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曼谷 的原始碼
←
曼谷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有500座佛寺== 泰國是個佛教國家,佛寺之多聞名於世,閃亮的金色塔尖林立在曼谷的地平線上,而泰國的美是表現在曼谷燦爛輝煌的佛像雕刻、色彩豐富的寺廟建築及精雕細琢的裝飾物的設計上,令人嘆為觀止。曼谷的寺廟建築已發展為自成一格的泰國式樣。已故的英國文豪毛姆曾對泰國的寺廟讚不絕口地說:「沒有想到在這個世界上,竟會有這麼輝煌奪目的東西。」全國有2.5萬座佛教寺廟,單只曼谷一地就佔了500多座,其中屬於國家的佛寺有五層頂,私人佛寺只有三層頂。 寺廟在泰國民眾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寺廟如何與民眾的生活相結合,去參觀一次玉佛寺,就能得到真正的答案。看到虔誠的信徒共聚一堂,伏在金色神壇前的大理石地板上頂禮膜拜,聽著空氣中裊繞的祈禱聲,同時沉浸於瀰漫著鮮花的濃厚氣氛中。上面的玉佛沐浴在奇異的光輝裡,顯得高不可攀。惟有在這種情景中,才能體會到玉佛在泰國歷史上長久以來的作用和意義。 玉佛寺(Temple of the Emera-ld Buddha)又稱菩開奧寺(Wat Phra Keo)或護國寺,是曼谷市內首屈一指的大佛寺,也是曼谷最顯目的標誌,同時是泰國千千萬萬廟宇中最崇高的代表。它位於大王宮東北面,是泰國王族供奉玉佛像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面積佔大王宮的四分之一。到泰國觀光的外國人士,沒有不到此一遊的。玉佛寺建於1782年,主殿的玉佛殿裡藏有一座價值連城的泰國國寶玉佛,已有2000多年歷史,色呈淡綠,在香煙燎繞中發出翡翠的光彩。據說在2000多年前,北印度雕刻家瓦斯內克得到良玉一塊,精心雕成佛像獻給印度王太子,後來印度發生內戰,太子抱玉佛逃到斯里蘭卡,死後交僧侶攜到柬埔寨,輾轉運到泰國,一度被緬甸王奪去,後來流失無蹤。鄭王戰勝緬甸後,清萊老佛寺被雷擊破,玉佛神奇地再度出土。鄭王得到這尊玉佛後,卜居吞武里,登位稱王。1782年鄭王被弒,拉瑪一世遷都曼谷,依照艾尤塔雅大皇宮皇家寺廟的建築,興建了30多公尺高的玉佛寺,供國王在這裡舉行各種祭禮。拉瑪一世還規定後代帝王都必須在此舉行婚禮。 它坐落在白色大理石砌成、雕工巧麗的台基上,建築華麗,黃瓦藍邊,角層層,掩蔭若畫,外表都用玻璃片鑲嵌,四周高大的八角柱上,雕刻著飛禽走獸。屋為金色,飛下裝有一串串風鈴,在風中叮噹作響。環繞整座玉佛寺的迴廊圍牆上有187幅壁畫,都是手繪的佛教故事,總長度達1000多公尺,繪工精細,顏色柔和。壁畫包括古代羅摩衍那(Romanayana)神話故事中的內容,體現了神、佛、國王三者完美的統一,這三者在泰人心目中是最神聖的,他們認為國王的權力是神通過婆羅門教儀式授予的,而國王之道又遵循佛祖的教言。還有佛祖誕生後到青年時代為追求真理而放棄名位,決心出家,通過惡魔的引誘試探後,終於修成正果,教化天下等故事,這些內容都取材於印度教的敘事詩。若懂得這些敘事詩內容,觀賞起來大約2個小時就夠了。佛寺的四周有16尊高約6公尺的巨魔塑像,寺的前後有銅獅6頭,挺胸張口,非常神氣。寺內各處遍布高與屋齊的各種神像,半人半獸,稀奇古怪,其中有尊神像兩手握劍,身披彩甲,綴滿小珠,五顏六色,但是眼若銅鈴,口似血盆,看起來十分可怕。