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曾被希臘人統治== 公元前332年,新興的馬其頓年青王國亞歷山大,統率大軍揮師埃及,結束了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延續了3000多年的「法老時代」宣告結束。他自稱是埃及法老的後裔和第三十一王朝的創始人,在波斯人暴政下生活的埃及人,自然把他看成解放者,況且亞歷山大一到埃及,就向埃及諸神拜祭。他剛拜謁完古都孟斐斯普塔神廟,又一路兼程趕到錫瓦綠洲(Siwah Oasis)專門請授阿蒙神諭。在迎合埃及人心理下又宣布他已獲得聖像的許可,於是埃及人和阿蒙祭司就尊他為上帝之子,稱亞歷山大大帝。他出生於馬其頓的培拉,幼年時曾拜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為師,學識淵博,尤精兵法。公元前331年,他繼續追擊波斯人,戰役結束後,獲得無數的戰利品和鉅額財富,當他一回到巴比倫,立即被宣布為「亞洲之王」。公元前330年,再次一路追殺波斯國王大流士,一直到印度河東。公元前327年,在印度希達斯皮斯河打敗色魯斯軍隊。公元前324年春回到蘇薩,翌年抵達巴比倫。機智善戰的他還善於借鑒歷史教訓,採取了比波斯人稍為緩和的統治政策,從埃及貴族中選拔人才,擔任重要省分的地方首長;只訂課稅條款,把其他方面的事務放手給省長處理。使埃及社會經濟、文化都有了起色。亞歷山大大帝在領土擴展、民眾生活安定的情況下,創建了亞歷山大城,是當時世界名城之一,它既可將剩餘物資輸往愛琴海群島,也可使埃及成為亞、非間貿易樞紐。公元前323年,年青的國王因操勞過度染上惡疾,加上東征西討時遺留的創傷,乃死於巴比倫。去世後,部下為爭奪繼承權混戰一場,形成各自割據一方的勢力,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四分五裂。這時,希臘在政治上已無足輕重,但由於亞歷山大大帝的豐功偉績,希臘語言和文化在東方各國傳播,這就是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 在公元前305年,亞歷山大大帝生前愛將托勒密(Ptolemies)在埃及創建托勒密王朝,定都亞歷山大城,使它成為當時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和希臘化的東方文化中心。托勒密一世具有出色的軍事、外交和組織才能,在王朝初期,大多任用希臘人為政府官員和軍隊將領;大力改組行政系統,將埃及劃分成不同省分;促進希臘人、馬其頓人、波斯人、希臘化的亞洲人等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引進一種新的崇拜祭儀,尊奉塞瑞庇斯為護國神;建立古代最大知識庫圖書館(Library),這樣希臘文化和埃及文化既保留各自特點,又相互滲透影響,還出現了舊約聖經譯本,埃及文化和經濟因此充滿活力。一世王為鞏固自己王位,於公元前304年首封為「救星」。公元前290年封貝勒奈茜為后,公元前285年立其子為共同攝政王並賜以繼承權。 公元282年,托勒密二世繼父位,為了鞏固王權而不惜血洗宗室、放逐正宮。同時為擴展勢力,侵吞了塞琉息和安提柯王朝大片領土,還將衣索匹亞和阿拉比亞納入勢力範圍,迅速使版圖觸角伸到敘利亞、小亞細亞和愛琴海。二世王有著勃勃野心,公元前274年至公元前270年,再次與塞琉息交鋒,未能佔得便宜,轉而攻打馬其頓安提柯二世,不但未得其利,反而削弱自己在愛琴海的勢力,並使盟友雅典和斯巴達慘遭戰禍。公元前260年,與敘利亞第二次作戰失利,善於外交的他使手段挽回危局。