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肯亞 的原始碼
←
肯亞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迷信和各種奇特風俗== 肯亞人相當迷信,尤其是崇拜祖先的靈魂,更是非洲人的普遍信仰。他們認為死者都有靈魂,並且會像活人那樣生活在地下世界(陰間),肯巴人則相信他們祖先的靈魂是依附在樹林、岩石和水塘中。人們相信祖先的靈魂仍然關心其後裔的生活,會不時來到世間看望後代,所以不可忘記祖先,並且要按時祭祀,不然,祖先的靈魂會降災,或懲罰有惡行的子孫。祖先的靈魂常以蛇或飛蛾等形狀出現,尤其是爬進家裡的蛇,更不可加以殺害,要享以牛羊奶和肉類。 在有些民族中,靈魂或精靈還有善惡之分。邪惡的靈魂或精靈會傷人,如盧赫雅人相信這種邪魔會以黑色鳥類的形狀在空中飛來飛去,夜間會將孤獨的人帶走;有一種邪惡精靈形狀是一條黑狗,會噴火吃人。 馬賽人認為照顧牛(搶牛)是上帝賦予的神聖任務,所以只要看到牛,就有責任從別人手中「收回」牠。這種有趣卻難以理解的行為,在肯亞獨立後雖已明文禁止,但是馬賽人仍然「希望達成上帝交付的使命」,即使被其他部落稱為「偷牛賊」或「搶牛賊」也在所不惜。 從東非的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到西非的迦納、塞內加爾、象牙海岸與奈及利亞,都有一種非常迷信的「淨化儀式」。這些地方的婦女喪偶後必須先與一名「淨化人」的男人發生性關係,然後才能參加亡夫的葬禮、再嫁,或者讓自己像財產般由亡夫的兄弟或親人繼承。任何未婚女子如逢父親或母親過世,也得任憑淨化人的蹂躪,不然會被惡靈糾纏。淨化人多係骯髒躐遢「恐怖分子」式的好吃懶做遊民,他們在性交時都不用保險套,是愛滋病散播元凶之一。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肯亞女人反抗淨化的迷信,「非洲醫學研究基金會」更深入各村落舉辦愛滋病宣導研討會,敦促地方領袖揚棄這種害人無數的荒謬傳統。 肯亞城鎮的居民們服飾基本上已經西化,但是仍然保留了傳統的特點,他們不論男女平時多愛穿著鮮豔帶花紋的襯衫或裙子。農村或牧區的男女們則普遍都用長布裹身,男子袒露右肩穿短褲,少數落後地區的婦女也有裸露上身的習慣。斯瓦希里人和阿拉伯人的婦女常穿黑袍戴黑頭巾 (不遮臉)。此外,許多民族的農牧民們都很重視全身裝飾,尤其是頭部和頸部。馬賽人崇尚赭紅色,男子所披布袍多用此色,非常突出,遇風時冉冉飛起有如一朵紅雲,疾風來時甚至會獵獵作響。少男常將頭髮編成許多細辮,再用凝結著的赭色土線條加以延長,梳成精緻髮式,並且仇﹞屨咿騤ㄚ嶁滶慼A少數垂在前額和兩鬢,頸部還掛著彩色串珠和皮條。在積雪的吉力馬扎羅山麓,經常可以看到一身紅袍、威風凜凜的馬賽戰士,手持長矛傲然而立,全身略呈紅褐色的堅實肌肉和臉上堅毅表情,令人望而生畏。 馬賽族少女多剃光頭,戴珠串首飾,喜歡從頭到足佩戴一圈又一圈的環狀裝飾品,平時只戴一圈大項鍊,節慶日戴三圈,胸前也掛滿珠寶。小腿上也戴一隻金屬環,從腳踝到膝蓋都以細鐵絲圍繞;上下臂也都戴著臂圈,顯得珠光寶氣。少女從7歲起就穿耳洞,耳垂和上緣各穿一洞,耳環也隨著年齡的增長愈戴愈大,甚至可以塞入超大的木塞,或能掛上許多耳環才會引以為傲。她們的耳垂有的長達6、7公分,耳垂上還串綁了五顏六色的珠環。這副德性的形成,是她們在小時候便被父母用刀子把耳垂切挖成一個大洞後再往下拉長,並用竹篾和細索固定未癒的傷口,一迨諞嶉K成為這樣的怪耳朵,據說這樣會比較性感,這種殘忍的 「美」,與中國古代女子纏足的道理如出一轍。 