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紐西蘭 的原始碼
←
紐西蘭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帕克哈最先定居== 除了毛利人在紐西蘭定居成為原住民外,大多數的英籍和美籍的捕鯨業者和海豹獵人,都不願意在地球偏遠一角的紐西蘭定居下來。但是在十九世紀初,卻有一批歐洲血統的人願意在這件新土地上生根,面對可能遭遇到的危險和困難,這些人叫做帕克哈(Pakeha)人。到了一八三○年代的時候,已經有數千名帕克哈人定居了下來,幾乎全部都住在群島灣。其中韋勒(Weller)三兄弟愛德華、喬治和約瑟夫是定居在南島奧塔戈(Otago)的先鋒。他們是捕鯨業者,事業基礎穩固,因此在一八三三年試銷一批商品到[[倫敦]],卻意外地被英國海關擋駕,因為當時的紐西蘭是「外國」另一位有名氣的捕鯨業者約翰瓊斯(JohnJones),在[[丹尼丁]]北部幾哩處建立了一座根據地,在一八三○年代末期,他在南島南部擁有七座捕鯨站,雇用了兩百八十名員工,在懷考埃提(Waikouaiti)濱海的地方擁有大片土地。 名氣頗大的英國人理查巴雷特(Richard Barrett),人稱狄奇(Dickie),於一八二八年以冒險家的身份來到紐西蘭,他娶了塔拉納基(Taranaki)地方一個部落的毛利女子為妻,並在部落戰爭中替他妻子的族人打仗,後來成為庫克海峽區裡的一位捕鯨業者,同時還成為著名的翻譯家兼[[威靈頓]]附近的土地買賣仲介,曾參與了一八四○年紐西蘭公司購買[[威靈頓]]土地供第一批移民居住的交涉過程。 其他最早到紐西蘭來的移民,也和毛利人同甘共苦。其中的菲利普塔普塞爾(Philip Tapsel)是丹麥人,在英國商船上服務過,一八○三年他首次來到紐西蘭:一八二○年代末期,他代表雪梨商人在普倫蒂灣裡的馬凱圖(Maketu)設立了一個貿易站,娶了三個毛利女人為妻,並生下了許多孩子,現在這一帶的毛利人還多半姓塔普塞爾。 排特烈曼寧(Frederick Maning)在一八二四年隨父遷居塔斯馬尼亞,一八三三年定居[[奧克蘭]]北部的霍基昂加(Hokianga),娶了有權勢的毛利酋長阿拉凱(Hauraki)的妹妹摩恩嘉羅亞(Moengaroa)為妻,生有四個孩子。他參與部落間的戰爭,支持他妻子的族人,後來被任命為土著土地法庭的法官。他曾為了「北方的戰爭」和「老紐西蘭」兩本書,對毛利部落的生活和習俗都有生動的描述。 韋克菲爾德(Wakefield)在紐西蘭歷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組織紐西蘭公司上。他曾經寫過「雪梨來信」這本書敘述自己的殖民哲學,因而吸引了有影響力人士的注意。英國政府終於決定應該徵詢毛利人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意見,經過大多數人同意後才能合併他們的國家。 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一年,紐西蘭成為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的一部分。到了一八四○年的時候,法國人也在南島[[基督城]]附近的阿卡羅阿(Akaroa)建立了一個小規模的殖民地,還企圖進一步地佔領紐西蘭全部土地。這種舉動對英國發生了刺激作用,英國政府就決心作正式合併紐西蘭的打算,因此派遣海軍上校霍普遜(Hobson)艦長趕到紐西蘭,和當地土著毛利族酋長進行磋商。同年二月六日,由霍普遜代表英國政府,好幾位毛利領袖代表紐西蘭,在北島北端的維坦基(Waitangi)地方締結了迫使一些酋長割讓主權的維坦基協定,規定土地只能售給英國王室。這份協定並被帶到紐西蘭其他地方供大部分毛利酋長簽字。這個協定的簽訂,事實上就是英國正式併吞了紐西蘭,毛利族人也多接受英國的保護,從此確定了英國對紐西蘭的主權。 第一艘移民船托里(Tory)迅即抵達,船上載著紐西蘭公司所組織起來的移民在旺嘎努伊(Wanganui)區登陸。一八四一年,一家以英國普里茅斯港為基地的紐西蘭子公司,也召集一批移民在紐西蘭建立了新普里茅斯。在南島的納爾遜,也有三千多名移民於一八四二年抵達。 儘管簽署了維坦基協定,但是移民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有些土地所有權也成為爭論的問題。一八四三年,另一批出二十二名納爾遜移民組成的團體進入南島東北肥沃的懷勞河谷(Wairau Valley),堅稱紐西蘭公司已經買下了這塊土地。但是當地酋長提勞帕拉哈(TeRauparaha)和侄兒倫伊赫阿塔(Rangihaeata)卸不這麼認為,於是召集族裡的戰士,將二十二名帕克哈人全數殺死。 [[威靈頓]]殖民地的發展也不順利,哈特河谷(Hutt Valley)的第一個基地慘遭洪水淹沒,帕克哈人與當地部落間也發生嚴重衝突,可耕地稀少,開發困難。自從代總督霍普遜決定將「首都」移往[[奧克蘭]]後,原來的首府科羅拉瑞卡的生意就逐步衰退,因而惹火了當地曾在維坦基協定上簽字的霍恩赫克(Hone Heke)酋長,他和牠的戰士在三個特殊的場合上,搗毀了英國皇室權威象徵的旗竿,有一回並洗劫了帕克哈人的聚居地帶,使白人逃入森林或船上。一八四五年,喬治格利(George Grey)以總督身份揮軍前來鎮壓,在不願支持赫克的毛利人協助下,才恢復了當地的秩序。 