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愛沙尼亞共和國 的原始碼
←
愛沙尼亞共和國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曾受日耳曼人統治== 公元五世紀,愛沙尼亞人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公元十世紀,組織鬆弛的愛沙尼亞人抵抗了俄羅斯人的入侵,但是東南部地區還是被併入基輔羅斯,並和入侵的東斯拉夫人通婚,形成種族交融。十一世紀,古老的愛沙尼亞部落集團開始形成為部族。十二世紀,這些部族在反抗北日耳曼人入侵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愛沙尼亞民族。在古代歐洲的編年史料中,愛沙尼亞各部落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芬蘭部落,都被統稱為愛斯特人,而在俄國的古代史料中則被被稱為楚德人。 十二世紀下半葉,愛沙尼亞人曾經先後擊退日耳曼人和丹麥人的入侵。一二二○年,日耳曼的聖劍騎士團征服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並組成了利沃尼亞(Livonia)同盟。在此後的三百年中,愛沙尼亞一直受日耳曼貴族和教士的統治,大部分田地也被日耳曼騎士所瓜分。愛沙尼亞人也不只一次地起來暴動,反抗征服者,最大的一次暴動發生於一三四三年四月二十三日的聖喬治紀念日,這次暴動幾乎波及到整個愛沙尼亞,農民們放火焚燒了許多日耳曼城堡,但最後暴動還是遭到鎮壓。 一五二一年,路德教徒逐漸取得了統治權。一五三五年,路德教徒傳入德國工匠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並出版了第一本愛沙尼亞文的書籍。十六世紀初,聖劍騎士團勢力衰弱,立沃尼亞已處在封建割據狀態;形成了三個分立的主教區。由於愛沙尼亞西瀕波羅的海和里加灣,北臨芬蘭灣,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海上貿易非常繁榮。塔林是當時波羅的海東岸最大的港市之一,也是東、西歐貿易來往的樞紐。隨著聖劍騎士團的衰落,各國為了爭奪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統治權也愈演愈烈。 十六世紀中葉,俄國在波羅的海沒有出海口,與西歐通商的唯一港口是北海附近的阿爾漢格爾斯克,那裡氣候寒冷,結冰期長,所以急需奪取波羅的海的不凍港。沙皇伊凡四世說:「波羅的海海水是值得用黃金來衡量」。一五五八年,沙皇伊凡四世以聖劍騎士團沒有繳納尤里耶夫貢賦為由,發動了一場長達二十四年的利沃尼亞戰爭。同年夏天,俄軍佔領了愛沙尼亞東部。同年八月,俄軍團攻塔林,這個城市在丹麥、瑞典和波蘭的支持下頑強抵抗,拒不投降,俄軍被迫轉而進攻拉脫維亞。一五六○年二月,俄軍消滅了聖劍騎士團的精銳部隊,生俘了騎士團團長福爾斯騰堡,從此使騎士團無力和俄國抗衡。一五六一年十一月,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二世(SigismundⅡ),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與利沃尼亞同盟簽訂了維爾諾條約,規定波蘭和立陶宛要對俄國宣戰;利沃尼亞因此被波蘭、立陶宛、瑞典和丹麥所瓜分。按照這個條約的規定,愛沙尼亞北部歸屬瑞典,南部劃給波蘭立陶宛王國,薩雷瑪島則由丹麥人佔有。俄國為了佔領利沃尼亞,又對瑞典和丹麥宣戰。 一五七五年,俄軍利用波蘭政局不穩,大舉進攻利沃尼亞,並佔領了除塔林以外的愛沙尼亞大部分領土。一五七九年八月,波蘭國王巴托雷率軍一矢入俄國腹地。一五八三年八月,俄國被迫和瑞典在普柳薩河畔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停戰協定,放棄對愛沙尼亞的領土要求。瑞典從而佔領了納爾瓦、雅姆和科波里耶等愛沙尼亞北方重鎮。從十七世紀中葉起,整個愛沙尼亞都處在瑞典的統治下。 一七○○年,沙皇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和丹麥及薩克森組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向瑞典宣戰。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彼得大帝率領四萬名俄軍圍攻愛沙尼亞北部重要港口納爾瓦。這次戰役充分暴露了俄軍的弱點,大部分俄軍士兵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再加上城裡的愛沙尼亞守軍頑強抵抗,使俄軍一籌莫展,當時一位愛沙尼亞作家曾生動地描述說:「俄軍像貓一樣圍著熱飯打轉轉,誰也不想燙著自己的爪子」。 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年僅十八歲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率領一萬精兵突然出現在納爾瓦俄軍陣前。上午十時,瑞軍發動總攻,半小時後衝入俄軍陣地,俄國貴族騎兵望風而逃,步兵潰不成軍。在納爾瓦會戰中,俄軍損失了一萬七千人。瑞典為了慶祝大捷,專門鑄造了刻有彼得大帝哭泣圖案的紀念章。
返回到
愛沙尼亞共和國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