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瑞士 的原始碼
←
瑞士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琉森市是觀光聖地== 琉森(Lucerne)是瑞士中部的城市、琉森州的首府,德文名字爲Luzern。坐落在琉森湖西北岸的羅伊斯(Reuss)河出口旁,東北距蘇黎世僅六十公里、西到伯恩一百一十公里,是一個旅遊中心,同時也是重要的行政區,琉森州最高法院和聯邦保險法院都設在這裡,商業、銀行業和保險都很茂盛。當地人口六萬二千多,大部分都說德語,是瑞士德語區,信奉天主敎。 這個城市歷史悠久,八世紀時是一個教士駐地,十二世紀末期成為城市,一二三○年左右在聖哥達(St. Gotthard)隘口開通後,歐洲的整個交通線轉移方向,位於聖哥達隘口北面山腳下的琉森,自然佔地利之便的光,而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貿易中心。一三三二年,琉森加入聯盟,到一四一五年城市已經擁有今日琉森州的大部分土地,直到一四七四年至一四七七年的勃艮第戢爭前,琉森一直居瑞士各城的領導地位。十六世紀時地位逐漸被蘇黎世所取代,但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又成為各天主教州的中心。一七九八年到一七九九年的短短幾個月間,琉森還一度是赫爾維蒂共和國的首都;一八○三年,復為州首府;一八四八年邦聯形成時,琉森在瑞士的地位已日益衰落。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八年時,這裡才成為聯盟當局的總部,此後又成為瑞士意外保險機構(Swiss Unfallversicherungsanstalt)和聯邦保險法院(Fedelal Versicherungsgericht)的總部。 這個城市約在全國的中央,海拔四百三十九公尺,氣候舒適,十二月最冷的時候,最低溫是攝氏零度至五度;七月份最熱,氣溫為攝氏十五度至二十五度。交通無論是火車或巴士都十分方便,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接近阿爾卑斯山脈,便逐漸成為登山探險的基地,現在無論是上鐵力士山、皮拉特斯山,或者爬少女峰,幾乎大家都以這裡為起點,因此琉森是一個依靠觀光旅遊業生存的城市,並且是瑞士最大和最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美麗的琉森古城,沿著羅伊斯河的兩岸和琉森湖畔興建,重山包圍,風景壯麗,無論站在那裡取景,照下來都是一幅叫人心動的畫。 這座富有傳奇性的城市,在民主自由奮鬥的歷史中,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民族英雄威廉泰爾用箭射兒子頭上蘋果的故事。但在文化教育方面,水準也特別高,有州立和市立的學校,也有瑞士中部運輸學校、瑞士天主敎聖樂學校、瑞士中部理工學院、瑞士食品和旅館業服務學校等,還有各式各類保存他們文化敎育遺蹟的博物館、公園。 羅伊斯河從琉森湖向西流出,穿過琉森市,把市區分爲南、北兩部分,北面有市區古老的舊城,仍保留有一段十四世紀的城牆,叫做穆塞格城牆(Musegg Wall),牆高八百七十公尺,連接著九座纖細高聳的塔樓,從河邊向東北隨著坡度向上延展,除最南面靠河的諾里(Nolli)塔是圓形外,其他的塔都是四方形,依次爲曼里(Mannli)塔、瞭望(Luegisland)塔、守望(Wacht)塔、古鐘(Zeit)塔、護城(Schirmer)塔、火藥(Pulver)塔、聚風(Allenwinden)塔和代合利(Dachli)塔,每一座塔樓因其功能不同,型式也略有變化。 到這裡參觀,還可以沿著城牆走,居高臨下,可以俯視市景,也可以看見中世紀遺留的幽靜胡同、文藝復興時代的廣場和巴洛克式的房屋。