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古巴 的原始碼
←
古巴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比那爾德里奧有岩畫== 比那爾德里奧(Pinar del Rio)市,是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的省會,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便有印第安人居住,山洞上至今留有他們的壁畫。1774年,西班牙人在這裡建立地方政府,使當地逐漸繁榮起來。1886年,此地曾是安東尼奧•馬塞奥將軍領導反抗西班牙殖民軍的戰場。1962年,前蘇聯曾在附近的多薩里奧山脈中部布署中程彈道飛彈發射裝置,引起了「核子飛彈危機」。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爲西經83度40分、北緯22度35分,坐落在古巴島的西部,東北距哈瓦那180公里,約有18萬人口,自從1830年大阿瓦奧地區的菸酒工業興起後,經濟就變得富裕起來,現在仍然是古巴有名的菸草栽培 城市,也是一個資源比較多的地方,並且是廣闊腹地的工商業中心。工業以生產雪茄、蔗糖、香煙、酒和家具爲主。 番石榴酒是當地的特產,也是一種令人驚奇的白酒,用只生產在本地叫做瓦巴(Vaba)、當地人稱爲瓜牙巴(Guayaba)的小橄價形的小果子爲原料,將小果子採下後,就像釀製高梁酒的程序相似,製成古巴的烈酒,味道香甜又辛辣,勁頭很足,人們在喝第二杯時就有點頭重足輕了。 當地農民多能自給自足,比古巴城市的人富有,常用自己生產的水果等農產品,向外國遊客換取生活日用品,如肥皂、毛巾、原子筆、衣服、鞋子及其他的物品。 城市對外交通全靠陸路,在鐵路方面從哈瓦那有火車開來此地,再向西南延伸至瓜內的終點站,車票約10美元,行車時間兩個半小時,相當方便。在公路方面,有長途巴士通往國內各地,並有A4中央高速公路直通哈瓦那,車程2小時,非常便捷。 此地風光明媚,居民熱情好客又會做生意,有不少景點可供參觀。位於市中心的卡萊酒廠,是專門生產番石榴酒的老工廠,始建於1906年,廠區佔地大,工人眾多,遊客在這裡由導遊陪同下參觀整個製造番石榴酒的過程,並可在工廠附設的販賣部中選購美酒。 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馬蒂街202號,始建於1917年,其前身是瓜斯宮。博物館的正面覆蓋著古希臘象形文字,飾以哥德式排水管和希臘立柱。內院的巨大恐龍像看來栩栩如生,館內展出各種動物標本、植物標本,最多的是昆蟲標本。 地區歷史博物館坐落在馬蒂街58號,是19世紀的建築,其前身是1959年的省政府駐地,主要展示比那爾德里奥地區的各種文化遺產。全館有6個展覽廳,其中兩個展示本地區的歷史,從其最早的居民直到革命勝利。一個展覽廳展示裝飾藝術,另一個展示本地區的發明創造。附設一所塑膠和繪畫藝術學校,分爲研究與創造部、文化與發掘部及修復與保存部等,非常熱鬧。 維尼亞雷山谷(Excursion Sora Vinales)是當地非常重要的觀光景點,有很多觀光巴士載著外國觀光客前來遊覽。這裡的奇蹟令人畢生難忘,據說在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曾是一個面積廣達1000公頃的巨大山洞,有一天,一頭恐龍打了個噴嚏將山洞頂震塌,喀斯特構造形成令人驚訝的景觀,如今只有此地和亞洲馬來西亞的黑風洞還有這種奇蹟。 這地方滿目翠綠,有山谷地帶、樹林、山林、花卉、岩壁雕刻、瀑布和地下洞穴等景觀。一家木板壁棕櫚葉頂的大餐廳,供遊客品嚐古巴風味名菜,餐廳有樂隊爲顧客助興,其中一架手拉的管風琴最爲拉風。餐廳後面的山岩壁上,用紅、藍色染料雕刻出一對巨大的男女攜帶一個男孩的雕像,非常引人注目,成爲觀光客相機鏡頭的焦點。這幅岩畫高80公尺,寬120公尺,是著名墨西哥壁畫家,率領一群沒有拿過畫筆的農民完成的。岩旁飛瀉而下的瀑布,看起來非常壯觀。史前長城的腳下,也有一堵高聳的岩壁,上面描繪著本地區人類和地理的演變過程,包括中生代的菊石、巨型海生爬行動物的蛇頸龍和冰川時代巨型哺乳類動物等,壁畫高120公尺,寬180公尺,20世紀60年代曾予整修,畫上有一條水平的墨線,顯示出這裡曾被大海淹沒時海平面的高度。 附近的印第安村(Excursion a Guama),是一處有綠地、椰樹、湖泊、田野、小型動物園和土特產藝品店,風景優美的觀光地區,村內印第安式茅屋林立,印第安土著塑像錯落。這裡還有古巴最大的内陸湖,湖面天鵝游戈,湖裡游魚可數,並飼養有各種小動物和鳥類,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鬥雞。最稀奇的是還有體型巨大的白色公牛,供人騎牛拍照,一次一美元。不遠處有個鱷魚潭,沒有什麼特別,倒是附設的餐廳中有鱷魚肉供應,可讓遊客大快朵頤。 印第安山洞(Cueva del India)距離維尼亞雷山谷約5公里,主、洞發現於1920年,內有哥倫布時代的物品。這裡景似小桂林,鐘乳洞幽深秀麗,山洞裡有一公尺可供遊客步行。洞裡還有洞底湖,左右水道各有100公尺長度,遊客可乘小摩托艇探幽攬勝,順著地下湖漂流便可到達洞穴的最深處,可以從另一端出洞上岸。 糖港馬坦薩斯 馬坦薩斯(Matanzas)是西北部馬坦薩斯省的省會,由山洞內掘出的遺址證明,這個地方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城市於1693年在一個屠宰場的舊址上建立起來,剛開始時只是軍事要塞,後來成爲居民聚落,1813年建立古巴第一所印刷廠和第一家報社,幾年之中出現交響樂團、公共書店和兩個文化中心。19世紀成爲古巴糖都,經濟發展迅速,有一半的古巴蔗糖都經由這裡出口。此外,這裡也成爲黑奴據點和文化的搖籃,經濟的繁榮也帶來了文化的進展,使馬坦薩斯獲得「古巴雅典」的稱號。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爲西經81度35分、北緯23度3分,是古巴西北部最靠近哈瓦那的港市,隔著佛羅里達海峽和美國南部的邁阿密遙相呼應,在美、古關係未惡化前,這裡是美國觀光客週末度假的好所在。當地經濟繁榮,農業發達,盛產甘蔗和柑橘,有人造纖維和化學肥料等工廠,旅遊業也很發達。 全市約有18萬人口,有兩條鐵路和一條高速公路通往哈瓦那,對外海運更是無遠弗屆,市內主要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計程車、馬車和腳踏車。 這裡也有旅館和許多民宿,最出名的旅館叫做盧浮宮旅館,位於米拉內斯街,圍繞著一個漂亮的內院而建,飾以噴泉,看來頗有氣派。 當地也有不少景點可供參觀,其中的市立歷史博物館,前身叫做洪科宮,位於瞭望廣場,館內展出當地古代的歷史文物。附近的自由廣場,是古巴建築和歷史的聚焦點,在古巴革命前,這裡是公開處決人犯的地方。 省立博物館也坐落在瞭望廣場,館內展示這個地區從印第安人到大革命的歷史有許多文物和決定黑奴命運的刑具展示,非常難能可貴。 藥劑博物館坐落在米拉內斯街上,是法國人特利奥萊於1882年所建立的藥廠,1964年時被改爲藥劑博物館,展出當時的電話、計算器、法國製造的第一批玻璃奶瓶、製藥儀器設備、一個擁有心電圖機,以及蒸餾器的實驗室等。 索托劇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863年,是新古典時期古巴最重要建築物之一,很多著名的歌舞和文藝節目都曾在這裡演出。劇院有半圓形的內陽台和細長的銅柱,以及蓋滿葉子花的遊廊。 文化宮是當地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築物,尤其是這裡展示一幅切•格瓦拉下棋的畫,非常傳神有趣。熱内圖書館是古巴最古老圖書館之一,藏書豐富。此外,聖塞維里諾城堡和聖卡洛斯大教堂,也是有名的古蹟。 這裡最有名的景點是位於西南郊的多寶湖(Tesoro Lake),是古巴最大的淡水湖,坐落在西南沿海的薩帕塔沼澤地帶。相傳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時,印第安原住民把大量金銀財寶拋入湖中,因此得名。多寶湖被茂密的熱帶森林所環抱,湖底有大量的鳥糞層;優美的湖光和嬉戲的水鳥,以及各式各樣的魚蝦吸引眾多的遊客。 瓦拉狄洛度假地 瓦拉狄洛(Varadero)位於馬坦薩斯省西北部突出細長的瓦拉狄洛半島北端,是古巴最北端的城市,也是古巴有名的度假小港都,自1994年起正式開放爲古巴最熱門的資本主義式享樂天堂和休閒度假旅遊地。 最初,這個地方只有海灘和印第安人;自從西班牙人來了之後,當地的海灘仍然是海灘,但是印地安人卻少了;後來,這裡只剩下一段短短的海灘和幾批不時前來劫掠的海盜。 這裡長達19公里的美麗沙洲在19世紀時,被富豪卡得納斯家族買下,興建一些夏日別墅,成爲有錢人集居的地方。19世紀末,在馬坦薩斯飛躍進步的腳步聲中,這個地方也興建了第一家飯店和幾處度假村。 1930年,美國軍火鉅子伊雷內•杜邦•勒莫爾,一口氣買下半島上的大片土地,稍後又分成小塊出賣發了大財,首先他爲自己蓋了豪華大別墅,並擁有高爾夫球場和私人飛機場。直到1959年卡斯楚執政後,這塊富裕的海灘遊樂地才爆光,被古巴共黨政權沒收,改作美洲大飯店,專供古巴共黨權貴的銷金窟。 這個古巴對外開放的遊樂區,經緯度爲西經81度18分、北緯23度10分,西距哈瓦那140公里,東南與卡德納斯爲鄰,東北和尼古拉斯(Nicholas)海峽的薩巴納(Sabana)群島遙相呼應。本身呈細長半島狀,長22公里9最寬的地方僅400公尺,水暖沙平,猶如一條長25平方公里的大甲板,一望無際地平伸入墨西哥灣。 全市大約可以分爲三個地區,第一區位於市中心,其範圍從第1街至第54街,生活在這裡的平民百姓,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要永不停歇地爲旅遊觀光業的發展,提供基層及勞力服務。第二區從55街開始,是三至五星級大飯店聚集區,尤以1991年12月落成的梅利亞瓦拉狄洛五星級大飯店最爲亮麗搶眼。第三區朝叢林延伸,混凝土建築和道路慢慢將叢林呑蝕。 由於古巴政府的公開對外招資,一些來自西班牙、義大利、德國、加拿大、墨西哥和阿根廷的財團紛紛前來淘金,投入數以億計的美元和歐元,在古巴革命後仍屬富人專屬的社會主義天堂內,塑造出像邁阿密海灘般的度假天堂,因而創造出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許多外國觀光客前來集體買舂,也對古巴的社會主義經濟「作出貢獻」。 現在這裡匯集了所有古巴最高級、最豪華的大飯店和休閒度假村,讓來自世界各地有錢的觀光客雲集此地享受沙灘、海水、陽光、藍天、美酒、比基尼和加勒比海的美麗風光。遊客在此能舒適的選擇嬉戲、游泳、滑水、潛水、衝浪、風帆、拖曳傘、日光浴和登礁等各式娛樂活動,享受生命之美。 在狹長半島狀的珊瑚礁上,交通非常方便,當地的國際機場有加拿大、南美洲、歐洲,甚至俄羅斯的包機,運來許多外國觀光客。海上運輸更是無遠弗屆,郵輪、渡輪絡繹不絕。公路上奔駛的全是空調長途巴士、觀光大巴士和新款的計程車。通常外國遊客都自哈瓦那、馬坦薩斯或卡德納斯搭乘計程車或觀光巴士前來,在半島中南部的巴士總站下車,再分赴各大飯店休憩。 