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葡萄牙 的原始碼
←
葡萄牙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共和革命風起雲湧== 民主共和思想在葡萄牙已深入人心,得到了軍隊絕大多數官兵的擁護,下級軍官組成祕密的燒炭黨(Carbonari),幹部大多出身低微,致力於推翻國王的殘暴統治,且極端仇視教會,實力在海軍中最強大,成員還包括了工人、部分記者和公務員。這些國內主要政黨有共和派的共和黨,以及保皇派的復興黨,兩黨充滿衝突。 1907年5月,兩黨衝突尖銳化,卡洛斯國王解散議會,任命復興黨人若昂‧佛郎哥(João Franco)為首相,選擇走專制獨裁的道路,以維持行將解體的君主政體。1908年1月,共和黨領導發動一場暴力運動,但沒有能推翻暴政,反而遭到鎮壓。同年2月1日,卡洛斯國王和他的兒子路易士‧菲力普(Luis Philipe)及家人,從舊屬維索扎城國到里斯本,在王宮廣場上被激進分子刺殺斃命,由年僅18歲次子曼努埃爾二世(Mauuel II)繼承王位,佛郎哥被解除首相職務,由海軍上將阿馬拉爾出而組閣,舉行新的議會選舉,共和黨人大獲全勝。 1910年10月4日,國王前往布薩庫,在回國時爆發了革命,由海軍士兵率先發動兵變,燒炭黨人協會主席安東尼奧率眾起義,並得到廣大民眾的嚮應,兩艘巡洋艦砲擊王宮。次日政府軍投降,國王和太后登上皇家遊艇,經由直布羅陀逃往英國,後定居於倫敦近郊。共和國宣布成立,建立了臨時政府,由特奧菲洛‧布拉加(Teŏfilo Braga)主持工作。 1911年7月19日,召開第一共和第一次制黨會議。同年8月21日頒布新憲法,廢除君主制,選出曼努埃爾‧阿里亞加(Manuel Arriaga)為第一任總統。1913年1月,阿方索.科斯塔出任內閣總理,翌年2月就被解散。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內主戰和反戰兩派鬥爭非常激烈,由科斯塔再度出任內閣總理。1915年1月,由卡斯特羅將軍出而組閣,但在同年5月就被推翻,科斯塔再出組閣。同年底,英國要求葡萄牙征用被扣留在里斯本和其他港口的72艘德國商艦,1916年2月葡萄牙答應了這一要求,德國抗無效,仍於同年3月公開向葡萄牙宣戰。 葡萄牙政府於1917年初派軍開抵法國,至同年7月,在塔馬尼尼‧阿布雷烏將軍統率下的葡軍實力已達4萬人,這支遠征軍是與盟軍協同作戰,但是這支軍隊缺乏正規訓練,而且裝備極差,在佛蘭德斯(Flanders)一役中潰敗,傷亡極為慘重,幸有盟軍及時採取相應的軍事行動,才堵住了這道防線的缺口。此後葡萄牙人再也沒有明顯地參予盟國的軍事行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是第一共和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1917年12月,在西多尼奧‧皮亞斯(Sidótio Pais)少校的領導下,有數支里斯本駐軍發動軍事政變,科斯塔總理被捕,軍人掌握了政權,並通過直接選舉,皮亞斯當上了總統,他解散議會,實行軍事獨裁,贏得教會、保皇派和大地主的擁護,但無力解決國內的政治矛盾和經濟危機。1918年12月,終於被一位失和派士兵所暗殺,全國陷於更嚴重的政治危機中。 1919年1月,保皇派試圖趁亂復辟,在北方發動了小規模內戰,一個多月後被平息。同年3月全國舉行大選,由安東尼奧‧阿爾梅達(António Alмeida)當選為共和國總統,但國內局勢仍然混亂,到處暴力血腥,僅1920年一年,就更換過9屆內閣,其中一屆只存在24個小時。 1921年10月19日夜發生流血政變,總理和幾位閣員一起遇害,各黨派互相指責,政亂。1922年,里斯本再次發生暴動,總統阿爾梅達等人只好逃離里斯本避難。1923年8月,選出當時駐英國公使曼努埃爾.特謝拉.戈麥斯(Manuel Teixeira Gomes)為新總統,他採取穩定貨幣等積極措施,政局有所好轉。1925年,里斯本發生兩次動亂,儘管都已平息,但政局已陷入全面危機。在第一共和存在的15年零8個月中,議會總計進行了7次選舉,相繼有8位總統在位,更迭45次內閣。 1926年5月25日,由布拉加市駐軍司令戈麥斯‧達‧科斯塔(Gomes da Costa)發動軍事政變。同月28日,他率部進攻里斯本,政府軍投降,史稱「五.