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阿斯旺聞名於世== 阿斯旺(Aswan)是埃及南部阿斯旺省的省會,以花岡岩採石場和通往努比亞的水運碼頭而出名。這個城市在埃及歷史上曾經繁榮興盛一時,古稱西耶納,因盛產象牙、黃金、黑檀木等,故在古王國時,一些遊客順著尼羅河尋找閃亮的黃金和廉價的奴隸。他們向尼羅河中游探險,並在埃利潘蒂尼(Elephantine)駐腳,為島上駐軍提供了補充的兵源。他的一面守護邊界,一面興建埃及的宗教建築,這些神殿神廟主要是祭奉地主神克努姆及其妻薩蒂斯(Satis),因為人們認為賜給眾人福祉的是萬能的神克努姆。原來古王國時期,阿斯旺與其所屬的埃利潘蒂尼島都是世襲首長制,他們主要職責是對尼羅河的監視測量,如果埃利潘蒂尼南端的尼羅米特水位上升到當時的24腕尺,那麼農用灌溉水將很充沛,豐收有望;若低於上述標準,災難會降臨埃及。他們就是把這些河流水況通報給各地,讓興修水利和耕種的人能早作防範。政府官員也據此預計可向國人徵收多少稅賦。但有一次,連續7年水位都低於水準,尼羅河沒有定期氾濫,穀物稀少,蔬菜歉收,全國呈現饑荒現象。國王見景,詢知是羊頭人身的克努姆掌管著這條大河,於是備下豐盛的供品,虔誠祈求祂讓尼羅河氾濫,作物可以播種並得以收成,民眾生活有靠,並承諾祀奉各類俱全的供物,果然大河重新氾濫了。於是國王和歡欣的國民蓋起了許多供奉克努姆的廟宇殿區。 後來新王國時期的圖特摩斯三世、阿孟霍特普三世、拉姆西斯三世,以及亞歷山大四世和凱撒大帝等,也都在阿斯旺建蓋神廟。在托勒密王朝和羅馬人統治時代,這裡因是戰略要地而成為主要軍事驛站,並派有重兵把守;公元5世紀後成為主教座堂的所在地。公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人佔領,改城名為「阿斯旺」,是阿拉伯語中「大門」或「起點」之意,這因為此地是從尼羅河谷地前往南方努比亞地區的起點站。另外,古代的天文學家認為北回歸線通過這裡,而著名的地理學家厄拉多塞(Eratosthenes)也是以此地為起點,來計算地球的周圍。有影響的諷刺詩人維納利斯遭放逐後最終在此逝世。據殘留於阿斯旺的文物和陶器碎片可知,舊時這裡商業交易很盛。如今則是行政、貿易和工業中心,還是個非常好的冬季旅遊勝地。 阿斯旺位於東經32度53分、北緯24度5分間,地處尼羅河第一大瀑布下游東岸,即埃及東南,北距首都開羅達960公里,擁有32.8萬多名人口。氣候宜人,冬季暖和乾燥,經常碧空萬里,景色非常優美,是人們理想的消暑勝地。 它是埃及重要的電力工業城市,擁有阿斯旺高壩水力發電廠,發電量居非洲第一,提供了埃及大部分所需電力。此外,還建有鋼鐵、煉鋼、製鋁、製革、化肥、水泥、紡織和製糖等廠,以及生產大理石和花岡岩的採石場。並大力發展養殖業,在石場附近的納琴水庫中放養了大量的淡水魚,建起了冷凍加工廠。市裡還矗立著一座珍藏著許多本省歷史文物的埃萊方丁博物館。阿斯旺又因是非洲內陸入口處、貿易中心和觀光旅遊地,是埃及與非洲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重鎮,也是通往蘇丹的門戶。整個城市顯得欣欣向榮,市區建設既保留了歷史遺跡,又具現代化風格。這裡有「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的神殿神廟,也有希臘托勒密王朝、羅馬和阿拉伯時期的古老建築,另外還有尼羅河對岸的王陵、科普特教會的修道院等。 尼羅河穿城而過,河畔性格平和的努比亞人,頭上頂著貨籃的婦女,令人賞心悅目。河心錯落著一座座小島。河岸橙紅色沙丘上遍植棗樹,樹下散布著零星的宅第和古樸的房舍。