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比利時 的原始碼
←
比利時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各大城市風光好== '''安德萊赫特(Anderlecht) '''是比利時中部北布拉奔特省的城市,也是大布魯塞爾的19個行政區之一,經緯度為東經4度18分、北緯50度50分,擁有近12萬人口,這個城市主要分為居民區和工業區兩個部分,其中的工業包括有紡織、皮革、化工、木材、造紙和玻璃製品等。市內有一所附屬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醫院。中世紀遺蹟有聖彼得教堂和聖基頓(Saint Guidon)教堂,還有一個為紀念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斯(Erasmus)在1521年來訪時居住過的房屋,現在已闢為博物館。 '''于克勒(Uccle) '''弗拉芒語作Ukkel,是北布拉奔特省的自治區,也是大布魯塞爾的19個行政區之一。在12世紀時它就是獨立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4度19分、北緯50度48分,約有12萬多人口,現在成為有少量輕工業的主要住宅郊區。這個坐落在布魯塞爾南郊的行政區,有王家天文台和埃里拉(Errera)、于克勒、伊塞爾(Ithier)等法國舊時的城堡。1570年建造的小喇叭客棧仍在樹林繁茂的沃爾文得勒(Wolvendael)公園邊上,這座公園原係索格尼森林(Forêt de Soigne)的一部分。此外,城內還有一座由白樺林環繞的俄國東正教大教堂,是仿照諾夫哥羅德(Novgorod)的一座教堂而建造的。 '''維爾福德(Vilvoorde) '''是北布拉奔特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0度56分,它北和梅赫倫接壤,東北與阿爾斯霍特遙相呼應,南鄰布魯塞爾,西南界阿瑟、西達阿爾斯特。這個城市的每年12月6日小朋友們都要過兒童節,也是傳統的聖尼古拉斯(St. Nicholas)節,這天小朋友們一大早就穿戴整齊,跟著父母跑到運河邊集合,以迎接搭蒸汽船從西班牙前來的聖尼古拉斯,祂身邊總是跟著一群小黑人(Zwart Piet),負責收取小朋友送給祂的禮物清單,也從布袋裡拿出糖果來分送給小朋友。 傳說中聖尼古拉斯誕生於公元3世紀的土耳其小鎮帕塔拉(Pat-ara),他出身富貴之家,但自幼雙親就先後去世。生性悲天憫人,年輕時就出任土耳其邁拉(Myra)城的主教,並且很快就以對窮人慷慨和對小朋友慈愛而名聞遐邇。他在經歷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宗教迫害後,於公元343年12月6日去世,葬在邁拉的天主教堂內。後來傳說他的墓有靈力,可為人治病。在他逝世一週年時,便有信眾舉辦聖尼古拉斯節。 '''斯哈爾貝克(Schaerbeek) '''也是北布拉奔特省的城市,弗拉芒語作Schaarbeek,經緯度為東經4度23分、北緯50度51分,是大布魯塞爾19個行政區之一,為布魯塞爾北部工業郊區,有一座發電廠,並生產服裝、化工品和機器等,現在是個鐵路樞紐,約有12萬多人口。 '''瓦伏爾(Wavre) '''是瓦隆語區南布拉奔特省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4度37分、北緯50度43分,位於比利時的中央地帶,北與海弗萊相呼應,東鄰列日省,東南接大科魯瓦,西界滑鐵盧,西北通布魯塞爾,約有3萬多人口。此地山青水秀,風光明媚,近年來積極發展服務、商業和教育等第三產業,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 市政廳是當地有名的建築物,它的前身是一座修建於17世紀的教堂,在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遭納粹德國的轟炸,戰後重新修復和改建。市政廳的正面為和諧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矗立有一尊馬卡的雕像。馬卡是個調皮的男孩,被視為當地市民反抗精神的象徵。 