另外有一尊怪像,腰以上是女性,腰以下是半禽半獸,還拖著一條長長的牛尾,她頭戴金冠,雙手合十,面容秀麗,是婆羅門教中的神。婆羅門教以因果報應及靈魂輪迴之說勸善懲惡,相信人死後善者轉世為人,惡者降為畜牲,因此塑了半人半獸的怪神來作象徵,也使玉佛寺更增添了豐富的內涵。佛寺門前還有一堵嵌有梅、菊、牡丹和飛鳥圖案的彩瓷花牆,據說這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帶到暹邏去的。玉佛寺的外牆除了鑲嵌有燒瓷的圖飾,門上鑲了珠寶,虹彩流輝;還有栩栩如生的門神。大殿所有屋檐上,均係鳳頭龍尾。 玉佛被供奉在正殿的中央金壇上,壇高約11公尺,玉佛高0.66公尺、寬0.48公尺,居高臨下,庇佑萬民。周圍還供有不同質地,不同造型的大小金佛像,殿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愈發顯出玉佛的神聖崇高。此外,正殿中還重重疊疊地擠滿大大小小的金塔和金華蓋。玉佛在此被虔誠地供奉著,永受朝野崇拜,每年都由泰王或王子親自為祂更衣3次,夏天圍金袍,雨季衣袍半斜並露一角,乾季全身裹以金袍,這些金袍上還鑲嵌著寶石。國王為玉佛更衣時,雙手合十登上玉佛祭壇後面的梯子,取下玉佛的冠冕和袈裟,向玉佛的頸部兩側灑兩次香水,並用白布擦乾,才換上新季的金袍。最後國王走下梯子,在香水碗內浸入為玉佛揩身的白布,以布上的水作為祝福水向他的隨從和參加儀式的寺外市民淋灑,以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玉佛座下還供有「大地之母」神像,窗框格上也用雲母貝鑲嵌著拉瑪王朝的歷史故事;最高的神壇頂,據說還珍藏著佛祖的聖骨和佛教遠古的摩揭陀文和梵文本的經典、竹簡、貝葉、布帛、紙本、雕刻和血書等,一應俱全。殿內還有泰國歷代先王的雕塑像。 除玉佛殿外,寺內大多數建築的屋頂有尖頂裝飾,頗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有金塔、藏經殿和先王殿。金塔的尖頂最為輝煌,整座金塔表面都是用拉瑪四世從義大利進口的馬賽克小金磚裝飾,在陽光下光華炫目。玉佛殿側院中有許許多多的寶塔,其中有3座寶塔最為巍峨,呈上尖下大狀,據說是代表緬甸、印度和柬埔寨3國的寶塔。寺前的8座尖形寶塔,是已過世8位國王的骨灰塔。大殿外圍的走道全用石板鋪成,走道旁有四對石像,因長期受風吹雨打,所以黯然無光,變成了灰褐色。這四對石像全部取材自泰國的民間故事,都是男女成雙,尤以殿後左面的一對情侶像最具風趣,是取材自民間傳說「仙傳與洛乍娜」,造型優美生動;男的痴呆傻笑,一派純情;女的蓮步輕移三回首,含情脈脈招君隨。大殿的佛塔後有一座吳哥窟的縮影,是1921年拉瑪五世所製。 玉佛寺是僧侶院式的建築物,但是現在並無僧侶長住,神壇兩側廂房已闢為休息處,整座寺的外觀和大王宮類似,五彩的寺頂非常醒目。寺周圍有12個小亭,東南隅的佛閣是祈雨的地方。瞻仰玉佛寺之前,可先站在寺前的廣場上遠眺,驕陽下的白牆綠瓦、層樓疊閣,令人久久不能忘懷。隨興繞寺走走,就可感受到佛門淨地所散發出的清幽,足以洗滌一身的俗氣。如果星期天來此,便能一睹善男信女虔誠的膜拜,遊客在進入正殿前必須衣冠整齊和先行脫鞋,等踏上光滑的圖案石板地後,五內沁涼。殿內既不燒香,也沒有誦經,信徒們肅立合十,或盤膝而坐,氣氛莊嚴、恬靜,沒有絲毫嘈雜。殿內禁止攝影,香客出寺前,還要打鼓擊磬,禱求吉利。 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欣賞,玉佛寺總是如此瑰奇富麗,尤其是熱愛建築的攝影者更為之瘋狂。