市區彎來曲去的小街旁,烏黑的店面破敗不堪,多數拐角口都蹲著面色黃黑的老人,像乞丐更像打盹;灰頭土臉的小孩成群結隊擁上拉著觀光客的衣角;路邊小凳子旁的小火搭子,男人伸著菸管就著火抽大煙;偶然幾個披著頭紗婦人在昏暗的路燈下匆匆走過;構成一幅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對外交通相當發達,建有國際機場,闢有數條國際航線,每天還有埃及航空公司的班機與開羅連絡,航程只需1小時15分鐘。在水運方面,遊客可以乘一年四季都有的浮盧客或遊輪沿尼羅河順流而下,直至開羅。陸路方面,交通形式多元,有長途巴士、5人服務座車(Limousine)、計程車、或最可靠的火車。從開羅乘觀光火車到此,要16個小時的車程;搭乘臥鋪式的特別快車,可節省3個小時的車程。 這個城市也有許多飯店供遊客選擇,其中坐落在市中心的五星級凱特拉克(Cataract)豪華觀光大飯店,有224間高級客房,黃昏時,遊客可以在客房窗口上,欣賞美麗的夕陽,或飯店不遠低岸處、充滿埃及特色的浮盧客。阿斯旺奧伯萊(Aswan oberoi)也是五星級觀光大飯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埃利潘蒂尼島上,共有150間有新式設備的優雅客房。卡拉卑斯拉(Kalabsla)四星級大飯店,共有120間客房,各種服務設備齊全,令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此外,當地還有許多不同等級的觀光飯店,以及價位符合不同消費層次的其他旅館。 大部分星級旅館附有餐廳,供應適合各地遊客口味的菜餚。街上也有許多各異特色的餐館,非常方便。娛樂活動場所眾多,且各大旅館和遊輪上都設有活動休閒中心。阿斯旺還是個購物天堂,主要市場是在艾伯特塔利爾街(Sharia Abtal el Tahrir),有各式各樣的香料、藥草,既滋陰又壯陽;還有印著金字塔的T恤和其他半寶石、工藝品。市郊的達洛市場也很出名,有賣號稱是古墓中挖出來的石片斷瓦、棉製品、棉花、黑壇木杖、針織無邊帽、紙莎草、籃子、棗椰、芙蓉紅茶等有濃郁非洲特色的物品。 當地有許多天然景致和古蹟。其中尼羅河第一瀑布是河流流經此地河道變窄,寬度只有兩公里,水流衝擊眾多河流中的花崗石,形成很壯觀的湍流。過阿斯旺後上溯到蘇丹的喀土穆,又形成5個大瀑布。不過古代埃及的國王們,都是以征服第一瀑布作為擴張勢力的重要目標。同時第一瀑布的水被埃及人列為「聖水」,可以生飲。 當地主要的景點有花崗岩採石場(Granite Quarries),位於市區南面1公里處,乘車1小時可達,是古代採石場的遺址,當時各種色彩的花崗岩、硬砂岩、赭石、雪花石膏和其他石礦都從這裡開採,昔日埃及建造的每座神殿、神廟、石像,都或多或少地用上這個採石場的石料,埃及現在見到的方尖碑,以及由不同原因而分置於紐約、倫敦、巴黎、羅馬、伊斯坦堡等地的方尖碑,全部從此地產生。至今採石場還能見到一座未完成割離工序的紅色岩石質方尖碑,因龜裂有瑕點,故被棄用在零亂的石堆中。這塊石碑如完成,將長達41.75公尺,重1100噸,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不過古人如何採石,眾說不一,最可靠的說法就是把方形尖碑與岩體相接地方,連續深鑿好幾個小洞,然後打入木製楔子,等到它濕脹之後,再剖石而開。 阿斯旺高霸(Aswan High Da-m)位於城南,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古代由於尼羅河每年7月從衣索匹亞平原嘶叫而下,按期氾濫造就了河谷及三角洲大量淤泥堆積,形成肥沃的土壤;10月退潮後,人們就播種、成熟、收穫。6、7月份間止耕,土地受太陽曝曬,使蟲害絕跡,洪水下洩3個月,一切又循環開始。但喜怒無常的洪水常肆意妄為,不規律發水,造成早災和洪災的悲慘情況。