萬三千多名人口的海港小城,對外交通陸上以環島公路為主,可與島上其他市鎮連絡;海上交通有定時島際交通船,以貨運為 主。島民安居樂業,多過著自給自足的平靜生活。 國內重要的市鎮還有安布拉(Ambla)、安特斯拉(Antsla)、伊爾瓦(Elva)、埃馬斯特(Emmaste)、哈普薩魯(Happsalu)、約赫維(Jahvi)、約格瓦(Jogeva)、卡伊納(Kaina)、克拉斯特(Kallaste)、卡姆比揚(Kambja)、卡爾拉(Karla)、凱拉(Keila)、基維厄利(Kivioli)、基林吉內姆(Ki linginomme)、瑪爾杜(Mardu)、瑪斯西爾努(Massiaru)、莫伊薩克拉(Mazsalaca)、穆斯特揚拉(Mustjala)、穆斯特拉(Mustla)、穆斯塔維(Mustvee)、奧特帕(Otepaa)、派德(Paid)、帕拉穆斯(Palamuse)、波爾特薩瑪(Poltsamaa)、珀爾瓦(Polva)、拉克維爾(Rakvere)、拉普拉(Rapla)、 拉皮納(Rapina)、里斯特納(Ristna)、薩爾瑪(Salma)、蘇烏雷亞尼(suurejaani)、塔帕(Tapa)、圖斯塔瑪(Tostamaa)、圖里(Turi)、瓦爾加(Valga)、瓦爾卡(Valka)、溫達拉(Vandra)、瓦爾斯卡(Varska)、維爾揚迪(Viljandi)、維爾特蘇(Virtsu)和沃魯(Vorn)等。 國民受教育程度高 全國人口共有一百六十五萬三千八百多名,是波羅的海三國中人口最少的國家,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三十七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向北部工業區,使城市人口增多。目前,全國百分之六十七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這個國家的生育率很低,年均生育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六,人口增 長緩慢。 境內的愛沙尼亞人自稱愛斯特拉塞德人,共有九十八萬四千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點五,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本民族人口佔全國人口比例最少的國家。另外,還有一百萬多名愛沙尼亞人居住在美國、瑞典、芬蘭、加拿大、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和拉脫維亞等地。 國內的少數民族以俄羅斯人最多,共有四十八萬五千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三十點三;烏克蘭人有四萬九千八百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白俄羅斯人共有兩萬八千五百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點八。此外,國內還有一些芬蘭人、拉脫維亞人、格魯吉亞人和猶太 人 ,大部分人民信仰基督教路德新教,南部地區和大部分島嶼上的人民信仰東正教。 國語是愛沙尼亞語,這種語言屬島拉爾語系芬蘇語族中的波羅的芬蘭支語,它和芬蘭語、沃提克語、立沃尼亞語、因格里亞語、卡累利阿語及維普斯語等,有密切關係,文字上採用拉丁字母。此外,芬蘭語和俄語在境內也很流行。 這個國家的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早在一九三九人,居民中識字人數已達百分之九十八點六。目前,實行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文盲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二。全國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有六十三萬五千多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五。小學和中學共有五百六十三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八十九所。中等老專科學校三十七所。