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波蘭 的原始碼
←
波蘭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民主改革擺脫枷鎖== 一九三九年,德國與蘇聯狼狽爲奸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把波蘭劃分爲兩強的勢力範圍。九月,希特勒突然向波蘭提出歸還格但斯克走廊的要求,波蘭予以拒絕。希特勒乃於同月一日凌晨,派大軍一百五十萬對波蘭格但斯克前方的韋斯特普萊特(Westerplatte)駐軍發動攻擊,理由是納粹黨衛隊隊員被殺,其栽贓方式與日軍在華掀起蘆溝橋「七七」事變的藉口如出一轍。英、法兩國因與波蘭簽有盟約,無法坐視不救,因此先後對德宣戰,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爆發。 納粹軍攻入波蘭後所向無敵,勢如破竹,波軍大部分被擊潰,國家政權癱瘓,莫希齊茨基宣布辭職,拉奇凯維奇接任總統。正在波蘭垂危的時候,蘇聯乘火打劫,於同月十七日越過波蘭邊境線,莫希齊茨基等政府要員出逃,薩納奇政府垮台。蘇聯並在同月二十九日和納粹德國簽訂協議,以布格河、雷夫河和桑河爲界,西部1德國,東部歸蘇聯,波蘭共和國又被德、蘇兩國瓜分,再次滅亡。 九月三十日,西科爾斯基將軍在法國巴黎建立波蘭流亡政府,很快得到法、英、美政府承認,次年六月法國失陷遷到倫敦。波蘭流亡政府由國民黨、勞動黨、農民黨和社會黨組成,是波蘭抗戰中的重要領導力量、在國內建立秘密軍事組織國家軍;並設立代表處直接領導國內的抵抗運動以對抗德、蘇兩國。當時德國對波蘭的佔領政策,是採取大規模放逐與屠殺來根除波蘭文化,消滅大批的猶太少數民族。 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國爲擴大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撕毀了德蘇條約,並從所佔領的波蘭土地上向蘇聯發動攻擊,波蘭境內皇敗退,因此整個波蘭落入納粹德國手中。 同年七月,史達林與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在蘇聯境內把波蘭俘虜組成抗德軍。一九四二年一月五日,在華沙克拉辛斯基街十八號、共產黨人雷迪蓋爾家中召開建黨會議,宣布已解散的波蘭共產黨在華沙重建,改名爲波蘭工人黨,並建立了人民軍的核心。工人黨成立後發表建立反法西斯民族陣線、實施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綱領。 翌年,德黑蘭會議同意以一九一九年協約國所訂的波蘭舊國界寇松線(Curzon Line)為蘇、波邊界。同年四月,德國宣稱在蘇聯斯摩棱斯克(Smolensk)以西的卡延(Katyn)森林中,發現四千三百二十一名波蘭軍人的集體墓塚,指控蘇軍集體屠殺戰俘;波蘭流亡政府也要求國際紅十字會進行調查。但蘇聯否認此事,在老羞成怒之下,反指波蘭流亡政府與納粹德國沆瀣一氣有意挑釁,並以此爲藉口於月二十五日斷絕與波蘭流亡政府的外交關係,轉而支持波蘭在蘇境建立的左派組織。同年七月,西科爾斯基將軍因飛機失事遇難,由副總理米科瓦伊契克(Stanistaw Mikolajczyk)繼任總理。 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二日,蘇波軍隊收復盧布令省的邊境小城赫爾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頒布建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法令。這是由波蘭工人黨、波蘭社會黨左翼、農民黨左翼和進步知識界的代表組成。這個由蘇聯一手培植起來的組織,隨著蘇軍重返波蘭。八月在倫敦政府領導下的波蘭國家軍(Armia Krajowa)發動華沙起義,雖然其軍力分散在全國各地有三十萬人,但在華沙只有五萬人左右,且裝備很差,武器彈藥不足,且得不到外來援助。德軍在維斯杜拉河中游卻擁有優勢兵力,裝備精良,雙方力量懸殊,經約兩個月被德軍鎭壓下去,二十萬軍民陣亡,科莫羅夫斯基將軍率殘部向德軍投降,華沙城幾乎全毀。