市區交通工具五花八門,其中以馬車最爲拉風,車資5美元以上;椰子三輪計程車,公定價格爲搭乘一次不論距離的遠近都是5美元;小火車則爲每人2美元,租機車最初1小時爲10美元,第2小時爲13美元,第3小時爲15美元,4小時爲18美元,5小時爲20美元,6小時爲22美元,一天24美元,2天40美元;租轎車或休旅車價錢依車種及天數而定,通常花費每天約50美元。 這裡有很多飯店供遊客選擇,但通常都要預約。阿庫亞祖爾(Acuazul)飯店位於中央區,是中價位的飯店,附設有游泳池,每間客房都有陽台,單人房日租金47美元,雙人房70美元。 杜斯瑪勒斯(Dos Mares)飯店位於市區東部,位處三個公園之間,景色優美,距離海灘很近,雖然建築老式,但顯得優雅,客房非常整潔,經常客滿。平時房租每天單人房32美元,雙人房43美元;旺季時調整爲單人房44美元,雙人房59美元。 普爾曼(Pullman)飯店位於市中心靠近中央公園處,服務設施良好,客房舒適,平時房租單人房30美元,雙人房40美元;旺季時調整爲單人房38美元,雙人房50美元,價格相當合理。 李杜(Ledo)飯店靠近跳蚤市場,距離中央公園也很近,是一幢兩層樓的建築物,擁有20間優雅的客房,距離海灘只有一箭之遙,單人房30美元,雙人房40美元。 貝爾拉瑪(Bellamar)接近中央區,是中低價位的飯店,以服務態度取勝,兩個房間共用一間衛浴設備。平時房價單人房34美元,雙人房45美元;旺季時單人房46美元,雙人房54美元。 希拉杜拉(Herradura)飯店位於巴士總站北方,擁有78間乾淨的客房,從每一間客房的窗子外望,都可以眺望海灘,平時房價單人房40美元,雙人房53美元;旺季時單人房48美元,雙人房64美元。 當地有許多五星級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或高級休閒度假村供有錢的闊佬選擇,每日房租自100〜1500美元的都有,服務設施和品質無可挑剔,其中主要的有梅利亞瓦拉狄洛、天堂倶樂部、國際飯店、美利亞美洲飯店、地中海倶樂部和格蘭飯店等。當地還有個高爾夫球倶樂部。 這裡有許多高級餐廳,供應各國美味和生猛海鮮,每一家餐廳都有自己的招牌菜,令老饕流連忘返。當地也有一些速食店,披薩、漢堡、三明治、冰淇淋、咖啡、飮料一應倶全,每人最低消費額5美元起。 美洲購物廣場(Plaza America)位於半島的東端附近,是當地最大的綜合購物中心和美食廣場,裡面設有超級市場、名品專賣店、書店、服飾泳裝店、珠寶店、紀念品店和CD影碟店等各種各式的商店,全部可以刷卡消費,非常方便。 跳蚤市場(Craft Market)位於市中心的中央公園正對面,每天從早上10時左右開始,就有許多販售紀念品的攤位來這裡陳列,販售的紀念品種類包括木雕、皮件、植物種子和鱷魚頭骨做成的項鍊、銀飾品、白色棉麻質料的衣服、印有切•格瓦拉像的T恤、草帽、提袋和各種音樂CD片和打擊樂器,也有當地藝術家創作的木雕面具和皮製錢包等。 除了吃、住、購物和休閒娛樂外,當地還有許多景點値得參觀。其中的強森公園(Parque Joso- ne)位於市區一號大道的東端,公園被圍牆所包圍,園內高大棕櫚樹並列,並種植有熱帶園林,擁有大面積的人造湖,飼養不少珍禽,顯得非常浪漫。園內有別墅餐廳,湖上有小舟出租,白天鵝悠遊。每逢週末之夜,別墅與湖之間的舞台上,有聖舞之夜(Noc- he de Santeria)節目表演。 瓦拉狄洛自然公園(Parque Natural de Varadero)的位置在半島的最北邊,幾乎快到瓦拉狄洛盡頭的地方,這裡有一片佔地約3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規劃爲自然公園,其設置之目的,在保護島上特有的抗鹽植物和野生的候鳥,所以公園內不准設置任何觀光設施。自然公園的北邊是一片沙灘,南邊就是大馬路,入口處設在公園的最西邊。 在公園的末端有兩個潟湖,湖面會隨著潮水漲落,其中一個曼岡潟湖(Laguna Mangon),利用海水和日曬,生產天然的海鹽。 半島上的動物園裡有火烈鳥等各種熱帶動物,會令人大開眼界,感受生命世界的多采多姿。 巴拉伊卡科斯生態保護區,保護著31.2平方公里具有巨大價値的動、植物群落,其中一株巨型仙人掌已有500多歲高齡。 海豚表演中心的位置在美洲購物中心往北方約4公里處,每天演出3場,門票3美元,遊客可以在露天座位上看海豚的精彩表演,如果還不過癮,每人多花47美元,就可以下水與7隻海豚一同戲水,下水的遊客抓著海豚的背鰭沿著水池沖浪繞圈,讓人興奮得尖叫不已。 美海軍基地與關塔那摩 關塔那摩(Guantdnamo)是古巴東部關塔那摩省的省會,在西班牙人來到之前,這裡就有印第安塔伊諾人居住。1802年開始,從海地被趕出來的法國移民,來到這個城市爲咖啡、甘蔗和棉花的種植付出心力,使城市發展非常迅速,1819年正式建立關塔那摩市。 1868年開始的獨立戰爭期間,馬克西姆•戈麥斯將軍曾在這裡向西班牙人發動進攻。1871年8月4日,他又領導了第一次軍事行動,進攻印第安納咖啡種植園。1895年獨立戰爭開始時,恩里克•圖德拉上尉率領一群愛國者佔領卡馬內拉的阿迪沃尼科要塞。1898年西班牙投降後,美國強迫西班牙簽署巴黎協定,從而建立美國對古巴的控制地位。1903年2月16日在美國的壓迫下,古巴帕爾瑪總統與美國簽訂「互惠條件」,將關塔那摩港永久租借給美國爲海軍基地,後又增建要塞和機場。1959年卡斯楚奪權成功,拒絕接受關塔那摩灣的租金,並不時威脅要收回關塔那摩灣基地,但也只是嘴巴說說而已,事實上他從不敢訴諸行動。 關塔那摩市的經緯度位置爲西經75度12分、北緯20度8分,是古巴東部的城市,約有22萬人口,是以生產甘蔗和咖啡爲主的農業地區中心,主要經濟活動爲烘焙咖啡、榨糖、加工巧克力、釀酒和製鹽。 在交通方面,有鐵、公路往西經聖地牙哥和凱馬內拉,再通至全國各地,也有機場對國內外連絡。 這裡氣候良好,市面繁榮,商店林立,旅館、懸廳、酒吧、咖啡店和藝品店不缺,市民對觀光客態度和善親切,但消極苟安,得過且過。當地比較著名的景點,是位於郊區的石頭動物園,位於由博克龍港到亞特拉斯的路上,園內全是農民用斧鑿在山石上創作出的動物世界,有獅子、豺、熊、象、馬、猴和蟒蛇等。 關塔那摩美國海軍基地是世界上最大、有最佳屛障的海軍基地,也是一個優良的軍港,佔地面積75平方公里,長19公里,寬約9公里,出海口是一條狹窄的水道,水深5.5〜12.8公尺,可以停泊巨艦。 這個關塔那摩灣邊的海軍基地,西距聖地牙哥約80公里。自1903年起每年以4085美元租金永久租借給美國,因此美國對它享有完全的管轄權,也成爲今日美國在共黨國家中唯一的軍事基地。現在美國已將這個軍港建設爲海軍訓練基地、潛艇及反潛艇基地,並興建有機場兩處,以及機械化港口、水上船塢、生活用品倉庫和燃料倉庫、一個足夠用7天的彈藥據點。有一般住宅及軍事行政用房1400間,由21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駐防,另有包括眷屬、文職人員、老師和牙買加合同工人在內的3800名平民。 這裡生活設施一應倶全,電視台、運動場、高爾夫球場、跑馬場、劇場、電影院、遊艇倶樂部、報社、寺廟和教堂等,並將這裡經營成一個熱帶樂園,種植許多榕樹、香蕉、芒果、芙蓉及其他豔麗的熱帶植物。 在美軍基地外圍有一道長達27公里的雙重帶刺鐵絲網,它的下方還有寬達20公尺的地雷區,在美軍基地與古巴邊防站之間,還有100多公尺的「無人區」,人們不得靠近,如果不聽警告而闖入,會被當場擊斃。 最近古巴經濟拮据,積極發展觀光旅遊事業,因此連關塔那摩美軍基地外圍地區,也成爲招來觀光客的觀光賣點之一。 幽默城聖安東尼奧 聖安東尼奧-德洛斯巴尼奧斯(San Antonio de los Bafios)是哈瓦那省中西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2度30分、北緯22度53分,位於哈瓦那市西南方約一個半小時車程處,市郊有一個空軍基地,偶爾可見俄製米格式戰鬥機掠空而過。 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小鎭,像一座古老的西班牙小村落,街區呈棋盤狀,車少人稀,連腳踏車也看不到幾輛,彷彿是個寂靜的破落小鎭,街旁都是白牆紅瓦的平屋,配上熱帶花卉和棕櫚樹,倒也稱得上美景如畫。 當地有溫泉,爲國內的療養勝地,也是周圍農業地區的商業和製造業中心,生產有雪茄、服裝和酵母,附設有糖廠。這個地方和古巴別的市鎭有所不同,別的市鎭都是混血兒和黑人比較多,這裡卻是白人佔多數。 這個地方經濟相當不景氣,凡是有外國觀光巴士蒞臨時,當地市長必定親自迎賓,一直陪著觀光客到處參觀,就像導遊一樣,最後還恭送客人上車,發表簡短的應景謝辭,他的最後目的也只是爲了拿一張爲數極少每名遊客一美元的支票;他並允許他的市民跟在觀光客身邊乞討零錢、食物或任何物品。 這個觀光鎭上可以看到一些商店,雖然簡陋得店不像店,但卻也有一點東西可賣。這裡的藥店和中國人的漢藥店一樣,有很多抽屜。一些藝品店像鄉下的舊貨攤,幾根彩色的鳥羽毛,數件像小學生製作的勞作手工藝品,也能夠展示賣錢。臨街的一個小房間,裡面擺設著幾瓶指甲油,也算是一間店。有一家二手貨店(Squine de la Cosquivva)是當地最好的一家商店,別的國家捐助的舊衣物,整理出較好的予以標價出售,而且價錢相當貴,一件嬰兒衣售價90披索,線織衣130披索,一件舊泳衣300披索,裙250披索,一件女人巢絲長洋服1500披索。 藝術家格林(Gorrin)的家,展示的都是建築圖,不是名建築設計,也非古老圖案,實在不懂搞什麼名堂? 聖安東尼奧鎭的名稱由來,是因爲這裡有一座名爲聖安東尼奧古教堂,古巴導遊一定會帶觀光客前往參觀。當地一般百姓雖苦,但是這座教堂卻巍峨壯觀,神父非常有錢,在教堂的禮拜廳旁,卻有一輛屬於他的私人轎車,大概是沾上帝的光吧!每當觀光客光臨,他總是一馬當先帶遊客參觀教堂內各處,甚至不辭辛苦地爬上屋頂鐘樓和天台,讓客人俯瞰全市景色,然後他會站在交通要衝客人必經之地,身前擺著大型的捐獻箱,肥皂、牙膏、香菸、口香糖等食品和物品來者不拒,多多益善,美鈔最受歡迎,樂善好施的外國觀光客,都會花錢和上帝結點善緣。 這裡最重要的觀光點,是全古巴唯一的一家幽默博物館(Mus- eo Del Humer),蒐集了所有古巴作家的幽默作品,展示許多新潮得令人看不懂的畢卡索式作品,也有大膽開放的裸女畫,有更多影射批評時政的漫畫作品,令人看後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其中有一幅題名爲「大眾運輸」(Transp- orte Popular)的漫畫作品,作者路易士卡斯蒂羅巴扎加(Luis Cast¬illo Barzaga),畫的是一部老爺公車,車內擠滿了人,車頂上也坐滿了人,車子已經開出去了,還有一大堆人追在汽車後面。 中部城市聖克拉拉 聖克拉拉(Santa Clara)是古巴中部比亞克拉克省會,它的歷史應從18世紀說起,當時中北部沿海城市雷梅迪奥斯連續不斷地受到海盜的侵擾,大量人口外流,有50幾戶人家在此落戶,並迅速發展起來,1878年成爲省會。20世紀古巴革命暴動時期,革命軍在聖克拉拉贏得一場大勝利,在切•格瓦拉的指揮下,他們成功的襲擊了一列滿載巴蒂斯塔政府軍士兵和軍火的裝甲火車。 這個擁有26.5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9度58分、北緯22度24分,南鄰馬尼卡拉瓜,東南接普拉塞塔斯,東北有雷梅迪奥斯,西北與大薩瓜遙遙相對。城市坐落在珊瑚岸丘陵中,靠近全省的中心位置,居中央公路線上,有長途巴士通往哈瓦那和聖地牙哥。這裡也是一處鐵路樞紐,由當地費羅圖爾埃吉多火車站出發的火車,也可以抵達哈瓦那和聖地牙哥。 