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倫敦 的原始碼
←
倫敦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白金漢宮]]=== 聖詹姆斯宮(Santa James's Palace)是十二世紀時所建的一座醫院,在亨利八世遷入白金漢宮前,這裡一度成為王宮,一直到一八三七年止,愛德華六世、伊莉莎白一世和瑪麗一世,都在此住過。英國人喜愛聖詹姆斯宮遠勝過白金漢宮,因為它處處留著歷史的痕跡。比方說查理一世於一六四九年就是從此地被拖到白廳去砍頭,甚至這裡每一塊鋪地的石板,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現在這裡是太子的居所,這裡的王室騎兵衛隊在每天上午十一時舉行交班儀式時,吸引大批遊客駐足觀看。 肯辛頓宮(Kensingtion Palace)興建於一六○五年,一六八九年英王威廉三世和他的皇后瑪麗獲得,交由雷恩(Wren)設計。雷恩是英國最傑出的建築家,他在天文、物理、氣象、幾何學、生理學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最出色與貢獻最大的是建築學方面;因為他具有物理學的直觀能力和模型製造的藝術才華,能設計出規模宏偉、結構複雜的建築物,因此肯辛頓宮的古典主義風格,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地靈人傑,後來成為維多利亞女王的出生地和成長的地方,一直到她繼承了王位後,才離開這裡,所以宮中可看到許多她的正式衣物,以及她寢宮中華麗的裝飾。現在宮中一些可愛的藝術性建築物,都是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王夫亞伯特而建,其中有亞伯特紀念堂、亞伯特音樂廳、亞伯特紀念碑亭、亞伯特橋,以及維多利亞和亞伯特美術館等;另有建自查理二世的榮民療養院,也獨具一格。 在維多利亞傳中曾經介紹說,亞伯特是個愛好藝術、勤政而有恢宏氣度的人,對維多利亞盛世的輝煌政績有極大的貢獻,後因積勞病逝,使維多利亞如失去左右手,精神整個陷入崩潰,有很長的時間都不能上朝,也不問政,可見她對亡夫的懷念有多深了。 在亞伯特美術館,美術品收藏之豐毫不遜包於大英博物館,從古代到十九世紀都有,包估中世紀美術、阿拉伯美術、日本浮世繪畫、匕洛克和洛可可藝術、鍛繡、肖像畫及各地民族傳統樂器等,比較知名的有米開朗基羅的雕傢、達文西和戈雅的部分作品、拉斐爾的手稿,以及世界最大的波斯地毯等。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位於大羅素(Great Russel)街北側至蒙太奇(Montague)街,東邊靠近倫敦大學,西面是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大街,是一座非常宏偉的希臘式建築物,始建於一七五三年,並於一八二三年改建完成,它和紐約的首都博物館及巴黎的羅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這幢佔地廣闊以灰白色大理石砌疊成的文化殿堂,每年有六百五十萬各種不同膚色和年齡的遊客,像朝聖般的接踵而來。 博物館大門內有石造的莊園,園內四十四根象徵著人類科技和藝術進步的愛奧尼亞圓形大石柱。這座博物館的典藏和歷史,與大英帝國的興衰有密切的關連,它基本上是屬於考古博物館,大多數收藏品都是趁軍事侵略和殖民之便,就地挖掘或掠劫而來。全館有九十四個陳列室,全部加以編號,保存著最能代表英國藝術和文學的珍品,有很多珍貴的文件和手稿,包括了英國大憲章的原稿、納爾遜上將航海日記和他臨終前寫給漢彌頓夫人未完成的信,莎士比亞、貝多芬、巴哈、拜倫和濟慈等人的手稿真跡,以及其他富有歷史價值的文件。此外,館內還珍藏著包括中國滿清龍票在內的四百萬枚郵票,一百萬枚金、銅幣,以及令人瞠目結舌各種各式大量徽章。 這裡也收藏有英國歷代的戰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獅身人面雕像、木乃伊和艾爾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等。 