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瑞士 的原始碼
←
瑞士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社會福利非常健全== 瑞士全國總人口七百一十二萬多人,其中包括十四萬外國人;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爲一百七十二人,人口增加率爲千分之四點六。二十歲以下人口佔百分之二十三點三,二十歲至六十五歲佔百分之六十一點八,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百分之十四點九。平均壽命爲男性七十五歲,女性八十二歲。 在宗敎信仰方面,信奉羅馬天主敎(Roman Catholic)的佔總人口百分之四十六,信奉基督新敎(Protestant)的佔百分之四十,信其他敎及不信敎的各佔百分之七。瑞士基督敎聯合會(Swiss Federation of Protestant Churches)是瑞士基督敎新敎主要的組織,於一九二〇年創建,成立宗旨是代表新敎各個敎會處理社會問題、與政府聯絡,以及向國外傳播敎義和救濟貧苦,在瑞士的二十六個州及半州中有十七個州都參加了這個組織。它雖然不是敎會,但代表所屬各敎士參加世界基督敎協進會,是正式會員。聯合會總部設在伯恩,分設許多部門,分別負責各與宗敎有關的事務。 地瘠民寡的瑞士人民,很像一個五方雜處的民族,它主要的是德裔、法裔和義裔等三個族裔組成,所以他們又各承襲有不同的傳統和生長的區域,風習各異,語言不同。德語區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東部一帶,約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六十四,是國內最大的族裔,民性刻苦耐勞;法語區在西部一帶,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九,人民多浪漫自大;義大利語區主要在南部的提契諾州一帶,人民樂天好客,只佔全國人口約百分之八;瑞士的「少數族裔」是住在東南部的羅曼什人(Romanshe),只佔全國百分之一人口。 根據瑞士聯邦憲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聯邦的官方語言有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等四種,英語也很普遍。瑞士國土分別與德、法、義三國交界,強國環伺,因此應變是非常重要的生存之道,除了宣吿是中立國外,瑞士也把三國語言都定爲「國語」,規定學校要敎三種語言,因爲如此,瑞士人不止溝通容易,而且更方便直接吸收歐洲科技文明的精華,提升國民的素質,這也是瑞士成功的要訣所在。 瑞士本國語和瑞典語發音非常相似,四種官方語文並用的體制非常獨特,也具有彈性,各州在與聯邦交涉時,只要從四種官方語言中選用任何一種使用即可。住在德語區、法語區、義大利語區和羅曼什語區,平時都各自使用自己的母語爲通行的語文。 爲了促進族裔間的溝通,瑞士人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學四種官方語言之一的第二種語言,到了高中再學第三種語言,因此瑞士人大多具有兩種語言能力,會說三、四種語言和英語的人,也大有人在。不過,對於長年住在鄕間的農民來說,雖然在九年義務敎育制度下,學了三到五年的第二種語言,可能因爲一直沒有機會使用,還是只能說自己的母語◦在這種多重語文的敎育制度下,瑞士人之間至少能做到互相聽得懂。在瑞士街上,常常可以見到兩個瑞士人用二兩種不同的語言交談,各說各話,也能相安無事,順利溝通。 在瑞士國會中,國會議員也各自使用自己的母語議事,沒有翻譯,因爲按此都聽得懂對方所說的話。這樣四種官方語文並存的制度,使瑞士人成爲最有國際觀念和最具語文能力的歐洲人。有趣的是,瑞士國歌曲調雖然全國一樣,但各區的人都是用自己的母語來唱歌詞。 敎育發達,識字率高達百分之百,沒有文盲,敎育系統非常完善,敎育行政屬自治市和州。雖然如此,聯邦還是在洛桑和蘇黎世各建立了一所技術學院,由瑞士政府提供資金贊助,主要是著重在科學研究工作。瑞士全面強迫實行義務敎育,各州依語言、內容、年限不同,大約七至十四歲敎育免費,中等敎育畢業後可繼續接受職業敎育和大學敎育。全國共有九所州立大學,分布在日內瓦、洛桑、納沙泰爾、弗里堡、伯恩、巴塞爾、蘇黎世、提契諾和聖加侖。共約十萬名在校大學生,其中約百分 之二十爲外國留學生。 最早的大學是巴塞爾大學,成立於一四六○年。蘇黎世大學有學生一萬多人,外國留學生佔半數,其中又以來自德國的留學生爲最多,學校沒有學生宿舍,學生多寄住在老百姓家裡,但是此校的學生餐廳,卻非常有名,價廉物美;蘇黎世大學的學制,多採德、法混合制,全部課程分爲前期和後期,兩次考完,執有國內中學畢業證件的可免去前期考試,只需要參加後期考試。玫瑰學院是世界上學費最貴的學院,每個學生每學期要繳一萬四千美元,中國留學生在蘇黎世大學一共只有七名,多攻讀理工科;另外有三位中國籍的敎授,分別在工學院的物理、化學和醫學院內研究和執敎。 由於境內糧食需賴輸入,因此瑞士對移民控制極嚴,所以瑞士只有五十名華僑,其中留學生一百多名。但因勞力不足,因此每年都要從義大利「進口」數目龐大的勞工。 瑞士人不但知識水準高,道德水準也高。他們負責、勤奮、友善、實在、具守法精神。