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各城市風光明媚== 艾斯尤特(Asyut)是艾斯尤特省的省會,古稱斯尤特,曾是膜拜豺頭神鷹萬沃韋特的中心,也是公元3世紀新柏拉圖學派哲學家柏洛蒂努斯的出生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此地曾大量種植棉花,有許多人因而成為鉅富,他們建起了別墅,過著夜夜笙歌和狩獵賽馬的生活。 這個擁有38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11分、北緯27度11分,坐落在尼羅河西岸、開羅和阿斯旺之間,是上埃及最重要的城市,現在是科普特教中心,有很多教堂和教徒活動的社區,還有個長老教會。當地手工藝品非常有名,鑲銀花圍巾、精美陶器、鑲嵌細木工和地毯等極受觀光客歡迎。城北有橫跨尼羅河的大水壩,可引水灌溉埃及中部地區的廣大農田;艾尤斯特堰的水力發電廠使此地成為國內穀物、農作物的大集散地,也使紡織、化工、皮革和農機等工業迅速發展。市內有一所大學、一所師範學院和兩家博物館。 對外交通相當方便,郊區民航機場有班機對外營運。市區碼頭有船隻和尼羅河沿岸各地交通;鐵路北通開羅、南達阿斯旺;公路四通八達,巴士班次密集。在大學校園裡設立法老及喀普提克古物博物館,珍藏著境內發現的史前古物。南郊的石灰岩丘陵上,有不少第十二王朝時期的石墓。 拜里達(Badari)是艾斯尤特省境內的古文化遺跡,位於尼羅河東岸,在20世紀20年代被英國考古隊所發現,出土文物中有些是公元前4000年的村落和墓地,另外還有象牙梳子、羹匙、調色石板、女性小雕像、銅質和石質珠子及陶器等。其中的陶器製作令今人讚嘆,黑頂、身薄、燒製精緻,常飾以波紋。 考姆翁布(Kom Ombo)是阿斯旺省的重要城鎮,經緯度為東經32度57分、北緯24度28分,北距盧克索167公里,南距省會阿斯旺市約40公里,瀕臨尼羅河。城東有大片新開發土地,市內有大糖廠。20世紀70年代,由於阿斯旺高壩的建成,納瑟湖的水位提高,許多努比亞人移居當地,使現在的人口已經增至8萬多人。 著名的名勝古蹟有供奉鱷魚神索貝克(Sobek)及鷹頭神霍魯斯(Horus)的康孟坡(Komombo)雙神廟,這是托勒密和羅馬時期獨有的膜拜神靈形式。不過由於廟在河畔轉彎處,前面部分已陷入河中,後面廟頂已消失無蹤;附近沙灘上常有鱷魚在曬太陽。廟門口3根石柱繪著內容不一的圖案,柱頂是一朵朵綻開著的蓮花,柱身上盤據著兩條眼鏡蛇神向左右伸展,中間拱著太陽,這是象徵上、下埃及和平統一。眼鏡蛇是古代法老王的守護神,據說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自絕於「蛇吻」,是為了免受屈辱。 神廟內有兩間規模大小相同的神殿,每間都有一個黑色閃長岩製成的供桌,北面是奉祀鷹頭人身的鷹頭神霍魯斯,祂是冥界之王奧賽利斯(Osivis)和愛希斯(Lisi)女神的兒子,在神話傳說中,祂是埃及第一位充滿神秘感的法老王。南面祭奉的是鱷魚神索貝克,祂是鱷頭人身,頭飾雙羽峨冠,一手握權杖,另一手持生命之鑰。牆上浮雕非常精緻,有法老王向神獻祭虔誠叩拜的場面,旁有供哈托爾女神的小神龕,但其中卻放著枯乾的鱷魚木乃伊。此外,神殿還曾出土過醫學儀器。 托勒密王朝統治者建此廟目的不止是因為宗教信仰,更著眼於這裡是控制河流與東西方的交通要道,使經濟和軍事上都佔有戰略優勢。 伊德富(Idf-u)是阿斯旺省尼羅河西岸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32度52分、北緯24度58分,位於盧克索以南108公里處,城鎮以尼羅河西岸為中心,市區跨越兩岸,現在是附近一帶穀物、棉花和椰棗的貿易中心,市內設有一家糖廠,擁有5.2萬居民。當地具有豐富的古蹟,鷹頭(Horus)神殿四周圍繞著城壁,入口處高36公尺,塔門寬137公尺,顯得威風凜凜。這座塔門之大,僅次於卡納克阿蒙大神殿的第一塔門,壁面上描繪托勒密王朝作戰情景。神殿設有中庭、第一列柱室、第二列柱室和至聖所。主神是鷹頭神霍魯斯及其妻阿托爾女神。在古代每年例行的儀式中,國王都用船帶著阿托爾雕像舉行隆重的禮儀和加冕儀式。這個古城的主要紀念建築物是霍魯斯巨大的砂岩寺廟,並在多處墓地上挖掘出豐富的古代陶版和紙莎草文書。在市的西面和北面大墓地上,發現古王國官員的長方形平頂斜坡墳墓和一些中王國時期的墓葬。在城南建於公元前237年托勒密王朝的霍魯斯神廟,保存相當完整。外牆花了兩世紀時間才裝修完,內壁刻有生動的神話故事和充滿地緣論的政治哲理。 伊斯納(Esna)也是阿斯旺省的小城,位於盧克索南方58公里處,車程約1小時可達。這是個擁有3萬人口的小工業城,市內沒有住宿供應,多數遊客都住在盧克索或阿斯旺,然後來此作一日遊。當地主要的古蹟是克努姆神殿的列柱室,大體上仍保存原樣,壁面上則滿布有關宗教及天文學方面的碑文及浮雕。 