當地經濟原來以畜牧業爲主,到了20世紀後則靠生產蔗糖和菸葉而繁榮起來。工業也非常發達,尤其是鋼鐵工業最爲興盛,聖克拉拉鋼鐵聯合企業主要生產鋼鐵製品和組件。由切•格瓦拉親自剪彩的國營家用器具產品工業,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日用品供應廠。構成全省最大的工人聚居區的冶金工業,也是國內知名的大工廠。 主要的參觀景點以比達爾廣場爲首,它是城市交感神經中樞,自古以來當地的居民便在這裡感受到生活的安適。每到黃昏,周圍的樹上便停滿烏鴉,將樹枝壓得低低的。從前,環繞廣場的雙重人行道是用來散步的,但分成白人道和黑人道;但是現在,這個廣場卻是屬於那些曬太陽的老人、嬉戲的孩子和散步的遊客們。廣場上有一座紀念碑,是爲紀念1896年獨立戰爭期間,萊昂西奥•比達爾在進攻西班牙要塞時犧牲的地方。 廣場旁有一家自由旅館,現在仍留有藏匿在客房裡的革命游擊戰士和包圍他們的巴蒂斯塔政府軍交火時所留下來的彈痕。 格瓦拉廣場也是重要的參觀點,以獨特的布局,以及手持步槍的切•格瓦拉塑像而引人注目。在這裡,遊客可以看到切•格瓦拉動身去玻利維亞前寫給卡斯楚的訣別信全文。卡斯楚在哈瓦那革命廣場發表演說時,曾公開宣讀這封感人肺腑的信。 醉驢像豎立在市區公園裡,據說在革命前,有一頭毛驢在街道上遊蕩,挨家敲門討食,居民們都供牠吃喝。有時牠喝了太多的啤酒,也會醉茫茫地回到主人家。這個傳說如此深植人心,因此在革命後,居民們在桑迪諾壘球場附近的公園裡,豎起一座毛驢雕像來紀念牠。 博愛劇場位於比達爾街3號,在這座飾有西班牙人卡米洛•塞拉亞繪畫的劇場裡,歌劇和音樂會連接不斷。這座劇場落成於1885年,是德埃斯特維斯所興建,用以紀念她的雙親。這位慷慨的富有女士,也捐出了聖克拉拉市第一座免費診所和第一所公立學校。 格瓦拉紀念館在德費雷斯大道,在1988年12月28日聖克拉拉戰鬥30年週年紀念日時落成,是國內唯一獻給切•格瓦拉的紀念館,館內展出他的照片、物品及一部記錄片。 馬亞特阿布雷亞大學坐落在卡馬胡亞尼公路7.5公里處,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是古巴最現代化的大學之一,師資整齊,教學設備新穎。自市區前來,最方便的方法是乘郊區火車;當然也可以搭乘班次很少的慢呑呑公共汽車前往參觀。 卡門教堂位於卡羅里納羅德里格斯街,建於1756年,它的位置坐落在聖克拉拉城舉行第一次彌撒的地方,因此特具宗教歷史意義,信徒眾多。 阿科伊里斯公圜也是當地有名的景點,裡面有很多熱帶植被,並有一條運河蜿蜒通過,使公園爲之生色不少。園內噴泉、花卉、涼亭,令散步的人感到非常溫馨。 裝飾藝術博物館是比達爾廣場周圍最漂亮建築物之一,它綜合新古典和洛可可式建築風格,收藏有18〜19世紀殖民時代的家具和裝飾物品,內容琳瑯滿目。 聖克拉拉西烏達-埃斯克拉 爾省博物館位於阿韋爾•桑塔馬里亞街的一個舊兵營中,介紹當地的歷史和重要人物。除了展出19〜20世紀的獨立戰爭歷史,以及切•格瓦拉佔領聖克拉拉的過程及地方藝術品展覽外,遊客還會見到一個自然歷史和自古以來古巴婦女政治社會地位發展回顧的展廳。 西恩富戈斯市 西恩富戈斯(Cienfuegos)是古巴中南部西恩富戈斯省的省會,在被西班牙征服之前,這裡是哈瓜酋長的領土,它的統治中心設在現在城市的東郊,在他所管轄的印第安原住民中,有一支是農民和陶瓷工的塔伊諾族人。1499年,哥倫布第一次抵達訪問時,這些人曾對哥倫布隨從們以朋友之禮相待。 1745年,爲使當地居民不受海盜的威脅,更爲了能猖獗的走私,在狹窄的海灣入口處,建起一座高聳的哈瓜城堡要塞。1817年,一位從北美路易斯安那移民來的法國人路易•洛朗•德克盧安向當時西班牙駐古巴總督唐•何塞•西恩富戈斯建議,應修建一個港口城市,讓自法國波爾多來的移民居住,所有開發費用都由西班牙支付,每個新移民可以分到33公頃土地。也考慮到本地區眾多非洲裔居民,以及出於「均衡J的必要,西班牙人接受了這一建議。到1819年古巴已經有50多個新建的法裔移民居住區,哈瓜的費爾南多殖民地,也就被叫做西恩富戈斯,藉以紀念當年的西班牙駐古巴總督。 1825年,一場猛烈的龍捲風將此地這些發展的居民區全部摧毀。1831年,這座小城進行徹底重修,後來不斷加以擴大。並且,由於其肥沃的土地爲繁盛的農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又透過糖和菸葉的貿易使城市逐漸富裕起來。不久後,西恩富戈斯的貿易活動便超過了千里達。進入20世紀,當地不少居民都參加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當局的桎梏,以及後來與新殖民政府的抗爭。最早支持卡斯楚的游擊抗爭,也是西恩富戈斯人。 這個擁有1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0度27分、北緯22度9分,是個魅力十足的「南部珍珠」,也是「優美的濱海城市」,位於西恩富戈斯省的中南部,南爲加勒比海的海灣,西南有哈瓜隔著海灣互相呼應,東北鄰克魯塞斯,有公路與外界連絡。 由於這裡有入口只有200公尺的優良港灣,是國內主要的出口港和漁港,港灣中蘊藏著豐富的海中生物,附近的海洋更是重要的漁區,因此漁業非常發達。 農業是最主要的經濟活動,種植有甘蔗、稻米和柑橘,山區還有大面積的咖啡種植園。 這裡也是一座工業城,設有榨糖、釀酒、製菸、食品加工、咖啡、石化和古巴最大的煉油廠,以及一個已經停建了的核反應堆;這裡也是輸糖管道的終點,裝載能力每小時達1200噸。 西恩富戈斯是古巴設計最完美的城市之一,市內建築十分精美,有最新穎的大飯店,也有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物,雖由古今的建築技術調和而成,卻顯得有互相烘托柔和、交映成趣的效果。第37街又叫做普拉多街,是海灣邊半島上一塊窄長的土地,是20世紀初的富人區,現在大道兩旁樹木挺立,有不少櫛比鱗次的矮屋。眾多建築中,引人注目的是豪華的哈卡飯店,以及斜對面的瓦耶宮大飯店,哥德式建築風格,看起來繁複,耐人思味。 何塞•馬蒂公園坐落在56大道29號,1819年這裡是新的法國殖民區。公園建於1902年,園內有一座拱門和一尊雕像,用來紀念古巴共和國的建立。公園周圍的建築中,以1819年興建的大教堂最爲雄偉。高貴的托馬斯特利劇院也顯得相當不凡,是全省三大劇院之一,有1200個座位。 文化宮原名費雷爾宮,位於25街,屬新藝術風格,塔樓的樓梯呈螺旋形。它對面的聖羅倫索中學,曾經是1957年反對巴蒂斯塔獨裁者的學生運動大本營,現在是省政府的所在地。 沃達尼科花園在市東南方16公里處,坐落在利托拉爾公路右側,佔地92公頃,落成於20世紀初,由當時的糖業大亨阿特金斯家族所創立,其中90畝地被用作實驗各種甘蔗品質,並從1910年開始被轉讓給阿爾瓦爾德大學。現在這裡仍有2000多種植物,其中有200多種仙人掌、300多種棕櫚樹和23種薑花。 哈瓜城堡過去稱爲哈瓜天使城堡壘,城堡中有一座多功能博物館,介紹其周圍地區出現的漁村歷史,以及它與西恩富戈斯市的關係。 青年島與科科島 青年島(Isla de la Juventud)原名皮諾斯(Pinos)島或稱松(Pin¬es)島,在歷史上曾被各國海盜所盤據,並且是加勒比海海盜劫掠貨物的轉運地。著名海盜李査霍金斯和法蘭西斯德拉克,就曾在這裡建立英格蘭的海上勢力;法國人傑恩佛烈瑞也掠奪過蒙提祖馬(Montezuma)的寶藏;大文豪史蒂文生撰寫的名著「金銀島」,就是以這個島嶼爲背景。 古巴革命前,島上有1.1萬多居民和3000名囚犯,卡斯楚也曾被關押在這裡。當時島上只有一家醫院和一所學校,但是卻有十多家妓院。卡斯楚統治古巴後,收容過3000多名分別來自衣索比亞、安哥拉、那密比亞、莫三比克、剛果、幾內亞、聖圖美普林西比、巴勒斯坦、南非、葉門和尼加拉瓜等11個貧窮國家的無依流浪青少年,其中以來自衣索比亞的人爲最多,他們被收容在這裡的一所專門訓練共黨青年幹部的學校裡,接受所謂的「革命精神薰陶」,因此就將這個島改名爲青年島。1979年在島上挖掘游泳池時,曾在地下發現三大箱財寶,每箱都有2500萬披索,這可能是一筆由海盜留下來的寶藏。 青年島的經緯度爲西經82度50分、北緯21度40分,坐落在距離古巴西南方64公里的海中,是環繞著古巴1600個小島嶼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卡納雷奥斯群島(Arch, de los Canarreos)中最大的島嶼,島上2/3地區都被森林遮蔽,中部則是平坦的沼澤地帶。島上有8萬多人口,經濟主要有漁業和蔬菜、柑橘、葡萄柚等種植業。這裡出產高嶺土和大理石,也是這個島嶼的經濟基礎。旅遊業近年來也有很大的進展。 這個島的對外交通全靠海、空,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船隻和古巴本島及附近各鄰島之間的交通。從哈瓦那到青年島,有國內航線的班機和包機營運,航程約3個小時,沿途氣流不穩,加上古巴採用老舊的俄製民航機,因此空中旅程並不舒服。青年島機場附近,卻是一片怡人風光,水鳥在沼澤上低翔,茂密的花草隨風搖曳,到處可以看到高大的尤加利樹和松樹。 新赫羅納(Nueva Gerona)是青年島的首府,經緯度是西經82度48分、北緯21度53分,位於青年島的北端,是個繁榮的小市鎭,除了有商業街外,還有三家醫院和56所各級學校;另外一座監獄,現在已改成博物館對外開放。郊外一些山洞內還有壁畫,遺有印第安人刻的文字。 科科島(Cayo Coco)又名火玫瑰島,它的經緯度爲西經78度28分、北緯22度30分,位於墨西哥灣卡馬圭(Camagiiey)群島的西段,東北面隔著舊巴哈馬(Bah¬ama)海峽與金喬斯島對峙,西北面隔海和聖瑪麗亞島遙相呼應,西南方隔海與古巴本島的蓬塔阿萊格雷市、南方隔海與莫龍相望,西距哈瓦那400多公里。面積370平方公里,附近小島星羅棋布,海域遼闊。 這座只有兩萬多人口的島嶼,有「海上花園」和「人間天堂」之稱,吸引無數觀光客前來休閒度假,然而海陸難通,只好借助航班往返。後來飛機也無法滿足遊客的需求,乾脆從陸地經海灘,硬是在海中鋪出一條寬廣的大道直通島上,全程40公里,其中在海上的路段長17公里,1993年11月19日通車後,汽車可以直達島上,非常方便。 Coco在西班牙語中是棕櫚的意思,因此島上棕櫚樹特別多,還有沼澤、灌木和沙灘等零零落落,乍看不見人煙,就像是個生態保護區。進入度假區後則全然改觀,不同風格的建築組成不同特色的度假區,色彩豔麗,構築誇張,好像卡通世界,非常悅目。來到這個仙鄉幻境,可以讓人忘卻煩憂、忘掉時間頓生「入島方幾日,世上幾千年」的幻覺。 各大城市概況 巴拉科阿(Baracoa)是貝拉斯克斯於1512年12月4日在古巴東部海邊所建立的據點,1518年獲得城市地位。因爲位於馬卡瓜尼瓜河的入海口處,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與國內其他地區相隔絕,從而得能保留自己的傳統,但也毫無疑問,在過去的500年中,巴拉科阿變得更封閉了。20世紀初依靠香蕉出口,巴拉科阿得到短暫的經濟繁榮。不久後,一場傳染病席捲了種植園,又將經濟成果一掃而空。20世紀60年代,法羅拉高架橋,最終將巴拉科阿與鄰近地點連接起來,才使得城市開始繁榮。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爲西經74度30分、北緯20度21分,位於古巴東部島端,東北隔海與巴哈馬遙遙對峙,南鄰鼎鼎大名的關塔那摩,城市被米埃爾、杜阿瓦及托阿等3條河流所包圍,其中米埃爾河好沙灘不多,只有幾公里長;杜阿瓦河也有海灘,托阿河可行駛獨木舟。