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拉脫維亞 的原始碼
←
拉脫維亞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曾被日耳曼人統治== 公元一世紀至十世紀,拉脫維亞人就開始廣泛使用鐵器,推廣種植業、畜牧業和各種手工業,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還用琥珀和羅馬人進行貿易,並以海盜而著稱,但仍過著封閉孤立的生活,直到一一○八年來自不萊梅的主教引進基督教為止。到了十二世紀後半葉,隨著社會生 產力的提高,拉脫維亞進入了封建社會,境內先後出現了科克涅謝、耶爾什卡和塔拉瓦等三個封建公國。 進入十三世紀○,日耳曼的基督教傳教士跟隨他們的商人來到拉脫維亞。阿爾貝特主教於一二○一年建立了翌里加城,翌年又建立了聖劍騎士團,這個強大的軍事組織用刀劍把十字架強加在拉脫維亞人的頭上,塞米加爾人和庫爾希人曾與聖劍騎士團展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軍事對抗。 一二三六年,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組成聯軍,在施亞烏里亞伊戰役中擊敗了聖劍騎士團,並且最終在一二九○年征服了拉脫維亞全境。此○,拉脫維亞加入了漢撒同盟。在日耳曼人統治的三百多年間,拉脫維亞人被降為農民,像早期農奴那樣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日耳曼貴族則 擁有大片土地和統治權,結困引起拉脫維亞人的反抗。 一五五八年,沙皇伊凡四世為了爭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發動了一場長達二十四年的立沃尼亞戰爭。當時,立沃尼亞騎士團已經無力與俄國相抗衡。一五六一年,立沃尼亞騎士團因主力部隊被殲,被迫和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二世(Sigismund II)在立陶首都維爾○斯簽訂條約,條約規 定波蘭和立陶宛對俄國宣戰,但立沃尼亞則被波蘭,立陶宛、瑞典和丹麥○瓜分。按照這個條約的規定,拉脫維亞東部地區歸屬波蘭和立陶宛,西部地區建立庫爾蘭(Courland)大公國,由立沃尼亞騎士團最後一任團長格克特列爾達任大公,這個公國承認波蘭國王的宗主權,但擁有自治權 。 一五七五年,俄軍利用波蘭政局不穩,大舉進敢波羅的海沿岸,除里加外,境內全部地區都被俄軍佔領。一五七九年八月,波蘭國王巴托雷率軍攻入俄國腹地;一五八三年八月,俄國被迫和瑞典在普柳薩河畔簽訂了停戰協定,放棄了對拉脫維亞的統治權。 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拉脫維亞深受宗教改革運動的衝擊,也受到波蘭、瑞典和日耳曼三種不同文化的影響。境內東部地區改信天主教,西部的庫爾蘭公國主要信仰基督教路德宗。宗教書籍開始用拉脫維亞文印刷出版,瑞典和日耳曼學者開始研究拉脫維亞的民歌、習俗和傳統文化 。十七世紀時,庫爾蘭公國日益富強。一六五八年,瑞典對波蘭宣戰,佔領了庫爾蘭公國,自此這個公國一厥不振。 被俄國用武力併吞 一七○○年,沙皇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和丹麥及蘿克森組成了反瑞典的北方同盟,對瑞典宣戰。同年二月,蘿克森軍隊首先包圍了里加。翌年,蘿克森軍國佔領了庫爾蘭公國。一七一○年,俄國佔領了拉脫維亞北部地區。一七二一年,俄國終於在長達二十一年的北 方戰爭中擊敗了瑞典,根據俄瑞兩國簽署的尼斯塔德和平條約,包括里加在內的拉脫維亞北部地區歸屬俄國,東部地區仍歸屬波蘭,兩部仍保持庫爾蘭公國,庫爾蘭大公的寡婦安娜‧伊凡諾夫娜成為實際統治者。沙皇彼得一世歡迎境內的日耳曼貴族後裔為俄國服務,允許他們保持特權。 一七七二年,波蘭被歐洲列強第一次瓜分時,俄國從波蘭手中奪取對拉脫維亞東部地區的統治權。一七九五年,波蘭國勢衰弱,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國第三次瓜分波蘭,使波蘭從此亡國,在歐洲地圖上消失達一百二十三年之久,拉脫維亞西部的庫爾蘭公國作為波蘭的附庸,自也 難逃被瓜分的危運。拉脫維亞的全部疆土也歸俄羅斯所有,至此,三個世紀以來陸陸續續的戰爭和傾軋終於告一段落。在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拉脫維亞沒有成為國際間重大戰爭的戰場,經濟得以逐漸改善。 