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南斯拉夫 的原始碼
←
南斯拉夫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被奧斯曼帝國吞併== 一三六○年,土耳其軍隊佔領了亞得里亞娜堡,並首都從小亞細亞的布爾薩(Bursa)遷到亞得里亞娜堡。塞爾維亞的王公貴族面臨土耳其人的威脅,將私仇暫時擱到一邊,結成同盟對抗侵略者。一三七一年,塞爾維亞軍隊在馬里查河沿岸的切爾諾蒙(Chernomen)戰役中慘敗,幾個月後,塞爾維亞末代君王斯特凡.烏羅什駕崩,拉扎爾.赫雷貝梁諾維奇(Lazar Hrebeljanovich)繼位,但他沒有稱帝,只稱大公。在以後的十年中,土耳其人逐步兼併了整個馬其頓,許多塞爾維亞王公貴族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屬臣。 一三八九年六月十五日,拉扎爾.赫雷貝梁諾維奇大公統率塞爾維亞、波斯尼亞、保加利亞、瓦拉幾亞和匈雅利等國聯軍,在科索沃平原與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一世(Murad I)統帥的土耳其軍隊展開大決戰,戰鬥初期,基督教聯軍取得了一些勝利,塞爾維亞貴族米洛什率小分隊偷襲了蘇丹的營帳,殺死了穆拉特一世,但土耳其軍隊混亂為時不長,穆拉特一世的兒子巴亞齊德拉掌指揮權,並最終獲勝,拉扎爾大公戰敗被俘遇害。早已殘破的塞爾維亞帝國從此一蹶不振。這場災難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繞著科索沃戰役出現了大量民間傳說,咏嘆基督教領袖們的凄慘命運,使後代永不忘懷,塞爾維爾每年的六月二十八日都要紀念科索沃戰役,至今不衰。 塞爾維亞並未在科索沃戰役後立即滅亡,一個版圖縮小了的塞爾維亞公國繼續存在。拉扎爾大公戰死後,他的兒子斯蒂勞繼位,每年都向土耳其蘇丹稱臣納貢。一四○二年,當土耳其人在中亞馬帖木几發生沖突時,斯蒂芬大公得到暫時喘息之機,從匈雅利人手中收復了貝爾格萊德作為首都。一四二七年,斯蒂芬大公的侄兒喬治.勃蘭科維奇(George Brankovic)繼位,他聯合匈雅利抗土民族英雄約翰.洪雅迪(John Hunyadi),試圖共同驅逐土耳其人。為了換取馬扎兒人的支持,吞治.勃蘭科維奇大公把貝爾格萊德割讓給馬扎兒人,然後遷都至斯梅德雷沃(Smederevo)。一四五九年,土耳其軍隊攻下了塞爾維亞最後一個城堡斯梅德雷沃,除黑山地區外,土耳其人終於完全征服了塞爾維亞,繼而又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在此後的三百五十年中,塞爾維亞一直處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土耳其人傳入伊斯蘭教,強迫塞爾維亞人改宗伊斯蘭教,但大多數塞爾維亞人不願放棄東正教,紛紛遷居波斯尼亞、黑山、達爾馬提亞、斯洛文尼亞、伏伊伏丁那和匈雅利等地,迫使土耳其統治者被迫在宗教問題上採取較寬容的政策。盡管這樣,塞爾維亞人始終沒有放棄反抗異族統治的鬥爭。一五九三年,塞爾維亞人在總主教約萬二世(Jovan II)的領導舉行聖薩瓦暴動,這次起義在奧地利支持下一直持續到一六○九年才告失敗。 十七世紀期間,奧斯曼帝國已經明顯呈現了一派衰敗氣象。一六六四年,奧利利軍隊在聖哥達戰役中戰勝土軍,這是西方基督教國家在陸戰中首次戰勝土軍。一六八八年,奧地利軍隊佔領了貝爾格萊德後,乘勝南下,兵臨科索沃,前鋒部隊直抵斯科普里,塞爾維亞人也乘機奮起反抗土耳其人,但他們不久就發覺奧地利人企圖讓他們改宗羅馬天主教,於是許多塞爾維亞人不再為奧軍效勞。一六九九年,奧土兩國簽訂了卡爾洛維茨條約,土耳其割讓匈雅利、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給奧地利,而塞爾維亞則歸土耳其統治。 十七世紀末,黑山作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邊境省,享有特權,這裡崇山峻嶺偏布,土耳其人不易統治,只好聽任東正教主教在此統治。一七○二年,黑山地區有許多東正教徒改宗伊斯蘭教,引起東正教大主教達尼洛一世(Danilo I)的不滿。同年聖誕節之夜,他下令屠殺國內所有的穆斯林。一七一二年以後,土耳其曾多次出兵,試圖征服黑山,但一直未能恢復在那裡的統治權。一七一五年,土耳其和奧匈帝國再度交戰,土耳其戰敗,於一七一八年簽訂了帕薩勞維茨和約。