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阿姆斯特丹 的原始碼
←
阿姆斯特丹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景點處處美不勝收== 這個都市有很多美麗的景點,遊客可以盡情領略古城的優雅建築藝術和歷史古蹟。中央火車站(Central Station)是由37個人工島嶼合併建成的大車站,地基曾打下8000多根地樁,因此牢固無比,建材採用巨大的磚塊。這座車站歷史悠久,建於1884年,建築外型採用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的式樣,站旁有一座獨立的美麗尖塔,完成於1889年。車站附近有電車站、紅燈區、唐人街,還有一處方塊屋的國宅,非常引人注目。站前的達姆拉克(Damark)大街車水馬龍,人潮擁擠,銀行、餐廳和名店多集中在這一帶。國際列車南下[[布魯塞爾]]或巴黎,東往德國和北歐,或前往國內的各主要城市火車,都在中央火車站發車。 站前廣場(Station Plein)和水壩廣場一樣,位居阿姆斯特丹的交通要衝,不但是火車站的廣場,同時也是市區許多運河和馬路的中心地區,市內的電車也以這裡為起點。廣場附近有遊覽運河的運送車輛碼頭;廣場上報攤群集,找個角落,買份書報,就可以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 慕特廣場(Munt Plein)在慕特塔的後方,雖名為廣場,但實際上是辛格運河上的大橋,有7條大道以這裡為起點,因此整天車水馬龍。1629年前,阿姆斯特丹市民在這裡進行羊隻的買賣,把它當作交易市場,與曾作為牛市的卡爾華街,都和昔日的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廣場前方的慕特塔是座巴洛克式建築物,由建築師彼亨得克‧德‧克芝建於1620年。當法國國王路易十七入侵荷蘭時,荷蘭政府於1672年決定將鑄幣局從法軍佔領的烏德勒支遷來阿姆斯特丹的這座塔內。慕特(Munt)就是鑄造的意思,廣場的名字因此而來。 滑鐵盧廣場(Waterloo Plein)位於雷布蘭特之家的東面,附近是歷史悠久的圩田,還有由荷蘭國家芭蕾舞團駐紮的國家劇場、市政廳兩座龐大的新型建築物和露天跳蚤市場。17世紀時,廣場周邊地帶是自歐洲各地移民來此的猶太人聚居區,因此現在廣場旁,還有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歷史和戰爭文獻資料的猶太歷史博物館,1841年建造的莫澤森亞倫(Mozesen Aaron)猶太教會教堂。這個廣場的名稱,是因荷蘭奧倫治大公曾參加滑鐵盧之戰而來。 雷布蘭特廣場(Rembrandt plein)在阿姆斯特爾河附近熱鬧喧嘩的街上,廣場呈圓環狀,原來是日常生活用品的拍賣市場,整日都熱鬧非凡,朝氣蓬勃,現在已成為市區電車網的要衝。廣場中央的一座小公園內,豎立著一尊1876年由雕刻家L‧羅耶所塑的雷布蘭特雕像,成為這個廣場的精神象徵,從那時起,這個廣場也就被稱作雷布蘭特廣場,並且成為有名的娛樂區,周圍集中了酒吧、飯店、小吃店、電影院和咖啡屋,非常熱鬧,遊客在這裡可直接接觸到市民的生活百態。廣場白天被露天咖啡座佔滿,晚上則換Bar、Pub、Club裡的脫衣舞孃登場,一點也不輸給紅燈區。這個廣場還連接著雷焦賴斯比(Reguliersbee)街,它是一條商業動脈和市內同性戀者聚集的地區,是全荷蘭同性戀團體相會的地段。 博物館廣場(Museum Plein)是位於國立博物館附近一片廣闊的公園綠地,廣場裡有美術館和音樂大會堂等文化設施,稱得上是阿姆斯特丹的文化森林。 水壩廣場(Dam Plein)是市區的心臟地帶,也是古老街市中心一個平凡的大廣場,同時是商業和交通中心點,從中央火車站走到這裡只要10幾分鐘。