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瑞士 的原始碼
←
瑞士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遵行絕對中立政策== 由於瑞士軍人的善戰、勇敢,成爲炙手可 熱的搶手貨;也由於歐洲各國的動亂頻繁,瑞士從中古就開始提供傭兵的軍事服務。爲確保他們執行任務之後,立即可以平安的享受成果,唯一之途是絕對的中立;換言之,他們的國土是絕對中立地帶。也就是說,不管他們的軍人攻打了那裡,那都是顧主國的事,與他們毫無關係。瑞士眞正成爲中立的小國,卻是在一五一五年與法國作戰,吃了敗仗之後。 瑞士在軍事上的屢次勝利,解除了外力侵犯的恐懼,也削弱了邦聯組合的主要成因,加之鄕村州和城市州未能分享勝利及繁榮成長的權利,邦聯唯一的中央機構又缺乏約束力,因此各州開始走向分崩離析。同時保守的天主敎會,生活腐化,宗敎改革聲浪高漲,打了敗仗的瑞士,幾乎無力應付面臨的宗敎革命劇變。 當時在宗敎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敎士茲文利(Huldrych Zwingli),是蘇黎世大敎堂的司鐸,一五二〇年開始宣講的「眞正經義」,促進反對禁食和敎士的獨身運動,主張瑞士社會要由內到外徹底翻新,這就是一五二二年瑞士宗敎改革運動的發端。爲了以行動表達他的觀點,並在一五二四年娶了一位富孀爲妻。在一五二四及二五兩年之內,在政府的支持下,作了拆除敎堂畫像及塑像、拆除風琴、解散隱修院、以簡單聖餐禮取代彌撒、增加誦經次數、改革洗禮儀式等,而且自己創立新的國敎,以斬斷與康斯坦茨(Constance)敎區的關係。 北部及東部諸州很快受到感染而接受了新敎,但森林州地區各州則堅持篤信天主敎,並發出逮捕茲文利的通緝令,因而瑞士境內嚴重分裂,在一五二九年雙方兵戎相見,兩年後茲文利隨軍戰死疆場。 接下茲文利宗敎改革棒子的是才華洋溢的喀爾文(John Calvin),這位一五〇九年出生在皮卡地的法國人,他把工作重點放在日內瓦及法裔的瑞士◦當時的日內瓦面臨內部生活靡爛、外有被強敵覬覦併吞的惡劣環境,喀爾文近乎施虐的嚴苛方法,起了決定性的支配作用;社會有了新的道德規範,也剷除了所有的異己。他的許多著作流傳於蘇格蘭和新英格蘭,深受這些國家的推崇,一五五六年蘇格蘭的宗敎改革者諾克斯(John Knox)來日內瓦時,曾形容當地是「世界最完美的基督殿堂」。 喀爾文一生的努力在一五六四年他去世之後,立刻受到塞爾斯(Sales)的反對者聖方濟 (St. Francis)的摧毀,除日內瓦市外,大部分又回歸天主敎。 一六|八年,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德意志諸侯爲爭取歐洲均勢而發生的「三十年戰爭」開始後,瑞士境內的衝突又變得微不足道了。最初戰爭因波希米亞與宗敎問題而開端,發展到後來天主敎、基督敎路德宗、基督敎喀爾文宗三個不同敎派的國家,因政治、宗敎熱忱,把整個中歐搞得天下大亂。瑞士這時除隔岸觀火、選定支持者爲他們加油吶喊外,實際上始終按兵不動、保持中立;而且戰爭一久,在戰爭中無暇生產的外國,中立的瑞士更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利,無論生產業、製造業、商業、金融業都爲日後的發展奠立了良好的基礎。三十年戰爭在一六四八年結束,在德國西伐利亞(Westphalia)訂立的和約中,璃士獲得承認是完全獨立國家的地位。 只可惜瑞士未能珍惜在混亂的歐洲保持的全身,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又為宗教派系的磨擦而發生了內戰,伯恩及琉森向五個天主敎州宣戰,其中較有名的是一六五六年及一七一二年的兩次維爾美根(Villmergen)戰爭。 十七世紀的宗敎紛爭,多半是法國路易十四在背後操縱,每年瑞士提供給他爲數上萬的傭兵,而瑞士獲得商業上的互惠,最後變得十分依賴法國。但是一七八七年法國發生的大革命,使國內分爲支持革命與反對革命兩派。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巴黎暴民衝入皇宮,而負責保衛法國王族的正是瑞士禁衛軍,約五百人被暴民所殺,法國把其他地方的瑞士傭兵解僱,未付分文而遣送返國,不少傭兵立即投身受僱敵對的反革命聯盟。 當時法國幾乎被全歐洲的國家封鎖禁運,即使瑞士的革命組織赫爾維蒂俱樂部請求法國解救瑞士,法國也按兵未動,爲的是給自己留一條生路。一七九八年,態度較強硬的拿破崙率軍進佔瑞士,將部分城市財物捜刮一空,宣布成立赫爾維蒂共和國(Helvetic Republic),其中三個森林州抵死不從的反抗,也遭到法國血腥的鎭壓。 這是瑞士邦聯第一次遭到異國侵略,赫爾維蒂共和國完全是爲法國的需要劃定疆界而成立。瑞士人民犧牲了許多自由,喪失了無數財富,當時僅伯恩一地,就被法軍載走了十一馬車的珠寶,其中還有一輛馬車因載重過量而壓垮了。瑞士唯一的收獲是有了一部新憲法,然而這部憲法也是配合法國的利益而制定。 瑞士各州間爲了權益,對新憲法意見分歧、爭吵不已,其間雖曾作了多項改革,仍未能中止爭端。一八〇三年,在拿破崙的施壓下接受調解條約(Acte de mediation)而恢復瑞士的邦聯制,並保留在瑞士徵召一萬六千名兵力的權利。 一八一四年,拿破崙在歐洲戰場上失利,四面受敵;一八一五年六月退位,歐洲列強舉行的維也納會議,確定了瑞士的獨立與永久中立的國際地位。