距離海岸線幾公里雲克山上的燈塔,至今仍然是水手的航海方向指南。 當地所保存的帕拉十字架,是基督教徒到達美洲新大陸的象徵,據說是哥倫布當時靠岸時所佩帶的,所以就立在他登陸之處,現在則被保存在教區教堂中。 巴内斯(Banes)是古巴東北部奥爾金省的東部港市,經緯度爲西經75度43分、北緯20度58分,南濱加勒比海的墨西哥灣,西南距奧爾金70公里,西北有薩馬(Samd)港,南隔聖盧西亞海灣與安蒂亞相呼應。全市約有5.8萬人口,交通方便,市容整潔,氣候涼爽,是商業非常興隆的地方,它的周圍是大農業區,盛產甘蔗和水果。 當地主要的參觀景點是印第安文明博物館,全奥爾金省的重要考古遺蹟大都在此展藏。另外一家巴内斯古巴印第安人博物館,位於馬雷羅將軍街305號,這是古巴有關印第安文明最完整的博物館,收藏宵令人驚訝的前哥倫布時期藝術品。其中最有趣的展品叫做「巴內斯偶像」,是一尊高4糎的18世紀純金塑像。 奧爾金(Holguin)是古巴東部奥爾金省的省會,在很早的年代裡就有原住民印第安人在這裡生活著,哥倫布的使者就是在這裡的草房裡和印第安人會面。1525年建城,並興建了第一批住宅。1752年1月18日被正式設市建制。1868年10月10日,起義軍進攻奧爾金,將西班牙殖民軍士兵圍困在佩里克拉宮內。卡里斯托•加西亞將軍率領600名愛國者於1872年12月佔領了奧爾金。1895年2月24日,當地居民推舉祖籍卡塔盧西亞的何塞•米羅•阿亨特爾爲領袖,揭竿而起,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與此同時,被關押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加西亞將軍成功地越獄脫逃,於1896年3月重新參加反殖民戰爭。 這個擁35.5萬人口的花園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6度15分、北緯20度53分,位於地勢起伏的肥沃平原上,北方有希瓦拉(Gibara)港口,東北方有聖盧西亞(Santa Lucfa),東南方有庫埃托(Cueto)和諾里斯,加上有中央公路和鐵路經過這裡,郊區又設有機場,因此陸、海、空交通都很方便,使這個城市成爲古巴東北部重要的交通和貿易中心。當地種植有許多菸葉和甘蔗,牛隻也很多,所以也是附近一帶的農業中心。 當地的參觀點多在市中心卡里斯托加西亞公園附近,其中的歷史博物館位於費雷斯街198號,始建於1862年,是一幢新古典風格建築,其內庭顯然受到摩爾風格的影響,館藏分布在五個展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把哥倫布時代的石斧,是I860年在郊區挖掘出土。 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馬塞奧街129號,11個展廳中展出古巴及世界各地700多種動、植物標本,並收藏本地區的貝殼標本;但是最有趣的展品,卻是一塊在4600萬多年前的魚類化石。 卡里斯托加西亞革命廣場位於市郊,是專門爲接待共黨古巴人民代表而建。廣場中有一座墓陵,裡面安葬著加西亞將軍的遺骨;廣場上甚至還有一塊紀念加西亞將軍母親的紀念碑。 聖路易(San Luis)是古巴東部聖地牙哥省中部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5度51分、北緯20度12分,東通關塔拿摩省的蒂瓜沃斯,南界聖地牙哥市,西北與馬亞里遙相對峙。由於地處鐵、公路樞紐位置,因此農、商、礦和製造等業都比較發達,是內地農業區的貿易和製造業中心。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不論是市區或郊區,都設有烘咖啡和榨糖工廠,並有開採錳礦的活動。 帕爾馬索里亞諾(Palma Soriano)是聖地牙哥省中部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6度、北緯20度13分,位於馬埃斯特納山北麓,坐落在考托河畔,東鄰聖路易,東南通達聖地牙哥,北界馬亞里(Mayari),全市約有15萬人口,是內地農牧區的工商中心,主要工商產品有咖啡、飮料和家具,附近有錳礦。 巴亞莫(Bayamo)市是古巴東部格拉瑪省會,建於1513年,它有著非常光榮的歷史。1868年6月11日當地獨立主義者佔領巴亞莫時,在莫扎特音樂的節奏中,「戰鬥中,巴亞莫人民,祖國正驕傲地注視著你……」的古巴最早的國歌,就是在巴亞莫響起。同年10月10日,本地出生的史培德斯係市郊一家大糖廠的西班牙裔老板,卻和被壓迫的古巴大眾平民在一起,將在德馬哈瓜甘蔗種植園中替他做工的奴隸全部釋放,賣掉糖廠,領導古巴被壓迫人民起來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並在同一地點宣讀了獨立宣言,因此成爲古巴第一次獨立戰 爭中廣受愛戴的國家英雄。 1869年1月12日,當西班牙殖民軍派援軍前來鎭壓起義人民時,當地居民寧可親手焚燬這座城市,也不願看到它重新落入西班牙殖民軍魔掌,因此在史培德斯廣場周圓,仍依稀可見當年被破壞的痕跡,而郊區也成爲第一次革命起義的戰場。因此每年的10月10日,很多古巴人都來到巴亞莫來紀念史培德斯。 這裡的經緯度爲西經76度39分、北緯20度23分,它西北有瓜莫港,西南部與曼薩尼約市相鄰,擁有16.2萬多居民。中央公路穿市而過,並有鐵路幹線對外交通,因此是附近各城市的鐵、公路樞紐。這裡是附近地區製造業、商業和運輸業的中心,四周郊區和衛星城鎭養牛業非常興盛,乳品業和製革業也很發達,並且有銅和錳等礦產,因此市區相當繁榮。 市內重要的參觀點當推國家博物館,詳細地介紹哥倫布到來後的古巴全部歷史,並展出許多有價値的文物。 史培德斯故居,也是當地重要的參觀點,位於馬塞奧街57號,史培德斯1819年在這裡出生,現在已闢爲紀念博物館,展出有關他的紀念品。聖薩爾瓦多教堂建於18世紀,是古羅馬最具巴洛克風格的教堂之一。 曼薩尼約(Manazanillo)是古巴東南部格拉瑪省一個濱海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7度7分、北緯20度21分,西面濱臨加勒比海的瓜卡納亞沃(Guacanayabo)灣,東南方界亞拉,東北方爲巴亞莫,有鐵、公路向東通往這兩個鄰近城市。這個擁有18萬多人口的港市,漁業很盛,港口主要功能是裝運甘蔗產品、菸葉和硬木出口。附近有鋅、銅礦,市內並有榨糖、鋸木和雪茄等工廠,是附近一帶富庶農業區的工商業中心。其東南方的亞拉市,1512年在印第安酋長阿杜埃的領導下,曾掀起一次榀蹦烈烈的反西班牙殖民起義,結果阿杜埃竟遭西班牙人活活燒死。 拉斯圖納斯(Las Tunas)是古巴東部拉斯圖納斯省會,經緯度爲西經77度5分、北緯21度,東北鄰帕德雷港,東爲奥爾金,西界瓜伊馬羅,坐落在中央公路和鐵路幹線上,並有一座機場,因此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全市有16萬多人口,是富饒的內地農牧區工商業中心,附近蘊藏有鐵和大理石礦藏,經濟比較繁榮。 帕德雷港(Puerto Padre)是拉斯圖納斯省東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6度36分、北緯21度12分,位於大西洋帕德雷港灣岸,西北界馬納蒂港,東與査帕拉爲鄰,南面可通達拉斯圖納斯市,約有近10萬人口,是腹地富庶農業區的工商業中心,也是甘蔗、菸葉、水果和畜產品的加工中心。附近有火力發電廠、鹽場和瀝青礦。 努埃維塔斯(Nuevitas)是卡馬圭省東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7度16分、北緯21度33分,坐落在努埃維塔斯灣畔的半島上,北面隔海灣與薩維納半島對峙,東南鄰卡馬洛特,西南與米納斯(Minas)接壤,西北與索拉爲界。适個擁有7萬多人口的城市,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是1492年哥倫布登陸的地方,主要的工業有化肥、紡織、咖啡和繩索,是座重要的工商業城市。由於交通方便,由鐵、公路從內地運來大批的甘蔗、糖蜜和咖啡等農產品,在此裝船出口。 卡馬圭(CamagGey)市是古巴東部卡馬圭省的省會,1515年由迪科維拉奎斯所建,命名爲普爾特普林西貝,後來改名爲卡馬圭。1668年,曾遭到海盜摩根的侵略和破壞。20世紀中葉,卡斯楚的游擊隊曾在此和古巴政府軍展開激烈的戰爭。 這是古巴內陸最大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7度55分、北緯21度23分,位於卡馬圭省的中央位置,它東北與米納斯爲鄰,東南和馬蒂接壤,南和馬埃斯特雷(Maestra)爲界,西北連佛羅里達,是國內東西交通的中心,坐落在中央公路線上,是公路和鐵路\的樞紐,有鐵、公路通往哈瓦那和聖地牙哥。郊區有個國際機場J,不時有國內外航班在此起落。 卡馬圭也是農產品和家畜的集散地,由於郊區有起伏的熱帶稀樹草原,歷來都是重要的養牛地區,因此出產大量牲畜。甘蔗種植面積也很大,成爲國內重要的產糖地;鉻鐵礦石,金屬、食品、製材、皮革和菸酒等工業都很發達;巾內設有哈瓦那大學的分校。 擁有85萬多人口的卡馬圭,雖然北面依山,南面帶水,但因市內有曲折的街道走向,特別的廣場布局、死胡同和獨特的圍困來犯海盜的迷宮,使這個風景優美的城市,成爲古巴最古老又最複雜的城市之一,很多到牙買加觀光的外國遊客,多會順道經由海上或空中到這裡來參觀。 特拉馬哈多雷斯廣場是歷史街區的中央,有西南向的阿格拉蒙特街和南北向的西斯內羅斯街通達,而西斯內羅斯街則與南邊的阿格拉蒙特公園連成一道,構成最有趣的軸線。廣場旁則矗立著聖母梅爾塞德教堂,以及建於1850年的格雷洛劇院,駐院表演的卡馬圭芭蕾舞團久負盛名。 伊格納西奧˙阿格拉蒙特故居位於坎德拉里亞街附近,這是當地最有名人物阿格拉蒙特的住宅,獨立戰爭期間曾擔任反抗軍的總指揮,在1873年成仁之前曾 領導過45場反殖民戰爭。他死後房子被西班牙殖民政府侵佔作爲公營的埃斯特雷斯旅館,經常接待西班牙官員。後來數度轉手,一樓成爲酒吧,二樓作爲西班牙領事館。獨立後巴蒂斯塔獨裁時代,這裡成爲年輕革命者秘密聚會的場所,1973年起改爲紀念博物館。 伊格納西奧•阿格拉蒙特省立博物館坐落在馬蒂雷斯大街附近,館內展示卡馬圭省從建立至今的全部歷史,同時展示考古資料、動物標本和繪畫。 阿馬利亞西蒙尼莊園原係阿格拉蒙特夫人的出生地,現在闢爲表演傳統音樂的文化中心。 莫龍(Moron)是謝戈德一阿維拉省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8度38分、北緯22度6分,坐落在來切瀉湖(Laguna de Lee-he)南面的多沼澤沿岸平原上,西北爲錢巴斯(Chambas),東與庫納瓜爲界,南有鐵、公路與省會謝戈德一阿維拉相通,是重要的地區性運輸和製造業中心,設有糖廠和菸酒廠,附近有瀝青和鉻鐵礦。這個城市又名「雞城」,擁有6萬多人口。有一些景點可供參觀,其中的詩歌堂位於自由街,建於1981年,供音樂團體作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演出。 胡拉科堡疊矗立在郊區,其歷史可以追溯至西班牙殖民時代,有一尊重達2000公斤的銅鑄莫龍公雞像,是城市的象徵,自18世紀開始就守候在鐘樓附近。