一八四八年後,設在丹尼下的蘇格蘭自由教會、基督教會,以及開發出坎特布里平原(Canterbury Plains)優良牧草地的英國國教教徒們,協助新移民從澳洲輸入愈來愈多的美麗奴(Merino)羊:大規模的牧羊,提供了大量的羊肉和羊毛,使紐西蘭的主要經濟資產步上軌道。 成為英國自治領一八五二年,英國允許紐西蘭殖民地自治,霍普遜任命為英國駐紐西蘭的第一任總督,殖民地被分為六個省。當時移民們並不一定都選擇「城鎮生活」,許多人離開剛開發的殖民地,在城鎮以外的地方試著建立農業或畜牧業資產。毛利人本身也很快就學會了由早期傳教士傳授的農業課程,位於北島懷卡托河與普倫蒂灣之間的大片毛利人土地,不是種植作物,就是放牧牛羊。在陶波至羅托魯阿之間的地帶內,一處有八千多名毛利人口的地方,就有三千多英畝小麥田、三千英畝馬鈴薯田、兩千英畝玉米田和一千多英畝甘薯田。 新殖民地上由於土地投機買賣四處充斥,使許多毛利人開始瞭解到,土地的賣價可以是他們所得錢數的數十倍。這種不公平的結果,導致一八五八年在北島中部由各部落聯合選出一位毛利國王作為精神權威,使許多部落團結起來保護自己的土地,不再議帕克哈人員走,但是效果不佳,當時也有許多部落並不加入這位國王所組成的聯盟。在這位國王領土西邊塔拉納基地方,由於殖民政府在懷塔拉土地購買案(Waitara Land Deal)中涉及欺詐,引發一八六○年六月另一群部落起來反抗英國殖民政府,並在懷塔拉南方殲滅前來平亂的英軍。接下來幾天,北島多處也發生這種帕克哈人與毛利人之間的流血衝突。一八六二年公布的「土著土地法」,使移民和毛利人之間的私人土地買賣合法化。 一八六五年,紐西蘭首都由[[奧克蘭]]移到[[威靈頓]],由於追逐牧草地的結果,使這個國家的領域更加開潤。一八七二年,戰爭終告結束,當然是毛利人吃到敗仗的後果,但是在一八八一年毛利國王正式投降前,零星的武裝衝突還是時有所聞。 紐西蘭脫離英國跨向獨立的這一大步,幾乎就在毛利人和歐洲人土地戰爭平息後就告展開,在經濟建設上,也呈現出起飛的局面。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經濟佳績是由朱利尤斯沃格爾爵士(Sir Julius Vogel)所創建,他身為殖民地財政部長,用援助移民的措施增加勞動力,並向海外大量借款供公共建設用,投資最大的是鐵路建設。由於交通情況的迅速發展,移民的數量也急速增加,主要的移民是來自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和德國。沃格爾是一位精力充沛、想像力豐富、性子又急的人,一八七三年至一八八七年間活躍在紐西蘭政壇,並曾兩度當選為內閣總理。一八七七年,立法通過免費、義務的普通公立學校教育。一八七九年,立法給予每一個毛利人和帕克哈人的成年人投票權利。一八八○年,英國銀行開始緊縮貸款,紐西蘭幾乎瀕臨破產邊緣,在幾年內羊毛和糧食的價格驟降,經濟不景氣蔓延,失業率大增。一八八八年,九千名以上的饑餓移民離開紐西蘭前往仍然相當富庶的澳洲。 經過多年艱辛的耕耘,紐西蘭政壇領導人士多致力於國內的各項改革,祈求能迅速躋身於世界上社會先進國家之林。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行事小心謹慎的哈利阿特金森爵士(Sir Harry Atkinson),反對國家舉債和浪費,並提創一項國家社會安全計劃,以保護紐西蘭人民免於疾病和貧窮,他在一八七六年至一八九一年間,曾五度當選為內閣總理。 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時,約翰巴爾斯(John Ballance)領導的新自由黨(Liberal Party)發動了一連串的社會改革。他開發土地,實行農場主永久租用國家土地的辦法,對購買和改良土地,以及修建道路等,提供信用貸款。這種勢如破竹的土地改革,分割了國內的大片地產,活躍了國家的經濟,對貧苦的老年人發給養老金。工業立法替國內勞工們提供了改良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一套義務的工業忡裁制度,成為全世界實施這種制度的創始者,同時也是世界上首創男女同樣有投票權,為全世界的婦女參政運動立下里程碑。威廉潘伯里夫斯(William Pember Reeves)是這些改革運動的靈魂人物,牠是紐西蘭的社會學家兼自由黨的政治理論家,決心試驗當時流行於英國、令知識份子欣喜若狂的斯費斑思潮(Fabianideas)。另一位重要的改革人物就是李察約翰塞敦(Richard John Seddon),在一八九三年巴蘭斯死後接任內閣總理,他傳奇般的頑強態度和政治判斷力,使他在自由黨內獲得權勢,並且在國內贏得令人尊敬的聲望,一直任職到一九○六年去世時為止。 二十世紀初,新興冷凍肉美和牛乳出口業的迅速擴展,使得紐西蘭小農的地位提高,農民們愈來愈富,影響力也就愈來愈大。在這段時間內,紐西蘭在政治上拒絕成為澳大利亞聯邦的一員。一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大英帝國將紐西蘭的地位由殖民地提升到自治領,在內政上完全獨立。一九一一年,新興的革新(Reform Party)獲得政權,新任總理威廉梅西(William Massey)本身也是一位酪農業者,同時他有保守商人的支持,因此牠的出任內閣總理,大大鞏固了紐西蘭身為英國海外牧場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替紐西蘭帶來了新的國家主義意識,同時也加強了這個國家與祖國英國問的聯繫,並且在軍事上支持英國,而戰爭也使紐西蘭得到了繁榮。