它是這裡的古城遺址,原來是皇宮廣場,現在荷蘭全國性的慶典儀式都在這裡舉行。廣場中央豎立著一座巨大白色的國家紀念碑(Nation Monument),它隔著廣場和皇宮相望,由拉雷克設計,建於1956年,碑身呈圓柱形,高22公尺,是為了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英勇將士們而建,由前任女王茱莉安娜於1956年5月4日主持揭幕儀式。1945年的5月4日,是荷蘭淪陷於德國手中受盡屈辱的最後一夜,第二天5月5日就成為荷蘭的「獨立紀念日」,此後每年的5月4日,市民們都要來這裡為這些英魂默禱一番,5月5日又有盛大的慶典。因此每年5月,這裡都被飾以美麗的花朵。紀念碑裡面收納了12個屍灰甕,甕內各收容一把本國11縣市的泥土,和一把殖民地印尼的泥土。 這個廣場由30萬塊扇形石磚鋪成,周圍還有皇宮、教堂和舊旅館等傳統的建築物,洋溢著一片古樸的情趣,灰色的鴿子密布在廣場上,當教堂鐘聲悠然響起之際,群鴿飛舞的景象,令人陡生蕭瑟悲涼的感覺;鴿子並不怕人,牠們不但由人們喂食,還與人們親近嬉戲,有時甚至在人身上糞便,人們也不以為忤。這裡有與鴿子嬉戲的孩童、賣藝的人、晒太陽的老人、背著畫包的年輕人和一些嬉皮士,使這個廣場充滿了生機,也是一個老少咸宜的休息廣場,全市居民沒事的時候都喜歡到這裡走走,觀光客也多以此地為遊覽本市的起點。不過人太多了便良莠難分,現在這裡已不復舊日皇宮廣場的風貌,而成為一個龍蛇雜處的地方,醉漢、吸毒者、吉卜賽藝人和其他無所事事的人混跡其間,流露出這個城市絢麗風光背後的另一面。這裡的吉卜賽人除了賣藝外,還有另一種賺錢的門道,他們運用自己編髮的手藝,將人的頭髮與各色棉線織在一起,平均一個頭得花上30分鐘才能織完。附近是商業區,市內的商品街大多集中在這一帶。 中央郵局位於水壩廣場的一角,坐落在王宮的對側,採用荷蘭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風格。雖然有華麗的裝飾外表,卻並不會與廣場周圍的建築物有格格不入之處,反而呈現一種協調的平衡感。 雷芝廣場(Leidse Plein)位於國立博物館西北面的運河對岸,是市內的娛樂廣場,這一帶有市立劇院、電影院、賭場、俱樂部、飯店、小酒店、小菜館、啤酒屋和酒吧等,整天人流不息。廣場上不時有街頭表演者,冬天又變成人們滑冰的好場所,因此這裡是反映現代阿姆斯特丹社會風貌的地方。 斯奎廣場(Squi Plein)在斯奎街附近,這裡一片綠蔭、書香,是文人雅士常來的地方,也是學生下課後交換八卦消息的場所。這裡定期舉辦書市,周邊的書店和古董店密度冠全市。其中最大的雅典(Athenaeum)書店販售的書籍琳琅滿目,有很多英文書籍。廣場邊立有頑童像(Het Lieverdje),模樣刁鑽活潑而瘦小,這個小皮蛋卻是荷蘭的「小廖添丁」,據說古道熱腸,常見義勇為,熱心助人,濟助貧病,救援流浪動物。 新市場廣場(Nieu Market)位於舊教堂的附近,是舊城區的地方,這裡過去在貿易時代非常熱鬧,是個交易頻繁的場所,雖然現在大宗貿易是在港口交接,但在這裡仍可看到猶如昔日的熱鬧情景,也是觀察阿姆斯特丹市井生活的好去處。 新教堂(Nieuwe Kerk)初建於1408年,1452年遭受火災焚燬殆盡,1490年由一位市民出資在原地重建禮拜堂,1645年失火後又重建,現在是荷蘭的國家教堂,其地位如同英國倫敦的西敏寺。由於荷蘭憲法規定:「荷蘭國王的就位必須在阿姆斯特丹市舉行」,因此1898年9月6日登基的威廉敏娜女王、1948年4月30日繼任的茱莉安娜女王、以及1980年4月30日就任的碧翠絲女王,都是在這座新教堂舉行加冕典禮的。 教堂內的墓園幾乎納羅了所有荷蘭黃金時代的知名人物,像荷蘭全盛時期的海上英雄魯特(de Rugter)和詩人馮德爾(Vondel)等,都長眠於此。 新教堂的「新」,除了與舊教的「舊」有所區別外,還因它在1578年由羅馬天主教堂改為喀爾文派教堂之故,也就是由舊教改奉新教,因而得名。