這裡的寺廟都是尖形的,悠遊在如稻穗造型的圓頂佛塔和尖頂佛塔之間,自有一番樂趣,其他如鳥形天使像,排列的猴隊、警世怪物像等,都是精緻的雕塑。在主殿南隅還有一個相當於中國神農氏的醫術始祖像,據說他是印度人,追隨釋迦牟尼,專醫一般醫生治不好的病。參觀玉佛寺平時要購票進入,週日和佛教節日免費。 翠彌寺(Wat Trimitr)又名金佛寺(Temple The Golden Buddha),也叫三友寺,坐落在翠彌路上,位於曼谷火車站西側古老的唐人街一角。寺廟外觀並不顯眼,因寺內供奉有一尊純金鑄造的實心巨佛而舉世聞名。據考證,金佛鑄造於1238年,原供奉在蘇可泰王朝的佛寺內,在泰國碑記中有記載,被稱為「帕蘇可泰翠彌佛」。泰國人傳說,大約在800多年前,某部落酋長下令將他族裡的所有黃金,熔鑄成一尊金佛,為了避免被歹徒覬覦,便在金佛外面塗上一層厚厚的泥灰,看起來簡直是泥塑的佛像,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經過久遠的年代後,佛像失蹤,一直到1955年,才在湄南河華僑居住的地方、一座古老寺廟的斷垣殘壁中被人發現,當時人們不知道這尊泥佛竟是金佛,便交給一座小廟住持看管,但因小廟容不下大菩薩,就將祂露天放置。某夜,主持起來巡視,忽見佛頂發光,大為驚奇。翌日電告佛教總會,請派專家和高僧前來研究,並敲去佛像外表的泥灰,結果發現竟然是一尊光芒四射的金佛,兩隻眼球也是用80克拉藍寶石鑲嵌的,於是舉國欣喜禱拜,由一位華僑捐資5萬美元,建了金佛寺作為供奉金佛的場所。為了確保金佛安全,寺廟的5個大門特地造得比金佛矮小,使金佛不至於被盜。還有一種傳說是當年艾尤塔雅遭到緬甸軍隊攻陷,當地人民利用灰泥將佛像包裝起來,偷偷地從古都運到曼谷,以免落入緬軍之手。後來一家建設公司在拓建曼谷港口時,無意中發現這尊其貌不揚的佛像,就暫時將祂安置在翠彌寺裡,打算蓋一座新廟來安置祂。結果就在預定用起重機把神像移入新廟的前一天晚上,一場暴雨把佛像表面的泥灰泡濕了,在搬動時佛像不小心掉在軟泥地上,灰泥裂開,露出了黃金佛的真面目。 這尊如來金佛被譽為泰國三大國寶之一,高約3公尺,重約5.5噸,僅黃金本身就價值一億美元。金佛盤膝而坐,寶冠巍峨,肩寬腰細,右手垂膝,左手向上置放於腹臍前,垂目下視,充滿慈悲。最令人驚嘆的是金佛由9節組成,可以拆卸。金佛的肚臍有暗鎖,胸部內以前是保藏王室珍寶的保險庫。過去金佛的頭部並無裝飾物,現在頭上則有火焰形的裝飾。在祂右旁有4尊小金佛,每尊高約半公尺,外表已被信徒們用金箔貼了一層又一層。據說每到一個特定時間,由高僧將一層層金箔刮下,用以製造許多袖珍金佛,或送或出售給信徒。經過高僧誦經開光後的金佛也具有靈性。 金佛寺廟貌呈尖塔形,高高聳立,外貌平常。現在這裡常年開放,日夜燈火輝煌,信徒、遊客不斷,人們進入禮佛必須脫鞋,禮佛不燃香火。寺內的小賣舖出售複製的小金佛。 臥佛寺(Wat Pho)又名涅槃寺,或菩提寺,因供奉一尊臥佛而得名。它位於大王宮南側的沙南路上,是拉瑪一世於1793年所建,與玉佛寺、金佛寺並列為泰國三大國寶。臥佛寺的前身是一間建於16世紀的佛寺,到18世紀曼谷建都後,拉瑪一世在此進行擴建,才有了現在的規模,成了泰國代表性的大寺廟。臥佛寺內院的大殿內供奉有一尊釋迦牟尼大臥佛塑像,為泰國第二大臥佛像,佛像全身鐵鑄而成,外包金箔,間有寶石嵌入。臥佛像長46公尺,高15公尺,腳底板長5.8公尺,所佔面積有一個籃球場大,比一般遊覽車還要大3倍,令人大開眼界。佛像造型精緻,右手支頤側臥在磚砌的佛壇上,左手平放在腿上,頭戴寶冠,雍容華貴,神態莊嚴,面貌慈祥,雙目微閉,似在入定往生西方。