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丹麥 的原始碼
←
丹麥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曾經征服英國== 公元934年,德意志國王亨利一世(Henry I)率軍突破丹麥邊牆,入侵丹麥獲勝。丹麥不得不割讓石勒蘇益格求和。公元940年,丹麥老王戈姆(Corm the Old)之子哈拉爾一世(Harald I)繼承丹麥王位,他是新王族世系中的傑出人物,綽號「藍牙齒」,繼位後於公元960年改信基督教,也使國人逐漸從信仰奧丁神的習慣,改而皈依了基督教,並擴建丹麥邊牆。公元970年,他又征服了挪威,於公元985年完成國家統一大業,並將王宮遷至西蘭島。他曾在日德蘭島東部的耶林父母墓前,立了一塊刻有北歐古文字的石碑,用碑文紀念他的父母,並特別讚頌自己統一丹麥,使丹麥人改信基督教的豐功偉蹟。這便是有名的丹麥耶林石碑,在丹麥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晚年時國家內部出現意見分歧而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擁護國王的基督教徒,贊成國王應留在國內享受和平生活;另一派是擁戴年輕王子別號八字鬍的斯韋恩,他們是信奉北歐諸神奧丁、梭爾和弗雷的異教徒,喜歡戰爭,樂於從事海盜行為,認為國王應帶領他們繼續從事海盜掠奪。結果父子之間發生了衝突,有趣的是當海盜們自己打起來的時候,不喜歡在陸地上交戰,而是登上戰艦,在水面上戰鬥。父子雙方激戰一天分不出勝負,晚上哈拉爾一世上岸後,被一支暗箭射中,幾天後死在自己所建造的海盜堡壘尤姆斯堡裡。尤姆斯堡的海盜們決定為國王復仇,他們設法俘虜了王子斯韋恩。最後,斯韋恩不得不交納大量的白銀罰款後,才獲得自由。 公元987年斯韋恩一世(Fork Beard Sweyn I)繼位,他首先收復海德比(Hedeby),然後把注意力轉向和他爭奪斯堪的納維亞霸權的挪威國王奧拉夫一世(Olaf I)。公元998年時,他又巧妙地和瑞典國王奧拉夫‧舍特科農(Olaf Skötkonune),以及挪威的拉特伯爵埃里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奧拉夫一世。1000年,斯韋恩一世在斯伏爾德戰役中殺死奧拉夫一世後,佔領大片挪威領土,並成為挪威的實際統治者。隨後他又出兵英格蘭,英王艾特爾雷德二世(Ethelred II)想不出較好的對付辦法,只好每年支付大量的白銀,也就是丹麥金(Danegeld),來換取和平,使得丹麥人能夠利用這筆稅金擴充武力。 1002年11月13日,英王艾特爾雷德二世下令,在聖布賴斯節時大肆屠殺英格蘭境內的丹麥移民,被害者包括斯韋恩一世的妹妹,她當時已嫁給一位英格蘭酋長。這次血腥大屠殺,引起丹麥貴族的憤怒,他們認為有責任為那些不幸慘遭英格蘭人殺害的同胞報仇。1003~1004年,斯韋恩一世親率丹麥大軍,討伐英格蘭。1007年,英王艾特爾雷德二世不得不拿出3.6萬鎊白銀的丹麥金,才使得斯韋恩一世撤兵回國。1009年,斯韋恩一世派遣以托基爾(Torkil)為首的尤姆斯堡海盜侵擾英格蘭,英王艾特爾雷德最後答應再付給他們4.5萬鎊白銀的丹麥金,但海盜們為了報復聖布賴斯節的仇恨,在得到丹麥金之前,先攻佔了坎特伯雷,並殺死了主教。隨後大多數海盜返航回國,而托基爾則留在英國任職。1013年,斯韋恩一世再度遠征英國,迅速征服了各郡,並未經一戰就輕易地佔領了[[倫敦]],英王艾特爾雷德二世被迫流亡法國的諾曼第(Normandy)。