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馬德里 的原始碼
←
馬德里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名勝古蹟美不勝收== [[馬德里]]素有「西方美術藝術搖籃」之稱,這裡到處都是名勝古蹟,甚至連城內的幾個廣場上的噴泉雕刻,也增添了[[馬德里]]的藝術氣氛。漫步街頭,就像進入時光隧道。矗立街道兩旁的建築物,從公元9世紀時摩爾人所建的城牆,到奧匈帝國、波旁王朝的皇宮,再到現代的高樓大廈,處處顯示出[[馬德里]]的多元性和融合新舊的努力。難怪[[馬德里]]平素之子有「喜悅與滿足之都」的盛名,還曾被聯合國描述為「世界和平的使者城」。 城內教堂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聖方濟各大教堂(Basilica de San Francisco el Grande)建成於1776年,是[[馬德里]]最具代表性的大教堂,位於王宮南方,正面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樣式,中央圖形屋頂直徑長達32公尺,非常雄偉;戈雅等傑出畫家負責教堂內部的裝飾工作,附設的美術館佳畫豐富。教堂周圍有7所禮拜堂,都有圓形屋頂,天花板上繪有名畫。 化身修道院(Monasterio de la Encarnacion)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興建於1616年,收藏有許多繪畫、雕刻,現在被改作美術館,展出16至18世紀的藝術瑰寶,還有許多聖人遺物,最出名的是聖物箱中所藏的聖班達列恩(San Pantaleon)的聖血,每年7月27日會寄蹟地液化。 王室赤足女子修道院(Monasterio de las Descalzas Reales)位於聖多明哥廣場上,是腓力二世的女兒命人於1559年修築的女子修道院。由於從前王宮的女子多在此隱居,因此收藏許多王室贈送的貴重珍品,質和量都相當可觀。歷史上有名的奧地利國王馬克西米連二世去世後,皇后瑪麗和瑪嘉烈特公主晚年都在這裡度過餘生。其間的禮拜堂是18世紀重建的,有委拉斯蓋茲所繪的天花板畫。如今這座修道院的一部分已開放的博物館,陳列著西班牙黃金時代的文物,其中最值得參觀的是豪華的地毯和大畫家的作品,包括天花板和牆壁的居喪畫。修道院裡滿布雕像的小禮拜堂看起來像玩具間。院內金銀珠寶琳瑯滿目,還有許多聖徒留下來的聖物箱。每逢一年一度的聖星期五遊行,這些名貴的藝術品都會被帶到戶外展示,讓民眾觀賞難得一見的「基督伏臥像」。修道院中現在有27位修女,她們從早上6時開始作一天密集的禱告,包括靜默的和出聲的、團體的和個人的。 其他的工作是打掃博物館博物館,為法衣繡邊;為了增加經濟效益,也替服飾公司縫扣子、商標。 聖安東尼奧雙子教堂(Ermita de San Antonio de la Florida)是戈雅祠(Pante﹠n de Goya)的所在地,這裡埋葬著世界著名大畫家戈雅。教堂建於1792至1798年間,曾經充作禮拜堂,並以收藏文雅的繪畫而聞名。在這座建築的穹頂天花板上,有戈雅天花板畫,就是戈雅所謂的培申(Panteon)壁畫,也就是眾神之畫,其中有「聖安東尼奧的說教」、「聖安東尼奧的奇蹟」等作品,令觀賞的人油然沉浸於他的熱情中。每年的6月13日聖安東尼奧節日時,有許多年輕的西班牙女孩在此聚會。因為根據從前女服裝裁縫們的傳統習俗,未婚的適齡少女須將13根針放入洗禮池中,如果針刺到了手指,那麼這個少女會在這一年出嫁,就地向聖人祈福,以求找到如意郎君。 聖伊西多羅修道院(Monasterio de la San Isidro),是1622至1661年由耶穌會信徒所建造,人們進入修道院就可看到正面祭祀著馬德里守護神聖伊西多羅的塑像。每年5月15日,是非常熱鬧的聖伊西多羅節,市民們多參加在守護神草坪上舉辦的朝聖慶典,並飲用修道院小教堂裡頗為神奇的聖水,店舖也在這天出售特色蛋糕、油煎餅和小麵包圈。同時自這天起至6月中旬止,每天都有鬥牛表演、音樂會、露天舞蹈和戶外慶祝等活動。 卡邦內拉斯修道院(Convento de las Corboneras)坐落在米蘭達伯爵廣場上,建於1607年,院內收藏不少具有觀賞價值的美術作品。修復者修道院(Convento de las Reparadoras)位於卡爾托萊捷(Calle Torija)街上,建於1782年,19世紀起才改為修道院,它的前身是作為宗教審判的法庭。 三位一體教堂和修道院(Iglesia y Conven de las Trinitarias)位於塞萬提斯路(Calle Cervantes)18號,建於17世紀,院內的祭壇裝飾和雕塑都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聖米蓋爾大教堂(Basilica de San Miguel)建於18世紀,是座巴洛克風格的宗教建築物,其立面上的曲線組合從建築藝術的角度看,具有相當的觀賞價值。 聖佩德羅教堂(Iglesia de San Pedro el Viejo)也是當地人民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它雖建於15世紀,但是它的塔樓卻是14世紀清真寺的穆德哈爾式尖塔。 主教禮拜堂(Capilla del Obispo)是[[馬德里]]唯一的一座哥德式教堂,其內部的繪畫和雕塑,以及銀匠風格的大門,均有很高的藝術內含。 卡拉特拉瓦斯教堂(Iglesia de Is Calatravas)位於阿爾卡拉大道25號,是巴洛克風格的宗教建築,在19世紀改建時,又注入了新文藝復興風格的成份,它的巴洛式穹頂和主祭壇裝飾非常亮眼。 聖何瑟教堂(Igleia de san Jos﹡)坐落在阿爾卡拉街43號,興建於1730至1742年,也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宗教建築物,是[[馬德里]]市民與上帝最接近的地方之一。 