古埃及館(Ancient Egypt)裡有公元前三千一百年的埃及乾屍、公元三千年前的巨大雕像、西元一千四百年前彩色鮮豔的壁畫,以及著名的羅塞達石(Rosetta Stone)。羅塞達石是一七九九年在埃及羅塞達河口附近、被拿破崙遠征軍一名軍官所發現的黑色玄武岩石碑,碑文內容為公元前二○五年至一八○年間埃及祭司所寫的決議文,用象形文字、通俗文字和希臘文字等三種文體雕刻而成,經法國歷史語言權威學家尚包里昂(Jean Franciois Champollion)研究後,終於解開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謎,並因之引起了一陣研究古埃及的熱潮。 埃及館除了人的木乃伊外,還有動物木乃伊。為了方便參觀,木乃伊的展示分為直接將木乃伊放在畫有精緻漂亮人形圖案的木棺內,以及木乃伊及木箱兩者分開陳列的方式。每具木乃伊由於一裊了厚厚的紗布,既無法分辨性別,也難以確定歲數,所以每且(展示的木乃伊旁,都附上一張X光片,做最科學的「剖析」。 艾爾金大理石是十九世紀初,艾爾金爵士從雅典巴特農神殿搬來的雕刻與浮雕,現在已成為希臘文明的最佳佐證。第十七、二十六、八十九至九十陳列室展出亞述人的雕刻成就,無論是巨大的人首飛牛神獸,或是描述狩獵攻擊的牆壁浮雕,都是別處看不到的。在第六陳列室內還有從雅典巴特農神殿搬來的高浮雕群像,這些皆是希臘古典黃金時期最偉大雕刻家菲狄亞斯(Phidias)唯一的傳世之作,是大英博物館瑰寶之一。 大英博物館內也收集了中國、印度和日本等歷史較久的東方國家的民俗資料、藝術品和考古學家們發現的出土品。從中國搬來的隋代大佛,高十多公尺;第三十四陳列室有公元四世紀時東晉顧愷的「女史箴圖」卷。 錢幣館展出人類自古以來使用的各式交易工具,從穀物、石頭、木塊、貝殼、銅環、羽毛、銀子、金錠、銅幣、鈔票,到現在最流行的塑膠貨幣信用卡等,應有盡有。館內珍存近一百萬件古今交易工具,篩選出五千件展出,又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公元前兩千五百年至公元六百年,這時期包括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人類最早以穀物和金屬作為交易工具的紀錄,以及公元前七百年人類開始使用的錢幣。第二部分是一七○○年以前錢幣使用的情形,中國人是最早學會使用紙幣的民族,十一世紀開始就用紙鈔了。 大英國家圖書館(British Library)成立於一九七三年七月一日,坐落在倫敦中區的聖潘克拉斯(Santa Pancras)街上,是一座地上八層地下四層的宏偉建築物,整個外形像一艘龐大的軍艦。館舍總面積約二十萬平方公尺,造價高達四億五千萬英鎊,由以前的不列顛博物館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外借科技圖書館、英國全國書目出版社、版權收訖室、文獻供應中心……等十三個單位組成。它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也是英國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築之一,並且是倫敦市區的主要陸標之一。館內共有藏書一千五百萬多冊,手抄本圖書十一萬八千冊,印璽一萬八千件,期刊五萬一千種,微縮膠卷文件二百二十五萬件和無數的原稿、地圖、曲譜。在這些收藏中,包括有盎格魯撒克遜諸王時期的憲章、從公元前三世紀至現在的各種珍貴文件和典籍抄本。館內的東方部和抄本部珍藏有斯坦英盜自中國的敦煌卷子,還有C.J里奇的藏書、錢伯斯(Chambers)所收藏的梵文抄件,以及專門收藏罕見的希伯萊文手抄本的圖書室。 這個圖書館閱覽區活動及密集式書架長達三百一十五公里,書庫有最新式空調系統,自動調控溫度和濕度保護圖書。並有全自動化作業,讀者可以用電腦查閱圖書目錄。根據法律規定,英國所有的出版品,都要送交一份給大英國家圖書館,同時世界上很多知名文人、學者和政治家,為借助運用這裡的資料,都曾在此著書立說;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是在這裡博覽群籍、僭心研究而寫下三民主義。這裡可以看到中世紀各種巨型彩繪聖經,各種地圖。館內所藏在阿富汗出土的公元一世紀的佛教古文稿殘卷,是目前已知最早論及佛陀釋迦牟尼生平和教誨的文稿,它狀似雪茄,共有六十卷,寫在樺樹皮上,內容包括有佛陀的宏法、愒語和他對形而上學的看法。