俄國將拉脫維亞劃分成三國行政區,北部地區和愛沙尼亞的一部分組成立沃尼亞,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庫爾蘭和拉特加爾兩省,沒有自治權。日耳曼貴族的特權得以保留。一八○四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規定,拉脫維亞地主只有在出賣土地時才能出售農奴。一八一六年,法律又授予 境內農民個人自由的權利,他們和地主的關係再不是從前的主僕關係 。農民雖然獲得人身自由,但卻沒有土地,所以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移動,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一八二二年,第一張拉脫維亞文報紙在耶爾加出版。一八五四年,在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留學的拉脫維亞學生組織了一個愛國社,大力宣傳拉脫維亞文化和民族意識。一八六二年,他們在聖彼得堡出版了一份拉脫維亞文報紙,雖然只存在三年,但它在要求民族權利上卻毫不含糊。這 個愛國社中還湧現出許多民族英雄,如克里斯亞尼斯‧巴隆斯,他編輯出版了大量的拉脫維亞民歌,詩人和記者尤里斯‧阿盧南於一八八八年出版了著名史詩「拉奇普列西斯」,這部史詩反映了拉脫維亞人民反對異族統治的鬥爭,對後來的民族文學產生了很大發展。克里斯亞尼斯‧瓦爾 德瑪爾斯和阿蒂斯‧克隆瓦爾德斯是有名的演說家,曾經組織了 一八七三年的里加歌詠節,這是拉脫維亞人在沙俄統治下所舉行的第一次民族性集會。 一八九七年,國內工業迅速發展,許多日耳曼地主將土地賣給農民。國民經濟的發展吸引了許多早期民族精英紛紛從商。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又高舉起民族旗幟,但他們的思想已經受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如詩人亞尼斯‧賴尼斯,共產黨人和民族主義者,都宣稱這些精英是屬於自己陣 營中的傑出人物。 一○九一年,社會民主義義團體遍布全國各地,這些團體最初是由俄國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所創建,後來拉脫維亞人取得了領導地位。一九○四年,這些團體的四千名代表在里加召開大會,成立了拉脫維亞社會民主工黨,他們和俄羅斯的社會民主當密切合作,反對沙皇政府。在一 九○五年的反沙皇革命中,這個黨已擁有一萬四千名黨員,並發動了多次罷工活動。 一九一五年秋,拉脫維亞的部分領土被德國軍隊佔領,在非佔領區裡,俄國軍隊中的拉脫維亞籍士兵組成了一支來復槍師團。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和十月命的爆發,也使拉脫維亞境內處於無政府狀態中,許多難民流亡到俄國各地。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在非佔領區的瓦爾卡宣布成立拉 脫維亞蘇維莰政府。一九一八年二月,德軍佔領了拉脫維亞全境,推翻了蘇維莰政權。在德國佔領軍的有限度認可下,境內的民族主義者組成了一個臨時國會。同年十一月十八日,選擇了以卡爾利斯‧烏爾烏尼斯為首的臨時政府,並宣布成立拉脫維亞共和國。 一九一九年,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崩潰,蘇聯組軍佔領了拉脫維亞東部,而潰敗的德軍則在西部地區到處打家劫舍。同年一月,拉脫維亞成立臨時蘇維,宣布一切權力歸蘇維莰。同年三月,成立拉脫維亞蘇維莰社會主義共和國。翌年,民族主義者在英國和美國的支持下,終於將蘇維莰 軍隊和德國敗兵驅逐出境。同年八月,蘇聯正式承認拉脫維亞獨立,布爾什維克政府放棄了在拉脫維亞領土上的一切權利。 儘管拉脫維亞獲得獨立,但仍有許多拉脫維亞人留在蘇聯,特別是拉脫維亞來福槍師團,他們南征北戰,從烏克蘭到西伯利亞,戰功顯赫,是當時蘇聯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一九二二年,境內進行廣泛的土地改革,使農民擁有土地;同年二月十五日制定國家憲法。一九二八年 ,進入國會的國內政黨多達二十五個,彼此政見主張各不相同,造成內閣更達頻繁。