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綠洲新市鎮多== 古爾代蓋(Ghurdazah)市是紅海省的省會,北距蘇彝士市約為385公里,在西奈以南237公里處。1960年以前,它只是個小漁村,後因附近地區發現大油田,從而發展成為紅海和蘇彝士灣油田的管理和補給中心。城鎮的經緯度為東經33度50分、北緯27度14分,是紅海岸邊的一個小港口,擁有4.5萬多人口,主要工業有石油探勘和石油生產。市內設有海洋生物和漁業研究機構。 希賓庫姆(Shibin al Kawm)是米努夫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1度1分、北緯30度33分,位於開羅西北63公里處,北距坦塔市約26公里。擁有15萬多人口,設有高級農業研究所,以及隸屬於阿茲哈大學的希賓庫姆研究所。有鐵、公路通往開羅、坦塔等地。當地最主要經濟收入靠紡織和捲煙生產。 赫爾莫波利斯(Hermolis)是明亞省尼羅河東岸南邊的古老城鎮,原為上埃及第15省的省會,俗稱「八城」,奉祀著既是時間的計數者,又是智慧和文藝之神的托斯。在這裡雜草叢生的山丘和平地上,曾發現了許多希臘羅馬時代的遺蹟。1929∼1939年間,考古挖掘出一座巨大的托斯神廟,還有一座基督教聖母教堂;後來又掘出一個地下街道迷宮,以及與奉祀托斯有關的墓窖。最重要的考古事件是圖納蓋博大墓場的發現,其中最有名的是皮托西端斯墓,他出生於托斯大祭司家族,當時恰是亞歷山大大帝佔領埃及、趕走波斯人時,於是墓室裝飾風格也正處在關鍵的過渡階段,使他的墓出現一些有趣的內容:墓呈小型精緻神廟式,壁上獻祭畫面以流行的希臘繪描風格取代了傳統手法,畫中女性肢體不再生硬而有健康豐滿曲線,還穿著半透明服飾;農夫、牧人興奮地交談著,男人穿土耳其長衫、捲著袖口、戴著帽。這個古城風光優美,牧童把水牛、山羊往家裡趕,農夫斜坐驢背徐行在田徑上,汽車、咖啡店、小工廠錯落。 哈里傑(Kharijah)是新河谷省的省會,始建於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羅馬帝國統治時期一度繁榮,後因沙漠部族襲擊而衰落,至今市郊仍有羅馬帝國和拜占庭時代遺跡,從出土文物看,原住民曾信奉基督教。他們原是講柏柏爾語的利比亞人,後與南來的移民和被放逐的埃及人混血;20世紀70代年來,有不少尼羅河沿岸居民來此落戶。 這個哈里傑綠洲中心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0度30分、北緯25度26分,部分建在岩層上,居民多講阿拉伯語,為省內農牧產品的集散中心,有採頁岩、磷礦等業,也生產磚、瓦等建材。對外交通便捷,市東機場有航班起落;鐵路可通各地,有運輸磷礦的鐵路前往尼羅河流域的納傑哈馬迪;由艾斯尤特到納傑哈馬迪的公路也經過此地。 喀加(Kh-arga)也是新河谷省的綠洲城市,早在公元前5000年,人類就知道利用這個大自然恩賜的綠洲。到了法老王時期,綠洲又成了抵禦外侮的屏障。公元前525年,波斯王國岡比西斯曾派軍橫越沙漠攻打錫瓦,5萬大軍全被沙漠吞噬。托勒密時代開始有計劃改善沙漠綠洲農業,並開鑿水井,使農耕得到廣泛推廣。羅馬人佔領埃及後,帝國內部不穩,綠洲缺乏管理,致農事荒廢,井水逐漸乾涸,雖有許多逃避迫害的基督徒到此生活,但人口依舊衰竭。到了20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政府的努力,使這裡的居民成了清一色的穆斯林,並發展起適合沙漠綠洲的農業和生活方式,同時興起了綠洲旅遊業。 這個意思為「外圍」的喀加市,是喀加綠洲中遊客最多的城市,距離尼羅河最近,但北距艾斯尤特仍有300公里。觀光客可以乘客機從開羅或盧克索前來;也可以從艾斯尤特沿陸路經新工業區到大漠,再翻過約200公里碎石沙丘地來此。