洗禮者聖約翰教堂建於1480年,為哥德式建築。龐大的鐘樓內有49口大鐘,每小時都會奏起瓦伏爾市歌「我國熱愛自己的城市」。美麗的莫里斯‧卡萊姆大街,以出生於本市著名詩人卡萊姆的名字命名。卡萊姆(Maurice Carême)出生於1899年,逝世於1978年,享年79歲,頗具天賦,他生前發表了許多描寫自然風光的詩歌,這條大街再現了詩人筆下的景象。瓦利比(Walibi)遊樂園佔地60公頃,設有40多種娛樂項目,每年都吸引大批本地和外來的遊客。本地的歷史博物館和民俗博物館,收藏有考古發現和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蒂倫豪特(Turnhout) '''是比利時北部安特衛普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57分、北緯51度19分,北與荷蘭分界,東北與韋爾德相呼應,東與阿倫東克接壤,南鄰海爾,西南界海倫塔爾斯,西接貝爾瑟(Beerse)。這個城市約有5萬多名人口,是國內重要工業中心之一,有鑽石琢磨、紙張、建材、水泥、皮革、菸草、花邊、紙牌、祈禱書和電器設備等製造業。對外交通發達,郊區設有機場,並有鐵路通達荷蘭及安特衛普市,公路更是四通八達。歷史性建築有15世紀的布拉奔特公爵古堡和聖彼得教堂等。搭克森德里亞(Taxandria)博物館收藏有多件當地歷史文物。 '''海爾(Geel) '''亦作Gheel,也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以治療精神病患者的獨特方法出名。這個醫療傳統與愛爾蘭女殉教士聖迪姆美娜(Saint Dymphna)的傳說有關,據說公元7世紀時,她的異教徒父親在這裡將她斬首,但精神病人在她的墓前卻得到治癒。為了紀念她,後人修建了一座大教堂,教堂內附設病房,讓一些朝聖患者居住。約在14世紀時,病房已擁擠不堪,病人便被安排住在附近居民家中。1850人,這種宗教醫療系統成為市政府管理的醫療機構。 這個約有4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北緯51度10分,它北通蒂倫豪特,東北與莫爾(Mol)接壤,東南鄰利奧波德斯堡,西南和韋斯特洛交界,西達海倫塔爾斯(Herentals)。交通非常方便,有鐵、公路和運河對外連絡。它所擁有一些小型企業,現在已成為祖伊得克姆本(Zuiderk-empen)工業區的一部分。 '''埃克倫(Ekeren) '''也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5分、北緯51度17分,位於安特衛普市的正北方約40公里處,有火車從安特衛普市北上經此進入荷蘭境內。它東與布拉斯哈特為界,北和卡佩倫接壤,西近荷蘭西南部邊界。 市內有條「錢夫人路」,是以定居比利時的中國女傑錢秀玲而命名。這位獲得當地人無限敬意的「比利時的中國母親」,1913年3月13日出生於中國江蘇宜興,6歲時讀私塾,上高一時,轉入上海大同大學預科班,後遠赴比利時留學,不久嫁給同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殃及比利時,1942年底錢秀玲同村有位名叫羅杰的比利時青年,因參加抵抗運動被納粹逮捕判處死刑。她冒險前往布魯塞爾,由堂兄寫封介紹信,見到當時擔任納粹德軍駐比利時軍事行政最高長官法肯豪森,使羅杰得以改判服苦役。1944年6月,她又不顧自己身懷六甲,再次赴法肯豪森住處,挽救了埃克倫市96名人質生命。1950年,法肯豪森作為納粹德國在比利時頭號戰犯而被引渡到比利時受審,她也曾到處奔走尋找她救助過的人聯名上書,並告訴採訪記者:法肯豪森是個侵略者,但同時又盡其所能,從人道主義出發,使許多比利時人免遭殺身之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表彰她的義舉,比利時政府曾授予她「國家英雄」的勳章。國王與王后,還將一幅心愛的合影簽名後敬贈給她,並將市中心一條大道命名為「錢夫人路」。 '''巴勒海爾托赫(Baarle-Hert-og) '''也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並係比利時位於荷蘭南部的一塊飛地,距離比利時與荷蘭邊境以北約6公里處,經緯度為東經4度56分、北緯51度27分,面積只有3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距離被佔領的比利時很近,因此就成為協約國重要的情報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到破壞,戰後才予修復,現在成為周圍農業區的貿易中心。 '''利爾(Lier) '''法語作Lierre,也是安特衛普省的城市,部分市區曾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轟炸中被毀。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34分、北緯51度8分,西北有鐵路通達安特衛普市,東北也有鐵路和奈倫聯繫,東南與貝拉爾接壤,西南和迪弗爾為界,西鄰孔蒂赫。當地的傳統工業有飾帶、刺繡、服裝、串珠包和樂器製作等。此地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建築物有13世紀的修女所、建於1369年的哥德式鐘樓、建於1425年的聖戈馬魯斯教堂(Saint Gommarus Church)、興建於1740年的市政廳,以及17世紀建造的帶多面占星鐘的茲默鐘塔(Zimmer Tower)。市內的藝術博物館中,陳列著荷蘭和弗拉芒藝術家的作品。另外,還有一所建於1817年的師範學院。弗拉芒名作家菲利克斯‧廷默曼斯(Felix Timmermans)在此出生。 '''貝爾赫姆(Berchem) '''是安特衛普市南部郊區的市鎮,也是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安特衛普市6個衛星城之一。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1度12分,西北緊貼著安特衛普市,北界德爾尼,東南和利爾接壤,南有高速公路通孔蒂赫,西南與尼爾相連,西與聖尼克拉斯遙相呼應。全市約擁有6萬人口,當地居民多在安特衛普港口、附近的攝影業,以及船舶製造業中工作,主要的工業產品有紡織品和電話機。 '''博爾赫霍特(Borgerhout) '''是安特衛普東郊的衛星市鎮,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1度13分,約擁有5萬人口。市內有漂染廠和專門的鑽石琢磨與拋光行業,當地主要生產蠟燭、化學品、菸草和掛毯。歷史古蹟有19世紀比利時第一座新哥德式教堂,還有高盧、羅馬人甕棺的出土處。 '''德爾尼(Deurne) '''是安特衛普市東郊市鎮之一,經緯度為東經4度28分、北緯51度13分,西面緊靠安特衛普市,西北界埃克倫,北方有布拉斯哈特,東北鄰斯霍滕,東南方與利爾接壤,南達貝爾赫姆。這個城市過去是農業區,現在約有10萬人口,成為主要的居民區。當地也有一些工業,其中最大的工業是一家瓶蓋工廠,為歐洲最大瓶蓋工廠之一。 '''享克(Genk) '''舊稱Genck,是比利時東北部林堡省擁有8萬多人口的城市,原係商業中心和度假勝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附近發現了儲藏量豐富的煤田後,城市實現了工業化,有冶金、五金和汽車裝配等工廠,同時也生產天然氣。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30分、北緯50度58分,北與布雷遙相呼應,東北和迪爾森(Dil-sen)對峙,東與馬斯梅赫倫接界,南和比爾曾(Bilzen)為鄰,西界哈瑟爾特,西北接宗霍芬。 '''通厄倫(Tongeren) '''法語作Tongres,是林堡省東南部的城市,也是國內最古老城市之一,在古羅馬時代地位已非常重要,為日耳曼通格里(Tungri)族的首府。 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8分、北緯50度47分,北與比爾曾(Bilzen)相呼應,東近荷蘭邊境,東南方可通列日,西與蘭登對峙,西北界聖特賴登。約有5萬多人口,是蘋果、櫻桃和李子等水果的市場,以及牲畜的交易市場,並有食品加工、化肥及農業機械等工廠。在古蹟景點方面,羅馬時代城牆的遺址,以及中世紀的防禦工事至今仍可見到。市內建於1240年的聖母教堂,有羅馬式迴廊和一座庫房,教堂內收藏著幾個珍貴的聖母箱。此外,當地還有幾座古堡可供遊客參觀。 