這裡有鋪著石板路面古雅的小巷,紅色山形牆的屋宇,入夜後被九座瞭望台照亮的一堵圍牆,以及那屬於中世紀氣氛和風格的各式敎堂、建築、古蹟,都屬於人類珍貴的遺顏。市內大部份建築不高,都是三、五層樓的十八世紀建築,看來卻很雅致。 琉森最早的旅店建於一八四五年,此後又有不少觀光大飯店相繼成立,總數共有六十多家,大多數建在面對陽光和阿爾卑斯山的湖泊右岸。五星級大飯店都分布在琉森湖北岸,從西往東相距不到一公里遠,分別是瑞士宮廷(Schweizerhof)大飯店、國家大飯店(Grand Hotel National)、宮殿(Palace)飯店和卡爾登提伯利(Carlton-Hotel Tivoli)大飯店等。 四星級飯店莫洛波大都會(Monnpol & Metropol)位於火車站旁,是觀賞湖、河及主要跨湖大橋的最佳地方。此外,還有歐洲(Europe Grand Hotel)、古希城堡(Chateau Giitsch)、大使(Ambassador)、蒙塔納(Montana)和新湖堡(New Hotel Seeburg)等二十多家飯店。 這個範圍面積不大的城市,除了上述觀光大飯店外,另外還有三、四十家大小飯店分布在市內。在湖北岸的汽艇小碼頭旁,有威廉姆(Wilhelm)水上餐廳,供應正宗的法國菜、德國菜、瑞士特有的乳酪(起士)鍋,也可以吃到中國菜。通常一般旅館都提供大陸式早餐, 包括牛奶、果汁、麵包和蛋等;在五星級飯店內則有非常豐富如自助餐般的早餐,一般來說,光是水菓就夠人享受了。 琉森的主要街道,集中在河口附近及火車站周圍一帶,河口北岸以卡貝爾廣場、天鵝廣場、法爾肯廣場的三點畫一個大圓圈,是市區最熱鬧的區域。橫街直路都是購物街,規模不論大小,櫥窗布置都很誘人,名牌專賣店、皮鞋、衣服、珠寶、超級市場,一應倶全,通常台灣旅客都在這裡僅有的一家大超級市場,購買巧克力和紀念品。 市內的景點大部分都在北岸,除古城牆外、市政廳(Rathaus)是一幢四層樓並擁有一個塔樓的宏偉建築,斜截頭式的鞍式屋頂是琉森當地傳統的形式,但其外牆卻又有濃郁的文藝復興風格。門前是廣寬的市府廣場,南側緊臨著卡貝爾橋,廣場的西角,有市府橋與南岸直接相通。 琉森市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就算是卡貝爾橋(Kapellbucke),因爲Kapelle在德文的原意是敎堂,所以又稱爲敎堂橋。這條斜跨在羅伊斯河上的古橋建於一三三三年,至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是瑞士非常著名的一座木橋 ,也是全歐洲最古老的木橋。從十八世紀以來,卡貝爾橋和它旁邊矗立在河中的水塔,組合成琉森市區、乃至瑞士的風景象徵,是世界遊客到瑞士後不會遺漏的景點,在旅遊旺季裡,平均每分鐘就有一部相機在拍卡貝爾橋,以木橋爲背景的照片和明信片,已廣泛的流傳到了全世界。琉森人對卡貝爾橋更是情意深切,在他們的領帶、咖啡杯和盤子上,都印有卡貝爾橋的圖案。 一九九二年的八月十八日晚上,一場無情的大火將卡貝爾橋燒燬,消息傳來,令瑞士人和世界遊客爲之惋惜震驚,每天還有成群的人來到現場憑弔它的不幸。琉森市政府決定要它重生,集合全市最好的木匠,重新規劃施工,並接受各方捐款。發行卡貝爾重建紀念郵票、協助募款,由於媒體報導,各界紛紛解囊玉成。經過六個月晝夜趕工,卡貝爾橋終於在一九九四年的四月十四日,重新對外開放。包括落成典禮在內,共耗資三百一十四萬瑞士法郎。 幸好這座橋於一九六九年全面維修前,曾拍下橋的每個細部存檔,這次火災重建,才得以恢復原貌。琉森爲了讓全世界遊客都知道卡貝爾橋的重新開放,隆重的舉行了儀式,邀請了二十三個國家的六十七家媒體的記者到場採訪。典禮以充滿戲劇化的方式進行:首先有一群魔鬼從橋下划著輕舟鑽出來,舟上白煙滾滾,火花亂射,象徵卡貝爾橋的失火。接著,一條「琉森龍」從空中噴著煙衝入水面,一架瑞士飛機低空掠過橋上空,表明這座橋從中古世紀一直邁入現代科技社會的漫長歷史。來自瑞士各地的祝福人們也身著瑞士傳統服飾,吹起只有在重要慶典上才會出現的阿爾卑斯山長號角,十分熱鬧。 