馬賽族婦女是不化妝的,只有在重大節日時,才以赭石拌牛油或羊油在臉部繪上特殊的圖案。她們也不用香水,但是會將有香味的種子縫在自己的衣服內,以代替現代化的女人香水。少女還必須為心上人製作手編的頭飾,外加一頭牛,就成為最好的嫁妝。 埃爾庫羅的婦女們,並不細心地營造個人的服飾,她們僅佩戴多層的駝鳥蛋或是玻璃珠串;金屬作成的手鐲和項鍊則男女通用。 盧奧族是肯亞最文明的部族之一,他們的男性愛穿西歐風格的長褲和黃色的皮靴,女性則仍然喜歡穿戴傳統的象牙手鐲和貝殼首飾。它附近巴爾雅族中最落後的部落革修族,在豐年祭中有一項很特殊的習俗,就是由女性抽煙斗,並向穀物的種子吐煙,祈求來年豐收。近鄰巴林戈湖旁的蘇庫族,是支很小的遊牧民族,他們的服飾很奇怪,總愛在頭上戴著插有鴕鳥羽毛黏土製的帽子。山布魯族人的裝扮也有特色,他們通常用黏土將頭髮固定起來。 波朗族是個遊牧民族,他們經常是趕著駱駝在陽光閃爍的沙漠中緩緩而行,他們輕視白人,不願意接受西方世界的文明同化。他們的財產只有駱駝、牛、羊和山羊等牲口,住在圓形的帳篷中,睡在棕櫚墊上。男人們的衣服像古羅馬人的寬外袍,由一塊寬布包裹而成;女的衣服也相當簡便,有時只將布披在肩上,露出胸部,但卻喜歡穿戴各種式樣的首飾,如銅製的耳環、琥珀和石英做的首飾,以及銀製的手環等。 在飲食方面,肯亞城市居民以玉米、小麥和大米為主食,農民則以玉米、小米、高梁和木薯為主食。玉米通常被肯亞人磨成粗粉食用,當地人稱之為烏加里(Ugali)。牧區牧民多以牲畜的奶、肉和血為主食,牲畜種類則因地而異。例如,馬賽人和山布魯人以牛奶、牛血和牛肉為主食,其中的牛奶可以做成可口的奶豆腐。索馬利人和倫迪爾人卻以駱駝的奶和血為主食,輔以羊肉、老牛肉和老駱駝的肉,偶爾也吃糧食。據說倫迪爾人每人每天都要食用1公斤駱駝奶,他們80%的肉食也是依靠駱駝。但是索馬利人不吃魚,也不食禽肉和禽蛋。兼務農牧業的卡蘭津人旁支狙J爾格約族人,他們的基本食物是摻和著牛奶或牛羊血的玉米粥和小米粥,再配上野菜,蜂蜜加白蟻則是他們的佳餚。卡蘭津另一支族的的馬拉奎特族人也以白蟻為美食,他們的肉食主要是羊肉。不過,肯亞許多黑人的民族習慣也在改變中。據說,現在的馬賽人已很少喝混血的牛奶,改食茶葉、砂糖、蔬菜和玉米等穀物。 肯亞盛產咖啡、茶葉,其釀酒業也有一定的規模。城市居民有飲咖啡、紅茶和啤酒的習慣,當然,還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之類的洋飲料。肯亞農牧民還自釀酒類,像馬賽人的蜂蜜酒、卡蘭津人的玉米酒和米吉肯達人的椰子酒等,這類佳釀從前只供長者享用,現在年輕人也常取飲。基普西吉人是卡蘭津族最大的一支,他們的長者們聚飲時不用酒杯,而是圍坐在一個放置地面的窄口陶罐的四周,各特長約2∼3公尺的吸管吸飲,邊飲邊議公務,公私兼顧。 盧奧人有喪事白吃的陋習,在肯亞和烏干達邊境地區的盧奧人辦喪事的時候,情景卻是載歌載舞一片歡騰,男人們耍著長矛、弓箭、盾牌和砍刀,女人們舉著樹枝和野草並扭動著身子,隨著非洲鼓聲的節奏跳起傳統的舞蹈,有的人甚至搖肩晃臀地牽著牛加入舞蹈行列,這就是所謂的 「喪居儀式」,意在向死者表示最後的敬意,有些富貴人家的喪居期經常延續到死者下葬後的一個月。 有許多一表3000里的遠親表戚前來「共襄盛舉」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幫吃幫喝。越是有名望的人物去世,前來白吃白喝的人就越多,有時會多達數千人。