此時在盧布令則已建立起波蘭工人黨和波蘭左翼黨組成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十二月三十一日宣布成立波蘭臨時政府,同時被雅爾達會議所承認。 根據雅爾達會議的決定,波蘭新政府要在波蘭共和國臨時政府的基礎上改組建立,以容納國內外的一些民主領袖。一九四五年初,蘇軍和由蘇聯裝備的波蘭軍隊終於將納粹德軍逐出波蘭領土,波蘭宣告光復。同年六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以蘇聯支持的波蘭共黨頭子貝魯特(Bolestaw Bierut)爲首的臨時政府代表、與以米科瓦伊契克爲首的倫敦流亡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達成組織民族統一臨時政府的協定。同月二十八日,波蘭民族統一臨時政府終於在蘇軍的陰影籠罩下成立,並積極朝史達林的意向使波蘭蘇維埃化。 新政府儘管有民主團體參加,但所有的民主力量均不敵蘇軍支持下的波共勢力,因此並沒有改變波蘭人民政權的性質。同年七月五日,獲得英、美兩國的正式承認,於是波蘭再度成爲主權國家,領土向西延伸數百公里,以奧得—尼斯線與德國爲界:但東部大幅領土則剷歸立陶宛和蘇聯所有。同年十月二十四日,波蘭加入聯合國爲創始會員國之一。 在波蘭親蘇政府成立後,大選被刻意延期,反共人士及其他異議分子遭到大規模政治迫害而被捕,同時國內工業也全部被收歸國有。 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九日,波蘭在蘇、波共黨秘密警察的監視下舉行大選,結果共產黨支配下的聯合陣線得到勝利。同年二月,議會選舉農民黨領袖柯瓦爾斯基爲議長,工人黨領導人貝魯特爲共和國總統,組成以社會黨倫凱維茲爲政府首腦的新政府。同月二十日,議會通過「關於波蘭共和國最高機構的體制和活動範圍的基本法規」,簡稱「小憲法」,從此以後波蘭正式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國家。 後來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總理史達林在柏林舉行三巨頭會議,重新副定波蘭的新國界,波蘭得到奧得河以東的德國土地,但卻將布格河以東的土地歸併給蘇聯,對除外波蘭仍失去了五分之一的土地。 一九四八年夏,國際冷戰形勢的發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變化,導致波蘭工人黨內部出現危機,黨的政治路線發生改變,由「通向社會主義的波蘭道路」改而全盤接受建設社會主義蘇聯模式,波蘭工人黨也和波蘭社會黨合併爲波蘭統一工人黨,由貝魯特當選爲中央委員會主席,原社會黨主席倫凱維茲爲總書記。 一九五二年,議會通過了蘇聯式的憲法,在統一工人黨(United Works Party)的領導下成爲人民民主共和國。一九五五年,波蘭成爲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的會員國,與蘇聯及其他東歐共黨國家簽訂「友好合作互助 條約」。一九五六年二月祕密報告出爐,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譴資史達林的倒行逆施錯誤政策及剝削附屬國的種種罪行,在波蘭引起極大震撼,人們對過去政治生活的不民主和經濟、文化生活的落後表示強烈不滿,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當年三月十二日貝魯特因心肌梗塞突然病逝於莫斯科,奧哈布接任黨的第一書記。 同年六月二十八日,波茲南的采蓋爾斯基工廠一萬多名職工上街遊行,要求調整不合理的勞動定額和發放加班工資。遊行隊伍聚集到城堡廣場,參加的工人和市民達數萬人。前此工人們曾派一個三十人代表團去華沙,但未與政府達成協議,並傳被政府扣留,一時群情嘩然,加之異議分子乘機混入遊行隊伍鼓動,使群衆情緒激化。遊行者還衝到姆溫斯卡大街的監獄,釋放了數百名犯人,奪取武器,接著又襲擊政府機關、槍擊公安人員,造成雙方人員傷亡。由於波茲南當局無法控制局勢,政府派國防部副部長波普瓦夫將軍率軍隊前往。次日,秩序逐漸恢復,同月三十日軍隊撤出。這次事件中,有七十四人死亡,五百多人受傷,後來還引發了匈牙利和其他東歐共黨國家人民的反蘇大革命。 從這時開始蘇聯被迫在波蘭作戰略退卻,破例給波蘭人以較多的獨立自主:波蘭共產黨政府也釋放了政治犯、緊縮秘密警察活動、允許人民保留部分的信教和言論自由。