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葡萄牙 的原始碼
←
葡萄牙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殖民主義先驅== 從歷史上看,葡萄牙可以說是歐洲人對外的殖民先驅。阿維斯王朝一直試圖征服非洲大陸,因為那裡的土地、黃金和奴隸一直對葡萄牙是有巨大的吸引力,若昂一世選定了北非的摩洛哥重鎮休達(Ceuta)作為征服非洲的起點。1415年春,他親自率領一支遠征軍,包括了200艘戰船,1700名海軍和1.9萬名陸軍,於同年8月一舉攻下休達,此舉使向來受穆斯林壓迫的歐洲人驚嘆不已。1419年葡萄牙佔領馬德拉群島,1431年獲得亞達爾群島。 在若昂一世的統治下,使市民階級抬頭成為支配階級,也使葡萄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商業帝國。他的第三個兒子亨利克親王,甚至不願繼承葡萄牙王位,但卻貢獻一生,致力於葡萄牙的海外發展事業,援助航海和探險,並獎勵學問的研究,還多次組織探險隊,到世界各地去開拓新的領域。 葡萄牙人企圖控制撒哈拉沙漠北部,藉此壟斷對歐洲黃金的供應。他們在佔領亞達爾郡島後不久,就又佔領了佛得角群島(The Cape Verae Islands),強迫奴隸在那裡種植棉花、染料,並發展了相當規模的紡織業。不久後,進一步向赤道地區推進,佔領了亞非的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群島(Islands of São Tome and Principé),強皇黑奴種植甘蔗。 1432年繼位的第十代國王阿方索五世,因在摩洛哥進行幾場戰役,而獲得「非洲人」的綽號。1458年,他向北征服阿爾卡塞格爾。1471年,攻佔阿爾茲拉,奪取坦克爾,再進入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5世紀80年代葡萄牙侵入幾內亞比紹,1487年迪亞斯(Dias)航海家更發現了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到達納米比亞和南非部分海岸。同時,葡萄牙人也開始向西方航行,到達格陵蘭島,從此鱈魚就成為葡萄人的主要食品。不久後入侵資源豐富的安哥拉,並把維德角變為葡萄牙的殖民地。 1492~1493年,曾被葡萄牙國王拒絕資助的哥倫布(Columbus),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成功地越過大亞洋到達美洲,這次壯舉成為航海史上的大突破,也引起了西、葡兩國的衝突。1494年,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干預下,西、葡兩國才簽訂「托爾德西拉斯條約」,明確界定了兩國的勢力範圍。 1495年,若昂二世駕崩,由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繼位,在他主政期間,葡萄牙成了歐洲最富有的國家,在侵佔非洲大片殖民地後,又將目光投向了亞洲,計劃開闢一條通往印度的航線。 1497年,達‧伽瑪(Da Gama)率領一支船隊從里斯本出發,沿非洲東海岸到蒙巴薩(Mombasa),繞過好望角,於1498年5月到達印度的加爾各荅,從而開辟了一條從歐洲直達亞洲的海上航線,這是葡萄牙帝國的擴張史,也是歐洲航海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後,印度的胡椒和棉花、印尼的香料和調味品,以及中國的絲綢和瓷器,都源源不斷地經由這條海上航道抵達歐洲。為了保護這條海上通道的安全,葡萄牙在蒙巴薩建造了一座城堡,在果阿(Goa)興建一座殖民城市,並在中國的澳門建立了中轉港,甚至在日本的長崎組建一個由基督徒組成的社團,並且襲斷了這條歐亞海上航道達百年之久。 1500年,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Alvares Cabral)率領一支海軍艦隊沿著達‧伽馬航線航行,於同年4月12日達西亞海岸,並且得到教皇的特許,宣布巴亞永遠歸屬葡萄牙。 從1501年起,葡萄牙陸續派出數支艦隊,到達現在的烏拉圭和阿根廷,對南美洲大陸進行殖民活動,並將它在非洲的農技和統治方式引入巴西,後來又設置總督府加以管理。與此同時,又以印度為基地,加緊對亞洲進行殺削和掠奪。1503年,在艦隊的隨伴下,達.