為了治理尼羅河,自古以來,每個王朝的統治者都想方設法興建溝渠,運河等進行引水,減少災害。19世紀穆罕默德•阿里執掌政權時,重修古運河,並調撥資金興趣堰壩,以便貯水,使夏季早期也能夠植種一些短期經濟作物如棉花和米等,使經濟得到發展。 英國佔領期,也注意對尼羅河的科學控制。1902年在離城5.6公里處建第一座阿斯旺水壩(舊壩),高53公尺、長2152公尺,可貯水53億立方公尺,可發電34.5萬瓩,灌溉農田57萬公頃,1912年和1932年又進行了兩次水壩加高工程。到了納瑟執政時,希望建座新阿斯旺高壩,但缺少資金和技術,美國有意援助埃及的這項宏大計劃,但由於納瑟不願放棄美蘇冷戰時期不結盟的政策,美國就斷然撤消一切援助,而前蘇聯隨即給埃及提供了所需的貸款和工程科學技術,並於1960年根據土壤力學原理在東經32度52分、北緯23度57分間破土動工興建,3萬名工人運來了大量的碎石、岩塊投入河中,築起長達900公尺、寬4023公尺、高約300公尺的堤岸;四面鑿建了4條運河,使暴虐的河水馴服改道;東邊設置12座渦輪機。到了1972年,用了10年時間、耗資高達10幾億美元的阿斯旺高壩終於竣工,它寬有3200公尺,高達110公尺,壩長3930公尺,壩頂是寬40公尺可雙向行駛的高速公路,壩基厚達980公尺,體積為4260萬立方公尺,每年可以提供740億立方公尺穩定可靠的灌溉用水,年發電100億度,除了供應本地電力外,還通過兩條500瓩高壓輸電線輸往開羅和下埃及。從此,尼羅河水量能夠進行控制和預測,使埃及免遭水災侵襲。還可使灌溉區擴大,增加可耕地300萬平方公里,使農業得到發展。它還給新興的工業,如化肥、水泥、鋼鐵等工廠提供了所需的電力,偏遠農村也實行了電氣化,生活品質得到提高。以前洪水浸泡的土地,現在也蓋了房屋。不過高壩也造成另外問題的出現,耕地因長期過量灌溉,導致地層過於潮濕;太陽曝曬下,水分蒸發,鹽度失衡,造成土壤流失。雖然當局曾想建排水系統,以利土地養分保存,但費用比造水壩還要高。又因土壤過於貧瘠,需投入巨額經費改造,才能用來農耕,所以只好作罷。 這裡也有不少景點可供參觀,大壩旁建有一座蓮花狀的埃蘇紀念碑,以紀念前蘇聯的幫助,以及無數完成此壩的辛勞者。壩後方還形成長達800公里的納瑟湖,一直延伸到蘇丹境內,景色壯觀迷人。湖中繁殖有1萬多頭鱷魚,經常在淺灘上曬太陽,有時難免傷人,但埃及政府仍下令禁捕。有些鱷魚長命百歲,體長4公尺以上,每年一頭母鱷可下蛋3600顆。據說鱷魚皮是高級皮件材料、油可製藥、肉可壯陽。 市內阿斯旺博物館(Aswan Museum)展出古代阿斯旺及努比亞的手工藝品,包括古埃及的武器、陶瓷及日常用品,每件展品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說明。 埃萊方丁博物館位於市南,館內藏品不少,最引人的是一隻鍍金的公半、羊木乃伊、耀眼的寶石、珠寶、刻著神秘圖案的護身符,以及「努比亞遺跡搶救運動」中搶救來的文物等。 阿迦汗陵寢(Agka Khan Mau-soleum)位於阿斯旺的一個山丘絕壁上,這座圓頂墓俯視著日夜流動的尼羅河與美麗的阿斯旺城。墓內安葬著阿迦汗三世,他祖先是有名的法蒂瑪家族,繼其父成為伊斯蘭教什葉派伊斯瑪儀(Ismaili)派的伊瑪目不久,即成穆斯林的領袖。去世後,第四十八任宗主穆罕默德•沙赫(Muham-mad Shah),以及三世王的追隨者為他修建此墓,與河東岸他先祖的陵墓相似。附近有許多土耳其人的葬墳。 卡瑟爾伊賓(Qasr Ibrim)位於尼羅河東岸,由於高壩的興建,現已成為只擁有3塊巨岩的島嶼。在羅馬時期,曾是重要軍事據點、大砲基地及宗教中心。遊客從中間岩峰上廢棄的城鎮裡,依稀可辯出新廟、大教堂等殘跡。考古學家在此曾挖掘出土一批文件,但至今還未被完全解讀出來,這些文件內容有阿拉伯文、科普特文、希臘文和古努比亞文,它包括私人信件、官方法律文件和8∼15世紀時的書籍。 