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伊斯蘭教傳入== 公元616年,波斯人以強大武力征服埃及。公元7世紀30年代,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與薩珊帝國爭雄,不再緊盯埃及,戰爭又使交戰雙方國力衰退,而且戰況依舊呈膠著狀態。此際,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Muhammad)感召下,精神和政治方面空前團結,各部落間紛爭漸告平息,阿拉伯融合成信仰可蘭經(Holy Quram)、全體國民都是伊斯蘭教徒的單一國家。後在哈里發(Caliph)領導下,對北方拜占庭帝國、薩珊王朝進行聖戰,最終阿拉伯名將阿瑪爾•伊本•阿斯(Amr Ibn al-As)在希里阿波利斯(Heliopolis)古城廢墟附近打敗了拜占庭軍隊,消滅薩珊王國,並於公元640年未經麥地那(Madinah)哈里發的允許,於翌年佔領亞歷山大城。使埃及先後淪為伍麥葉和阿拔斯王朝的一個省。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初期,埃及基督徒對阿拉伯人的統治持冷眼旁觀態度,因為東羅馬時期強行灌輸的東正教使他們深惡痛絕,而這批穆斯林則採取了較緩和的作法,認為伊斯蘭教只是阿拉伯人的信仰,埃及基督教可以自治。況且,阿拉伯人除了讓他們協助收取這個國家貢金外,很少觸動當時社會的現狀。也因此,埃及阿拉伯化的進程較為緩慢。 後來,阿姆爾把巴比倫北方的紮營地建成戍衛城,叫富斯塔特(Fustat),並漸漸把它從軍事基地,轉變成阿拉伯人在埃及的行政、商業中心。於是阿拉伯語成為官方、文化和商業圈的通用語言。大約公元9世紀中葉,受到影響的埃及人也廣泛使用阿拉伯語,並接受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的風俗習慣。埃及初步完成了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進程。 但是新興的哈里發帝國在崛起的同時,內部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各部落之間的歧異、戰利品的瓜分、伊斯蘭教領導權的爭奪,最終又形成多種派系,並導致日後上百年的內戰和暴亂。公元750年,阿拔斯(Abbasid)家族控制了帝國,並聯合本國和鄰國伊朗的武力,使所有伊斯蘭教徒臣服,各派系形成表面團結。對埃及,指派軍事首長監管,為防首長脫離帝國建立獨立政權,施行縮短任期、減少內政權等嚴厲管制。但這項政策使行政官員奢侈腐敗,平民稅賦加重,埃及經濟受挫,要求獨立風聲漸起,阿拔斯王朝權威沒落。但阿拉伯文化對埃及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為鞏固帝國霸業,阿拔斯採用波斯人傳統管理方法,於是公元832年,埃及成了伊斯蘭教將領的采邑,由於害怕在伊拉克的政權散失,將領就派自己下屬前往埃及。在這之後,阿拉伯人在埃及依次建立了圖倫、伊赫什德、法蒂瑪和阿尤布等王朝。 公元868年,阿拔斯家族培植的「奴」兵子弟阿麥德•伊本•圖倫,被派往埃及,趁阿拔斯家族與土耳其軍隊作戰之際,坐收漁利,掌握埃及大權,獲得自治。他削減對皇室進貢數量,組建強大軍隊;在阿斯卡北邊建皇城慶祝獨立,並在皇城中心建伊本圖倫清真寺。公元882年,兼併敘利亞,埃及逐漸繁榮。公元884年,庫馬拉威(Khumarawayh)在其父死後執掌埃及,利用軍事力量大力拓展疆界至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公元896年,庫馬拉威被害,王位由其子及其兄掌握。因兩人的無能和奢華,使國庫日益空虛,軍隊離心,於是在公元905年,阿拔斯家族重興的政臟A次兵臨埃及,新皇城被毀、圖倫家族受到報復性懲罰,倖免於難的唯有伊本圖倫清真寺。