這座橋原是琉森城牆的一部分,是防禦外侮的設施,木橋長兩百公尺,有兩處曲折,在羅伊斯河面上又轉了個大彎,沿橋紅瓦屋頂,在每根屋衍橫樑上,都畫著一幅不同的壁畫, 共有一百一十幅,紀錄著琉森和瑞士的歷史。以前這上面本來是一九五五年琉森市政府所懸掛的圖畫,大火中有七十幅被燒毀,更有多幅遭竊,因此這次木橋重建,是直接畫上去的。 一旁的水塔位於河的中央,是八角形的石頭建築物,中世紀時它本來是一座抵禦外侮的瞭望台,後來又充當金庫、關押政治犯的牢房和行刑室,以及保存市政府資料的檔案室等,在火災也被波及,已同時修復。 橋事滄桑,一切歸於平靜、尖塔橋影掩映河中,不時幾隻白鴿飛掠而過,一盆盆似錦繁花,簇擁在橋身兩側,把琉森市裝扮得更爲嬌媚。橋下幽靜的河面上,常有從琉森湖追逐遊魚而到這裡的三、兩隻天鵝,當志得意滿之後 ,又昂首挺胸,優雅的游回湖中。來到橋上,憑欄欣賞,美景當前,橋左火車疾馳而過,瑞士的古與今,似乎都在那一剎那中。 馴鹿廣場(Hirschen Platz)位於市政廳西側,廣場上有許多彩繪外牆的房子,有的細緻優雅、色澤淸淡,有的鮮艷大膽,奇形怪狀;甚至有一家的牆上,祇要不是窗子的地方,都畫上了大紅大綠、大型的妖魔鬼怪和人、神等畫像,令人嘆爲觀止。其中十二號的格爾德林屋(Goldlinhaus)的內庭,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市政廳東側是畢卡索博物館,這裡收藏了不少他各時期的畫作。再往東行,經過一幢代表性的傳統古宅(Zur Gilgen-Haus),是市區著名的天鵝廣場(Schwanen Platz),正對著全城主要的跨湖大橋(See-Brucke),是整個市區無論南來北往都必須經過的交通要道,廣場上有許多公車站牌,靠湖的一側樹蔭下設有供遊人休息的椅子,湖邊熙來攘往的行人、觀光客、川流不息。許多人是逛街購物累了來此 歇腳,也有人坐在湖邊的椅子上,在這全市欣賞風景最美的角度,專心的望著遠山近湖,湖上無數天鵝,風姿綽約的戲水,時而昂首遠望,似乎牠偎依在這琉森湖中,對這周遭美景從未厭倦。 霍夫大寺院(fiofkirche)興建於公元七三五年,是舊城內著名的建築,爲祭祀琉森的守護神而建,十七世紀時這裡發生火災,僅殘存哥德式尖塔,災後將寺院重新改建爲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內部用文藝復興後期的雕刻加以裝飾。寺內有一架出廠於一六四〇年的大風琴,音色優美,聞名於世,它共有四百九十五支音管,每年在「琉森音樂節」中擔任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大聖堂(Collegiate Church)在大寺院南側,距湖邊不遠,以前原是本篤會修道院,後來成爲世俗正統的基金會。騎樓式敎堂園區中,有一個角度是觀望湖景最美的地方。 位於羅伊斯河南岸,隔河與市政廳相對的是耶蘇會天主堂(Jesuit Church),始建於一六六七年,一六七八年完成,是一幢雙塔式建築,這似乎在提醒人們,在宗敎改革之後,琉森還能留下忠實的天主敎信仰者。 州政府大廈在天主堂旁,是一幢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建於一五五七年至一五六四年。從州政府往西行不遠,歷史博物館(Historical-Museum Lucerne)坐落在河邊的穀糠橋(Spreuerbrucke Mill Bridge)旁,這條橋的式樣與卡貝爾橋很相像,是市內第二座有頂的木橋,橋上有一幅以死亡爲主題的繪畫作品,是梅格林格(Kaspar Meglinger)所作。 華格納博物館(Richard Wagner Museum)位於市區南岸東端一處突出琉森湖中似半島的地方,這裡綠樹成蔭,花草茂盛,是一個美麗的湖畔公園,附近有遊人如織的提比遜沙灘,十九世紀德國音樂家華格納就曾經住在這裡三十六年,他說:「琉森愜意的溫暖,使我忘了我的音樂!」事實上琉森給了他許多靈感,他的三首代表作「齊格飛」、「諸神的黃昏」和「名歌手」都是以琉森作爲背景。 