第三尊崇教令基督禮拜堂(Capilla del Cristo de la Venerable Orden Tercera)位於聖方濟各大教堂之旁,是16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教堂中央神壇上方的華蓋非常引人注目。 王宮(Palacio Real)又名為東方宮(Palacio de Oriente),最見是阿拉伯人於18世紀初所建的要塞,1734年聖誕夜的一場大火,燒燬了宮內包括委拉斯蓋茲等名家的畫作,也把哈布斯堡王朝燒得不留痕跡。1737年由腓力五世找來義大利建築師重新加以建造,至1764年由查理三世手中完成,西班牙國王曾在此居住。西班牙內戰期間,國王阿方索十二世被放逐後,王室將部分王宮改為博物館,開始對外開放供人參觀。今日的王宮已不是王室成員的住所,而是接待國賓的地方。這座世界上最富麗堂皇之一的宮殿,是今日歐洲第三大王宮,僅次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和奧地利的維也納皇宮。採文藝復興式樣混合古典式的建築風格,全部由花崗岩建成,佔地極大,建築宏偉,雕樑畫棟,象徵著過去輝煌的波旁王朝西班牙文化遺蹟,因此已成為[[馬德里]]的觀光勝地,是觀光客必到的地方。這座王宮坐落在西班牙廣場西南方不遠處,在黑色與金色交錯的大鐵門內,可以看到王宮正前方的廣場,西班牙歷代國王雕像一一陳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腓力四世的騎馬英姿。廣場兩邊有護衛拱門,宮內走廊兩旁豎立許多石雕像,正中有一排寬闊的石階,用整片大理石砌成,石階上方,卡洛斯國王之像,以君臨天下之姿,俯視著來人。整個王宮共分三層,有2800個房間,其中30間開放供人參觀,因面積過大,特以紅線拉出參觀路線,人們順著方向走,就可將宮中精華收入眼底。100多位管理王宮的職員,認真維持著參觀人群的秩序,每年前來參觀的人超過3000萬。王宮內每個房間都有雍容華貴、別出心裁的吊燈,襯托出整個房間柔和又雅致的氣氛。每個房間的吊燈都不相同,每盞吊燈的形式和式樣也不一樣,有的像彩球,有的似簇花,有的如鳳冠,有的若蜂巢,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燈的大小和房間的空間及容量配置得分外調和。王宮內有2000多個時鐘,大多數是來自昔日「西班牙王國」各屬地的貢品,這些時鐘年代悠久,但都還能按時行走。宮內懸掛著許多壁畫,將它連接起來,足有14公里長;也有許多精英的油畫,多出自名家之手。 在宮內的壁毯博物館內,珍藏有許多精美的壁毯,品質和圖案都屬上乘,在歷史故事的圖案方面,有國宴、戰爭、出獵和審判等;在景物方面有宮殿、山水、佳人和動物等,非常傳神。這裡有世界上最罕見、最有價值的大型壁毯,大多是15世紀用金銀線編製而成,非常貴重。有一幅長約5公尺、寬14公尺的大壁毯,由一人編織了20年才完成。將王宮內所收藏的壁毯和地毯鋪在地面上,其長度有200多公里。 王宮內部陳設仍保持重建前的原樣,舉凡腓力五世的生活起居設施,仍然照舊擺設,以示王朝盛世景象。有一間陳列室展出前朝珍品,還有刺繡、陶瓷、獎牌、藥房和軍械庫等,美不勝收。 這座王宮還有許多造型和線條都非常精緻的雕刻塑像,但最有看頭的是繡帷室內的2500多幅精品,會看得人們眼花撩亂。西班牙國王寢宮和中國廳,也都有可觀之處。歷代西班牙國王所搜集的各種武器、甲冑,還有各種陶瓷餐具等,也是參觀的重點。在金鑾殿中的紅絲絨椅,以獅子扶手代表國王的地位,更襯出它的不凡架勢。殿壁上鑲有12面鏡子,則以不同造型呈現,用意在告誡國王和皇后,要隨時由鏡中反省自身言行。國宴廳可以容納145人的長桌上方,1000支水晶燈同時散放出萬丈光華,碧麗輝煌氣勢,令人瞠目結舌。 皇家圖書館設在王宮底層,藏有繪畫、圖書和地圖等30多萬冊,有15世紀的經典文學作品、樂譜及各類手抄本。在音樂館內,收藏著古代小提琴、鋼琴和吉他等樂器。御醫房裡收藏著眾多古代醫療器械,還有3000多冊古醫書。 王宮內的地下室裡還有西班牙歷代王和后的陵寢各一座,呈圖形,全部用大理石飾金建造,金碧輝煌,非常華麗。歷代國王和王后的銅棺層層分格安置,王左后右,名諱分明,井然有序。現在這座王宮也用來接待貴賓和舉行宴會,並係王室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1999年5月10日,在王宮附近興建地下停車場時,卻挖掘到一座13世紀教會的遺址,大畫家委拉斯蓋茲被證實埋在這裡。 [[馬德里]]另外還有兩座宮殿,其中的帕的(Paxdo)宮殿位於[[馬德里]]西北15公里的帕多鎮上。是1405年時,卡斯提爾國王為打獵而建造的行宮,後來由西班牙國王下令改建為華麗的宮殿,至腓力二世方成為現在的規模。當時是一座被森林掩藏著的堂皇宮殿,現在裡面展示著西班牙的特產,西班牙的藝術精華也有一部分收藏在地,其中有許多名畫值得一睹。 薩爾蘇埃拉(Zarzuela)宮位於[[馬德里]]西郊,建築群依山勢分布排列,隱現於幽邃山石與綠蔭叢中,為新古典主義的樣式,在西班牙內戰中幾乎全被摧毀,1960年由政府重新修復,現為簡樸大方附有林園的建築,目前是西班牙王璜‧卡洛斯一世居住和辦公的地方。 卡薩德甘波(Casa de Campo)是沿著曼沙納瑞斯河而建的王宮別野墅,總面積為174公畝。這座別墅中有許多16世紀的離宮,據說以前[[馬德里]]的上流社會人士經常在此聚會,如今已成為市民的休憩中心。尤其每逢星期日,常常人滿為患。 王宮別墅的公園中有可以蕩舟的小湖,還有經常舉辦樣品及各種展示會的會場。此外,游泳池、網球場、騎馬場、高爾夫球場等,應有盡有。 聖克魯斯宮(Palacio de Santa Cruz)位於省立廣場上,建於1629至1643年間,當時是作為法院使用,現在則是外交部所在地。 