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英國 的原始碼
←
英國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帝國的興起和沒落== 查理二世在位二十五年,因為有前車之鑑,所以不敢違反國會的任何決定,因此使英國的政治,能夠漸漸走上民主議會政治的正軌。一六七九年,國會廢除了一些獨佔與防礙自由競爭的舊法,通過人身保護法,嚴禁政府非法逮捕人民,國王薪給每年也要經過國會的通過後才能支付。這些作為讓當時的其他國家視英國為庇護所,移居英國者也漸多。 一六八五年查理二世逝世,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繼位後,恢復專制作風,並且使英國幾乎成為聽命於法國的附庸國,國內人心大憤,就驅逐詹姆斯二世。一六八八年迎接出嫁到荷蘭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夫婿威廉為國王,稱為威廉二世,就位後多聽從國會的主張。一六八九年,國會發布人權保障的重要文件權利宣言(The DeClaration 魚R 蘇叮思,對君權的限制更加明顯,從此結束了英國的專制王權,國會成為國家最高的立法機構,掌握全國的最高權力。 此後英國國會勢力鞏固,但是也分成擁護王室和主張共和兩派,這就是英國民主議會兩大政黨互相制衡的開端。英國因為內部有國會來協調有關政治方面的事務,所以自十七世紀後期開始,雖然有王室興替的變遷,但是用武力爭奪政權的情形卻很少發生。再加上向外開拓市場和尋找殖民地都有相當收獲,生產方面又有瓦特發明了蒸氣機,觸發了產業革命,激起英國人積極向外發展的雄心。所以從十七世紀後期開始,英國就向北美探求殖民地,同時逐漸佔有北美十三州的地方;又進一步與法國爭奪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谷,在一七五六年爆發了戰爭,結果英國戰勝,在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約中,法國只好將加拿大的一部分和密西西比河的東岸地區割讓給英國。 一七七六年,北美十三州組成的美國,宣告脫離英國的統治而獨立,使英國在對外擴張方面,受到了嚴重的挫折。但是從一八三○年起,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手中,又開始慢慢的走上全盛時代,同時也達到英國向外發展的顛峰狀態。國內也正值工業革命初期,具有潮濕空氣的英國,是棉紡最適宜的所在,機器紡紗織布,棉紗不易中斷,因此紡織業的機械化為英國掀開序幕,到一八三○年左右已泰半為機器作業,至一八四○年之後,幾全為機械化的天下。 一八三九年,英國政府宣布統治紐西蘭的法律,澳大利亞也相繼置於英國的管制下。一八四一年,從荷蘭人手中取得南非洲的好望角。後來又得到蘇彝士運河的特權,並且統治了馬爾他、塞浦路斯、亞耳丁、緬甸、可倫坡、新加坡和印度。一八四二年和中國發生鴉片戰爭,迫使滿清政府割讓香港,強租九龍和威海衛,並且開上海、寧波、廈門、福州和廣州等五地,作為英國的通商口岸。到了一九一四年,英國已經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陸地面積的屬地,管理著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就這樣英國在砲利艦堅的強勢擴充政策之下,成為海上的霸王、世界的盟主,以「日不落帝國」自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勢開始走下坡,由頭等強國地位降為二等國。一九三七年,愛爾蘭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更進入沒落命運,成為世界上第三流國家,帝國面臨眾叛親離的慘境,屬領逐漸變遷,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斯里蘭卡、印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屬地,相繼獨立,只在形式上仍屬大不列顛國協的一份子。緬甸、巴基斯坦、孟加拉、愛爾蘭、蘇丹以及許多非洲和西印度群島上的殖民地,也都紛紛獨立自主,和英國完全脫離關係。原有埃及和伊朗等給予英國以特權的國家,現在不但取消特權,並且還幾乎變成仇敵;中國西藏、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原有勢力範圍內的地區和國家,也完全失去影響力。同時有一些大不列顛國協的份子,在政策上也和英國大唱反調。總而言之,現在英國已是百孔千瘡,每下愈況,緬懷過去的盛世,大英帝國確有不勝今昔的感慨。在國際關係上,今日英國堅守民主陣營,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份子,於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加入歐洲共同市場。一九九五年七月選出梅傑(John Major)袒任首相。一九九七年五月二日選出工黨黨魁湯尼• 布萊爾為新的首相。
返回到
英國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