據聞這是釋迦牟尼「涅槃」時的姿態,但是最特殊的部分卻在一雙大得駭人的巨腳,兩腳合併,是用黑銅鑄造,腳板上鑄有108個符號和佛像圖案,十趾並列,一般長短,每隻腳趾都是3節,每一節都有螺紋;設計巧妙,做工精細,同時蘊含著高深的佛學哲理:「呈一下相輪,千幅成就、光輝相照」。拉瑪三世時期,泰國的佛教文化已相當活躍,國王常召集學者、專家和高僧在臥佛寺聚會,研究臥佛身上的鑄像和繪畫,探討各種問題,漸漸使臥佛寺成了學術研究的場所,有「泰國的佛寺大學」之稱。 寺的正殿為雙層迴廊所圍繞,迴廊上有394尊佛像,相當壯觀。正殿地基部分,是由大理石鋪成的。這些大理石是1767年從遭緬軍破壞的古都搬運過來的,上面還有以印度敘事詩為題材的描繪畫。壁畫的內容以釋迦牟尼的一生為主題,將佛祖生平詮釋得淋漓盡致。廊柱之間,還有拉瑪三世時期雕刻的「拉瑪堅」故事浮雕154幅。寺院內有4座巨型吊鐘型塔,高41公尺,通體分別由青、白、黃、深藍四色釉瓷磚外貼,更顯得宏偉壯觀非常醒目;小塔有91座,高7公尺以上,有的12個角,有的20個角,一座座螺旋狀的塔尖,層層疊疊,聳立在湛藍色的天空中,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聖潔的光輝。這裡穿著絳黃袈裟的年輕和尚,或在樹下孜孜攻讀,或閒步塔前,光頭赤足,一派自在神情。他們溫文典雅,每天要上英文和佛理課程,除了拜佛外,還時常托缽出外化齋,廣結善緣。寺內佛像眾多,據說拉瑪一世在大修臥佛寺時,曾從彭世洛、蘇可泰、華富里和大城舊都等地,收集各種殘破不全的大小佛像上千尊,然後召集宮內外鑄造專家大力修補,使之恢復原貌,供於寺中。人們可以從這些佛像上看到泰國不同時期的佛像鑄造及雕刻藝術。因寺域廣大,佛塔和佛像多,因此臥佛寺又有「塔林」及「萬佛寺」之稱。 寺內還銘刻著歷史、宗教、藥方、醫療衛生、格言、文學、風俗、屬地地名的石塊,其中民間的藥方、醫療衛生方面的知識格外受到人們的重視。現在,臥佛寺又成為學習泰國古代醫學的中心,同時也是研究草藥及健康按摩的中心,寺中後方就有一間傳統醫藥學院及一間按摩房,人們可在此享受專業的按摩服務或繳費學習按摩的課程。此外,寺旁的土產店及曼谷市面出售的寺廟拓本,都以臥佛寺為藍本。 鄭王寺(Wat Cheng)又叫做阿隆寺(Wat Arun),泰語中有「黎明」或「晨光」之意,是泰國四大古剎之一。它的前身始建於大城王朝,當時名叫皇冠寺,後因兵亂戰火,寺廟遭到破壞,到處殘垣斷壁。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後,撥款重修,並把它作為御用寺廟,每年在此舉行拜佛儀式及其他重大活動。鄭王被殺後,泰國人民為了紀念他,在寺內供上了他的塑像,並將此寺改稱為鄭王寺。鄭信又名鄭昭,在泰國歷史上稱為沛塔克辛,意思是「聖王鄭信」。他的父親是中國廣東澄海人,後搭船南渡至暹邏,落戶於當時的首府大城,並在當地娶妻,生下鄭信。鄭信自幼勤奮好學,通曉中、泰、越、印等國的文字,後因功勳顯赫,被賜封為披耶,並任府尹。1767年,緬甸軍隊在屢次入侵暹邏後,攻陷大城,佔領了暹邏,這時鄭信挺身而出,號召人民起來反抗入侵者,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收復暹邏,被泰國人擁戴為王。 這座寺廟位於曼谷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市,與玉佛寺隔河相望。鄭王寺殿宇結構魁偉,採用中國彩色瓷器為建材,絢麗奪目。