伽馬第三度前往印度,並在莫三比給到印度洋沿岸的海路上,建立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堡。1509年,由阿豐索.阿爾布奎克(Afonso Aluquerque)出任葡屬總督,他於1510年率軍佔領果阿作為大本營。1511年,阿爾布奎克攻佔馬六甲海峽,控制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全部海上貿易。之後,又打敗了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佔領荷姆茲和馬斯開特,控制了波斯灣,還在蘇門荅臘、帝汶和斯里蘭卡等地興建工廠,並且將勢力範圍擴張到渭公河三角洲。1513年他將影響力伸進廣州,後來還和日本建立了聯繫。1518年,葡萄牙佔領可倫坡。 1521年,曼努埃爾一世病故,由若昂三世繼位,是阿維斯家族第六個國王,葡萄牙已從擴張階段趨向保守,實力也在削弱中,義大利、英國和荷蘭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很快地就進入印度洋和西非等地,打破了葡萄牙壟斷的局面。同時國內有部分貴族試圖與西班牙結盟,企圖伊比利半島統一的實現,使這個窮途末路的老殖民帝國,在國內外都擺脫不了危機。 1522年,麥哲倫完成在海上繞行世界一周的壯舉,葡萄牙勢力也到達剛果、東非和摩鹿加群島等地。1542年,葡商獲准在中國寧波定居。1557年,葡萄牙假藉景晾晒被海水浸濕的貨物為由,強行在澳門登陸,並以永久性租賃的形式霸佔了澳門,建立了澳門殖民地。但是在摩洛哥,葡萄牙勢力範圍又剩下休達和丹吉爾。同年,若昂三世駕崩,王位由他23歲大的兒子塞巴斯蒂昂(Sebastião)繼承。這個新王體弱多病,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滿腦子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狂熱。1564年得到莫三比給,1575年佔領安哥拉,後來又統治了幾內亞比給。1578年,塞巴斯蒂昂親自率軍向摩洛哥進發,立志要國家「復興」,但是卻在阿耳卡薩其維爾(Alcauar Quivir)戰役中全軍覆沒,以身殉國,許多貴族成了俘虜,使國家雪上加霜。 塞巴斯蒂沒有子嗣,由叔父、里斯本的紅衣天主教亨利克(Hearique)接替王位,但這僅係權宜之計,因他年達70歲,所以葡萄牙王位繼承問題並未獲得真正的解決,並且帶了危機。因為葡萄牙王朝一向是和西班牙聯姻的,希望能藉此繼承西班牙的王位,沒想到在1580年,葡萄牙下議院通過擁載西班牙國王曼奴埃爾一世(Manuel I)的私生女安東尼奧(António)為國王,但在里斯本郊外的阿爾坎塔拉(Alcantara)被入侵時西班牙軍隊擊敗,安東尼奧逃往法國。西班牙控制了葡萄牙,亞曼努埃爾一世的孫子菲力普二世(philip II)於同年12月進駐里斯本。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葡萄牙議會只好於1581年4月同意菲力普二世為葡萄牙國王,改稱為菲力普一世,並宣布兩個國家合併,但允諾葡萄牙保留有自治權。例如兩國合併後,葡萄牙是由6名成員組成的委員會管理,所有的民事、軍事和宗教的管理官員,仍由葡萄牙人擔任;葡萄牙的語言、司法體系、貨幣發行和軍隊等方面都保持自治權;保證一切舊有的地方權力、法律和自由不受侵犯;兩國原有各個的殖民地也分開管理;取消兩國之間的關稅壁壘。但是都要使用葡萄牙的稅收去支付西班牙的費用,也要用葡萄牙的軍隊為西班牙對外戰爭服務,因此就埋下了雙方關係上的不和諧,後繼的西班牙指派擔任葡萄牙國王的人,都違背讓葡萄牙人自治的諾言,從此使阿維斯王朝絕祚。不管後來西班牙和英國間的戰爭,或是西班牙對荷蘭的戰爭,都殃及葡萄牙。巴西差一點就落入荷蘭及英國手中,而當時荷蘭已差不多完全擁有葡萄牙在亞洲各地的殖民地。從此,葡萄牙的香料來源缺乏,里斯本的繁榮被阿斯特丹所替代;又因西班牙索求大筆的軍費,使得葡萄牙更加窮困。 1598年菲力普三紀繼承了王位,剝奪了葡萄牙人的自治權,所有葡萄牙的重要職位改由西班牙人擔任,葡萄牙人只能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職務。