公元前255年,先和安提柯二世單獨媾和,又將女兒嫁給塞琉息國王,幼屁埏搳C還與昔蘭尼加國王聯姻,以加強埃及在國際上的地位。在內政上,對農業和手工業實行計劃經濟;以亞歷山大城代替孟斐斯作為首都,並使它很快地成為貿易、出口中心,以及地中海區範圍的文化學術重鎮。還請人將文學作品譯成希臘文、撰寫史書、擴建先王的圖書館、資助博學院,使埃及無論在藝術或科學上都走在世界前端。為使王朝固若金湯,他還利用宗教,竭力美化自己及父母和妻子,使全國民眾把他當神來頂禮膜拜。 公元前246年,托勒密三世一上台,就和昔蘭尼加聯合,發動第三次對敘利亞的戰爭,塞琉息王國戰敗。公元前245年,剛與昔蘭尼加公主貝勒奈茜第二新婚不久,就開始入侵西敘利亞,佔據了小亞細亞沿岸一些島嶼。公元前242年到公元前241年,二世王被迫放棄美索不達米亞和北敘利亞部分地區;翌年,他與敘利亞在勢力均衡情況下,實現和平,確保了國家領土安全。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既擔負著傳承希臘文化的責任,又充當著守護埃及文化的角色,因此他一方面頒布詔令,規定凡是到亞歷山大城的遊客,必須備有至少一份的文學作品,才有資格獲准入境;大力嘉獎有實際目標的研究工作,設繆斯學園,開放圖書館的博學院,吸引了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史學家、詩人和哲學家。天文學家修訂了埃及曆法;數學家歐幾里德編寫了「幾何原本」,另一位數學家兼機械師阿基米德發明了螺旋泵;地理大師艾拉塔瑟尼斯知道了以50哩為比例尺測量地球圓周長;文學家們編纂古典作品,留下現在我們所知的創作模式;哲學家對思維、存在社會的哲理探討,以及詩人希奧克里特斯、開利馬克斯等創作的大量詩歌,使希臘文化煥發出無限光芒。 另一方面,他身為法老王,撥出稅收捐建神廟;免除祭司納稅義務;維持宗教秩序;遵循傳統的祭儀與祭司、書記和學者階級;在舊址上蓋建神廟;以象形文字在牆壁上標明名字和稱號;傳承古禮巡遊尼羅河。總之,一切行止動靜都以古代法老王為本。於是,希臘文化和埃及文化互相發展促進。 早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前,兩種文化並行就已產生了喀普提克文字,它是以希臘字母譯埃及文的發音,再加上埃及字母其中的7個字,彌補希臘字母發不出來的音而創造出來的。托勒密一世時,希臘文同樣成為埃及猶太人的母語。而且,托勒密三世還有意鼓勵外國人到埃及來住,兩種語言、文字、書寫等得到空前的融合使用,這時,埃及逐漸進入了政治和文化極盛時期。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5年,托勒密四世治國無能,喪失大部分在敘利亞佔有的土地,土著叛亂又使國家開始動蕩不安。但他依然荒淫無度,縱酒尋歡,並殺死母親、叔叔和兄弟。公元前219年,埃及被塞琉息王國攻佔一些沿海城市,乃於公元前217年與塞息訂和約,撤出西敘利亞。在他手上,王國影響漸減,逐步走向衰落。 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180年,托勒密五世繼位,他沒有什麼作為,曾與塞琉息作戰,結果互有勝負,經羅馬調解後停戰。公元前194年娶塞琉息公主克婁芭特娜一世為妻,當時國內族群不和,叛亂不斷。 公元前180年,托勒密六世在母后攝政下即位,他曾試圖入侵西敘利亞,但沒有成功。公元前176年母死,與其弟托勒密八世、妻子克婁芭特娜二世,於公元前170年共掌國政,並再度出兵西敘利亞,戰後卻導致塞琉息人佔領埃及,在羅馬干預後仍能保有領土。公元前164年,托勒密六世被八世逐出亞歷山大城,曾求救於羅馬,埃及分裂,托勒密六世擁有塞浦路斯和埃及。