烏塞達公爵府(Palacio de los Duques de Uceda)位於主街(Colle Mayor),建於1611年,現在是[[馬德里]]省軍事總部和國務顧問委員會的所在地。 國會宮(Palacio del Congreso)位於聖耶羅米大道(Carrera de San Jer﹠nimo),建於1850年,是西班牙議會的所在地,科林斯式石柱與諅所支撐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主立面,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莉利亞宮(Palacio de Liria)位於普林塞薩街20號,建於1780年,是阿爾伯(Alba)公爵夫人的住所。 格拉西亞騎士禮拜堂(Oratorio del Coballero de Gracia)住於格蘭維亞大道,興建於18世紀末葉,是高雅的新古典建築風格的生動範例,內有精美的美術作品可供觀賞。 聖馬可教堂(Iglesia de San Marcos)坐於聖列奧納多街(Calle San Leonardo)上,建於1753年,1944年被宣布為國家級名勝古蹟,是[[馬德里]]最美麗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之一。 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是馬德里王室最燦爛的一顆寶石,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美術博物館和古典藝術的殿堂,與法國的羅浮宮、倫敦的國際畫廊和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美術館齊名。它坐落在普拉多林蔭大道中段,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為創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而於1785年設計建造的,1819年斐迪南德一世將它改為畫廊,後來屢經擴張、充實和美化,成為歐洲最具規模的美術館之一。它是一座長約190公尺的長方形三層樓寬大的建築物,地板的圖案設計由一塊長方形及兩端的兩個正方形構成。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廳上方的穹頂是透明的,陽光可以照耀整條長廊。博物館前面除了設計整齊的花圃外,還聳立著一尊委拉斯蓋茲的雕像,側門則有戈雅的半身雕像。博物館正面全部由光滑的彩色大理石鋪建,正門有6根大理石長柱,入口處是個高大陽台,兩端有寬大石階上下,屋頂有大小並立的5個人物立像,整個建築氣派、堂皇而典雅。 這是今日世界上收藏12至19世紀西班牙繪畫最完整的地方,包括有奧匈帝國及波旁王朝時代國王個人的收藏品,還收有許多法蘭德斯畫派和義大利畫家的作品。 館內除了經常展示的6000多幅名畫外,還有無數藝術珍品被被收藏在地下室裡,包括有雕刻、陶瓷和珠寶等,是美術及珍寶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寶庫。館內的陳列室共有116個房間,尤其是二樓的中央畫廊,長達110公尺,可謂是美神泛濫之地,琳瑯滿目地陳列著委拉斯蓋茲、魯本斯、戈雅、格雷柯、穆利羅、畢卡索、范戴克(Van Dyck)、左巴朗(Zurbar﹌n)、里貝拉(Ribera)、里巴爾塔(Ribalta)、提香(Titian)、拉菲爾(Raphael)、波提塞里(Botticelli)、法拉安赫里戈(Fra Ang﹡lico)、波許(Bosch)、方德維登(Van der Weyden)、波森(Poussin)、羅 拉里(Lorrain)、瓦特奧(Watteau)、雷布蘭特(Rembrandt)、杜勒(D﹋rer)和孟斯(Menga)等大師的作品,令人流連忘返。 委拉斯蓋茲(Vel﹌zquez)是17世紀最銳利的觀察畫家和有名的宮廷畫師,也是第一個畫平民的畫家和走向民主的啟蒙畫家,以敏銳手法及一流的素描技巧,著墨於光影的表現與用色的精確,而受到世人的激賞。他的作品多以皇族肖像畫為主,然而不同於一般宮廷畫家替皇家隱震揚善的畫風,而是以傑出的素描筆法、精確的構圖、光影表現和色彩的運用,忠實地將宮廷人物的怯懦、貪婪等個性和嘴臉刻畫出來,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因此每天都有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欣賞者。他的畫作中以呈現三度空間的「宮女」(Las Meninas)最為有名,此畫完成於1656年,他在為公主畫肖像時,是透過鏡子呈現皇室真相,受寵的瑪格麗特公主驕縱地等待卑微的宮女奉茶,弄臣、小狗隨侍在側,門後還有探頭張望的人影。 此畫主角明顯,背景則較模糊,公主雖在畫的中央但畫得不大,牆壁正面王和后的肖像都畫得很小,但卻突顯了侏儒宮女美麗娜和她前面的狗,這隻狗畫得最好,牠的神態和狗毛都畫得非常逼真;他將自己也畫進去,高大而眼睛有神,這幅畫精確的構圖給人以無限想像的空間,似在暗喻王室的無道、王權的衰退,平民逐漸翻身,並終得走上民主。 這位巴洛克的繪畫巨匠另一名作「布拉達的投降」也最能獲得觀眾的共鳴。內容是西班牙將領拿索(Nassau)攻佔北方一個小城鎮後,守城市民史皮諾拉(Spinola)獻市鑰投降的情景,勝方士兵個個趾高氣揚,槍尖向上;敗軍則多臉朝地,兵器凌亂,無精打彩。另有「腓力四世年輕畫像」、「紡紗的女人」和「鐵匠舖裡的火神」等名作,分別陳列在11、14A和15室中。但委拉其而蓋茲畫馬的技術始終很差,在他畫中的騎馬畫都將馬畫得太胖,前腳太短、後腳太長,據說都是先畫人物後加馬的緣故。 