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伊朗 的原始碼
←
伊朗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強盛的薩珊王朝== 波斯高原西北部的法爾斯地區,原隸屬於帕提亞王國,有許多「半獨立」的城邦或酋長的領地,其中勢力最大的是達拉布吉爾德的要塞長官阿達希爾(Ardas-hir),他是足智多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野心勃勃,乘帕提亞王國內訌之時,積極擴大自己軍事力量,逐個併吞了周邊的小城邦和酋長領地,達到統一法爾斯地區目的,繼而開始向外擴張,致引起他和宗主國帕提亞王國之間的戰爭。公元224年8月,他在與帕提亞軍隊的決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不久便攻佔了帕提亞首都泰西封(Ctesiphon),殺死帕提亞末代國王阿爾達班五世,滅帕提亞王國,自立為「王中之王」。 公元226年,阿達希爾以祖先薩珊(Sassan)的名字作為國名,創立了薩珊王國(Sāssānian),自稱為「阿達希爾一世」。他對內實行集權統治,廢除了帕提亞時代統治重要行省的許多世襲權力,一些地方則改由薩珊王族當藩王;對外則積極擴展領土,並在向東擴張時曾大敗大月氏的貴霜帝國(Kushānidae)。 薩珊王國也是由亞利安人所建立的王朝,自建國起就打著要恢復古波斯阿契美尼德時代光榮的旗號,並宣稱自己擁有阿契美尼德王室的血統,還立祅教為國教,使宗教領袖對王位的繼承起決定性作用。 當時的絲路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運輸路線,最適合運送質輕單價高的貨物,波斯商人們就把珍貴的中國絲綢運送到歐洲,也把西方香料傳到東方的中國,並且生意興隆,利潤優厚,尤其是羅馬女人愛死了若隱若現的絲綢,羅馬人每年都要用大量金幣向波斯商人購買中國絲綢。為了爭奪絲綢之路重要的商業利益,薩珊王朝與羅馬帝國之間,發生過無數次互有勝負的戰爭。 阿達希爾一世繼續征討拒絕臣服的地方勢力,但遭遇到獲東羅馬帝國支持的、亞美尼亞統治者斯洛的堅決抵抗,因此他認為必須和東羅馬帝國一決雌雄。公元230年,他率大軍進攻東羅馬帝國的領地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和敘利亞),雖然波斯軍隊在戰場上略佔優勢,但也無力戰勝東羅馬帝國的軍隊,最後雙方在公元232年簽訂了對薩珊王國有利的和約,乃再出兵亞美尼亞,將之納入薩珊王國的版圖,完成了波斯再統一的願望。 公元240年阿達希爾一世去世,其子沙普爾一世(Shāpur I)繼位,他鞏固和擴大了波斯勢力,繼續和東羅馬帝國交戰。東羅馬帝國軍隊在得到阿拉伯部落武裝的支持下,曾使波斯軍隊屢遭挫折,但波斯軍隊也曾三次打敗東羅馬帝國軍隊,並長驅直入敘利亞腹地,後轉而出兵花剌子模和阿塞拜疆的米底亞,隨後又征服裏海沿岸各城邦。 在公元246年,一個名叫摩尼(Mani)的人吸收了拜火教、基督教、佛教和諾斯特教派的部分教義,創立了摩尼教(Manicha-eism),宣傳善惡二元論,以光明和黑暗為善和惡的兩極,善人死後可獲幸福,惡人死後則墮入地獄。創教之初,曾一度受到沙普爾一世的青睞,後因摩尼自稱是人世間的「最後先知」,乃被沙普爾一世放逐出國,旅行於東方各地,相傳曾到過印度北部和中國的西部。公元270年,摩尼冒險回國傳教,但被處死,摩尼教因而在伊朗境內消失,但它的教義卻在北非、南歐和亞洲一些國家中廣泛流行,並於7世紀末傳入中國。 公元256年,沙普爾一世趁東羅馬帝國內亂之機,向兩河流域進攻,侵入敘利亞、安納托利亞和亞美尼亞,在巴爾貝利斯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使東羅馬帝國6萬軍隊全軍覆滅,並曾一度佔領東羅馬帝國重鎮安條克(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亞)。