國內共有六所高等院校,最出名的是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塔爾圖國立大學,規模最大的是塔林工學院;另外還有愛沙尼亞農業學院、塔林師範學院、愛沙尼亞國立藝術學院和塔林國立音樂學院等。全國在校大學生共有兩萬七千多名。國內就業人口中 受過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佔百分之六十八以上。每萬人中有一百五十五名達到大學文化程度,國內的科學家中百分之八十五是愛沙尼亞人,俄羅斯人佔百分之十一。 這個國家比較重視醫療衛生事業,全國大大小小的醫院有六十多所,共有兩萬五千多張病床。國內共有八千四百多名醫生和兩萬一千八百多名護士,平均每萬人擁有五十一名醫生和一百三十二名護士,這個比例超過了西歐的平均水準。此外,境內還擁有派爾努泥浴療養區和哈普薩魯 氣候性療養區。 在生活水準方面,百分之八十五的城鄉居民使用上了煤氣,城市人均住宅面積為十九點七平方公尺,農村達二十五點六平方公尺。每一百戶家庭中擁有小轎車四十三輛、摩托車十九輛、電冰箱九十八台、彩色電視機九十五台、錄音機五十九台、照像機六十三架、洗衣機九十五台、吸 塵器九十二個、縫紉機七十五台,是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文化事業方面,由於國民受教育程度高,平時養成了喜歡讀書看報的習慣。國內每年共出版圖書兩千三百多種,總發行量達一千九百七十八萬冊,平均每人每年購書十二冊;期刊雜誌每年出版一百六十一種,總發行量為兩百八十多萬冊,平均每人每年購雜誌一點七冊;境內發行的 各種報紙達一百一十一種,發行量約兩百六十五萬六千多份,主要報紙有人民之聲報、國家新聞報、前進報和晚報。愛沙尼亞電訊社是官方通訊社,創辦於一九一八年,負責向國內各大報刊提供國內外重要新聞,並在國外設有分社。 愛沙尼亞廣播電台創辦於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一日,分為新聞、娛樂和文化等三套節目,每天用八種語言播音,三套節目全天播音時間達三十九個小時,其中音樂節目長達十七個小時。愛沙尼亞電視台創辦於一九五五年七月十九日,只有一個頻道,每天用愛沙尼亞語和俄語播音十二個 小時,節目比較單調。愛沙尼亞電台和電視台都是國際廣播電視組織成員,並和歐洲廣播聯盟有聯繫。此外,境內還可以收看到芬蘭電視節目。 國內現有六百家電影院、五百家俱樂部和六十一個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多達七百多所,館藏圖書和雜誌一千三百四十多冊,規模最大的是克賴茨瓦爾德圖書館,館中珍藏有愛沙尼亞十八世紀以來的知名作家維爾德、格爾曼、圖格拉斯、雅科布遜、桑佩爾、西格爾、米揚尼克、列別列 赫特、托奧明格、勞德和瓦阿蘭迪等人的文學手稿。 俄國人在愛走霉運 愛沙尼亞人口的分配為愛沙尼亞人佔百分之六十,俄羅斯人佔百分之四十。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少數民族的俄羅斯人在蘇聯的撐腰下,卻統治著多數民族的愛沙尼亞人,他們在愛沙尼亞享受好房子,分配好工作,即使由蘇聯一個小鄉村來的俄羅斯人,也能在這裡以統治者的姿態對 待愛沙尼亞人,因此愛沙尼亞人一提到俄羅斯人就感冒。 獨立後的愛沙尼亞人一夜之間由谷底翻身當主人,由被統治者變成統治者,五十多年的民族仇恨不能一笑泯之,因此逐漸展開復仇工作,訂定新公民法來宣洩怨氣,規定只有愛沙尼亞人、或移居國外但父母一方有愛沙尼亞血統的人、或戰前是愛沙尼亞公民的人,才能直接成為愛沙尼 亞的公民;包括境內俄羅斯人在內的其他的人,都必須通過語言測驗,住滿兩年,再經過一年的等待,才能成為愛沙尼亞的公民。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遷入愛沙尼亞時俄羅斯人及其子女,都必須學會愛沙尼亞語,經過申請並通過語言測驗後,才能成為愛沙尼亞的公民。 這種身分的突變,由統治者淪落為被統治的愛沙尼亞境內的俄羅斯人,個中滋味實在難賞,他們抱怨說這是種族歧視,甚至說是新納粹主義,違反人權等。但是愛沙尼亞人反駁說,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中,我們像是被貓捉住的老鼠,哭喊求救無門;現在我們自由了,並且只對以前的貓 定出很合理的要求,卻被控訴老鼠歧視貓;以前俄羅斯人過得太好了,現在只要他們和我們的從前一樣,忍受食物和燃料的短缺,就指我們是違反人權? 