阿布辛貝(Abu Simbel)是埃及兩座著名神廟的遺址,位於東經31度38分、北緯32度22分間,北距阿斯旺280公里,南離蘇丹45公里,就在高壩南面尼羅河上游的努比亞地區。如從阿斯旺出發得花上16小時車程;要想迅速抵達的話,可從開羅、盧克索或阿斯旺乘飛機前往;乘舟順尼羅河而上也一樣能到阿布辛貝。 早在公元前13世紀,埃及十九王朝的法老塞提一世,就開始在此地籌建大神廟,至拉姆西斯二世執政時,這裡蓋起多座神廟神殿,而其中最有名的是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神殿,以及其愛妻奈芙妲莉(Nefeteri)皇后神殿,它們都是在尼羅河西岸砂石峭壁上鑿建出來的。拉姆西斯二世神殿是阿斯旺最壯觀的紀念建築,它伸進岩體65公尺,總高33公尺,寬達38公尺,建於公元前1275年,被發現於1813年。二世王的神殿門前正面矗立著4座大小一致的法老王坐像,像腳中鑿刻著比例小了許多的其母和妻兒石像。每個法老王坐像兩耳間距為4公尺,像身高達20公尺。左右各兩個石雕的入口處上方,有眾神之王阿蒙的浮雕。進入殿內,大廳兩旁各有4尊法老王站姿石像,顯得英氣逼人。像後直立著列柱,後壁上刻滿敘述不同內容和千姿百態的浮雕圖案,北面石牆、天花板和石基上,刻繪了法老王率軍同西台族人英勇作戰的內容,場面生動壯觀,有肉搏戰、行進中的部隊、軍官視察士兵軍營生活、農夫慌張地把農家唯一的寶貝羊群趕到山上,以及狡猾的俘虜奮力推倒馬車後倉惶逃跑等,令人如身臨其景。 神殿中庭還含有一座聖殿,這是後來才被考古工作者發現挖掘出來的。它深入岩體內,殿裡供奉4座坐姿的神明,分別是孟斐斯的普塔、底比斯的阿蒙、奚里阿波力斯的太陽神,以及被崇奉為神的拉姆西斯二世。 後殿還有4尊雕像,一尊是拉姆西斯二世像,另外3尊為阿蒙神和日、月神石像,祂們肅穆地靜立著。令人讚嘆的是一年一度的2月21日法老王生日這天,清晨5時48分,第一縷陽光會準確地依次從神像掃過,20分鐘後消失,整個過程只有月神立於黑暗中,從未受陽光拂照,因祂是埃及的夜神。二世王神殿充滿了埃及人民智慧的體現,是建築風格、雕刻藝術與天文科學最典型最完美的結合。 不過後來神殿奇觀消失了,那是由於阿斯旺地區在20世紀先後建起了兩座大水壩和高壩,引起尼羅河水位上升,阿斯旺以南的大片土地被河水淹沒,地處尼羅河畔的阿布辛貝神殿有遭滅頂的威脅。為了拯救寶貴的文化遺產,埃及政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由50多個國家共同出資3600多萬美元,並由專業工作人員進行史無前例的古蹟拆遷工作,他們用電割方法把石體建築分割成塊,編上號碼,然後轉移到離原址不遠,但地勢高出90公尺的安全地帶,重新裝接起來,這雖使千年古神殿免遭水難,但卻將每年準時降臨石像陽光弄差了一天。原來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神殿設計者,已能精確地運用天文、星象、地理學的知識,把神殿設計成只有在拉姆西斯二世生日(2月21日)和奠基日(10月21日),旭光的萬道霞光才能從神殿的大門射入,穿過65公尺深的殿廊,撒在神殿盡頭拉姆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雕像都享受不到太陽神賜予的這種厚愛,古埃及人就把這一奇觀發生的時日叫做太陽節。現代的科學工程師已竭盡一切努力,太陽節的時辰還是被錯位而挪後了一天。 在大神殿右側約90公尺處,還有座山神殿,這是二世王為奈芙妲莉所建,據說這位王后貌美如花,是法老成群后妃和多達200個兒女中最被鍾愛的人。