新教堂位於舊教堂附近,是幢完美的後哥德式建築物,有十字形的地形、木造的圓屋頂和一系列的圓柱。「三隻瓶子」(De Drie Fleschjes)品酒屋就在教堂後面。 舊教堂(Oude Kerk)是新教的舊教堂,位於證券交易所東面紅燈區的心臟地帶,周邊的大街小巷盡是紅燈戶,教堂與妓女,神聖與淫蕩相行而不悖,足可驗證阿姆斯特丹的自由與開放。這座重量級的古蹟是市民喜歡親近的教堂,13世紀時雖然只是一座小型的木造教堂,但卻一直扮演著主教堂的角色。14世紀時,成為供奉傳說中水手守護神聖尼可拉斯的教堂。現在的教堂建於1300年,1421和1452年兩次市區大火都燒不燬它,後起的新教堂也板不倒它。這座建築史上珍貴的建築遺蹟,有17世紀遺留下來的傳教台和聖壇的門扉,是原來38座祭壇的倖存物。教堂中有很多繪畫,都與航海有關。教堂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建於1566年的尖頂部分,上面有一口巨大的鐘,遊客沿著古老的階梯攀登到頂端,周圍景致可以一覽無遺,特別是觀賞沿河而築的房舍時,更有一種獨特美妙的感覺。每到週末的下午4~5時,尖塔裡還會傳出美妙悅耳的鐘聲,響徹雲霄。地下室裡有雷布蘭特的妻子莎斯加(Saskia)、阿姆斯特丹的最早發現者倫塞拉爾(Kiliaenvan Renselaer)和著名作曲家斯韋林克等人的墳墓。教堂裡的庭院內碧草如茵,花木扶疏,有許多大石碑散布在各處,它們原來都是幾百年前從葡萄牙逃來避難的猶太人的墓碑。每塊墓碑各有千秋,碑上有的雕刻著天使、有的是聖經上的故事。提起猶太人,這裡又有「新耶路撒冷」的稱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阿姆斯特丹有8.6萬多名猶太人,但現在只剩下約1.2萬人,因為他們多已遷往以色列去。這裡經常舉行音樂會,它那17世紀大銅管風琴,渾厚渺遠,往往讓人沉迷。 西教堂(Wester Kerk)位於水壩廣場西側約400公尺處,它最初並不是教堂,而是一座堡壘,如今在它底部的基礎上,仍可看到堡壘的影子。當時城市不斷擴大,人口與財富愈聚愈多,為了防範外人的覬覦,沿著城池建了許多堡壘,現在大都改為教堂。自宗教改革之後,阿姆斯特丹建立了四個天主教堂,各教堂的名稱取自樞機主教的名稱,並依年代的順序分別被建於東、南、西、北等四個方向。西教堂是荷蘭文藝復興式樣教會建築中最大的教堂,歷史悠久,優美的建築造型在現在的天主教堂中是屈指可數的,由名建築師亨得利克‧德‧克色(Hendrik de Keyser)設計建造於1630年,完成於1638年,教堂頂上有座全市最高的鐘塔,高達85公尺,尖頂上有個金光閃閃的皇冠,是為了紀念1489年奧地利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領兵防衛阿姆斯特丹、並使其獨立的英勇事蹟。塔頂對外開放,遊客可以登高望遠。步上尖塔又窄又陡的階梯,可以看到四周縱橫交錯的運河和美麗的建築交織成一幅調和恬靜的畫面。每到星期二和星期三的晚上8~9時,教堂內就有由47個鐘組成的排鐘的演奏,樂聲悠場,從鐘樓飄到都市的每個角落。教堂內還遺有1682年由赫‧亨得‧拉雷斯設計製造的大風琴,為優美的教堂更添一份光彩。 晚年淒涼的雷布蘭特逝世後,和幼子同葬在這座教堂裡,不過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教堂整修期間,有大量的屍骨被挖掘出土遷葬,其中就很可能包括雷布蘭特的遺骸,要證明這一點,唯有透過驗證;無奈限於經費,這項檢驗計劃延宕至今還未付諸實施,使雷布蘭特身後的下落成謎。為了悼念一代巨匠雷布蘭特,教堂內還放置了他的胸像。 南教堂(Zuider Kerk)位於新馬克特廣場的南邊,也是由建築師亨得利克‧德‧克色所設計,建於1603年,是市內最古老教堂之一。