這樣,斯韋恩一世便成為包括英格蘭、挪威在內的丹麥北海帝國的創立者,史稱「北方的凱撒」。1014年2月3日,斯韋恩一世莫名其妙地墜馬身亡。有的歷史學家認為他是被艾特爾雷德二世的兒子埃德蒙刺死的。 斯韋恩一世死後,他的兒子克努特(Canute)無力控制英格蘭,英國人乃乘機擺脫丹麥人的統治,艾特爾雷德二世重新當上了英國國王。同年5月,克努特被迫返回丹麥,但他的哥哥哈拉爾德已捷足先登繼承了丹麥王位。1015年,挪威的奧拉夫二世起兵造反,並使挪威擺脫了丹麥的統治。同年,克努特率領一支由200艘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在英國的桑威奇(Sandwich)登陸,決心奪回對英國的統治權。1016年,英王艾特爾雷德二世駕崩,使丹麥人節節獲勝。同年,[[倫敦]]議員和市民擁立艾特爾雷德二世之子埃德蒙二世(Edmund II)為英格蘭國王,而英國多數貴族則在南安普敦擁立克努特大帝為王。愛德蒙二世不服,便在北英格蘭招募軍隊向克努特大帝發動一系列進攻,並收復韋塞克斯,解了[[倫敦]]之圍,但最後卻在埃塞克斯的阿興頓戰役中被克努特大帝徹底擊敗。依照和平解決的方案,埃德蒙二世仍保留著韋塞克斯,而克努特大帝則佔領泰晤士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同年11月30日,年僅33歲的埃德蒙二世突然駕崩,據說他是被人毒死的。這樣,克努特便乘機宣布自己是整個英格蘭的國王,並正式加冕登基,隨後他又將英格蘭人的財產犒賞部下,並放逐和捕殺原英格蘭王族成員,還把諾森伯里亞和東英吉利分封給北歐海盜首領。他還制訂了「克努特法典」;提高了行政效率,從而給英國帶來了安定和昌盛。 1017年,克努特大帝與他父王的冤家對頭英王艾特爾雷德二世的遺孀結婚。1019年,他在英軍的協助下取得丹麥王位。1024年,他又出兵企圖征服挪威,而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則聯合瑞典人,共同抵抗,後因挪威一些大酋長支持克努特大帝,奧拉夫二世才不得不於1028年逃亡俄國,到基輔避難,這樣克努特大帝逐漸奪取了挪威王位。另外,克努特大帝還於1027年征服了蘇格蘭,這樣他便成為丹麥、挪威、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共同君主,史稱「北海大帝國的克努特大帝」,並使丹麥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海盜帝國。 克努特大帝特別喜愛英格蘭,所以大部分時間都住在英國[[倫敦]],推行親善政策,並皈依基督教。丹麥人對他們的國王經常不在家感到非常不滿,所以克努特的妹夫丹麥總督烏爾夫‧賈爾便企圖奪取丹麥王位,結果克努特大帝不得不回國粉碎這個陰謀,並在羅斯基勒大教堂將烏爾夫‧賈爾處死,隨後他又再次回到英格蘭。1035年11月12日,克努特大帝突然死於沙夫特斯堡(Shafte-sburg),遺體葬於溫徹斯特(Winc-hester)。 哈迪克努特(Hardecanute)是克努特大帝和諾曼第大公爵查理一世之女埃瑪的兒子,早在1028年間,克努特大帝便將丹麥王位讓給他,以便集中精力統治英國。克努特大帝駕崩時,哈迪克努特理應繼承英格蘭王位,但他因事羈留在丹麥,未及時前往英格蘭,結果克努特大帝的私生子哈羅德一世(Harold I)便乘機攝政英格蘭。與此同時,挪威的酋長們也利用動蕩的政局,叛離了克努特大帝另一個兒子斯韋恩的統治,而推選挪威原國王奧拉夫二世的私生子馬格努斯一世為挪威國王。