小神殿僅10公尺寬,顯得小巧別致,殿正面有6座高約10公尺的雕像,左右兩尊和中央兩尊都是二世王石像,另外兩尊是王后石雕,其腳邊還有數尊小王子雕像,鑿刻手法細膩,面容泰然自若,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精品,神殿牆壁上刻著國王夫婦的名字。 象島(Island of Elephantine)是上埃及尼羅河的一個河心島,大多數遊客塔乘浮盧客帆船來訪,這裡只有一個可以停泊的碼頭,不過島上古蹟不少。從埃及古王國時代開始,一些帝王就陸續在島上建造宏偉的神殿和廟宇,島北面是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的神殿,西岸石崖上也鑿有這兩個時期許多王室貴族石墓。到了第十八王朝,阿孟霍特普(Amenhotep)三世法老王執政期間,更在島上大興土木,建蓋多座神殿神廟,其中奉祀著大瀑布區的牧神克努姆和其妻薩蒂,其中以薩赫勒附近的女神阿魯克特的殿宇最大。島上還建有博物館,內存這裡的一些文物古蹟。此外,島上有兩個努比亞人村落,約有2000人口。島南端還有「尼羅米特表」,是古代測量尼羅河水位而劃在石壁上的刻度,並依此得知河水會否氾濫。刻度上的數字,用希臘及埃及文書寫而成。 菲萊(Philae)島的經緯度為東經32度53分、北緯24度1分,位於大瀑布上游,北距阿斯旺15公里,是尼羅河中的小島,島長450公尺,寬150公尺,素有「尼羅河珍珠」之稱,在2700多年前就是一座神聖的島嶼,島上有許多古廟群,因此又叫做「廟島」。 在島上的許多古廟群中,最出名的古蹟是菲萊神廟,又叫做愛希斯神殿,建於公元前350年左右,當時是古埃及最後一位本土法老尼克塔尼博(Nectanebo)統治時期,但神廟內的主要建築都是托勒密和羅馬時期的產物。 公元前30年,埃及進入羅馬時代後,羅馬統治者為了順應民意,繼續進行這座神廟的建築,但是在200年後,埃及人逐漸失去了對古代宗教的興趣,但基督教仍然在埃及紮下了根,這座神廟曾一度成為基督教堂。 根據神廟的壁畫表明,直到公元5世紀,努比亞人最敬拜的是愛希斯(Isis)女神,菲萊神廟就是以愛希斯為主神,她在古埃及的宗教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太陽神的女兒、冥神奧西里斯的妻子和妹妹、鷹神霍魯斯的母親,還是死者的保護神、偉大的愛情神和母親神。努比亞人尊她為所有女神的創造者,公元前7世紀努比亞人在底比斯(盧克索)建立的王國後,愛希斯女神的地位更為突出。希臘、羅馬時期還尊她是海員的保護神,並能醫治百病,甚至能起死回生,有許多病人遠道前來禱拜,希望能夠擺脫病痛。神殿內她的塑像有單獨的、也有懷抱嬰兒的,殿裡也供奉其子霍魯斯和哈托爾女神。 殿宇經過托勒密王朝歷代統治者和羅馬皇帝的增建,最後形成典型的羅馬風格,至今保存完好。殿旁有許多小廟、神龕和入口處的石牆上有大型石刻雕像,有的內容講述了在托勒密王朝時,麥羅埃王國同埃及臨時合併成一個國家的歷史事件。殿前廣場立有雕鑿精美的石柱,足以證明古埃及建築藝術的高超,並可從中看出古羅馬建築風格對其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 1902年阿斯旺大壩的舊壩建成後,菲萊島及島上的神廟逐漸被湖水淹沒;阿斯旺新壩建後,新舊壩之間每天水位落差高達6公尺,對神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197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下,埃及決定將整個神廟群搬移到距離菲萊島300多公尺處的阿格凱亞(Agilkia)島上。拯救神廟工程開始後,施工人員先用兩年的時間,用鐵板將菲萊島與湖水隔開,然後抽乾了島上的湖水,將神廟切成3.7363萬塊石塊,再按菲萊島的形狀改造阿格凱亞島,然後在阿格凱亞島上重新組裝神廟,並於1979年完工。 