全世界最早的印刷品,間世於公元八六八年晚唐時期的木刻金剛經,以及印製於十世紀五代時的一張年曆,也在這裡展出。 這裡的文獻供應中心(Document Supply Center)是由原來的國立外借科技圖書館併入大英圖書館而成的組織,它雖然遠在兩百哩外的西約克夏郡波士頓• 溫泉(Boston Spa)小鎮中,卻因為它是英國圖書館館際互借與影印中心,地位相當重要。英國各地的讀者如向當地各圖書館、或公共學術部門借閱、影印,當地圖書館通常都由供應中心支援,每年提供為數高達二百多萬件;同時中心也接受國外的申請,我國的中央圖書館也常代台灣的讀者申請影印,以彌補圖書館的不足。 國協博物館(Common wealth Institute)的位置在肯辛頓街附近,館內展示出與大英國協歷史、生活和自然資源等有關的各項資料。平時開放時間是上午十時到下午五時三十分,假日開放時間則為下午三時三十分到六時。蓋佛雷博物館(Geffrye Museum)的位置在國王路(Kingsland Road),這裡有一六○○ 年至一九五○年的房屋,裡面有精緻的傢俱相裝飾品,周圍是自然而寧靜的花園。開放時聞是每星期二到星期六的上午十時到下午五時,星期天則自下午二時到五時開放。 威靈頓博物館(The Wellington Museum)在海德公園附近,館內陳列著在[[滑鐵盧]]一役中使拿破崙慘敗的威靈頓公爵的收藏品,包括有繪畫和陶器等,每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十時到下午六時開放,星期日開放時間為卜午二時三十分到六時,不收門票。 科林達(Colindale)圖書館位於倫敦北部,是世界上收藏報紙最多的圖書館,成立於一九三二年,館內收藏有六十五萬本裝訂成冊的舊報紙和十四萬卷微縮影片,擺置在長達二十哩的書架上。該館成立時,曾由大英博物館接收了二十七萬五千冊報紙,重達兩噸,現在每年增加一萬冊新舊報紙及一萬九千卷微縮影片。目前館裡一共藏有三萬五千種世界各地的報紙,包括仍在發行中的和已經絕版了的。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該館提供了最好的研究資料及環境,甚至有很多人來此尋找家族的根。 館內所藏最古的一張報紙是一六三一年五月三十日法國所出版的La GaZette,其次是一六六七年六月二十日荷蘭出版的阿姆斯特丹日報,以及一六八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鹿特丹日報。該館還珍藏著一六九○年的維也納日報和一七五四年的賓夕法尼亞日報;所有的報紙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所偽造的倫敦標準晚報最為引人注意,德國曾將這批偽報空投到倫敦,假登英國戰敗投降的消息,來打擊英國軍民的士氣。館裡的工作人員,經常到世界各地搜求各種新舊報紙。舊報紙因保存不易,均由專家妥善管理,為了防止受損,所有的報紙都製成微縮影片並放入防潮濕與防火的箱子裡保存。 地質博物館(Geological)的位置在肯辛頓宮南方,館內展示的都是與英國各地區地質學有關的資料,每日上午十時到下午六時開放,不收門票。 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位於地質博物館北面,館內除將英國及世界科學與工業的發展,作生動完整的展示,遊客還可乘坐古董車、火車、航空器,配合進步的電腦創作,探索太空的奧秘,是寓教於樂,最值得帶孩子前往的地方。 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是一個很特殊的博物館,館內把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所參加每一次戰役的記錄、武器和服裝等,用四層樓的廣大空間作生動詳盡的介紹,有很多人前往參觀,不收門票。 帝國戰爭博物館共有三個館區,總館坐落在藍貝斯(Lambath)路;在塔橋南方泰晤士河畔的貝爾法斯特(Belifast)號已退役的輕巡洋艦則是海軍館。