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加拿大 的原始碼
←
加拿大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後來被英國人所取代=== 一七一三年後法國移民慢慢減少,英國人 卻接踵而來,西征密西西比河、北達哈得遜灣 ,形成兩面對聖勞倫斯河流域的法國領地夾擊 之勢。後來法國人建立起一道防線,自大湖區 沿著密西西比河,一直到達入海的地方,英國 人的殖民反被法國勢力所包圍。 美國獨立運動進程中法國人支持美國,在 加拿大的英國人因而大為冒火,英法兩國在加 拿大展開一場大戰,雙方打得人仰馬翻、傷亡 慘重,魁北克城成為雙方火拼爭奪的主要目標 ,也成為決定勝負的主要戰場。法國人在魁北 克建造了堅固的城堡,成為易守難攻的天險之 地,英軍幾度猛攻都無功而退,後來突出奇兵 ,從被視為天險的懸崖下攀登而上殺進城裡, 法軍抵擋不住只得投降,結束了這場戰爭。 一七○○年至一七一三年的西班牙王位繼 承戰爭結束後,哈得遜灣地區、紐芬蘭和新斯 科細亞歸屬英國。英國人寬大為懷,允許當地 的法國移民繼續居住,並讓他們保留自己的文 化、語言和生活習慣,故而今日加拿大有英裔 和法裔兩個主要的民族,雙方並未混合同化。 法國在加拿大境內戰敗後,被迫在一七四 九年割讓阿卡迪亞(Acadia),兩千五百名英 國移民在此建立了哈利法克斯城。六年後,阿 卡迪亞的七千名法國移民被逐,家財兩空,因 此又導致了一七五六年至一七六三年間的英法 七年戰爭,這場戰爭也可以說是北美和印度殖 民鬥爭的延續。一七五九年九月十三日,在阿 布拉罕平原戰役中,法國再度敗北。到了一七 六三年,根據簽定的「巴黎和約」,法國將魁 北克讓給英國,而法國在美洲的最後一座堡壘 路易士安納,不久也被拿破崙賣給了英國,使 整個北美洲都成為英國人的天下,新法蘭西的 法國移民,完全落入英國人的控制之下,加拿 大也成為英國殖民地,由大多數英國人後裔和 少數法國人後裔共同經營。但法國人都抗拒當 次等國民和英國的奴隸,每個家庭都拼命生孩 子,家人用法語交談,藉此來反抗英國的統治 。在以後的一百多年中,加拿大要求獨立的運 動,也一天比一天強烈。 一七七五年的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大批不 贊成獨立運動的英國保皇派來到加拿大,一七 八四年建立了新伯倫瑞克省,隨之又建立魁北 克省。英國議會通過一七九一年的憲法法案, 給予上、下加拿大殖民地以制憲權。 繼大批保皇分子之後,英格蘭人、蘇格蘭 人、愛爾蘭人及少數的德意志人,也不斷移居 到加拿大。一七九三年,蘇格蘭探險家麥肯齊 沿和平河越過洛磯山脈,到達太平洋沿岸,首 次完成了橫跨北美大陸的壯舉。由於移民生活 的漸趨安定,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移民人數激 增。一八一二年的英美戰爭中,英國商人和士 兵鼓勵並資助印第安人抵抗西進的美國開拓者 ;美國也力圖征服印第安人的同盟加拿大,最 後雖然以雙方相持不下而結束戰爭,卻因而導 致了印第安人邊界的後撒、英國和英屬北美殖 民地之間隔閡的增長,以及加拿大和美國邊界 的確立。一八二四年,英國政府在這裡成立加 拿大公司(Canada Company),負責開拓上加 拿大西部移民區,一八二六年獲得特許,在上 加拿大收購約兩百五十萬英畝的土地,一直到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這個組織還存在。 一八三七年加拿大發生小規模武裝叛亂, 迫使英國管理當局進行改革,工商業初步獲得 發展。加之運河的開挖、鐵路的修築,使東部 各孤立地區的經濟聯成一體,開始向中西部和 太平洋沿岸地區移民。一八四八年英屬北美殖 民地建立了自治政府,在英國的支持下進而謀 求聯合;一八六七年三月,英國議會通過「英 屬北美法」,由安大略、魁北克、新伯倫瑞克 和新斯科細亞聯合成立聯邦制國家加拿大自治 領,由麥克唐納(MacDonald)擔任總理。 一八七○年,加拿大自治領以三十萬英磅 和部分土地為代價,從英國手中取得西部和西 北部的土地所有權,購入哈得遜灣公司,並制 定了「西北地區」的臨時法案。同年聯邦政府 打敗了里爾領導的印第安人與歐洲人的混血兒 的抵抗,建立曼尼托巴省,規定英語和法語平 等,設立教育系統和天主教與基督教兩套學校 體制。一八七一年,英屬哥倫比亞(卑詩)省 成立,一八七三年愛德華王子島也加入聯邦, 一八八二年又建立了薩克其萬和亞伯達等兩個 省,一八九八年育空地區成立。至此,除紐芬 蘭外,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半個北美大陸已統 一在加拿大自治領中。 在經濟建設方面,一八七二年至一八八一 年間,聯邦政府建造了橫貫大陸的太平洋鐵路 。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九六年是加拿大的經濟蕭 條時期,商店和工廠紛紛倒閉,許多人失業在 家,全國上下一片恐慌。一八九六年,育空河 支流克朗迪克發現了砂金,在這期間還發現了 鎳、銀、黃金和鐳,加拿大一躍成為世界主要 礦產國。加上水力資源的豐富,木材紙漿工業 的興起和農業的發展,擴大了加拿大經濟活動 的範圍。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均對德宣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派遣軍隊到歐洲共組聯合 軍,與協約國並肩作戰,同時還提供了大量的 原料和食品。在一九一九年的布魯塞爾和會上 ,加拿大與其他自治領同為英帝國的成員國在 和約上簽字,而擠身於國際舞台。