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以色列 的原始碼
←
以色列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一直和阿拉伯人苦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兩國境內的猶太人,替協約國出了不少力,這些猶太人士要求英國政府在戰後准許他們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國家。1917年11月2日,當時的英國外相貝爾福(Balfour)曾發表宣言,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對於留居在巴勒斯坦上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在公民權和宗教上一律同等看待。同年12月9日,英國將領阿倫比(Allenby)自土耳其人手中取得耶路撒冷。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國際聯盟於1919年,將當時只有6萬多名猶太人的巴勒斯坦交給英國托管。後來各地的猶太人紛紛返回故鄉,進行復國。不久以後歐美發生經濟恐慌,接著又有納粹的排猶運動,從1929∼1937年間,每年都有好幾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逃回巴勒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地被希特勒下令殘殺的猶太人多達600萬。1939年,英國政府在國會通過後發表白皮書,決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包括阿拉伯和猶太兩個民族的獨立國家,結果當地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均不滿意。英國自此開始嚴格限制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猶太人就組織武裝團體,掩護秘密移民。到了1942年,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達50萬。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英、美兩國人士的支持,猶太人的復國運動更加成熟,英國就將巴勒斯坦問題交由聯合國解決。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議決通過巴勒斯坦分治,由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成立一個國家。但阿拉伯人拒不接受,英國政府協調失敗後,在1948年就終止對巴勒斯坦代管,並在同年5月15日,即希伯萊曆8月5日,將英軍撤出耶路撒冷,以色列立即宣告獨立,由大衛•本•古里昂(David Ben Gurion)出任總理。除了阿拉伯國家外,其他各國都先後予以承認;同時自巴勒斯坦被以色列趕出的阿拉伯難民不下70萬人。 由於阿拉伯鄰國堅決反對以色列建國,在以色列宣布建國後8小時就爆發了第一次的以阿大戰,以約旦為首的包括敘利亞、埃及、黎巴嫩和伊拉克等亞非兩洲的阿拉伯國家軍隊,進攻當時只有70萬人口的以色列,以色列在英國的暗中支援下,奮起抵抗3000多萬阿拉伯民族的圍攻,雙方相持兩年後,以色列獲勝,阿拉伯各國只好和以色列成立停戰協定。首次以阿戰爭結束後,以色列的版圖擴大了1/3,兼併了耶路撒冷西區,宣布定都耶路撒冷。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 1956年10月,埃及總統納瑟將蘇彝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兩國出兵埃及運河區,以色列也乘機進攻埃及的西奈半島,在100小時的戰爭中,擄穫埃及軍隊和無數的軍事裝備,這是第二次以阿戰爭。1963年,勞工黨艾思科接任以色列總理。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正式成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領土之爭白熱化。 1967年6月,埃及糾合敘利亞、約旦、伊拉克、葉門、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和阿爾及利亞等8個阿拉伯國家的好幾十萬名聯軍,並配備有第一流的軍事裝備,企圖對以色列發動一次總決戰,要一舉將以色列這個國家自中東的地圖上抹掉。阿拉伯聯軍不但陳兵以敘和以約邊境,並且更以重裝甲部隊開進以埃邊境的西奈半島上,再用砲兵封鎖阿卡貝(Aqaba)灣。