每天早晚6時正,自鳴鐘會以公雞鳴聲各報時一次。 國際垂釣狩獵中心位於克里斯托瓦爾科隆街41號,事實上是一處鄉村倶樂部,除擁有3間客房、餐廳和游泳池外,還擁有數處相距幾公里的狩獵區和垂釣區,可以射殺異色頸鴿、鵪鶉、野鴨及其他鳥類,並可釣黑鱒魚。 謝戈德-阿維拉(Ciego de Avila)是古巴中部謝戈德一阿維拉省的省會,古代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它的前身叫做聖安東尼奧德帕爾馬,因周圍樹木圍繞,土地平坦肥沃,故得名Ciego(林中空地之意)。 17世紀起出現村莊,開始有人定居,後來的居民還參加反西班牙殖民者的鬥爭;爲防止古巴獨立主義者自東向西進攻的戰爭,西班牙殖民軍曾在謝戈拉一阿維拉這個古巴中部省份修建一條防線,以防起義軍的向西發展。然而,起義軍先後在馬克西姆•戈麥斯和安東尼奥•馬塞科兩位將軍的指揮下,多次突破這條防線,將反殖民武力延伸至古巴西部,其中有一次戈麥斯將軍攻克謝戈德一阿維拉市,曾在當地整編部隊,成爲古巴反殖民獨立戰爭中的大事之一。 1902年獲得非正式獨立之後,當地的糖廠工人曾多次發動大規模的罷工活動,許多居民也加入馬埃斯特納山區游擊隊,或參加了1956〜1958年反抗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地下戰爭。 這個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8度46分、北緯21度51分,位於省境的中南部,它南接胡卡羅港,西北可通往錢巴斯,北近莫龍,有鐵公路對外交通。市內交通主要依靠公共汽車和四輪馬車。當地仍屬農業區經濟型態,地下水蘊藏豐富,並有伊塔沃河灌溉,大部分土地是紅土平原,大量生產甘蔗,並係古巴主要的菠蘿產地之一,馬鈴薯、蔬菜和柑橘產量也大;石油產品的產量,佔古巴第三位。全市約有15萬人口,市景熱鬧。 聖斯皮里圖斯(Sancti Spi- ritus)是古巴中部聖斯皮里圖斯省的省會,它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自1514年建城以來,給當地帶來繁榮和富裕,同年4月1日殖民者貝拉斯克斯,曾向西班牙國王通報城市修建的情況。城市的繁榮使得海盜也追蹤而至,直至1750年才完全肅清。 1522年,城市遷至亞亞沃河畔。1862年,附近設立糖廠。1868年獨立戰爭期間,塞拉勞˙桑塞斯在當地奮起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1871年突破西班牙人的戰線,1896年11月18日桑塞斯在戰鬥中犧牲,而馬塞奧將軍的部隊將戰火燃燒到古巴西部。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爲西經79度27分、北緯21度56分,位於埃斯坎市雷高原,西南是千里達,西北爲聖克拉拉,有鐵、公路對外連絡,是周圍富饒農業區的商業中心,擁有13萬多人口,以種植甘蔗爲經濟支柱,以甘蔗渣爲原料的造紙業也很興盛;還出產菸葉、柑橘和稻米。 這是一個古老的小城,有狹窄彎曲的道路,老舊的建築、廣場和教堂,仍多保持殖民時代的風格。中央公路穿市而過;市內主要街道有馬迪雷斯大街,朝桑塞斯公園方向延伸;梅南德斯街向南穿過大橋,終點在有德國風格的火車站。 市內最主要的梅厄教區教堂,位於帕普拉西多街附近,建於1522年,是古巴最古老教堂之一,18世紀增建塔樓,19世紀整建穹頂,內部裝修多采多姿,教堂四周都是殖民地建築。 普拉塞塔斯(Placetas)是聖克拉拉省東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9度40分、北緯22度19分,它的位置在國境的中部,東北方界凱瓦連,東南方連卡瓦伊關,西南方有馬尼卡拉瓜,西北方爲聖克拉拉市。擁有13萬多人口,同時也是內地富庶農牧業區的工商業中心,附近一帶有金礦和瀝青礦。 凱瓦連(Caibarien)是聖克拉拉省東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9度28分、北緯22度31分,東北濱大西洋並遙對聖瑪麗亞島,西界雷梅迪奧斯,西北有埃爾桑托。這個人口約10萬的港市,是聖克拉拉省的重要港口,市區風景俊美,對外交通海、陸稱便,有鐵、公路通往國內各地,是內地甘蔗、菸葉和水果產區和集散地,有糖廠和魚罐頭廠。 雷梅迪奧斯(Remedios)爲古巴中部比亞克拉克省東部的城市,興建於1514年,多次被居住在沿海一帶的海盜所摧毀,同時它從未取得過「城市」的稱號。爲躲避海盜的劫掠,擺脫當地巫師「魔鬼軍團」的預言,50幾戶人家於1689年離開雷梅迪奧斯,改到西南方去建立聖克拉拉城。由於未能說服其他居民離開雷梅迪奥斯,聖克拉拉的建立者又回到雷梅迪奥斯,摧毀這座城市,只保留了大教堂;現在的城市是後來慢慢修復的。 這個擁有6.5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79度32分、北緯22度30分,位於凱瓦連的西側,聖克拉拉東北方4.3公里處。在所有的居民中,絕大多數都是依靠、種植甘蔗和飼養家禽爲生。市景不大景氣,街上也很冷清,因爲」外國觀光客的觀光路線多不經過這裡,所以街上只有極少數的旅館、餐廳和商店,車馬也稀少。 市內主要景點馬蒂公園,位於市區的中心點,是當地節慶集會的主要地點和遊行活動的起點;廣場的一側有建於1852年的布恩比亞約教堂。 聖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市民信仰的中心,始建於1570年,在1690年大整修過,但是1939年的一場大地震中又受到嚴重的破壞。法亞•博內家族的百萬富豪族長,自感壞事作得太多,爲要祈求上帝的寬恕,出讓部分的歐洲珍貴油畫作品,以資助這座教堂的澈底修繕。現在教堂內有鑲金的聖壇,構思非常精巧,有摩爾風格的地板,以及用柚木雕成的拱穹,設計巧奪天工。 大薩瓜(Sagua la Grande)是比亞克拉拉省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0度5分、北緯22度49分,西接蘭喬貝洛斯,西南與聖多明各爲鄰,北方的拉伊莎貝拉港是個重要的港口,位處大薩瓜河口,鐵、公路可與全國重要城市連絡。全市有12萬多人口,是附近地區製造業和商業中心,有鑄造、釀酒、食品加工、汽車修護、鐵路機車和鋸木等工廠。 克魯塞斯(Cruces)是古巴中部西恩富戈斯省中東部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0度16分、北緯22度21分,北界聖多明各,西通卡利梅特,西南與西恩富戈斯市接壤,是個擁有4.2萬人口的美麗市鎭,鐵、公路交通稱便,因此成爲附近農牧業地區的貿易中心。當地出產甘蔗、菸業、蔬菜和水果,工業以榨糖爲主,附近有礦泉,是旅遊和療養慢性病的好地方。 科隆(Colon)是馬坦薩斯省東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0度54分、北緯22度43分,坐落在古巴北部內陸平原上,北界拉克雷特,東通卡斯卡哈爾,南介卡利梅特,西與霍韋亞諾斯(Jove-llanos)接壤,西北通卡德納斯。這個擁有10萬多人□的城市,因地處中央公路和鐵路幹線上,因此交通非常方便,工商也頗爲興盛,市內有菸葉和水果加工廠。 卡德納斯(Cardenas)是馬坦薩斯省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1度10分、北緯23度5度,北瀕海灣,東界拉克雷特,東南通科隆,南抵霍韋亞諾斯,西達 馬坦薩斯市,北部隔著海灣與度假地瓦拉狄洛遙相呼應。這個擁有78萬人口的港市,興建於1826年,有鐵、公路對外交通,並係古巴主要運糖港口之一,有榨糖、釀酒、製繩和食品加工廠。這裡也是良好的漁港,古巴大部分水產,都是經由此地裝船出港。 市區的西北郊的瓦拉狄洛是古巴著名的海灘勝地,這一帶有白色的沙灘,蔚藍的海水和現代化遊樂度假設施。 圭内斯(Guines)是古巴西部哈瓦那省東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2度2分、北緯22度50分,位於哈瓦那的東南方,東北和馬坦薩斯省交界,西北與瓜納瓦科阿相呼應,西鄰圭拉•德梅萊納,西南接蘇希德羅,東南與普拉亞凱米托接壤。全市6萬多人口,鄰近肥沃的灌溉農業區,是鐵、公路交通便利的小型工業城,有雪茄、紡織和罐頭等工廠。 聖荷西德拉斯拉哈斯(San Jose de las Lajas)是哈瓦那省北部風景如畫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2度9分、北緯22度58分,有5萬多人口,是四周乳品和甘蔗產區的商業和製造業語心。這裡多溫泉,爲休閒療養勝地,遊客眾多。 瓜納瓦科阿(Guanabacoa)是哈瓦那省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2度18分、北緯23度7分,位於哈瓦那市東郊丘陵地帶,主要是哈瓦那市的郊外住宅區及工業區,約有22萬多人口,有輪渡、鐵路和公路和西面的首都哈瓦那市連接。當地的礦泉區是殖民時代富裕家族的避暑勝地,市內仍保留有古老的建築和教堂。 圭拉˙德˙梅萊納(Guira de Melena)是哈瓦那省西南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2度30分、北緯22度48分,西連阿特米薩,北距首都哈瓦那30多公里,東爲佳內斯,東南與蘇希德羅接壤,是個擁有3.5萬居民的樸素農業城,地處肥沃的農牧地帶,乳品業非常發達,設有雪茄工廠。 馬里亞瑙(Marianao)是古巴的第二大城,經緯度爲西經82度26分、北緯23度5分,位距哈瓦那市西南側,是個臨海的港都,約有100萬人口。這裡忙碌的的港口,優美的市容,是外國觀光客在到達哈瓦那後必到的參觀地方。自1900年以來,此地隨著哈瓦那市的發展而擴大,且係哈瓦那市主要的郊區和住宅區。市內設有娛樂場、遊艇倶樂部和賽馬場等娛樂設施。馬里亞瑙也是工業城,設有雪茄、啤酒、藥品、紙品和紡織等工廠。此外,這裡還是國內重要的哥倫比亞軍事基地的所在地。 阿特米薩(Artemisa)是哈瓦那省西部的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2度46分、北緯22度49分,有中央公路和幹線鐵路經過,全市共有12.5萬人口。這個城市附近地區重要的商業和加工業中心,有釀酒廠、肥皂廠,還有兩家榨糖廠。農業頗豐,主要有甘蔗、菸葉和菠蘿等。 瓜内(Guane)是古巴最西部的重要港口城市,經緯度爲西經84度5分、北緯22度12分,是古巴鐵路的西端終點站。這座位於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奥省的南部城市,東北與聖胡安•馬丁內斯交界,東南和科爾特斯接壤,南連拉費(Lefe),西南20多公里處就是瓜迪亞納灣,西北通曼圖阿(Mantua),並隔著猶加敦海峽(Yucatan Channel)和猶加敦半島對峙。因位於加勒比海入墨西哥灣的要衝,形勢非常險要,因此古巴在這裡設有海軍基地,不時有俄製潛艇和飛彈巡邏船艇在這裡進進出出。這個港市也是古巴的避暑勝地,海港邊有浮在水上的度假小木屋,是模仿印第安土著的房子而建,有很多外國觀光客到此觀光。 