此後埃及承受高壓統治30年,直至公元935年,由於什葉派法蒂瑪(Fatimid)王朝對埃及這塊肥肉早已垂涎3尺,先後曾兩次入侵。阿拔斯家族面對這種形勢,只得同意埃及成為半自治國家,由伊本•圖格里耶管理,稱「伊克須德」(Ikhshid)王朝。公元946年,他的幼子承襲王位,但攝政大臣卡富(Kafur)卻是實際統治者,伊克須德王朝民心團結,國家發展,但當卡富死後,法蒂瑪家族的穆義茲(Muizz)御駕親征,佔領尼羅河流域,修築開羅城作為他們的帝國首都,原王朝宣告淪陷。 法蒂瑪統治初期,尊奉依曼(Iman)為伊斯蘭教唯一真正的統治者。阿拔斯家族則被認是篡位者,因穆斯林團體烏瑪(Umma)在先知死後,其中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就意見相左,一派想推選他們當中的一個人擔任哈里發,另一派支持世襲,哈里發人選應在穆罕默德家族中產生。這場矛盾出現在各什葉派分子中,屬伊士梅里派(Ismaili)的法蒂瑪宣揚,法蒂瑪家族的依曼哈里發具有半神明地位,他和所有的法蒂瑪家族成員都擁有祕傳心法,永不犯錯,能帶領烏瑪進入美妙世界的引導者。這樣,以新柏拉圖思想為基礎擴充教義,使之與宗教哲學的教旨相融合的作法,吸引了言L派系的皈依者。而遜尼派的阿拔斯家族則覺如刺卡喉。於是,他們建立王朝後,力避法蒂瑪人糾纏,獨立掌管埃及,法蒂瑪人也拒絕承認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當法蒂瑪統治埃及時,就想取代阿拔斯王朝統一所有伊斯蘭教信徒,建立一個相應的哈里發大帝國。於是建都開羅,依曼和其宮廷幕僚住在城內的兩座大皇宮裡。他們還建起了宗教兼學術中心阿茲哈清真寺。這時,法蒂瑪家族繼續對外作戰,獲取了巴勒斯坦和聖地麥加與麥地耶。但是好景不長,在與拜占庭帝國在敘利亞北部作戰時受到阻礙,方才收手,集中精力發展商業、經濟,實行對外貿易。不久,交易範圍廣達東方的中國、西面的義大利。富斯塔特也因此成了貿易中心和回教藝術品雲集之地。法蒂瑪王朝時期,海軍強大,各方面蓬勃發展,埃及日益繁榮。但王朝往昔雄心已有了極大的轉變,征伐阿拔斯王朝計劃擱淺,而且所崇奉的祕傳心法教義偏激部分也被摒棄,不再關注基督徒、遜尼派穆斯林等是否皈依成什葉派信徒,而是非常大度地讓遜尼派、基督徒、猶太人,共同參與管理國家。這種狀況到了第六代統治者哈基姆(Hakim)哈里發手上就消失了,這位依曼依靠軍隊中的柏柏爾人軍團而掌權。是典型的復古派。在公元996年一上台,就以復興伊士梅里派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並以極端自私兇殘的作法維持自己統治慾望。當時,他面臨著一股反法蒂瑪政權勢力,於是大肆鏟除政府裡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官員,這種宗教迫害還涉及到遜尼派。讓人意料不到的是他竟一方面下令洗劫充滿生機的富斯塔特城,殺光因打攪他的狗,禁止出售多種蔬菜和貝類水生動物,不准婦女離家,不得擁有私人財產;另一方面卻在荒年時向老百姓發放食物,還修建清真寺,庇護學者和詩人。公元1017年,一批伊士梅里派極端分子把他推崇為神,引起其他各派信徒強烈抗議。於是,那些死心踏地的激進追隨者被逐出埃及,哈基姆的無理行徑,最終導致自己在1021年的離奇失蹤。 1036年,法蒂瑪王朝第八代哈里發穆斯坦錫(Mustansir)即位,年僅七歲,由父王的首相和母后攝政。在這期間,埃及常發生各部隊之間惡戰,他們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家。埃及國內安定受到威脅,哈里發幾次御駕親征都無法改變這局面,母后溫瑪阿德決定請蘇丹軍隊來制服各派系部隊,於是內戰爆發,哈里發成為幾任軍閥的傀儡。公元1066∼1072年,埃及因尼羅河連續7年乾旱,陷了更大的混亂中,飢荒和瘟疫席捲各地。曾經富甲一方、有著完善供水系統和下水道設備的富斯塔特市,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況。