18世紀天才畫家戈雅(Goya)一生際遇多桀,他是西班牙畫家和版畫家,也是當時最具創造力的歐洲藝術家,1746年3月30日生於薩拉戈薩省的芬德托多斯(Fuendetodos),母親有幾塊地,父親是個有名的鍍金手工藝人。14歲時受父命往藝術領域發展,送往畫家盧桑主持的工作坊當學徒,可惜所學內容都不脫八股的畫法。乃改從何塞魯贊‧伊‧馬爾蒂尼斯(Jos﹡ Luz﹌n y Martinez)學畫。 1763年,17歲的戈雅參加馬德里聖費迪南德皇家學院入學考試,結果名落孫山,3年後再試,又遭滑鐵盧。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到義大利四處旅行,到處欣賞義大利名家的作品,使他的內心燃起了第一把藝術之火,開啟繪畫上的新視野,,巴洛克晚期的動人光線及獨特透視法,尤其是威尼斯畫家提埃波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洛可可風格對他影響更大。1773年,戈雅跟名畫家巴佑的妹妹結婚,不久後定居[[馬德里]],在巴佑力薦下於1775年進入宮廷,開始為聖芭芭拉皇家手工場畫大型的掛毯草圖,並從人民日常生活的工作和娛樂中找題材,他創作的60多幅掛毯草圖,都顯示出明析、單純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此後他開始研究委拉斯蓋茲的作品,並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將皇宮收藏的一批委拉斯蓋茲油畫翻刻成蝕版畫,再參照自然寫實手法於1780年繪成「基督受難圖」(Christ on the Cross),這使他成為皇家美術院的成員,並於1785年升任副院長,1786年正式成為宮廷畫師,他在宮廷中擔任了整整25年的首席畫家,親自目睹當時荒淫無道的宮廷腐敗生活,而畫出了充滿嘲諷的畫作,如「卡洛斯四世家族像」等。1792年底在安達魯西亞的一次獨自旅行中,突然染上重病,差一點命喪黃泉,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癱瘓在床上,既聾又啞,乃辭去美術院院長的職務。此後腦部一直有嗡嗡作響的毛病,與人溝通時,多用手勢或手寫的方式;這個意外,就成為他繪畫生涯的轉捩點。1793年7月戈雅返回[[馬德里]],進入畫壇上的「黑暗時期」,透過「農神吞噬他的兒子」(Saturno Devorando a un Hijo)、「與死亡之戰」(Duelo a Garrotazos)、「船舶失事」、「瘋人院子」、「監獄內部」等題材,表達出內心的恐懼和憂慮,畫中人物面貌猙獰,藉以影射社會病態及人性的黑暗,用比例極大的黑色,成功地令觀者徨恐不安。後來他進一步擺脫束縛,一步步地揭發動亂中的西班牙危機、拿破崙派的殘忍、內戰的可怕、被捕民眾的恐慌、火災的禍害、偷竊、搶劫、強姦和謀殺等的醜陋面。 嚮往民主的戈雅本來是認同法國拿破崙爭取民主的主張,但當拿破崙率軍進攻西班牙,到處燒殺擄掠,他才對拿破崙由英雄式的崇拜到幻滅,因而畫出了「1808年5月2日」描繪太陽門前法軍血腥屠殺[[馬德里]]市民的畫作。在這幅法軍槍決馬德里市民的畫中,故意把執行槍決的法軍畫得陰暗並低頭看不到臉部,表示他們是奉命殺人身不由己;而等待被槍決的民眾卻畫得比較明亮,有的已經中彈倒地,有的恐懼得用手掩住臉部,有的舉雙手朝天似在祈求上帝原諒這些身不由己的劊子手。這張畫是戈雅所有作品中很少見的露出雙手的畫,在他的其他畫作中每個人都是只畫一隻手,據說因為畫人的手是他最弱的一環的緣故。此外,他畫耶穌也很特別,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都比較胖,胸部無傷口,手腳也沒有血。75歲後,經過晚年失聰、喪妻等多重打擊,戈雅遠避鄉間小屋安度餘年。1820至1823年間,他幾乎與世隔絕,全心投入創作。1824年僑居法國波爾多,直至1828年4月16日逝世,享年82歲。他無懈可擊的技法令人難忘,不但影響了19世紀後期的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1860年代的印象主義,甚至影響了20世紀的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在普拉多美術館的一間陳列室裡,展出兩幅最引人爭議的「穿衣的瑪哈」(La Maja Vestida)和「裸體的瑪哈」(La Maja Desnuda)名畫,被稱為不朽之作。 據說當時身為宮廷畫家的戈雅,受艾爾巴侯爵之命,為寵姬瑪哈畫像,不料倆人日久生情,經常在畫室偷情幽會,他一時興起,神來之筆,畫出一幅風華絕代、美豔無比的貴婦。這幅瑪哈裸體畫骨肉均勻,香臍一點,酥胸畢露,斜臥香榻,繡枕墊腰,膚色柔美,栩栩如生。畫成後宮廷大嘩,侯爵也起疑心,遂打算次日前來索畫。尤雅得到密報後,將裸畫密而藏之,但是為了交差,居然在一夜之間快馬加鞭地繪出了「穿衣的瑪哈」,不但平息四議,同時也打消了侯爵的猜忌,並盛讚他畫工精巧,一時傳為美談。 魯本斯(Rubens)是巴洛克巨匠,也是法蘭德斯最重要的畫家,不但在畫壇上引領風騷,同時還是個優良的外交官,周旋在法國、義大利、英國和西班牙間。他曾在西班牙留下很多作品,內容涵蓋了神話性、宗教性、寓言和風景等,都蘊涵他精力充沛的特性。宗教畫方面有「東方三王來拜」(La Adoracion de los Reyes)和「聖家族與聖安娜」(La Sagrada Familia y Santa Ana)為代表,神話作品中以美麗和歡樂的「三女神」(Las Tres Gratias)最為有名,他們豐滿富活力的身體,以及敏感的曲線帶動優美波浪似的韻律,讓冰冷的石頭立刻鮮活了起來。「巴里斯的裁判」(El Juicio de Paris)描繪特洛伊戰爭的源起:在金蘋果之爭中,牧羊王子巴里斯在維納斯、希拉和雅典娜三美間選擇最美麗女人的畫面。 