這時哈迪克努特也提出繼承挪威王位的要求,但不久後他又承認馬格努斯一世對挪威的統治權。兩人還商定,雙方壽命長者為丹麥和挪威國王,並設法使兩國和英格蘭合併。 1037年哈羅德自立為英格蘭國王,並將哈迪克努特的母親埃瑪王后流放異地。他在位期間,堅決捍衛領土主權,使英格蘭免受威爾士和蘇格蘭的入侵。1040年3月17日,哈羅德一世病故,英格蘭王位由哈迪克努特繼承。他上台後,對哈羅德纂取王位一事耿耿於懷,下令從墓地中挖出哈羅德遺體,將其投入沼澤。他還對英格蘭人橫征暴斂,當他的兩名收稅官在伍斯特被殺時,他竟派軍隊將這個城鎮焚燬,因而成為英格蘭歷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1042年6月8日,哈迪克努特王在丹麥酋長托維‧普魯德的家裡作客時,當他喝完酒後,便倒地而死。這位暴君是中風而死還是被主人毒死?至今仍是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他逝世後,英國王位遂被艾特爾雷德二世的另一個兒子愛德華(Edward)繼承,而丹麥王位則按事先的約定,由挪威王國馬格努斯一世(Maguns I)繼任。 馬格努斯一世奧拉夫遜繼位後,任命克努特大帝的侄子斯韋恩二世為副王,並兼任丹麥總督。1043年,在馬格努斯一世忙於和斯拉夫人交戰之際,受丹麥貴族擁護的斯韋恩二世乘機自立為丹麥國王。馬格努斯一世在戰爭中曾數次打敗斯韋恩二世。1045年,馬格努斯一世為了增強軍事實力,和他的叔父哈拉爾三世西居爾德遜(Sigurdsson)共同擔任挪威國王。1047年,他們共同指揮挪威大軍入侵丹麥,想一舉消滅斯韋恩二世,然後再征服英格蘭,不料馬格努斯一世在強渡厄勒海峽的海戰中,從船上跌落海中淹死,這樣他的叔父哈拉爾三世便成為挪威唯一的統治者。 1064年,丹麥國王斯韋恩二世(Sweyn II)利用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正積極準備進攻英格蘭、並奪回英格蘭王位的有利時機,與哈拉爾三世相互承認各為本國之王。1066年,哈爾爾三世勾結英國叛變的托斯蒂格伯爵,出兵進攻英格蘭,結果在同年9月25日的斯坦福德橋戰役中被英軍所殺,這樣使丹麥人就少了一個冤家對頭。 1069年,丹麥遠征軍入侵英格蘭,協助盎格魯薩克森人反對英國征服者威廉一世,並且試圖恢復克努特大帝時期丹麥人對英格蘭的統治,最後終因英格蘭人的拚命抵抗,乃被迫於次年引軍撤退。斯韋恩二世的歷史和地理知識非常淵博,亞當的名著「漢堡和不來梅大主教史」中關於斯堪的納維亞的掌故,主要是由他所提供的。1074年4月28日,這位丹麥瓦爾德馬王朝的創始人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哈羅德‧亨繼承。 1080年,克努特二世繼任丹麥國王,他是哈羅德‧亨的弟弟。在宗教事務方面,他曾資助幾個教堂,包括丹麥大主教管區隆德的大教堂。他還支持丹麥全國的傳教事業,並在奧登塞建立了本篤會隱修院。在世俗事務方面,他開始進行行政改革,特別是加強征戰,從而激怒了農村貴族。1085年,他重申了對英格蘭領土的要求,並與佛蘭德伯爵和挪威國王奧拉夫三世一起,組成了一支擁有1860艘戰船的龐大艦隊,聚集在阿格爾堡(Aggersborg)海軍基地上,準備征服英格蘭,這使英王征服者威廉二世(Willian II)大吃一驚。