這裡有一座高塔,每到夏季就對外開放,因為市中心的人口逐漸減少,從1929年開始不再被作為教堂舉行彌撒儀式,而遭長期棄用,後經多年整修,成為文化發表場所。每週四的正午12時至下午1時,教堂會傳出排鐘的美妙聲音。 北教堂係1620年由亨得利克‧亞蒄‧斯大茨所建立,現在已完全重建。它的建築不同於其他教堂,不採用中廊、側身廊、唱經班,祭壇等的傳統教會建築構造,而係採用希臘式十字造型,由中央向四方發展延伸同樣長度的翼部,不添加繁複的裝飾,窗戶造型簡單優美。 聖尼可拉斯教堂(St. Nicholas Kerk)位於中央車站南面隔河的對岸,是座巴洛克建築樣式的天主教堂。建於1875年,1887年後才成為羅馬天主教教堂,外觀宏大而呈黑褐色。教堂題名獻給守護孩童、商人、乘船人和漁夫的守護神聖尼可拉斯,只在夏季才對外開放,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天都會舉行相當有趣豪華的紀念祭禮。 賓霍夫(Begijnhof)修道院位於歷史博物館的後面,它有個很容易錯過的不起眼入口,穿過樸素的門洞後,在盎然綠意中可以看到這座靜謐、樸素、祥和的隱蔽修道院,它建於1346年,當時這裡是阿姆斯特丹的郊外,一群苦修的修女,在這裡獻身幫助清貧的病患。這座修道院被一幢幢建於17~18世紀的古宅所圈圍,其中有座長老會教堂,對面則有座隱密的天主教禮拜堂,隱隱地揭露著當時新舊兩教派相互排擠的歷史。 摩西的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後天主教受迫害時期,當時有一位熱誠富有的天主教徒,從猶太商人手中購得佐登街角落處的摩西之家,以及一個可以秘密聚集教友的小堂。經過幾個世紀後,教堂幾經擴大為現在的規模,有4根厚重的廊柱,廊頂有基督的雕像,並有堅實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外觀,屋頂欄桿兩旁是雙胞的塔樓。現在已不當作教會使用,目前是社教中心,以及舉行音樂會、文化發表會、瑜珈課程和手工藝品市場的地方。 德國猶太教堂名為佐納丹尼爾梅爾布良(Jonas Daniel Meijerpl-ein)猶太會堂,取名自一位在法軍入侵時,奮力為猶太居民爭取同等權利律師之名。自1987年起,成為新猶太博物館,它由兩個大型和兩個小型的猶太會堂所組成。 葡萄牙人的猶太教會,教徒們大部分來自葡萄牙,受迫害的他們來到荷蘭尋找安住的地方,由於荷蘭對猶太人的寬容,使他們能夠脫離天主教的迫害,重回祖宗遺傳下來的猶太教信仰。阿姆斯特丹這座教會是世界上最美的猶太教堂之一,它面朝東南耶路撒冷方向,重修於1955年,內部是個完整的寬大空間,由3個木造半桶型天井覆蓋著,並由4根粗壯的愛奧尼亞圓柱支撐著。教堂內有座相當有趣的書櫃,存放著有關西班牙和葡萄牙猶太人歷史的文物,也用西班牙文及葡萄牙文書寫。 王宮(Koninklijk Paleis)是座面對水壩廣場的荷蘭巴洛克式雄偉建築物,從1648~1655年由雅可希‧凡‧坎彭(Jacob van Comp-en)所設計建造,因為濕地的關係,一共打進了1.3659萬根實木地樁,深入地下21公尺,曾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最初作為市政廳之用。1808年成為拿破崙之弟路易‧拿破崙擔任荷蘭國王時的王宮。威廉一世繼位後,在1813年還給阿姆斯特丹市。1935年,又再度歸為荷蘭王室所有,現被移作王室的賓館。大廳設有御座,以象徵法律的精美浮雕為背景,華蓋上描繪著東半球的地圖,象徵在公元17世紀的荷蘭曾是海上強國;大廳四壁是大理石雕塑,天花板上掛著水晶吊燈,每逢國際性的宴會或重大節日的招待會,大廳燈火齊明,光芒四射。 全部王宮分為五層,最下層有7個拱門,正面有121個窗戶,全宮共有290個窗戶。正面的中央高處,有個塔形的建築物,塔的最高處是和平之神緊握貿易之神的雕像,下面是城市之神,一側是海神。