城市外觀並不現代化,四處也缺少綠色,但市面還算繁榮,隨著土地開墾和合理用水,開發已取得相當成就,緩解了上埃及人口擁擠的局面。當地已建起養鴨農場、包裝業和旅遊業。 奚比斯神廟(Temple of Hibis)是當地最主要的古蹟,它是波斯統治埃及的象徵,始建於大流士一世,到公元前4世紀才完工,廟前有儀式潭和人面獅身大道,廟內有幾尊神祇雕像,廟壁上刻繪著奧賽利斯冥界王的葬禮、塞斯女神與毒蛇的纏鬥等。神廟北面與農耕區內,是巴加瓦基督教墓地,一公里外還有防禦用的修道院廢址。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遺跡散布在城市外的漥地和沙漠中。附近的梅隆斯谷,蘊藏著大量的玉石礦。 繆特(Mut) 是新河谷省達赫萊綠洲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8度59分、北緯25度29分,坐落在達赫萊綠洲的西部,東距喀加約200公里,是個相當寧靜的小城,只有官方招待所、餐廳和一些商店。市西有個觀光泉,附近一片鄉村景色。 達赫萊(Dakhla)是達赫萊綠洲中最大的市鎮,坐落在一座山崗的棕樹叢中,擁有一座花園和穿行在磚瓦屋間的小巷。市內最有名的古蹟是建於13世紀的清真寺。市西的沙漠中還完好地存留著部分希臘式墓室,附近哈迦修院處有個羅馬神廟廢墟,小鎮邊緣還有個建於近代的堡壘。 拜哈里亞(Bahariyah)是新河谷省拜哈里亞綠洲的首府,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很繁榮。現在交通方便,有條離費尤姆不遠的沙漠公路可通往吉薩、開羅和新礦區。1997年在附近意外地發現了木乃伊谷地古墓群,結果挖出200具木乃伊,2000年又挖出了100多具外包著黃金的乾屍,據估計,這個迄今為止的最大墓葬地中,木乃伊的數量可達1萬多具。這裡的大多數石棺和墓牆上都刻繪著彩色濃烈的壁畫,其中拜哈里亞綠洲統治者的墓室已有2500多年歷史,墓壁上除高水準浮雕外,還刻雕著象形文字、敘述他一生的事蹟和功勛;但木乃伊已遭水汽侵蝕,部分毀損。 基納(Qina)是尼羅河谷地基納省的省會,有悠久歷史,古名「開尼」,出自希臘語,是「新城」的意思。當時是非常繁榮的商業城市,曾與阿拉伯半島、印度和中國貿易,但在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漸趨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再度興旺。這個擁有16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2度43分、北緯26度16分,南距卡納克89公里,瀕臨一條運河,是個商業城市和地區性汽車維修中心,還以生產暢銷全國的船舶著稱,這裡的船舶都是用多孔性粘土製成的。市內交通便利,有橫跨尼羅河的公路大橋,還是通往紅海沿岸的公路起點站之一,更有上埃及公路主幹線經過,其中的開羅至阿斯旺公路就經過此地。與國內其他城市間,也有鐵路相連。 奈加代(Naq-adah)也是基納省城市,曾是新石器時代的城鎮和古王國時期的墳葬地,現在擁有3萬多人口。經緯度為東經32度43分、北緯25度54分,坐落在尼羅河東岸,是個農工業城市,種植有甘蔗、海棗和穀物,並有農產品加工廠,主要工業有陶器製作和絲綢業。 吉夫特(Qift)是基納省相當重要的城市,早在第一和第二王朝時期就因當地富含金礦和石英礦備受矚目,有大批人馬在此開採。在中世紀時,城市已發展為商隊貿易的重要中心。經緯度為東經32度49分、北緯26度10分,坐落在尼羅河東岸大彎曲處,擁有兩萬多人口,多數居民從事傳統的採礦業和農業。對外交通方便,通鐵、公路,是東部沙漠公路的起點,也有許多古蹟。 本哈(Banha)是下埃及蓋勒尤卜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1度11分、北緯30度28分,擁有12萬多人口。