再加上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也使國內經濟惡化,人們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領導人民改生活水準,而法西斯德國極權主義使德意志民族迅速恢復了經濟,似乎也給拉脫維亞人樹立了榜樣,再加上境內 又有許多日耳曼後裔,所以極權主義很快被接受。 一九三四年五月,首相烏爾瑪尼宣布解散國會,成立了一個極權政體,實行一黨專政,一些左翼政黨領袖被起訴,有的被暗殺。新聞自由受到嚴格限制,但沒有建立秘密警察部隊,司法仍然比較獨立、公正。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和我國簽訂中拉友和條約。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蘇聯和德國簽署了英洛托夫里寡特羅甫條約,也就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約一週後,希特勒大舉入侵波蘭,掀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次月二十八日,蘇、德兩國又簽訂了邊界條約。為了在東歐劃分勢力範圍,雙方再簽署了秘密補充議定書,拉脫維 亞和立陶宛及愛沙尼亞都被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同年十二月,蘇聯和拉脫維亞簽訂互助條約,允許蘇聯在拉脫維亞領大上駐紮蘇軍,但不干涉內政。 一九四○年六月,境內的蘇軍按照史達林的旨意,推翻了以總統烏爾瑪尼斯為首的合法政府,由蘇聯駐拉脫維亞特安蘇德列伊‧雅立斯基挑選一批親蘇分子成立蘇維埃政權,並立即宣布對入境蘇軍不加入數限制。次月,在新國會選舉中,共產黨成為唯一的合法政黨。同月二十一日, 成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八月五日,正式宣布加入蘇聯,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使史達林不費一兵一卒,兵不刃血地完成了併吞拉脫維亞的陰謀。 新的蘇維埃政權宣布財產國有化,解除了許多原有的社會制度,但是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德月入侵前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組織蘇維埃式的制度,但卻有時間計劃和實行放逐行動,所有重要的政治領袖,包括總統烏爾瑪尼斯和拉脫維亞部隊司令巴迪斯都神秘地失蹤了。另外,還有三萬四千 名拉脫維亞人被流放,他們大都沒有生還。 一九四一年六月,納粹德國入侵蘇聯,不久拉脫維亞淪陷。一九四四年,蘇軍驅德國佔領軍後,拉脫維亞仍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團。境內的民族主義游擊隊奮起反抗蘇聯的佔領,他們一直戰鬥到一九四八年。截至一九五○年為止,共有二十九萬拉脫維亞人因反抗蘇聯統治而被處死 或流放,還有許多人逃亡到瑞典、美國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 由於拉脫維亞人出生率偏低,離婚率又高,因此使本族人口增長緩慢,再加上蘇聯人有計劃移居拉脫維亞境內各大城市,陰謀使拉脫維亞境蘇聯內人的數目迅速增加,擴大蘇聯人在拉脫維亞境內的影響力,並使城市非民族化。在位的拉脫維亞共黨政府的高層領導人,絕大多數都是長 期在俄羅斯境內居住的拉脫維亞人,他們往往連拉脫維亞語都不會講,而能高高在上發號司令。 由於歷史上的原因,拉脫維亞素來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成為當時蘇聯人口中最西方化的部分,使得拉脫維亞人感覺到自己比俄羅斯人要優越。儘管如此,拉脫維亞境內的俄羅斯化仍不斷地在增強,在一九五九年以及一九七○年的兩次人口普查中,拉脫維亞人在這個共和國中所佔的 人口比重由百分之六十二下降到百分之五十六點八,而俄羅斯人則由百分之二十六點六上升為百分之二十九點八。全國七個大城市中,有六個城市是俄羅斯人佔多數。 一九六八年五月至六月,七位拉脫維亞青年作家和文藝評論家因發表民族主義言論而受到當時的審訊。翌年四月,里加大學生普斯在市中心廣場自焚,抗議蘇聯當局對拉脫維亞人的不平等待遇。同年十一月十八日,有十名青年因前往拉脫維亞獨立時期的第一任總統亞尼斯‧恰克斯特 的墓前舉行集會,結果被當局拘捕。一九七一年二月,三個拉脫維亞青年因散發反蘇傳單而被判刑。
返回到
拉脫維亞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