公元前154年,六世王阻止其弟武力奪取塞浦路斯,並將到手的昔蘭尼加重新賜還給他。不久又把一個女兒許配給他,外加糧食補助。 公元前145年,托勒密七世在母親克婁芭特娜二世幫助下管理國家。翌年,八世廢黜七世獲得實際統治權。為重振國威,於公元前117年派人遠征探險,最後到達印度,自此,埃及開始了香料貿易。 公元前116年,托勒密九世與其弟及其母克婁芭特娜三世,共同統治埃及和塞浦路斯,但在公元前110年,實際掌權的克婁芭特娜將九世逐出埃及。後來九世又於公元前109年返國,至公元前107年曾短暫統治埃及;但又因與母親發生衝突,乃第三次逃亡。公元前101年母逝,其弟托勒密十世成了唯一的統治者,此時,人民要求朝廷給予更大民權未遂而發生動亂,且十世王上台後並不得民心,於是在公元前88年,亞歷山大城的人民趕走十世,迎回九世。翌年,十世集結一支雇傭軍反攻,因大肆劫掠亞歷山大大帝陵墓以支付軍餉,遭到民眾的驅逐,並在企圖搶劫小亞細豆f基亞王國海岸時被殺身亡。托勒密九世將其弟遺孀也是女兒的貝勒奈茜第三接回,並與她共同執政。公元前80年駕崩,由其女繼位。這時,托勒密十一世就與繼承父位的貝勒奈茜第三結婚,成為聯合統治者。但十一世想得到的是王位,於是設計謀害了她,獨攬大權。不久後被深愛貝勒奈茜三世的亞歷山大市民所殺。 公元前80年,托勒密十二世被迎立為王,不久便與可能是他妹妹的克婁芭特娜五世結婚。公元前76年,他在亞歷山大按埃及儀式舉行加冕典禮。他在位時,埃及實際上已變成羅馬共和國的保護國,因托勒密十二是非合法繼承者,這種身分迫使他只能依賴羅馬的支持。公元前65年,羅馬為使他統治合法化,藉口托勒密九世死前曾將埃及遺贈給羅馬,故埃及是隸屬於羅馬統治的。後因遭羅馬貴族反對,沒有加以併吞,但接受了托勒密十二世賄賂的凱撒還是設法通過一項法律,使托勒密十二世統治合法化。公元前64年,羅馬還是奪走了塞浦路斯,島上國王因未能得到其兄長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的支援而自殺身亡;托勒密十二世也因怕失去塞浦路斯後的人民會起而造反,便於公元前58年前往羅馬搬救兵,留下王后和女兒貝勒奈茜第四攝政。王后逝世後,亞歷山大人民擁護他的女兒為唯一統治者而反對他。公元前55年,托勒密十二世密許敘利亞地方長官龐培副將一筆鉅款,借得一支軍隊殺回埃及,將女兒處死。 從托勒密四世至公元前二世紀末,托勒密王朝漸漸失去富強之態,朝廷內部腐敗混亂,昏庸無道的皇帝變賣江山,經濟大幅衰退,對外貿易縮減,政局動蕩,危機四伏,於是羅馬的影響力在埃及大大加強,而埃及王朝也失去了獨立性。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臨終時立長女克婁芭特娜(Cleopatra)七世與其弟托勒密十三世出任末代君主。。這位女王(埃及豔后)以美貌著稱,並工於心計,因羅馬人插手內政與其弟反目成仇,打起內戰。 公元前48年,托勒密十三世把21歲的姐姐驅逐出埃及,但她很快集結一支阿拉伯軍隊返國,準備圍攻埃及東北部的培琉喜阿姆,想用武力奪回王位。當雙方正準備戰爭之際,支持她弟弟的龐培被凱撒擊潰,逃至培琉喜阿姆避難,結果被暗殺身亡。他在羅馬大軍的支持下復位,並由凱撒調停與其弟重新修好。後來埃及一些反對羅馬人及其埃及同盟者的人士製造事端,率領埃及軍隊圍攻亞歷山大城,不久失敗,托勒密十三世接管了埃及軍權,繼續反對羅馬人;凱撒得到來自小亞細亞城市帕加馬的一支援軍,挫敗了埃軍,托勒密十三世在敗逃途中溺死。這時克婁芭特娜女王清楚地意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必須與羅馬保持親善的的關係,因此羅馬對埃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公元前47年,女王主動勾引凱撒,並生下一子,即凱撒利安。