正當克努特二世準備啟程西征時,國內一些反對他稅收政策的貴族,在南方石勒蘇益格煽動農民起義,克努特二世不得不南下討伐,這時他的大艦隊中也開始醞釀著動亂,被征來作戰的大多數是自耕農,他們認為艦隊出動越遲,回家就越晚,於是他們便送了一封信到石勒蘇益格,要求克努特二世回來率領他們出征英格蘭;可是克努特二世還沒來得及整頓好南方的秩序,他的龐大軍隊就開始土崩瓦解了,士兵們大多數開小差,回家種地。這件事使得克努特二世很生氣,所以他經常到全國各地巡視,並藉「妨礙國王戰爭」的罪名,對農民課以重稅,結果引起全國性的農民暴動,最後他被迫逃往奧登塞的聖奧爾本教堂避難。1086年7月10日,造反的農民衝進聖奧爾本教堂,將克努特二世和其他王室成員全部加以殺害,丹麥王位由克努特二世的弟弟奧拉夫繼承。 在奧拉夫執政期間,丹麥各地農業年年歉收,飢荒嚴重。在奧登塞克努特墓地附近的村子裡,還出現一些奇怪的事情,瞎子們恢復了視力,跛子們也恢復了正常人的行走能力,一些無可救藥的不治之症也奇蹟地痊癒。所以當時國內流傳著這樣一種流言,意思是說克努特二世是一位聖徒,農民們殺死了這位「神王」(Guds Drot),因此歉收和飢荒就是神對丹麥人的懲罰。奧拉夫做了9年的丹麥國王,直到1095年駕崩後,全國的穀物收穫才逐漸好轉了起來,所以這位國王又被人稱為「餓王」(Hunger)。 1095年,奧拉夫的弟弟埃里克(Erik)繼位後,穀物收穫有所好轉,所以埃里克又得到「伊戈德」(Eneste Gode)的稱號,意思是「唯一善良的國王」。這時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在法國中部克勒芒召開的宗教會議上,鼓動十字軍東征,要奪回被穆斯林佔領的聖城耶路撒冷。埃里克王雖也極力支持十字軍東征,但他自己並沒有加入東征行列,而是到羅馬要求教皇認可他哥哥克努特二世為聖徒,教皇為了拉攏丹麥人參加十字軍,就答應了這個要求,但埃里克王回國後並未派騎士加入十字軍。後來,據說有一位奇異的遊吟詩人來到王宮,演奏起古怪的聲音,使埃里克大發雷霆,殺死了三位曾經阻止他東征的大臣,並決定親自去耶路撒冷做懺悔。1103年,埃里克王在前往聖城的途中,病逝於塞浦路斯,他的妻子博迪爾王后獨自繼續前進,但她好不容易剛剛看到聖城一眼,就在橄欖山上離開了人世。埃里克王去世的消息差不多在一年後才傳回丹麥,於是他弟弟尼爾斯(Niels)繼承了丹麥王位。 尼爾斯王統治丹麥達30年之久,在他的治理下,國內的貿易和航運業都興盛了起來,全國呈現一片太平景象,並出現了許多用花崗岩、石灰岩或砂石建造的新教堂,式樣很像英國最古老的盎格魯薩克森教堂,內部有拜占庭式的豪華壁飾,最奇特的要算是用花崗岩製成的聖水盆,據說有近2000個這種古老的石製聖水盆流傳至今。另外,當時丹麥的貴族不是居住在城堡中的騎士,而是農莊主,他們大多數穩重務實,很少有時間過俠義的傳奇式生活,所以丹麥人很少參加十字軍。 11世紀20年代後,丹麥出現了許多王位覬覦者,這些王子的父親都曾當過丹麥國王,所以都認為有權為王,最突出的是老王埃里克的兒子石勒蘇益格公爵克努特‧拉瓦爾。當時德國企圖和丹麥分享波羅的海的貿易權利,而克努特‧拉瓦爾則暗中支持德國人,因而成為德皇的封臣。後來他又被邊境地區的奧博特里特人擁立為王,並在石勒蘇益格接待他的叔父尼爾斯王的晚宴上,戴上了新的王冠。在1031年的聖誕節之夜,克努特‧拉瓦爾作為尼爾斯王的客人,出席了節日晚宴,宴會後,王子馬格勞斯邀請他到王宮外面的樹林中散步,結果克努特‧拉瓦爾中計被殺,接著克努特‧拉瓦爾的弟弟埃里克‧伊謬恩在德國的協助下公開叛亂,並征服了斯堪尼亞(Scania)地區。1134年,尼爾斯王和馬格努斯王子率領討伐艦隊於聖靈降臨節之夜,在福德維格(Fodevig)登陸,企圖奪回斯堪尼亞,結果國王的軍隊被埃里克‧伊謬恩軍隊和德國騎兵打得落花流水,被迫撤回船隻,馬格努斯王子不幸陣亡,7個丹麥主教中有5個戰死。