神像下,是個圓拱頂的鐘樓,重38噸。宮內裝潢陳設富麗堂皇,牆壁和天井的圖畫由雷布蘭特三個弟子所繪,作品優美,堪稱世界一流。宮內的「平民之廳」是歐洲最大最寬敞的廳堂,其他豪華的房間也會讓遊客一飽眼福。 港灣大樓(Havengebouw)位於中央車站西面,是幢高12層的摩登大樓,建築宏偉,1960年由著名建築師W‧M‧迪多克(Dudok)和R‧馬格尼(Magnee)所設計,最高兩層四面都是玻璃,內設高級酒吧和餐廳,顧客可以邊進餐飲酒,邊觀賞都市夜景。 手工藝中心(Holland Art and Craft Centre)在中央火車站附近,從17世紀至今的獨特手工藝品都可以看到。它最初由一群富有荷蘭傳統的手工業者創建,內有細工鑄造的金銀、織布、陶器、版畫、木屐、玻璃工藝品、家具和日用品等,還有一些當場製作的各種傳統工藝品。 RAI國際會議中心(RAI Geb-ouw)坐落在市區南方,設備新穎、齊全,擁有12個國際會議廳,以及佔地5萬平方公尺沒有一根支柱的展覽中心;每年在此舉辦100多次各種國際會議,10多次國際性、全國性的博覽會和展銷會。每隔兩年在此舉辦的國際汽車發表會,總會在世界各地掀起一陣熱潮,成為汽車迷最愛談論的話題。 證券交易(Effetenbeurs)大樓位於水壩廣場附近,高達四層樓。建於1903年,內部設有保險公司和各種證券買賣交易所,今日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就源於此。大樓斜對面有以穀物和食品為主的商品交易所(Koopmans Beurs),附近是商業中心。 淚之塔(Schreierstoren)是古代城牆的遺蹟,建於1480年,最先是作為監哨塔之用,現在是一座小型有尖塔頂的建築,位於尼古拉大教堂旁,有兩條運河在此相交擦肩而過。它原係遠眺東港(Oosterdok)的瞭望塔,後來成為漁婦盼君早歸的「望夫塔」。傳說16世紀時,荷蘭航行世界各地的船隻都是從這裡出海,船員的親友們就站在這裡灑淚話別,淚之塔因此得名,現在淚之塔內還掛著描繪當時情景的圖畫。根據歷史記載,當時的監哨塔橫跨舊市區的城牆與運河,而荷蘭語的「悲泣(Schrein)」又正巧是「跨(Schreyden)」字的諧音,因此這座塔便成了「淚之塔」。現在這個觀光景點門可羅雀,這可能與附近淪為毒販出沒區有關。 慕特塔(Munttoren)矗立在卡爾華街南方的鬧區裡,它初建於1512年,1606年加蓋了尖塔,是座八層樓的紅磚建築物。「Munt」的荷蘭語意思是鑄造,塔名源於1670年時,人們在這裡鑄造錢幣。此塔原是市區護城牆中的一部分,1618年的一場大火,將城牆的絕大部分焚燬殆盡,因為這個塔旁設置了消防大隊辦公室,火勢被迅速撲滅,所以倖存至今。現在八邊形塔的天窗上吊著28個排鐘,每週二、五的中午12:30鐘聲便會悠揚地響起。塔頂上還有金光閃閃的咕咕雞風標,會忠實地隨風起舞,非常可愛。夜裡塔外圍閃燦著彩色小燈泡,將整個慕特塔妝扮得風姿綽約。 阿姆斯特丹港(Amsterdam Haven)是國內第二大貿易港,僅次於鹿特丹港。從17世紀的黃金時代至今,一直是城市得以蓬勃發展的根基,向來被視為輸送物資的中心港。過去港灣設施曾被列為世界前茅,但因船舶的大型化、艾瑟爾湖的水深不足等因素,不得不為此港籌建新的運河。1876年,北荷蘭運河完成後不久,北海運河和梅威德(Merwede)運河同時在1892年開通,更由於萊茵運河的完成,使得歐洲共同市場諸國主要都市的水路得以完全聯絡,港口附近400公尺的幅寬也躍居世界第一,10萬噸級的大船舶也能航行。 過磅房(Waag)位於舊城區的新市場廣場上,原稱聖安東尼門,並係建於1488年舊城城牆的一部分,在尼德蘭地區因貿易繁榮的原因,很多城鎮都設有為貨物過秤的過磅房,現在這裡過磅房的二樓是各行會的活動場所。自1975年以來,就成為猶太歷史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叢林公園(Amste-rdam Bush Dark),是一座位於市郊的人工森林。