二八政變」。翌日,席爾瓦(Silva)總理辭職,由科斯塔、卡爾莫納(Carmona)和門德斯等3人組成三巨頭政權。同年6月初,議會被解散,第一共和宣告結束。不久後,卡爾莫納再度發動政變,大權獨攬,自任臨時總統和軍事部長,並請出後來成為葡萄牙獨裁者的薩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組閣執政。1928年4月,通過全國公民投票,卡爾莫納當選為葡萄牙終身總統,但實權卻操在薩拉查手中。 1930年7月5日,薩拉查組成法西斯政黨的國民同盟後,被任命為內閣總理,並於1932年8月20日宣布國民同盟是全國唯一的合法政黨。1933年3月頒布「新國家」憲法,宣布總統為國家元首,任期7年,但只具有底議性的職能,國家權力完全掌握在總理手中,部長只對總理薩拉查負責,而總理則不對議會負責,總理還有權要求議會休會。同年12月頒布禁止罷工法令,這個法西斯政權還建立迫害政敵的「國際衛國警察局」,大肆殘殺進步人士。但也建立了「新國家」,使葡萄牙度過了因長期內戰而遭受到的困難,大力發展增產、電子、造林和工業。此後,薩拉查曾兼任外交部長、殖民部長和軍事部長,對內推行高壓政策,對外掠奪殖民地,支持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權,成為實際上統治葡萄牙的獨裁者。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葡萄牙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這樣即不需要投入大量財力購買武器,又可向作戰雙方出售產品獲利;但對同盟國表示友好。當時首都里斯本成為大西洋唯一重要的中立港口,也是從歐洲大陸到英國和美洲唯一可以利用的通路。尤以亞達爾群島的戰略地位至為重要,島上的奧爾塔是歐洲和北美間唯一的航空站,英、美兩國都迫切希望使用那裡的軍事基地,以防它被德國佔領,並保護海上運輸不受納粹潛艇的攻擊。 1943年10月,葡萄牙正式同意英國祖國亞達爾群島作為海、空軍基地。因為這是租借而不是佔領,因此並不影響葡萄牙的中立地位。戰後由於傳統的宗教和政治意識的關係,對蘇聯深具戒心,所以在1949年4月4日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1年卡爾莫納總統逝世,繼任人選是他所培養的軍人洛佩斯(Lopes),他堅持落伍的保守政策,對海外殖民地緊抓不放,以致連年對外用兵,軍費負擔沉重,拖垮了國家的財政,使國人生活一天不如一天。1955年12月14日,葡萄牙加入聯合國。 1958年6月8日,葡萄牙舉行戰後的第二次總統選舉,海軍少將阿梅里科‧托馬斯(Américo Thómas)當選為新總統。1961年12月19日,印度用武力接管了原葡萄牙在印度的領地果阿、第島(Diu)和達曼(Damaō),使葡萄牙在國際地位上一落千丈。1968年9月,薩拉查總理患腦溢血病重離職,於1970年7月逝於里斯本。他死後,由托馬斯總統任命馬爾塞洛.卡埃塔諾(Marcello Caetano)繼任總理,國內形勢出現了轉機。新總理實施較高自由開放政策,放鬆了新聞檢查,給人們適度的言論自由,反對黨一度被合法化,但於同年10月議會選舉後,又被視為非法組而遭禁止。「新國家」的基本結構並沒有改變。 由於政府的保守無能和落後的殖民地政策,使連年在非洲殖民地作戰的葡萄牙士兵對戰爭深惡痛絕,也激怒了那些在非洲作戰的軍事將領。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軍人成功地發動了不流血的軍事政策,佔領了里斯本,市民大眾手拿康乃馨夾道歡迎,因此「四.二五」革命又被稱為「康乃馨革命」。由中下級軍官組成的「尉官運動」推翻了「新國家」,托馬斯總統和卡埃塔諾總理都被流放到巴西去,葡萄牙第二共和宣告成立,由史皮諾拉(Spinola)將軍出任新政府的第一任總統。 「四.二五」革命勝利後,實施殖民地自治化政策,使非洲幾內亞比紹、莫三比克和安歌拉等國相繼獲得獨立,並規定其他殖民地也可以隨時脫離葡萄牙獨立。此後國內經濟雖然開始好轉,但在國際舞台上,卻仍過著寂寞的日子,昔日的海上雄風,如今已不復存在。 在新政府主政下,大規模的農業改革計劃和城市的國有化運動,均未取得預期效果,反而導致左右兩派之間的對立,分成以史皮諾拉為首的右派保守將領派和左傾的少壯軍官派,互不相容。