囂張的土耳其軍隊洗𠍾皇宮、搜刮國庫、毀壞大圖書館,舉國一片狼藉。 1073年,穆斯坦錫把埃及軍權私授給伯德爾•哲馬利(Badra-Jamali),他是位能幹的亞美尼亞將軍,一夜之間率部包圍了埃及高官顯貴的住宅,將他們全部處死,粉碎了反對中央政府勢力,重振社會秩序,埃及恢復了和平與繁榮。他因此在開羅集軍事、宗教、行政大權於一身。從此,埃及以軍隊統帥為國家首腦,官職也發展成世襲制。他使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始終處於被保護狀態。順利過了幾年,埃及國力再度發展,經濟、文化、外貿等方面也都有起色。1092年,塞爾柱土耳其人大舉來侵,開羅重修城牆,裝上龐大牢固的新城門以迎接這場戰爭,但塞爾柱帝國卻突然崩潰,法蒂瑪王朝得以殘存。1094年,哈里發穆斯坦錫去世,由伯德爾兒子和其將來繼承者艾弗德勒共商決定新哈里發人選。但艾弗德勒不公平的行徑,使伊士梅里派的穆斯林從上至下徹底分裂。波斯、伊拉克及中亞地區拒絕承認新哈里發,與開羅法蒂瑪王朝斷絕一切關係。新哈里發王朝成了只擁有埃及的小邦。 1099年,反對伊斯蘭國家的西方基督徒組織十字軍(Crusade)東征,欲取埃及這塊肥肉,但遭到贊吉(Zangid)穆斯林對抗。法蒂瑪家族欲使帝國復興,遂想聯合一方控制另一方,但沒有成功。1169年,迅速衰落的法蒂瑪王朝只得讓出統治埃及的實權,給土耳其贊吉的庫德族將軍薩拉丁(Salah al-Din)。 1171年,薩拉丁廢黜最後一位法蒂瑪哈里發,在埃及重建遜尼派伊斯蘭教政權,稱阿尤布王朝,贊吉帝國執政者只想把埃及當成自己的戰利品,心懷不滿的薩拉丁就藉口法蒂瑪可能復闢,以及十字軍還會入侵埃及,拒絕離開。為了牢牢控制埃及,薩拉丁開始積極鞏固發展自己的勢力,擴充部隊,還組建一支由奴隸組成的軍隊;在開羅與芙斯塔特間建要塞以防衛都城;取消開羅皇室特權,更改教育制度,以瑪德拉沙教育機構,培養正統的遜尼派信徒,並錄用他替代握有權力的什葉派人。 1174年,贊吉國王努爾丁逝世,帝國分崩離析。使薩拉丁統治埃及成了合法化,被尊為蘇丹。此後13年間,他出兵征服敘利亞和不達米亞大部分地區,使埃及和敘利亞的贊吉王國再次合併。1187年,號召穆斯林建立反十字軍聯合陣線,並領兵征戰,打敗並俘獲耶路撒冷國王和聖殿騎士團團長,一舉攻佔耶路撒冷,令西方基督教各國大為震驚,因此引發1189年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不過也被薩拉丁擊敗。1192年,雙方講和。於是,埃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伊斯蘭國家,赫赫戰功奠定了他伊斯蘭「聖戰士」地位,埃及人民非常擁戴他。但在1193年,這位寬厚、公正和堅強的統治者就與世長辭。 阿尤布帝國是以家族血緣統治形式存在的,各城邦間又互相聯盟,形成城邦君權國家。當時埃及是最富有也是最集權的一大城邦,所以這裡的統治者都被默認為宗主,並以這種身分解決和左右阿尤布帝國內政之事,埃及蘇丹還有權利要求各城邦提供軍事援助,但城邦國君為自身利益考慮,除非萬不得已,寧可運用必要的外交手段達到目的,而不願介入戰事,怕引火燒身,更怕十字軍再度東征,但這種擔心的事情還是出現了。 1218年,卡米勒(Al-Kamil)上台時,歐洲十字軍把箭頭對準了埃及,東征熱驟漲。1221年,他們揮師南下直驅埃及,卡米勒領兵與敵方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交戰,最後,迫使腓特烈二世達成和平協定,十字軍只得撤返。此後,穆斯林同基督徒一樣可以自由往返耶路撒冷。不久後由於宗教原因,雙方再度互相仇視,刀槍相向,1229年,卡米勒把聖地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一些城鎮讓給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1240年,阿尤布的蘇丹撒利(Salih)以武力手段奪權,這種非合法登基方式令他再也無法倚靠各城邦親族幫助。