這幢宅邸改爲博物館後,館內珍藏著華格納的樂譜、手稿和他生前所使用的各種樂器。 交通博物館(Swiss Transport Museum)位於琉森湖東北岸,隔湖與華格納溥物館遙遙相對,它是市內一座極具特色的博物館,也是歐洲最大的交通博物館。這個龐大的博物館把全人類自古到今的交通工具發展都搬進來了,乘坐小火車行走一公里的路程,可以看到館內超過六十個火車頭,瑞士特有的爬山齒輪火車、馬車等,還有一個跟哥達鐵路同樣大小的模型:四十部以上的小轎車、賽車、欖車和卡車,其中還包括瑞士本國製造的車子。 航海部展出水上交通工具,包括每一種航海器的實物,如原始蒸汽船、引擎等,也有的使用透視畫和幻燈、影片來詳細介紹。 航空器部分更是多采多姿,從用模型的模型動作來說明飛行器的滑行起飛,到整個蘇黎世機場航管塔台搬進館內,模擬指揮三十五架以上飛機起降的千鈞一髮情景,令人驚嘆。在太空飛行部分,更可以眞實的看到所有環行在地球軌道上的東西,水星太空艙、一大塊月球岩石、一套最初的太空人在月球上穿的太空衣和多枚人造衛星:三百六十度的立體電影,讓人身歷太空飛行的情景中。 傳播媒體運用的所有方式、途徑,往往是依賴最先進的科技,館內有一個大型的電視攝影堋、錄影室和副控,遊客可以在這裡一圓電視工作的夢:坐上導播台,你將指揮一切電視進程,接衛星、取鏡頭、指揮現場,一如到了一座大電視台的副控室。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世界上第一部電話,每一個階段不同的通話器材,電訊交換機的日新月異,以及瞭解拿起話筒打電話,如何到達對方的整個過程。整個館資料的完整、設施的齊全,眞可以說是全世界交通、電訊活的課堂。所有的展示,引領著你從過去走向未來,從地面玩到太空,可以把現在人類交通賴以使用的所有過程作一個淸晰的認識。 玩累了在館內所設的餐廳、點心飮料店休參息一下,也可以在野餐區與親友野餐小聚;或試乘園區的歐洲貝爾(Belle)餐車,享受一餐火車觀景大餐:大公司、行號業務考察、團體旅行,也可順便在這裡多達四間、視廳設施一流、容納四百人的會議廳中舉行會議。 漢斯艾尼(Hans Erni)博物館成立於一九七五年,是紀念琉森的藝術家及作家漢斯艾尼而設。琉森及琉森湖的風景吸引無數世界知名藝術家駐足,但是琉森人引以爲榮的卻是一九〇九年出生於琉森的瑞士著名的藝術家漢斯艾尼,他在琉森藝術設計學院畢業後,開始雲遊歐洲,曾長居巴黎和柏林兩地,不斷吸取各種藝術的寶藏和靈感。在英國曾作了一幅長一百公尺、高五公尺的巨幅繪畫,並參加了蘇黎世舉辦的世界展覽。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創作空間大爲擴展,結合繪畫、壁畫、雕塑和素描等不同的表現形式,表達他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用他的畫製成的海報和郵票廣受歡迎。一九七五年成立的漢斯艾尼美術館,兩年後又成立了漢斯艾尼基金會。 漢斯艾尼是一位將藝術和運動完美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家,曾爲國際奧委會創作了不少以體育運動爲主題的作品,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出生生不息的運動精神,成爲奧林匹克博物館的珍藏。漢斯艾尼從小就喜歡運動,年輕時是琉森體操倶樂部的會員,並曾爲琉森市的體操比賽設計海報,這是他第一張以體育爲主題的藝術作品。他也很喜愛希臘建築和雕像,並曾在柏林學過人體解剖學的課程,由於有過人的運動天份,使他詮釋肢體展現的力與美,比起其他藝術家來更爲熟練。 一九八三年聯合國秘書長裴瑞茲在紐約親自頒發和平獎章給他。一九九二年漢斯艾尼獲得國際奧委會頒發的第一座奧運藝術獎章,並由國際奧委會主席沙馬瑞奇親自頒贈。此後這位畫家還爲奧林匹克博物館入口處的旋轉式樓梯,作了一幅巨型壁畫。 