但是在蓋到一半時瓷片就用光了,只好呼籲百姓把任何找得到的破瓷片都奉獻出來,以便完成工程,結果獲得了百姓的支持,共收到數千件陶瓷品。寺內供奉著琺琅質的鄭信坐像,莊嚴肅穆;大殿後保藏有用仙木製成的鄭王御床,金漆雕花,床板寬達一公尺多,沒有一點接縫。1780年,寺內曾經供奉了從寮國萬象運來的玉佛。鄭王寺內還有很多中國藝術品,佛殿鑲滿數不清的中國瓷片、瓷盤和瓷碗,有的是專程運來,有的則是中國燒瓷工匠和當地人民一起製作的。寺裡有數10件大型石雕,身高2公尺、手持兵器的士兵威嚴地站立於各道門的兩側,殿內懸掛著中國式燈籠。廟前有一座叫做曼夢娜的塑像,相傳她是一位鳥國公主,半人半鳥,聰明又美麗,曾有一位泰國王子愛上她。現在的泰國人都很喜愛曼夢娜,使她簡直成為泰國的國徽。 寺旁有五座塔,又叫鄭王塔,或黎明塔、五界塔。始建於拉瑪二世時期;完成於拉瑪三世時期,拉瑪三世還增建了講經殿和僧侶學校等建築;拉瑪四世又將此塔增至現在的79公尺高,使它成為泰國第二高塔。塔身全部用古代義大利大理石和中國彩色陶片及玻璃鑲嵌,非常耀目,是今日東南亞建築上的一大奇蹟。五座塔坐落在一個方形巨大的座台上,台高10多公尺,寬好幾十公尺。主塔為婆羅門式建築,外形呈倒「V」型,與法國埃菲爾鐵塔很相似,因此有「泰國埃菲爾鐵塔」之稱。它的結構分上中下3個部分:上平面呈八角圓柱形,四面有4個小巧玲瓏的塔狀飾物簇擁著塔頂,叉形銅塔尖上戴著一頂拉瑪三世賜予的皇冠;中部為平面十字形,四面各有一個神龕;下部是平面八角形。全塔環繞著3層平台,每層平台約2公尺高處都有一圈佛教傳說中的神猴及守護神的浮雕。塔尖用金箔包裹,金碧輝煌。塔面自上而下裝飾華麗精細,是泰國最美的佛塔,並且成為鄭王寺的標誌,共有20多層,有石級可登,塔腰四周有走廊,人們站在走廊上,可將湄南河兩岸景色一覽無遺。由塔腰再往上爬,有鋼梯可直達塔頂陽台,塔的四面各有一條石階,可沿扶手直達三層平台上,人們在此,可將大王宮、玉佛寺和臥佛寺盡收眼底。每當黃昏或月夜,高聳入雲的塔頂倒映在湄南河中,呈現出一種美麗又淒涼的氣氛。主塔四周有4座小塔簇擁,使主塔更顯得雄偉壯觀。此外,寺外林立著許多賣土產和工藝品的小店,以及許多賣椰子和冷飲的冰果店。作為皇家寺院,泰國國王蒲美蓬每年都會在舉行傳統獻佛節的贈袍儀式典禮時,來此祭拜。 班察瑪波琵寺(Wat Benchama Bophit)俗稱大理石寺(Mardel Ten-ple),又名雲石寺,原名林寺,始建於14世紀以後;19世紀拉瑪二世進行擴建,新增5座佛塔,代表兄弟5人共同事佛,因此又稱「王子寺」;拉瑪五世時期,建造了這座佛寺的主殿,又增建了長廊、藏經閣,並開辦了佛學院,使寺廟影響大增,成為曼谷城內3大名寺之一。這座寺廟是曼谷皇家寺廟中最新的一座,也是一座接近現代化的寺廟建築,在名氣上雖然比不上玉佛寺,但卻獨具特色,廟宇採用義大利大理石建造,富有西方建築藝術色彩。它位於市區北面的國會大廈東隅,面積4.18萬平方公尺,東西長220公尺、南北寬190公尺、寺內沒有佛塔,但有池塘、涼亭和拱橋等庭園造景。興建這座廟宇的建築師是國王的庶弟,他對傳統的泰式建築風格作了重大的創新,其中最明顯的是正殿採用的卡拉拉(Carrara)大理石、封閉式庭園,以及廟頂上黃色弧狀的中國式琉璃瓦。兩頭巨大的大理石獅守衛著佛堂入口;大理石庭園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氣息。成群結隊的鴿子常飛來啄食遊客餵食的麵包。走過潔白的大理石路、穿過前院就是巍峨的正殿,入口處是由四根圓柱支撐,採用古典式的設計,頗富羅馬式建築的風格。