歐潘(Eupen)是列日省的城市,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把德國的東方省劃歸比利時,歐潘就成為比利時的德語區。1973年改革後,這個城市成為比利時德語區的首府。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6度2分、北緯50度38分,位於維斯德爾(Vesdre)河畔,北與林堡省的法爾斯遙相呼應,東和德國交界,南有海拔674公尺的巴拉克米歇爾山,西南鄰韋爾維耶,西北和亨利沙佩勒接壤,擁有兩萬多人口,並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 市內的聖尼古拉教堂建於18世紀,其內部裝修和家具為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市立博物館以歐潘市的歷史為主題,展品包括居民服飾、金銀器加工業,並設有鐘錶館。豪斯‧特奈爾(Haus Ternell)博物館內展示了當地的生物標本。 '''于伊(Huy) '''也是列日省的城市,於公元636年首見記載;公元985~1794年,是列日主教管區的一部分。1066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第一個得到城鎮特許狀的城市。在中世紀是繁榮的手工業和商業中心,有金屬製造、成衣、製革、釀酒和製啤酒等行業。在17世紀中葉,此城和默茲河谷中其他地方一起,被捲入法國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的戰爭。利奧波德一世的外交大臣J‧李博(Joseph Lebeau)就是出生於此。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14分、北緯50度30分,它坐落在列日西南方30公里的默茲河谷,在默茲河與霍優克斯(Hoyoux)匯合處,有3萬多人口。當地有鋼鐵、機器、紙、白蠟和陶器等工廠,並種植小麥、燕麥和黑麥,郊外還發現煤礦。在市郊有一座由荷蘭人於1818年建造的堡壘,它是建在10世紀主教城堡、毀於1717年的原址上、由荷蘭人於1818~1823年建造的堡壘,遊客如登臨此堡,可將市區景色盡收眼底。此外,還有一座興建於1311~1536年的聖母瑪利亞教堂。 '''瑟蘭(Seraing) '''也是列日省的城市,是比利時鋼鐵和機械工業中心,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台鐵路蒸汽機車,於1835年在此地的科克里爾(Cockerill)工廠製成。列日貴族主教的封建城堡,1955年已成為科克里爾-奧格里(Cockerill-Ougrée)聯營公司的總部,1979年起比利時政府向這個公司投資。 這個約有10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9分、北緯50度26分,北鄰格拉斯奧洛涅,東北界謝內,東和福雷接壤,南和烏費對峙,西南與于伊遙相呼應,西達菲馬勒,西北通瓦雷姆,對外鐵、公路交通方便。城市的邊緣有一座古老的西多會隱修院,現在成為瓦勒聖朗貝爾(Val Saint Lambert)玻璃廠,它是歐洲最大的玻璃廠之一;附近開採煤礦。市內有一座皇家書院和皇家圖書館。 '''斯帕(Spa) '''也是列日省的城市,同時是國家醫葯衛生中心,經緯度為東經5度52分、北緯50度30分,它坐落在韋爾維耶的南方,東鄰海拔694公尺的博里納日(Borinage)山,東南界馬爾梅迪,南與斯塔沃洛接壤,西和斯普里蒙(Sprimont)對峙,西北與盧韋涅相呼應。全市人口近14萬,是冬季運動和旅遊勝地,設有許多娛樂設施,其中有賽馬場和賽車場。附近還有一座小型機場,與國內各大城市有航班營運;地面交通全靠公路。市區有一些冶金工業和軟飲料包裝廠。當地著名的建築物有七點鐘公園,以及建於1866年的溫泉浴場等。 '''馬爾梅迪(Malmédy) '''也是列日省的城市,1000多年間與斯塔沃洛同為依賴神聖羅馬帝國基督教公國的都城。1791~1814年是置在法國的統治下,1815年被普魯士吞併,1920年由凡爾賽和約劃歸比利時。 經緯度為東經6度2分、北緯50度25分,位於比利時與德國的邊境,北近博里納日山,東鄰比特亨巴赫,東南與昂布萊沃接壤,南和雷希特對峙,西南界斯塔沃洛,西北有斯帕。 