全國輿論認為福德維格之戰是神的策劃,是對殺害克努特‧拉瓦爾的懲罰。當時尼爾斯王已近70高齡,王子的陣亡使他絕了後裔。1134年,尼爾斯王在大街上被埃里克‧伊謬恩派來的刺客殺死。這樣,埃里克‧伊謬恩終於當上了國王。 埃里克‧伊謬恩即位後,成為有名的暴君。為了保住王位,他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和侄子。1137年,在石勒蘇益格的一次集會中,這位暴君被日德蘭貴族布萊克‧普勞殺死。同年,這位暴君的侄子埃里克三世繼位,由於他軟弱無能,所以被人稱為「羔羊王」(Lamb)。1139年,居住在英格蘭的丹麥人遭到英軍的屠殺,埃里克三世效仿先王的作法,率軍遠征英格蘭,結果被英軍打敗。1146年,埃里克三世看破紅塵,主動退位,隱居修道院,做一名與世無爭的修士。 同年,斯韋恩三世繼承王位。1148年,克努特‧拉瓦爾的兒子瓦爾德馬一世和殺害他父親兇手的兒子克努特聯合起來,共同反抗斯韋恩三世,最後他們3人成為丹麥共同國王。1156年,3位國王出席羅斯基斯王城大宴會時,突然衝進一伙武裝歹徒,殺死了克努特王,瓦爾德馬一世僥倖逃脫。這場陰謀顯然是斯韋恩三世策劃的。事後,瓦爾德馬一世逃往日德蘭北部,斯韋恩三世帶領軍隊前去追殺。1157年,兩軍在格雷德荒地(Grade Heath)交戰,瓦爾德馬一世反敗為勝,斯韋恩三世在逃跑途中被一名農民用斧頭劈開腦袋而喪命。這樣,瓦爾德馬一世(Valdemar I)便成為丹麥唯一的國王。 瓦爾德馬一世就位後,為了解除斯拉夫人對丹麥航運業的威脅,開始討伐斯拉夫人,並得到結拜兄弟阿布薩隆的協助;後來他任命阿布薩隆為羅斯基勒主教。為了防止德國人入侵,瓦爾德馬一世不得不表面上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並承認他所擁護的敵對派教皇維克托四世,結果使丹麥大主教埃斯基爾寧願流亡,也不願反對教皇亞歷山大三世。1165年,瓦爾德馬一世和阿布薩隆主教又轉而承認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埃斯基爾大主教於是又回到丹麥。1169年,丹麥軍隊攻佔了斯拉夫人所控制的呂根島要塞,並把此地併入羅斯基勒主教區。接著丹麥軍隊又在阿爾科納摧毀了斯拉夫人的神廟,但是在一年後被迫將勝利果實分出一部分送給同盟者薩克森公爵綽號獅子的亨利。1170年,瓦爾德馬一世得到丹麥教會的支持,丹麥大主教埃斯基爾重申國王的父親為聖徒,又按教規立他的兒子克努特四世為共同執政王,並批准他的王朝可以世襲統治,從此割斷了與德意志、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從屬關係。1182年5月12日,瓦爾德馬一世駕崩,王位由其子克努特四世繼承。 1185年,丹麥人又取得了波美拉尼亞的宗主權,不久後再取得斯拉夫人的領土,以及德意志邊境地區各邦郡的領地,克努特四世為了紀念自己的偉大勝利,乃又加上一個「斯拉夫人的國王」稱號。1188年,他的兄弟瓦爾德馬二世被他封為石勒蘇益格公爵。1192年後,由瓦爾德馬二世統治丹麥南部地區,並使得丹麥的領土延伸到整個波羅的海東海岸,直至奧得河以東地區。1202年11月12日,克努特四世駕崩,死後無嗣,王位由瓦爾德馬二世繼承。 