當東方成吉思汗的兒孫們率軍洗掠伊朗、東歐時,他見形勢對埃及不利,只得匆忙中仿效前蘇丹薩拉丁,大量購買土耳其奴隸組成軍隊,這批奴兵又被叫做馬木路克(Mamluk)。1249年,由於兩派宗教狂熱分子作梗,西歐十字軍再次兵抵埃及。但奴兵的作戰能力使東征軍無功而返,而撒利在兩軍交手時就已去世,他妻子薩嘉朵和奴兵的酋長們,就讓撒利兒子圖藍夏繼任蘇丹。他上任伊始,就對馬木路克人的銳氣感到憂心,於是處心積慮地用自己人取代他們。此時奴兵剛凱旋歸來,見國王對自己懷有戒心就極為反感,奴軍將領們乃聯手殺死國王,推翻了阿尤布王朝。 馬木路克為了說明改變的合理性,將薩嘉朵推上台面,原阿尤布其他城邦君主,見一個女流之輩擁有帝國最富庶的地方而心有不甘,乃興兵對埃及宣戰。出於作戰需要,薩嘉朵就嫁給了奴兵將軍艾拜克(Aubak),他當上蘇丹,掌握實權,建立了馬木路克王朝。1251年,艾拜克應戰阿尤布家族獲勝,為鞏固自己王朝,於1257年另娶摩蘇爾公主為妻,遭薩嘉朵報復身亡,而她也被馬木路克人活活打死。 埃及蘇丹之位傳到了拜巴爾斯(Baybars),這位勇敢善戰奴隸軍人出身的國王以薩拉丁為榜樣,立志建立強大帝國,因此著手鞏固自己的軍事地位,領導埃及人前仆後繼勇往直前,打破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西征的美夢,擊潰了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蒙古人勢力,並在敘利亞重建被摧毀的城堡、要塞,修築武器庫、造戰艦、貨船,把埃及和敘利亞併為一個國家。 1265∼1271年,他對十字軍發動進攻,佔領阿利特和海法,從聖殿騎士團手中奪取薩法德城,攻克雅法,侵佔安條克,掃清地中海東岸十字軍的殘餘力量,也拯救了回教帝國伊斯蘭文化。後又舉兵劫掠亞美尼亞,並於1276年大敗塞爾柱軍隊及其蒙古盟軍,奪凱撒城再遠征努比亞、利比亞,並插足其內部事務。為重振埃及帝國雄風,還致力發展國內經濟、文化、教育,維持與拜占庭帝國良好外交關係,以便埃及商人、使節,可以通過赫勒斯潘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外交流;派遣特使與外國簽訂貿易協定;開鑿運河、疏浚港口。建立一套正規快速的驛傳制度;在開羅修建以其名字命名的大清真寺和學校。埃及在這段時期,恢復了以往地中海區域商路貿易的樞紐地位,使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之一。他還創制了馬木路克軍事體系,教奴兵信奉伊斯蘭教,並施以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指導,學業完成後,可以自由加入任何馬木路克酋長的私屬軍隊,酋長擁有埃及資源和朝廷職位,勢力最大時可被選為蘇丹,為蘇丹者握有軍事大權,但不可以隨意把擁他為王的人兵力解除。1277,這位偉大的蘇丹誤飲毒酒而駕崩。 此後蓋拉溫(Qala'un)等繼承者都專心鞏固馬木路克王朝在中東地位,戒備蒙古軍威脅。1294年,那錫•穆罕默德(An-Nasir Muhammad)承襲蘇丹之位,一年後被酋長們趕下台。1299年,趁酋長們內訌時又登上蘇丹寶座,但政權被薩拉爾及拜巴爾斯•加善奇操縱,備受折磨和羞辱的那錫於1309年宣布退位,但不久後在敘利亞組建效忠他的精良部隊。1310年,利用自己下野後朝廷爭權之機,重登蘇丹之位,成為年輕但城府極深的獨裁者。為了集權,曾將其父手下的酋長們處死,並將兵權牢牢抓在手中,不讓擁護自己的酋長們獲得半點權力,以免日後成為潛在的對抗勢力。他第三次執政後,統治埃及達31年之久,在歷史上留下了傲人的業績,曾調撥大批人馬修建雄偉的宮殿、壯觀的清真寺,鼓勵各項文化藝術的發展,把開羅治理成繁華的都市,成功地主宰馬木路克軍人體系,為埃及開啟了一 段國庫充實、國家穩定太平的時代,使伊斯蘭文明達到巔峰,也使馬木路克王朝進入全盛時期。