公元260年,薩珊王國又與東羅馬帝國軍隊交鋒,在埃德薩大敗敵軍,活捉了隨軍督戰的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列里安,並將他囚禁終生。同時還利用東羅馬帝國戰俘,修築了貢迪沙普爾和舒什特爾河上的水壩。後來波斯軍隊曾深入小亞細亞,沙普爾一世征服了外高加索各部落,中亞東部大月氏的貴霜王國也來稱臣,使薩珊王朝成為西亞地區新的霸主。 沙普爾一世於公元270年去世,長子霍爾米茲德繼位,但一年後也告病亡,宮廷出現了爭奪王位的紛爭。瑣羅亞斯德教的教主克迪爾支持巴赫拉姆一世(Bah-ram I)繼任國王,因而開始了瑣羅亞斯德教(簡稱拜火教)干預朝政的先例。 巴赫拉姆一世在位3年後也告病逝,王位本應由巴赫拉姆一世之弟奈爾塞繼承,但奈爾塞向來反對拜火教一教獨尊,並抨擊它干預朝政,主張朝廷應平等對待宗教,並承認居少數地位的宗教,這顯然對拜火教不利。拜火教教主克迪爾乃運用他在朝廷中的影響力抑制奈爾塞,扶植巴赫拉姆一世之子巴赫拉姆二世登上王位,時為公元276年。巴赫拉姆二世上台後不久,就和爭奪王權的東方總督霍爾密茲德展開鬥爭,羅馬皇帝卡魯斯趁機侵入美索不達米亞,佔領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但是後來卡魯斯突然死亡,羅馬軍隊被迫撤走。不久,霍爾密茲德垮台,巴赫拉姆二世地位才得鞏固。 公元325年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由於薩珊王國與羅馬帝國互相敵對,所以基督教在伊朗受到迫害。儘管這樣,薩珊王國還是吸收不少希臘文化,建立了高度文明。它的金屬加工已達到很高的工藝水準,建築物也很雄偉,最著名的要數泰西封宮殿,而石灰峭壁上的雕刻作品,最能體現出薩珊王國的藝術特色。 沙普爾二世是薩珊王朝歷代最傑出的國王之一,不但能征善戰,且具有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在他的統治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臻於權力和威望頂峰。據說他是遺腹子,一出生就被波斯貴族奉為國王。公325年他才16歲,就開始親自治理國家。公元337年,他曾派遣大軍渡過底格里斯河,試圖收復在他祖先手中、被羅馬人佔據的亞美尼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失地,這場戰爭曾持續到公元350年,雙方膠著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勝負難分。原來在波斯境內有許多基督教徒,他恐怕這些人會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應,乃下令強制他們改信拜火教。 公元358年,沙普二世準備再度與羅馬帝國開戰,乃致書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重申對亞美尼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主權,遭到拒絕後,他就率軍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取得輝煌的勝利。然而在公元363年,羅馬新皇帝尤里安進行反攻,且兵臨泰西封城下。正在此時,尤里安在一次戰鬥中意外死亡,他的繼位者只好接受屈辱30年的停戰協定,把5個羅馬帝國的行省割讓給薩珊王國。沙普爾二世隨後又進攻亞美尼亞,打敗當地親羅馬的統治者,強制那裡的人民改信拜火教。此後羅馬人再度控制了亞美尼亞,雙方勢力互有消長,直到公元374年,亞美尼亞才最終落入薩珊王國之手。沙普爾二世於公元379年去世時,薩珊王國國勢達到鼎盛期;但因與羅馬帝國長年不斷打仗,終於耗盡國力。 