這位埃及及豔后所追求的是權力而非愛情,一心想恢復托勒密王朝昔日的光榮,重建馬其頓帝國。公元前46年凱撒回到羅馬,集執政官、保民官和獨裁官於一身,建立獨裁統治,走上權力的巔峰。不久女王也來到羅馬,凱撒把她安頓在台伯河對岸的別墅中。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布魯圖和卡西烏等為首的共和派貴族刺殺身亡,克婁巴特娜女王被迫返回埃及,靜觀羅馬政治鬥爭結果。當時,凱撒部將安東尼(Antonius)鎮壓了共和派貴族,出任羅馬執政官,並一心想遠征波斯,所以派人邀請克婁芭特恕k王,共同商討征伐波斯事宜。女王應邀帶著豐厚的禮物,來到小亞細亞塔爾蘇斯城。安東尼對她一見傾心,把攻打波斯的戰爭計劃拋到九霄雲外,像奴才一樣跟著埃及豔后回到亞歷山大。這一年,處心積慮的女王謀殺了共同執政的幼弟,並立凱撒利安為共同統治者,為後來其子即位鋪平道路。公元前40年,安東尼回到羅馬與屋大維(Octavius)簽訂了一項協議,共同治理羅馬帝國,並跟屋大維妹妹屋大維婭成婚。但不到3年,就感覺與屋大維勢不兩立,所以一再去埃及與女王幽會。最後,他終於邁出決定性的一步,與克婁芭特娜七世結為夫妻,後生下三子。但他惘馱]成了全羅馬人誅討的對象。 公元前34年,小凱撒即托勒密十五世,自稱「諸王之王」,封其母為「諸王之女王」。安東尼為了表示慶賀,在亞歷山大舉行盛大慶典,他和女王坐在黃金寶座上,前呼後擁,招搖過市,並宣布把羅馬帝國東部的部分領土賜給女王之子托勒密十五世,還說死後希望在亞歷山大城入土,令無數羅馬人為之氣結。公元前32年,羅馬元老院聲明,剝奪安東尼執政官權利,派屋大維出兵埃及。翌年9月2日,安東尼與女王聯軍在亞克興角海面上,與羅馬軍隊展開殊死激戰,女王突然退出戰鬥,率埃及艦隊返航,安東尼因之潰敗後也逃回埃及。 這位埃及豔后見安東尼大勢已去,又想以自己絕色容顏讓屋大維上釣。首先她設法擺脫安東尼的糾纏,隱藏在陵墓中,叫人謊稱她已死去,安東尼失去心上人,悲痛欲絕,後伏劍自戕。當屋大維到埃及後,克婁芭特娜女王使出渾身解數,想使他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但沒有奏效。她見事已至此,不願將來被屋大維押著遊街,便於公元前30年自行了斷,享年39歲。其子托勒密十五世後來也被屋大維從上埃及誘回亞歷山大處死。托勒密王朝宣告覆滅。埃及被納入羅馬版圖。當時,埃及內部組織還相當完整,國家資源也很豐富,屋大維就把埃及作為私產,將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大批地運回羅馬,並任命總督進行統治,使埃及成為羅馬穀倉。 住在羅馬城的屋大維,雖對埃及人也宣稱自己是古代法老的繼承者,但不參加埃及傳統上王權所獨有的儀典職務,且派去的行政官也不執行類神聖活動,埃及政治領導權因此產生了劇烈變化。屋大維因此撤消了在亞歷山大城的元老院,收回希臘官員的行政權,還把克婁芭特娜七世生前的土地歸還猶地亞王,答應希臘化的猶太人在亞歷山大城成立自治政府。當然這使希臘人對羅馬統治者失去信心,且上書反對讓自己一手締造出來的名城,拱手送給猶太人。但屋大維不想收回成命,戰事迅速爆發,羅馬人、猶太人、希臘人,三方都捲入了戰鬥。不久戰事平息,羅馬人駐軍亞歷山大,以巴比倫作為溝通亞洲和下埃及的樞紐。 經過這次戰爭,托勒密王朝創辦的繆思學園也被付之一炬,燒燬45萬卷紙莎草書;不過基督教在埃及也逐漸揭開了面紗。這時,在羅馬人武力控制下的埃及農民負擔很重,各種稅賦令他們食不裹腹。而早先托勒密王朝末期有些特權、財富的人,並未得到禮遇,照樣必須到羅馬兵營服役。