琉森之獅紀念碑(Lion Monument and Glacier Garden)是一座在天然的大理石山岩上挖雕的紀念碑,由新古典主義時期傑出的離塑家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所完成,他也是第一位蜚聲國際的丹麥美術家。 石碑是雕塑一隻被刺中心窩的雄獅,躺在石洞裡、在作垂死前的掙扎,獅子前肢抓著一面繪有百合標誌的盾牌,緊皺著眉頭,嘴唇微張,鼻翼抽搐,痛苦難熬的悲壯面部表情,非常生動感人。世界名文學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描寫說:這是世界上最令人悲傷、同情的岩石雕刻藝術品。 這座紀念碑是瑞士人勇氣的象徵,敍述著離鄕背景、勇敢的瑞士傭兵生涯故事之一。法國大革命時,法王路易十六一家人、都住在巴黎羅浮宮旁的土伊勒里宮(Tuileries Palace),戰爭的第一階段,法軍受挫,法國革命者汶打土伊勒里宮,保衛皇宮的共七百八十六名瑞士傭兵戰士,全數英勇戰死,王族也被關入寺廟監禁。當年瑞士人不屈不撓的作戰精砷,爲瑞士人贏來英勇的傭兵國家之譽,賺來大筆的外匯,時至今日,他們仍然庇佑著國內同胞,以他們不死的精神,也可以賺到大筆觀光外滙,這恐怕是始料所未及的。 獅子廣場(Lowen Platz)是一個熱鬧的交通要道,從琉森至蘇黎世的車都要經過廣塢旁,廣場一邊設有巴士站,往琉森之獅紀念碑去的廣場路口有一座石碑,繪有布爾巴基全景畫(Bourbaki Panorama),相當引人注目,這一巨幅的圓形繪畫,是由卡斯特(Edouard Castres)所繪,描繪一八七一年,法國將軍布爾巴基率領軍隊開入瑞士的情境。 由獅子廣場東北方一條路走約兩分鐘,就到了冰河公園(Gletscher Garten),這裡西北方到琉森之獅紀念碑僅約一百公尺。這座公園裡的廣大地區都是冰河時期留下的遺蹟,這裡可以看到由於冰河運動被冰河浸削的岩石和形成的地壺,其中最大的直徑在九公尺左右,深達九公尺以上。公園內附設有一座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史前時期的礦物和動物標本,以及瑞士的地形模型等,也很値得一看。 琉森因爲有琉森湖(Lake Lucerne)而美麗,琉森也因有琉森湖而繁榮。事實上,琉森湖地處烏里、施維茨和琉森三個州的中心位置,也是瑞士中部最重要的湖,它的德文名字爲Vierwaldstattersee。地處陡峭的石灰岩山地中間,四周層峰疊起,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色如畫。湖面積一百一十四平方公里,長約四十公里,最寬處三公里多,最深處兩百一十九公尺,湖岸極不規則,有霍爾夫(Horw)、比 爾根山(Burgenstock)、馬根峯(Maggshorn)等巨大得如同半島的岬角伸入湖中,湖形曲折迂迴。除有自南方流來的羅伊斯(Reuss)河穿湖而過向西流經琉森市區外,尚有穆奧塔(Muota)、英格堡(Engelberger)等河注入湖內。 從琉森市的任何角落到這個風光如畫的湖濱,步行都只要二十分鐘,湖上有數不盡稀奇古怪的港灣,景色天成,美不勝收,即使在夏天,遠方的山峰依然殘雪猶存,倒映湖中,令人迷醉。在湖上泛舟用餐,或是夜晚在船上跳舞、喝香檳,逍遙如仙的生活,使此地遊人如織。湖岸分布著泳灘、賭場,也有划船、賽船、賽馬、騎馬超越障礙賽等娛樂運動場所和設施,許多名人,包括歌德、拜倫、雪萊、布拉姆斯和華格納都曾在此流連吟詠,不捨離去。 這裡也是目前最吸引日本年輕人來此舉行婚禮的地方,除了湖光山色美景外,更重要的是在琉森一場婚禮的花費,要比日本便宜一半以上,辦完婚禮,還可順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蜜月。 在琉森市碼頭區上下琉森湖要經過一小段階梯,雖沒有殘障斜坡的設計,卻在階梯部分設有一套機械設施,只要按下特定的按鈕,直立的鋼板便能平放,讓殘障輪椅安置其上,再由機械輸送上梯,輪椅上了橋後再按鈕,鋼板又會直立收妥,下梯亦然。