但此時古埃及文化幾乎消失殆盡,國內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只要付給朝廷特別稅就可以不受干預。科普提克人和猶太人都能在政府機構中工作,有的人甚至還出任高級行政職務。 由於那錫的專權和開創的盛世,造成下一代馬木路克人不學無術,疏於練兵,打仗無方,只追求安逸的生活,以致在1341年那錫去世後,找不到一個可以接替他控制埃及的王室成員,蘇丹王位名義上由胸無大志的王族子孫繼承,實權都被那錫屬下的酋長把持。 1347年哈桑即位時,埃及境內爆發黑死病,造成人口銳減,經濟衰退,蘇丹卻侵吞瘟疫者遺留下的財產,讓他有財力蓋起顯示氣派的大型清真寺。這種現象,說明了馬木路克人已無法挽救王朝的衰落。1382年,巴庫酋長奪得蘇丹王位後,讓自己的切爾克斯族人分掌各項權力,但他們軍事能力欠缺,治國無方又內訌不息,導致社會矛盾尖銳,經濟衰退,又經常受到貝杜茵遊牧部落的騷擾、蒙古帖木兒的進攻,以及葡萄牙人對紅海商路的攻擊,國勢日危。1468年,魁特貝(Qaitbay)即蘇丹位後,不願國家經濟困難,在埃及北墓區大修豪華的陵墓建築。 1516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使用先進火藥武器,征服埃及,並將它作為新伊斯蘭帝國的一個行省,首府設在開羅,派「帕夏」進行統治,由禁衛軍戍守,還設置兼管立法和行政的機關,由政府各部門及各行政負責人共同組成。由於土耳其人沒有充足的兵源,乃採懷柔政策,馬木路克人的軍事體系因此得以延續,但埃及已成為土耳其稅收來源和對外擴張基地。於是他們對埃及人進行瘋狂的剝削。「只知榨民,不知養民」的作法使生產力下降,城市衰落。此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兩人的地理大發現,使歐洲商人捨棄埃及另求新的貿易路線,開羅也因此失掉歐洲線的大量生意,貿易蕭條,僅靠咖啡買賣維持著商業重鎮的表面繁榮,這是埃及經濟、文化發展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進入17世紀,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對外作戰失利,加上通貨膨脹造成政局不穩,整個帝國漸呈衰亡狀態。1760年,埃及奴隸將軍阿里•貝伊•卡比爾(Ali Beyal-Kabir)宣布埃及獨立,使馬木路克人再度擁有權勢,疆域曾涵蓋阿拉伯和敘利亞。這位將軍生於高加索,童年時曾為奴隸被販至埃及,後從軍因戰功顯赫升任將軍、開羅長官,不久將各敵對行省總督解職,滅丟有異心奴兵酋長,解除土耳其禁衛軍權力,並自封「雪赫巴托德」,成為埃及王。令人惋惜的是1773年,在開羅附近抗擊前來鎮壓的土耳其軍隊時,被副將阿布爾•達哈伯出賣,致遭土耳其人謀殺。為了爭權奪利,馬木路克軍事體系四分五裂,埃及內戰頻繁,雖然穆拉德•貝伊(Murad Bey)和伊伯拉恆•貝伊(Ibrahim Bey)曾努力恢復埃及秩序,但已傷及筋骨,埃及深陷政治、經濟淤泥中。 1798年7月1日,拿破崙為切斷英國與印度間的交通,攻佔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企圖在此建立一個專供法國使用的基地。同年7月21日,法軍施展金字塔戰役(Battle of the Pyramids),將2.5萬名軍隊在吉薩金字塔左側布置成5個師方陣,每個方陣的每一邊各有6排擁有毛瑟槍和大砲的縱深步兵,以保護騎兵和陣中央輜重,並可在戰鬥中靈活改變方向,因而有效地擊敗馬木路克騎兵的密集衝擊,並直搗敵營,擊潰4萬名埃軍。後又將進攻的箭頭指向特拉維夫,但受挫。同年8月1日,法國艦隊在阿布吉爾(Abu Qir)灣被英國納爾遜艦隊擊敗,英軍登陸亞歷山大港,並短暫擁有下埃及統治權。但為提升自己在法國選民心中地位,以及給在埃及的土耳其人一個下馬威,拿破崙決定出兵巴勒斯坦,並以先進武器攻取了加薩、雅法。不久後,土軍獲得英國艦隊支援,使法軍在巴勒斯坦北方阿卡受阻,加上法軍又染上嚴重的痢疾,招致大量士兵的死亡,只得撤離埃及,但原有將近3萬人的軍隊只剩下1.5萬人。 