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芬蘭 的原始碼
←
芬蘭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後為俄羅斯附庸國== 18世紀末,拿破崙創立了法蘭西帝國後,連續對外發動了侵略戰爭,英國和俄國不願看到法國的勢力不斷擴大。因此在1806年,英、俄、奧地利、普魯士和瑞典等國,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翌年,拿破崙打敗了俄國。同年6月,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簽訂一項帶有秘密條款的和約,俄國答應與法國一起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並協助法國壓制瑞典等北歐國家使改變親英立場,而法國則默許俄國吞併芬蘭。 1808年2月21日,俄國出動2.4萬人的兵力侵入瑞典統治下的芬蘭。幾個月後,俄國軍隊控制了芬蘭東部和北部的廣大地區。同年年底,瑞典軍隊全部被逐出芬蘭,整個芬蘭便落入俄國人手中。 1809年3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芬蘭南部城市鮑渥召見芬蘭上流社會人士,確定芬蘭以大公國的身分加入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兼任芬蘭大公,芬蘭原有的政治體制和宗教體制維持不變,並擁有自己的文化和貨幣。接著,芬蘭迅速組成了等級議會和大公共同行使立法權和徵稅樣。與此同時,芬蘭還建立了中央一級行政機構的政務院,政務院官員由芬蘭人擔任,但任免權操在沙皇手中。俄國首都聖彼得堡設有一個芬蘭事務委員會,沙皇派一名俄國籍總督常駐當時的芬蘭首都土庫,總督有監督芬蘭政府工作和主持政務院會議的權力。俄國還派出一支幾萬人的軍隊駐紥在芬蘭,總督充任駐軍統帥,在外交和國防事務上,芬蘭必須聽命於俄國。同年9月17日,俄國和瑞典簽訂了腓特烈斯漢姆條約,瑞典被迫承認上述既成事實,正式將芬蘭割讓給俄國。 芬蘭成為沙皇控制下的大公國後,獲得了比瑞典統治時期大得多的自治權,人民的賦稅負擔也減輕了,稅收由芬蘭政務院支配,不必再交到俄國去。1812年,沙皇將芬蘭的首都從土庫遷往赫爾辛基,以便使芬蘭的政治中心遠離瑞典而靠近俄國。同年,沙皇還將1721年和1743年奪得的芬蘭領土全部歸還給芬蘭,從而使芬蘭的東部邊界恢復到1617年的狀況。 19世紀20年代,瑞典語仍然是芬蘭的官方語言,學校教會和社會上的出版物也大多使用瑞典語,這對廣大講芬蘭語的中下層人民非常不便。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芬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此也深為不滿,社會上蘊釀著以提高芬蘭語地位為主要目標的群眾運動,提出「一個民族、兩種語言」的口號,要求把芬蘭語和瑞典語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1831年,芬蘭文學協會成立,號召知識分子深入民間,發掘芬蘭民族文化的寶藏,並鼓勵作家們用芬蘭語創作。在這個文化運動的推動下,一位名叫埃里亞斯倫洛特的醫生,花了近20年時間,搜集整理出一部芬蘭的民族史詩「凱萊維拉」(Kalevala),這件事給芬蘭語運動以新的推動力。 在1848年歐洲革命運動的影響下,芬蘭語運動越來越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以此為中心,逐漸形成了芬蘭資產階級自由派。俄國境內的民主運動和反農奴制鬥爭風起雲湧,波蘭、立陶宛及非俄羅斯民族聚居地區,也不斷發生反沙皇事件。這種形勢迫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對芬蘭採取較為溫和的統治政策。1856年,溝通維堡(Vyborg)和塞馬湖的運河竣工,這就把芬蘭中部地區和外界聯繫起來。1862年,芬蘭建成了第一條鐵路,在水陸運輸線所經之地,出現了新的居民點和城鎮。 芬蘭歸順俄國以來,雖設有等級議會,但長期不舉行會議,舉凡國家大事都是經由政務院呈報沙皇定奪。自由派人士要求按期召開等級會議,實現政治自由,還要求把芬蘭語定為國語。亞歷山大二世迫於強大的社會壓力;於1862年頒布了語言法令,承認芬蘭語為芬蘭國語之一。1866年實行教育改革,中小學開始用芬蘭語教學。一年後,沙皇頒布了議會法,規定等級議會每5年召開一次。 