這種爲殘障人士特別設計的機械化設備非常人性化,可以說對殘障人士生活的照顧,已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琉森湖夜遊(Night Boat)是到琉森的人千萬別錯過的項目,這是瑞士官方旅遊節目之一,充滿了詩情畫意。由於緯度關係,琉森的黃昏很長,當晚上七時豪華遊艇駛出港灣後,船在淸澈澄藍如鏡的湖面上滑行,夕陽的餘輝映照在湖畔四周的山巒、叢林及山腰的敎堂古堡,顯現出輪廓分明的光暈,岸邊的水面和群山競相輝映,景色宛如仙境,全的乘客都擠佔在四周船舷,陶醉在那種生平難得一見的黃昏美景中。晚上九時,夜募才漸漸低垂,船頭「Night Boat」的霓虹燈也更顯明,從窗艙透出的光亮,使得水中也產生了閃亮的漣漪。 船到湖中心,關掉引擎,大地變成一片寂靜,似乎都可以聽到旁邊人的心跳。拿著「阿爾卑斯山長號」的樂師向山腰吹起了號角,祇有一聲,祇是那幾秒鐘的輕輕一聲,隨即便傳來陣陣美妙淸晰的回音。不,那比原來的長號聲更美,充滿了宇宙之間,原來這就是天籟之音!這時船上沒有任何人動一下,或者說一句話,生怕遺漏了一個細微的尾音。原來音樂之美,是這樣能令人感動! 這種「阿爾卑斯長號」是瑞士國樂器的一種,長三至四點五公尺,通常祇在慶典時才常看見。當號聲停了,回音也結束時,艙內的歌手就開始把玩著塔勒羅倫(Talerrollen),這種樂器,是用一個瑞士法郞輔幣放在大陶碗中旋轉滾動、磨擦產生出一種類似一群頸上帶著鈴的牛羊叫聲。樂師也隨著彈起哈斯克巴勒(Hackbrelt),這是一種有一百二十五條弦的笙琴,琴聲悠揚動聽。在兩個小時的遊程中,船外的山、水風光,船內具民族風味的音樂、舞蹈,以及瑞士各州傳統服飾表演,還有美味的食品,使得整個行程充實、特殊而愉快,是一次令人難以忘懷的黃昏遊湖之旅。 琉森還是到許多山區觀光的根據地,第一種選擇是往西南走七十五公里到因特拉肯,可以攀登有「歐洲之巔」之稱的少女峰。 第二種選擇是距離琉森市最近的皮拉特斯(Pilatus)山,這座山在琉森西南方,海拔兩千一百二十九公尺,聳立於崇山秀水中,峭拔雄峙,就像一座孤傲不群的石頭金字塔。遊客上山可由市區驅車至肯恩斯(Kriens),約十二分鐘可達。再搭乘四人座的小纜車前往佛萊曼達(Frakmuntegg),然後換乘大型纜車直登峰頂。 每年四月底至十一月初,則可搭乘由阿爾卑納斯塔(Alpnachstad)爲起訖站的齒輪電氣火車上山,這條鐵路軌道最大斜度可達四十八度,是全世界齒輪火車中最陡的一條,遊客是在驚險中欣賞令人瞠目結舌的景致。 皮拉特斯山上有嶄新的購物中心,可以爲親友選擇一件來自這頂峰的禮物;還有兩家旅館,房間淸爽舒適,這裡的餐廳供應有精美的餐飮,在天氣寒冷時還有暖氣◦山頂上有寬闊的平台可以俯瞰琉森市和琉森湖婉蜓環繞,還可以欣賞阿爾卑斯山積雪的全景、冰河、低地上黑森林雄姿,在峰頂上觀日出、日落,都令人終生難忘。在遊罷皮拉特斯山後,由阿爾卑納斯塔返回琉森市時,可乘坐環湖汽船,沿途欣賞秀麗的湖上美色,令人麈俗盡消。 鐵力士(Titlis)山是距離較中庸的選擇,它的位置在琉森市東南方三十五公里的英格堡小鎭附近,主峰海拔三千兩百三十九公尺,山頂終年積雪,玉雕銀鑲,有很多觀光客前來度假。鐵力士山,在歐洲的盛名雖不如馬特峰和少女峰,但在亞洲,尤其是台灣,卻赫赫有名。因爲早在一九七八年鐵力士山就開始在台灣推廣觀光業務,每年夏天到此地度假的二十多萬人次中,百分之七十五是亞洲客人,其中又以來自台灣的最多,約有四萬名觀光客,其他依次爲澳洲、香港、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亞洲觀光客之所以偏愛鐵力士山,一來是因爲多由蘇黎世入境,而鐵力士山距蘇黎世不遠;二來鐵力士山纜車公司對亞洲觀光客也格外照顧,瑞士旅遊局爲招徠觀光客,在纜車前後漆上各國國旗,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會感到分外親切,特別選擇來回纜車交錯時搶拍一張國旗留念,會感到特別興奮。到達海拔三千零二十公尺的觀景餐廳中可以吃到中國菜,喝到中國茶。