瓦爾德馬二世上台後,為了建立一個包括波羅的海和北海在內的商業強國,以便重振當年「北海大帝國」雄風,他向南征服了德意志北部的大片土地,將易北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都置在丹麥管轄之下,從而保證了丹麥以石勒蘇益格(Schleswig)為中心的航運貿易暢通無阻。此外,他又率先支持韋爾夫王朝的候選人奧托四世(Otto IV)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作為報酬。奧托四世則承認瓦爾德馬二世在荷爾斯泰因的統治權。此後,他又和奧托四世決裂,轉而支持奧托四世的敵人腓特烈二世,後者則承認丹麥人對斯拉夫人的土地,以及易北河和埃爾代河以北的德意志領土。 自1206年起,瓦爾德馬二世就積極參加使波羅的海東部地區基督教化的十字軍。1219年,他親自率領丹麥十字軍征服了愛沙尼亞,並將它分成雷維爾和多爾帕特兩個主教管轄區。另外,他還立自己的兒子為共同執政王,目的在於使幅員遼闊的丹麥帝國永遠由瓦爾德馬家族統治。這時丹麥版圖除了原有的領土外,還擴大到東有愛沙尼亞,南有呂根島,德國也將易北河以北的地盤割讓給丹麥。瓦爾德馬二世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使丹麥人過著幸福富有的生活。 根據傳說,在進攻愛沙尼亞的林德尼西戰役中,愛沙尼亞的異教徒曾向丹麥軍隊發動突擊,使丹麥軍陷入險境。隨軍大主教乃向上帝祈禱,這時一面有白色十字的紅旗「來自上帝的旗」從天而降,飄落在瓦爾德馬二世身上,憑藉著這面手中揮舞的旗幟,丹麥軍隊士氣大振,終於取得戰役的勝利。這面旗幟也就成為天賜的神物,但未立刻成為丹麥國旗,而得到「Dannebrog」的稱呼,意為「丹麥人的一面旗」,使得當時丹麥許多軍旗的一角都加上了一個小小的「Dannebrog」的符號。 丹麥國徽也大約出現在同一時期,圖案是金底上有3頭由9顆紅心圍繞著的青豹,而所謂的「心」實際上是睡蓮的葉子,是作為海豹象徵。 1220年5月,瓦爾德馬二世和王子一起到菲英島南面的利厄(Lyoe)小島上打獵。這時,德意志東北部什未林(Schwerin)的亨利(Henry)伯爵恰好駕船經過,他上岸來和瓦爾德馬二世交換禮物。晚上,國王在島上為德國客人舉行盛大的宴會,國王和王子都喝得酩酊大醉。夜宴後德國人回到自己的船上過夜,但到深夜又偷偷地上岸,消滅了國王的衛隊,活捉國王和王子,然後揚帆啟程,押往什未林囚禁起來,使丹麥沒有了國王。當時德意志北部的許多郡都歸丹麥統治,各郡的諸侯也稱臣於丹麥國王,亨利伯爵就是其中的一個,他造反目的是要使德國北部各郡重新回歸德國統治。雙方經過長期的談判,直到1225年,瓦爾德馬二世才被釋放回國,但必須留王子和其他人作為人質,在10年時間內一個一個釋放;另外還要支付一筆巨額贖金,同時還答應在波羅的海以外地區中,丹麥只保留呂根島和愛沙尼亞,將來不再企圖重新征服北德意志諸郡。 瓦爾德馬回國後,給羅馬教皇寫信說他的諾言是被暴力逼出來的。教皇免除了他履行諾言的職責。於是,他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準備,於1127年率軍南征,企圖重新奪回對德意志北部的統治權。但是丹麥軍隊在博恩赫沃德(Bornhoeved)戰役中被德軍擊敗,瓦爾德馬二世也在戰鬥中喪失了一隻眼睛,丹麥軍隊不得不向北退到丹內維爾克(Danevirke)防線。 瓦爾德馬二世雖然在對外戰爭中失利,並失去北德意志屬地,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對丹麥本土的強有力統治。他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完成了從瓦爾德馬一世開始的軍隊改革,以服兵役為條件,免除了農民的賦稅。