同年十月十九日,波共八中全會在華沙召開。同月二十一日,全會選舉了政治局和書記處,弗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Wtadystaw Gomutka)爲黨的總書記,他嚴格地控制著黨和政府。 由於長期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阻礙了波蘭經濟的發展。一九五六年危機後,波蘭統一工人黨和政府開始嘗試經濟體制改革。當年十二月成立以奧斯卡˙蘭格爲首的經濟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改革的具體方案,試圖建立波蘭的經濟模式。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九年,主要對國民經濟的計劃管理權作了調整,撤銷中央各主管部下設的管理局,設立聯合公司,作爲負盈虧的經濟核算單位。 一九六二年,波蘭頒布新的人民共和國憲法。一九六八年一月,華沙民族劇院重新上演十九世紀偉大愛國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詩劇「先人祭」,反映了波蘭人民對沙皇殘暴統治的反抗,表達出波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願望;觀衆對劇中的反俄台詞反應強烈榀動華沙,遭到蘇聯干涉,波蘭當局下令禁演。三月初,波蘭作家協會華沙分會對禁演令提出抗議。同月八日,華沙大學學生集會遊行,抗議示威運動擴展到克拉科夫、盧布令、波茲南和土倫等城市。政府派民兵和武裝工人驅散了集會的學生,並逮捕帶頭學生,不少人被開除學籍,支持學生的教授和副教授也被開除。同月十九日,哥穆爾卡在會見華沙黨的積極分子時,猛「先人祭」的編導德依梅克和寫作協會的少數人利用「先人祭」達到反共反蘇的目的。 一九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波蘭政府將國內四十六種食品價格大幅提高,引起人民強烈的不滿,引發罷工風潮。次日,格但斯克造船廠的工人抗議漲價首先舉行罷工,並走向街頭示威遊行。罷工運動擴及波羅的海沿岸的其他城市如格丁尼亞、索波特、什切青和埃爾布隆格等,許多地方發生了街頭流血事件。 波蘭統一工人黨和一些領導人在十二月十五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對示威者使用武力,責成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欽斯基將軍執行。地方部隊動用了坦克和裝甲運兵車,驅散示威群衆。十九日格但斯克的罷工結束,共死亡四十五人,傷一千一百六十五人,這是波蘭戰後第二次嚴重的政治危機。 十二月二十日,波蘭統一工人黨舉行五屆七中全會,哥穆爾卡辭職,吉瑞克(Eaward Gierek)當選爲總書記,雅羅謝維奇接替了西倫凱維茲的總理職務。一九七○年危機後,波共政府實行廣泛參加國際分工、大需求分工、大規模引進新技術的「高速發展」方針。 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五日,波共政治局和政府主席團聯席會議決定,從三月一日起食品價格恢復到漲價前的水準。十二月六日至十一日,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提出「高速發展戰略」,採取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三高」政策。從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起推行「大經濟組織管理體制」。在合併、聯合的基礎上建立大型聯合工廠、聯合企業、聯合公司,負責解決所屬企業的原料供應、產品銷售等問題,有權在國家價格委員會的監督下確定和調整產品的價格。在投資、就業和職工工資等方面也有了較大自主權,文化教育和科學也獲得很大發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上半期是波蘭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得最快的年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波蘭經濟面臨新的困難。