因爲這裡有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華裔廚師。如果有大型的我國旅行團前往,在抵達當天,登山覆車起站還會懸掛我國國旗。 鐵力士山的旅遊旺季集中在夏秋之間,每年一月間,這裡會休業兩週,作各種設施的維修工作。 前往鐵力士山,必須由琉森搭火車或公路巴士或登山電車抵達海拔約一千零五十公尺的療養勝地英格堡,再搭登山纜車前往山頂附近標高三千零二十公尺的地方。登山纜車的起站在鎭南山坡,第一段小型纜車可乘六人到海拔一千七百九十六公尺的楚畢湖(Trubsee),約需二十分鐘車程。然後換乘可坐八十人的大型纜車,十五分鐘後抵達海拔兩千四百五十公尺的觀景台。再換乘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圓形高山纜車,約十分鐘後才抵達鐵力士主峰的山巔冰河地區。 這種旋轉式高山纜車是在經過二十五年的營運後,於一九九二年推陳出新的點子,立即受到觀光客的喜愛,而使遊客大增。旋轉纜車讓每位遊客都有機會觀賞鐵力士山的每一個角度,尤其是在夏季,更能體會一面是白色的冰河山脈,另一面卻是綠色山谷絕然不同季節的風貌。在四十五分鐘纜車的行程中,沿途可俯瞰深壑,遠眺群峰,綠野的田疇,雪白的小河,碧山綠水的幽境,白雪皚皚的峰頭,景色非常秀麗,周遭除風嘯山鳴外,一無雜音,令人體會到遺世獨立的心境。 纜車抵達峰頂後,遇到晴朗天氣和良好的能見度,在海拔三千零二十公尺的山頂觀景台可極目天涯,壯麗的景色,讓人心胸開闊,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如果天候不佳,體貼的當地觀光機構,會邀請遊客進入電影院,以晴天所拍的當地景觀影片和幻燈片,來彌補視覺上的不足。 走下觀景平台,投身在雪地裡,伸手可摘樹上掛著的細細冰條,也可以抓起地上的雪,打打雪戰;冷得受不了,可以躱進觀景餐廳,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點些小吃,補充熱能後再投入戰場。 回程坐纜車到半山間的楚畢湖,早已停有馬車在等待客人,湖水碧綠,湖畔遍地野花,白雪覆蓋的鐵力士山峰淸晰地映在平靜無波的楚畢湖水上,乍看之下分不淸是湖還是山。遊客可坐馬車或步行環湖,漫步湖畔,更會情趣橫生。坐小纜車下山,俯瞰山間滑雪道上的滑雪者,以及一片綠油油的草原,黃牛正優閒地低頭吃草,不時傳來噹噹的牛鈴聲,四周彌漫著一股溫馨祥和的氣氛。 鐵力士山下的小鎭英格堡(Engelberg)自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就是著名的健康休閒旅遊勝地,當地登山家早在一七四四年就登上鐵力士山,比阿爾卑斯山最高峰的白朗峰攀登成功的時間還要早四十年。二十世紀初期,由於各項服務設施日漸完備,英格堡便從夏季的健康休閒地區發展成冬季滑雪度假活動的好去處,如今一年四季都是遊人如織。這裡是典型的阿爾卑斯山受冰河侵蝕形成的高原山谷,陡峭的高山上仍有~些還未溶化的冰河,其中以鐵力士靠近山頂地帶的鐵力士冰河最爲出名。 山谷中央的平坦地,是英格堡主要的街道區,一一二〇年時就有人居住,到現在已增至三千五百名居民,但全年在此留宿的旅客卻高達八十萬人次,是瑞士中部地區遊人最多的主要旅遊據點。 鎭上入夜便陷入一片沈寂之中,但吃喝玩樂卻一樣不缺,有迪斯可餐廳,小餐廳氣氛溫馨,菜香飄百里,最具特色的菜是滾燙的花崗岩當煎爐,烹煎各種肉類,非常有趣。 小鎭街道兩旁有溫馨舒適的旅館,風味道地的瑞士餐廳、琳瑯滿目的紀念品店,應有盡有的運動器材店和莊嚴的古修道院。遊客在這裡也可以選擇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包括網球、滑扳、曲棍球和游泳等,更有無數山間的小徑可供踏靑,繽紛的山林美景可以欣賞。 修道院(Beneclictione Monastery)也是一處旅遊據點,建於一一二〇年,在一七九八年拿破崙率軍攻打前,曾擁有龐大的勢力。現在這裡住有五、六十位神父,他們大都是學校老師,平均年齡在六十五歲至六十九歲間,其中約有二十位的年齡在八十歲以上。