他還有效地控制了教會和貴族,修改法典,改變立法制度,以擴大君主專制的權力。並將丹麥土地分作幾個大的封建領地,分封給幾個王子。1241年還制定了日德蘭法典,統一丹麥的法規,這部著名的法規很嚴謹,講人道,陳述簡明,既無迷信痕跡,也沒有嚴酷的懲罰形式。這部法典生效幾天之後的3月28日,瓦爾德馬二世駕崩,他生前所制定的分封制,為日後各地諸侯之間的彼此爭權埋下禍根。 同年埃里克四世繼承王位,由於在位期間曾向農民徵收犁地稅,所以綽號叫做「犁地金王」(Ploughpenny)。1245年他出兵愛沙尼亞,企圖使那裡的異教徒改信基督教,但是那裡的居民接受洗禮後又變成異教徒。1247年,其弟石勒蘇益格公爵艾貝爾舉兵北進,企圖稱王,次年一度攻佔了哥本哈根,但最後還是戰敗,被迫承認埃里克四世的宗主權。1250年,兄弟倆在石勒蘇益格相會,言歸於好,但是到了深夜,艾貝爾派人活捉了埃里克四世,並用小船載他到石勒峽灣(Slien Fjord),一個名叫萊夫‧古德蒙森的丹麥貴族,用斧頭砍下國王的頭,拋入大海。 1250年,艾貝爾(Abel)終於登上了丹麥王位,但是好景不長,兩年後在一次對弗里西亞人的遠征中喪命,王位由他弟弟克里斯托弗一世(Christopher I)繼承。新王上台後不久就和教會發生矛盾。丹麥大主教雅各布‧厄蘭生(Jacob Erlandsen)認為教會應擺脫一切世俗權力的約束,結果遭到國王反對,將他投入監獄,並給他戴上一頂小丑帽子。羅馬教皇知道後,立即下令在斯堪尼亞和西蘭島兩地停止宗教活動,但克里斯托弗一世用武力迫使教堂對外開放,並強迫神甫們履行正常的宗教職責。1259年,克里斯托弗一世在里伯教堂吃完聖餐後突然死去,當時阿爾法斯特修道院院長正在祭壇上主祭,所以後人把這位國王稱為「基督的祭品」,而國王的名字在丹麥語中的意思也恰好是「獻祭給基督」,看來這位國王是命中註定要成為上帝的祭品。 1259年,年僅11歲的埃里克五世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他由母親瑪格麗特太后代他治理國家。1266年,埃里克五世親政。1276年,他立兒子埃里克六世為王位繼承人。1282年,他在維堡會議上被迫簽署了丹麥歷史上的第一個國王憲章,規定國王如果事先沒有通過合法的判決,不得任意監禁貴族;另外每年還必須召開一個由貴族、主教、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國民會議。由於埃里克五世在位期間,國王權力被大大的削弱,所以他的綽號又叫做「削剪王」。1286年11月,埃里克五世在日德蘭半島中部狩獵;同月22日晚上,他在維堡西南的芬德魯普(Finderup)村的一個農舍裡過夜,身邊除了馬夫和一個名叫雷內‧瓊森(Rane Jonsson)的侍從外,沒有任何保鏢。在深更半夜的時候,突然闖進一伙暴徒殺死了國王。事後,國王的屍體運到了維堡,發現他身上共有56處刀傷。最後,維堡法庭判定王室衛隊隊長施蒂格‧安德森‧維德(Stig Andersson Hvide)和哈蘭伯爵雅各布(Jacob)等9人犯有弒君罪,必須沒收家產,驅逐出國。稍後埃里克六世繼位,他的綽號叫門沃特(Menwot),在丹麥語中是「憑全知的聖人們作證」的意思。他執政不久,就遇到流亡在國外貴族的挑戰,施蒂格‧安德森‧維德流亡在卡特加特海峽中的耶爾姆(Hjelm)島上,建立了兩家造幣廠,專門偽造丹麥王國的貨幣。這些反叛者還得到挪威國王的庇佑,並在瓦爾德馬公爵和詹斯‧格蘭德(Jens Grand)大主教的支持下,經常襲擊丹麥沿海地區。