在劍橋附近的杜克斯福特機場裡有航空館,館裡典藏著近百架具有歷史性的飛機,其中有各式軍民用飛機和戰鬥機,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一架美國空軍的中認巨型戰略轟炸機、世界現存唯一的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V-I戶型飛彈、福克蘭群島戰役中擄獲的阿根廷空軍堡壘式攻擊機和一輛中共T-69型坦克;最出風頭的是一架機尾漆著暗紅色編號、全身漆黑的U-2C型高空長程偵察機,機旁說明牌上寫著:「此機於一九五六年十月出廠,次年交美國中央情報局使用,一九六三年換裝騙I 以引擎及加裝空中加油設備後成為U-2F型機,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曾參與中美聯合計劃,自台灣起飛擔任中國大陸偵祭任務,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贈給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在這架偵察機旁,放置一枚做製的SA-2型防空飛彈。 邱吉爾之家是觀光客必到的地方,他兩度出任英國首相,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不但是演說家、作家、歷史學家、畫家、戰地記者和軍人,並且是一九五三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仕他的一生中創造了許多傳奇。本身也是歷史學家的他,常把歷史比做「恬靜的火焰」,照兄了幽暗的角落。這裡陳列著他的服飾、畫作、著作和書信,所有的擺設仍延續著他在世時門生活型態,他的愛恨情愁、他對生活的看法、他的心思,都從他的各種遺物中表達出來。一張他坐過的椅子放在窗外,特別寫上邱吉爾門名字,令人看了無限感慨。附近有一個湖泊,據說他生前常在湖畔沈思,思考個人的生涯、國家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許多決定。遊客到此,看著寂靜無波的湖泊,想到這位出將入相的人物,彷彿重新走入歷史的隧道。 狄更斯住宅(Dickens House),是一幢簡單而樸素由紅磚砌成的中產階級住宅,它的位置在羅素廣場附近的陶德(Doughty)街四十八號,這是以「塊肉餘生記」、「雙城記」及「孤雛淚」等享譽世界文壇英國名作家查爾斯•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住宅,他於一八三七年至一八三九年在這裡住過。現在這裡已被闢為小型的博物館,展出他使用過的一些傢具和著作、手稿、書信,並將他一生及他所寫的小說中的主角,以栩栩如生的塑像展示,分析解說他的作品,以及當時的生活場景,配合圖片和照片,幫助遊客瞭解這位世界聞名的偉大小說家。狄更斯是傳奇的小說家,生於一八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死於一八七○年六月九日,享年五十九歲,他最初的文藝修養主要靠閱讀名家小說和他個人的自修。他的第一部小說「皮克威克外傳」是個喜劇故事,因而一舉成名。後來的「包茲小品」和「皮克威克雜記」也都是暢銷書,使他受到千萬讀者的推崇。紀念博物館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開放供人參觀,星期天休息。 [[檔案:1421962731.jpg|left]] 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是世界聞名美術館之一,它的位置在特拉法加廣場的北面,是一座創設於一八三八年,從一八八六年至一九七五年共擴建過四次,三層樓佔地廣大的新古典建築物,是希臘復古派建築師威爾金所設計,有小圓型的屋頂和一排排科林斯式的圓柱;擁有五千幅以上十三世紀至二十世紀的歐洲名家畫作,都是各時期各派別的代表作,經常輪流展出。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威尼斯畫派領袖提申(Titian)的「聖母與聖嬰」,比利時大畫家魯本斯(Rubens)的「祈禱和平」,威尼斯名家丁托萊多(Tintoretto)的「聖喬治戰蛟龍」,梵谷的「風景」、「河畔風車」,塞尚的「岩岸」,狄加的一沐浴者」和一系列成名作品等。這個美術館的特色之一是表現母愛的作品特別多,尤其是母親授乳的畫面。