在普拉多博物館內最引人的畫作,是格雷柯(Greco)畫的「參加婚禮的貴族」,畫中一個削瘦有尖鬍子穿白袖黑袍的人物,手腳畫得很長,眼睛會跟著觀眾走。 布恩雷蒂洛博物館(Cas﹠n del Buen Retiro)是普拉多博物館的分館,位於本館東北方三分鐘步程處,展出19世紀以來的西班牙繪畫和雕塑作品,其中鎮館之寶是一幅膾炙人口的畢卡索(Picasso)巨作「格爾尼卡」(Guemica)。此畫的主題在表達戰爭的殘酷與好戰者的不智,由於他一向反對當時統治者佛朗哥的政治理念,為了避免藝術遭到政治因素的迫害,這幅畫曾和草稿一起寄放在紐約現代美術館中達43年之久,因為畢卡索在遺囑中說明需在祖國得到民主後才可返國,因此直到佛朗哥逝世5年後,名畫才得返國,其時代意義更受全球矚目。 現代美術館設在大學城的一座花園裡,園內綠草平整得有如地毯一般,花木扶疏,鳥聲婉囀,很多地方點綴著極具藝術趣味的噴泉和現代化造型的雕刻。這座美術館造型簡單、大方而美觀,牆壁用茶色玻璃構成,大門正面牆上有一系列三大幅名畫,其中的「畫家和模特兒」,是畢卡索的作品。每幅畫中都有一個張口結舌、揚眉瞪眼、手持畫筆的畫家,面對著裸體模特兒描繪。模特兒的眼睛、臉孔、胸部、手和腳等,都被描繪得非常誇張,頗有點妖魔鬼怪的味道。但仔細一看,就能看出畫中那三名畫家的全神貫注,以及少女模特兒的羞澀、老模特兒的精明。所有神態無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彷彿就要走下牆壁,重歸凡間俗世一般。 國家裝飾藝術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rtes Decorativas)位於布恩雷蒂洛博物館北面,主要展出一些皮革製作的工藝品和裝飾品,以及各式各樣的絲帶和布料等;還有16、17世紀西班牙式的古老家具,以及各種各式的玻璃器皿等,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最值得參觀的是世代的室內裝飾,如巴洛克式的寢室,16世紀的西班牙式大廳。裝飾美術館內,每一室展示著不同時代的物品,每一室都代表一個時代的裝飾風格;很值得室內設計師和愛好此道的人們參考。 塞拉伯博物館(Museo Cerralbo)是塞拉伯公爵捐款修建的,裡面展示著各國名畫家的傑作。除了荷蘭、法國、英國名家外,還有西班牙著名畫家格雷柯、委拉斯蓋茲等的作品。這座博物館的前身就是塞拉伯公爵的宅邸,所以其中還收藏著當年公爵家的豪華器具、陶瓷器皿、古藝術品、織毯、古玩、寶石和古老的時鐘,屬私人收藏,也會令遊客流連忘返。 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院博物館(Museo de la Real Academia de Bellas Artes de San Fernando),是[[馬德里]]歷史最悠久的一座美術博物館,據說它原係18世紀中期創立的聖費爾南多美術學校,自從創校後,西班牙美術界頓時活躍起來,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現在這裡在兩層樓的35間展覽室中,展出16到19世紀西班牙繪畫,以及法蘭德斯畫派、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畫家的作品,並展出雕塑和瓷器。在繪畫方面,主要收藏有戈雅、里貝拉、左巴朗、穆利羅、魯本斯、委拉斯蓋茲、范戴克和達之西等大畫家的名作,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里貝拉的「從良婦升天」、左巴朗的「阿隆索虔誠的眼神」、穆利羅的「聖安東尼奧給窮人吃飯」、委拉斯蓋茲的「菲力浦四世」、魯本斯的「蘇姍娜和老人」和戈雅的「自畫像」等。 浪漫派博物館(Museo Rom﹌ntico)是由英克蘭公爵損贈,落成於1924年,主要收藏19世紀的家具、繪畫和其他藝術作品,尤以1814年到1860年浪漫主義黃金時代的各種作品,如當時的家具、油燈、陶瓷和時鐘等。繪畫方面包括有拉臘(Larra)的肖像和結束他自己生命的手槍。 拉薩洛‧加爾迪諾博物館(Museo L﹌zaro Galdiano)由拉薩洛所捐獻,他是位實業家、文學家和藝術愛好者,生前化了大量金錢和很長的時間來收集美術品和古玩,後來將自己的宅邸及全部的收藏品捐給政府,闢為美術博物館供民眾參觀。其中收藏有七寶陶瓷器皿、象牙雕刻、玻璃藝品、青銅工藝品、珠寶、鐘錶、金銀製品、琺瑯製品、家具、武器和繪畫等,多彩多姿,並且每一樣物品上都標有來歷。在繪畫方面數量雖不多,卻都是大畫家的作品,有格雷柯、左巴朗、穆利羅、委拉斯蓋茲和戈雅等的名畫;還有魯本斯、克拉納哈、布契(Boucher)、狄勒、雷布蘭特和葛利斯等畫家的作品。一樓的七寶陶瓷古玩,收集了拜占庭時代至16世紀的古董。 其中的葛利斯(Juan Gris)的法國知名的畫家,原名荷塞‧維多里諾‧岡薩雷斯(Jos﹡ Victoriano Gonzalez)。1887年3月23日出生在西班牙馬德里商人之家,排行13。小時家境富裕,後來家道中落。自幼喜穿軍服,打扮成士兵的樣子;7歲進入小學就顯露出對繪畫的興趣,以至作業簿上都畫滿了圖,對美術以外的功課都心不在焉,最後家人只好讓他學美術。 1902年考入公立馬德里美術學校,畢後替一些雜誌和書刊畫幽默畫和插圖。為了實現繪畫上的理想,並苦於[[馬德里]]的資訊貧乏,在姊姊的資助下,於1906年帶著簡單的行李到巴黎去闖天下,抵達巴黎後,口袋中僅剩16個法郎。他人窮志不短,對藝術的追求非常執著,住進蒙馬特區一所名叫巴托─拉瓦(Bateau-Lavoir)流動洗衣店的廉價藝術家公寓裡,成為畢卡索的鄰居。他的工作室真是家徒四壁,異常清苦;但是當時住在蒙馬特區的其他藝術家們也都是一樣,情況好不到那裡去。 家馬特區的生活對於磨練藝術家來說,真是苦樂參半,他們一年到頭洗冷水,在火爐邊堆置卷卷畫布,沾滿了灰塵;靠在街頭賣畫和為遊客畫人像素描過日子,完全浸淫在有趣的環境中。