這個擁有兩萬人口的小城,多數居民說法語,但也通行德語,一些靠觀光旅遊業過日子的人則會說英語。當地釀酒業、造紙工業和旅遊業比較發達,另外還生產鞣皮液。主要的古建築有建於18世紀的聖彼得、聖保羅和聖昆利努斯(Saint Quirinus)大教堂。 '''埃斯塔勒(Herstal) '''也是列日省的城市,法語叫做Héristal,公元7世紀法蘭克帝國的統治者佩平二世在此出生。經緯度為東經5度38分、北緯50度40分,它北靠荷蘭南部邊境,東與亨利沙佩勒遙相呼應,東南與韋爾維耶對峙,南和瑞皮耶接壤,西南鄰列日市,西向遙望瓦雷姆,西北可達通厄倫。全市約有5萬人口,它是列日市東北方的工業區,有煤礦、電器設備廠,並係製造小型槍砲、摩托車、噴射式引擎的比利時國家兵工廠。 '''巴斯托涅(Bastogne) '''是比利時東南部盧森堡省的城市,自古以來,便是阿登山區的交通樞紐,在加洛林王朝時期,就是重要的行政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4年底,盟軍就是在這裡發動了對納粹德軍的反攻戰。 這個擁有近兩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約為東經5度48分、北緯50度。它北與維布蘭遙相呼應,東北與諾維爾接壤,東鄰盧森堡大公國,南可通往維特里,西南可達金維尼,西界蒂耶,西北有厄爾托。 休戰門是市內最重要的景點,在14世紀的時候,為使市民享有和平安定的生活,城市四周加建城牆,休戰門就是遺留下來的唯一城門樓,在18世紀時曾改為監獄,19世紀時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納粹德軍轟炸。 麥爾達松紀念碑建於1950年,是高35公尺的五角星造型,以表達比利時人對參加解放歐洲的美國和同盟國軍隊的敬意。紀念碑銅牌上刻有7.689萬個在阿登山戰役中陣亡將士的名字,每當夜晚,紀念碑就有燈光照明。 巴斯托涅歷史中心也是熱門參觀點,以影視、沙盤和實物等,形象地展示了巴斯托涅戰役的場面。歷史和考古博物館都是18世紀時的建築,主要展品是當地發掘出土的墓葬和以前居民的生活工具等。 '''聖于貝爾(Saint-Hubert) '''是盧森堡省小城,有6000人口,經緯度為東經5度23分、北緯50度1分,北與邦德相呼應,東鄰蒂耶,東南與聖瑪為界,西南和邁桑接壤,西可通往上費,西北則有格呂蓬。此地的聖于貝爾教堂是當地居民每年舉行朝拜的場所,聖于貝爾是獵人們的主保聖人,教堂墓地裡葬著這位聖者的遺骨。據說公元638年他在附近目睹一隻鹿夾著十字架。著名的花卉畫家勒杜特在1759年也出生於此。 '''讓布盧(Gembloux) '''是比利時南部那慕爾省的城市,它位於那慕爾省的北部,經緯度為東經4度41分、北緯50度34分,坐落在那慕爾市的西北方,西南方通沙勒羅瓦,西北與尼韋勒遙相呼應,北接大科魯瓦,東界埃格澤。約有3萬人口,是農業和製糖中心,刀叉等餐具製造也非常有名,比利時國立農學院就設在這裡。 '''蘇瓦尼斯(Soignies) '''弗拉芒語作Zinnik,是埃諾省的城市,北與東法蘭德斯省交界,東北鄰布賴納勒孔特,東南與勒勒接壤,西與伯勒伊對峙,西北和阿特遙相呼應,經緯度為東經4度4分、北緯50度35分,約有6萬多名人口。市內有俯視全城的前女隱修院教堂,建於10世紀,是國內保護得最好的羅馬式建築之一。還有一座古老的公墓,現在已改建為公園,園內有一座羅馬式小教堂,內部設考古及玉石雕刻博物館,附近還有一個石灰岩採石場和玻璃製品廠。 '''穆斯克龍(Mouscron) '''弗拉芒語作Moeskroen,也是埃諾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13分、北緯50度44分。西南鄰近比法邊境,與法國的圖爾寬(Tourcoing)近在咫尺;北鄰科奈特;東南可通往塞勒。對外交通非常方便,有鐵、公路通達國內各地。這個擁有約8萬人口的城市,是個紡織業中心,生產服裝、地毯和毛紡織品。工業以製造機器和塑膠製品為主,市郊還生產小麥和亞麥。有鐵、公路通往庫特萊、圖爾奈和法國的里爾(Lille)。 '''昂吉安(Enghien) '''弗拉芒語作Edingen,也是埃諾省城市,中世紀是個商業中心,以生產掛毯出名。它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分、北緯50度42分,約有1.8萬人口。