此市中世紀以來,就以生產優質蜂蜜而聞名全國。又因土壤肥沃,成了重要的植棉中心,盛產柑橘、葡萄等水果。主要工業有軋棉,棉、麻紡織品製造,以及蔬菜加工。 蓋勒尤卜(Qalyub)是蓋勒尤卜省的城市,興建於公元641年,現在擁有6萬多人口。經緯度為東經31度12分、北緯30度11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的河右岸。當地有棉紡、絲紡等工業。是三角洲區域數條鐵路的交軌處,開羅至亞歷山大鐵路也途經此地。市內保存有古老的清真寺可資參觀。 索哈傑(Sawh-ai)是索哈傑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1度42分、北緯26度33分,西北距艾斯尤特市約115公里,擁有17萬多人口。工業發達,有軋棉廠、糧食加工廠、洋蔥脫水廠和紡織廠。設有隸屬於阿茲哈大學的索哈傑研究院。有鐵、公路與國內各地交通,開羅至阿斯旺的主幹線也經過此地,且有橫跨尼羅河的大橋與對岸的艾赫米姆市連成一體。郊區的卡拉夫鎮,是公元前第三王朝法老王左瑟的泥磚陵墓所在地。 艾赫米姆(Akhmim)是索哈傑省的城市,在東經31度44分、北緯26度34分間的尼羅河東岸,擁有5萬多人口,居民中有部分是科普特人基督徒。工業以紡織、服裝製作、陶器、磚瓦為主,傳統的編織業已恢復生產,並銷往全國。還有一座建於1980年的變電廠,至今依舊運轉。這個城市現為一個集市中心和穀物、甘蔗、椰棗、棉花的加工要地。這裡還有埃及第六王朝至科普特時代後期的舊址古蹟。 吉爾賈(Jirja)是索哈傑省坐落在尼羅河西岸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53分、北緯26度20分,擁有5萬多人口,以科普特人居多,並是科普特主教駐地。工農業發達,主要工業有棉紡、乳品、陶器和製糖等;尼羅河西岸谷地盛產棉花、穀物、椰棗和甘蔗。當地古蹟遍布,市內有多座建築精緻的清真寺。城外天主教隱修院歷史悠久,是全國第二古老建築。市南16公里處,有古代阿貝多斯遺址;河東岸石灰岩懸崖壁上,鑿有古代城中達官貴族的石墓。 沙姆沙伊赫(Sharm Shaykh)是南西奈省的城市,並是省內最先發展起來的旅遊城市,位於西奈半島的最南端,扼蒂郎(Tiran)海峽的咽喉,所有從紅海駛入阿卡貝灣的船隻,都必須經過這個海峽,因此戰略地位重要。這個只擁有兩萬多人口的城市,西北距開羅500公里,在1956年和1967年的以阿戰爭中,曾兩度被以色列佔領,在1982年4月25日以埃和談的大衛營協議簽訂後才予歸還。此市背倚高山,三面臨海,有70多家旅遊休閒度假村和觀光大飯店,共有3萬多間客房,每年可接待200多萬旅客。其中最大的穆溫皮克五星級大飯店位於風光宜人的安樂海灣,佔地長約2000公尺,寬約300公尺,庭院中曲徑通幽,花木扶疏,碧池盈盈。這個城市附近海域幾乎都是無污染的珊瑚礁,海底生態光怪陸離,加上日照充足、細軟的沙灘和溫熱的海水,適於從事沖浪、風帆、賽艇、游泳、浮潛、潛水、乘坐玻璃鋼潛艇、海灘越野和候鳥觀測等活動,招致過客不斷。 胡爾迦達(Hurghada)是紅海濱的度假地,也是海岸線上的旅遊「明珠」,位於沙姆沙伊赫的南方,北距蘇彝士420公里。對外交通方便,由此地機場起飛的班機,可以和國內的各大航空站連絡,到開羅只要一小時航程。海運也很方便,能夠與國內外各港口聯繫。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營運。與盧克索之間只有3個小時車程,途中設有休息站。由於途中要經過幾乎是無人跡的沙漠地帶,所有觀光巴士必須按照規定在每天早、午、晚三個統一時間集體出發,車隊由觀光警察沿途保護,以策安全。從開羅也可以乘民航機直達這裡,航程約1小時10分。 當地食宿都很方便,喜來登飯店最為豪華,可俯瞰美麗的海灣。