1801年秋,盤據尼羅河三角洲的英國和法軍及土耳其三方談判,法軍剩下7000名官兵返回法國。此時土耳其決心加強對埃及的統治,乃任命總督和派遣雇傭軍鞏固勢力,加強控制地中海東部各國。雖然異教文化隨西方遠征軍的軍事體制、精妙技術、先進的科學等「侵入」埃及,但伊斯蘭文明繼續被埃及人崇奉著。 1805年,一支進入埃及的阿爾巴尼亞雇傭軍指揮官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被阿茲哈教長提名為埃及新任總督。事已至此,土耳其只得認可開羅人的選擇,穆罕默德•阿里成為「帕夏」,得到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承認,從此統治埃及近150年,但埃及名義上仍屬土耳其版圖。1811年,他應土耳其蘇丹要求,與瓦哈普派的穆斯林作戰,鎮壓並解除了對蘇丹政權的威脅。1818年,埃及已控制阿拉伯西部和中部。1822年,命長子易卜拉欣(Ibrahim)進軍克里特島。1824年又令長子率軍在希臘登陸,粉碎了希臘人的獨立運動,並征服摩里亞,攻陷米索隆基。但1827年,埃及艦隊在巴利諾海戰中,被英、法、俄聯合艦隊所殲滅。 1831年,阿里認為自己羽翼漸豐,可以背叛土耳其人取得埃及獨立,乃發動了遠征敘利亞戰役,並使敘利亞臣服。1832年進行第一次反土耳其戰爭,大獲全勝,但遭到有利害衝突的歐洲諸國干預。1833年,土耳其蘇丹和埃及訂立協約,埃及統治的國土可以擴展到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敘利亞地區,以及克里特島,其疆域面積已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相差無幾,但名義上還是屬於土耳其版圖,而阿里只是個「帕夏」,這遠不是他的目標。 1838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出兵征討阿里,欲奪回敘利亞,但在納吉布戰役中受到易卜拉欣的痛擊,開往亞歷山大港的土耳其海軍也向埃及投降。這種情況令英、俄、奧三國十分不安,乃於1840年7月出兵干預,力求挽救氣息漸失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迫使阿里簽下和約,放棄對敘利亞的控制,承認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仍是埃及的宗主國,並廢除埃及海軍,縮減陸軍人數至18萬人。但同時也承認阿里的埃及總督職位可以由子孫世襲。 阿里雖然最後目標沒有實現,但在軍事上功業彪炳,且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也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成績顯赫。他勵精圖治,增加稅收,改革土地使用權限和稅收系統,把國內大部分的農田轉歸國有,使自己因此成為國內最大的地主,並直接征收土地稅、壟斷原料、外貿及製造業;他改正國內灌溉系統;鼓勵民眾大量栽培稻子、木藍、甘蔗、長纖維棉花;提高植樹,還試圖建立加工原料的近代工業體系,曾在尼羅河港卜拉格(Bulag)建綜合工業區,興建印刷、造船、鑄造、兵工和紡織等廠。阿里還打破數百年來農民不當兵的傳統,從埃及農民中招募新兵,在開放門戶的思想指導下,任用土耳其人或歐洲人當軍事教官。為了給軍隊提供後勤服務,開辦了西方式學校,培養醫生、獸醫、工兵專家和各類專業人員。 阿里的改革,客觀上為埃及的資本主義發展打下基礎,使社會經濟呈現活力,農民生活得到改善。他調整政府機構的同時改變國家交通狀況,在閉塞地區造橋築路。對國民的健康也非常注意,下令排除各地污水沼澤,墓地遠遷,消除開羅如山的垃圾;填平阿茲巴奇亞髒塘;把開羅市內歌舞妓驅至上埃及;在亞歷山大城設檢疫委員會;允許開辦醫院、療養院、精神病院、助產士學校;任命法醫師為各省公共衛生監督執行官員。