1611年開始,他還以強制「借穀」的方式強加賦稅,因此人心盡失,葡萄牙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620年開始,葡萄牙人紛起暴動,要求獨立的呼聲高漲,海洋詩人卡莫斯(Camoēs)藉著長篇的海洋敘事詩「Os L-usiadas」,用以誦揚昔日葡萄牙人在大航海時代的光榮,因而大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終於在1640年12月1日,引發葡萄牙獨立黨進行民族主義革命,由葡萄牙布拉甘薩貴族的約翰公爵及其支持者,攻佔里斯本皇宮,趕走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代表。同年15日,布拉甘薩公爵被擁立為葡萄牙國王,稱為若昂四世,布拉甘薩王朝正式成立。 1656年,若昂四世駕崩,其子阿方索六世只有13歲大,因此由王后路易莎(Luisa)攝政。翌年荷蘭進攻葡萄牙本土,圍困里斯本達3個月之久,葡萄牙不得不於1661年與荷蘭簽訂協約,用民族利益換取表面的和平。 1659年,西班牙結束了30年戰爭,隨即向葡萄牙大舉進攻。在海外雇佣軍的幫助下,葡萄牙軍勝多敗少,取得了很大的優勢。1662年,葡萄牙部分貴族發動宮廷政變,推翻王太后,將國家權力移交給阿方索六世。他在位期間,國家權力實際上是掌握在卡斯特羅.梅洛(Castelo Melhor)伯爵的手中,在他的領導下,葡萄牙軍隊陣容日益精進,政府部門也得到了整頓。他還鞏固了國家的外交地位;首先與英國結盟,通過了阿方索六世妹妹與英王查理二世的聯姻關係,並讓渡大片海外殖民地給英國為代價,而獲得英國的保護。其次,通過阿方索六世與法國公主的聯姻,而結成了葡法聯盟。 葡萄牙在與西班牙的戰爭,在1665年的蒙特格拉洛大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雙方仍於此1668年簽署里斯本和平條約,西班牙承認布拉甘薩王朝的合法性,以及葡萄牙的完全獨立,領土和邊界也保持不變,但西班牙依然佔有休達(Ceuta)殖民,而將更重要的美洲、非洲及亞洲的殖民地讓給阿方索六世。1667年,阿方索六世的弟弟佩德羅親王發動政變,囚禁了阿方索六世,直到1683年,佩德羅仍一直用攝政王的身分統治著葡萄牙。而這時的葡萄牙已失去往日的光彩,在世界上淪落為二等國等。 1683年,佩德羅就葡萄牙國王位,稱為佩德羅二世(Pedro II)。他在位的39年中,國家體制有了重大的變化,仿效法國的王室制度,建立高度中央集權,以及高度官僚化的封建君王專制的體制,權力集中在少數幾個人手中,議會更是名存實亡。 1703年,葡英兩國簽署了麥速恩條約(Methuea Treaties),進一步鞏固了英國商人在葡萄牙的壟斷地位;同年5月簽訂的軍事條約,再次肯定了雙方以往軍事和政治同盟關係,同年12月簽訂的商業條約規定,英國不再進口法國的葡萄酒,而以葡萄牙的葡萄酒取代之,同時英國的紡織品可以自由進入葡萄牙。就這樣,葡萄牙淪為英國的附庸國。 1706年佩德羅二世病故,由其子若昂五世接替王位。在他統治時期,葡萄牙恢復獨以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國王從此不再召開議會,政府由國王任命的首相管理,進一步向集權化方向發展。1729年,葡萄牙在巴西發現了金剛石,再次使王室蒙歛了鉅大的財富,可以進口他們所需要的任何產品。 約澤一世(Josē I)在1750年父王死後繼承王位,將政府的管理權全部交給首相龐巴爾(Pombal)侯爵,實行了比原來呆板的專制之度要靈活得多的開明專制政治。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被一場大地震夷為平地,加上海嘯和大火,有6萬名市名罹難,龐巴爾首相迅速恢復了里斯本的秩序並加以重建,使它成為歐洲第一座根據完整規劃建造起來的都市。1763年,他把巴西提升到總督管轄區的地位,至少有2萬葡萄牙人移民到巴西,也允許巴西對一些重要商品進行比較自由的貿易,在客觀上促進了日後巴西的獨立。但是在18世紀60年代,葡萄牙本土仍係非常落後的國家,除了王室和貴族外,廣大的農民生活還是十分悲慘,公共交通也極為落後。 1777年約澤一世駕崩,由王后瑪麗亞一世(Maria I)即位,取消了龐巴爾的首相官職,恢復了舊秩序。1793年,正值法國革命時代,葡萄牙參加英國和西班牙反對法國的戰爭,但遭到慘敗,且西班牙很快與法國講和,從而使本身笈笈可危。1801年,西班牙大舉入侵,數週內就佔領了整個阿連特茹(Alentejo)地區。盟友英國非但沒有援助,反而趁機佔領了馬德群島和印度的果阿。 1807年11月,拿破崙派于諾(Junot)將軍入侵葡萄。