每天早上十時到下午六時開放,它的地下室裡附設有廉價的餐廳,供應午餐及下午茶。這個美術館闢有微軟展示廳,放置十二部 微軟電腦終端機,展示所有館藏的互動電腦目錄,讀者只要手指輕輕一按,就可以看到兩千多幅色彩豔麗的數字畫。這裡還經常舉辦名家演講,也是倫敦叫座的學術活動。 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南肯辛頓,是世界上最好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生動的展示大自然中的生態,像已絕種和仍然存在的動植物標本與模型、地殼岩石、礦物和人類發展史等,尤其以巨型的恐龍模型最為引人。英國的許多小學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前往參觀學習,觸鍵式螢幕的益智猜謎遊戲,深受青少年及兒童喜愛,所以裡面特別熱鬧。 寶物塔(Jewel Tower)位於西敏寺對面,是愛德華三世為了收藏屬於國家的財寶而建的,塔裡收藏有包括英、法、俄、德、奧和伊朗等十五個國家皇室、以及帝王御用的珠寶、權杖和王冠等的複製品,還有一些舉世聞名的鑽石複製品,琳瑯滿目,蔚為奇觀。 國宴館(Banqueting House)的位置在國會和特拉法加廣場之間,是詹姆斯一世於一六二二年命人設計的宴會場所,本來是英國白宮Whitehall的一部分,一六九八年祝融肆虐後,成為碩果僅存的遺跡了。國宴館現在不但是英國皇室舉行各種活動,以及接待國賓的場所,同時也經常舉辦各種室內樂的演奏,民眾可以自由前往聆聽,還可看到著名的魯本斯天頂畫。 華萊士收藏館(Wallace Collection)的位置,坐落在杜索夫人蠟像館南方約五百公尺處,是為了紀念華萊士家的爵位而得名。華萊士家族歷代成員都嗜好收藏美術品,收藏量之豐,足以傲視全球的其他收藏家,尤其是到了第四代,因為主人常在巴黎居住,所以收藏品多為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名畫。第五代主人遺孀更立下遺言,將這些收藏品於一九○○年交由英國政府保管,使得後人才有公開參觀這些收藏品的眼福。館內一、二樓共有二十二間展示室,其中的第十六、十七和十八等三間展示室,包括英國、佛蘭德斯、荷蘭、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各畫派的世界名畫、迷你畫。此外,館內還收藏有許多藝術評價很高的陶器、金器、傢俱、歐洲和東方的武器和甲冑等。展品有三十個不同年代的鐘,每隔一小時這些鐘會同時敲響,實在令人咋舌。 活動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theMoving Image)是倫敦最受歡迎的一處參觀點,館內陳列著有關電影和電視的發展史,展品包括了公元前兩千年的中國皮影戲,以及今天的光碟科技等。它是利用各種先進的視聽科技,將電影和電視的製作器材、發展和歷史,巨細無遺地保存紀錄下來。參觀的遊客可以用各種方式親身參與影視製作,例如像超人那樣飛越倫敦上空,或扮演某部好萊塢電影明星在某段影片中的對白。還可以在館裡的電視上看到當天的新聞,也可動手將一部好萊塢影片賦予你自己加入的聲音和畫面。 杜索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 Wax Museum)的位置,在倫敦中區的瑪雷爾邦路(Maryle Bond Road)上,位居麗晶公園的南邊。這所國際知名的蠟像館創辦於一七七○年,原址設於巴黎,一八○二年才遷來英國,現在每年都吸引數百萬名遊客前來參觀。館內佈置頗具巧思,裡面陳列著三百多尊蠟像,有古今歷代偉人,也有惡名昭彰的壞蛋,他們的身材高矮、面貌、毛髮膚色,甚至連痣記都和本人酷似,幾可亂真。有的蠟像還裝有機械,手足頭部會動,看起來更像活人。在進門口處有個站崗的英國御林軍蠟像,呆立不動,但是在出口處,也有個御林軍在站崗,面貌相同,他突然走動,把遊客嚇了一跳,原來這個御林軍是活人,進口的蠟像就是用他做模特兒複製的,這是蠟像館的噱頭。館內所有蠟像全部由法國籍的杜索夫人親自雕塑,作品包括邱吉爾、林肯、艾森豪、雷根、柯林頓、密特朗、梅傑、戈巴契夫、葉爾欽、柴契爾夫人、甘迺迪、伊莉莎白女王、鄧小平、超人、歌星麥可傑克森、新加坡航空公司空中小姐林雪桂以及電影明星伊麗莎白泰勒和蘇菲亞羅蘭等人。