據文獻記載,當時很多埃及男人逃離家園,躲到尼羅河谷地兩側的洞穴和古墓中,或避到沙漠的偏遠地帶。便慘的是,若被獲知男人逃跑躲起來,他們的家人將接受更殘酷的處罰。 羅馬人將埃及作為專門供應小麥、兵源和財源之地,繼續統治的同時,也對埃及的祭司們作了一些表面文章,興建新神廟,完成未完工的丹德拉神廟,並在艾斯那、空翁保、菲萊落成一座座傳統形式的神廟。其餘各地的神廟則完全由羅馬政府掌握,神廟產業大部分被他們佔用,祭司財富受到抑制。羅馬帝國的愈加強盛,埃及也成了羅馬上流社會人士流連忘返的遊樂之所。金字塔、阿布辛貝神殿、曼儂石像都是他們口中談論的話題。到了公元一世紀,使徒馬克(Mark)到埃及,宣揚由巴勒斯坦境內拿撒勒人耶穌所創立的基督教教義,使基督教普及全國。公元190年,亞歷山大城出現了教義問答學校(Catechetical School of Alexandria),它是早期基督教學習的場所,是由基督教學者潘泰尼厄斯所(Pantanaeus)創辦,並在該校設立範圍較廣的學科,除了神學內容,還包括科學、人文、數學等許多科目。在這之前羅馬人認為基督教無非是猶太人的教派,於是亞歷山大的基督徒也受到攻擊。而此校的建立,對基督教來說,意義深遠。 後來,克雷蒙(Clement)提出了基督教解放論,並在亞歷山大進行多年的教義宣傳,是基督教有力的護衛者。秉承克雷蒙衣敭的歐瑞金(Orige)受前者影響,畢業後他一直留在教義問答學校任教,同時對另一新教諾斯替教派(Gnosticism)大加貶斥,因這一教派所倡導的內容五花八門,有波斯密教、祅教和摩尼教的偽經、耶穌在復活後對猶大教誨的「多馬福音」、柏拉圖主義者的「共和國」選段等,當然被正統的基督教徒認為是旁門左道的邪惡之書。不過,成長起來的異教徒思想新柏拉圖主義,還是達到了可與基督教教義相抗衡的實力。這支哲學派把原柏拉圖思想中的形而上學論,以及神秘論結合本派教義思想,加以發揚,逐漸光大。它認為,宇宙是由最低實質到最高無物質或無形式的憐葡梒揭茼芋A在實質上的分別是靈魂、理性,然後才是上帝;世上萬物只是物質界的存在形式;真實是由理性的沉思所達到精神之界;禁慾並超脫物質,才能進入精神界,最後無物無慾的心才獲得與神合為一體。於是新柏拉圖主義漸漸風行起來,安摩尼阿斯•沙喀斯(Ammonius Saccas)、普羅提納斯(Plotinus)、波福里(Porphyry)、艾恩畢波可利斯(Iamblichus)、喜芭提雅(Hypatia)和普羅克勒斯(Proclus)等這些影響力極大的新柏拉圖主義者,使羅馬朝廷裡一些人信仰也由此改變。但波福里等還是遭到基督教主教們的敵視,著作被燒。但因他們原為基督徒,所以尹炱o新思想,能夠進入早期十分嚴格的神學教授殿堂。而普羅克勒斯著書為異教哲學傳統性作的辯護,更導致了弗羅倫斯(Florence)等研究團體的興起,為後來根植於新柏拉圖思想的文藝復興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正統的基督教因愈來愈缺乏說服力,在人們心目中逐漸萎縮。此時埃及也是這種狀況,異教文化使狂熱的異教徒對基督徒加以迫害,恰似以前基督徒想撲滅異教派一樣。 公元202年,羅馬皇帝塞帕提•塞弗魯斯(Septimius Severus)下令各行省首府設立市議會,但是埃及人並不認為這種規定有利於埃及人地位的提升,反而認定是羅馬帝王有意束縛,遂進行抵抗,遭到懲罰,一些羅馬人佔多數地區殘暴毆打埃及人的行為頻頻發生。更為嚴重的是,德修斯(Decius)坐上王位後,實行了有計畫清掃,不准埃及基督徒的活動;羅馬官員到達埃及時,每個人必須證明歸依異教,並隨時可以獻祭;不遵此規之人將被認是基督徒,施以酷刑。因此,當時許多基督徒千方百計地弄假證明上繳;有的人出逃躲入沙漠無人區域;有的人則為自己的信仰不顧一死,也就是有這些殉教者,後來反而推快了基督教發展。 