沙普爾三世於同年繼承了父親的王位。公元388年,沙普爾二世另一個兒子巴赫拉姆四世登基。公元399年伊嗣埃一世(Yazdeg-erd I)繼位,他是位有才智的統治者,努力擺脫權貴和賢人的控制,試圖限制貴族的權力,還決定和羅馬帝國和平相處。公元420年他在呼羅珊地方被害,王位由巴赫拉姆五世繼位。公元421~422年,巴赫拉姆五世又和羅馬帝國交戰,雙方勢均力敵,不分勝負。公元427年,他率軍擊退了游牧民族,但在東方時受嚈噠的威脅。這位波斯君主還以騎士精神、風流韻事和善於打獵,而在波斯文學、藝術和民間傳說中留名。公元437年,巴赫拉姆五世之子伊嗣埃二世繼位,他是極端狂熱的拜火教信徒,在位期間對基督徒和猶太人都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公元442年,他又率軍與羅馬帝國交戰。 公元491年,拜火教原來的祭司馬茲達克(Mazdak)受摩尼教教義的影響,創立一種新的宗教學說,宣傳人人平等的思想,要求恢復原始公社的共有共享制度,實現土地、水源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公有化,號召人民舉行起義,推翻剝削和壓迫人民的社會制度。他的主張得到廣大農牧民、城鎮貧民、手工業者和奴隸們的廣泛響應,起義群眾搗毀了國王、貴族、富豪和拜火教祭司的穀倉、土地和莊園,一時聲勢極盛,國王柯巴德一世(Kobad I)曾設法籠絡馬茲達克教派,企圖利用它來打擊貴族和祭司的勢力,藉以自保。馬茲達克受到柯巴德一世的蒙騙,輕信了他的許諾。次年,貴族勢力漸見強大,開始迫害起義者。公元529年,馬茲達克及其數百名追隨者,被王儲霍斯羅夫(Khosrow)誘騙到泰西封參加神學會議,結果慘遭屠殺,全國死難的起義者多達8萬人。馬茲達克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已沉重地打擊了薩珊王朝和拜火教的勢力。 到了公元531年,霍斯羅夫繼位,為了防止境內人民再度起義,乃改革田賦制度,發展工商業,使國民經濟得以繁榮。後來他在泰西封修建了宏偉壯麗的宮殿,至今遺蹟尚存。另外,他還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不斷對外擴張。他先是聯合突厥打垮嚈噠,後來突厥又成為波斯的外患。他在位48年,時常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交戰,先後於公元540年和公元571年攻佔安條克(Antiochus)和葉門等地,但是長期的戰爭,已使薩珊王朝元氣大傷,國勢由此轉衰。 公元632年,伊嗣埃三世幼年登基,這位薩珊王朝末代君主已無力抵禦阿拉伯人的入侵。公元633年,阿拉伯帝國大軍進攻波斯控制下的兩河流域,在公元637年的卡迪西亞一役中,力挫波斯軍隊,攻陷薩珊王朝在泰西封的王宮及重鎮巴格達,伊嗣埃三世帶領殘兵敗將逃往中亞地區。 公元642年,阿拉伯3萬軍隊與波斯的15萬大軍在尼哈溫德(今伊朗哈馬丹城南方)會戰,驍勇善戰的阿拉伯軍隊,竟然以少勝多,擊潰了波斯軍隊,並乘勝追擊,繼續攻城掠地。伊嗣埃三世東奔西跑,尋求避難場所,阿拉伯人已基本上控制了薩珊王國。公元651年,伊嗣埃三世派其子卑路斯到中國求援,他本人則遇刺身亡,薩珊王朝遂告滅亡。 在公元661年的時候,卑路斯到達中國求援,唐朝未允諾派兵,但封他為將軍,並准許他留居中國,因此他就在中國避難,並在長安成立流亡政府,數年後客死中國,一大批隨著王子來到中國的波斯人,也在中國定居下來。薩珊王朝滅亡後,波斯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拜火教在波斯境內也逐步消失,一部分教徒逃到西印度,他們的後代至今多集居在孟買;還有一部分逃到了中國,當時唐代的長安就曾建有拜火教的寺院。
返回到
伊朗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