19世紀60年代是芬蘭經濟轉捩點,俄國允許降低關稅,實行自由貿易。城市居民辦工廠、建礦山、經商、運輸和捕魚等都受到鼓勵,而且可以從政府處得到貸款。1865年,沒有土地的農村人口被允許到工廠裡做工,於是,數萬農民流入城市,使資本主義經濟在芬蘭迅速發展起來。此外,國外引進農作物、牲畜和家禽的優良品種,發放農業貸款,建立農業學業,重視新的農業技術和畜牧業知識的應用與推廣,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868年,國家地質調查隊在伊納里湖離伊瓦洛河口不遠處的河谷地區發現了沙金。從1870年起,每年淘到的黃金約有幾十公斤。境內還出現許多製造棉織品、麻織品、毛織品和棉紗等的大型工廠。1878年,芬蘭進行軍事改革,擁有一支本民族軍隊,但在編制上屬於俄國軍隊的一個組織部分。1880年,芬蘭和瑞典間鋪設了海底電纜。翌年,赫爾辛基的第一個電話系統啟用。1883年,芬蘭成立了輪船公司,有權經營海外航運。 19世紀80年代後,芬蘭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885年,國內工商企業共有4300多家,產業工人有3.8萬多名。到了19世紀末,已分別增加到9100多家和10.8萬多名工人。資本集中的現象日趨明顯,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現。1882年,國內共有650多個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運輸也得到改善。 19世紀90年代,有了破冰船後,所有港口在嚴冬季節,也能讓船隻暢通無阻地出入。鐵路總長度由19世紀60年代的幾百公里,增加到2500多公里。而在農村,由於農場和畜牧場的建立,農產品和畜產品也有很大增加,全國共有3萬多戶富農,佔有全國耕地的50%,另外的50%分散在大約20萬個小農戶手中,沒有土地的農民則湧入工廠做工。 1881~1894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期間,俄國貴族地主極力主張廢除芬蘭的自治權,壓制其民族獨立意識,把它變成俄國的一個省。於是,這個國家面臨著被俄羅斯化的危險。 1890年2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宣布,他有權力制定在芬蘭實施的一切法律,而不必取得芬蘭等級議會的同意。這意味著芬蘭被強迫忍受實施俄羅斯化。1900年,俄語被宣布為芬蘭的官方語言。翌年,芬蘭被取消擁有軍隊的權力,青年必須應徵到俄國的軍中服役;政府中敢於違抗俄國人意志的芬蘭籍官員一律被免職,換上俄國人或順從俄國的芬蘭人。 在日益嚴重的俄羅斯化威脅之下,芬蘭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分裂成立憲派和順從派。立憲派中包括瑞典黨和少年芬蘭黨,他們主張制訂一部民主憲法以保障芬蘭人民的權利,反對將芬蘭俄羅斯化。順從派以老年芬蘭黨為核心,主張向沙皇讓步。俄國總督下令解散了立憲派,並將其領導人流放到俄國的偏遠地區。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俄國需要大批砲兵,但絕大多數適齡青年拒不應徵,最後沙皇只好決定免去芬蘭人的兵役義務,改為每年徵收一定數量賦稅。立憲派中的堅定分子繼續從事秘密反俄活動,1904年6月16日,一位名叫斯考曼的愛國者,刺殺了俄國總督波布里可夫。 1905年10月,俄國發生工人大罷工,芬蘭社會民主黨也組織工人進行6天的大罷工、遊行,要求實行民主改革。沙皇尼古拉二世懾於人民群眾的威力,被迫於次月4日宣布,以前頒布的有關取消芬蘭自治權和剝奪人民民主權利的法令一律作廢。次年7月20日,芬蘭等級議會被廢除,代之以一院制的議會,議員由普選產生。不久,以立憲派人士為主的新一屆政務院組成,前幾年被俄國總督罷免的芬蘭各級官員又都官復原職。但是,芬蘭人民所取得的勝利很不穩固,群眾性的罷工、遊行浪潮剛一平息,尼古拉二世就採取鎮壓政策。從1908年起,他多次解散芬蘭議會,不斷清除議會和政府中有民主傾向的芬蘭人,並在芬蘭強制推行俄國的法律。在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皇對芬蘭人民徵收繁重的賦稅,並以非常時期為藉口,大肆踐踏芬蘭人民的民主權利,大批俄國憲兵被派到芬蘭,許多愛國者被拘留和審訊。
返回到
芬蘭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