在公元284年時,戴克里先(Dicletian)做了羅馬皇帝,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進行改革,這次改革整頓了帝國新秩序;區別文武官員權利;把埃及劃分為三個省;制定新的計算賦稅方法。並以拉丁語取代了希臘語,成了上層階級使用的官方語言。埃及人因這種改革而群起抵抗,於是戴克里先把有公職的埃及人撤職,財產沒收,燒燬發現的聖經研究本、聖經抄本,將他們房子踏平,使成千上萬基督徒含恨死去。惡劣暴行造成大量的人逃往僻處隱躲,而他們之中的受宗教迫害、孤兒出生的聖保羅(St. Paul)和出身富有家庭受神啟示後看破紅塵的聖安東尼(St. Antony),是最早的隱居者,他們創立了修道制度。埃及人於是把這兩個離群索居的隱士認為具有超凡的能力,且與上天的神有著不一般的關係,從而紛紛前往投拜,帶著對基督教的忠誠苦修道行,勸引新皈依的修道者。 後來,聖帕瓊(St. Pachom)對修道進行了改革,把分散在各處修行的團體組織起來,安置在尼羅河平原兩側山丘的岩石洞裡,並給組織起了與自己一樣的名字;制定嚴格的作息表,即使最主要的修行程序、冥思,也應在規定時間內適可而止;志願加入修道團的,無須展示折磨自身的累累傷痕,來說明自己已跨越慾望的鴻溝,並且只要一段時間見習,就能算正式入組。苦行僧侶的生活須慎重嚴謹,不過原始的耕種勞作手藝要掌握,同時應和附近非基督教民眾友好共處。根據不同的分工和活動,修行者隸屬於修道院中不同的「戶」或「裡」,並由修道長進行督導。而院長是最高負責人,也是整個修道院的精神領袖。聖帕瓊的改革,逐漸使修行組織達到了虔誠、悟道、自足目標。並使鄉村居民把他們看作有異於凡人的導師外,還十分親近友好地要求幫助,發揮了基督教所宣揚的救世主思想。第一所修道院辦成後,這位改革者又相繼設立了10多所的修道院,但各個修道院並非一概承襲他早先提出的律則。有的就用半隱修式,修行僧侶每週一次做彌撒和領聖餐,接著再分派下週要做之事。有的改動原規,增添許多規定。在這時,修道制度起源也有了分歧的說法,一是聖耶洛米(St. Jerome)尊奉底比斯人聖保羅是隱士第一人,另一種推崇聖安東尼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位隱士。不管如何,基督教修道形成了規模,後來聖巴席(St•Basil)還發起了在小亞細亞的修道運動,並於公元357年左右來到埃及,進行修道宣揚;而聖耶洛米也將聖經以拉丁文形式介紹到西歐。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改奉基督教,同時頒布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至此,基督教盛行,埃及的基督徒終於不須再逃離家園修行。不過關於基督教神學內容的論戰則日趨激烈,甚至出現了劍拔弩張局面。爭論的衝突點是人神兩者化身是否統一在耶穌身上從而具有人性和神性,如果是,神性人性兩者本質上有那些關係,「天父」、「聖子」、「處女生子」又如何定義。由於對耶穌屬性的不同見解,出現各執一詞的多個派系,其中觀點最抵觸的是阿里厄斯派(Arians)信徒,和以亞歷山大主教亞歷山大為代表的派系。在雙方爭論不可開交情況下,公元325年,君士坦丁決定下詔舉行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ea),統一基督教信仰。參加這個討論盛會的有大帝、多達300餘人的主教、隱士和修士,以及亞述和敘利亞等各地的代表團。以亞歷山大主教為代表的埃及,也出席這次基督教史上最早最重要的教會會議。阿色那修斯(Athanasius)和阿里厄斯也在埃及團隊中。 