達曼胡爾(Damanhur)是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布海拉省的行政中心,也曾為古埃及托勒密省的省會,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曾改名為赫爾莫布利斯巴爾瓦。公元1302年遭受大地震嚴重破壞,直到14世紀末為了抵禦貝杜茵遊牧部落的入侵,才得以重建。 這個擁有2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0度28分、北緯31度2分間,也就是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的哈姆第耶運河沿岸,距離西北面的亞歷山大港約63公里。省內各地出產的棉花、椰棗、穀物和蔬菜等農產品,大多在這裡轉運往各地。市內有食品加工、紡織、軋棉、化工和馬鈴薯加工等廠,在西南郊外65公里處的奈特倫漥地,生產有製造小蘇打原料的碳酸鈉。交通非常便利,有鐵、公路通往開羅和亞歷山大,這裡同時是埃及窄軌鐵路的樞紐所在。 伊德庫(Idk-u)是布海拉省北部的城鎮,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西北部、阿布基爾灣的沙壩上,有8萬多人口,主要經濟靠漁業、絲織和碾米。市區南方有伊德庫潟湖,面積150平方公里,沿著海岸伸展35公里,它與地中海的漁場,都是當地漁業的命脈。 羅塞塔(Rosetta)又名拉希德(Rashid),1799年拿破崙軍隊入侵埃及時,曾在城北聖于連堡附近發現了外形不規則的黑色玄武岩石碑,長約114糎,寬71糎,碑上文字撰介了公元前3世紀托勒密五世即位第9年的慶典盛況,碑的上部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部用平民通俗文字和下部用希臘文字雕刻而成,石碑頂部和右面的一部分已經毀損。1822年,法國學者尚博良破譯了這些文字,揭開了石碑上文字之謎。現在此碑珍藏在大英博物館內。城內也有個小博物館,內有石碑複製品和當地傳統的服飾和器皿。 這個擁有8萬多人口的城市,原是英屬東印度公司開闢的商港,經緯度為東經30度20分、北緯31度30分,是布海拉省在尼羅河支流拉希德河畔的城鎮,坐落在三角洲西北端,西距亞歷山大港75公里,北離地中海約10公里。現在仍然發展沿海貿易,但港口規模很小,當地有稻米加工業和漁業。市區面積不大,石砌的小樓、狹窄的街道,使人感到頗有幾分古色古香味道;原先位於河岸的羅塞塔燈塔,現只在海面上露出三角形尖塔。由於阿斯旺水壩的建成,尼羅河上游淤泥被阻積在納瑟湖內,使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原有生態平原被打破,海水以每年10公尺以上的速度吞噬海岸。據說,1912年海岸距羅塞塔燈塔約2300公尺,到1946年時縮短為1600公尺,1956年時為1100公尺,1976年時,海水接近這座燈塔,到1980年,燈塔沉入海水中,兩年後,只剩下塔尖部分。海水不斷蝕毀海岸的現象,引起埃及人的恐慌,乃成立了海岸保護局,並在拉希德沿岸修築一條鋼筋防波堤,以確保城市的安全。 貝尼蘇韋夫(Bani Suwayft)是上埃及北部貝尼蘇韋夫省的省會,在公元前21世紀時,此地曾是統治中埃及和下埃及的第九、第十王朝首都所在地。公元前1000年,利比亞人也在這裡建立第二十三王朝,開始了對埃及的統治,但昔日繁榮輝煌的古都,現在大部分古建築已成廢墟,僅留下一些宮殿、神廟等殘跡供人憑弔。這個擁有19.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5分、北緯29度5分,是尼羅河西岸的河港,也是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中心,附近盛產雪花石。對外交通相當發達,開羅至阿斯旺的鐵路幹線通過這裡,有支線鐵路前往法尤姆;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對外河運也很忙碌。城西16公里處的伊赫納西耶邁迪奈郊區,布滿古蹟。 曼蘇拉(Mansurah)是代蓋赫利耶省的省會,它既是歷史上的名城,又是商業都市,始建於1221年,由阿尤布王朝蘇丹所建。1250年,由路易九世所率領的十字軍東征,欲侵佔此城,遭居民擊敗。為紀念這次勝仗,就在原戰場擴建意為「勝利」的曼蘇拉城。這個擁有60多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23分、北緯31度3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達米埃塔河東岸,南距開羅約130公里。現存古蹟不少,有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命名的堡壘和桑加清真寺等。