波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下降,國內連年災害,而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方針又加劇了供需的不平衡,爲舒解市場供應量的不足,政府決定採取一次大漲價。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四日,部長會議主席雅羅謝維奇在議會作了提高食品價格的報告,議會通過漲價方案後,立即引起群衆強烈的抗議活動。次日,拉多姆、華沙、普沃茨克等地工廠的工人舉行罷工、示威遊行,要求撤銷漲價決定。一些地區發生暴力衝突,造成人員傷亡。爲避免事態擴大,波蘭政府宣布取消漲價決定,全國秩序恢復。 一九七九年波蘭籍的教宗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抵達波蘭訪問,受到熱烈歡迎,教徒們認爲這種虔誠信仰的內涵,即象徵對蘇聯政制不滿的發洩。次年波蘭再次爆發由華勒沙領導的全國性大規模的工人自由化運動,在蘇聯的干預和指使下,身兼黨、政、軍三要職的波共領袖賈魯塞斯基,出動軍警進行鎭壓,舉世矚目的波蘭人民自由化運動遂告破滅。 這場運動之後,國內工農和學生群衆不斷開始用罷工、罷耕和罷課等種種方式,迫使波蘭共產黨政權允許工人組織獨立團結工會、農民組織農會、學生組織學生聯盟,爲波蘭人民爭取更多的民主自由而奮鬥。同年九月六日,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八屆六中全會,認爲波蘭陷入嚴重危機的原因在於領導人的不顧國家收支的平衡和農業落後、追求巨額項目的投資,全會解除了吉瑞克的職務,另選溫和派的卡尼亞(Stanisgrw Kania)爲波共新的總書記。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波蘭多事之秋,創下東歐共黨國家的多項先例,包括一九八○年九月華勒沙領導的非官方獨立自由工會「團結工聯」(Solidarnosc)的成立,一九八一人民不滿糧價上漲爆發的大罷工,團結工聯都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面對這種嚴重形勢,在十月召開的波共九屆四中全會上,許多中央委員抨擊黨中央軟弱無力,助長了反社會主義勢力,要求立即採取果斷措施。會中卡尼亞辭職,選由國防部長賈魯塞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將軍接替波共第一書記。爲防止混亂局面延續引發內戰,十二月十三日賈魯塞斯基下達戒嚴令,實行軍事統治,廢除團結工聯組織,並一度監禁了領導人華勒沙(Lech watesa)和馬佐維基。實施軍管後,國內形勢稍趨穩定。波蘭統一工黨採取措施,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實施民族協商政策。 一九八三年五月成立民族復興愛國運動,制訂恢復平衡和穩定計畫以改善人民生活。鑒於經濟和社會秩序已經恢復,從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二日起宣布波蘭全境取消戰時狀態,實行大赦,結束軍管,允許所有離開波蘭的公民返回祖國。此時團結工聯死灰復燃,對波共政權依然構成威脅。獲釋後的華勒沙四處演講活動,並於同年十月五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同年下半年,政府因國內局勢嚴重混亂而解散團結工聯。一九八七年,波共提出政治與經濟改革方案,訴之全民表決未獲通過。 同年十月,波蘭梅斯內爾政府開始第二階段經濟改革,決定大幅度提高消費品和服務價格。一九八八年初改革方案實施後,通貨膨脹加劇,上半年全國物價上漲,引起工人群衆的普遍不滿。同年四至五月,部分企業和學生舉行罷工罷課。同年八月更大的罷工浪潮波及華沙、格但斯克、波茲南等地的工廠和煤礦。罷工工人要求與政府談判,並要求承認團結工會的合法地位、實現工會多元化。 同年八月三十一日,波共政府內務部長基什査克與華勒沙舉行了會談,商討組織一次社會各界參加的圓桌會議,以解決波蘭目前的問題。