正殿除了屋頂和裝飾窗外,寺柱、石獅、石欄、石壁和地面,也是全部用美麗的義大利大理石精工砌成,顯得特別光滑潔淨。寺屋頂是用中國琉璃瓦覆蓋,高貴雅潔。殿上樑脊五重,屋三層,黃瓦金脊,玉柱朱門,窗門上的雕刻構圖非常精緻,一派華嚴氣象。長廊吸取了古爪哇的建築風格,門楣採用古柬埔寨蛇狀橫樑,豪華壯觀,是泰國古代藝術的典範和多種文化融合的結晶。殿內藏有許多著名的佛像珍品,主佛殿內供奉一尊聞名全國的清拉佛像彷製品,是蘇可泰時期佛像藝術的代表作。佛壇前全部用紫紅絲絨鋪設,壇上插滿大大小小的許多燭燈,但不燃香,這樣顯得更加六根清淨,使來此參觀的人會油然興起一種虔誠聖潔的感覺。遊客進入寶殿前必須脫鞋,參觀時要捐香油錢。 在殿後院中,兩邊走廊上供奉52尊比常人要高大一點的佛像,栩栩如生,莊嚴美觀,其中有很多是由印度、緬甸和日本迎請或贈送的,各式各樣的形狀反映了各地方及各時代的造像藝術風格。此外,亮麗輝煌的殿內設計與樸實的外觀形成強烈的對比,鑲有彩色玻璃的長窗和迴廊上的佛像,都是令人百看不厭的傑作,而且在南國的艷陽、寺院白色的大理石柱與金黃色的屋頂相輝映下,大理石寺被認為是最美麗的建築物,尤其是在藍天白雲襯托下,顯得格外鮮明暢快。庭院中一條河裡養著許多大烏龜,是一般民眾為了積陰德拿來放生的。河將佛堂和僧舍分開來,河上橫臥著三座美麗玲瓏的小橋,把大理石寺點綴得更富詩情畫意。每年5、6月間,寺周圍路旁的大樹上,會開滿呈火焰般的花朵。參觀大理石寺的最佳時刻是在清晨時分,這時能欣賞到僧侶肅穆的梵唱,幽幽的誦經聲繚繞佛寺空中,更增添一分祥和氣氛。 四面佛是一尊名聞遐邇的金色佛像,祂其實不是佛,而是印度婆羅門的創世名主,從塑造至今,只有30多年歷史,但香火之盛為泰國之冠,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觀光客前來參觀,還有紛至沓來的善男信女。四面佛坐落在曼谷世界貿易中心斜對面的街頭廣場上,位於帕宏與勒恰達瑪路交界地帶,被安置在一座高約4公尺、工藝精細的花崗岩四角亭中。四面佛的四面像分別代表事業、愛情、健康和福氣,信徒都用花環和香供奉,每次膜拜,每面佛都得上三柱香和一個花環。膜拜有一定方式,要依順時針方向一一向每面佛像行跪拜禮。在長寬各10公尺的一隅有座小涼亭,經常有數名泰國古典樂器演奏者在此演奏,而身穿傳統服飾的歌舞女郎,口中唱著古典劇曲,隨著樂聲翩翩起舞,這種少女歌舞團是許願者花錢雇來表演給四面佛看的。人們以歌舞還願的由來是:多年前有位妙齡少女許願如果彩券中大獎,使她能夠還債解困,定以歌舞還願;結果她如願以償,並守信以歌舞還願。事情傳開後,大家都認為四面佛靈驗,有更多的人前來許願還願,熱鬧非凡。表演歌舞的少女一共有12人,每次下場6人,輪番表演15分鐘再換班。2006年3月21日凌晨,遭患有憂鬱症的泰國男子達納空持鐵鎚砸毀,他旋即被兩名當地清潔工毆打致死,而四面佛被很快加以重建。 素貼寺(Wat Suthat)又名因陀羅寺,位於玉佛寺東方1000公尺處的巨韆廣場上。「因陀羅」是婆羅門教的大神,主宰天上一切事務,所以此寺明顯地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拉瑪一世時開始建造,後來一直到拉瑪五世止,歷代泰王都分別作了增修,以巨大醒目的佛堂而知名。 寺院中心建築奠在一個基台上,呈四方形,中庭迴廊排列了金佛像,四個路口為雙層門,門扉上畫有因陀羅神像。寺外的廣場上有一座很特別的建築物,是用麻利樹為建材,由兩根相隔而立的柚木柱子、以及一根刻有許多力士像的橫木所組成,結構類似中國的牌坊,但它與中國式牌坊不同的是全部塗上了紅漆,看起來就像一架紅色的大鞦韆。 