建於1934年,園內培植了150多種能適應荷蘭氣候的樹木。雖然是人工綠地,但其景像無異於自然的森林,有200多種鳥類飛翔啁啾其間,更有700多種奇異罕見的昆虫。這裡面積很大,有湖沼、草地、露營地及運動場。很多德國遊客在假日時,專程駕車前來晒太陽或划船。 馮德爾公園(Vondel Park)是阿姆斯特丹市內規模最大的公園,長1.5公里,佔地面積50萬平方公尺,園內林木濃蔭、四季花開,有無數的水道、噴水池、散步道和紀念塑像,另有一座玫瑰花園及一個夢幻般的茶藝之家,池中的水鳥悠游自在,彷彿置身於天然公園,風信子和鬱金香爭奇鬥艷。從初春到嚴冬,遊人絡繹不絕,或騎著自行車、滑著輪鞋、蹓狗、或躺在草坪上。夏季園內有公開音樂欣賞會、兒童劇場,以及兩年一度令人瘋狂的愚人節節慶。園中央有荷蘭著名詩人馮德爾(Joost Vondel)的塑像,成為公園的精神象徵,園名就取自詩人的姓。 貝吉霍夫(Begijnhof)公園,是市內深處的一座大眾公園,也是市民們偷閒時的靜謐好去處。創始於14世紀,原本是提供給不願進入修道院的獨居女性居住,目前公園內仍完好保存一座建於1475年的木造房舍,是當年女修道院的遺蹟,以及許多16世紀後期到18世紀所建的房子。園內保持肅靜,不歡迎大團體進入。人們走進這裡,會感受到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眼前呈現出一片綠草如茵的中庭花園,周圍遺有15世紀時被大火焚燬的陳蹟。 阿提斯(Artis)動物園坐落在市東郊,是荷蘭人最喜愛的動物園之一。它的拉丁語正式名稱是「Natura Artis Magistra」,被譯為「自然是藝術的導師」。園內擁有7000種以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禽異獸,除了有專供孩子和溫馴動物一起遊玩的迷你動物園外,其他的和一般動物園沒有太大的差異。此外,附屬設施有水族館和動物博物館。附近還有一所植物園(Hortus Botanieus),園內植物多達6500多種。 阿姆斯特丹頑童像(Amster-dam Lieverdje),位於斯普路和卡爾華街交叉處的斯普廣場上。這座靜靜貯立的小頑童像備受市民的疼愛,他那頑皮刁鑽的模樣,栩栩如生,把那種年齡孩子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維妙維肖。它是根據一個流傳的故事塑造的,當年城裡有一位頑皮的少年,平時調皮搗蛋,實際上常常暗中幫助貧病無依的人,並曾經義救動物。他做的這些平凡小事,溫馨感人,被新聞媒介披露後,廣為流傳。1959年,斯普廣場上便立起了這座塑像,以啟後人。 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創立於1877年,是一所市立高等學府。大學附設醫學、經濟學、法學和神學等學院,分散在市區各地。法學院校園在卡羅維尼爾斯堡威爾運河沿岸,附近有許多店舖和學生寄車處。這些店舖都是以學生為服務的對象,每當星期假日或傍晚時分,成群結隊的學生在這裡漫步、購物或小吃,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大學圖書館在辛格運河岸畔,是一座擁有嚴格線條的三層樓建築物,大門屋頂上方雕崁著阿姆斯特丹市徽,由裝飾著3朵十字的聖安東尼盾牌、兩頭站立的獅子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等所構成。 通往法學院的老人之家大門(Oudemanhuis Poot),是以前養老院的大門,建於1601年。以其造型優雅而在現有的大門中傲視群倫。
返回到
阿姆斯特丹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