此外,國內重要的城市還有卡瓦伊關(Cabaiguan)、凯馬內拉(Caimanera)、佛羅里達(Florida)、希瓦拉(Gibara)、胡卡羅(Jdca-ro)、拉伊莎貝拉(La Isabela)、曼圖阿(Mantua)、馬蒂(Marti)、馬亞里(Mayari)、米納斯(Minas)、尼克羅(Niquero)、南聖克魯斯(Santa Cruz del Sur)、聖菲(Santa Fe)和維多利亞德拉斯圖納斯(Vic¬toria de las Tunas)等。 白人黑人一樣窮 全國約有1140萬人口,其中70%是西班牙後裔的白種人(又稱克里奥爾人),17%是黑白及紅白混血種,12%是黑人,1%是亞洲黃種人。少數紅種的印第安人已經淘汰得差不多了,他們是上一次冰河期後從亞洲遷向北美洲、生活在西方的東方種族,後來又擴展到整個美洲大陸去,也有部分在加勒比海各島嶼上生活,屬蒙古人種。 這個國家宗教自由,除曾拒絕輸血的赫沃瓦教外,任何宗教思想都可在古巴流傳,因此境內有各種宗教的各式的教堂,建築價値和良好的保養都會令人讚嘆不東正教是很早的時候由西班牙殖民者帶進古巴,由於歷史悠久,一直到今天在古巴仍佔有主導地位,目前大約有好幾百名專職的東正教教士。1988年4月,古巴進口3萬冊西班牙語聖經,但是東正教與梵蒂岡天主教的關係從未斷絕過。在古巴的天主教徒約有10萬多人,他們被授權可以從事與健康有關的活動,羅馬教宗也曾來古巴訪問過。至於猶太教徒大約有1200人,他們主要是西班牙的猶太人,年齡較大,大多數來自土耳其。 古巴以西班牙語爲國語。國內沒有文盲,教育辦得很好,一半以上的古巴人擁有大專院校學歷,醫生和教師所佔的比率全球第一,即使在經濟困難時期也保持著對教育的投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教育共分三組:第一級學齡前教育;第二級包括小學、初中和大專預科;第三級爲高等教育,即大專院校。 政府規定兒童5歲入學,接受6年的小學免費義務教育,以推行文化、技術和思想等基礎教育爲主,同時提早開始接受半軍事化訓練,有80%以上兒童參加少年隊。古巴所有的學童規定都必須從事勞動,少年隊隊員到了14歲時,可轉爲青年團團員。男子16歲就要入伍,服3年兵役,表現良好就可以入黨。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爲100%,初中95%,高中98%,近85%高中畢業生可以上大學或到專科學校深造。 全國約有各種學校1.51萬所,學生總數達270萬人,教師25萬多名。其中小學1.3萬所,中學1400多所,職業學校420所,師範學校150所,大專院校47所,其中哈瓦那大學是國內最著名的高等學府。 在新聞媒體方面,全國共有17種報紙,總發行量約132萬份。重要的報紙有格拉瑪報,是古巴共黨機關報,創刊於1965年10月,發行量70萬份。起義青年報,係共青聯中央機關報。勞動者報,是中央工會機關報。波希米亞週刊,創辦於1908年5月,每月發行量約30萬份。 在通訊社方面,拉美通訊社是官方國際通訊社,創建於1961年,在世界各地設有37個分社。國家通訊社創建於1974年,主要負責國內新聞報導。 全國有五家廣播電台,計有時鐘電台、進步電台、起義電台、音樂電台和古巴哈瓦那國際電台,用八種語言播音。 全國性電視台共有2家:古巴國家電視台(Cubavision)和起義電視(Telerebelde)。古巴的電視台甚至也揺放盜錄的美國影集。 環境衛生很上軌道,全國實行免費醫療制度,家庭衛生保健體系已覆蓋全國98%人口。現在全國共有290所醫院,其中綜合醫院佔83所,其他醫療所、防疫 站約1950家。全國應屆醫院畢業生有4700人左右,其中牙科醫生約佔600名左右。 現在全國有醫生8萬名左右,平均每1425人有一名醫生;護士12萬名左右,平均每95人有一名護士;有病床8.6萬張,平均每133人有一張病床。 古巴人雖然食物短缺,營養不佳,但在共產黨的基本配給制度下,平均每天食品熱量仍有2345卡路里,達到國際營養標準。全國人口中男人佔50.8%,女人爲49.2%,形成陽盛陰衰的現象。平均男人壽命爲73.9歲,女人達77.6歲,高居拉丁美洲之冠,預料在2025年,古巴將成爲拉丁美洲人口最老齡化的國家。人口自然增加率爲1.08%,新生兒死亡率爲6.4%。 爲了健康,古巴頭子卡斯楚早在20多年前就已公開戒菸,不再以口叨雪茄的形象出現在世人之前,並且在2005年2月7日下令全國禁菸,禁止古巴境內的人在密閉的蟹廳、政府辦公室和公車等公共場所抽菸,香菸販賣機也全面撤除,未滿16歲的青少年不得購買菸酒,藉以保護大眾健康,減輕社會負擔的成本。 愛滋病在古巴已受到控制,古巴醫生對愛滋病毒的治療水準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其流動愛滋病預防療養院的效能獲得國際科研團體的讚譽,與其他國家比較,古巴愛滋病帶原者和病患都有顯著的減少,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同時,古巴還發展「成功」預防愛滋病的疫苗。 古巴醫療科技非常發達,尤其是生化科技更是獨樹一幟,使其醫療外交得手應心。古巴並將醫療研發成果「拓展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包括派遣數萬人次的醫療團,攜帶藥品馳援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窮鄉僻壤,以及巴基斯坦災區和印尼及東帝汶等戰亂區,爲當地貧民治病,並贏得他們的友誼。平均每年都有26萬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病患,在古巴接受免費眼科手術,尤其是哈瓦那的仙佛窟眼科醫院,在國外的知名度很高。 此外,在治療癌症、慢性神經失調、開心手術和腎臟移植方面,古巴醫師的醫術非常高明;在美容方面,更是遠近馳名。很多外國病人前往古巴希望醫治白斑症和視網膜炎等兩種惡疾。當地藥品缺乏,但醫治外國病人的醫院卻不慮藥物缺乏,而古巴藥物價格和醫療費用比歐美國家便宜得多。平均每年爲外國人治病進帳2400萬美元,這對古巴需款孔急的免費健保系統,不啻是一大挹注。 國內醫師供過於求,許多古巴醫師奉命前往海外懸壺,現在共有26個國家有古巴醫師存在。醫藥研究在疫苗、免疫、生物技術等方面迭有重大突破,所生產的一種預防B型腦膜炎疫苗,已出口到幾個拉丁美洲國家,歐洲一些翳師也表示對這種疫苗很感興趣。此外古巴衛生部正在擴大製藥工業,包括開設四間大藥廠,分別生產胰島素、麻醉藥、抗生素和避孕藥,以便減輕醫藥的進口成本和擴大出口。2008年古巴出口藥品、診療設備和爲外國醫療服務。一共赚取4.4億美元,成爲赚取外匯的第六位。 光是在哈瓦那一地,就有40家生化機構,雇用近2萬人(包括7000多位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雖然不多,但其研究、生產和市場行銷等卻有非常完整的整合。 在首都哈瓦那西郊,有座拉丁美洲醫學院,約有1萬名美洲,.學生,多半來自鄰近的拉丁美洲國家,他們大多數是公費生,學費、住宿和伙食等費用,都由古巴政府全額負擔。2000年,古巴還對提供在美國的非裔、拉丁美洲裔和印第安人等500個名額,前來接受免費的醫生養成教育。唯一的條件是凡接受獎助的人,學成後必須返國至貧窮社區服務滿五週年。 一般說來,古巴人民在共黨政權增產保國的命令下,胼手胝足,換來了勉強可以溫飽的生活,現在國內幾乎沒有富翁,只有共黨權貴人物和極少數投機取巧走後門路的人生活才過得好,一般人民所得很低,因此只能過著節儉的生活。此外,古巴卡斯楚奪得政權後,有錢的白人或資本家都逃離古巴,剩下來的都是窮人,不管是白人或是黑人都一樣窮。所以在古巴白不笑黑,大家一樣是無產階級,因此在古巴絕對沒有種族歧視的觀念存在,無論白人和黑人,都一律平等,也都一樣是「無產階級」的窮人。 古巴大學教授的月薪只有25美元,約合879個老披索,他們一天的薪酬,還比不上飯店服務生的一次小費收入(一個外匯兌換券CUC等於1.1美元)。一個機械工程師的月薪只有500披索,政府部長的月薪也只有800披索;這些領公家薪水的人收入都少得可憐,遠不如可赚外匯的觀光巴士司機、導遊、翻譯和飯店服務生赚得多,收入比領政府薪資的人高出好幾倍,成爲人人眼紅的肥缺。一般人則靠微薄的工資加上一點配給,勉強過著安安分分的苦日子。 除了薪資少得可憐外,配給物資也不多,但因配給品價格都非常低廉,所以民眾常要上街頭排隊,憑各種配給票券購基本生活物資,每個家庭每月配給物資的供應量,食用油爲一瓶,每個人的其他基本生活物資配給量爲每月米6磅、麵包80公克、雞蛋8個、黑豆2磅、雞肉2磅、牛乳3小罐、糖2磅、咖啡2小袋、肥皂和香皂各一塊、火柴一盒,每隔9天可以購到燉湯用的牛肉1/5公斤;魚類供應比較充裕,因此不需配給,可以自由購買。 通常公家配給站的貨品質地都比較差,種類也少,想多買一點,或有經濟能力的人想買好一點,就得去自由市場,那裡貨源充足,品質也好,但是價格實在嚇死人。一磅普通豬肉要16披索,西瓜一磅6披索,番茄一磅5披索。古巴人最大的生活費負擔是昂貴的電費,家裡如果有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冷氣機,一個月的電費就要花掉400披索左右。至於水,政府認爲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免費。 古巴住屋嚴重缺乏,城市裡的居民大多數住在古建築改成的大房屋裡,或擁擠的殘破公寓裡,常常是好幾個家庭住在一起,爲了增加外快,有些人在大房屋或公寓的走廊上圍成豬欄,成爲小個體戶。鄉村裡的人則住在茅草屋頂、水泥地板的屋子裡。政府雖然也興建一些新的民宅,但僧多粥少,供不應求,有幸搬進去的住戶,每個月要拿出收入的6〜10%付房租。普遍的情況是電力無法普及,平均每22家住房就有一家缺電。 多數人的住屋都是向政府承租,房屋不能自由買賣,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房子。有些房子因爲是過去繼承下來的,屬於私有財產,如果想賣,根據法律政府有權優先承購,但是價錢一定不好。所以要換屋的人就會想辦法跟別人交換,屋價低的一方私下給一筆錢給屋價高的一方。 在食衣住行的「衣」方面,古巴人的窮在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因爲地處熱帶,人們的衣著都很簡單,短褲、T恤花不了多少錢。一些在外生活的人,再窮也會有一套舊西裝,外出時多衣冠整齊,以便混一口飯吃。 哈瓦那街頭,來來往往的行人多作時髦打扮。女性短裙、長靴,或迷你裙、高跟鞋,加上玲瓏有致的身材,白妞、黑妞一樣俏。男士穿西裝的雖然不多,但是白襯衫、黑長褲相當整齊,很有白領階級氣質。路上很多警察,一身標準制服,配上摩托車,架勢十足;飯店裡的共黨便衣,個個西裝筆挺,連開車的司機也都穿著整齊的藍色制服。如到哈瓦那大學參觀,學生穿著襯衫、T恤、牛仔褲、窄裙、洋裝、款式變化多端,色彩鮮豔。在觀光海灘,人們愛怎麼穿就怎麼穿,百無禁忌。古巴的瓜希羅人仍穿傳統民族服裝,他們喜歡白色,常穿白色襯衫。古巴的農民在衣著上則比較隨意。 古巴的「行」眞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撩亂,予人以破舊零亂的印象。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滿街古董車,包括20世紀30至50年代德產的福特、雪佛萊、凱迪拉克、奧斯莫比和賓士等車,應有盡有,目前全國各地仍有數萬輛這種老爺車。