結果以阿第三次大戰在同月5日爆發,以色列兵分4路,採閃電戰略又贏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以色列空軍在開戰後的3個小時內消滅了阿拉伯國家空軍主力,在80個小時內不但奪取了阿卡貝灣,佔領了耶路撒冷、西奈半島、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和約旦河西岸,並且以軍直迫蘇彝士運河,陳兵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城外,一舉殲滅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國軍隊主力,還擄獲埃及軍隊將領多人,以及無數的蘇製飛彈和坦克,結果又迫使阿拉伯國家認輸叫停,這次大戰就是舉世震驚的「中東六日戰爭」。 1969年,由勞工黨領袖梅爾(Golda Meir)夫人擔任以色列總理。1973年,由同黨的拉賓繼任總理。同年10月6日,以阿戰爭再度爆發。這次是由埃及和敘利亞主動,阿拉伯人趁以色列的「贖罪日」突然發動入侵,直逼耶路撒冷。 對於這次遭襲,以色列事先毫無防備,當時大多數軍人已經回家休假,很多人聚集在教堂裡禱拜,前線只有幾十輛坦克應戰,情勢非常危急。但以色列軍隊非常英勇且作戰靈活,在一個據點制止敵人推進後,立即用卡車載坦克到另一處戰場接戰,如此反復使用,使敵人誤認以軍還有許多坦克在前線戒備,因此不敢全面冒進,使以色列賺取了時間,不消幾個小時,完成全國總動員。在這次戰爭中,當時以色列突擊隊員巴拉克(後來在1999年出任內閣總理)喬裝女人,混入貝魯特展開突擊,槍殺了巴解組織的3名首腦,結果使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 阿拉伯各主要產油國為了抵制西方國家援助以色列,就發動石油禁運,引起了一場世界性的能源危機,使世界各石油消耗國發生經濟衰退的現象。美國在能源危機的壓力下,只好迫使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作有限度的讓步,以阿雙方在國際調停下,終於在1974年暫時停火。埃及在美國勸導下,單獨和以色列講和,雙方重建外交關係,以色列也將西奈半島交還給埃及,使以埃糾紛暫時緩和下來。 1977年,勞工黨的斐瑞斯出任以色列總理。1979年6月26日,以色列和埃及在美國的促使下於華盛頓簽訂和約,結束了雙方30年來的敵對狀態,埃及因而遭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認為和約的內容出賣了它們的利益,以及放棄了收復巴勒斯坦的原本目標,使阿拉伯各國與埃及呈現疏遠狀態。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並終止埃及的成員國資格。1980年1月,以埃正式建立邦交。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進軍黎巴嫩,陷入軍事泥淖,與埃及關係再度惡化,與歐洲國家也斷絕了邦交,導致國家內部的分裂。1983年赫佐格就任以色列總統,由聯合黨的夏米爾坦任總理。同年5月17日,以色列與黎巴嫩及美國代表簽訂黎巴嫩境內外國軍隊撤出的協定,後來由於敘利亞的反對,黎巴嫩被迫宣布廢止該協定。1984年,是夏米爾和斐瑞斯聯合政府的執政時期。1985年6月10日,以色列軍隊片面撤出黎巴嫩。1990年,夏米爾再度擔任以色列總理。1991年,以色列在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分別和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及巴解組織展開談判。1992年,勞工黨的拉賓出任以色列總理。 1993年總統赫佐格下野,他在位10年間,有數十個國家與以色列恢復或建立邦交,使以色列在國際上的地位突飛猛進,實在是功不可沒。他把有名無權的總統職務交給了戰鬥機飛行員出身的前國防部長魏茨曼(Eizer Weiz-man),由內唐亞胡(Benjamin Net-anyaho)擔任總理。 在過去的45年時間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總是不斷地隔著邊境地區互相交火,巴勒斯坦民兵不時以迫擊砲和火箭攻擊以色列的屯墾區,以軍則以軍機、大砲、坦克部隊的反擊回敬,雙方你來我往,不知犧牲了多少的生命財產,冤冤相報,無時無了。經過國際間的不斷斡旋,終於在同年雙方簽署了奧斯陸協議,規定以巴雙方在最終的地位談判中,必須解決耶路撒冷地位、以巴邊境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分配等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為解決以巴問題制定了基本的框架。經過半年的秘密磋商,以巴雙方終於在華府達成協議,以色列承諾巴勒斯坦5年自治。 