教育文化方面,使卡拉拉格印刷廠成為阿拉伯世界出版業的領頭羊,印發的書籍造就了一代英才,為後來替代阿里統治初年的歐洲專家作了準備;允許民間開辦非宗教性教育機構,並選派優秀學生前往歐洲留學深造,學習現代技術,為後來出現許多領袖級人才立下大功。經阿里大刀闊斧地改革,埃及相當興盛,亞歷山大城等都市煥然一新,吸引了大批的外籍人口,促進埃及全方位飛速發展。1848年,年老的阿里把職位傳給驍勇善戰的易卜拉欣,他極有治國魄力,但只過5個星期就辭世。喪子之痛不久,阿里也逝於亞歷山大。 總督的職務傳到了阿巴斯(Abbas)手上,他是阿里次子圖善的獨生子,在位期間,相當仇外,不信任歐洲人和接受過歐洲教育的埃及人。反對祖父實行的改革;推翻易卜拉欣的政策;關閉學校和工廠;縮減軍備開支;停建三角洲水壩工程;反對法國人提出修建蘇彝士運河建議,但批准英國人修建從亞歷山大至開羅的鐵路,並擁有鐵路租借權。他還派軍在克里米亞戰役中支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對外作戰,支持各級宗教領袖。對經濟的漠不關心和不傳承改革作法,落得「反動派」名聲,但他削減政府開支,豁免賦稅,減少徭役和兵役,讓農民負擔減輕,國庫充裕沒有外債,也值得稱讚。1854年,阿巴斯被兩名僕人勒死班哈宮中。職位由年齡比他小的叔叔塞得(Said)繼任,這位「帕夏」早年曾在巴黎求學,受西方土地所有制影響,於1855年頒布法令,允許農民男性後代繼承祖上土地,不過卻取消阿里時代政府專賣事業;對農業、灌溉和教育方面不再規劃。這時,埃及鐵路通車,他即擁有私人火車。1856年,傾向於法國的他與法國人費迪南•勒賽普簽下租約,批准給予法國公司開鑿蘇彝士運河。但也因簽約不慎問題,埃及為此付出300萬埃及鎊的賠款。塞得被迫開了埃及借外債的頭例。1858年,他更改土地政策,規定只有穆斯木才有土地繼承權,農民在連續佔有土地達5年並繳納土地稅者,可以得到所有權及出售、抵押或交換土地的權利。 1863年塞得去世,伊斯梅爾(Ismail)接總督位,3年後進行政治革新,建立代表大會作為政府決策的咨詢機構,力求脫離土耳其而自治。1867年獲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賜予他世襲總督的稱號,並能擁有3萬名常備軍。同年,他召開了第一屆眾議院,贏得歐洲各國的好感。翌年,得到「至尊」波斯頭銜,還獲得制定法律、頒布法令,以及無須徵詢蘇丹同意就可以自行與外國締結條約的權力。於是,不久就以埃及總督的身分,就有關蘇彝士運河的問題進行一次重要的談判。1869年11月7日,他把慶祝蘇彝士運河開航典禮,變成大張旗鼓炫耀自己功績的活動,也是埃及現代化過程壓軸之作。 此時歐洲工業革命成功,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埃及名義上仍是土耳其屬地,但實際上擁有很大自治權。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英、法兩國加緊對埃及滲透。由於開鑿蘇彝士運河耗資鉅大需向外舉債,為了謀求歐洲人的利益,歐洲列強乃向埃及提供貸款。1875年,伊斯梅爾為還外債,被迫把政府所持有的40%蘇彝士運河股票售讓給英國,使英國人得以進一步控制埃及的經濟命脈。翌年,英、法兩國以債權人身分,對這個國家實行財政共管,並每年扣取埃及3/4的歲入還給歐洲債主,把持了埃及政府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使財政管理完全置予英法雙重控制下。1878年,英法兩國的財政監督官又逼使伊斯梅爾組成「歐洲人內閣」,這就是著名的「二元管理」。但他未予完全合作,於是惱火了英、法總領事向土耳其蘇丹施壓。1879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罷免了伊斯梅爾職務,把他流放到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去。