杜索夫人最新作品查理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結婚盛況,剛完成參展,而王子夫婦卻早已分道揚鑣、陰陽兩隔了。在這個地下室中的恐怖屋裡,還有法國革命時一幕幕慘不忍睹的暴行寫真,情景十分恐怖。 倫敦天文館(London Planetarium)位於蠟像館隔壁,當遊客坐上如雲霄飛車般的小火車,進入一個三度空間的模擬世界,如風馳電掣般穿過太空,驚險而刺激,要是心臟不好,還是以不坐為妙。 泰特美術館(The Tate Gallery)的位置在距離國會議事廳南方約一公里處泰晤士河邊的磨坊堤(Millbank),為亨利.泰特公爵所建,是世界上收藏英國及二十世紀美術品最多的一個美術館,尤其是宗教畫收集得最為廣博和完整,同時館裡也陳列許多十八世紀末葉到今日的多位英國名家作品,以及從外國收購來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如法國印象派、浪漫派和頹廢派等共六千五百件以上的名作。 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的位置在費茲貝里廣場附近,是新近成立的綜合藝術中心,內有畫廊、圖書館和兩座大型舞台劇場,聲名遠播的倫敦交響樂團經常在中心演練,並且是皇家和莎士比亞兩大劇團的根據地。 柏林敦館(Burlington House)在此卡地里廣場的西南方,是一幢十九世紀改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館中的皇家美術館收藏了許多十八世紀時的傢俱及藝術品。隸屬大英博物館的人類學博物館也緊靠西鄰,展示人類學術界的研究資料與成果。束邊有一幢名叫奧爾班尼(Albany)的十八世紀建築,詩人拜倫和葛利斯頓等名人都曾在這裡住過。 國家肖像陳列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位於國家畫廊的後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館內展出精選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人物肖像畫。最先是在一八四八年三月,一位名叫斯丹荷普的伯爵,奏請維多利亞女王設立一個陳列館,將英國都鐸王朝開始的歷代最有名的人物肖像收藏及展覽。一八四九年陳列館便開始成立,先後搜集了五千多幅肖像,但是由於場地有限,因此經常輪流陳列的只有一千幀左右,並依照年代的先後,自五層樓的頂樓起,依次陳列到一樓。該館有一些奇怪的規則,就是名人必需死了十年後,他的肖像才能掛在陳列館裡,而尚在人世的名人肖像,是不能送進館內的,王室人員例外。但是規定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有例外的:如前工黨外相貝文雖然死去未滿十年,他的肖像就提前進入陳列館;而邱吉爾首相的肖像在他還健在時,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著名政治家們的肖像陳列在一起。館內最受人注意的畫像,是英國布朗所繪他的三個著名作家妹妹夏綠蒂、愛彌莉和安寶琳的一幅肖像;其次詹姆斯根所繪的一幅「溫莎堡王室進茶點」畫,這是英王喬治六世和現在的女王、皇太后及公主等,其樂融融的家庭聚餐圖。 女王藝術館(The Queen's Gallery)是白金漢宮內的一間大廳,裡面專門陳列英國歷代王朝帝后的畫像和半身雕塑像,是紀念維多利亞女王而建。維多利亞女王在世時,喜歡搜集歷代王朝帝后的畫像,她也最喜歡自己當畫家的模特兒。維多利亞女王十八歲登基,在位長達六十四年,享壽八十二歲,在漫長的當政期間,她先後搜集了不少畫像,這些畫像有的掛在白金漢宮裡,有的散落在其他的宮邸中,一直到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後,英國王室才決定在白金漢宮另闢一廳,集中收藏維多利亞女王所保藏的畫像。女王藝術館本來是白金漢宮內的一間小教堂,一九四○年毀於納粹德軍飛機的轟炸;一九六三年予以重建,除保留一小部分仍用作教堂外,其餘部分則闢為展覽廳,展示維多利亞女王搜集的畫像。