這種新公民法並不能弭平所有愛沙尼亞人之怒,他們的心聲是最好要俄羅斯人全部走光。因為愛沙尼亞人目前雖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但預計將來會減少,因為正值生育年齡的俄羅斯人比愛沙尼亞人多,愛沙尼亞人生怕將來在自己的土地上成為少數民族,因此認為新公民法還不 夠嚴格,應讓境內的俄羅斯人再等十年才能成為公民,才能逼他們非走不可。 但是大部分境內的俄羅斯人自認是生於斯,長於斯,根本和俄羅斯沒有任何關係,即使想走也無處可去;但是也有不少俄羅斯人前往首都塔林各西方大使館申請簽證,阿根廷已表示願意接納,因此很多境內的俄羅斯人還在惡補西班牙文。 傳統習俗依然保留 這個國家民族服裝豐富多彩,多達一百多種。這些服裝色彩、圖案和裝飾都各具特色。一般男子穿略長於膝蓋鬆緊褲子,然後再套上長統襪,夏一大頭戴圓形毯帽,冬天戴護耳皮帽,腰帶和手套也是不可缺少的服飾。愛沙尼亞人認為這種服裝能給人們增添無窮力量,它可以使男人戰 勝病魔,也能促使婦女生育;手套則能避邪,是非常吉利的物品。 女子服裝有自麻布襯衫、各種顏色的花裙、短呢上衣或坎肩。婦女一般穿繡花翻領的寬袖襯衫,長裙多為黑色鑲紅邊的款式,愛戴圓形銀胸飾,頭戴白色的包髮帽,已婚婦女還要繫圍裙。目前,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民族服裝主要用於節慶和文藝演出時穿戴。 愛沙尼亞人的婚禮很有情趣。婚禮前,姑娘要繡荷包、手帕,編織一些手套和襪子,作為饋贈公婆和親友們的禮物。婚禮上經常有很多遊戲。按照古老的民間習俗,新婚夫婦進門後要共用一盆清水洗手,表示今後不分彼此,同享一切。但婚宴間會有一群戴假面具的「匪徒」來襲擊新 郎新娘,並將他們分別「關押」起來。此後,新郎要設法逃出「囚牢」,千方百計去搭救自己的愛人。人們把這種遊戲,看作是生活的考驗,表示在未來共同的生活中,不僅有幸福和歡樂,也會有痛苦的磨難。因此,夫婦倆應互相幫助,永不分離。還有一種遊戲是檢驗新娘是否心靈手巧 ,新娘要當眾表演一下快速包布娃娃,但是現在為了讓新郎習慣於合理分擔家務,也出一些節目來檢驗新郎的能力。 婚宴結束後,新娘要等待婆婆或一位年長的女親戚幫他摘下頭紗,給她戴上主婦用的帽子,並繫上繡著圖案的圍裙。如果婆婆相信這個媳婦能操持家務,就會將一串鑰匙和一把大湯勺交給剛過門的媳婦,表示她已獲得做女主人的權利。最後一項節目就是新娘起來向賓客們敬酒,大家 唱起歌,然後向年輕的女主人告辭。婚禮就這樣在歌聲中結束。 在愛沙尼亞,婦女家庭手工藝很流行,她們編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套等工藝品很有名氣,她們還自織家庭裝飾用品,如地毯、長條桌布、床罩和沙發套等。 愛沙尼亞人結娘五十過年要舉行隆重的金婚禮。老人退休和遷入新居通常也要舉行慶祝活動。由於這個國家長期受異族統治,傳統習俗或已消失,或變化很大,唯有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的伊凡諾夫節卻永遠不變。每當過節這天,城鄉居民都穿上民族服裝,到處呈現出節日的歡樂氣象, 晚上人們點起熊熊的篝火,圍著火堆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這個國家的農村居住條件不錯,大多是兩層樓住宅,房屋一般都掩映在樹木的綠蔭中,登樓遠眺,周圍的河流、湖泊和草地盡收眼底。 在愛沙尼亞卡賈維鎮上,每年七月上旬要舉行國際背老婆大賽,屆時有許多人參賽,全村五千五百多名居民幾乎全部出動觀賽助興。在競賽中,參賽的男人得把老婆或任何十七歲以上的女子馱在肩上,走過兩百五十三公尺半長的沙道、草徑、柏油路和水池,途中還要轉個陡彎,跨過 兩個木欄,老婆若在路上掉下來就要扣分,多數參賽者是把女人頭後腳前地扛著走,才能穩操勝券。 重建袖珍型國防軍 根據一九九○年八月三十日,議會通過的「組建社會安全正規軍預備隊」的決議,決定重建國防力量。現在的愛沙尼亞國防軍分為邊防警衛部隊,官兵員額編制為一千八百人;警察部隊有官兵一千四百五十人;救生警務部隊官兵員額編制只有兩百五十人。這支袖珍型國防部隊也擁有 一小隊空中力量和一支小型邊防艦隊,並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和平夥伴。此外,愛沙尼亞警察廳也已加入了國際刑警組織,共同為減輕國際社會治安壓力和打擊國際恐怖分子而努力。
返回到
愛沙尼亞共和國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