在會上,亞歷山大主教執事阿色那修斯以技壓群芳的口才,論辯了天父與聖子是同一屬性,獲得大部分與會人的贊同,並通過了決議。君士坦丁遂布告全國,基督教神學中神人同性,禁止神人異性論,違者受遣流發配。於是阿里厄斯當時就成了異端,被驅逐出境,所著書籍也遭焚燒。埃及因亞歷山大主教在論戰中取得勝利,基督教的文化、藝術、科學更蓬勃地發展起來。但不久,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遷到拜占庭(Byzantium),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於是在托勒密王朝十分輝煌的亞歷山大逐漸暗淡。與此同時,那些流亡的阿里厄斯派獲赦准許回到恕峞F剛上台的羅馬皇帝康士坦提厄斯(Constantius)又傾向於曾被認為異端的阿里厄斯教派,亞歷山大教廷在羅馬帝國的地位消失,阿色那修斯和眾教徒遭到迫害。埃及教會變得十分混亂,教會顯貴在不同意見下運用手段輪番執掌大權,而刁民暴徒趁機打劫,亞歷山大教義問答學校也在教派相互傾軋間毀於一旦。 公元384年,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成為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埃及的神人同性論基督教派佔了統治地位,阿里厄斯教派再度被視為異端,以前時受劫難的亞歷山大主教們,又在埃及建立許多修道院和教堂,以供信徒朝拜、祈禱和修行。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政治、經濟走向衰落,分裂為東西兩大帝國,一定都君士者丁堡(拜占庭),另一定都羅馬。埃及歸東羅馬帝國管轄,進入了隸屬於阿卡狄烏斯大帝的拜占庭統治時期。 帝國分裂後亞歷山大的大主教權力範圍縮小,不過希奧菲拉斯(Theophilus)上任為大主教後不久,就利用權力興起摧毀異教的浪潮,毀壞塞瑞庇斯(Serapis)神像、燒掉學術中心圖書館、傾覆寺廟、毀損古墓,極力踐踏其他教派文化藝術。公元415年奧多西二世即位,事況發展更為嚴重,亞歷山大主教西瑞爾(Cyri)驅趕猶太居民,慘殺飽學的新柏拉圖主義者喜芭提雅,並在這期間,大量興建修道院、教堂,使之遍布埃及,連古代許多的神廟、墓地、神殿也被改設為基督徒修行之所。埃及成了基督教世界裡最令朝聖者嚮往的地方,造訪者絡繹不絕。基督教繼續興盛,派系爭鬥也長久地持續著。 公元429年,汪達爾(Vandals)人進入北非,並於439年在迦太基建立汪達爾王國。而此時東羅馬帝國又召開卡不西頓會議,公布天父基督是神、人兩種屬性統一於一身的教義,並把反對此教義的埃及大主教趕出教會。朝廷派麥爾基教徒替代主教之位,並主張對同一論派趕盡殺絕,於是拜占庭帝國軍隊動手劫掠了亞歷山大。從此以後,埃及有了兩種基督教,一是拜占庭帝國的正統基督教,另一是埃及正教,就是多數埃及人所信仰的神人同一論基督教。信埃及基督教的教徒都有著強烈愛國思想,但由於季諾大帝加強軍隊戍守,還將一些膽敢直言的教徒驅逐流放,於是埃及暫時沒有紛爭波浪。 到了查士丁尼統治時期,由於希奧多拉皇后的同情與協助,埃及基督徒逃離了壓制和迫害。但不久,希奧多拉死去。與此同時,拜占庭帝國出兵北非,滅汪達爾王國,使迦太基重歸埃及,查士丁尼就藉機向亞歷山大派置一名執掌行政、宗教權力的主教。不過新任主教在教堂發表演講時,卻遭到暴民和一些狂熱埃及基督徒的襲擊。於是朝廷立即調來軍隊,大肆屠殺,基督徒反抗之火被撲滅。此後,埃及基督徒拒絕參與迎接帝國教廷代表的儀式。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