目前女王藝術館已對外開放,每星期二到星期六的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五時,星期天是下午二時至五時開放供人參觀。館內共有一百多幀帝和后的畫像,包括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亞歷山卓皇后和亨利八世等:其中以維多利亞女王的畫像為最多,從她年輕時代一直到駕崩都有,宛如她一生的歷史,她最後的一幅畫像是畫家在她死後為她畫的一幅炭筆畫。某些帝王的畫像與傳說中的容貌相差十萬八千里,例如一四八三年至一四八五年在位的李察三世本來是一位駝背畸形的怪人,可是畫像中的他卻是一位緊閉嘴唇、眼神敏銳的紳士。館內最古老的人像是一四一三年至一四二二年在位的亨利五世,最新的藝術品是一座由名雕塑家所雕塑的維多利亞的半身銅像,維多利亞是大英帝國極盛時期的女王,在位期間為一八三七年至一九○一年。收藏品中最美麗的人像是一五五八至一六○三年在位的伊莉莎白一世年輕時的畫像,這幅她還是小女孩時的畫像,可能是於一五四七年,在她尚未成為女王時所畫。畫中的她身穿露肩的粉紅色衣裙,裙邊綴以珍珠,光彩奪目;畫中的她已充分流露出她的美麗和果斷,她在位時曾經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使英國海軍稱霸於世。館內也有來自白金漢宮的喬治三世畫像,他在位期間眼看著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喪失。人類博物館(Museum of Mankind)收集了世界各國、各種族人種的過去、現在及變遷,其中包括英國的人種來源、變遷、現況;非洲、澳洲、太平洋的原住民發展;南北美及部分亞洲人種文化等,例如菲律賓呂宋島伊富高(Ifugao)及伊戈羅特(Igorot)人,能以簡單技術沿著陡峭山坡耕著梯田的技巧,以及他們所信奉一千種以上的神祇。館內展示許多精巧的金器、陶器、雕塑和手工藝品,都是其中某些民族的特長。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位於聖保羅大教堂北面不遠,館內蒐集的實物與藝術品,以圖例和現場模擬說明兩千年來倫敦的歷史演變,其中許多皇室用品,包括豪華的馬車、后妃服飾和珍貴珠寶。 空軍博物館(Royal Air Force Museum)位於倫敦北面,這是一座有棚蓋蒐集了七十架各式英國飛機的博物館,從早期的單引擎飛|機,到現代最先進的航空器,而且許多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戰史,另外可參觀戰地指揮部的沙豔演習、福克蘭空戰的真實影片等珍貴史料;同時還可付費一乘飛機模擬馳騁雲空。 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坐落在巴特勒碼頭(Butler's Warf)區內,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文化中心,館內陳列展品繁多,都是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設計品,大的有一九二七年首創的長身輕便馬車,小的有現在非常流行裝鮮乳用的紙盒。 巴拉馬(Bramah)茶和咖啡博物館,坐落在設計博物館附近,館內的展覽項目,可使觀眾瞭解這兩種飲料傳入英國的歷史,以及一九五○年代咖啡店在蘇荷(Soho)區的狀況,還有茶壺、茶罐及咖啡製造機械的展示。 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位於泰晤士河左岸,靠近滑鐵盧橋,光是館外亮麗引人的大型雕塑品就與眾不同,館內的展示品、提供的影片也十分精彩,其中現代化美國流行藝術雕刻家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作品,更是別具一格,他的作品每件都體積龐大、色彩鮮艷,與眾不同。他曾經用石膏製成服裝傢俱、食物等,租一間店面予以陳列;之後又用布料、橡皮、塑膠、泡沫棉等製成大型的日常用品,巨人也無法穿的衣服、比人高的酒瓶、夾子、雪糕、漢堡、蛋糕等,但作品具真實的質感,是打破傳統在輕雕刻上表現最出色的藝術家。
返回到
倫敦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