戰後參加巴黎和會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加入國際聯盟。在一八九九年,有六千五百名紐西蘭人自願參加發生在南非的波爾戰役: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間,有紐西蘭十萬名軍人加入澳紐軍團,同時前往北非和歐洲參戰。大戰結束的時候,有一萬七千名紐西蘭軍人失去生命,另外有上萬人負傷回到家園,死傷人數對全國只有一百多萬人口的紐西蘭,可謂死傷慘重。在土耳其加利波利半島(Gallipoli Peninsula)的潰敗更加強了這分挫折,這場戰役由一九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打到八個月後的英國海軍撤退時止,又賠上了八千五百八十七名澳紐軍團的性命,另外有兩萬五千多人負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對紐西蘭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紐西蘭的經濟是依賴海外,英國對肉類、羊毛和乳製品的需求減少,間接造成紐西蘭嚴重失業率和好幾宗流血暴亂事件,最著名的一宗發生在一九三二年四月的[[奧克蘭]]皇后街上。 新興的工黨利用世界經濟復甦的優勢,於一九三五年執掌政權,很快將紐西蘭從消沉中拯救出來,在總理麥可薩維基(Michael Savage)的領導下,紐西蘭再度成為世界社會改革的先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會安全制度和包羅萬象的保健計劃。一九三九年九月二日薩維基去世,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不久、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後的一個半小時,由彼得弗雷澤(Peter Fraser)繼任內閣總理,他幾乎完全從課稅和國內借款中籌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費用。這次約有二十萬名紐西蘭人被徵召至前線作戰,其中大部分是在麥克阿瑟(MacArthur)將軍指揮下,在鄰近的太平洋區作戰,還有少部分在北非、義大利和克里特島抵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侵略,約有一萬多名英勇將士在戰爭中陣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西蘭的成功經濟政策和完全的就業率,使它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維持昇平繁榮的十年,並且脫穎而出,發展出一種國家意識,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一九四七年,紐西蘭接受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法(Statute of Westminster),正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 一九四九年的大選,國民黨贏得大選,替紐西蘭的現代化鋪路。一九五○年廢除上議院。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九日與美國及澳大利亞簽訂美澳紐共同安全條約(ANZUS)。一九五四年參加東南亞公約組織,並出兵參加越戰。除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由工黨執政,以後的政權長期掌握在國民黨手中。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一日吉斯霍利約克(Keith Holyoake)擔任總理時,與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英國,簽訂了五國防禦協定。他領導紐西蘭成為一個社會進步的國家,在政府內設立了巡視官(Ombudsman)的職位,由政府任命但由國會議員擔任,這個角色是加速調查一般人民對官僚作風的申訴案:申訴案如果成立,巡視官保證一定採取行動,如補償人民損失和處分失職官員等:假使申訴案不成立,巡視官也會向抱怨的民眾解釋政府的公正立場。此外,紐西蘭還引進最新福利措施的意外事件賠償方案,這個方案包括醫療給忖,使在意外事件中受傷的每個人的收入得到保障。另外還實施全國養老金方案,按照指數分給每一位六十歲以上的人的養老金,結果使國庫空虛、貨幣貶值、大舉外債,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十七以上,導致農場的成本攀升,失業人數高達十三萬人。 一九八四年,工黨的大衛蘭吉(David Lange)組閣,上台後在海岸線建立一條長達三百二十公里的「無核能地帶」,禁止美國核子動力及裝備的船隻進入紐西蘭港口。一九八六年八月,被美國取消美紐澳共同安全條約之會員資格。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國會三讀通過「反核法案」,導致與美國的關係不睦。
返回到
紐西蘭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