爲了讓這些年過半百的老爺車能繼續上路,古巴人充分發揮克難的維修精神和本領,不論是車子的外觀、車廂、引擎和零配件,都能靠萬能的雙手使它死而復生,有時居然可以看到車頭跟車身不同種類。這些古董車不但是交通工具,還是旅遊業的重要資產,可以滿足外國觀光客的懷舊情懷。 這裡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是駱駝公共汽車,由古巴人自己開發生產,兩節大車廂,最多可以容納200人,車內沒有冷氣,外觀像併裝的大貨車,票價每人0.5披索。街頭巷尾還可見許多椰子三輪計程車;許多古巴人都擁有腳踏車,有的是以低廉的價格向政府購買的,更多的人是向政府租借的。此外,由於公共交通工具的嚴重不足,汽油又貴,古巴政府爲了紆解民怨,規定凡是國營各型車輛外出時,路上如遇要求搭便車的群眾,只要有空位,不得拒載。 大致上說起來,古巴雖窮,但因有共黨政府的嚴密控制,社會上一般人民百姓大家都公正平等,人人享有最起碼的保障,加上教育和醫療免費,基本生活所需全部低價定量供應,因此社會能夠安定,街頭很少有人乞討。 「日子難過天天過」 古巴的報紙每天都大肆報導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但卻很少提及古巴自身的經濟崩潰。過去古巴有前蘇聯老大哥支持,不但有蘇援可拿,還能用糖去換前蘇聯的石油。後來蘇聯解體,不再有蘇援,古巴成爲海外孤兒,只有不死不活的中國經濟援助,因此經濟更大不如前。儘管世界市場的糖價持續下跌,但古巴卻不得不增加糖的輸出,希望能保有一筆所需的外匯,用以購買古巴所迫切需要的工業產品。由於生活困苦,現在連民眾用電和用油都要受到限制,人們毫無生機,大家過著不死不活沒有希望的日子,因而使古巴人養成「日子難過,天天過」的幽默哲學。 爲了省電,古巴成千上萬的科學家、記者和其他的專業人員被迫在家裡休長假,他們可以領到七成的薪水,這些不事生產的高級知識分子心中非常無奈,只好學習苦中作樂,閒來無事就開始講笑話藉以打發無聊的日子。 有一則笑話是這樣的:「在革命前,哈瓦那動物園的警告牌寫著『不准餵食動物』,革命後警告牌的字換成『不准跟動物搶食物』,現在牌子的內容又改爲『別把動物吃了』。 還有一則講述一名美國情報人員向華盛頓發出一則情報,內容是「在古巴沒有人失業,但也沒有人工作,可是總能達到生產目標,但是商店裡沒有商品,可是人人東西不缺,但是全部都在抱怨,可是會前往革命廣場向卡斯楚歡呼,然後繼續回家抱怨」。 在美國的古巴人有100多萬,在其他國家也有不少古巴人,他們每年平均都會匯回大約8.3億僑匯,使他們在古巴約600萬親友受惠,這對整個古巴的外匯收入,有重大的補益。這些握有美元的古巴人,隨時可以享受到外籍遊客專有的特殊服務和商品,而不必成日排隊購買經常缺貨的配給品。 自從卡斯楚宣布進行經濟「改革」後,古巴人民可以私下擁有美鈔,於是街頭出現民眾湧向觀光客要求「One Dollar」的口頭禪。爲了提高糧食產量,1994年10月1日起,古巴政府允許農民自由買賣餘糧,但是仍需繳交公糧給國家,政府再以極低的價格配售給消費者。 古巴實行共產主義制度已超過半世紀,但是古巴人對共產主義毫無興趣,如果和他們談談棒球的打擊率,他們的興趣可就大了。因爲棒球是古巴最熱門的運動,在全國的運動員中,有1/4都是棒球選手。古巴人看棒球不用花錢,棒球賽一律不收門票。 棒球是古巴最普遍的運動,全國有1000多支隊伍,每年選出18支隊伍,包括14個省,各省、首都各一隊、兩個表現最好的城市各派一隊,在每年的5月間舉行全國大賽,選出全國代表隊參加世界杯、洲際杯及其他的國際性大賽。 古巴人的社會和經濟都很落後,人民生活水準低落,爲了造成國內人民的一種錯覺,古巴共黨政權積極提倡棒球運動,並以贏取世界性比賽爲目的,只要年年能夠在國際性棒球大賽中贏得第一,就可以麻醉古巴人民,使他們誤信古巴在棒球比賽中拿第一,因此古巴人的生活水準也是世界第一,所以就必須感謝及效忠古巴共黨政府了;但是古巴棒球隊卻常常不給古巴共黨政府面子,常常有古巴棒球國手藉出國比賽之便,或個人、或集體脫隊向當地政府請求政治庇護。 人民苦中作樂 一般說來,古巴人性格樸實,但愛喧鬧、發牢騷、歡笑和跳舞,他們的幽默感驅使他們嘲笑一切,嘲笑貧窮,也嘲笑自己。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爲禮,在親友相見時也常以擁抱爲禮。在古巴約會時遲到一個小時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這是當地人天生的慢節奏,他們的生活都是不急不慌。 古巴文化的風格,是以西班牙的文化爲基礎,並加上印第安土著文化以及非洲黑人的文化,混合而成爲一種獨特的文化。這裡的人民熱愛音樂,因此古巴被稱爲「音樂之島」。非洲和西班牙音樂所融合而成的倫巴、曼波及波里露等音樂,都成爲這個島上音樂的主流。 當地人極愛舞蹈,一個少女在酣歌曼舞時,她的身體是相當暴露的,對於男人眞是一種有力的誘惑。當地盛行的舞有浪擺舞、康茄舞和登遊舞等,他們也是曼波、倫巴和恰恰等三種拉丁舞的發明者。古巴北方的浪擺舞比較斯文,南方的則較自然粗野,古巴南方的男女跟著土人的樂隊跳起浪擺舞,會使人眞正欣賞到什麼叫迷人。古巴土人樂隊使用的樂器也非常有歷史和戲劇化,吉他是西班牙傳來的,蹦蹦鼓是非洲奴隸帶來的,葫蘆才是眞正印第安人的東西。 進三步退一步的康茄舞,起源於從前哈瓦那的奴隸市場,那些排成一長列的奴隸們都用鏈條鎖起來,他們只能向前走三小步,然後拖他們的腳繚一下。現在每逢過節的時候,觀光客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後代,在哈瓦那的街上,快樂地跳著康茄舞。 登遊舞是古巴舞裡面最文雅的一種,也是最使遊客迷惑不解的一種,爲什麼跳舞跳到一半,樂隊忽然停止吹奏,女人們扇著扇子而賣弄風情?這是一種相當浪漫的古代傳統,停止音樂片刻是讓人們有談情說愛的機會。 在古巴除夕之夜,人們會盡情地歌舞,並且按照習俗每人必須準備一碗清水,等午夜的鐘聲敲過12響後,將水潑到室外去,以示去舊迎新。 古巴人鬥雞的風氣,和西班牙人的熱愛鬥牛一樣,同樣具有先天性的嗜好。據說在古巴全國約有900處鬥雞場,專供鬥雞與平時訓練鬥雞之用。雞的品種以西班牙、英國、愛爾蘭和東方種居多。其中以東方種的鬥雞體格最壯,體重有的可達15磅,價格也相當高。 在鬥雞期間,雞是由專家照料牠們的健康和營養,日常所吃的東西是酸牛乳、麵包屑、蔬菜、肉類和果汁等,宵時還要加些維他命丸和其他的藥品,以保護鬥雞的健康,每天還要替牠們點上眼藥水和洗澡等。總之,古巴人對於鬥雞是十分珍視的。 鬥雞訓練通常是在雞舍各處設立像天平般的鐵棒,兩端重量相當,當鬥雞站在鐵棒的一端,另一端就會向上傾斜,另一隻則置在另一端,如此便可訓練牠的足力和翅膀而使鐵棒保持平衡,不致傾斜;這樣長久鍛鍊下去,鬥雞就能擁有較佳的戰鬥技巧。 進一步訓練鬥雞的方法,是將鬥雞尾部和頭部的羽毛剃掉,然後開始技術訓練,先讓牠和退休的鬥雞搏鬥,訓練牠們掀、咬、撕、拖、踩、啄、閃……等種種對敵應變的技術。通常一隻優良的東方鬥雞,在參加過5、6次重要的搏鬥後,便要退休了。 鬥雞搏鬥時決定勝負是這樣的:假使一隻鬥雞被對方擊倒,超過一分鐘以上仍然不能站起來再戰,便被判定敗北。在牠們生死搏鬥之際,往往是血肉橫飛,甚至眼晴被啄瞎依然奮戰至死不休,雖然殘忍,但這也是鬥雞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通常一場鬥雞,有時要搏鬥達2、3個小時之久;鬥勝者,便可獲得相當多的賞金或賭金,甚至名利雙收。 古巴還有鬥狗,但只能在私底下口口相傳,只要保持低調,當地官方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少會出面干涉的。雖然古巴禁止所有的賭博行爲,甚至職業拳擊赛也被視爲野蠻之舉,所以鬥狗仍屬非法行爲,但這種血腥的賭博鬥狗活動,卻迅速的古巴風行,並已蔚爲次文化。 鬥狗多半由英格蘭史塔夫郡的獵犬擔任主角,以強而有力的下顎聞名,從幼狗開始便接受逞兇鬥狠的嚴格訓練。奇怪的是這種狗對人類卻非常友善,能跟幼兒親暱地玩在一起。鬥狗常在鄉間的農場,或城市屋子天井或後院舉行,常常有數十名至數百名好此道者圍觀聚賭,賭資相當於古巴人一個月工資。 一般鬥狗在早上6時進行,藉以避開燠熱的中午,參賭雙方人馬都保密到家。開始鬥狗前雙方鬥狗都先要當眾洗澡,以確保狗身上沒有塗上會傷害對方的毒藥或是麻醉劑。接下來便進行1小時20分鐘的鬥狗,兩隻狗兇狠地撲咬對方,牠們受傷時會叫號,但不會吠吼。每鏖戰15分鐘,裁判就會叫停休息,讓雙方飼主餵狗勇士喝水、按摩、打氣。在鬥狗過程中,被鬥倒臥地上在裁判數到十後未起身反擊,就被判定爲敗北者。鬥狗比賽結束後,人們一鬨而散,鬥狗場人去樓空。鬥勝的狗將贏來的錢買食物和療傷,鬥敗的狗往往會傷重不治死亡,但多半會存活下去,飼主以盤尼西林及抗發炎藥物加以救治,待復元後再上場做生死鬥。 古巴國民大部分是東正教或天主教徒,實際上多數黑人仍信仰發源於非洲的各種土著宗教,他們常舉行咒術和一種祭祀靈魂的儀式。由於天主教和土著文化的交流,當地出現一種混合的宗教,一般說來多半也就是天主教和部落宗教相融合,天主教的聖人常常和土著的神合而爲一。例如魯克摩族信仰的是「規律的聖母瑪麗亞」,這位來自西班牙的女神,和土著所信仰象徵大海和宇宙的「伊耶瑪亞」女神是一體的,祂們的祭日和基督教一樣,都定於9月8日。 古巴守護神是「慈愛的聖母瑪麗亞」,據說魯克摩族將祂與他們信仰的「奥邱」神視爲一體。「奥古」是魯克摩族的山、礦物、工具之神,祂一般手持蕃刀、鑰匙或鎖。現在已改持飛機、火車、汽車,而魯克摩人也將「奧古J與手持鑰匙串的天主教聖者「聖貝特洛」視爲一體。摩哥族將聖母瑪麗亞祭日定於9月2日,這也是他們祖先的祭日,在儀式中祖先靈魂附身的人,將會處在忘我的恍惚狀態中。這種在外人看來是莫名奇妙的宗教,當地人卻習以爲常,覺得順理成章。 非洲式的儀式中,很多與天主教的儀式類似,人們在儀式中經常可以看到死亡和復活,而古巴宗教則汲取了十字架與聖火等基督教儀式。阿巴克亞族祭祀中所持的基督教十字架,對魯克摩族來說,具有特別的魔力;他們深信如果將胸前十字架取下,將會有惡魔附身,而聖火也常被用於各種儀式中。這些宗教的共同點是,對生命都具有強烈的信賴,他們認爲死者的靈魂已經達到更高的世界,然而每日仍與生者世界有所接觸。 也有一些土著宗教和神明未被天主教同化,他們信奉的守護神「巴巴爾艾伊耶」是佝僂和痲瘋病患者,常損著樹枝走路,象徵男性。力量、雷電的「強哥神」,上戴頭冠,手持大斧,與「聖巴巴拉」呈強烈對比。還有「奧巴塔拉」、「奴塞比•姆普卡」、「阿巴西」等,也都是他們所信奉的神。還有一些純粹的土著宗教儀式,巫師憑著「神靈」的力量把小孩背在背上,赤足渡河,的確也很神奇。 嘉年華是古巴最大的祭典,但在各都市所舉行的日期並不一致。哈瓦那是在聖誕節到新年期間;聖地牙哥則在7月下旬舉行。在革命以前,通常在7月26日達到最高潮。 古巴的嘉年華可上溯到奴隸制度時代。當時主人在1月6日的主顯節祭日,允許奴隸可以自由外出。奴隸們在這一天盡興地唱故鄉的歌,並熱情地舞蹈,來歡度這一天。不論是出生於非洲的黑人,或出生在古巴的黑人,都需穿上傳統的服裝,配合小規模的管弦樂隊的伴奏,遊行街道。接著,他們集合於總統官邸前,接受總統或他的代表贈禮。 主顯節舉行的黑人嘉年華,在奴隸制度被廢除的1880年,即已全面禁止。然而各黑人的組織都尙未解散,現在各地已分別成立各種集團,每年都同時訂做衣服,並加強練習舞蹈和歌唱,以便在嘉年華會中大顯身手。