寺的佛堂四周有28座中國式古塔,每座高6公尺,成為佛堂外圍美麗的點綴物。接近佛堂的地方,還有一座中國式王宮的模型,兩邊豎立著旗桿,桿斗上一邊寫著「風調雨順」,另一邊書有 「國泰民安」,係用漢字書寫;佛堂後面假山上還有中國式人物塑像。佛堂的藏聖閣(Viharn)也以「大」而出名。寺內主祀菩浮屠察凱穆尼(Phra Buddha Chakyamuni)佛像,鑄於14世紀,原先供奉在蘇可泰的一座廟宇中,拉瑪一世被祂的宏偉和美麗所吸引,就派遣船隻將祂運來曼谷。供奉這尊佛像的內室有幾扇門雕刻得非常精美,佛堂內還有許多上乘的壁畫,銅馬和石塔也為寺內的庭院增添了不少韻致。 羅嘉寶琵寺(Wat Rajabopitr)是曼谷較小型廟宇中的建築瑰寶,位於羅德渠的外側,就在泰國內政部附近,是朱拉隆功王於1861年所興建,它反映了這位國王對西方藝術的愛好,並且可以看出他企圖將西方藝術融入傳統泰族藝術中。寺廟的大門設計相當特殊,門上浮雕穿著歐式服裝的軍人,顯得威風凜凜。全寺最出色的是高聳的鍍金佛塔,它覆蓋著圓拱內室,室內供奉一尊坐在聖蛇納嘉(Naga)上的石雕佛像,佛堂外壁全部貼有中國彩瓷,或藍或黃或紅或綠,交織出一片燦爛奪目的景象,為這奇特的小廟增添許多魅力。佛堂的門窗用珠母鑲成圖案,有一扇門邊的壁龕淺雕著一尊名叫凱奧坎(Khio kang)的著名長牙神,祂是專門負責鎮守這座佛寺的神祇。寺內四所佛堂間由小迴廊相聯,使這座五彩繽紛的廟宇更顯得壯觀。 黃金寺(Wat Saket)又名金山寺,位於拉安魯岸街和波里帕街交叉口、一座名叫金山的山上,海拔78公尺,原是一座供一般庶民舉行火葬儀禮用的小寺院,拉瑪一世加以改建,拉瑪三世又仿造大城金山寺而增建,到了拉瑪四世時才告竣工。它建在金山之巔,是谷曼市的最高點,由山麓登上318級石階後到達山頂,全市景色均在眼下。 金山寺是曼谷最壯觀的景觀之一,寺內供奉釋迦牟尼入定像,牆上繪有地獄輪迴圖。寺塔是一座黃金寶塔,內裝有從印度迎來的佛陀舍利子,據說這顆舍利子是1888年在印度鹿野一座古塔裡發現的。每年11月是金山寺最熱鬧的日子,全市最熱鬧的廟會在這裡舉行,許多小吃攤和野台戲也在這裡登台,整座金山沐浴在五光十色中,善男信女在山上點燃無數火炬在舍利黃金寶塔前參拜佛祖。 拉查那達寺(Wat Rachanada)在曼谷並不是什麼大佛寺,但因為這裡有名聞遐邇的護身符市場(Amulet Market),所以知名度也被炒得很熱。泰國人對護身符的防身效力是深信不疑的,人們通常用金鍊或銀鍊把護身符串起來掛在脖子上,並且在選擇護身符時莫不戒慎戒懼,絲毫不敢馬虎。護身符大多是佛像,通常印製成陶板狀,外面再加上一層陶板護膜。護身符也有用別的神明為主體,據說都有保護佩符人的法力。比如說十目神的法力除了能夠保佑人免於前方來的災難外,連左右兩旁和後方都可以一起顧到。還有一種護身符可以使男人吸引女人,也有女人誘惑男人的符。有的護身符據說可以防彈。還有一種特別靈驗的護身符,價錢極貴,但是根據買過的人說,這筆投資很划算。 普門寺在曼谷雖然也算是大寺,但論規模遠不及台灣高雄的佛光山,談熱鬧也比不上台北的龍山寺,但卻是一座相當特別的寺院。因為泰國佛教多係小乘教派,所以許多佛寺都沒有基金,多靠僧侶上街化緣度日,但是由華僑興建的普門寺卻屬於大乘教派,土地由僑領捐獻,基金也由世界各地華僑奉獻,因此寺僧不需沿街托缽化緣。寺佔地廣袤,寺前有一片用韓國草鋪成的廣場,寺內地上非常乾淨,人們入寺必須脫鞋,並且可以照相攝影。 