現在以生產花邊和亞麻布著稱。市內有個華麗的公園,是1606年 安東尼‧德阿雷伯格(Antoine d' Arenberg)從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手中買下地產而建造的。附近卡布琴(Capuchin)教堂裡,有托萊多大主教兼西班牙大主教加洛米‧德‧科羅(Guillaume de Croy)建於1521年的陵墓。 '''弗勒魯斯(Fleurus) '''也是埃諾省的一個城市,約有3萬多人口,經緯度為東經4度33分、北緯50度29分,是鐵路樞紐之一,對外交通非常方便。當地主要的工業有煤礦開採、機械和家具製造。這裡著名的古蹟有建於1150~1200年的羅瑪尼斯(Romanesque)教堂、西斯特新‧芒索累特(Cisterci-an Soleilmont)修道院、建於1667年在滑鐵盧戰役中曾為拿破崙觀察哨的納佛大風車(Naveau Wind-mill),以及紀念法軍三次勝利建於1936年的紀念碑。 '''奧德納爾德(Oudenaarde) '''法語作Audenarde,是比利時中西部東法蘭德斯省的城市。1708年7月11日,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奧德納爾德戰役(Battle of Oudenaarde),這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的一次戰役,以馬博羅(Marlborough)公爵和薩伏伊的歐根(Eugene)親王戰勝法國而告終。 這個約有3萬人口的小城,經緯度為東經3度36分、北緯50度51分,北與梅勒爾貝克相呼應,東界佐特海姆,南接龍瑟,西達科特賴克,西北與瓦勒海姆接壤。當地主要生產啤酒和紡織品。 市內兩條主街都是單向通往大廣場,大廣場帶有熱鬧的步行街氣氛,這一帶多巴洛克式的閣樓和文藝復興式房屋。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建於1526~1536年的市政廳,它是後期哥德式的建築瑰寶,擁有一座五層的鐘樓,上面高高地坐落著巨大的金銅雕像。作為市政廳附屬建築的呢絨市場,有簡樸而粗獷的高牆。 帕米勒聖母院坐落在埃斯科河右岸,是斯卡地安哥德式建築風格,建於12世紀。聖瓦勒伯格教堂在帕米勒聖母院前面,也是在埃斯河右岸,同樣是斯卡地安哥德式建築風格,由連在一起的教堂建築組成,教堂內收藏有鐘琴。斯太德里雅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也是個重要的參觀點,收藏有奧德納爾德著名的地毯和繪畫。 '''阿爾斯特(Aalst) '''法語作Alost,是比利時西南部東法蘭德斯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分、北緯50度56分,北鄰聖希利斯,東北界奧普韋克,東南與阿瑟接壤,南和登德爾萊烏相呼應,西南與佐特海姆遙相對峙,西北和萊德相接,約有10萬多人口。這裡工業比較興盛,低地國家中的第一座印刷廠,早於1473年興建於此。現在當地主要工業有印刷、紡織、服裝、紡織機械製造和釀酒等工廠,周圍地區向一些歷史悠久的啤酒廠提供釀酒原料的蛇麻子啤酒花。 當地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建於12世紀中葉的市政廳,是比利時最古老的市政廳,檔案館裡收藏有12世紀卷宗原稿。這裡還有一座興建於1480年、至今仍未完工的哥德式聖馬丁教堂,裡面保藏有許多拱頂繪畫、一幅魯本斯的畫,以及一座杜奇斯諾(Duques-noy)雕刻於1605年的壁龕。 '''洛克倫(Lokeren) '''也是東法蘭德斯省的城市,約有5萬多人口,20世紀40年代,這個城市幾乎壟斷了比利時兔毛生產加工業,現在其他工業有紡織業和繩索製造業等。經緯度為東經4度、北緯51度6分。在地理位置上,它坐落在比利時的西北部,北方與荷蘭邊境對峙,東北界聖尼克拉斯,東鄰哈默,東南和澤勒接壤,南與萊德遙相呼應,並有鐵路通往西南方的聖阿曼茲貝赫,西北方遙對澤爾扎特(Zelzate)。 這裡交通發達,對外通鐵、公路。著名的古建築有興建於1721年的聖勞倫斯教堂、建於1761年的市政廳,以及幾幢弗拉芒文藝復興時期的房屋。 '''波珀靈厄(Poperlinge) '''是比利時西部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也是一個位於比利時啤酒花產區心臟的古老小城。直到14世紀,這裡還是個繁華的呢絨工業城市,後來由啤酒花取而代之。啤酒花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幫助貯藏啤酒,並且給啤酒增加了微苦的味道,因此市區四周都種滿了啤酒花田,景色獨特。這個擁有2.5萬多人口的小城,經緯度為東經2度43分、北緯50度51分,西和南方都與法國為界,東南方靠近凱默爾山,東鄰伊普爾,北接西弗萊特倫,有公路對外連絡。 '''迪克斯穆德(Diksmuide) '''也是比利時西部西法蘭德斯省的小城,只有兩萬多人口,是比利時西部的最後防線,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士兵想以這個城市及其周圍山區抵抗德軍,因此城內受損嚴重,1918年後才予重建。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度50分、北緯51度3分,北有奧斯坦德、西北與弗爾納對峙,西鄰豪特姆,西南接西弗萊特倫,南和伊普爾相呼應,東南界魯瑟拉勒,東與蒂爾特接壤。市民多以工礦農業為生,黃油是當地支柱性產業。 市區最大的地方是大廣場,這裡附近有人氣很旺的商業街,還有一座修復過的聖尼古拉教堂。漢德扎姆(Handzame)修道院坐落在依澤河小支流的另一側,一排普通的白色小房子前面是一堵牆和一個小院子,顯得小而美。中央草坪盡頭,還有一個簡樸的羅馬式建築風格的小教堂,兩個屋頂構架幾乎沒有給側面牆壁留下空間,與小教堂相連的,是一望無際的田野。伊澤塔樓(Ijzerto-ren)位於河流左岸的橋後面,是個非常優雅的古蹟,巨大的十字架上刻著AVV和VVK字母的縮寫,意思為「一切屬於法蘭德斯,法蘭德斯屬於耶穌」。這座塔樓主要是體現了法蘭德斯士兵在戰壕裡度過四年苦難時光,以及戰壕裡所誕生的愛國及和平精神。 '''尼烏波特(Nie-uwpoort) '''法語為Nieuport,是西法蘭德斯省一個新興城市,由法蘭德斯伯爵阿爾薩斯的菲力普在12世紀所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保衛伊普爾突出部的關鍵地區,這個地方的6座水閘,曾放水淹沒整個地區,以阻止德軍的前進,但也毀壞了整座城市,1918年後重新修建,主要的古蹟也在戰後修復。 這個擁有1.3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度45分、北緯51度8分,位於伊瑟(Yser)河畔,現在是重要的天然港口,有漁業和牡蠣養殖業,也是海濱遊覽勝地。市內大廣場上有帶鐘樓的市場,還有戰後依原樣重建的聖母教堂,都是重要的參觀點。當地有三條運河加上伊瑟河,在老城的東北部共有6個船閘,匯合到入海口形成了「叉」字型。距此城西北方3公里處,是北海旅遊勝地尼烏波特巴德(Nieuwpoort Bad)。 '''澤布魯日(Zeebrugge) '''法語作Bruges-Surmer,是「海上布魯日」的意思,也是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這個人工港口,因通往布魯日的海上通道淤塞,而於1895~1907年圍成保護澤布魯日海港的防波堤,長達2.5公里。同一時期,還開挖了一條連接澤布魯日與布魯日之間的運河,長12公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曾於1918年4月、在澤布魯日的海港和運河,沉下艦隻作為阻礙物,使德國潛水艇無法使用這個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為了同樣目的,而於1940年5月再次封鎖了這個港口。1944年這個地方被撤退的納粹德軍摧毀;1957年,在移走作為阻礙物的水下沉艦後,港口再度開放,從此成為一個繁忙的海港,不但經營常規的和貨櫃的貨運,而且也經營來往於英國和比利時之間的客運和車輛輪渡。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澤布魯日已經成為歐洲最忙碌的客運港口之一。現在這裡有良好的港口和碼頭設備,外港可供排水量8萬噸級的普通輪船和排水量26萬噸級的巨型油輪出入。