之後,華勒沙到沿海造船廠和南方各煤礦,呼籲工人停止罷工,九月罷工宣告結束。同月十九日,梅斯內爾政府在任期未滿的情況下被迫集體辭職,同月二十七日由羅考斯基接任總理。新政府爲平息事態,大幅度提高工人薪資和社會補助,加劇了市場的緊張形勢。 爲了有效地緩和波蘭境內緊張局勢,新上台的羅考斯基政府體認到只有聯合團結工聯,才能有效地阻止國內危機,於是在一九八九年二月六日同意與團結工聯及其他社會團體組成的五十七名代表舉行圓桌會議,就政治、經濟和團結工聯合法化等三大主題進行討論,其中再區分集會結社、新聞媒介、環境保護等十二個小組,硏究具體改革措施,經過八週的談判而達成協議。 在這之後波蘭議會也完成了法律程序,同年四月波蘭憲法進行重大修改,通過議會選舉法、參議院選舉法、結社法、工會修正案,以及個體農民農會法等,並重新起用被解職的五萬餘「團結工聯」激進分子,許多在戒嚴期間被捕的政治犯也予以釋放及復權,因此團結工聯敗部復活,在同月十七日成爲合法組織。 八月十九日賈魯塞斯基接受了任職僅半個月的基什査克總理的辭呈,次日賈魯塞斯基以一票領先當選總統,工聯週刊總編輯馬佐維基(Tadeusz Mazowiecki)出任總理,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四十多年來,以不具共產黨身分而成爲東歐共黨集團中國務總理的第一人。 馬佐維基組成第一個非共内閣後,對市場實施價格開放,市民搶購成風,通貨膨漲大幅提高,政府不得不作過渡經濟之改革,實行私有化,建立西方式的市場經濟,使得波蘭維持四十一年的集體經濟宣告瓦解。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並規定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爲波蘭共和國(Republic of Poland)。一九九○年統一後的德國,正式承認和波蘭西部以奧得—尼斯(Oder-Neisse)線爲界的兩國界線。這時東歐各國民主呼聲不斷,加上波蘭國內經濟一直處於疲憊狀態,以團結工聯爲首的反對派又不斷抨擊政府,波蘭統一工人黨乃於一九九○年一月停止活動,賈魯塞斯基也有意辭去總統職務。同年四月團結工聯內部分裂,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波蘭總統大選中,昔日的政治夥伴華勒沙與馬佐維基成爲競爭對手。最後,華勒沙於次月八日以些微領先贏得大選,當選爲波蘭的總統。一九九一年波蘭舉行民主化後的首次大選,華勒沙當選連任,決心力行民主及政治,經濟自由化政策。團結工聯在國會選舉中,也贏得衆院一百六十席和參院九十九席的多數。 一九九五年大選,華勒沙敗下陣來,由民主左派聯盟領袖克瓦斯涅夫斯基(Aleksander Kwasniewski)出任總統。出身共黨的克瓦斯涅夫斯基曾向選民允諾,一旦當選將繼續致力改革、推行私有化政策,同時全力促使波蘭早日加入北約組織及歐洲聯盟。二○○○年三月十二日,波蘭成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新成員。同年十月十日的總統大選中,克瓦斯涅夫斯基獲得連選連任;由米勒擔任總理。 波蘭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參與了聯合國的各個機構,曾當選過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OBWE)的主席,現爲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工業發展組織(UNIDO)、開發計劃署(UNDP)、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國際清算銀行(BIS)、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合作曁發展組織(OECD)、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中歐自由貿易協議(CEFTA)、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及歐盟(UE)等國際組織會員國。
返回到
波蘭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