已有幾百年歷史的會客室內地板,走在上面嘎嘎作響,神父們阿Q式的戲稱爲「音樂地板」:室内的木椅也已有兩百年,但因木質良好,製作精良,還不至會使坐在上面的人摔個四肢朝天。會客室的桌上放著一塊正反兩面、用不同木片顏色拼製成的細緻西洋棋棋盤,雖然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但因爲都是修道院中一位神父在他七十七歲那年製作完成,每面棋盤的工作時數是一千五百個小時,來之不易,因而彌足珍貴。會客室旁一個接待主敎或重要訪客的小房間,室內的聖壇、牆上掛著的十五幅畫、桌子、門和室內每個可以看到的表面,都是那位做棋盤的神父,嘔心瀝血,使用不同木片拚出來的精心創作,來參觀的人對他這種精神會肅然起敬。 英格堡除了有便利的交通路線,完善的食宿服務,以及迷人的自然景觀外,旅遊設施相當完善,有滑雪場和長三百六十公里的健行步道路線,是山岳旅遊的最佳場所。 以英格堡爲據點,有好幾條可以當天往返的健行路線,健行步道的標示分明,除了各路線的距離與行程外,更有全區兩萬五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地形圖可供參考。 鐵力士山對面有一座伯尼(Brunni)山,也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遊客可坐雙人纜車上山,沿途可眺望對面的鐵力士山,景觀與上鐵力士山時頗有不同。冬天這裡是滑雪勝地,平時則是健行登山、騎腳踏車的熱門地點,即使是入秋時節,也仍有不少人在山上作日光浴。下山可以選擇健行,一路風景宜人,淸風徐來令人神淸氣爽。 利奇庫姆(Rigi Kulm)山是被琉森湖、楚格湖(Zuqersee)所包圍起來的一個半島型的高山,海拔一千七百九十公尺,是喜愛登山者的樂園。十九世紀初期歐洲的第一家山區飯店就設於此地;一八七〇年歐洲的第一部登山車在此通行,是個歷史悠久的觀光勝地。 除了這幾座名山之外,琉森附近還有許多各有特色的地方可以去參觀。 在琉森東方約三十多公里處有一個地獄洞(Holloch Cave),是全歐洲最深的洞穴,長達一百三十公里,洞裡鐘乳石林立,通道崎嶇繁複,形成別有洞天的地下迷宮,是世界上難得一見的洞穴。 森帕赫(Sempach)在琉森市西北方約十二公里,位於森帕赫湖的東北岸,是一三八六年時瑞士以少搫多,打敗奧地利的利奧波德公爵三世(Dnuke Leopold III)的地方。附近有一處森帕赫觀鳥區(Vogehvarte Sempach),是瑞士的鳥類學研究中心。 貝羅明斯特(Beromlinster)在森帕赫市北方約八公里,是一座由貝羅馮倫茨堡(Bero von Lenzburg)創建的修道院逐漸發展起來的古老小鎭,風景幽靜美麗。每年的耶稣升天日時,這裡都會舉行規模較大的「耶穌升天騎馬祭典」,有包括基金會信徒在內的一百多位騎士,加入敎會遊行的隊列中。瑞士第一所國家電台廣播站就設在這裡,電台現在雖已遷走,但舊址仍在,開放供人參觀。 城市北邊的小村莊普費菲孔(Pfeffikon)和布格(Burg)是瑞士雪茄生產最早、最有名的地方,對瑞士早一輩的抽煙者來說,這裡還是抽第一口方頭雪茄(Stumpen)的聖地。 威利紹(Willisau)在森帕赫西方十五公里,從琉森市前往大約二十五公里,這裡以爵士樂的演出地而聞名於世;而且當地爵士樂愛好者組成的約德爾(Yodel)俱樂部的會員,時常作即興創作演出。當地有一句笑話:內行人聽威利紹爵士樂,外行人啃威利紹圈Willisau ringlig)。也許爵士樂這種沒有人能中肯為它下定義,而又著重在自由表達,跟過去所有音樂都不同,因此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祇好拿起威利紹圈這種硬得要命的麵包慢慢啃,不過這倒對了味,因為威利紹圈就是要細嚼慢嚥,才吃得出味道。
返回到
瑞士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