1994年,以色列和約旦也簽署了和平條約。1995年,以色列又與敘利亞就安全安排達成原則性的諒解,使雙方可以自由商談和平協定中有關安全方面的事宜,但是若干敏感的問題仍然非常棘手;這項協議是以敘兩國談判以來雙方獲致的第一項協議。 同年以、巴雙方又在華盛頓簽署了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過渡自治協議。以色列釋放了1000多名巴勒斯坦囚犯,巴勒斯坦也實現了自治,但以色列軍隊仍然控制了大片土地。在同年11月4日,提倡以、阿和平共存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卻在特拉維夫遇刺身亡。大輩子帶領國人征戰沙場屢建奇功的以色列英雄拉賓,最後奪走他生命的竟然是自己的同胞,他的死,暴露出以色列內部和、戰兩派嫌隙日深的事實;由希蒙.斐瑞斯(Shimon Perez)接任他的總理職務。 1996年國內舉行大選,由強硬派的自由黨黨魁內唐亞胡擊敗斐瑞斯,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同年5月4日以巴在埃及塔巴展開和談,討論各種棘手問題。內唐亞胡上台一年,中東和平過程危機頻傳,內閣本身更為醜聞所苦。1997年1月以巴雙方達成希布倫問題協議,以色列將希布倫八成的土地交給巴勒斯坦接管,以色列在此統治了30年,這是最後一個交由巴人自治的約旦河西岸主要城市,但以軍仍留駐在以色列控制地區內,以保護以色列屯墾民和「長老之穴」。自此後以巴和談中止達一年多之久,後經各方的協調和努力,雙方於1998年10月在華盛頓簽署了懷伊協議,以色列同意分三個階段從約旦河西岸13.1%的土地上撤軍。但內唐亞胡政府在執行了第一階段撤軍後,便以巴方打擊恐怖活動不力為由而中止了協議的實施。 1999年7月巴拉克出而執政後,以巴雙方重新啟動和談,並於同年9月13日達成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時至今日,雙方在一些棘手問題上的分歧仍異常尖銳。其中聯合國大會1947年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但以方堅持該市為其不可分割的首都,其地位不容談判;巴方堅持認為300萬難民有權返回自己的家園,以方則仍堅持就地安置;以政府堅持未來以巴邊界不能回到1967年戰爭前的狀態,巴方則表示不收回地盤決不簽訂和約,並決心在1967年邊界內建立以聖城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2000年由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出任總統,阿里埃勒•夏隆(Ariel Sheron)出任總理。2001年以阿衝突再起,夏隆揮軍進攻迦薩,摧毀巴人自治政府總部,巴勒斯坦首腦阿拉法特被軟禁在雷馬拉總部。2003年5月26日,以色列接受中東和平路線圖,準備以「土地交換定居點」,與巴勒斯坦達成停火協議,以消除劍拔弩張的局面,乃同意巴勒斯坦人在2005年建國。2004年10月26日,以色列國會通過撤離屯墾區計劃;同年11月阿拉法特病逝於巴黎。2005年2月6日,夏隆與阿拉法特繼任者阿巴斯宣布雙方中止暴力行為。到了同年9月,以色列軍隊在原迦薩定居點的以軍總部舉行告別儀式,宣告以色列對迦薩長達38年的佔領就此結束。 2006年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繼續與以色列展開戰鬥,並於2007年逐走忠於「法塔」組織的武裝部隊。哈馬斯佔領迦薩走廊1年多以來,巴勒斯坦人頻頻以火箭和人肉炸彈等武器及恐怖活動攻擊以色列南部,以國則展開陸、空反擊,期間造成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2007年由希蒙•佩雷斯當選為第九任總統,埃胡德•巴拉克(Ehud Parak)出任總理。2008年6月,中東和平談判獲致具體進展,經由埃及成功的斡旋下,以色列已與控制巴勒斯坦人自治區迦薩走廊的巴人哈瑪斯組織達成停火協議。同年9月17日,新總理歐梅特因收受賄貪污案下台,由李夫尼(Tzipi Livni)女士出任總理。 2008年12月27日,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以火箭攻擊以色列,引起以色列的陸、空大反擊,使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死傷無數。但推進中東和平進程、早日實現永久性和平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然以巴歷史問題錯綜複雜,且雙方立場至今未變,最終地位談判仍將面臨曲折和艱難。
返回到
以色列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