巴圖旺寺(Wat Pathum Wan)又叫做荷花廟,因為寺後面的大池塘裡種植有許多荷花和睡蓮。它是由拉瑪四世所建,原屬宮廷苑囿的一部分,還包含了夏宮,是供國王夏天從大王宮來避暑用的,現在夏宮已不存在,倒是寺內有一些很吸引人的壁畫,完成於拉瑪五世在位期間。這裡有一個特色,就是曼谷的計程車司機最喜歡到這裡來,祈求神明保佑行車平安。 湯瑪蒙空寺(Wat Thammamo-ngkhon)位於蘇坤威路101巷中,是曼谷市內最高的寶塔,高達94.78公尺,樓高14層,寺中設有電梯供遊客登頂欣賞市景。寺塔中供奉著舍利子和佛髮等遺物,由孟加拉佛教元老所捐獻。 瑪哈他寺(Wat Mahathat)又稱聖蹟寺,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廟宇,建於泰王拉瑪一世時期,坐落在那帕他(Naphrathat)路上藝術大學和法政大學之間,寺的後方就是皇家田。寺內有一所名叫Ma-hachulalongkorn的佛教大學,是國內數一數二的佛教最高學府;這裡也是內覺靜坐學會的泰國總部。在佛教節日中,廣場上有露天的市集,兜售傳統的泰國藥材,種類齊全。 母旺尼域寺屬於皇家寺院,19世紀初拉瑪四世繼位之前,出家事佛,在此皈依僧王金剛智,駐錫27年,成為這座寺廟的首任住持。1851年拉瑪四世繼位後,這裡成為歷代國王貴族皈依奉佛駐錫的場所,已有四位泰國僧王駐錫於此。拉瑪四世熱衷於佛學研究,曾在寺內創辦了泰國第一所佛教僧侶大學,使此寺成為泰國佛教著名的坐禪中心,母旺尼域寺也是拉碼四世所創立的泰國佛教法宗派的總部。 寺廟建築為泰西合壁式,環境幽雅,樹木繁茂。寺院山門由3間小房屋組成,門內建築高大無比,但牆上無窗,房頂鋪設琉璃金瓦。主殿內供奉釋迦牟尼的坐像,共兩尊,前後緊貼,同坐在一個蓮台上;蓮台邊是數尊立佛,有的雙手合十,有的兩手垂立;蓮台正面下方塑有3尊成道的阿羅漢像,姿勢與佛像相同。佛殿內還有各種風格的壁畫,有反映泰國傳統奉佛的壁畫,有描繪西方人士正在舉行賽馬的場景,還有中國古代「三國演義」的故事繪畫。殿內也珍藏有中國瓷器。佛殿兩邊各有一座具阿拉伯藝術風格的鐘樓,與主體建築相呼應。大殿後面是高大的佛塔,主塔高數十公尺,呈倒缽形,塔頂似一竹筍,聳立朝天,反映了泰國人的生活與竹子的密切關係。塔身通體鍍金,裝飾著獅、象和馬等各種動物。還有數座小塔環繞著主塔,顯得莊重肅穆。 龍蓮寺是泰國面積最大、最有名的大乘佛寺之一,與龍福寺、龍華寺合稱三龍古寺。這3座寺廟都是由清朝同治年間的中國僧人續行和尚所建造。 皇室宗廟(Royal Pantheon)建築在一塊寬闊而高的大理石壇上,這塊石壇的位置比王宮區內任何建築物的地基都高,因為拉瑪一世在位的時候曾經發生過火災,災後就利用原先一些建築的遺址為基礎,直接把石壇蓋在上面。除了皇室宗廟外,石壇上面還有闈殿(Mondop)圖書館,以及拉瑪四世所修建的金佛塔。廟裡供奉著恰克利歷代先王的塑像,尺寸和真人一般大小,每年只在4月6日恰克利節的時候開放供人參觀。宗廟前面豎立許多泰國神話中人物的鍍金塑像,造型非常奇妙,其中還包括了半鳥半人的綺娜麗(Kinaree)像,姿態非常迷人,宗廟後面就是闈殿圖書館,四周有白象紀念碑圍繞。 城市之柱神龕(Lak Muang)是一座很像廟宇的輝煌建築,裡面供奉的是稱為Lak Muang的一根粗大石柱,由泰國恰克利王朝開國始祖拉瑪一世所興建,石柱象徵新都曼谷的基石。現在曼谷在祂的庇佑下已經成為東方大城,許多泰國人也因此相信這座神龕非常靈驗。
返回到
曼谷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