現在,嘉年華會已經是各組織間互較身手的好機會。 古巴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香菸王國,但是一般種菸葉的農民卻沒有香菸可抽,因爲菸葉都送到哈瓦那去捲成雪茄外銷,一部分留在國內準備製成香菸內銷,卻因古巴缺紙而使得香菸價格昂貴,非一般菸農所能負擔得起。聞名全世界、非常資本主義產品的古巴雪茄,是舉世公認的最高級產品,其中的柯希巴牌雪茄更是「雪茄中的法拉利」,係雪茄中的極品。這種雪茄的製作過程,完全用手工細心捲成,工人多由女性擔任,她們月薪不及15美元,但一支柯希巴雪茄賣到國外的價錢大約就是15美元。古巴總統卡斯楚在20世紀80年代戒菸之前,幾乎從不離手的就是這種柯希巴雪茄。在1982年以前,柯希巴是專供他個人享用的,但也被當作最體面的禮物,送給來訪的外國貴賓。1982年以後柯希巴雪茄才開始應市,目前雪茄是古巴第五大出口產品,每年可爲古巴赚進一億多美元,但還是供不應求5現在年產量只有7000萬支’古巴希望產量能提高到2億支,但是這個宏願需要外國菸商的合作,每年約需3000萬美元資金用於進口肥料和農藥給古巴雪茄農場,才能確保雪茄的供應。 古巴女人 古巴的甘蔗很甜,海景很美,古巴的女人也又甜又美。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三種觀光資源是陽光、海灘和美女,使哈瓦那有「性都」的地位。 一般說來,古巴女人的身材大多數都是上帝的傑作,尤其是穿三點式泳裝的古巴女人,會把男人的想像空間壓縮到只有視覺,會直接便將男人的視線牽引過來。古巴女人的身材會這麼苗條美麗動人,除了她們因糧食缺乏吃不到大塊肉的油脂外,與她們普遍喜愛音樂和舞蹈有關。她們能歌善舞,每天一有機會便施展舞藝,恰恰、迪斯可、曼波、康茄、黏巴達,各式流行舞輪番上陣,全身上下每一寸肌肉都活蹦亂跳,贅肉當然無以依附。 由於黑人和其他膚色人雜交的結果,古巴女嬌娃都有秀美臉蛋、性感身材和帶點黝黑的健康膚色,兩道濃眉配上一雙動人的大眼睛,雖然略顯一點粗線條, 但也予人以活潑、健美的雛忘印象,美中不足的是她們身上或多或少有淡淡的一點異味的體臭。 在城市中或觀光場合,古巴的女性顯然比男人要多,形成陰盛陽衰的現象,男人因此得天獨厚,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成爲眾多美女追逐的對象。女人要想虜獲男人的青睞,不但要美麗、性感、大方,同時還要隨時隨地展露可愛的甜美笑容,才有網住男人的本錢。 古巴女人經常保持在主動熱情的情況下,而且這股熱情是隨時隨地和無所不在的。男性單身觀光客如果在迪斯可酒吧裡,一定會有古巴嬌娃過來邀舞;在夜總會裡也有女郎過來招呼你「晚上會不會寂寞?」飯店和餐廳門外,或濱海大道的堤防上,也會有古巴女子上來搭訕,從肢體語言中可以感受到她們投懷送抱的意圖。但是這種太直接的單刀直入交易方式,往往會使男性單身觀光客退避三舍。 身爲窮苦的古巴女人,雖然多擁有優厚的天生本錢,但是張羅家計的日子可不好過,飢餓已讓許多女人必須尋求外快補貼家計,也顧不得外國男性觀光客可能會帶給她們性病,好在古巴民眾看病都是免費的。 最窮的華僑 今日全世界最窮的華僑就是古巴華僑,古巴也是少數沒有中國大陸非法移民的國家,一來因入境困難,二來是古巴人現在過的是比中國大陸人還要苦得多的日子,因此古巴不是中國大陸非法移民的目標。 古巴華僑史開啓於19世紀的「契約華工」流亡史,當時正是歐洲帝國主義全盛時期,白人海外的殖民者在取得大批耕地後,需要大量的苦力;而在滿清政府腐敗統治下沿海一帶的中國農民實在活不下去了,有的是自願、有的是半自願與人蛇集團的「蛇頭」簽訂賣身契約,如同賣「豬仔」般賣到海外殖民地去做苦工。1875年時澳門一地就開了300多家「豬仔館」,新加坡的「豬仔館」甚至是政府批准的,一有需要「豬仔」的消息,人口販子就會進入中國農村,或買、或騙、或綁架,塞上輪船駛往大海,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葉的半個世紀中,據估計共有700多萬名中國「豬仔」被賣到海外。 當時世界主要國家已立法禁止人口販賣,英國軍艦也在加勒比海上巡邏,抓到人口販子立即處以絞刑;因此成千上萬在中國南方沿海被賣的「契約華工J都是非法的行爲,運「豬仔」的也都是走私船。這些可憐的人被鎖在黑暗的船艙底,像豬一樣擠塞在一起,不能動彈,連轉個身都很困難。在大海的顚簸中,擋得住饑渴也擋不住疾病,病死的人就拋入海中,每一艘走私的「豬仔船」到達拉丁美洲時,中途被打死或病死的人約佔1/3。 1847年6月3日,第一艘在哈瓦那靠岸的r豬仔船」是艘小船,運來206名「豬仔」;同月12日又有365名「豬仔」抵達,都是被賣到海外當奴工的契約工華人,中途就死亡了100人。這些人上身赤裸,背上全被打上代表古巴的「C」字的記號,就像牛羊被烙印一樣,每人以10個披索的代價由甘蔗園主買走,每週工作7天,每天在甘蔗田中工作13小時,每月只有4個披索工資,頭兩年所得須償還路費及其他費用,14年期滿後才能恢復自由,如果逃亡,抓回後會被吊死。 1861年古巴共有35萬華人,其中只有57名女性。工作滿14年後的華工得到自由後,便在哈瓦那及其他的古巴城市開始做小生意,開雜物店、餐廳等,當生活稍爲安定後,就寫信要家鄉的親戚前來幫工。 一般說來,華人對古巴的獨立建國和經濟發展都有很大貢獻。在1868〜1878年的10年古巴獨立戰爭中,有許多自由華人加入古巴獨立起義軍,和西班牙駐古巴殖民軍作戰,這批由廣東人和客家人組成留著辮子的華軍都是勇敢的漢子,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位西班牙名字叫做Teniente Ta- nkredo的華人,受傷被俘後,當西班牙人認爲他是苦力而要加以釋放時,他卻從軍裝口袋中取出文件證明自己是古巴解放軍軍官,並非默默無名的中國苦力,還自動說「射吧!」。百年後,卡斯楚在哈瓦那唐人街的唐人紀念碑柱上寫了兩行小字:「在華裔古巴人中,沒有一個革命的叛徒,沒有一個革命的逃兵。」 到了1929年,因受世界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當時的古巴政府曾採取限制華人入境的措施,並抑制境內華人的職業和工作,迫使華人陸續遷移到鄰近國家去謀生;到了1949年,古巴境內華人只剩下2.8萬多人。 20世紀50年代,卡斯楚和他胞弟及親密同志切•格瓦拉開始打游擊造反時,也有許多華人參加,其中最有名的是阿曼杜•趙(Armando Choy)、戈斯塔沃•崔(Gustavo Chui)和摩西斯•王(Mo- ises Sio Wong)等3名將軍。現在古巴境內還有好幾個華裔將軍,其中的摩伊塞斯•邵黃將軍曾任古巴國家儲備局局長,古中友好協會主席,他的中文名字叫做邵正和。 1959年古巴實施共產制度後,人民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尤其是對一般愛好自由民主的華僑,更極盡凌虐與掠奪之能事,使旅古華僑的處境更加困難,因此又紛紛遷往他國繼續謀生,目前留下來的華人只有7000多人,多數是在當地出生的華僑、中國派駐古巴的工作人員,以及一些老邁無依的老華僑。 這裡的老華僑,大部分籍貫屬於廣東雀台山、新會、鶴山和恩平等地,過去多係當地一些餐館和藥房的老板,後來他們的財產被收歸「國有」,只好由老板降格爲工人,現在更成爲一些老弱多病孤苦無依的老人,每月靠古巴政府微薄的養老金過活,晚景淒涼。 古巴華僑辦有光華報一種,每星期發行一次,每次發行500多份,光華報只有全開一張共四版,使用非常古老的繁體字排版印刷,地址設在哈瓦那聖尼古拉(San Nicolas)街520號,零售每份一角披索,全年訂費19元披索。當地還有一些華僑社團組織、如致公堂、中山自治所、洪門民治黨、華僑社會主義同盟、龍崗總公所和中華總會館等。中華總會館內設有一個小型的中文圖書室,也開班教授漢語,雖然只有20多名學生,但總算能讓中華文化在古巴的華人社會裡延續下去。 根據非正式估計,現在古巴共有約50萬名帶有中國血統的人。20世紀50年代末來到古巴,現在仍保留中國籍的華人只有103人,加入古巴籍的華裔有133人,父母雙方或一方是華人的華裔則有2000人,其中大約只有20人還會說廣東話。 現在整個古巴大約有3200多名華人,其中看起來還像華人的約有3000人;眞正會說中國話的不到400人,他們都已80多歲高齡。當地華人由於長期缺乏女性華人,只好多與古巴女性結合。20世紀50年代受父執親友召喚而來古巴的最後一批華人,現在也已經逐漸凋零,他們的下一代更是已與中國文化完全脫節,而納入古巴的大混血中。只要再過10多年,古巴境內恐怕已看不到一張華人的臉孔,除了來自台海兩岸的中國觀光客。 哈瓦那古巴人公墓整修得相當整潔,共有80萬個墳墓,可以算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墳場,歷代有頭有臉的人物和革命先烈都葬在這裡,進去參觀要付一美元門票,儼然是個博物館。但華人死後並不葬在這裡,而是葬在離這裡不遠處哈瓦那的西南角。華人公墓又叫做中華總義山,在一個安靜的角落裡,像座落寞的莊園,由幾位老人守著,荒煙蔓草中的墳墓,石製墓碑多被時光磨平,字跡斑剝多已看不清楚了;只有一座字跡依稀可辨,上面刻著1861年的「歿於同治元年……」。在中華總義山的中心有幾座公墓,左邊是立於中華民國41年的國民黨員公墳,右邊是中華社會黨員公墳,兩座墳平靜地對峙,中間有一條長著青草的小徑。 最近30多年裡,死去的華人已不再入土爲安,而是採用西班牙古巴式的葬法,大約有3公尺高的一整面牆,牆裡是一格一格的「抽屜」,死人躺在「抽屜」裡,橫的豎的都有,一面牆大約可以裝下60個棺材抽屜。 擁有強大三軍武力 古巴軍隊的正式名稱叫做古巴革命武裝部隊,前身爲起義軍,1959年起改爲現名,每年的12月2日爲建軍節。國務委員會主席爲武裝部隊統帥,革命武裝力 量部負責三軍的指揮和管理。實行義務兵役制,每年徵兵兩次,滿17歲的男子須服兵役3年。現在總兵力約6萬人,另有準軍事組織國家保安隊2萬人,邊防薪俸隊6500人,民防衛隊5萬人,地方民兵400萬人,勞動青年軍6.5萬人,年度國防預算約爲5.75億美元。 陸軍兵力4.5萬人,以師爲戰略作戰單位,缺乏實戰經驗,使用俄製和中國製武器,主要裝備約有5000多門迫擊砲,1500多門155糎口徑以下各型大砲,2000多門高射砲,1200多枚防空飛彈,2000多枚反坦克火箭及飛彈,200多枚短程地對地戰術飛彈,4.3萬支挺步、機、手槍,600多輛各型坦克,800多輛人員裝甲運輸車,4000多輛運輸卡車和吉普車,以及200多架直升機。 海軍官兵員額5000人,以哈瓦那港爲主要海軍基地,以青年島爲海軍輔助基地,共有各型艦艇125艘,主要的有6艘驅逐艦,2艘巡防艦,4艘潛艇,7艘飛彈巡邏艇,12艘魚雷艇,23艘高速砲艇,以及一些布雷艦、修理艦、運輸艦、登陸艇、油輪及水翼巡邏艇等。 空軍官兵員額1萬人,擁有各型飛機約250架,最主要的作戰飛機有米格23、米格29和衣留申28等俄製戰鬥機和攻擊榀炸機。此外,還有直升機、運輸機和教練機等。古巴空軍沒有實戰經驗,過去曾有多架米格機飛向美國投奔自由。 古巴還有一支爲數約2500人的女兵部隊,共編組爲一個砲兵團,她們和男兵一樣接受實戰訓練,包括射擊飛機、引爆炸彈和野外求生等。戴著耳環穿著軍服的古巴女兵,在軍營裡也擔任女性的角色,軍方每月發給她們每人一支口紅、一盒眼影和一盒面霜。女兵每週上一次美容院,做頭髮、修指甲。
返回到
古巴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