這一帶詩人、作家、畫家、藝術家、藝評家、收藏家,及畫商雜聚,他們長期交往,激辯藝術,使他在此一地一住就是14年。 葛利斯初到巴黎就密切接觸畫壇逐漸發展中的立體派,不久就和創立立體派的畢卡索和布拉克結成3人幫,但直到1911年他才真正成為立體派的主要戰將。畢卡索和布拉克結識龐大的藝術家群,和許多藝術工作者連手,共同進行立體主義運動。葛利斯則擅長繪畫理論,把立體派的創見加以系統化,使它能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因此有助於立體主義的傳播。他不喜歡瘋瘋顛顛,更看不慣放蕩不羈,但卻非常歡迎藝術家朋友仍到他那裡聚會、辯論、聽他們層出不窮的主意,因此他大多數時間都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度過。 這位畫家的畫風受塞尚(C﹡zanne)的影響很大,他曾說過:「塞尚以瓶子為圓筒,我則以圓筒作瓶子。」他的畫素淨得令人讚嘆,表現絕妙的古典風味。大約在1910年,他放棄了自然主義,改用立體派的畫法。1912年,他第一幅受塞尚影響的油畫問世。他發狂地熱衷於繪畫,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取代,但在他有生之年有兩位女人伴他走過一生,前一位和他生個兒子,一旦很快就分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3年,他和何西蒂(Josette)結婚,直到生命結束。同年葛利斯遷往法國色列茲(C﹡ret)後,畢卡索和雕塑家馬諾諾(Manolo)也搬來同住,並持續了好一陣子;這期間開創了綜合立體派,主要特點是創作經武拼貼畫,採用專業裱貼技法,為他的畫作增添新的元素,利用純繪畫素加以綜合,創造實體的形象,將構思和數學計算與直覺和感受融匯於一體。之後,認識了畫家馬蓋特(Marguet)和馬諦斯(Matisse),並和他們持續長久的激辯藝術。第一次世界大戰真是藝術界的黑暗時機,藝壇充滿了悲觀主義色彩,大家蒙受戰火的煎熬,很多藝術家遇難或受傷,布拉克馬也生命垂危,畢卡索躲到小街去,立體主義運動也自然地停擺了。 在砲火下,他和妻子住在博利(Beaulieu),那裡聚集了雕塑家里普希茨(Jacques Lipchitz)和女畫家布朗恰(Marta Blanchad)、梅津格(Metzinger)和杜蓮娜(Turena)等。1920年1月,葛利斯一部分作品在法國和瑞士展出,但他已染患肋膜炎的絕症,進入德農(Tenon)醫院治療,直到同年8月才出院,因而錯失了佛朗哥舞台的設計工作,改由畢卡索接手。他的醫生勸他休息,同年10月間再進行一次外科手術,並留院觀察。儘管病魔纏身,不斷地啃蝕他的健康,但他仍然工作不懈,又為將在巴黎凡爾賽宮表演的蘇聯芭蕾舞設計路易十世的服裝圖樣,另外也為古諾德(Gounod)的歌劇鴿子(La Paloma)工作。自1921年開始,他改變了綜合立體派的獨特表現技法,從此畫風更加舒展奔放。 1924年5月15日,他忍痛在索伯納(Sorbona)主講「繪畫的可能性」而聲名大噪,法、法和希臘等國都聞名來邀,使他的經濟情況日益改善;他的朋友康衛勒(Kahnweiler)更著論為他的藝術意念宣傳:「立體派藝術家的貯備調查」。然而他的健康日益惡化,從氣喘到巨烈的疼痛,聲聲刺入心扉,臨終前還想將「方形的胸,安置個圓形」,念念不忘立體主義的概念。1927年5月11日,病逝於家中走廊上,只活了40歲,可謂英年早逝,為國際藝壇上的一大損失。 索洛亞博物館(Museo Sorolla)是專門收藏名畫家索洛亞作品的美術博物館,它的前身就是索洛亞的故居和工作室,目前展出他的大部分作品和他的朋友們的朋友們的畫作,並展示他以前的畫室和圖書室,且都按原樣保存下來。國立工場博物館(Reat Fabrica de Tapices)中收藏著戈雅等畫家作品的底稿,遊客們還可在織物工場中參觀18世紀以來的各種工業製造過程。美洲博物館(Museo de Am﹡rica)展出從史前到現代的美洲考古及與人類學有關的文物,主要在展示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美洲遺蹟,其中有中美洲黃金時代的土著文化遺產,以及西班牙殖民時代的文化和民藝品,還有哥倫比亞土著民族的黃金寶石,秘魯的印迦文化,南美各民族的土器、木工藝品、馬雅人手繪的民族畫卷等。 國立考古博物館(Museo Arqueol﹠gico Nacional)是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豪華建築物,國立圖書館也位於這棟建築物中,圖書館二樓的地圖室內,出售戈雅版畫的複製品,上面都蓋有博物館的公印。考古學博物館中展示著公元前至公元19世紀的古代遺物,範圍廣泛,包羅萬象。最值得一看的是展示伊比利半島古代資料的第二室,這些古物充分顯示了古代土著受到腓尼基人、希臘人等的影響。其中的艾爾恰(Elche)婦女雕像,被推測為公元前5世紀伊比利人的古代雕刻。此外還有帕扎(Baza)婦女像和柯斯蒂(Costig)頭等。西哥特時代的古物中,有個嵌滿璀璨寶石的「誓願王冠」,異常華麗,價值無法估量。展出的西班牙陶器中,有引進阿拉伯技法的馬尼塞斯陶器及泰艾爾陶器,很有觀賞價值。地下室內有史前時代阿爾塔尼亞人壁畫的複製品,與原物一模一樣,分毫不差。 提森‧波聶米撒博物館(Museo de Thyssen-Bornemisza)號稱[[馬德里]]的美術館三角洲,它的位置在普拉多美術館右斜對面的街角上,是世界級的私人收藏館,在1972年秋季,是世界級的私人收藏館,在1972年秋季開放給遊客觀賞,館內空間全部採用淡橘調,光線柔和。它的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最為精彩,印象派各大師的作品無不令人驚嘆,反印象派的表現更是傑出,接下來的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乃至普普藝術的收藏更是重量級的。