還有在尼羅河沿岸可見到許多現代闊佬蓋起的漂亮別墅。當地也是三角洲東北部重要的棉花、稻米和亞麻產區及商業中心,有軋棉、輾米、麵粉加工和紡織為主的輕工業,並擁有綜合工藝研究所和曼蘇拉大學。此外,曼蘇拉研究所在國內享有聲譽,它隸屬於開羅阿茲哈大學等。市內交通便利,有鐵、公路通往各地。 達米埃塔(Damietta)是達迷埃塔(杜姆亞特)省的省會,也是古埃及重要的城市,過去的位置更靠近地中海。公元前332年後,鄰近的亞歷山大港興起,使它逐漸衰落。1979年開闢薩拉姆運河,使達米埃塔河支流可引水注入蘇彝士運河和西奈半島。20世紀80年代,為了減輕亞歷山大港的壓力,這裡也開始改善碼頭設施,並疏浚達米埃塔港。 這個擁有1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48分、北緯31度25分,坐落在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工業有製革、麵粉加工、沙丁魚罐頭等。對外交通稱便,鐵路可通往開羅,公路連接塞得港、蘇彝士運河和周圍城鎮。當地古蹟主要的是幾座精美的清真寺。 坦塔(Tanta)是埃及北方西部省的省會,也是開羅近郊的城市,伊斯蘭教的聖地,經緯度為東經31度、北緯30度47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平原的中央,位居尼羅河兩條支流羅塞塔河和達米埃塔河之間,擁有35萬多名人口,現已逐漸發展為工商業城市,主要工業有食品加工、化工、煉油、軋棉、榨棉籽油、羊毛精紡、麵粉加工、捲煙和通心粉製造等,並有蘇彝士至地中海的輸油管經過這裡。市內有許多傳統的阿拉伯集市,商業貿易非常繁榮。隸屬於開羅阿茲哈大學的坦塔研究所,以及建於1972年的坦塔大學,都是省內有名的文化教育機構。因地處各城市鐵路網的交集點,交通順暢。此市最出名的文物古蹟是建於13世紀的一個陵墓,是為紀念伊斯蘭教隱士艾哈邁德•巴達韋所蓋的。還有另外一些古老的清真寺也可供遊客觀光。 大邁哈萊(Mahallah al Ku-bra)是西部省的東面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10分、北緯30度58分,在尼羅河三角洲中部,尼羅河支流達米埃塔河以西,現有30萬左右人口,是埃及紡織工業重要城市。除了棉織品外,也生產毛織品、人造纖維、針織品、毯子和襪子。還設有碾米和麵粉加工等工廠。工業所使用的天然氣,是從代蓋赫利耶省的阿布馬迪氣田通過管道輸進的。市裡有鐵路與省會坦塔相通。 費申(Fashn)是西部省年輕的沙漠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0度54分、北緯28分49分,有19萬多人口,市內蓋有許多預鑄式公寓和良好的公共設施。 沙達特(S-ad-at)是埃及西部省一帶的工業城,是20世界80年代開始興建,以當時總統沙達特的名字命名。經緯度為東經30度49分、北緯30度20分,坐落在開羅市西北方94公里、面積48平方公里的荒漠上,東鄰尼羅河三角洲,西接納特倫乾谷,擁有20多萬人口。當初興建這座工業城的目的,除了遷移開羅市和尼羅河工業區一批居民外,還為了實施埃及的工業計劃。市內建有1.1萬多幢預鑄式房屋,還有大、中、小學和醫院,完善的公共設計和購物中心;郊區建有軌鋼廠和水泥廠。從開羅到亞歷山大的公路,從地中海到蘇彝士的輸油管也是經過這裡。 羅馬丹也是西部省的沙漠城,位處開羅和蘇彝士運河間,擁有24萬多人口,建有許多預鑄式現代化公寓、漂亮的清真寺、電影院、購物中心、醫院、學校和工廠。 畢加濟格(Zaq-aziq)是東部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1度31分、北緯30度35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上,東距伊斯梅利亞約86公里,擁有26萬人口,是東部省最大的穀物和棉花集散地。交通也很便利,除了鐵、公路外,還有運河和伊斯梅利亞港連接。在市南兩公里處,有第四王朝的布巴斯提斯城舊址。 比勒拜斯(Bilbays)也是東部省的城市,位於東經31度34分、北緯30度25分間,西南面與開羅對望。現有10萬多人口,並有紡織業。交通發達,城東南面5公里處的比勒拜斯軍事基地有個機場;城西北有哈邁勒鐵路站,通往伊斯梅利亞和塞得港的公路幹線也經過該市。 謝赫村(Kafr ash-Shaykh)是謝赫村省的省會,擁有12萬多居民,經緯度為東經30度56分、北緯31度7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中部,南距坦塔約40公里。有棉花加工、捲煙、紙板和化工等工廠。當地較有名的古蹟是法魯克一世的王宮。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