國王先打敗了瓦爾德馬公爵,又將丹麥大主教格蘭德監禁起來。1297年,詹斯‧格蘭德大主教在看守的幫助下,越獄逃往博恩霍爾姆島,並向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提出起訴,教皇乃宣布剝奪埃里克六世的教權。1303年,埃里克六世與教皇和解。1305年後,埃里克六世幾乎每年都要舉辦數次規模龐大的騎士比武,這種活動耗費巨大,國王不得不向國外借錢來支付許多豪華的宴會、高額的獎賞和華麗的獎品。他的私生活也非常不幸,王后英格褒(Ingeborg)為他生了許多兒女,但都夭折了。在埃里克六世統治末期,國難紛至沓來,丹麥與挪威和瑞典重啟戰端,而國內的農民、貴族和教會都一致反對國王。由於作戰需要大量軍費,使丹麥經濟瀕於破產。1319年11月13日,埃里克六世駕崩,王位由克里斯托弗二世繼承。 克里斯托弗二世治國無方,國家財政處於崩潰邊緣。1326年,他被迫讓位給瓦爾德馬公爵,但權力卻操縱在荷爾斯泰因(Hol-stein)伯爵格哈德(Gerhard)手中。1330年,克里斯托弗二世將全國的絕大部分土地抵押給格哈德伯爵和他的堂兄弟溫和者約翰,他得到的報酬是正式恢復他的王位。兩年後,這位沒有國土的國王駕崩,王位無人繼承達8年之久。 克里斯托弗二世的小兒子瓦爾德馬四世,自幼居住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的王宮裡,因為他的姐姐是路易四世兒子的王妃,他自幼便立下誓言要成為丹麥國王。1338年,他在神聖羅馬帝國和布蘭登堡侯爵路易的幫助下,開始與荷爾斯泰因伯爵格哈德及溫和者約翰爭奪丹麥的統治權。1340年4月1日夜晚,格哈德伯爵在大本營帳篷裡被貼身侍衛尼爾斯‧埃布生(Niels Ebbesen)殺死。隨後,約翰伯爵和石勒蘇益格公爵都承認瓦爾德馬四世為丹麥國王,因為他們都了解到如果要在國內建立和平,就得有國王在位。後來瓦爾德馬四世又與石勒蘇益格公爵的妹妹海爾維結婚,使他的統治權擴展到丹麥以外的日德蘭北部地區。另外,他還用增加稅收和出賣愛沙尼亞所得的錢財,用於1349年建立起對西蘭及大部分在日德蘭地區的統治。1350年,他介入北德意志政治活動,通過促成德意志國王查理四世與布蘭登堡侯爵路易的和解,重新確定了丹麥對呂根島和羅斯托羅的統治。1360年,瓦爾德馬四世從瑞典處收復了斯科納地區,至此全部統一了他父親當年的王國。次年,他又攻克哥德蘭和富饒城鎮維斯比(Visby),在波羅的海建立了堅固的貿易據點,結果瑞典和漢薩同盟、荷爾斯泰因及日德蘭地區持不同政見的貴族們結成了強大的聯盟,共同反抗丹麥人。1363年,他的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在哥本哈根和挪威國王哈康六世結婚。1368年,瓦爾德馬四世的軍隊被漢薩同盟戰敗。1370年,他被迫接受「施特拉爾松德條約」,准許漢薩同盟各城鎮有經商特權。1375年10月24日,瓦爾德馬四世駕崩。 1376年,年僅6歲的奧拉夫四世被選為丹麥國王,他是瑪格麗特公主與挪威國王哈康六世的獨生子。1380年,哈康六世駕崩後,由奧拉夫四世繼承挪威王位,使丹麥和挪威從此統一,並一直維持到1814年為止。1387年8月3日,奧拉夫四世突然病逝。瑪格麗特皇太后使出全部的外交手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使自己成為丹麥和挪威兩國唯一的攝政王。
返回到
丹麥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