一九二六年 的英聯邦會議上,承認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一律 平等。一九三一年,英國議會通過「西敏斯特 (Westminster)條例」,規定白種人統治的自 治領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 愛爾蘭共和國、紐芬蘭與聯合王國組成大英聯 邦,各自治領均為獨立平等的主權國,共同擁 戴英王為國家元首;主權國議會和帝國議會地 位平等,不受帝國法律的約束,未經主權國的 請求或同意,帝國議會對主權國無立法權;主 權國外交自主。至此,加拿大的內政外交終於 脫離英國的從屬,而得到完全自治權。 由於一九二九年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影響 了加拿大,因此在渥太華舉行的帝國經濟會議 上,英聯邦各成員國間簽訂了一系列特惠協定 。一九三五年,保守黨總理貝內特(Richard Bedford Bennett)促使議會通過「加拿大新政」 法案,但在自由黨執政後,幾乎被法院宣布為 違憲。為了促進對外貿易,自由黨政府於一九 三六年與美國簽訂互惠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加拿大於一九三九 年九月九日對德宣戰,其後與美國簽訂了北美 防務協定。加拿大在這次大戰中發揮了三大作 用:一是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糧食、原料和製 成品等物資;二是向英國提供財政資金;最後 也發展了自己的陸海空軍部隊,共有一百多萬 人服役,還不包括在英國空軍中服役的人員在 內。戰後加拿大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一九 四五年十一月九日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 一九四九年英國將紐芬蘭島移交給加拿大,同 年的四月四日,加拿大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現在是經濟合作開發組織、北美自 由貿易區、國際民航組織、泛美組織和可倫坡 計劃組織等會員國,並與全世界一百四十多個 國家有外交、領事和商務關係,在國際政治舞 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加拿大與英國間 的聯繫開始鬆馳,與美國關係卻日益密切,並 出現兩種傾向,一是表現在共同防務等方面的 「大陸主義」的增長;二是戰後兩國經濟和技 術發展速度不同。美國對加拿大資源需求更多 ,使加拿大繼續處於初級產品生產者的地位; 而加拿大則要求不斷發展高級工業品的生產。 在對外政策方面,加拿大支持聯合國,保 持不從屬於大國的獨立自主地位,為維護世界 和平而努力。防務方面與美國合作,在北冰洋 地帶建立了早期預警系統,但根據一九五八年 北美空防聯合司令部的安排,加拿大空軍要接 受美國的指揮。 一九六○年,聯邦政府給予所有印第安人 以公民權。戰後加拿大吸收了大量外來移民, 一九六一年加拿大人口中英裔和愛爾蘭裔居民 佔百分之四十三點八,法裔居民佔百分之三十 ,其他民族成份佔百分之二十六點四,成為一 個多民族的國家。 一九六八年自由黨的杜魯道擔任總理,加 拿大對外政策有所改變,它雖然是北大西洋公 約組織的成員國,但在一九六九年減少了對這 個組織的貢獻。在一九七○年的國防白皮書中 又把「北美空防聯合司令部」的權力縮小。與 此同時,也改進了與前蘇聯的關係,並於一九 七○年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 一九七九年六月國內舉行大選,自由黨的 杜魯道政府下台,由保守黨人克拉克出任總理 。在一九八○年二月新的一輪選舉中,保守黨 又敗給了自由黨,克拉克也結束了他六個月的 總理生涯。一九八四年九月的大選,保守黨獲 勝,由馬爾羅尼出任總理。一九八六年十月, 加拿大全國總商會(The Canadian Chamber of Commerce)在台北市設立加拿大駐台北貿易 辦事處。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大選,保守黨獲勝 繼續執政。一九九一年三月,我國在加拿大多 倫多成立「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一九九三年八月,我駐加拿大代表處移駐加國 首都渥太華,並於一九九四年三月起改以 TECO(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名義對外作業。在二○○○年十一月的加拿大 全國大選中,自由黨的黨魁柯提昂(Jean Chretien)連續領導三屆多數政府,創下了傲 人的政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的經濟持續發展 ,工業邁入新的階段,電子、太空、核能和化 工等尤其突出,鐵、鐳、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 資源也予以大量開發。在大量引進外資的情況 下,並制訂了「外資審查法」以杜絕外資對礦 業的控制。在發展中民族主義意識得而抬頭, 使這個國家無論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各方面 ,都獲得獨立自主權。
返回到
加拿大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