割讓一些塞爾維亞領土,但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覺得在信奉天主教的奧匈皇帝的統治下,似乎比在穆斯林統治下日子還要難過,於是又有大批塞爾維亞人南遷到仍歸土耳其人統治的地區。一七三八年,土奧戰爭再次發,這次輪到奧匈帝國戰敗,翌年雙方簽訂了貝爾格萊德條約,奧匈帝國被迫歸還一七一八年佔領的一部分塞爾維亞領土。 一八○四年,塞爾維亞人在卡拉喬爾杰(Karageorge)的領導下奮起反抗土耳其佔領軍,卡拉喬爾杰原名喬治.彼得羅維奇(George Petrovic),原是一名豬販,一七八七年曾去奧地利參軍,對土耳其人作戰時屢建戰功,奧土戰爭結束後,回國定居托波拉城,起義暴發時被推選為首領,他具有巴爾干半島野蠻農民中常見的那種粗獷性格,殘酷暴烈,英勇果敢,野性難馴。翌年四月,他發動獨立戰爭,一路光復了貝爾格萊德、波扎雷瓦茨、斯梅德雷沃和沙巴茨等城市。一八○七年,俄國對土耳其宣戰,塞爾維亞人得到了強大的盟友,一舉攻克了土軍國守的最後一個城市烏日策。翌年,塞爾維亞國務委員會頒佈第一部憲法,宣佈卡拉喬爾杰為「塞爾維亞最高世襲領袖」。但在此後的幾年中,起義軍連吃幾個敗戰,士氣受到打擊。 一八一二年五月,俄國為了應付拿破崙的入侵,被迫和土耳其締結和約,以免兩面開戰。這使得奧斯曼蘇丹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付塞爾維亞人。翌年十月,卡拉喬爾杰戰敗,帶少數親信渡過多瑙河,逃往匈雅利,一八一五年四月,米洛什.奧布拉諾維奇(Milos Obrenovic)在他的故鄉塔科沃村的教堂廣場上再次發動起義,他原是卡拉喬爾杰的部將,卡拉爾杰流亡國外後,他仍留在國內侯機起事。同年七月,起義軍光復了魯德尼克、恰恰克、波扎雷瓦茨和克拉列沃等城市,解放了北部塞爾維亞人獲得自治權,擁有自己的軍隊,有權自行征稅,還有參加司法行政的權力,並在貝爾格萊德設立了國民議會,但土耳其仍享有宗主權,也可以在貝爾格萊德派駐土耳其衛戍部隊。一八一七年七月,卡拉喬爾杰經俄國返回塞爾維亞,米洛什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派人暗殺了卡拉喬爾杰,並把他的首級送往君士坦丁堡,以取悅蘇丹。同年十一月,米洛什被國民議會推選為塞爾維亞大公。 一八三○年十一月,土耳其迫於俄國的壓力,正式承認米洛什為塞爾維亞大公,俄國有權保護塞爾維亞,一八三三年以後,塞爾維亞完全獲得自治。米洛什大公在內政方面,大力振興商業,改編軍隊,修築道路,憲行新的農業政策和土地政策,但他手段專制,引起貴族的不斷反抗,一八三九年,他被迫退位,讓位於他兒子米蘭.奧布拉諾維奇,這位新大公即位不足一個月就病逝,他的弟弟米哈伊洛(Michael)繼位,當時他年僅十六歲,奧斯曼蘇丹拒絕承認他有權世襲大公之位,一八四二年被迫遜位。同年,國民議會推選長期流亡國外的亞歷山大.喬治維奇為大公,他是卡拉喬爾杰的長子,他即位後努力改革官僚機構和教育及司法制度,並在經濟活動中推廣貨幣和信貸的使用。由於貪官載道,賄賂公行,使他的新政很快就化為泡影,無論是守舊的農民階層,還是新生的知識分子,都表示不滿和反對,國內敵對勢力日益增強。 一八四八年,當匈牙利南部的塞爾維亞人舉行反匈暴動時,亞歷山大大公不肯支持他們。在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五六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他又保持中立,不去支援俄國。所以,許多擁護泛斯拉夫主義的塞爾維亞人都不再擁護。一八五八年,國民堅決要求他退位。翌年,國民議會正式廢黜了他,請獨立運動元老米洛什再度出任大公,他當時已是七十九歲的老年,復位後採取反奧地利的政策,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他的大公爵位可以世襲,還要求土耳其衛戍部隊從國內八大城市撤走,這些計劃尚未實現,他就於翌年病故,由他兒子米哈伊洛繼位。 米哈伊洛和他父親一樣,也是第二次登上大公寶座,他曾游歷過許多歐洲大城市,見多識廣。他即位後立即著手改組軍隊,建立正規軍,使總兵力達十萬人,他還修改了憲法,制定了選舉法,規定以納稅為選舉權的基礎,還建立了一套正規的司法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制度。一八六二年,他成功地使土耳其衛戍部隊撤出了兩個城市,並再度宣佈凡不屬於土耳其衛戍部隊的土耳其人均將驅逐出境。一八六七年,土耳其駐軍從塞爾維亞全部撤軍。翌年六月十日,他在貝爾格萊德城郊散步時遇剌身亡,殺手是誰至今仍無人知曉。
返回到
南斯拉夫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