常言說:「窮在眼前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貧窮人家的喪事辦不起盛宴,當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了,於是草草地把死人埋掉了事。 肯亞農村的居住狀況,因不同地區和不同的民族習慣而有所差異。非洲農民住得比較分散,大多數各有家園(Homesteads),周圍是農地,故家園與家園之間並不相連,但彼此可以呼應,所用材料包括有木樁、荊條、樹枝、茅草、泥土和牛糞,並用草或鐵皮蓋屋頂,房屋共同的特點是有門無窗。 西部的盧奧族經常以大家族為單位而聚居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家園,外圍植以高大濃密的樹籬,猶如柵欄。家園中央是牲畜圈,其周圍建有2∼20座房屋,有的房屋直徑可達10多公尺。其造法是用長木樁固定在地上圍成圓形,木樁間隙處則填以泥土,用黏土和牛糞的混合的泥漿抹牆,用木頭、劍麻桿或紙莎草作椽木,其間填以蘆葦,屋頂則用茅草蓋成。房屋外用樹枝和紙莎草編築穀倉,蓋以圓錐形草頂。每個家園住10∼60人不等。盧奧人實行一夫多妻制,大老婆生育頭胎後,老公要為她在家園對面另建住房,其他妻子的住房蓋在大老婆住房旁邊,再為未婚兒女蓋單獨的住房;已婚的兒子都要搬出大家族住宅,到別處去另建家園。 山布魯人的生活型態數百年來從未變動,他們住在以樹枝交叉搭成、外敷泥土和牛糞的低矮小屋中,傳統上每個小屋都有兩張寬敞的大床,也是用樹枝交叉製成的,再覆以山羊皮、駱駝皮或牛皮,大床是母親睡的,小床則留給孩子,山布魯的男子都是一夫多妻,所以輪流睡於妻子家中。兩張床靠著兩邊牆,留下中間的空間升廚火用,並有一把訪客坐的小木凳。為了防蚊子的侵擾,房屋都沒有窗子並且很暗。有兄弟、妻子和父母的延展家庭,會同住在一組作圓形排列的小屋中,外有波馬(boma)高大的針樹籬笆圍繞,家畜在夜間圈在組屋內以防野獸的侵入,小動物則被關入室內。 西南部的基普西吉人的家園,一般是由兩三座住房和一座穀倉組成。住房較大呈圓形,用桿塗泥築牆,比較厚實。屋內隔成3∼4間臥室。屋頂為圓錐形,用密密排列的粗硬椽木蓋上厚厚的茅草而成,頂尖上常有一個雕刻華麗的染色頂飾。由15∼60個家園構成一個村,是基普西吉人的基本政治和經濟單位。 東部靠近沿海米吉肯達族分支的吉里亞馬人,他們的住房呈長方式,但四角築成圓形,用草蓋的屋脊則略呈曲線,整個房屋外貌像個大麵包;屋頂常用當地盛產的棕櫚葉蓋成。 同樣是東部、但是靠內陸的波科莫族農民,他們有聚村居住的傳統,通常每個村落有10∼50座房屋,集中而不孤立分散,從遠處看過去,一座村落就像一大簇乾草堆。傳統的房子呈半球形或蜂窩形,是用樹枝捆綁成房架後蓋上蘆葦或茅草而成。 中部的肯巴族民房現已改用磚砌,呈圓形或長方形,用茅草或波浪紋金屬板做屋頂,住房蓋在宅地的中央。 較北部卡蘭津族分支的波科特人,有農、牧民之分。農民多住在山坡,其住房通常呈圓筒狀,用木樁作牆,內牆抹牛糞和泥土混合漿,用茅草蓋成尖尖的圓錐形屋頂;穀倉常建在山坡下。牧民多居住在平原上,以大家族為單位定居在一起,房屋也是圓形,但農民住屋大,也用木樁或樹枝作牆,屋頂緩斜呈圓形,屋內用隔牆將人的住房和關牲畜的欄圈隔開。 境內很多遊牧民族因逐水草而居的緣故,都居無定所,他們臨時搭建的草棚都很簡陋,只能躲避風吹、雨打、日曬和防阻野獸入侵而已。已定居的牧人住房構造和波科特族牧民相同。
返回到
肯亞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