因出於恐懼,大批企業主逃亡巴西或其他歐洲國家,帶走了大量資本和技術。結果保守將領派大受打擊,左傾的少壯軍官派勢力大舉抬頭,迫使皮諾拉在同年9月30日辭職,逃亡到西班牙去,由戈麥斯(Gomes)繼位總統。 此後葡萄牙左派政府厲行社會主義政策,實施軍事管理,土地改革和國有化,使國內經濟體系大受破壞,社會秩序也更形混亂。後來由於大多數民眾和政壇穩健派人士的努力,於1975年11月25日,由中右翼士兵發動了軍事政變,罷黜了左傾軍人,重採中間偏右政策,才使得政局暫時穩定下來。1976年4月25日,國內舉行大選,由於參加選舉時的所有政黨,都不能在議會中獲得過半數的多數票,乃於同年6月再選一次,結果由以無黨派侯選人身份參選的安東尼奧‧埃亞內斯(António Eanes)將軍當選為總統,馬里奧.蘇亞雷斯(Mário Soares)擔任總理。同年9月23日,葡萄牙加入歐洲理事會為第19個會員國。 1977年12月,蘇亞雷斯少數派政府因無法推行政令而辭職,翌年1月,蘇亞雷斯與社會民主中心黨合組新的聯合政府,但半年後又告瓦解。之後葡萄牙陸續出現數個中間偏左政府,直至1980年,才由中間偏右大同盟「聯合民主黨」執政,由黨魁法蘭西斯科.薩.卡奈法(Francisco Sá Carneiro)出任內閣總理後因飛機失事而殞命,改由法蘭西斯科.平托.貝爾西摩(Francisco Pinto Balsemāo)繼任。見爾西摩修改了憲法,議會也通了一連串的改革措施,使葡萄牙過渡到文人治國的時代。 1983年4月的大選,由馬里奧‧蘇亞雷斯(Mario Soares)領導的社會黨獲得勝利,蘇亞雷斯與社會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成功地推動了一項歷時18個月的緊急計劃和一個為期4年的現代化計劃,作為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之準備。 1985年右派領袖阿尼巴爾.安東尼奧.卡瓦科.席爾瓦(Anibal António Cavaco Silva)成為社會民主黨領袖,他質疑聯合政府的可行性,並特別批評勞工和農業改革的內容。由於國內共產主義者聯盟領導產生和運輸工人進行全國性罷工,以及左右兩派政黨要求結束聯合政府,終於導致蘇亞雷斯的辭職。葡萄牙於同年10月舉行大選,社會民主黨得到選民的支持,成為國內最大的政黨,但是在議會中仍未過半,席爾瓦只能籌組少數黨政府,由他擔任內閣總理。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成為歐洲共同體會員國。同年的總統選舉中,蘇亞雷斯勝出,他是葡萄牙第二共和的第一位平民總統,領導全國人民施行在穩定中求發展的政策。同年6月1日,葡萄牙加入歐盟。1987年的議會選舉中,社會民主黨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其主席席爾瓦出任共和國內閣總理,這是葡萄牙第二共和的第一屆多數派政府,也是第一屆任期滿4年的政府。內部政局日益穩定,經濟發展也逐漸走上了正軌,葡萄牙從此直正融入了西方社會。1991年,葡萄牙再度舉行總統選舉,蘇亞雷斯蟬聯總統寶座,仍由席爾瓦續任內閣總理。1992年7月,我國在里斯本設立「台北經濟文化中心」,雙方加強民間合作關係。 1996年再度舉行總統選舉,由若熱.薩皮諾(Jorge Sampaio)當選新總統,並於1997年11月任命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utonio Guterres)為內閣總理。1999年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國家之一。同年12月30日,將澳門歸還給中國。2001年國內舉行總統選舉,若烈.桑帕約(Jorge Sampaio)勝出。2003年由巴羅索出任總理,2004年由洛佩斯繼任。2005年又舉行大選,由約瑟.蘇格拉底(Jose Socrates)出任新總理。2006年3月,經過選舉投票後,由席爾瓦當選為總統,並於2011年連任。由佩德羅.科埃略(Pedro Passos Coelho)出任總理。
返回到
葡萄牙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