瑞士在歷史上是個貧窮的小國,爲了改變這種情勢,獨立後人民就努力工作,努力適應環境和情形的變化◦現在瑞士是全世界五大富國之一,但他們卻從不刻意炫耀;他們雖生產各種名牌,在生活中卻從不追求名牌。這種堅忍努力以求適應的傳統,使瑞士人養成了比較保守的性格,他們不會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去冒險,只接受有限度的改變。 國內幾乎沒有失業的人,更沒有乞丐、流浪漢,也沒有少年犯,犯罪率很低,社會非常祥和安寧。街上的巴士都很乾淨,乘客在站牌邊的自動售票機購票,候車的人都排隊守秩序,上車後也沒有車掌查票,乘客在各站自由上下車,根本沒有人投機取巧坐霸王車。 街上到處可以看到自動售報亭,報紙以開放式疊放在架子上,行人只要在投幣孔中塞入硬幣,就可以自由取報,不會有人拿報紙而不付錢。這些都足以證明瑞士人有高度的榮譽心,這種社會道德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此國泰民安的瑞士,實在是能使遊客放心而視作樂土的旅遊地。 瑞士的生活費用非常昂貴,人們的穿著也相當講究,但優雅而保守,不像美國人那麼開放,尤其是瑞士女士們的服飾,會讓人感到是眞正歐洲人的風格。瑞士人在商場上,除了櫃台的工作人員外,一般上班人員並不是天天穿西裝打領帶。不過在接洽商務或赴宴時,仍會穿上整潔西服,以示重視禮儀。 社會福利安全制度非常良好,國內推行有傷害保險、老年保險、疾病保險、失業保險和家庭保險等。社會福利項目廣泛,患病者、產 婦和暫時喪失工作能力的人有救濟金、津貼或 免費醫療,對有子女的家庭提供補助;老、弱、病、殘和死者家賽有生活津阽:所有在職人員則實行義務性失業保險。內醫務人員充足,醫療機搆及其設施都居世界先進水準,加上飮食營養豐富,瑞士人的健康状況良好。 「業精於勤」是瑞士人的國訓,大多數人每週工作四十個小時,每當週末假期,一家人開著汽車,或加掛旅遊車廂,到郊外或湖濱風景區去飽覽大自然景色,眞正做到了休息時盡情休息,工作時努力工作的境地。他們的理財方式也非常有學問,總是先賺再存,然後投資,最後才買東西,因此能國富民強,政府時時關懷百姓的福利,人人也以愛國爲榮。這裡沒有髒亂,沒有噪音,少有公害,到處都非常淸潔,環保工作非常徹底,甚至連暴風雨過後的路牌和交通標誌,也都設有專人管理和維護。瑞士人民雖然富裕,但也有十四分之一的人民生活在「貧困」中,總數大約有五十多萬人,大多數是帶著孩子的未婚媽媽、退休人士、長期失業者和吸毒者。在城市中完稅後的年收入在一萬三千三百美元以下的人民,都被認爲是貧民,雖然他們的每年平均所得已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國民的收入都高,但仍可得到政府的特別救濟。瑞士政府爲此成立了一個爲數達三十萬瑞士法郞的聯邦基金,負責解決國內的「貧窮」問題,不足的部分,再由樂透獎券的收益中予以補足。嚴格地說起來,瑞士人只有收入上的差距,沒有眞正的「貧民」。 瑞士人民不但把自己的國家創造成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而且對世界藝術和科學也有重大貢獻。在二十世紀,瑞士的科比西埃(Le Corbusier)學派是國際建築學派的主力之一,它操縱著西方世界的大部分建築流行趨勢。吉亞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s)和克利(Paul Klee)等瑞士畫家也是世界藝壇的風雲人物。 在文學方面,盧騒、布爾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斯塔爾夫人、凱勒(Gottfried Keller)、海塞(Hermann Hesse)和施皮特勒(Carl Spitteler)等著名作家都是瑞士人;近代劇作家迪倫馬特(Friedrich Durrsmatt)和佛里斯(Max Frisch)等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奧湼格(Arthur Honegger)、舍克(Othmar Schoeck)和馬爾坦(Frank Martin) 等二十世紀作曲家,都享有國際聲望。瑞士的科學研究傳統基礎深厚優良,人文智慧高,依人口比例計算,瑞士有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尤以自然科學類,並登記過最多專利,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所造就的諾貝爾獎得主,多於世界其他任何科技學校。 瑞士雖然是一個非常進步的國家,但仍有歧視女權的情形存在,女性直到一九七二年才爭取到選舉權,職業婦女如果想獲得較高的職位也比較困難,法律禁止太太追查先生的財務情形,家庭經濟大權也操在丈夫手裡。然而,瑞士女人是美麗的,她們兼具羅馬女人的古雅、柏林女人的剛健、巴黎女子的迷人,並且還有吃苦耐勞、勤儉精巧的美德;在瑞士人的家裡,很少雇請佣人,一切操作都由主婦動手。瑞士人特別愛淸潔,尤其是每個家庭,都修飾得窗明几淨,光可鑑人的地板,收拾得一塵不染。他們生活水準很高,家庭多有電器化設備。婦女們平時不愛打扮,如果你看到她們穿著一身華麗的衣服,那便是她們有正式應酬、或要到巴黎去度假了。瑞士鄕下姑娘們,多喜歡穿紅色的衣服,白晳皮膚、大眼睛,加上長長的辮子,對外來的客人,都會笑著招呼,非常可愛。
返回到
瑞士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