吉夫頓(Giftun)和瑪嘉維(Ma-gawish)是兩家相當不錯的休閒度假村,除了有歐化自助餐供人選擇外,還有年輕的「國際化」服務員提供親切周到的服務。 由於這裡的飯店房租比較合理,乃成為最受俄羅斯及東歐旅客青睞的旅遊地,因此是東歐人的度假中心。整個城市都是因旅遊業而興起,所有的當地人也多從事與旅遊業有關的工作,如飯店服務員、旅遊商店營業員、旅行社職員、觀光巴士司機、旅遊船舵手等。當地如果沒有旅遊業,可能至今還是一塊濱紅海的沙漠,因此在這裡人們很難看到一般民眾的住宅區,所有的建築物多是高級度假飯店或私人度假別墅。 這是個純旅遊的濱海城市,有永遠的晴天、清澈的海水、大片金黃色的沙灘、海裡色彩斑斕的魚類及美麗的珊瑚礁,可以媲美馬爾地夫,遊客可以在這裡垂釣、潛水、沖浪、游泳和玩風帆,乘玻璃底船欣賞當地海邊的海底世界。 附近有個貝杜茵人的部落,步行單程要6小時,目前埃及政府在每個貝杜茵人部落中都配給一輛汽車,使當地人們的行便利了許多。貝杜茵人沒有身分證,男也不當兵,很少與外界接觸,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埃及的近代變化。拜訪這個貝杜茵村落,必須乘坐四輪驅動的吉普車前往,在沙丘中俯衝奔馳,觀看海市蜃樓;還可以騎駱駝、看村民生活,品嚐貝杜茵人的食物和當地的浪漫情懷。 努韋拜(Nuwaybi)也是南西奈省的重要旅遊城市,它在阿拉伯文裡的原意為「小泉」,位於瓦提河谷三角洲兩岸,北岸是貝杜茵人的村落和旅遊中心,有很多家休閒度假村和優美的海灘;南岸是擁有200多戶人家的小漁港和港口,但港口海水不深,不能停泊大型輪船,沒有發展的餘地,可是綿延數公里的金色沙灘,卻是觀光客的最愛。這裡對外交通方便,西距開羅560公里,兩地間每天都有民航機和長途巴士直達。此地也是從開羅至約旦阿卡貝灣水陸聯運線的中途站,這替大批到約旦和伊拉克打工的埃及勞工們提供了方便、節省了大約65%的交通費。這裡與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間有定期客輪往返,每年朝覲時節,北非和埃及的大批朝覲者在此地乘輪前往,因此埃及在這裡設有出入境關卡。此外,由此地至蘇彝士運河史哈邁德•哈姆迪隧道橫穿西奈半島的沙漠公路,也是一條非常忙碌的交通線。 塔巴也是南西奈省觀光城,位於努威巴北方75公里,離阿卡貝灣北部頂端僅8公里,是與以色列接壤面積只有一平方多公里的邊陲小鎮和彈丸之地,但卻緊扼以色列在阿卡貝灣唯一出海口的艾拉特,因此戰略形勢險要。此地依山面海,風景秀麗,市內最好的希爾頓觀光大飯店樓高13層,登上頂樓遠眺,一邊是巨石重疊寸草不生的山巒,一邊是海天一色的蔚藍海灣。隔海相望的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領土清晰可見,向北可看到以埃兩國海關哨所的大衛王之星旗和三色旗迎風招展。當地最有看頭的觀光點,是離南海岸外2000公尺處的法老島,是座狹長的珊瑚礁,島上殘存一座古堡和一段城牆,相傳是11世紀薩拉丁為抗擊十字軍而興建。現在島上有餐廳、咖啡屋和旅遊小碼頭等設施。 此外,國內重要的城市還有艾爾曼特(Armant)、巴勒提姆(Baltim)、拜勒耶納(Balyan-a)、貝尼邁札爾(Bani Mazar)、巴里斯(B-aris)、阿拉伯堡(Burjal-Arab)、代巴(Dabah)、代魯特(Dayrut)、伊斯納(Isna)、邁萊維(Mallawi)、曼費盧特(Manfalut)、奈赫勒(Nakhl)、蓋斯爾(Qas,r)、古斯(Qu-s)、塞法傑(Saf-ajah)、塞盧姆(Sall-am)、北塞勒瓦(Salw-a Bahri)、西迪拜拉尼(Sidi Barr-ani)和泰赫塔(Taht-a)。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