美術館共分三樓,收藏有從13世紀到現在的藝術品共800多件。一樓藏品最精彩,有畢卡索、達利、米羅、布拉克(Braque)和蒙德里安(Mondrian)等19至20世紀現代美術大師們的作品。二樓有17世紀的荷蘭繪畫,並有戈雅和梵谷的作品。三樓是以杜喬(Duccio)為始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至16到19世紀的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的繪畫。此外,館內還展出許多雕塑、木刻、織毯和其他的藝術品。 國立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與普拉多美術博物館相距約500公尺,佔地3.6萬平方公尺,可以說是西班牙的國立現代藝術館,乜是全世界最大的藝術中心之一,內部陳列許多現代藝術品,以及達利、米四維等人的繪畫,還有許多前衛藝術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現在藝術中心內也有豐富的存書和演講廳,時常舉辦各種短期現代藝術展,如繪畫、雕塑、影像、照片和電影等,是個很有規模和活力的現代藝術中心。 鬥牛博物館(Museo Taurino)也是西班牙境內最大的鬥牛場,可容納2.5萬名觀眾,裡面展示著西班牙的鬥牛歷史,以及鬥牛技術資料。博物館室外的鬥牛場是圓形露天沙地,直徑約80公尺,四周設有1公尺多高的綠色擋板,供鬥牛士遇到危險時躲避之用。擋板外面設層層梯形看台,台下有牛圈、小教堂和急救室等。 城市博物館(Museo de la Ciudad)展示主題全部是與[[馬德里]]城市風貌有關的雕刻、照片、城市規劃、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和民俗民風等資料。軍事博物館(Museo del Ej﹡rcito)的展品超過2.7萬件,包括歷史上西班牙軍隊所使用的武器、制服、文件、旗幟和相關的繪畫和雕塑。 海軍博物館(Museo Naval)位於普拉大道5號,展出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和文物,以及古代和現代西班牙海軍的軍艦模型。 哥倫布蠟像博物館(Museo de Cera Colon)位於哥倫布廣場對面,陳列著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至今,西班牙各方面偉人和名人的蠟像,如卡洛斯一世國王和索菲亞皇后,正在伏案創作「唐吉訶德」的塞萬提斯,以及正在創作「格爾尼卡」的畢卡索等,莫不栩栩如生。 奇洛特博物館(Museo Chicote)坐於格蘭維亞大道,它是個歷史悠久的酒吧,是昔日藝術家和鬥牛士們經常聚會的地方。 托雷多門(Puerta de Toledo)坐落在[[馬德里]]的老城區,也就是所謂的拉丁區(La Latina),這一地區完整地保留了古老街區的傳統風貌,建於1817至1827年間。 藝術科學館是西班牙名建築師卡拉特拉瓦所所設計興建,於2005年10月8日由王后蘇菲亞主持落成啟用典禮,外型非常新潮,內部館藏豐富,成為[[馬德里]]亮眼參觀點之一。 阿爾卡拉門(Puerta de Alcal﹌)坐落在獨立廣場上,曾經是阿拉岡通往馬德里道路的城門,興建於1778年,是[[馬德里]]著名的歷史遺蹟。 馬德里大學城(Ciudad Universitaria)也是觀光客不可錯過的地方,這裡林木茂盛、環境幽靜,交通方便,大理石拱形大門頂上有武士戰車四馬奔騰的銅雕巨像,是紀念西班牙內戰結束的凱旋門。大學城裡的馬德里大學,是一所男女合校的國立高等教育機構,也是歐陸著名學府之一,同時也是一所極負盛名的天主教大學,建於1836年,設有法學院、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等19個學院,173個科系,46個附屬研究機構和專業訓練學校,有13.2萬名學生,5500多位師資、校內宿舍幢幢,校區遼闊,環境非常幽靜,一派古老氣氛。校園內設有劇院、咖啡館、超級市場和校區公園等。這所大學的學生不分國籍,都採用學分制,只要學分修滿就可以畢業。學位只分學士和博士兩種,沒有碩士學位。在大學內無論是大學部還是研究院,都沒有訓導的行政體系,學生的品德考核全部是由「學生宿舍(Colegio mayor)」來評定的。如果一個學生不被學生宿舍所接受,便等於受到了退學的處分。這裡的學生向學校申請事宜,需用公文的呈式,並加上印花;每個辦公室外都有校工一名,穿著袖口鑲有金邊的制服,頗富古趣。大學城附近有一所中國書院,是天主教人士等募基金建立的,專供中國留學生免費膳宿之所,有名額限制,由教廷發給津貼。 烈士谷(El Valle de los Caidos)位於[[馬德里]]西北方60公里處,距離伊斯柯里亞宮約8公里,是於山壁之間鑿洞闢建的紀念教堂,頂上有高達150公尺全世界最大的十字架紀念碑,遊客可搭乘纜車登頂瞻仰十字架紀念碑及使徒雕像。它由佛朗哥元帥所造,用以紀念在西班牙內戰中為國捐軀的50多萬英靈,因此又叫做革命先烈祠。在山壁之間鑿洞闢建的紀念教堂,事實上就是佛朗哥本人的陵墓,它依山傍水,地形優越,建築因地制宜,長達260公尺,聘請多國建築專家參與設計,動用了20萬名戰俘和政治犯,耗時19年餘才告完成。這座紀念性建築耗資億萬,融合了新舊建築藝術的優點,經過精心策劃,終於又為[[馬德里]]近郊增添一處傲人的參觀點。 紀念堂前面有一長形通道,分為兩段,前段門廳長約30公尺,寬約24公尺,全部用大理石鑲壁鋪地,並用花崗石砌成拱頂,工程細緻浩大,兩壁鑲有大理石碑,說明建築用意及經過;後部通道長約61公尺,寬約15公尺;前後兩段用名貴的鐵柵門隔開。通道內部牆壁及拱頂都是由大理石飾金和各種雕塑構成,極具藝術美感。