他統治的17年對埃及人民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陶菲克(Tawfig)繼父位成為埃及「至尊」,因能力缺乏,不受國人愛戴。到了19世紀末,歐洲列強力圖使埃及脫離土耳其;歐洲人內閣為了埃及能清償債務,加重對埃及剝削,人民怨聲載道,對外國勢力滲透不滿,對土耳其帝國和埃及「至尊」怨憤,不斷掀起反抗浪潮。這時出現一位埃及將軍艾哈邁德•阿拉比(Ahamed Arabi),他曾是國防長官,駐守前線抵抗歐洲人的入侵,且在軍中聯合一批青年軍官,組成祖國黨,主張埃及獨立,實行憲政,增強軍隊實力,堅決反對英、法的埃及財政共管和歐洲人入閣,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口號,並將反歐的所有階層團結起來。1881年元月中旬,阿拉比向內閣首相里亞德呈遞請願書,要求撤換陸軍大臣,另選埃及人替代,並改革軍隊晉升制度。同年2月1日,他在應召前往尼羅河宮陸軍部時被捕交軍事法庭審訊,青年軍官阿比德聞訊,立即帶兵包圍尼羅河宮,用武力救出了阿拉比,並迫使埃及總督改任巴魯迪為陸軍大臣,而阿拉比則成為全民族歌頌的英雄和反抗外國統治的象徵。但不久陶菲克改派女婿亞昆為陸軍大臣,上任後下了一道嚴厲的命令,禁止軍官們在家聚會和談論政治。同年9月9日,阿拉比率大批步兵、砲兵和騎兵浩浩蕩蕩陳兵開羅阿比丁廣場,成千上萬人民和各地前來聲援的代表也齊集此地,支持軍事示威行動。陶菲克被迫成立議會,委任阿拉比為陸軍大臣,解散歐洲內閣。 利益受到侵害的歐洲開始不安,恰好一名英籍馬爾他人和本地居民於1882年6月11日發生鬥毆,引發了本地居民和外商的流血大衝突,致為英國找到干預的藉口,不顧土耳其蘇丹的反對,於同年7月11日令英艦砲轟開羅10個小時,英埃戰爭宣告爆發。英軍於同月15日佔領亞歷山大城,次月底侵入蘇彝士運河。同年9月14日,阿拉比軍隊在泰爾克比爾戰役中慘敗,翌日開羅城陷,阿拉比被俘,與其臨時政府成員被流放到斯里蘭卡去。英國取得對埃及的完全支配權,並在埃及政府各部門中置有各級英國顧問,成為埃及實際上的統治者;但埃及名義上仍屬土耳其管轄。 1882年,克羅默當上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可以在埃及內政或外交政策上作決策。他掌權後廢除徭役制度,降低稅率,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890年,建成尼羅河三角洲堰壩。1892年,陶菲克之子阿巴斯•奚爾密(Abbas Hilmi)繼位,稱阿巴斯二世,他企圖擺脫英國控制而獨立治理埃及,但沒有成功。1902年,克羅默建成第一座阿斯旺水壩,次年又完成阿斯尤特堰壩,並把灌溉範圍伸展到上埃及,減少每年對尼羅河水的依賴,使農業大幅增產,穀類不再進口,同時棉花大量出口。但克羅默也阻止埃及國內工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斷絕埃及尋求自治運動。此際,歐洲中]大量移民埃及,貴族階級更是蜂擁而至。 自艾爾頓•哥斯特爵士(Sir Eldon Gorst)接任英國駐埃總領事後,積極培養與阿巴斯二世的交情,推動政治革新,同意擁有「至尊」頭銜的阿巴斯二世家族可以行使更多權力,並成立以穆斯塔法•卡米勒為首的民族黨。1908年批准開辦民間大學,但他在職時正巧是全球性經濟大蕭條,導致財政崩盤,被在埃及的英國人指責為無能而於1910年辭職。翌年,基欽納繼任總領事,他制定一套新規遏阻埃及人民尋求獨立行為,民族黨領袖及獨立派人士遭流放或監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阿巴斯二世呼籲埃及人和蘇丹人,支持同盟國對英國人作戰,但英國趁向土耳其宣戰之機,於同年12月18日宣布埃及為英國的正式保護國。從此結束埃及人受土耳其帝國長達4個世紀的統治,同時進入英人保護國時期。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