此外,這座工業港也是液化氣的轉運站,儲藏量達45萬立方公尺。現在這個港口也成為一個度假勝地,沙丘海岸一直延伸到奧斯坦德。 這個擁有10幾萬人口的港都,經緯度為東經3度12分、北緯51度20分。在地理位置上,北濱北海、東北與克諾克海斯特接壤、東和奧斯特奧遙遙對峙,南距布魯日16公里,西南與克萊姆斯凱爾克相呼應,西與布蘭肯貝赫相鄰,是靠近荷蘭邊境的一個港口城市。 '''達默(Damme) '''也是西法蘭德斯省的一個小市鎮,大約只有一萬名人口,13~14世紀時是布魯日的外港,也是北海和世界各地商船的出入港。1430年時,菲力普大公和伊麗莎白在此地結婚。1468年時,菲力普大公的兒子也是在這個地方成親。此地並係「弗拉芒詩歌之父」、雅各布‧范‧馬爾蘭特(Jacob Van Maerlant)的誕生地。 這個市鎮位於布魯日東北方7公里處。中世紀古蹟有建於1225~1485年的聖母教堂的遺址,以及建於1464~1468年的市政廳。13世紀的聖約翰醫院和懷特伯爵的宅第,現在已闢為博物館。 '''魯瑟拉勒(Roseslare) '''也是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遭到嚴重的摧毀,現在約有5萬多人口。它的經緯度為東經3度8分、北緯50度57分,北方遙對托爾豪特,東北方與蒂爾特對峙,東鄰默勒爾貝克,東南與伊澤海姆接壤,南和梅嫩相呼應,西南有伊普爾,西北可通達迪克斯邁德。 這是一個重要的紡織中心,另外還有冶金和化學工業。現存的歷史建築有建於1497~1504年的聖米迦勒教堂、16世紀所建的城堡、18世紀興建的市政廳和神學院教堂等。此外,這裡還是作曲家A‧威拉爾特和弗拉芒詩人A‧羅登巴赫的出生地。 '''弗爾納(Veurne) '''法語作Fur-nes,也是西法蘭德斯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度40分、北緯51度4分,位於比利時的西北部,西界法國邊境,北鄰科克賽德,東北與奧斯坦德遙相呼應,東和托爾豪特遙遙對峙,東南與迪克邁德交界,南和西弗來特倫接壤,西南緊鄰豪特姆,約有1.5萬人口。 從古以來,弗爾納就是比利時西北部沿海平原的農貿市場,主要生產磚瓦。在古老的格羅特(Grote)市場周圍,有15世紀興建的哥德式市政廳;還有1615年建造的肉類市場,其中的肉類市場,現在已改為劇場。從中世紀以來,每年的5和7月份,在這個城市分別舉行聖十字節及懺悔節的遊行活動。 此外,比利時重要的城市還有阿爾斯霍特(Aarschot)、阿瑟(Asse)、阿塞納德(Assenede)、阿特(Ath)、博蒙(Beaumont)、博蘭(Beauraing)、布蘭肯貝赫(Blank-enberge)、布賴納拉勒(Brainel' Alleud)、布拉斯哈特(Brasschaat)、布雷(Bree)、希邁(Chimay)、辛奈(Ciney)、庫特萊(Courtrai)、孔布蘭拉圖爾(Comblainla-Tour)、迪彭貝克(Diepenbeek)、迪爾比(Durbuy)、弗拉默里(Frameries)、富爾納(Furnes)、格里沃涅(Grive-gnée)、戈塞利斯(Gosselies)、哈尼(Hannut)、赫斯登(Heusden)、豪特哈倫(Houthalen)、伊克塞勒(Ixelles)、朱梅(Jumet)、卡爾姆特豪特(Kalmthout)、卡佩倫(Kapellen)、鈕溫(Leuveh)、利布拉蒙特(Libramont)、洛默爾(Lommel)、馬林斯(Malines)、馬爾什‧昂法梅納(Marche-en-Fam-enne)、芒布爾(Membre)、梅勒爾布克(Merelbeke)、莫米尼(Mon-ignies)、莫爾策爾(Mortsel)、納沙托(Meufchâteau)、尼諾弗(Ninove)、尼韋勒(Nivelles)、菲力普維爾(Philippeville)、勒奈(Renaix)、龍瑟(Ronse)、魯萊斯(Roulers)、聖熱拉爾(Saint-Gérard)、斯塔沃洛(Stavelot)、斯泰納(Stene)、特蒙德(Termonde)、蒂爾特(Tielt)、丁蒂尼(Tintigny)、托爾豪特(Torhout)、維爾通(Virton)、瓦雷姆(Waremme)、韋爾菲克(Wervik)和維爾賴克(Wilrijk)等。
返回到
比利時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