兩壁鑲有多具功勛名將塑像,神態威嚴,栩栩如生。後祠是圓形正殿,高約30多公尺,直徑也有30多公尺,全部用花崗石砌造,配以大理石地面,內部金碧輝煌,按宗教儀式布置,莊嚴肅穆,四周壁畫也是神蹟故事,有精緻的聖母慟子石雕及12聖徒浮雕。正堂的頂端有馬賽克瓷磚鑲崁成的「最後審判」和「聖母昇天」圖,全部出自當代西班牙名畫家的手筆。牆壁內及地下室裡是存放近5萬名陣亡將士骨灰之處,佛朗哥元帥的靈棺則安置在教堂中堂的大理石地板之下,大理石地板上則有銘文標誌,供人憑弔。 [[馬德里]]郊區另一觀光勝地的聖羅倫佐(San Lorenzo)市,坐落在[[馬德里]]西北方50公里處的埃爾伊斯柯利亞(El Escorial)山上,這個長滿松樹的小城,雖然居民不到1萬人,但都具有都市的精緻生活水準,這裡吃得又好又便宜,西班牙各地名菜應有盡有,馬德里人週末最喜愛來這裡大快朵頤。當地咖啡屋大都是採用19世紀末式樣的裝潢,設計擺置高雅、講究氣氛,常常營業到清晨兩點。城中有一所馬莉亞克利斯汀娜大學,是一所具有如英國劍橋大學氣氛的學校,附近的書店彷彿讓人走進幾世紀前優雅的圖書館中。城中還有一座1770年查理三世修建的打獵城堡,它彷照義大利南部的建築,粉彩的顏色、熱情的色調,讓人感受到地中海的特色。山城內花園裡飄著200年的柏樹香,讓人沉浸在虛無飄渺的夢幻中,忘記了今昔何年何月,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了16世紀富饒的西班牙王城。 這個城市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是距離[[馬德里]]75公里、名聲遠播的伊斯柯利亞(El Escorial)宮,它是集修道院、教堂、博物館、圖書館、墓園和國王避暑行宮於一體的宮殿,是為了紀念西班牙軍隊於1557年打敗法國侵略者,而由腓力二世於1563年下令建造的,並於1584年完成。 它本是腓力二世的私人修道院,建院目的一則是為了紀念1557年的聖奎丁大捷(San Quentin),二則是想在離首都不遠的地方找個能獨處清靜之處,三則作為修道之用。由於他潛心修道,以侍奉上帝為職志,所以在建築的設計上力求簡單穩重,一反當時文藝復興的華美,但仍經歷兩位建築師,耗時21年,動用國家10%預算才告完成,曾被譽為世界八大驚奇建築之一,建材主要採用附近瓜達拉瑪山上方黑色岩石,在陽光的照耀下會閃閃發亮。在宮的四角建有尖塔,就像四根粗壯的旗桿,直指雲霄,更顯得建築群的不凡。 這麼修道院王宮長206公尺,寬161公尺,共有6個中庭、16個庭園、300個房間、2000扇窗戶、86組樓梯、15個修道院、13個禮拜堂、89個噴水池。整個建築以希臘十字式為主體,中央是高約92公尺的半圓形大穹窿,四角各建一座塔樓,加上廊道和副堂,由鄰山望之,猶如一個巨大的十字架,聖靈之氣不蘊而生,它的雄偉和富麗堂皇不亞於梵蒂岡。教堂裡的塑像和壁飾具有濃厚的義大利風格,聖壇兩側有數尊跪姿銅像,神態虔誠,代表腓力二世及其家人。為了方便修道院,腓力和兩個女兒的房間分置在修道院兩側,有門可通教堂,房間擺設非常簡單,面積只有兩坪左右,簡樸的格局,為古今中外皇室中所僅見。 這裡也成為腓力二世收藏私人珍品的地方,這些收藏品都是最上等的名家藝術品,光是畫作就達1600幅,數量非常懾人,主要有西班牙名畫家委拉斯蓋茲、格雷柯、里貝拉,威尼斯名畫家提香、丁托萊多、維洛尼茲和法蘭德斯的畫家魯本斯、范德魏登等的作品。范德魏登最有名的「耶穌受難圖」就是收藏在這裡。腓力二世後的歷代國王也都把此地作為收藏珍品的地方。除了藝術品,這裡還有一套世界最豐富最齊全的文藝復興時期書籍,以及海權時代的西班牙擴張戰役圖,圖上可見台灣的輪廊。 伊斯柯利亞宮內還有一個音樂博物館、陳列數支史特拉第瓦里古名琴。宮內最大的廳室改建成圖書館,幽長的走廊加上彩繪的屋頂,使這座圖書館看起來非常富麗堂皇。圖書館屋頂呈現船隻倒置的造型,繪出了古今人類追求知識的景象,包括埃及科學家、希臘哲學家、宗教的聖者和航海的新發現,充分展現了腓力二世的世界觀。館內收藏有4742件手稿和四萬本書籍。 在宮內教堂地下的墓園,保有四世紀以來西班牙王室的遺風,旁邊的祭壇上供奉著歷代君、后的肖像,還有聖者的骨灰和遺物。這個八角形的皇陵,是17世紀時加蓋的,除了祭壇及樓梯各佔1面牆外,其餘6面牆由天花板到地面,分層存放著包括伊莎貝拉女王在內的歷代君王棺木,就連入口的大門上方,也放置了幾口備用的空棺。 一樓後方有皇親國戚的陵寢,也有妃妾和早夭皇子、公主們的陵墓。傳聞中的大劍客唐璜(Don Juan Tenorio)也是長眠於此,他的棺蓋上躺一白色美男子雕像,手持劍、腳下躺獅,手上戴了16隻戒子,30歲時出征凋逝,令人扼腕。傳說在這個地下墓園裡還有兩個空著的華麗大理石棺柩,是留給現在國王卡洛斯夫婦用的。 眾議院大廈位於市中心,是巨大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物,給人一種豁然開朗又莊嚴的觀感。正門兩旁分別蹲著一頭大銅獅,造型威嚴不可一世,據說是用1860年非洲戰爭中繳獲的大砲澆鑄而成,藉以顯示當年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力量。正門前是6根大理石圓柱,頂部一組浮雕的圖案,象徵著西班牙的憲法、自由、公正、和平、科學和富裕。正門下面還有兩扇銅門,平時緊閉,只在國王蒞臨或舉行重大慶典活動時才開啟。整個建築呈半圓形,就像一座環繞的天文館,氣勢恢宏。大廳設有580個席位,執政黨為「紅魔」,反對黨為「藍座」。主席台上懸掛西班牙國徽,兩旁矗立著統一西班牙的天主教國王和王后的雕像。拱頂繪有曾經為西班牙民族團結統一有重大貢獻的伊莎貝拉二世女王的畫像,周圍簇擁著哥倫布、塞萬提斯等歷史名人。這裡擁有大批珍貴的油畫和歷史文物,並有藏書20多萬冊的眾院圖書館。在眾議院休會期間,可供遊客參觀。
返回到
馬德里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