當時所劃定的國界,包括日內瓦、瓦萊(Valais)和納沙泰爾(Neucstel)等 ,全國分爲二十二個州。 對外身分局勢雖然底定,但瑞士內部並未能全力振興,紛爭不斷,各州人民的想法差異極大。一八三二年,包括蘇黎世及琉森共七個州,組織聯邦內的小聯邦,中央的聯邦院無力約束,瑞士分裂爲兩大陣營,加之宗敎上的主張分歧,因而又發生內戰,好在時間不長,內戰很快就結束了,傷亡共約三百人。 戰爭結束後,聯邦決定重擬新憲法,一八四八年制定的聯邦憲法,全國分爲二十二個州,政體爲兩院制,邦聯會衆議院由國民選舉產生,以及由每州兩名議員的參議院組成,外交事務、郵局和海關等都由中央管轄:禁止任何軍事契約,限制傭兵的國外活動。瑞士總算有一個合情合理的政府,各州不再各自爲政,但每個州都有表達意見的民主機構。 但是由於以往已訂的軍事契約,瑞士的傭兵還是捲進了義大利的復興運動戰爭。因此在一八五九年新制定的聯邦法律中,更進1步限制了傭兵的受僱。往後的日子中,聯邦事務在蘇黎世的主導下,使瑞士進入前所未有的太平和進步復興。 受益於自由貿易政策,瑞士在經濟上的發展,從十八世紀後期開始漸漸茁壯,尤其以蘇黎世、聖加侖和巴塞爾的紡織爲最,這時的毛、棉、亞麻和絲的紡織雖大部分爲手工,卻正好爲邊遠地區農民冬日提供充裕的工作,刺繡也在紡織業的附帶需求下開始發展。同時日內瓦的鐘錶工業,也逐漸打響了名號,爲日後享譽世界的「瑞士錶」舖下了一條康荘大道。 家庭工業爲工廠逐漸取代後,工人們開始組織工會、爭取權益、罷工遊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爲瑞士造成很大的困擾。一九一八年一次全國性的總罷工,最後經政府鎭壓才得解決。 十九世紀中葉世界政治紛亂,被保護的中立國瑞士,是政治犯所尋求的安全避風港,其中包括拿破崙三世、馬志尼、列寧、巴枯寧等名人,或多或少爲瑞士帶來了 一些困擾和尷尬。正如全世界知名、瑞士引以爲傲的銀行守密系統一樣,很多並不値得保護的人和事,都被瑞士一視同仁的保護著。 由於多次對傭兵制度的限制,瑞士不再提供任何兵力給其他國家,轉而能強化自己的國防,故能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確保中立的立場。第一次大戰雖然也略受戰爭波及而中了幾顆炸彈,但總算保全了中立:國內因種族不同,也多少影響了立場、和氣。戰後日內瓦被選定爲國際聯盟總部所在地,由此可見國際上對瑞士地位的重視。 一九二〇年因國際聯盟總部在日內瓦成立,瑞士曾一度有條件的放棄了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集體安全陷於全面崩潰,這時瑞士政府爲避免捲入戰爭,於一九三八年向國際聯盟申請中立獲得批准;七月七日瑞士聯邦委員會發布公報,重申瑞士的絕對中立。 鑑於以往戰時物資短缺的經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瑞士除充裕糧倉靜觀其變外,也動員了四十萬大軍,加上輔助部隊、自衛隊,總共動員人數達八十多萬人戍守邊疆。當時瑞士人口不過四百萬,其戒愼小心可見一般。事實證明:德國的作戰計劃中早將瑞士列入了版圖。瑞士在強敵環伺的困境下,純靠自己有堅強的國防武力,才能穩住「中立」的立場。 雖然是中立國,也沒有參加聯合國,瑞士對國際事務和協助別人一向都很熱心,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成爲在戰亂中垮台、喪失外交代表權的三十五個國家的代理,曾極力維護他們的權利;也讓好幾十萬的流亡者和俘虜寄身國內,或協助他們經由瑞士返回本國。 戰後經過公民投票,瑞士採取了健康保險、老人年金等多項政策,使國家朝向高福利國邁進。一九九〇年代瑞士的外交政策,以㈠維持並促進安全與和平,㈡維護人權、民主政治及國家法治原則,㈢增進共同繁榮,㈣促進社會團結,㈤保護自然環境爲目標。 在國際社會中,除了以文化、人道、法律和金融等爲目的的國際組織外,任何能影響瑞士中立傳統的措施,都避不參與。瑞士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派有常駐聯合國的觀察員,同時還是國際勞工組織(ILO)、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敎科文組織(UNESCO)、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國際貨幣基金組組(IMF)、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CEF)、世界銀行(WB)等非政治性組織的成員國。一九六二年「歐洲自由貿易組織」成立,瑞士是發起國之一,同年加入「歐洲理事會」,一九七二年與「歐洲共同市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由於瑞士對國際事務的熱心,因此有國際紅十字會、國際電訊聯盟、國際勞工組織等十四個專門機構的總部設在日內瓦,萬國郵政聯盟總部設在伯恩,另外還有設於洛桑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以及體操、手球、足球、自行車和其他多項運動的聯合會分設在瑞士各地。
返回到
瑞士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