同月29日,瑪麗亞一世和兒子,以及王室和政府成員倉促逃往巴西,並在里約熱內盧建立流亡政府。翌年初,惠靈頓(Welington)公爵率領英軍將法國人趕出葡萄牙,其後並連續兩次擊敗法國的反撲。因葡萄牙堅持聯英反法的立場,使它的殖民地在維也納會議上仍受到保障。這些事情不但影響了葡萄牙的政治方向,更促成了國內兩大政黨的產生,一是親英國派,另一是自由主義派。 19世紀初,自由主義已在葡萄牙成為一種強大的思想力量,在巴西的葡萄牙流亡者回到祖國,積極宣傳革命,並著手建立君主立憲政權,他們並不主張與過去徹底決裂,僅滿足於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並保留現有的教會制度。1820年8月24日,波圖陸軍舉行暴動,革命迅速蔓延到整個北方地區。同年9月15日,里斯本發生第二次起義,建立了臨時政府,並選舉了制憲會議代表。 1821年6月,在法國入侵期間逃亡到巴西攝政王子返國主政,稱為若昂六世,於1922年宣誓接受新憲法對國王權力的限制。在英國的支持下,若昂六世之子佩德羅宣布巴西獨立,並自立為國王,稱佩德羅一世,也保留了對葡萄牙王位的斷承權。這時在歐洲各國,多在試圖或恢復昔日的君主專制制度,而葡萄牙也分為激進派和專制尖銳對立的力量。 1826年,若昂六世病故,從而引發了葡萄牙王位繼承問題。按理說合法繼承人是他的大兒子,即巴西國王佩德羅一世,但佩德羅一世選擇巴西,而將葡萄牙王位讓給女兒年僅7歲的瑪麗亞‧達‧格洛里亞(Maria da Glória),其條件是她長大成人之後,必須嫁給叔叔米格爾(Miguel),但米格爾必須遵守佩德羅一世為葡萄牙所頒布的一部新憲法,即「憲章」。這部憲法是以巴西憲法為基礎,並僅鑒了法國的憲法,內容恢復了世襲貴族的利益和特權,但又竭力爭取普羅大眾的支持,因此自由派人士和專制主義者,都不滿意這部憲法。 1828年2月,米格爾回到葡萄牙,被國內專制主義者擁立為國王。不久,他就解法散了議會下院,重新恢復了傳統的三級議會制度,並宣布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時廢除了「憲章」。在以後的幾年中,米格爾對自由黨人進行殘酷的鎮壓,因此數以萬計的自由派人士被迫流亡國外,還有很多人被流放或被槍決。 1832年佩德羅放棄了巴西王位,領導自由黨人向米格爾開戰,並得到英、法兩國的支持。同年7月,他率軍佔領波圖。米格爾捲土重來,圍攻波圍達一年之久。翌年7月,自由黨人的軍隊在阿爾加維登陸,同年24日佔領里斯本。1834年5月這場內戰結束,自由派獲得勝利。米格爾被趕出葡萄牙。1834年9月,佩德羅病故,瑪麗亞二世開始統治葡萄牙。 經過連年內戰,國內生產力遲滯不前,使國家債台高築,政局也非常不安定,民怨難平。雖然在1851年後,國內政局在各黨輪流執政後增加了穩定度,但並沒有能夠解決葡萄牙深層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葡萄牙政府試圖在非洲重建「殖民帝國」,但是當時歐洲強瓜分非洲大陸的礎爭已日趨自然化,使葡萄牙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1875年,葡萄牙在非洲還保有佛得角群島、幾內亞、安哥拉和莫三比克等殖民地。1886年路易士國王在位,葡萄牙向國際提出了不切實際的殖民運動「玫瑰色地圖」計劃,企圖從安哥拉橫越非洲到英三比克進行殖民擴張,法國和德國承認葡萄牙的這項計劃,而英國因正計劃興建一條從南非的開普敦到埃及開羅、跨越整個非洲的鐵路,雙方主張發生衝突,乃於1888年向葡萄牙提出抗議。此時葡萄牙國內政爭日益激烈,民主共和思潮澎拜。 1889年路易士國王去世,王位由他的兒子卡洛斯(Carlos)繼承。這位新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挽救國內危急的局勢,反而揮霍無度。1890年1月11日,英國向葡萄牙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葡萄牙撒出希雷(Snire)河流域,葡萄牙政府被迫照辦。這一事件引起國內人民的不滿,激發了葡萄人民強烈的民族感情,導致了對王室的「信任危機」。1891年1月31日,波圖人民舉行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已成為日後革命的導火線。
返回到
葡萄牙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