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日本 的原始碼
←
日本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武士道精神興起== 日本政治在鎌倉幕府時代產生巨大轉變,古代的天皇政治至此落幕,代之而起的是武士道精神,這是一種新的政治觀念和道德。雖然源氏只傳到1242年第三代將軍實朝便告斷祚,但是武士統治的形式一點也沒有改變。實朝死後,掌權執政的北條泰時公布了「貞永式目」法典,成為日本固有道德並延續至今的武士道精神所在。武士的基本條件是強者、勇者,再加上令人人心服的道德,當時的人們稱這種道德為「仁義」,因此每一位武士,都必須是「有仁義的武人」。 「貞永式目」就是把「有仁義的武人」應守的原則列入他的日常生活中,如敬神佛、忠主君、孝順父母、戒揭人之惡,並禁止私鬥等。他們從小習武,以服從領主的命令為天職,篤守盡忠、忠義、節慾和不怕死等信條。 1226年,鎌倉幕府第三代「執權」在位,派松浦黨入侵高麗沿岸,這是日本對外侵略的開始。1227年繼位的第五代「執權」北條時賴,以及1251年就位的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都是日本史上屈指可數的名君。1274年,蒙古人在中國建立元朝,乘征服朝鮮半島之餘威襲擊日本。在北條時宗的指導下,武士團集合於九州的博多全力應戰,元世祖軍隊因在海上遇到颱風而失利。1281年元軍再度東征,也告失敗。這兩次戰爭元軍雖敗,但日本卻毫無戰果可言,由於經濟的不振,使鎌倉幕府步向衰頹之勢。1324年北條高時任「執權」時,因沉迷於鬥犬之戰,而發生了「正中之變」,由於事先有人告密而未成功。1331年又發生「元弘之變」,結果赤阪城陷落。1333年,第十四代「均權」北條高時歿,歷經150年的鎌倉幕府被足利尊氏所亡。1334,後醍醐天皇復辟重返京都,史稱「建武中興」,但也只是曇花一現;這時日本開始發行紙幣。 1335年足利尊氏叛變,為了逃避武士追迫,後醍醐天皇於1336年隱遁到南部吉野山中,稱為南朝。足利尊氏則迎接光明天皇在京都即位,史稱北朝。從此朝廷一分為二,進入南北朝時代。 1338年,征夷大將軍足利尊氏在京都西北部的室町創立室町幕府,掌權約達100年之久。1368年第三代將軍義滿在位,好不容易在各諸侯間確立了幕府權威。1404年,將軍義湯和中國明朝簽訂驗印貿易協定,也和朝鮮李朝發展貿易關係。1439年爆發「永亨之亂」,1441年又發生「嘉吉之亂」,使室町幕府力量大不如前。這種勢力分散傾向,引發了1467年的「應仁之亂」,一直到1477年才告終結,京都幾成焦土。自1512年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等5個守護諸侯互相爭雄,全國陷入大混亂中,使日本進入長達100年的戰國時代。 1543年,首批葡萄牙船隊在海上遇險,飄流至日本九州的種子島,這是歐洲人第一次來到日本,他們向日本人傳授製造洋槍的技術。1549年,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聖查威爾(Saint Francico de Xavier)到鹿兒島傳教,葡萄牙商船也不斷來日本進行貿易。具有驚人殺傷力的槍枝,吸引了生活在戰亂中的武士,於是開始大量生產。 一年後,種子島領主時堯的自製槍枝傳到了埾市,一年可以生產600支左右。槍支的出現,使軍事戰術為之一變,最能有效利用這種新兵器的是尾張國領主織田信長,他在1568年入京,成為挾天皇令諸侯、實權在握的大將軍,其他諸侯或亡或歸順,日本成為統一的局面。1571年,織田信長命令他的部將豐臣秀吉,製造20輛重砲彈的裝甲艦,長約70多尺,寬412尺,分載大砲。每組3門,並採用陸軍的集體戰法。後來織田信長為了顯示他擁有天下實權,就在京都附近安土地方興建城垣,不久遷都安土城,史稱安土時代。在織田信長遷都安土城以前,因他疏遠佛教,所以被擁護佛教的舊派所反對,甚至足利氏15代的義昭也表示不滿,織田信長因此在1573年將義昭放逐,乃導致180年的足利幕府的結束。 織田信長不單是武士頭子,還是個舊秩序和舊習慣的剋星,凡是任何有礙進步的阻力,他會絕不容情地加以剷除。他曾將比叡山的3000名僧侶燒死,並殺了伊勢的上萬佛教徒,卻允許天主教的傳入和建立學校。 1582年的天正十年,織田信長被部下武將明智光秀刺殺,各地諸侯紛紛起而聲討:德川家康聯合一些反對光秀的勢力攻打光秀,在天王山一役中,光秀被豐臣秀吉所殺,豐臣秀吉乃將織田信長麾下的武將盡收旗下,不久國內各大諸候也紛紛歸順,當時日本的勢力都落入他的手中。後來豐臣秀吉把他同父異母的妹妹嫁給德川家康為繼室,藉以增強自己的力量,並且整軍經武,征服九州和小田原。 豐臣秀吉當權後,實行關閉自守的鎖國政策。統一全國後整理中央與地方政制,頒布6條新令,用以約束諸侯與富豪的跋扈。在經濟方面,統一田制,實行「太閣檢地」,在全國丈量土地,確立以土地產量為徵收貢賦標準的「石高制」,從而使衰落已久的莊園制完全瓦解;又統一度量衡和貨幣,將礦業收歸中央經營。在治安和軍事方面,實行兵農分離和「刀狩」政策,嚴格區分武士和農民的身分,令農民交出所有的兵器,以杜絕農民的暴亂。在對外政策方面,主張遠征朝鮮和大明,甚至對世界上所有的土地都想染指,為了企圖征服朝鮮和中國,曾製造2000艘船隻。又因鑒於葡萄牙和西班牙勢力東來,恐怕日本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就開始禁止基督教在境內活動,並築伏見城於桃山,史稱桃山時代。 1592年的文祿元年,他以北九州的名護屋為前線基地,派出15.8萬名大軍,攻陷朝鮮半島各城市,直逼平壤。但答應支援朝鮮的中國明朝,派李如松將軍率四萬軍隊赴援,於1597年1月迎戰日軍。日本乃採取和議,由明朝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後,日軍撤出朝鮮半島。1592年豐臣秀吉再度出兵朝鮮,史稱「慶長之役」,但是用兵並不順利,在水師潰敗後,後方的補給和聯繫也完全被切斷,繼之豐臣秀吉在1598年9月病歿,日軍只好鎩羽而歸。
返回到
日本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