島上還有許多古蹟值得觀賞,其中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屋大維神廟廢墟坐落在島的東北部,僅存的紀念碑上記述了公元前29年屋大維成功地平熄了埃及人叛亂的歷史。神廟廢墟東北方是舉行盛大宗教儀式時進入阿格凱亞島的狄奧克里安大門(Diocletian Gate)。 哈托爾神廟(Temple of Hath-or)壁面浮雕著娛樂神貝斯在歡樂地跳舞、嬉笑和彈奏著樂器。卡拉伯沙神廟(Temple of Kala-bsha)原本是在菲萊島上,後來也被搬遷到阿格凱亞島上。 哈德連拱門(Arch of Hadrian)是羅馬統治時期所建,石頭牆壁上刻有哈比神將壺中河水倒出來的情景。 圖拉真涼亭(Kiosk of Trajan)或稱祭堂,位於小島東岸,也是島上有名的建築。它呈正方形,沒有屋頂,上方四周用掌形石柱圍起,這種石柱在古埃及建築中經常可見。 尼克塔尼博亭(Kiosk of Neta-nebo)在阿格凱亞島的西南角,是島上最早的建築物,是希臘托勒密時期前最後一個古埃及法老尼克塔尼博、在公元前350年左右所建,100年後托勒密二世法老又重建了這座小亭,原有14根柱子,現在只剩下6根石柱,柱頭上是另一個埃及著名女神,荷魯斯神的妻子、美麗和愛情象徵的哈特荷拉女神的頭像。牆上的雕刻則反映了尼克塔尼博法老和托勒密法老祭祀眾神的場景。 西柱廊在尼克塔尼博亭前方沿著島嶼邊緣處,長近100公尺,置有32根不同形式的石柱。柱廊天花板上裝飾雄鷹和繁星的圖案,牆上的窗口可眺望尼羅河美景,石柱和牆壁上繪有羅馬皇帝祭神的場景,屋大維皇帝也出現在畫中。沿著西柱廊走到底,有個地下通道通往尼羅河旁的一口水井,它與尼羅河相連,裡面劃有刻度,用來測量河的水位。 東柱廊始於努比亞人的阿司努菲斯(Arsenuphis)神廟廢墟,托勒密王朝為了贏得努比亞人的好感,也同樣供奉努比亞地方神。東柱廊還沒有完工,17根石柱中只有6根有柱頭,有的石柱甚至沒有任何裝飾。東柱廊附近有努比亞人的曼都里斯(Mandulis)神廟廢墟,後面正對著伊姆荷太普神廟。伊姆荷太普是古王國時孟菲斯沙卡拉階梯金字塔的設計師,中王朝時期他被尊為醫神和人與神之間的使者,到了托勒密時期,他已經成為眾神之一,那時埃及各地的病患千里迢迢前來,討一碗曾潑灑在醫神雕像上的聖水治病。 托勒密二世門位於伊姆荷太普和菲萊神廟之間,裝飾精美,門上的雕刻反映了托勒密二世被愛希斯女神帶到她神廟前的情景。雕刻中神廟入口石獅邊有兩座方尖碑,其中一個方尖碑的碑文是神廟的祭司向托勒密八世法老提出控訴,說是神廟的供品已被官兵和平民掠奪一空,用以沖抵他們在朝拜途中的開銷。 聖西蒙修道院(Santa Simon Monastery)屬於科普特教派,建成於公元7世紀前後,院中壁畫都保存完好。這是上埃及最典型雅緻的修道院,代表著早期修道院的建築形式。在塞維魯大帝及戴克里先皇帝時代,大多數基督教徒慘遭殺害,少數倖免於難的基督徒就逃至尼羅河左岸的沙漠地帶,在山坡平台上建造這座修道院,過著嚴謹的生活,後因水源短缺而離開。 除了這些遺跡,尼羅河西岸還有不同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和墓地,阿斯旺的首長和他的官員們也都把墳墓安在這裡的懸崖峭壁上。 基欽納島距阿斯旺兩小時車程,是座風景優美的島,英國人基欽納任職埃及總督時,把此島建成一個頗有名氣的植物園。埃及人為紀念他,於是命名為基欽納島,現在島上各種草木茂盛。 達洛市場在阿斯旺郊區,每日清晨開市,每週二和週日最為熱鬧,所賣的物品有蔬菜、牲畜及手工藝品等,每個攤位上的貨品都充滿異國情調,所以有許多外國遊客來這裡購物、或感受氣氛、或攝下埃及人的習慣、風俗和愛好。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